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這幾天一檔文化類綜藝《一本好書》出現在大衆眼前,因爲《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的熱播,文化類綜藝似乎迎來了新的春天。這在過度繁榮的明星真人秀之間,明顯是一股清流。第一期帶來的《月亮與六便士》這本經典之作便一舉拿下了9.3的高分,這樣以全新的形式去詮釋書內的經典,更讓觀衆覺得耳目一新,但事實上,一本好書重讀多少遍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初讀《月亮與六便士》,可能很多人會看得雲裏霧裏,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主要性格形象也讓人捉摸不透。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來自讀者,一個來自作者本身,只要搞清楚這兩方面的疑問,就不難理解它爲何可以稱之爲經典。

讀者的疑問我想大多來自作品,在開始閱讀之前沒有深入的瞭解其背景。其實毛姆所寫的這個故事,並非完全是虛構的,書中的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對著名法國畫家高更的生平、作品的癡迷。是的,斯特里克蘭的原型便是高更,他們的一生高度相似,生前及其落魄,死後備受推崇,書中斯特里克蘭最後留下的畫作也是對高更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高度還原,這些經過毛姆的藝術加工,演繹成了斯特里克蘭扣人心絃、跌宕起伏的一生。

而且作者毛姆採取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這種閱讀中的帶入,使得讀者並不能從一開始就很好地進入角色感同身受,但在大致瞭解了高更這位作家的生平之後,就會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有了初步的認識。

而對於作者毛姆,他並沒有對讀者交代了斯特里克蘭所有的心裏變化及其背後的原因,這樣就把所有的懸念讓讀者自己體悟。比如毛姆沒有說明斯特里克蘭爲什麼突然放棄工作去當畫家,這也讓讀者覺得非常突兀奇怪,但他完全可將他內心的苦楚和絕望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的巧妙之處。讀後感·在大多數讀者眼裏,斯特里克蘭就是從優渥的環境中尋求自我,拋棄妻子背叛朋友,是一個不折不扣自私的人,毛姆沒有爲他描述半句這時候的心理活動,因爲這個轉變,懂的人自然懂,他雖生活在繁華的都市,卻比獨居沙漠還孤單,若是講出來甚至會有些刻意譁衆取寵。這樣的留白方式可能閱讀前期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閱讀障礙,但閱讀到最後,真正的談到自我,迴歸自我,從最後的畫作被作者毛姆一把火付之一炬,斯特里克蘭的純粹在此躍然紙上。

這是被無數人推爛的經典之作,也是作者與讀者跨越百年的心靈交流,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混雜的世界,爲了生存而生存,卻忘卻了本來的面孔,斯特里克蘭是文明社會裏道德理法規範下的怪物,最終在“塔希提”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靈魂歸宿,他雖然是一個可惡的人,但同樣偉大,因爲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便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寫到“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爲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有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擡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六便士是現實,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中斯特里克蘭原來的生活是衆人讚許甚至嚮往的:有恩愛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雖無聊卻收入不菲的工作。“現實”是極有道理的,價格更高的食物的確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無論我們追求與否,“六便士”都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

月亮是理想,是從心所欲,是看似飄渺的追求。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爲了夢想幾乎放棄了自己前半生奮鬥所獲得的一切。他說“我是爲了不愧對自己而不顧一切,就讓那夢想的熊熊烈火,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羈絆,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求。”他在現實與理想中選擇了理想,用美好平靜的生活換來了傳世芳名,他不是爲月亮而放棄六便士的嚆矢,只是其中的成功典型。“理想”亦是極具道理的,不從心所想的去追求,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多優秀,昊大無邊的天,看似平淡無奇,卻有一輪明月,成爲多少人追逐的美好。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任何一個都難以割捨,如果做不到斯特里克蘭般的絕對,我們不妨於現實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奔跑,袁隆平熱愛研究,致力於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如今的他讓理想充滿現實意義;霍尊熱愛傳統、弘揚傳統曲藝,人們喜愛欣賞他,也喜愛欣賞着傳統曲藝;《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多崎作自兒時起就喜歡觀察火車站,長大後成爲火車方面的工程師。由此可知,夢想與現實可以兼得,正如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所寫“我們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其實夢想是一個說出來就矯情的東西,它就像紮根在現實的土壤中的一顆種子,只有破土而出,奮力生長,終有一日開出花來,才能光明地凌駕於現實之上,讓所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在現實中苦苦堅持,我們別無選擇。廖一梅有言“跟夢想有關的一切對我是禁忌,在生活裏你可以隨意傷害我,我無所謂,但是你不能碰我的夢想。”把理想藏在現實之下,僅僅是因爲理想尚未開花,不代表有人可以傷害種子。

