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北宋數學家沈括的故事

北宋數學家沈括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當代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這樣評價說: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積一生之心血寫出的《夢溪筆談》,包羅萬象,獨有創見,被稱做“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數學家沈括的故事

沈括,字存中,1033年出生在杭州錢塘。沈家世代爲官,沈括從小就跟隨在外作官的父親沈周四處奔波,飽覽了華夏大好河山和風俗民情,視野和見識都比一般同齡孩子開闊得多,興趣愛好也廣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樹木、花草魚蟲?沒有他不喜歡琢磨的。

傳說,有一次小沈括給母親許氏背誦白居易的一首詩。背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句時,突然半日沉默不語。許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溫柔,知書達理,對於兒子凡事總好刨根問底的脾氣,早已十分熟悉。她見兒子又犯了“犟”勁,只是笑了笑,遞給他一件外衣,囑咐道:“別背了,今兒天氣這麼好,邀幾個小夥伴到城外山上轉轉去吧。山上風大天涼,把這件衣服帶上。”當時,正是4月暮春天氣,庭院中的桃花紛紛謝落,已是“綠肥紅瘦”,然而當小沈括和孩子們爬上城郊的山峯時,那滿山遍野的桃花卻開得正豔,好似一片紅霞。沈括撫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噥着:“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猛地一陣山風吹過,他不由得打了個寒噤,腦子裏驀然閃出母親的話:“山上風大天涼?”“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溫度不同,植物生長的情況也不同。白居易寫的沒錯兒!

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溫馨環境中度過的。然而,人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寧靜的港灣,尤其是對於那些“天將降大任”的天才,命運似乎更爲坎坷。就在沈括剛滿18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計頓時艱難起來。沈括不得不外出謀生,到海州沭陽縣(今江蘇沭陽)當了主簿。從那時起,政務便佔據了這位天才科學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但是,無論仕途多麼險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務怎樣繁忙,他得志也罷,失意也罷,都從未放棄過科學研究。憑着超凡的意志、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終於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

沈括知識淵博,天文地理、數理化、醫藥以及文學藝術,無不通曉。他在科學研究上涉獵範圍之廣,見解之精闢,都是同時代人所望塵莫及的,他從事的許多項目都代表了時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義。在天文學方面,沈括制定了《奉元歷》,製造了新的天文儀器,把天文研究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峯。此外,最突出的貢獻是他發明了“十二氣歷”。按中國古代曆法,陰曆和陽曆每年相差11天多,古人雖採用置閏的辦法加以調整,仍難做到天衣無縫。沈括經過周密的考察研究,提出了一個相當大膽的主張:廢除陰曆,採用陽曆,以節氣定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這種曆法當然是比較科學的,對於農民從事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十分有利,然而卻因否定了老祖宗的“經義”而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抵制,遲遲未能推行。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科學最終一定會戰勝愚昧。在沈括之後900年,英國氣象局使用了以節氣定月的“蕭伯納歷”。如今,沈括所提倡的陽曆法的基本原理,已爲世界各國接受。沈括一生爲官,四處飄泊,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峭拔險怪的名山,一碧萬頃的平川,煙波浩渺的湖泊,飛湍急流的江河,到處留下他的足跡。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青山秀水,看到了它們的沉浮變遷。比如在雁蕩山,沈括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他曾遊覽過不少名山,都是從嶺外便能望得見峯頂,而雁蕩山卻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聳入雲的諸峯。經過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結論:是山谷中的'大水,將泥沙衝盡之後,這些巨石才高峻聳立,拔地而起的。而且,雁蕩山的好多獨特景觀,如大小龍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長年累月衝鑿的結果。由此,他聯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聳的黃土區,和雁蕩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傑作,只不過一個是石質、一個是土質而已。沈括關於因水侵蝕而構造地形的觀點,在當時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學家“英雄所見略同”,直到700年之後,英國科學家赫登才完整地運用了這一原理論述地貌變化。另外,在沖積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測量和地圖繪製等方面,沈括的貢獻也極有價值。

