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數學家李冶的故事

數學家李冶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李冶在數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天元術(設未知數並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內切圓和旁切圓的性質。與楊輝、秦九韶、朱世傑並稱爲“宋元數學四大家”。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數學家李冶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家李冶的故事

1251年,史天澤駐守真定,他興教育,勸農桑,廣納賢士。在秋高氣爽的暮色中,一位59歲的儒士在學子們的簇擁下踏上了真定路欒城縣的故土,他就是金元之際最偉大的數學家李冶。

李冶家學深厚,博覽羣書,兼修文學、史學、數學、經學。時人稱讚他“經爲通儒,文爲名家”。

李冶(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元代真定路欒城縣(今石家莊市欒城區)人。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金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時期。李冶父親李?是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在大興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母親姓王。

泰和八年(1208年),蒙古成吉思汗的軍隊開始向金朝進攻。李?的上司胡沙虎是金朝臭名昭著的大權奸,“聲勢炎炎,人莫敢仰視”,動輒打罵同僚,甚至“虐殺不辜”。李?常據理力爭,置個人生死禍福於度外。但行走於虎狼之室,不得不小心。他爲防不測,把妻兒送回故鄉欒城。少年李冶,就到欒城鄰縣元氏封龍書院求學。

至寧元年(1213年)胡沙虎篡權亂政,李?被迫辭職,隱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從此不再過問政事。吟詩作畫,頗有名聲。父親的正直爲人及好學精神對李冶深有影響。

李冶兒時本名李治,爲什麼改名李冶?後世有兩種解讀。一說李冶成年後熟讀史書,感慨唐高宗李治助長武則天專權,導致大唐淪爲武周,恥與李治同名,故改名李冶。一說金朝曾推崇儒學,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李冶就把李治減去一點,改名叫李冶。

李冶自幼聰敏,博覽羣書,興趣廣泛,對文學、史學、數學、經學都很感興趣。《元朝名臣事略》中說:“公(指李冶)幼讀書,手不釋卷,性穎悟,有成人之風。”李冶常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又說:“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他年輕時曾與好友元好問一起外出求學,拜文學家趙秉文、楊文獻爲師。

正大七年(1230年),李冶赴洛陽應試,被錄取爲詞賦科進士,一舉成名,時人稱讚他“經爲通儒,文爲名家”。

國破家亡的命運,使李冶決絕了仕途,潛心研究學問。

李冶得中進士,本是走向成功的標誌,同年踏進仕途,被授予高陵(今陝西高陵)主簿,但此時金王朝已日薄西山,而崛起於草原的蒙古汗國已日漸強大,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即位後,出兵攻入陝西,李冶任職屬地被蒙古軍隊佔領,所以,他被調往鈞州(今河南禹縣)任知事。公元1232年正月,蒙古軍繞過軍事重鎮潼關(今陝西潼關縣北),東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在三峯山大戰,金軍大敗,不幾日,蒙古軍攻破鈞州城,李冶不願投降,就換上平民服裝,北渡黃河進入山西,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仕途的悲涼,國土的淪喪,使得李冶從此走上了流亡之路。

李冶輾轉到了山西的忻縣、崞縣(今山西寧武、原平)之間,過着“飢寒不能自存”的生活。

公元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顏守緒傳位於完顏承麟後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也被亂兵所害,金朝滅亡。

國破家亡的命運,使李冶決絕了仕途,只能潛心研究學問。年過四十歲的李冶經過顛沛流離後,定居崞縣桐川。他雖生活艱苦,但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學問。漫漫人生路,何處是歸途?李冶就在各種學問中充實自己,涉及數學、文學、歷史、天文、哲學、醫學等。李冶不僅有先進的哲學思想,而且在極爲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做學問。他在桐川的居室十分狹小,常常不得溫飽,要爲衣食奔波。但他卻以著書爲樂,潛心學問。他的學生焦養直說他“雖飢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離頓挫”中“亦未嘗一日廢其業”,“手不停披,口不絕誦,如是者幾五十年”。

同時代的學者硯堅評價李冶,只要目睹世間之書,無不熟讀,從不遺漏。

數學雖被古人排在六藝之末,但李冶認爲,數學是最有用的學問,於是他致力於數學研究。

1248年,李冶寫成了中國古代數學名著《測圓海鏡》,這是中國古代代數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是用“立天元一爲某某”(即當代數學設x爲某某)解析高次方程的數學專著。後世學者們研究認爲,李冶這部代數學著作,比歐洲代數高次方程理論要早300多年,是13世紀世界最先進的代數學理論專著。

金元之際,正是天元術啓蒙的時代。天元術是用數學符號列方程的方法。中國列方程的思想可追溯到東漢的《九章算術》。其中第8章《方程》,用文字敘述方法建立二次方程,但沒有明確的未知數。唐代王孝通《緝古算術》已能列出三次方程,但完全用幾何方法推導方程,難度很大,不易被一般人掌握。

宋代以前的方程理論一直受幾何思維束縛,方程次數不高於三次,高於三次方程就難以用幾何解析了。宋仁宗時任左班殿直賈憲寫成《黃帝九章算經細草》9卷、《算法·鹿偶·卷,改進了傳統開方法,創造了開方作法本源和增乘開方法,對古代數學理論做出了傑出貢獻。在歐洲,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在17世紀初創造了類似的代數學,但是比賈憲晚了600年左右。

李冶治學,不泥古,不唯書,既善於借鑑前人的成就,又勤于思考。有人問學於李冶,李冶回答:“學有三:積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善於發現,勤于思考。

由於李冶擺脫了幾何思維的束縛,在方程解析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利用天元術熟練地列出六次方程,並完整解決了分式方程問題,用純代數方法降低方程次數,他還發明瞭負號和一套相當簡明的小數記法。在國外,直到16世紀末,小數纔有了更好的記法。由於李冶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數字符號及性質符號,他的方程已能用符號表示,改變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舊面貌,可稱爲“半符號代數”。大約300年後,類似的半符號代數纔在歐洲產生。

李冶的《測圓海鏡》共12卷,收入170多個問題,都是已知直角三角形中各線段、利用天元術求內切圓和旁切圓的直徑問題。第一卷開頭,李冶列出了一幅“圓城圖式”,提出了170個與“圓城圖式”有關的問題,根據已知條件,分別計算出15個直角三角形各邊之長,繪出各三角形的容圓公式,計算出勾股和、勾股差,然後計算出勾弦和、勾弦差等。其中19題列出三次方程,13題列出四次方程,還有些題列出六次方程,還成功地用代數方法降低方程次數。《測圓海鏡》的成書標誌着天元術的成熟,李冶也正是因其在天元術方面的貢獻,被後人譽爲“宋元數學四大家”。

元代數學家朱世傑說:“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數倍。”清代阮元說:“立天元者,自古算家之祕術;而《海鏡》者,中土數學之寶書也。”

李冶既是一代鴻儒,又有實用數學的傑出成就。他曾在封龍書院講學,學子紛至沓來,以聆聽李冶教誨爲樂事。

李冶寫成《測圓海鏡》後,到太原住了一個時期,藩府的官員曾請他出仕爲官,他堅決謝絕了。後來,他到了山西平定,在那裏,李冶與一代詞人元好問受到當地人的敬仰。平定侯聶也很尊重李冶和元好問,他經常把他們接到自己府邸做客。時人常常將二人並稱“元李”。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州創建“四賢堂”,以祭祀金元時期文壇領袖,“四賢”就是指楊雲翼、趙秉文、元好問和李冶,可見李冶在當時名聲之高、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