倘若月亮與六便士不可兼得,我會首選天邊月。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月亮,代表着一個崇高的追求與理想。六便士,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着一個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說,這本書寫的太悲情,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圓滿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實現了他作爲一個畫家的夢,一個平凡卑微的人,已經尋到了他的月亮。一個朝聖者找到了屬於他的天堂,一個靈魂的歸屬地。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話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曉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盤轉動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

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讀第一句話,沒有一個人能懂自己,別人又怎麼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別人。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冷漠、無情、粗鄙、瘋狂,一點都不懂感恩,一個不折不扣的偏執狂。正是因爲這種偏執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夢想,一個爲了自己的夢想可以放棄一切的人。

捨棄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攔自己的東西,家庭、環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這是艾塔對思特里克蘭德所說的話,接受艾塔是爲了什麼,打開愛情的心扉、是性還是一個可以安心繪畫的環境。我一直也沒有想通,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可以阻擋他腳步的東西,艾塔選擇他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因爲愛情另一個可以說是血統、一個白人的血統。艾塔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更多感受的是愛,當思特里克蘭德要趕走艾塔的時候也是看不見一個自私、冷漠的偏執狂,這也是因爲愛吧。

記得一部電視劇裏有這樣一句臺詞:“愛情的道路上永遠有一個人是一個人在追,另一個人在跑”。荷蘭畫家妻子更多的是激情,當激情過後的空虛是無法填補的。現實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也是結束,當所有的激情都已消退,沒有了熱戀期喋喋不休的話語和甜言蜜語,唯有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雙方都會產生一種幻覺,對方不愛自己了或者曾經我愛的那個人已經漸行漸遠。愛與被愛都會變得平淡,我們只是缺少艾塔“獻身”的精神,你若不離我便不棄,愛是一份執行,一份信任,一種忘我的幸福。上帝的磨盤轉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時間是最好的磨盤,磨光了我們的棱角、磨平了我們的夢想。把我們磨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誰又能活的明白,有幾個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有幾個人肯爲曾經的夢想放下一切多餘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盤磨平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並不能壓彎我們的腰,只是我們選擇向生活低頭。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我常常在想,如何主人公是女性的話,會不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每個人都想生活,而不僅僅是謀生。

當家庭已沒有了愛情,工作已經看到了盡頭,孩子也已經長大,而剛好內心深處卻隱藏着某一個夢想。

如果是女性,也可能做出相同的選擇,只是先天的生理與心理特徵讓女性避免不了要比男性需要更大的勇氣與付出。不會像男性這樣果斷乾脆無情與理智,正因爲如此,社會上成功人士中,女性總是寥寥無幾。

女性生本柔弱,爲母則強。身邊有許多好友都已陸陸續續地成爲了母親,隨之所有的時間都傾注在了寶寶身上,完全也不可能再有時間花在自己身上。然後是幼兒、小學、中學、高中。似乎到了孩子大學的時候纔有了自己的時間。而那時,發現自己容顏已老,身材變形。早已遺忘了自己曾經的夢想,鬥志全消。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我要極力過好現在的每一天。瑜伽、攝影與戶外、get新技能。趁着自由與年輕,哪兒有什麼新鮮玩意就去看看去嘗試,不管它有多遠,不管是否有人一起。人一生,心靈會蒙灰。這並不可怕,但須洗滌。你要找到靈魂的清泉,大海的濤花迸濺,風雨的吹拂鞭打,鳥的歡鳴和鮮花怒放,都是藏在清泉中的老師。大自然有自成體系的優美,等待你身心與之共振。

我們所佔的時間寬窄是有定數的。耳聰目明、手腳伶俐的時光,不過幾十載而已。時間如同鮮血,每一滴都鹹且彌足珍貴。當走過的路漸漸漫遠,當雙眸注視過的東西漸漸繁多,當聞過的氣味漸漸五花八門,內心就不由自主地變得寬容起來,接納世界的不同與豐富。也會更加看清生活的本質不盲目,不迷茫。

"從某一種程度來說,我也是一個藝術家。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激勵着他的那種熱望。主人公的手段是繪畫,而我的是生活。"

