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

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

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1

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我終於把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啃完了。雖然對於《水滸傳》早已略知一二,對於書中的人物也早有認識,但讀起這本書來甚覺辛苦。

作者施耐庵足足寫了一百回,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爲主,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鬥爭的歷史畫卷,也充分體現了朝廷的昏庸腐敗,突現了一個個有情有義的江湖漢子。

我靜下心來,慢慢品讀之後,對書中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瞭解。在書中,最令我敬佩的是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他們赴湯蹈火、同生共死、義氣最重,在第十五回——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公孫勝應七星聚義中可以看出。吳學究在這回中評價他們三兄弟是最有義氣最守信的,雖然他們不通文墨,但他們都是好男子,在後來,也幫了吳學究不少的忙呢!

是啊,三阮兄弟是一個個值得信任的朋友,一個個很仗義。

說到這裏,我聯想到我自己在小學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我的一個好朋友看到我的一支鉛筆很是精緻,她特別喜歡,也想擁有一隻,可是她對於我說的地址一頭霧水,於是讓我幫她購買,我當時很爽快快地就答應了:“小事一樁,包在我身上了。”“好姐妹,明天行嗎?明天?”她雙手抱拳,笑着對我說。“沒問題,明天一早給你。”我想,這點小事是肯定忘不掉的。可是,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跟同學們聊着聊那的,把她交託給我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到了家想起了這事兒,可是我懶得再跑一趟了,心想:明天問起,就說是忘了,以後再說吧。

第二天一到校,她就笑臉相迎,托起雙手,眨巴着眼睛看着我。頓時,我臉刷的一下全紅了,避開了她的雙眼,結巴着說:“我……我……忘了。”只見她眉頭彎成了“V”字形,低頭就走了,輕輕地說“真是個不講信用的人。”我既難受,又慚愧,隱隱地感到了自己做人的失敗。

是啊,“言不信者,行不果”,“失信就是失敗”。感謝《水滸傳》,感謝《水滸傳》中的三阮兄弟,讓我在這個暑假更加堅定了“守信,做個成功的人”這個信念。

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2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歷程與經驗,我也不例外,就拿《水滸傳》來說吧,我在不同的年齡段就有不同的感悟與心得。

小的時候,我知道有《水滸傳》這本書,但卻連“滸”字都不會念;5、6歲的時候,我知道了魯莽的張飛、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上小學了,媽媽買來了精簡版《水滸傳》,我知道了宋公明大戰連環馬,吳用智取生辰綱等等的一些章節。到現在,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閱讀能力,學習能力等都較以前提高了許多,現在再去閱讀讀這本書,我又感悟出許多新的道理。

之前,我對《水滸傳》的感受就是一羣武藝高強的人組成一個團隊,劫富濟貧,行俠仗義而因此名垂青史,但現在,我懂得不單單是表面這些,更重要的是,我從中讀出了一些他們的精神,讀出了官場的黑暗,又讀出了黑暗的社會與現代社會相對比,所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一本書,就一定會悟出新的道理。

拿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武松最後變成了廢人,隱居於二龍山,其他梁山好漢都當了官,可能我小的時候會這樣想:“這個武松也太傻了吧?好好的官不去當,還隱居?也太沒意思了吧?”但我現在改變了想法,認爲武松是一個智人,他爲什麼不去當官呢?因爲他知道官場的黑暗與殘忍,在當時來看風險又很大。但宋江就是個反例,他很想當官,但樹大招風,高俅他們看着心裏很不平衡,所以把他給毒死了。現代社會的人,既要錢又要權,做夢都想當個大官,但他們很多人沒有把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逐漸會被金錢與慾望拉進漩渦,終究都會害了自己。

讀一本書便會吸取其中的精髓,《水滸傳》的'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爲老百姓造福,這都是永永遠遠存在人們心中的可貴精神!

學無止境,我的閱讀歷程也是如此,讀一本好書,就相當於淨化了自己的靈魂。在我閱讀的道路上,只要有一本本經典好書爲伴,那我的人生也必將隨之昇華!

水滸傳前五回的讀書心得3

水滸傳,一本關於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

我讀水滸,我認爲魯智深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

我讀水滸,讀到一個粗魯灑脫的魯智深。他一出場便是“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活生生一個壯漢形象。在寺廟中,他不顧清規,吃狗肉喝酒。更在喝醉後,他打倒金剛像,給僧人塞狗肉,打傷僧人。他甚至在寺內隨處便祕,好一個粗魯之人!

我讀水滸,讀到了一個粗中有細的魯智深。在書中,他與李逵的性格最爲相似,但李逵僅憑着自己的猛勁與蠻力,用兩把斧頭打遍天下,有勇無謀。而魯智深有勇有謀,更好打不平。魯智深失手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卻說他“詐死”給自己爭取逃跑的時間。之後,他來到了桃花村,幫老漢打退了土匪。當得知土匪的頭子爲李忠時,他上山與其協商,爲老漢說情,和平解決了此事。若是李逵遇此事,必是惡戰一場。

我讀水滸,更讀到了魯智深的禪心。“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短短十六個字,概括出了魯智深的傳奇一生。在書中,前期的魯智深粗魯灑脫,行爲魯莽衝動。經歷了兩次的出家生活,魯智深的心中也埋下了禪心的種子。宋江招安時,他不同意,隨後歸隱。宋江攻打方臘時,他從山中殺出,斬了方臘。但隨後他功成身退,最後在寺中坐化。比起宋江渴望招安,渴望朝廷封妻廕子。他早已看透了黑暗的朝廷,禪心讓他渴望自由與清閒。書中支持招安的英雄,大都是逼上梁山,仍希望自己能夠回到朝廷做官,有較重的忠君思想。但魯智深雖爲提轄,但他卻十分厭惡腐朽的官場。在與宋江四處征戰後,他放下了自己的禪杖,放下了自己的殺心,入了禪,普度衆生。有人也許爲他惋惜,但到了最後,梁山好漢遭奸臣迫害而死,才發現魯智深的明智。“衆人皆醉我獨醒”,這也許是魯智深的高明。

梁山好漢中,衆人的武器大多爲槍、劍、刀,箭,唯有魯智深用一把禪杖打天下。這暗示了他的禪心,他的佛性。他神祕地出現,神祕地離去,魯智深,智真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