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範文1500字(精選8篇)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範文1500字(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徵文吧,徵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開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徵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風家訓優秀徵文範文1500字(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範文1500字(精選8篇)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1

每一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風家訓,而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家風家訓的薰陶中成長,家風家訓如同雨露般滋潤我們成長。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我健康茁壯地成長着。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風的印跡: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

首先來說說我的爸爸,聽別人說我的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在戰場上犧牲了,當時我爸爸才十幾歲,往後的日子我爸爸就和我後來的爺爺共同生活,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在他們相處的近四十年的時間裏,我爸爸對他就像是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從來沒有跟他頂過嘴,甚至連一點小小的爭吵都沒有,在後期爺爺生病,臥牀不能自由行動的時候,是爸爸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照顧爺爺的飲食起居,他們兩個人的和睦相處也成爲我們村裏的一段的佳話。由於受到爸爸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在我長大成人後,同樣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和驕傲的一件事,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考慮父母的感受,多爲他們分憂解難,不讓他們太爲自己操心,在後期爸爸生病的時候,我也是盡心盡力的去照顧他,只是最終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

再來說說我的奶奶及全家,奶奶是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人,她經歷了我們這代人想都無法想象的生活,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打我記事起,她就經常給我講述當時生活的苦,能吃上一口吃的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因此她在生活中是最爲勤勞節約的一個人,家裏面所有想要扔的東西她都要看看,是不是還能有什麼別的作用,經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我當時覺得是不是有點太嚴重了,當我開始上高中、大學的時候,隨着學費的增長,物價的上漲,我深深意識到節儉的重要性,雖然從小受家裏的影響,自己也知道節儉,但是在上大學的日子裏,爸爸爲了讓我能夠在大學吃的好一點,放棄了原來比較舒適的工作環境,來到一線高溫的環境,僅僅是爲了一個月多掙200元錢,爲了能夠讓我在大學的生活更加寬裕一些,爸爸不辭辛苦,每天下班後回家幫媽媽幹農活,而在這樣的高強度勞動下,全家人甚至一年到頭只有在春節的時候纔會買上一兩斤肉,平時基本都是靠着自家地裏面的糧食和蔬菜過日子,到了冬天和春天沒有菜的時候,就靠着提前曬乾的豆角、白菜、蘿蔔等來應付,並且家裏的飯菜從來都是,這頓吃不完,下頓再吃,從來沒有一個人捨得把它們倒掉,受到全家人這種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的影響,我在大學也是刻苦學習,每天在保證吃好的前提下,節約每一分錢,在我們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們的大學生活過的非常的順利,最終也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單位。

最後來說說我的姐姐,在我姐姐16歲初中畢業時,當時由於中考沒有考好,但也能上箇中專,那時候的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但當時我11歲,馬上就要上初中,爺爺又重病在身,全家的收入只是爸爸每月的幾百元錢,還有種地賣糧食的錢,要是姐姐繼續上學的話,當姐姐上大專的時候我上高中,經濟壓力相當的大,就在此時,姐姐提出自己選擇不念了,說弟弟學習比較好,將來會有前途,希望出去打工,爲爸爸分擔家裏的負擔,雖然當即遭到了爸爸的拒絕,但是姐姐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家裏人商量,最終家裏仍然不同意,但她還是選擇了放棄學業,在城裏的餐館裏打工,和爸爸一起供我上學,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可惜,也覺得自己虧欠姐姐和家人的太多了,我現在只有好好工作,纔對得起姐姐及家人對我的付出。

這就是我家裏的幾個故事,我從爸爸身上學到了孝敬長輩,百善孝爲先;從奶奶和全家人的身上學到了勤勞節約,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財富,節約生活的一粒米、一滴水,匯聚出更大的力量;從姐姐身上學到了甘於奉獻的精神,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甘於奉獻自己的力量,奉獻自己的才華,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些良好的家風家訓伴隨着我健康成長。

目前我也是身爲爸爸的人了,我一定以身作則,將家裏的優良的家風家訓展現在孩子面前,讓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明白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是多麼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2