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美—不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可以被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經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裏重新聽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象力。

發現生活的美,當然也需要經受一番靈魂的痛苦折磨。一直在努力的找尋着,追尋自己的內心,平安喜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如果說變形記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價值在於對家庭、身邊的人貢獻,月亮與六便士傳遞的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生命觀。

主人公斯里蘭卡拋妻棄子(忘記了是不是有小孩來着),拋棄體面的工作,奔往異地畫畫,因爲畫賣不出去,也險些被餓死。以世俗的眼光來看,斯里蘭卡不僅對她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也成爲別人眼中落魄可憐的人。

但看了這本書的人,會體會到斯里蘭卡的這種精神是多麼的寶貴,斯里蘭卡的生活是多麼的讓人羨慕———那種可以只專心於繪畫(繪畫實際上體現的是斯里蘭卡對精神的追求)而不被一切枷鎖束縛的境界。

斯里蘭卡是天才也是幸運兒。他在生命的某個時刻被神所感召,明確了人生的追求,完全跳脫了社會結構下的人的身份。從傳統的角度上,我們是如何評價一個人的?普通人的.成功是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不普通的人的成功是推動社會進步,是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比如科學家、政治家等等,這些人太不普通的暫且不討論。我們常常接收到一個這樣的價值觀:我們要成爲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才能加深我們生命的質量。這樣的價值觀沒有什麼不好,畢竟如果人人都奉行這樣的準則的話,每個人都積極承擔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責任的話,社會就能夠維持穩定。

可是,在一部分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人的心中,人的一生居然要爲他人而活,一個人的價值居然要依靠對他人的貢獻來衡量,似乎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許,一般人是不會被“人生的意義”這種重大問題所挑戰的。

月亮與六便士除了斯里蘭卡,施特略夫也是引我深思的,他很可悲,但他也很善良,他愛他的妻子勝過了愛他自己,把房子和財產留給妻子和斯里蘭卡是他的必然選擇。在我心中,是分不清施特略夫是偏正面一點還是負面一點。爲愛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肅然起敬,他超越了那些“利己主義”,但這也造成了他的可憐……

但我開始思考,爲什麼斯里蘭卡的爲畫畫不顧一切,我是高度認可的,而我卻對“利己主義”嗤之以鼻,似乎“鼓吹奉獻”是人們對於“利己主義”的對抗,這三者這間的區別是什麼?

是因爲“利己主義”追求的東西太俗氣?而斯里蘭卡的追求太高尚?也似乎是“利己主義”一方面想佔盡好處,另一方面又不想直視自己的無恥,粉飾自己。而斯里蘭則完全不會,他承認他的無恥,接受一切指責,並且不打算因此而改變的瀟灑讓人欣賞。

斯里蘭卡實際上對抗的是什麼?是在枷鎖之下生活而不自知,也不自拔的人嗎?總之,斯里蘭卡是一個“極點”,我們由於各種原因,不可能實現他那樣的狀態,但希望我們不要在別人訂立的框架下活着,可以去探索然後追逐自己認爲值得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兩天前得到一個消息,於我是一個災難性的消息,是晴天霹靂。窗外秋意正濃,銀杏樹燦爛地黃着,在陽光下拼命眨眼睛以討人們的歡喜,而我卻只注意到了被風吹落的葉子,有時候一片一片在空中打幾個旋然後無聲地落下,有時候許多樹葉集體逃離樹幹,帶着沙沙的響聲落到了地面......我的心情隨着這些樹葉跌落到了谷底。這種時候我往往把自己關在家裏,與外界隔離,慢慢消化我的焦慮、擔心與絕望。

窗邊的小桌上放着一本書,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知道月亮代表理想和希望,六便士代表現實,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正是理想與現實相悖的問題,於是翻開書讀將起來。漸漸地我的思想被毛姆帶到了20世紀初的倫敦,隨他參加倫敦熱鬧的社交,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跟着他來到巴黎、來到澳大利亞的小島塔希提......我的心情也隨着書頁的翻動跌宕起伏,時而興奮,時而絕望,時而好奇,時而期待。當我讀完書的最後一頁,窗外已經一片漆黑,奇怪的是我卻看見了樹葉搖曳,彷彿舞臺上身着金黃舞裙的舞女正在謝幕。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離開是一種選擇,就像春天樹葉重回枝頭,這沒有對與錯,更沒有希望與絕望。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箇中年人爲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叫初心)放棄當下安逸穩定的生活,選擇離家出走。然後他遭遇貧窮,飢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等百般困窘,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後悔,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故事其實很套路化,用第一人稱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與衆不同的一生。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執着與堅持我不以爲奇,好奇的是他的動機。僅僅是爲了理想“畫畫”嗎?如果是這樣他應該很珍惜自己的作品,可是他不是,他將作品隨意丟在牆角,隨意送與他人。他在乎的是畫畫過程,享受的是內心深處所希望的-寧靜與美。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人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想這部作品作者終究想要表述的是這些問題。

