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1

“我想美是一種玄妙而奇異的東西,只有靈魂飽受折磨的藝術家才能從混亂的世界中提煉出來。”這是《月亮與六便士》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認爲大概這是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爲了尋找美,爲了尋求某種精神意義的提要。

當我看完這本小說,覺得他是一個奇怪的人,像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在迷惑的過程中,但也同時爲這個藝術家所震撼。他原是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生活雖不富裕,但日子也算平平淡淡。他有美麗漂亮的妻子與一對聰明的兒女。有一天他突然獨自跑到巴黎去了,別人都以爲他是出軌了,其實不是,他說:“我要畫畫兒”。讀到這裏,我認爲他是個冷漠無情的人。

在別人以爲他只是一時興起,在無味的生活中想要尋找點樂子,誰知這個決定改變了他以後的生活。這個年過四十的男人就像是着了魔一樣,如飢似渴的在尋找着什麼,他對美好生活裏的六便士視而不見,而是一個轉身堅定的擡頭看見了月亮。

這條路並不順利。他雖爲了畫畫,可從沒有把畫賣出去過於是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對人冷漠,但我認爲這只是他的一個面具。施特略夫是個滑稽的胖子,他收留了思特里克蘭德,但卻被他背叛,然而他卻心滿意足的畫出了自己所需要的美。

在後來他與一個土著人一起在島上生活,在這裏他一心一意的畫着畫,卻再次遭遇了命運的考驗——他得了可怕的麻風病,儘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畫畫,並在臨終前完成了自己的願望,收穫到了精神的滿足。

要我說,他的一生最偉大在於就是他從未後悔過,即使生活的磨難讓他低於現實,但他並不放棄,仍然堅持着自己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不屈於人下,不卑於命運。“命運讓他扼住了咽喉,但並未讓他窒息。”

讀到最後讓我迷惑不解的是他爲什麼要燒掉這間畫滿了人類原始社會、帶給人美的無窮享受的屋子,我想着一位奮力尋求表現手段的備受折磨的靈魂最後終於解脫了自己,這是他的夙願。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2

故事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疾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試想你的一個朋友,有份還不錯的工作,有個幸福的家庭,雖談不上無憂無慮,但也過得充實。平日裏他處事低調,話也不多,以至於大多時候你都想不起這樣一個人。偶爾看到他發的朋友圈,你想起他,隨手也點了個贊。似乎我們都有不少這樣的朋友,然而你能想象這樣一個朋友突然離家出走嗎?再聽到他消息的時候,他已經到了巴黎學畫畫,爲了自己的夢想,爲了成爲一名畫家。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但不同以往,這並不是一個追逐夢想的人經歷艱難最終實現理想的故事。

他的夢想道路註定異於常人,因爲他是天才。一半冷酷,一半熱情。他毫無顧慮的拋棄了自己的`家庭,只留給太太一封信,我不回來了。沒有原因,沒有歉意,到像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他真的再也沒有回來。後來的故事他對待生活、周遭同樣的冷酷,甚至到了極致。他自私、他目無他人,拒絕任何世俗,所以他也無所顧及。但他同樣也是無辜的,因爲他的眼中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像是在追求夢想,更像是追逐自己的厄運。然而他有多冷酷,就有多熱情,畫畫像是喚起了他的靈魂,生命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面對生活的貧困潦倒、疾病纏身,他沒有猶豫過,只憑極致的熱情驅使前進。不爲出名,不爲認可,在生命的最後畫出一幅伊甸園式的偉大傑作,卻被要求在他死後付之一炬。

他是天才,不瘋不成魔。歷史的長河需要天才,但更多的芸芸衆生。每個人都有夢想,在追逐的路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大到生活壓力,小到柴米油鹽。理想和現實像是一對冤家,每當我們懷揣夢想趕在路上,總是顯得不那麼盡如人意。然而他們也並非非黑即白。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和現實,一半堅守,一半妥協。當夢想照進現實,請保護他。

有人說,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3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與藝術兩者的矛盾與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爲20世紀的流行小說。

“毛姆以高更爲靈感所寫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毫無疑問杜撰超過事實。”“在接下來的十年裏,高更認爲他最終能夠享受成功的果實,讓一家人團圓。”對比小說與現實可以發現,高更對繪畫的.追求有其因果關係與過程發展,而思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非常突兀與過於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虛構的情節與敘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與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於讀者來說更是不可理解。其實這裏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說明毛姆如此寫作的目的。即毛姆自我慾望的虛擬滿足。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4

理由:最力推毛姆的書,是文藝青年的雞湯。每個人看哈姆雷特,都有自己內心的哈姆雷特。不過看這本書時,你會感覺有點討厭這個畫家,看到最後你卻又會被他感動。一直有一件事心裏的慾望,讓你對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你只是一心想要做到那件事。很佩服主人公。

簡介:《月亮和六便士》的情節並不複雜,寫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爲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5

“理想國”那不存在的真實

每個人曾經的內心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的一塊淨土。可是我們開始長大,開始成熟。我們學會了,也試圖與這個社會妥協求生。萬物豐富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卻又日益對比出內心的某種匱乏。又或者是吃飽肚子之後,我們更想去追尋一種幸福感。“幸福感”“歸屬感”是每個人中最無價的珍寶。

“理想國”就是我們意識還沒有與這個社會碰撞之前的自我“真理”,我們願意爲之傾身而爲。直到這個世界有了羈絆,這個“國”,那些我們無處安放的靈魂碎片,被自己驅逐。被現實世界打磨而下的精魄,逐漸的成爲我們最神聖的祕密。那種自我純粹感,像是力量的源泉一樣。

“靈”與“肉”,就是看似矛盾的維度。而人活着不只是是爲了更好的吃飽肚子。

高更與梵高

最近聽了吳伯凡的課,課程的名字叫做“認知裏的《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物模型就是畫家高更,就是那位與梵高情投意合,又因爲個人性格和對繪畫理解的矛盾徹底決裂了的畫家。梵高更是因此割掉了一隻自己的耳朵。和創作了那一張只放有一隻蠟燭的椅子。

小說裏面的高更也是:“生於畫,死於畫,又融入了畫。”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人們總說,藝術家的世界是深晦難懂的`。作爲人,“肉”的維度,我們都是一樣。而這種“”難懂“”可能就代表人與人之間“靈”的維度差異。於是“靈與肉”的維度決定了我們人與人的不同。

而你同樣不能去說“靈”一定高尚於“肉”,而肉、“肉”一定現實於“靈”。陷入某種對比的思想之後,就很容易產生一種一緯度的思想模式,而無論你的思想模型有多完善,只要是模式緯度上無法展開,那依然是殘缺的。

譬如如果太過追求“肉”那將會把生活變成一句只能追求身體快感的“行屍走肉”,而太多的追求“靈”那就將變成,完全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所以讓一件事情獲得更有價值的意義那麼就是緯度上完善,很多時候我們稱這種完善叫做“矛盾”,又如周國平說的“矛盾,就是智慧。”那麼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我們不能只是兩眼頂着月亮,而忘記了腳邊的六便士。或許這就是一名作家,有一篇故事把一個道理,一種觀點,一個思維模式。表達的更加透徹的方法。而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人生緯度“靈與肉”的追求。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記得人民日報裏面的一句話,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這個世界的殘酷依然勇敢面對人生。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腳踏實地,仰望天空,就是對於生活最最熱愛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