我出生在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橋頭鎮一戶農村家庭,在我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教導我,“人家待你好,你得記住,不能認爲是理所當然。”第一次聆聽了媽媽的教誨,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感天動地,就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做人道理。媽媽的一言一行在我小小的內心裏播撒着與人爲善、知恩圖報的種子,簡簡單單的做人道理,也伴隨我一路走來。父母對長輩的孝順可是全村出了名。在我看來,家風是一本無字的書,言傳身教是重要的傳承渠道。家風是敦親睦鄰的一劑良方,母親是維繫家族孝道的核心力量。

父母這代人從小接受過嚴格、正統的家庭教育,他們雖然沒有給我多少物質財富,但他們樸實的作風和寬厚的胸懷一直令我們耳濡目染,是今生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在我看來,家風是育苗的土壤,我們子孫後代在它的庇護下茁壯成長。

我上初中時,有一次期中考試完,回家後,母親從我怏怏不樂的神情中覺察了我考試的失利,但她只是淡淡地問了聲:“考得怎麼樣?”當得知我的化學尤其差時,母親翻箱倒櫃找出她的化學書,輕輕地拂去封面上的灰塵,一頁一頁地陪着我溫習,嘮叨着學習化學的方法,我一一點頭接受。

我上高中時,家境貧困,每週母親爲我準備好一罐醃菜,是我一星期的下飯菜。在學校吃飯時我帶上飯盒到食堂打上一碗米飯,回到寢室,然後打開醃菜罐。一天,我照例在寢室中吃飯,班裏有名的兩個“闊佬”進來了,當他倆瞧見我的醃菜罐時,不禁放聲大笑。那笑聲怪怪的,其中一人竟將醃菜罐像球一樣向空中拋起……我的臉由白變紅,內心由窘迫變成憤怒,隨着咣噹一聲,醃菜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僅存的一點自尊也被踐踏得煙消雲散,忍無可忍的我揮動拳頭和他們扭成一團……當我鼻青臉腫地回家把一切告訴母親時,母親卻生氣地打了我一巴掌,比起打架所受的傷,這一巴掌實在微不足道,但從未掉過淚的我卻止不住洶涌的淚水……片刻,我哽咽着擡起頭,竟發現母親也哭了。母親忙將淚水拭去,“孩子,媽何嘗不心疼你,但你要明白咱家的難處,你現在吃醃菜,就是爲了以後不再吃。如果現在你連這點苦、這點氣都受不了,那你就得一輩子吃醃菜!……”那天,母親說的每一個字都牢牢地刻在了我心裏。從此,我還是捧着醃菜罐去上學。面對那些驚詫的目光,我已不在意,更不自卑,因爲我心裏,有那一罐罐醃菜裏母親對我的殷殷期盼和濃濃的愛……

後來我考上煙臺師範學院。剛來大學時,一個室友感冒臥牀不起,我告訴他:“買飯打水我就包了!你好好吃藥打針,其餘的不用管!”室友非常感動,後來和我也成爲最好的朋友。除了幫助身邊的人,對於陌生人我也會出手相助:幫助陌生人撐傘,攙扶老奶奶穿過人行橫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發現,當我幫助、回報他人時,內心也會感到無比的舒暢、快樂。

走上教育教學崗位以後,我以深深感恩的心來珍惜崗位。感恩是我做人的根本,是做事的基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人的基本良知。從參加工作時教學經驗的空白到現在有點工作技能基礎,離不開學校給我的鍛鍊平臺。熟悉工作進入角色,離不開領導的鼓勵和同事的幫助。在工作中的培訓機會、實踐機會、評職稱等,都離不開領導的培養,離不開學校這個工作舞臺。

感恩,是一條人生基本的準則,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對許多事情就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就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就能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就能正視錯誤,互相幫助。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家風是祖輩留給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張網,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撈起晶瑩的品格。家風是一口無言的井,需要我們飲水思源,默默爲之守候。

與人爲善,領悟懂得感恩。我慶幸我有這樣一個有着好家風的美麗樸素的家庭。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3