毛姆說“從事自己最想做的工作,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下、自己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給搞砸了嗎?還是要成爲知名的外科醫生、年收入一萬英鎊、娶得美嬌娘,這樣纔算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對自己的要求。”這句話讓我很受益。讀後感·我的苦惱我的焦慮都來自兒子的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跟我希望的正好相悖,於是我擔心他的將來。是呀,兒子的人生在於他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我對他的要求,惟願他將來做他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我詢問了幾個好友對書中人物的看法。大家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敢於去追逐月亮,他選擇面對苦難和厄運,這樣的孤勇,便是我們凡人所不可及。也有人評價:他拋家棄子,即使是爲了夢想,也該批判。可是夢想和金錢之間的抉擇,哪有我們說的那麼簡單,不能一味的做非黑即白的判斷。“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爲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很多時候,我們把問題簡單化了,理想和現實擺在一起,你選哪個?但是我們通過思特里克蘭德的經歷,會看到,衝突往往非常複雜。

書中的月亮象徵着夢想,而六便士象徵着現實。比起當時的很多人,思特里克蘭德擁有的六便士已經很多了,可是他哪怕知道這樣做會失去他現有的幸福生活,他哪怕最後的結局可能是“我用盡了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他還是選擇了追逐自己眼裏的幸福。我想起來奧斯卡王爾德的一句話,我認爲它是對這個作品最好的詮釋: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也許每個人都懷揣着夢想,我們不斷追尋月亮的腳步,可是在這一路上,不斷被現實打磨,磨平了棱角,磨掉了鋒芒,逐漸融入這個社會。我們逐漸帶上了面具,逐漸失掉了真心,逐漸成爲一般人。也許到了人生的末端回想起這一生不過也就是那個“我用盡了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的結局。一般人都不是他想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我們之所以羨慕他,因爲我們終究只是一般人。“每個人都只看到腳下的六便士,只有他擡頭看到了月亮。”因爲現實太現實,所以堅持夢想的人顯得最難得。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如果他沒有這樣的選擇,也許他過着令人豔羨的人生,他的家庭幸福,他的事業成功,可是他會後悔,因爲這種幸福不是他眼裏的幸福,即使是最後平凡的一生,他也想拼盡一腔孤勇去試試。

追求夢想的過程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因爲追逐夢想的過程也是個苦難的過程,能否克服苦難還是個未知數。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最後到底是什麼,所以去試試追求自己的幸福吧。最終,我們要成爲一個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貴。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爲千篇一律的別人。我們是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號。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才能讓自己永遠認識自己:這還是我。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不久前便拜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記憶深刻的是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追尋藝術夢想的道路上,表現出對人情與人性的摒棄和過分自私的態度。也總是想起裏面的一句話“只有詩人同聖徒才能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

斯特里克蘭德生活過三個地點: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塔希提島,也在這三個地方分別經歷了三個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蘭妮、土著少女艾塔。

倫敦,土生土長生活了四十幾年。有一份在證券公司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一雙聰慧乖巧的兒女,妻子艾米賢惠且知書達理。留下一張紙隻字片語,就輕而易舉抹掉了前面走過的人生軌跡。

巴黎,憑着對繪畫的一腔執念,沉迷於夢想一發不可收拾。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變得不近人情,一切與己無關。病重時得到了朋友妻子布蘭妮的悉心照顧,惱恨的是憑着自己無所謂心理下毀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蘭妮的生命。他還能攤攤手說,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呢?不堪一擊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壓迫下人性的醜陋。夢想又是什麼呢?

之後經過馬賽到達塔希提島,這是他靈魂出竅之後得到昇華的地方,在這裏他與心中的夢想毫無阻隔。有着一個默默守護他,忠誠於他夢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終點,也無損他繪畫才能的發揮。夢想可以實現,但原來如此艱辛!