沈括對數學也有着獨到的研究。相傳,剛過“而立”之年的沈括,曾在一位轉運使手下當官。在頻繁的接觸中,轉運使發現沈括才華出衆,很想把才貌雙全的女兒嫁給他。正在這時,一位多嘴多舌的同僚告訴他,說近來沈括常出入酒店,回來就閉門不出,想必是醉得人事不省,在矇頭大睡哩。轉運使聽後心中十分不悅:沒想到這青年平時儀表堂堂,做事一絲不苟,原來竟是個酒鬼!這樣想着,便徑直闖入沈括住處。推開門一看,那沈括正在擺弄桌上摞起來的酒杯。見轉運使大駕光臨,沈括忙讓座倒茶,並把這些天的發現對上司娓娓道來。原來,酒店裏常把酒桶堆成長方臺形體,從底層向上,逐層長寬各減一個,看上去四個側面都是斜的,中間自然形成空隙,這在數學上稱爲“隙積”。數學上又把計算中間空隙的體積的方法,叫做“隙積術”。他苦思冥想,就是在研究“隙積術”。轉運使聽罷,這才轉怒爲喜。沒多久,沈括便成了轉運使的乘龍快婿。沈括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隙積術”的人。日本數學家山上義夫評價說:“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國出了這樣一個。我把沈括稱做中國數學家的模範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當的。”

另外,在物理學、光學、聲學、生物醫學、比學等諸多科學領域內,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詣。

一次,沈括的妻子剛推開樓上房間的門,猛聽得案上的古琴發出“錚錚”的彈奏聲,嚇了一大跳,忙喚丈夫前來觀看。沈括四下一望,見院牆外面正有一支迎親隊伍穿街而過,鼓樂聲還不絕於耳。“原來如此。”沈括和妻子進入房中,命僕人取來另一架琴,又用剪刀剪了個小紙人,貼在琴絃上。然後,他走到原來的古琴旁,用手指用力撥動琴絃,結果,那貼在另一架琴上的紙人竟顫顫巍巍跳動起來,同時弦上發出“錚錚”的聲響。“瞧見了嗎?這就是聲學上的共振現象。如果琴絃音度相同,撥動一架琴上的弦,另一架琴上相應的弦就會振動,發出聲音。剛纔街上娶親的鼓樂聲傳來,你正開門,引起古琴的共鳴,就是這個道理。”

沈括爲研究琴瑟諧振現象而做的這種小實驗,歐洲人直到17世紀纔想到。還有一次,沈括聽說,慎縣發生了一起毆打致死人命案。可是,知縣前往驗屍時,卻怎麼也查不出死者的傷痕。後來,聽了一位老者的指教,知縣命人把屍體擡到日光下,又用紅傘遮住陽光,那屍體上的各處傷痕就頓時清晰地現了出來。沈括細細琢磨,反覆實驗,最後才明白這是濾光的作用。新的紅油傘,就像是今天的濾光器,皮下瘀血的地方一般呈青紫色,白光下看不清楚,但在紅光下卻能清晰顯現。沈括把這次“紅光驗屍”的奇蹟記載在他的《夢溪筆談》中,給後代法醫、物理工作者以很大的啓示。

沈括晚年退出政壇,隱居在江蘇鎮江朱方門外竹影搖動、溪水潺潺的夢溪園,潛心筆耕,寫出了偉大的科學鉅著《夢溪筆談》。這是一部反映當時科技發展最新成就、內容豐富的著作,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博學多聞和曠世才華。書中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等許多學科,共609條記述。

公元1097年,65歲的沈括走完了他光輝人生的最後里程,但是,他魂縈夢繞的科學事業,卻依舊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作爲他的後繼者,我們將以無愧於祖先的不懈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