我來自一個平凡的家庭。姐弟三個,三個孩子是甜蜜,也是負擔。依稀記得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每次回來,父親都是拎着包,滿面倦容,匆匆歸來,又匆匆離去。但是父親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別人只需要買一個蘋果,我要買三個蘋果。”年少時不懂得,現在越來越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他們都是在吃苦的年代裏長大的老一輩人,特別節儉。我知道,父親很少買衣服,連喜歡的啤酒,他也只是偶爾喝喝解饞,家裏的燈永遠只開一盞。而母親每次吃飯,都要求我們把碗裏的米飯吃得一點不剩,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母親會拿着擀麪杖站在一旁,那根擀麪杖威嚴而可怕,我們三個總是吃得精光。那時,家裏面的大鏡子邊上永遠插着一張小日曆紙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寫着:醬油、醋、米麪等多少錢,那是母親的記賬單。在那個小城鎮,讓三個孩子都讀書並且走出去,我們的父母比別人付出的要多得多。父母親的光榮傳統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們三個孩子成年後生活條件一天比一天好了,但父母勤儉持家的習慣卻並未因經濟條件優越了而改變。後來我才漸漸明白,父母這樣的言傳身教,讓勤儉節約的品質潛移默化慢慢滲透到了我們的內心。現在我走上了工作崗位,成了一名人民教師,每次上完早自習,樓道的燈依舊閃爍,母親的“別浪費”彷彿又在我耳邊響起,我都會去一一關上。上完晚自習,教室的電扇在努力的工作,等學生走完,我都會去輕輕關掉。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父母親的愛也正如同春雨一樣默默的滋潤着我們,讓我們的心靈在陽光雨露的呵護下慢慢萌芽。它不曾言語,卻給我們打上了深深的愛的烙印。而這種烙印,足以讓我們長成參天大樹,不僅滋養自己,也能給別人一片清涼。只要給它一顆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終有一天,它會還你一片森林。

父親常年不在家,母親一個人撫養我們長大,那時她還只是一位代課老師,但這絲毫不減她對工作的熱情。母親是個要強的人,從未因生活而影響工作,在照顧三個孩子洗漱睡下後,她在昏黃的燈光下備課、改作業,即便生活煩瑣而艱辛,母親帶的畢業班小考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這種堅韌和吃苦的精神深深影響着我們姐弟三人。十二歲時,我和姐姐就能站在小凳子上燒火做飯。在我的人生經歷裏,也曾遭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每每此時,母親吃苦的精神,母親堅韌的姿態,就會浮現眼前,讓我勉勵自己,咬咬牙,挺過去;而年少時母親在燈光下的背影,也不斷激勵我努力工作。只是到了這時候,母親的堅韌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

記得還有一次,母親和我們姐弟三個去看望父親,回來時已經飢腸轆轆,路旁只有一個賣饅頭的小店,我們幾個狼吞虎嚥,也許是急於趕路,大家吃完了徑直走了。誰也沒有想起,還沒有付錢。走到半道,母親突然想起,非要馬上去付錢,那時的天氣,已經讓我們汗流浹背了,但是母親堅決要我們一同前往,剛開始,我們並不願意去,母親說:“別人是小本生意,這麼熱的天還在守店,你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誠實的人,不能讓別人吃虧。”

除了耳濡目染這樣的勤儉、堅韌、吃苦和正直、善良、誠實的精神品質外,最讓我佩服母親的,是她對爺爺的照顧。爺爺從80歲開始就一直躺在牀上,媽媽每天端茶送飯,洗洗換換,一天沒落下,一直照顧到爺爺94歲,箇中辛苦,從未見母親埋怨過。在母親的悉心照顧下,爺爺的精神面貌一直不錯,到94歲時,耳不聾,眼不花,能清楚地叫出每個人的名字。14年的照顧,見證的是母親拳拳的孝心。

母親從未給過我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但母親用她的生活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她給我們留下的是勤儉、是節約、是吃苦、是堅韌、是孝道。這份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在我們面前,母親永遠是不能磨滅的豐碑,她給我們的是精神的財富,是精神的力量。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4