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緒一直久久不能平。這樣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嗎?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親的責任去了哪裏?搶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線在哪裏?這些讓我感到憤怒,任何對夢想的追求都不應該是自私甚至脫離道德的藉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蘭德病死後盛名,把視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結髮妻子與一對兒女身上。她們心裏壓根沒有想過要關心斯特里克蘭德這些年的遭遇,倒是因爲他的盛名,極力標榜曾經的關係,假裝付出和理解。如果沒有盛名,他們是否還願意提起這個曾經丟棄她們的人?如果沒有原諒,何必假裝美好?人性的碰撞果然脆弱,道貌岸然的面具在現實對比下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思至爲什麼思特里克蘭德非要去畫畫呢?文中他說:“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對潦倒的處境、刻薄的蜚語、拮据的生活都能泰然處之,這也許是信念的魅力了吧,引領着純粹的靈魂一路前行。

夢想人人有,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呢?生活中漸行漸遠,很容易就忘記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說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別人的看法築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壘裏……也許這輩子都沒有這麼大的魄力與自己決裂,但生活給予的饋贈本就是獨一無二。做自己想做的,內心真實快樂就好。

月亮很美很孤獨,看上去很近卻那麼遠,要做的就是清醒的活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最近,我讀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感觸頗多!月亮是夢想與信仰,六便士是安逸與舒坦,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而他的眼裏卻只有月亮。我爲斯特里克蘭歡呼!對於故事中主人公拋棄妻子的行爲,我沒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寬容,但對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卻表示無限敬佩。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點,我想起中國第一位女艦長韋曉慧,35歲前她是華爲企業的一名高管,有非常優秀業績,拿着可觀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羨慕的社會地位;35歲後,她卻棄筆從戎,成爲一名軍人,39歲時,更成爲中國海軍第一位女副艦長。我時常在想,當她拋棄原來優越生活,決定追尋夢想,成爲一名軍人時,她的內心要經歷多少次博弈,有多少個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選擇的後果。她所受到的挑戰與壓力並不比斯特里克蘭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後半生,她過了兩種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氣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寬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覺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業餘愛好,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寫作,做木工,剪紙,唱歌,或是遊戲業餘玩家,或是電影發燒友。

曾幾何時,這些業餘愛好在我們還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時,是我們夢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過成爲一名舞蹈演員,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卻離夢想越來越遠。當我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與舒坦,我們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訴自己,要甘於現狀,要把過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鐵口,同一趟列車,同一個表情,同一種匆忙,我們生命就這樣,被偷偷的擷取,靜靜的,甚至都忘記時間存在。皺紋悄悄爬到臉龐,我們從別人口中的孩子,變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們的生命,真實的來過人間,但卻從來沒有感到過燦爛。我們還沒有告訴世界,我來了!世界卻讓我離開了!

讀了《月亮與六便士》,我的心底產生了一絲勇氣和希望,縱然,我們缺乏足夠勇氣,做翻轉。但至少在彎腰撿便士時,努力擡擡頭,看看天上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哲人有他們的烏托邦,畫家有自己的理想國。思特里克蘭德一無所有,除了他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改編自著名畫家高更的經歷,講述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證券經紀人,遵從內心聲音,爲了追求理想而拋妻棄子的故事。月亮象徵着理想,而六便士則代表現實。單看故事介紹,這是一個情節俗套落人下乘的狗血勵志成功學故事。而他開頭接近三分之一的冗長背景介紹更是一度勸退我。

但此書其實和傳統的勵志文學大不相同。它的主人公是一名三觀極度敗壞的人,爲了夢想拋棄沒有經濟來源的妻子與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毫無道德觀念,搶走恩人的妻子甚至害死她。作者也毫不掩飾對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的厭惡,借旁觀者之口袒露他對倫理道德的冷漠、他的混蛋與噁心。而矛盾的是,作者也熱情地描述出思特里克蘭德被夢想控制着的,不顧一切的瘋狂炙熱。正是作者如此矛盾的筆觸,塑造了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天才畫家形象。