清廉就是清正廉潔;家是溫暖的窩,用來擋雨遮陽,能夠抵風禦寒,可以傲雪凌霜。

今天在這裏,我給大家說說我們家的家風,雖然,我是一個留守孩子,但是,我的爺爺奶奶從來就沒有因爲我的父母不在我的身邊而嬌生慣養我。

爺爺經常對我說:“勤勞儉樸、勤學好問、誠實爲人、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奶奶經常告誡我說:“飯要自己吃,地要自己掃,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爺爺奶奶的教誨,使我從小就懂得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漸漸地,我也養成了勤勞儉樸、勤學好問、誠實爲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我一直認爲:家風是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風氣;家風是一種無聲的教誨、無言的囑託、無痕的傳承,是最基本、最經常、最具有影響力的正能量教育。

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爺爺就教育我說:“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跌倒了要自己學會爬起來,不能埋怨自己前面的路途不平坦,只能責怪自己走路不小心”;奶奶說:“只有你自信、自尊、自強,你才能在人生的舞臺上永遠做自己的主人”。在爺爺奶奶的教育下,我從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學會掃地,我學會了管好自己,自己洗臉,自己洗澡;有時還幫助爺爺奶奶擇菜掃地,我們家有一個好習慣就是自己的碗自己洗。說到洗碗,還有一個小故事,聽媽媽說:“在我和爸爸結婚的頭一天,我吃飯就習慣的把碗放在水池裏,這時你爸爸走過來說:‘我們家的習慣是誰的碗誰洗,從今天起你也應該自己洗碗了。’從那時起我就不在把碗放在水池裏了。”一直到現在我們家裏人都是自己洗自己的.碗,包括我也不例外。

我認爲:家風始終是靠家人的影響和自己的自覺養成的一種好的習慣;我們家的家風還要求我尊老愛幼,不能隨便直呼輩份高的人姓名;我們家的家風要求我要做到以禮待人,常言道:禮多人不怪,予人玫瑰,手留餘香。

我們家的家風可以概括爲十二個字:“誠實善良、勤儉持家、勤奮好學、。”爺爺奶奶就對我說:“做人要誠實善良,不說謊話,誠實善良是做人的第一要素。”

爺爺奶奶經常教育我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我的爺爺奶奶從來不講究吃和穿。奶奶經常說,“做人一定要自力更生、勤儉節約”“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要受窮”。如今爺爺奶奶都退休了,我們的生活日漸富足,卻極少見爺爺奶奶買新衣服,姑姑平時給爺爺奶奶買一件好衣服爺爺奶奶總會說:“買那麼貴的衣服幹什麼,好害不都是穿嗎?”爺爺奶奶經常說:“即便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節衣縮食,沒有必要講這樣那樣的排場。”

爺爺奶奶就是我們家裏的一面鏡子,他們每天都會告訴我要節約用水用電,他們說:“節約要從一滴水、一度電做起。”我們家的節電方法:牀頭燈、房廳吊燈都用的是白熾燈,並且加裝了調光節電裝置,爺爺奶奶經常說:“離開房間,隨手關燈”;我們家的空調的溫度設定都是恰當即可,在家用空調在製冷時,爺爺奶奶說:“設定溫度高2攝氏度,就可節電20%”;在節約用水方面:在刷牙的時候,爺爺奶奶經常告訴我說:“用口杯接水後,關了水龍頭再刷牙”;我們家還把淘米水用來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於澆花,擦傢俱;洗衣機漂洗衣服洗滌水用來拖地、衝坐便器;爺爺奶奶經常囑咐我說:“洗澡時掌握調節冷熱水比例,不要將噴頭始終地開着,更不應敞開用水,淋浴要抓緊時間,全身淋溼即關噴頭,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沖洗乾淨”;爺爺奶奶經常說:“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是呀!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爲人處世態度。爺爺奶奶的教導,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再好也應以“儉”持家,因爲儉以養德呀!

我認爲: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主要精神、作風、品質的體現。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諧、美滿、昌盛的法寶。作爲家庭一員的我,應當成爲一個良好家風的傳承者、發揚者,使良好家風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5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擁有的一種對子孫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國爲最有特色,因爲,在中國,“家教”尤爲重要和必要。中華民族歷幾千年而血脈不斷文明不墜,我們自有我們全社會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這個價值基礎是以儒家道德信仰爲核心的傳統文化。我們民族的信仰系統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對自身傳統道德的尊崇和修習,修習的最普遍方式,非儀式而是“教化”。

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不是天國,而是家國。家風乃吾國之民風。

記得小時候,家裏姐弟四人。每到一學期結束,發成績單的日子,家裏都要舉一個莊重的儀式。父母會把我們姐弟四人帶到田間地頭,看自己家裏莊稼的長勢。回來之後,每個孩子都要彙報自己一學期所取得的成績,還有就是要認真檢討自己這一學期的不足。姐弟們都說完了,父親會做一個總結,或表揚,或勉勵,或批評。總的來說,大概就是努力學習,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父母努力耕作,爲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孩子們要勤奮學習,老大尤其要努力,爲弟弟妹妹帶個好頭。姐弟之間要團結,大的要讓着小的。還要注意節約,不該買的東西不要亂買。父親總是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很少同我們嬉戲逗樂,也沒有見過他對我們的淘氣行爲表示過欣

賞。我們在父親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當父親出門的時候,纔敢大聲笑鬧,恣情玩樂。他規定我們怎麼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晚上吃飯,要等長輩先開始端碗,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是否妨礙了旁邊的人,是否發出很沒有禮貌的咀嚼聲。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時候不愛吃青菜,專挑肉,又不肯聽父親的警告。父親罰我不許吃菜,只吃白飯。剛好外婆來了,一再緩和氣氛,可是誰也不敢往我的碗裏夾菜。每每父親教育子女的時候,母親總是毫無疑問的站在父親一邊。

歲月匆匆而過,一晃我已近四十歲了。父親早已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習慣了聽從我們的意見。可是我們姐弟還是像小時候一樣,很害怕他。我們姐弟常常在一起討論,可至今我們也不明白爲什麼會怕他。每當在人生面臨較大變動的時候,我們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想聽聽他的意見。

父輩漸漸老去,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成了承上啓下的一代。人自愛其子,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對社會應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時時給孩子以指導、鼓勵與鞭策,使她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阻力,踏上正當成長的道路。像父親那樣的嚴格教育,我總覺得有些“殘酷”。我常常想,我要給我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生命總是有侷限的,我有什麼是需要通過親生的兒女,繼承和延續的呢?當然,勤儉節約是必不可少的。父親常常說過:興家如針挑土,敗家如水浪沙。還有勤奮努力更是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中華民族,泱泱大國,只有每個人都奮發向上,民族才能實現偉大復興,只有國家強大,才能談得上個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孩子從六歲開始彈琴,一開始興趣盎然。可是單靠興趣始終是堅持不了多久,不到三個月,新鮮勁兒過去,練琴成了一種煎熬。之後的幾年時間,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堅持,不要放棄。哪怕是三伏天酷暑難耐,三九天冰天雪地,我始終堅持接送,陪伴。現在,孩子經常會在學習之餘,高興的時候,鬱悶的時候,通過彈琴抒發自己的心情。她說:“媽媽,我現在發現,會彈琴真好!幸虧我當初堅持下來了。”我說:“會不會彈琴這不重要,關鍵是你現在非常感謝當初的堅持,那麼,好好努力!多年以後,你會感謝你現在的堅持!”

勤儉,勤奮,堅持。這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傳承的品質,也算是我們家的家教吧!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6

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家風是一個重要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好的家風下成長,纔能有一個好的性格,好的品質,也在社會上受人尊重和喜愛。

爸爸媽媽總是說,要做個善良熱心的孩子。善良熱心這種事,從我的爺爺就開始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幾乎被媽媽爸爸洗腦,總是告訴我爲人應該正直,善良。

我家的地下室有輛破舊但是看起來非常富有故事的自行車,它的名字叫大金鹿。我們家跟這個大金鹿還破有一段奇緣。

爸爸說這輛大金鹿自行車是20世紀60年代來到我家的。是爺爺買來的,那時候爺爺還是解放軍其中的排長,很年輕。被派到地方後,爲了方便,買了這輛大金鹿。那時候我們家是村裏第一個有自行車的人家,在當時這輛大金鹿值個七八十塊錢,這可是算的上很貴的啦!但是千萬不要用現在的經濟水平去衡量那時這輛自行車的價格。那個時候買這輛車不容易,每家每戶一個月工資也就十幾塊錢左右,那時的大金鹿自行車可頂的上一輛現在的轎車。