初讀本書,我幾度想過放棄。思特里克蘭德着實令人反感至極。可讀到後面,對他的心態又不由得演變爲同情。思特里克蘭德的原話是:“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不管他遊得好不好,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這不禁令人思考天才到底是幸運抑或不幸。儘管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在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地獄變》中就有提及。衆人眼中的天才往往伴隨着潦倒,孤僻,不被世人理解。但他們異於常人的天賦也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心中波瀾壯闊雲海翻涌的情感或許難以被作家的拙筆描繪出十分之一,但毛姆筆下這一句我反反覆覆讀過很多遍,似乎得以管中窺豹瞅見一點隱約的輪廓。單從理智方面考慮,思特里克蘭德似乎並不想燃燒自我全情投入於藝術之中。但情感燒灼着他身不由己,只能憑藉求生本能去畫畫。儘管在畫畫過程中思特里克蘭德也是快樂的,可他終究是被迫的,他的人生別無選擇。

但《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遠不止這些。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於,思特里克蘭德一輩子窮困潦倒,挖心掏肺畫出的作品一副都沒有賣出過,甚至受盡同行與外行的嘲笑,欣賞他的人寥寥無幾,能懂他內心世界的卻沒有一個。最後他毫無尊嚴地死在一個無名島上,死前瘋狂畫了一屋子的畫全部付之一炬。思特里克蘭德一生沒有嚐到任何天賦所帶來的名與利,但他受盡了天賦賜予他的苦痛。書的結尾,思特里克蘭德還是聲名遠揚,僅剩的幾幅畫被炒出天價。但我看來就落了下乘。我希望思特里克蘭德從未知名過,畫筆給予他的從來只有只有他繪畫時的快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閱讀就像是一服藥,有些人只會煎藥的步驟,有些人懂得煎藥的技巧,有些人知道這服藥的配方,有些人明白這服藥的功效。藥的味道是苦澀的,有些人甚至在煎藥的過程中便受不了它奇特的味道。

我一般不太刻意地非要選擇哪一類書籍去閱讀,並且我認爲經典名著實在枯燥無味。可自從我將這本耳熟能詳的著作。——《月亮與六便士》真正讀下來時,我對“經典名著”這四個字的看法纔有所轉變。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一開始,他英俊的面貌一下子吸引了我,讀完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我不禁感慨:這不就是世間少有的“才貌雙全”了嗎?

我們都知道,“月亮”,代表着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指的便是金錢、地位,代表着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六便士滿地都有,可月亮只有那麼一個。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爲了心中的那唯一的月亮而放棄了滿地的六便士的人,即使他並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突然間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了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

他對家人、朋友和一心愛他的情人都非常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得冷嘲熱諷、傲慢不屑,但他卻對藝術有着一種無法抵抗的追求。

最終,他厭倦了文明世界,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島嶼,創作出了改寫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爲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他的生命也就充滿了意義。

對於周圍的世界,斯特里克蘭顯得格格不入,他說話時那尖酸刻薄的語氣時不時在我耳畔響起,着實讓人討厭。可我明白,就是這樣的一種“壞蛋”,卻懂得遵從自己的內心,使大家爲之點贊!

繪畫對於他來說,就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無需任何理由。他對繪畫的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黑暗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所以,斯特理克蘭選擇了那唯一的光束,唯一的月亮。大多數的我們不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樣,有極大的勇氣拋開原有的一切,不斷追尋自己的夢想,直至成功。

大家都知道,人永遠只能走一條道路。喜歡月亮就放下六便士,專心看月亮;低頭撿着六便士,便捨棄對月亮的幻想,專心來撿便士。畢竟,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我認爲:找到自己的愛好,一份自己嚮往的工作,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足夠了,這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月亮同樣是崇高而偉大的!

希望大家都能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追尋屬於自己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畫布的故事。

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

斯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的一名的經紀人,有一位端莊典雅的賢妻良母和兩個聰慧的孩子,過着安穩幸福的生活,是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家庭。然而,有一天斯特里克蘭德突然離家出走,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遭受到了各種質疑,他的妻子懷疑他出軌了,他的朋友都以爲他瘋了。而他只是爲了心中神聖的理想——我必須要畫畫,所以他要離開她,離開這裏,一個人隻身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那裏過他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由。

“別人笑我太癡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話放在這裏最適合主人公的心境了。他的妻子對他一點也不瞭解,對丈夫自己去學畫畫的事兒一無所知,她的眼裏只有結交名流和教育孩子,丈夫在他心中就是個沒有文化修養的小市民。這樣的婚姻只是爲了結婚而存在,爲了迎合世俗的“婚姻”二字。他只是將不喜歡的生活打破了,放棄了所有,只求一個真正的自己得以釋放,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主人公並無對錯可言,哪來的是非可說。