鄉村,總是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兒。爺爺是當兵的,很樂意幫助別人。這時候,我家的自行車也派上了用場,體現了價值。每當幾日一次的集會到來時,爺爺總是空着手去,滿滿當當的回來。其中大包小包的蔬菜瓜果,衣服鞋子之類的,大多數都是別人家的,爺爺每次都是先把自己的東西放下,再把別人每家每戶的送去,鄉親們覺得爺爺就是當時的活雷鋒。爺爺這個樣子,到有幾分像現在的快遞員。

那時候一有空,爺爺就輪流載着爸爸兄弟三個到處逛,走過大街小巷,走過小溪河流,走過顛頗石路。去感受大自然。後來爺爺又被派到了林場工作,自行車不得不成爲他的生活必需品。雖然他離家裏很遠,但是也阻擋不了爺爺的愛心。爺爺下班之後如果非常累,甚至有時候會吩咐爸爸兄弟三個給家人送東西,替她完成她自己沒有完成的工作。

關於這輛自行車,爸爸也跟它有很大的淵源。

爸爸在很小的的時候,就學會了騎自行車。聽爸爸說,他那時候個子還不夠,沒辦法一下子跨到車座上,於是就只能從自行車的橫樑下邊,把腿伸過去,懸空着屁股,歪歪扭扭的畫曲線。爸爸說他用這種方式學會騎自行車,需要很大的熱情和耐心,需要受很多次傷。那個時候也是先溜車,先推着車子跑,左腳放在地面上,右腳放到車踏板上,小跑幾步,接着就上去了。雖然我現在聽爸爸如此形容,我都覺得那個樣子很搞笑。當然,這其中,也是包含了現在的孩子體會不到的辛苦。

現在我也學會騎自行車了,碰到認識的爺爺奶奶或者叔叔阿姨大包小包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會無私地上前伸一把手,把東西送到他們的家裏。來繼承我爺爺,我爸爸的精神。

可是,現在這樣的人幾乎沒有了。

許多新聞報道,在路邊跌倒的老爺爺老奶奶,沒有人敢去伸出一隻手,把她們拉起來。沒有人敢去伸出一隻手,給予她們最基本的幫助。就讓她們孤獨的躺在馬路上。因爲怕自己被訛,被告,害怕好心被當成驢肝肺。所以,現在的社會如此冷漠。大多數人本性都是善良的,爲何不伸出你的手,拉他們一把。我能想象到,原來的樣子。

原來的樣子就是,一個人摔倒,看到的人二話不說,放下自己手裏的工作,立刻拉那個起來。問他,怎麼了?沒事吧?多麼簡單的小事兒,難道隨着時代的變遷,如此溫暖的精神就不復存在了嗎?現在社會發生的事還比如:有人買的水果,身上的現金撒了一地,有人像光一樣,就拿走了其中一部分。若有二十人在場,也就一人可能會幫那個人撿起來。可謂,現在一點也不溫暖。

而我,也真正明白爸爸爲什麼要給我洗腦,爲什麼給我講關於自行車的故事。爸爸的字裏行間裏,透出了他對原來的無窮懷念。這下我懂了,原來幫助別人,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不求回報,反而自己的心裏映出快樂的影子。

我要感謝爸爸,教會了我一個看似小實際卻大的道理。讓我懂得什麼是家風,我要把這份家風傳承下去,去啓示身邊更多的人——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

願不久的將來,這份“家風”能發揚光大,也希望家家戶戶都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家風,讓家風幫助我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風氣。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7

皓月洗空,輕掬一捧家園水。動聽簫音裏,淚光悽豔,水波泛動泛動,鄉魂葬了多少月缺月圓,你是未經重讀的原鄉。

猶記那年立春,我回到了相隔一年的,千里外厚意凝眸我的家園。腳步剛與阡陌交頭接耳,家園的千畝良田就覆蓋了我的臉。東方煜曉,我散步在窄窄的田壟上,前面一位柔弱女子拎着一個精美的籃子走來,她與我相距不遠之時,徒然響起洪亮高雅的嗓音:“弟,去哪呀!這麼早,沒吃東西吧,來,吃一個桃。”我驚詫地將手掌遞過去,接過一個又紅又大的蜜桃,“姐姐,謝謝了。”我青澀地感謝她,赧顏低首。她繼而說:“呵呵,不用謝,你要是愛吃再多吃幾個吧。你看不是還有嘛,來來,多吃幾個。”我謝絕了這樣純真的好心,然後咱們就各擇其道。頃刻,我對着她的背影無聲揮手,我用力咬了一口蜜桃,甜,在心底延伸,開放一束清光,添補我空泛的晨曦。我再回憶,她卻漸行漸遠,長髮包裹了我以往的自私,我站在這一角停步,才模糊發現咱們並不曾相識……

恰值芒種時節,日已三竿,我站立在岔路徘徊,那敞着胸,搭着白褂的大兄弟荷鋤通過,誠實地爲我點撥方向,而且用粗厚的嗓音問我:“你吃飯了嗎?小兄弟,沒吃的話,走,去我家吃,保你吃個足!”可我露着一臉的悵然謝絕了他,可他卻着了急:“哎,你是不是怕我家遠呀,我家不遠的,就在前面。”我真有點手足無措,“不,不,不是的,大叔,我家就在前面呀,我要回家吃飯了。”大叔吃了一驚,“哦,原來如此,那再會吧,在路上注意安全,看你便是從外地纔回來的,今後要好好習慣這兒的壞境呀。”此時,我感謝得只要頻頻點頭,然後我持續走我自己的小道,一步一回憶,陽光只爲他一個人而照射,他走得那麼遠,但我是還聽得見有歌聲與他作伴,這歌聲一段一段,響徹了多少條河,多少座山。我坐在最遠處的亭子裏,而他卻躬身在火熱的田土中,鋤頭悄悄叩擊着這片厚重的土地,裏邊多少汗水,多少喜憂。此時清風起兮,晴空萬里,我茫茫然間才發現咱們並不曾相識……

垂柳河邊,古道印跡,南遷的大雁捲起一個詩意的秋天。一記那日細雨歪斜,我正匆忙地奔赴在回家的路上,青衫溼,汗珠夾雨。那在陽臺上觀雨的詩人,輕吟宋詞,他不經意間看見了雨打烏篷下衰弱的少年。我親眼看着他脫離陽臺,才一瞬間時間就打着一把秀傘來到我的眼前。“哎呀,兄弟呀,這麼大的雨,你這是上哪去呀?爲何沒帶傘呀!”我聲響沙啞:“大哥哥,我忘帶傘了,我現在正準備回家。我……”話音未落,這個大哥就拽着我走進他的家裏,“你先換件衣服吧,這是我上一年買的,成果小了,還沒穿過呢,現在它歸於你了。”瞬間,我驚詫的目光與他隔空交匯,融入這一幕淅淅瀝瀝的旱季中。待到風暖日出,我如一隻展翅的雄鷹,歸巢了。歸巢了,卻忘不了這與我並不曾相識的好心詩人。

不染纖塵的月色也回憶滂沱大雨的山坡,滿山遍野的紫金花開得浪漫。那時我正在這楓林裏“寄情于山水”,但是疾風驟雨,山路泥濘,記住我踏在一片枯葉上,竟不小心滾下斜坡!摔在堅固的松木上,疼,如萬劍削骨。於我張開惺忪的睡眼,我發現一位年歲上六旬白叟正揹着我一步一步下山去。見這景象,我急速開口:“爺爺,爺爺,放我下來吧,我沒事,我會走路的。”爺爺沉重地說道:“孩子呀,你都傷成這樣了,看吧,你的臂膀還在滴血呢!我的趕忙把你送入醫院才行呀!”我感謝地淚如雨下,閉目,心靈慚顏,在這一位衰弱白叟佝僂的脊樑上。抵達醫院,白叟幫我付了醫療費,就回身離去,消逝在這朦朦朧朧的雨幕中……我靜倚窗欄,閒聽雨聲,我發現,我發現這雨淅淅瀝瀝又連綿密密,呵,這雨正如我對這位生疏白叟的感謝,沿岸三千里!