“天才”就是做自己:

他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就是愛好畫畫,就簡簡單單學了一點。沒想到膽大到一個人去流浪,幾次險些被飢餓和疾病纏身而死,可是他也不回去、不屈服。他就想着要畫畫,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地帶肆意畫畫,儘管也不知道畫的什麼東西,畫着沒人會買的畫作,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畫他想畫的。在不停地流浪輾轉下,最終在塔希提島遇到了心愛的姑娘——愛塔,這個懂他、愛他、支持他的土著女孩。他們住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畫畫做他喜歡的事情,可惜不久感染了麻*病,愛塔在身邊照顧他一直到離開人世。

後來他的畫作被驚爲天人之作,世人愛不釋手,稱譽其爲天才。大家都開始來理解他當年的“拋妻棄子”,同情他英年早逝,認爲藝術家就是這樣“與衆不同”,讀後感.天才總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爲了藝術而獻身,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事實上,他只是想畫畫,喜歡畫畫,並沒有想成爲人們口中的“天才”,他不賣畫也不稀罕誰來買畫,他只是做了自己,活成了自己心中的模樣,僅此而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些事蹟不爲世人所接受,但是我還是很欣賞他突破自我的勇氣和對藝術的癡迷,他不是天才,他只是做了真正的自己。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希望現實生活中的你們,能有良人相伴、理解你、尊重你,讓你成爲更好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當遍地都是六便士時,你是否還有勇氣擡頭望向月亮?

一百多年前,奧斯卡·王爾德寫下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就可以用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濟人,一夜之間拋棄了一切,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後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去那裏畫畫,經受了一系列的磨難,在對文明世界的厭倦下,他來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麗島嶼,與世隔絕。在臨終前,他帶着傲慢和不遜縱火燒了自己創作的一幅傑作……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描寫了諸多人物,一邊是爲理想而傾其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蘭,亞伯梓罕醫生,布呂諾船長;一邊是愛慕虛榮的斯特里克蘭夫人,庫特拉斯夫人,卡邁克爾醫生,還有熱心誠實的斯特洛夫,背叛愛情的布蘭奇,貪圖小利卻義薄雲天的尼克爾斯船長,樂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說會道的庫特拉斯,純樸善良的阿塔……小說採用第一人稱來寫,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對自我也有很多反省,對人生感悟良多。如此紛繁的故事,全憑"我"來穿針引線,可以說“我”是這部小說的又一個主角。

瞭解斯特里克蘭前,你必須瞭解高更,縱看高更,三十五歲毅然辭去了個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專心致力於繪畫;一八九一年值一八九三年,以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零一年,高更曾兩度前往塔希提島,長期居住並進行創作。這些都與斯特里克蘭的命運有了幾份相似之處。可以說:理想與現實,崇高與卑賤,神聖與凡俗,無論在斯特里克蘭還是高更上,都並非二次元對立。斯特里克蘭即帶有現實生活的粗鄙和冷漠,也有着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追求。這也就是《我們從哪裏來?(高更作)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的核心精神。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這是終極的靈魂追問。這幅畫如此的深邃而震撼,而在小說中,它完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性追問,最後被付之一炬,暗示着什麼?當人類的精神性抵達了自身,並且爲了這個自身而存在,不再需要任何物質性的東西,哪怕是所謂的藝術傑作。這正是藝術創作的心聲:當你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它便離你而去,因爲藝術的最高訴求並非任何實體,而是那遙不可及的精神的涅磐的象徵……付之一炬正是涅磐的象徵。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蘭的死和他的傑作的毀滅更顯得震撼人心,這正是小說的高明之處。

放眼望去,滿地都是六便士,人們爭先恐後地爭搶着。唯斯特里克蘭,冷嘲熱諷了一陣後,望向他心中的一輪明月……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爲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爲的人。”

——題記

不久前,我在書店裏看完了毛姆的著作《月亮與六便士》。放下書本,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獨特個性、出衆的才華、悽慘的結局,都印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畫家的命運,或者說是一個天才的一生。故事的主線並不複雜,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收入可觀的證券經紀人,他過着普通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他選擇追尋藝術,在夜校學習了一年繪畫以後,他離家出走,隻身一人前往巴黎,後來到了南太平洋小島塔希提並在此因病去世。在他生前,沒有多少人欣賞他的作品;在他逝世後,卻成爲被大家所稱讚的天才。