今宵月色如紗,我立於垂柳河畔,輕掬一捧家園水,洗刷魂靈。耳畔響起清遠的簫音,淚光悽豔,碧波泛動泛動,鄉魂葬了多少月缺月圓,你是未經重讀的原鄉……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8

家是溫馨的港灣,她承載着心靈的歸宿、家是社會的載體,她延續着文明的傳遞、家是生命的燈塔,她指引前行的方向、家是拼搏的依存,她給予澎湃的動力!談及家庭,每個人都會有說不完的感想、道不盡的感慨……。複雜情感的交織,是家庭與時代和社會的縮影,是家風與情感和文明的延伸。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我們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當時我國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布票、糧票等憑票供應仍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由於父母忙於工作,幼時的我便常有奶奶照看。奶奶歷經生活的坎坷,早已養成了勤儉持家的良習。常聽奶奶講,困難時期全憑爺爺一人每月七十多元的工資供養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除此之外,還要定期給村裏的公公婆婆捎去生活費用,五個孩子的衣服、鞋子都由自己親自手縫製,常常是老大穿過的衣服老二接着穿。所以,當時就流傳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說法。從我懂事時起,就記得奶奶起早貪黑的忙、勤儉節約的過,從未見過倒掉吃剩的飯菜,孩子們的碗底也不允許留下一粒米。長大後,還常常聽叔叔講起過年時聽着街上的鞭炮聲而催促奶奶快些縫製未完工的棉褲等着下地的情景,

所以也不難理解當時有着“雞蛋碰糕”的現實。在身教、言教的雙重引導下,我也漸漸養成了踏實樸素、勤儉持家的良習。至今,沒有在外用餐的習慣、不吃零食、騎自行車或乘公交車出行、除特殊情況外從不打的。這種習慣也常常潛移默化到我的工作中,常從節支降耗的角度考慮問題。習慣坐班車送報表,雙面使用複印紙、通過自學自己動手處理計算機、打印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出現的問題。

謙和誠信是長輩們對我從小的教導,也是我們全家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的起碼標準,更是我們中華民族高尚人格魅力的具體展現。謙既謙虛謹慎、和既和睦相處、誠信既一諾千金。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從不忘記長輩們從小對我的教導:“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話雖樸實,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工作以來無論在什麼單位,無論在什麼崗位,我都竭盡全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友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待人接物中我學會了寬容、奉獻、擔當、感恩、樂善好施、助人爲樂,懂得了虛心接受來自家庭、社會、師長、同事、領導們“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循循善誘的教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我常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因爲我深知在知識不斷更新、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的人,才能勇立潮頭、出類拔萃。我把《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

信乎?傳不習乎?”作爲座右銘,學習用國學經典對照和激勵自我、教育孩子,懂得謙和誠信與生命等同的價值。

自強樂觀,是我從長輩們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又一優點,雖他們從未以言語的方式告誡,但我還是能夠耳聞目染。多年前,爺爺生病住院,不經意間我撫摸到爺爺的膝蓋下方異常粗大,我只知道爺爺有腿疼的毛病,可從找到過問題的癥結。那天我恍然大悟,曾聽爺爺說過,他老人家退休前一直在運銷站工作。五十年代時運銷站裝火車全部是人力裝卸,每人肩頭扛着一筐一筐的煤在斜搭在車皮與地面的木板上上下穿梭直至裝滿車皮,不管颳風下雨、天寒地凍從不間斷,爺爺的兩個肩膀上有着與常人不同的兩個高高的肉墊,是由於長期受力所至,可我卻從未想過由於膝蓋關節長期吃力,所導致的關節嚴重變形。爺爺總在晚輩們的噓寒問暖時輕描淡寫的說腿有點疼,平日樂觀豁達的他卻從未說起他所經歷的艱難,這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一代同煤人開荒拓土,戰天鬥地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同煤精神;讓我明白了生活不會一帆風順,要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吃苦耐勞,樂觀對待生活,有自強不息、勇於擔當、勇於探索、孜孜不倦的精神,對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有條件要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要有高爾基筆下海燕搏擊風浪的鬥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