書名來自《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的一篇書評,該文作者評價《人性的枷鎖》的主角菲利普,“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爲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月亮象徵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則代表着世俗的雞蟲得失與蠅頭小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可大多數人追尋夢想,只是爲了成功。思特里克蘭德僅僅因爲愛好畫畫,拋棄了別人爲之羨慕的家庭和事業,甚至幾次險些因飢餓而死,他的畫作也從來不被人們所認可。但他卻毫不在意,他不後悔爲此所做的一切。在他的生命中,畫畫就是他的全部,甚至在他雙眼失明時,他還在木屋的牆壁上作畫。他的這種選擇,註定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毛姆卻在書中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無論年齡、受教育程度、外界環境如何,我們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爲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只取決於我們自己,與其他任何東西無關。當我們有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就已經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毛澤東在《滿江紅》裏寫道:“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思特里克蘭德珍惜時光,主宰生命,的確得到了他所追求的東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擡頭看見了月光”。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終究被六便士所困,擡頭看見了月光,低頭卻撿起來六便士。太多的慾望和束縛包裹着我們,我們就這樣蹉跎一生。我們最終都過着被生活選擇的日子,而沒有勇氣去選擇生活。

其實真的羨慕思特里克蘭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當你投身於自己喜歡的事業時,就算不被理解,或者受盡非議,也應該泰然面對。縱然拼命一番後,還是沒能達到最後的終點,那又如何呢?至少可以對自己說:“我擁有自信和勇氣,我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努力過,即使遍體鱗傷,我也心滿意足了。”

“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你,也在爲某個夢想,很拼命地努力着。”願你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願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白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到了月亮。”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每一個人都被囚禁於鐵塔,個人的思想永遠獨立而不受侵犯。於是我們以語言,以符號,以藝術吶喊理智的美妙,而我們的靈魂是不同的,因此也只能踽踽獨行。與他人指尖相觸,卻永不心靈相通——世俗成了純潔的罪人,彷彿就如這個獨立而又別緻的靈魂,永遠保持着對這物慾橫流的世界與人之凡俗的不屑與蔑視。可他是痛苦的,他掙扎於精神至高的自我與軀體的歡愉間無法解脫。

安逸有序的幸福並不被他的血液所接納,查爾斯對於嶙峋怪石與急流險灘的渴望發自於精神,來源於藝術。旁人避之不及的旅程他甘之如飴,憚怕並未如黑暗般籠罩他的靈魂,他的嚮往是桀驁不馴,是不平凡——他在不惜一切地追尋壯美偉大之物。

所謂清高自傲,所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所謂遺世獨立。這些在語文習題中寫得厭了的詞句,卻是正因確有其事而確有其詞的。

他屬於火山口,他屬於天空。

查爾斯保持着對自己絕對的驕傲,而又對最終的那個“存在”保持着他“愚誠”的渴望,就如水滴融入大海,一粒火星欣喜如狂地沒入烈火隨後化爲灰燼,跟熔岩噴薄,觸摸天空,最終與世界的根源,與他的精神本我融爲一體。

生命始於虛無,並註定歸於虛無。它或許是一種信仰上的存在,一種真理,本質,如同世界起源那樣簡單而又複雜的存在。它是值得一個敏感細膩的靈魂爲之傾倒、崇敬、沉醉、迷戀的存在——於是查爾斯在生命的終點爲它殉道,爲他一生的狂熱與追求殉道。

如同文中之“我”所說,他就像一位永不止步的朝聖者,不停地在尋找一處心中的聖地,尋找高深莫測的涅槃。可人卻是羣居動物,就算怎麼樣走到邊緣的地帶,依是分離不了的,因此“我”所感到的對他無法抗拒的同情,或肅穆而悲,抑或輕佻而諷,都蘊含其濃厚而複雜的情感。因爲其如飛蛾撲火,但他知道自己會體無完膚,卻也義無反顧地剖心泣血,化爲火焰。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讓我們感受到生的緊迫。一旦死亡的陰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們立刻恢復自己的敗家子本性。驕縱,懶惰,懦弱,縮在自我的臨時棚戶裏得過且過,偶爾避想窗外遠處的地平線上,有一個自我在勇敢奔跑,腳下的道路充滿危險並因危險而瑰麗。而那個自我或許便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野性靈魂。

藏在靜謐冰河六千里貧瘠土地下的心臟滿腔熾熱,要將積雪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