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於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爲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就是說有三種朋友有利於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於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於你,拍馬屁,兩面派,誇誇其談的朋友不利於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纔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於學習,又要善於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後,再反覆地溫習,總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穫,甚至可以成爲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瞭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捨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2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於言行的語言,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這是一本十分值得讓人去閱讀,去品味的書。四年級起,我便開始閱讀這本書,這裏面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的道德修養各個方面的言論。

每當一有時間,我會棒着它貪婪地看。裏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麼一句:子貢問曰“孔文子向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爲什麼孔子的諡號是“文”呢?”孔子說:“他聰敏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爲恥導,所以諡足是“文”。”

讀了這句話,讓人有所深思。是的,我們在學習上能不恥下問,虛心請教別人,就一定會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學認爲問別人會顯出自己的笨、不聰明、這是不對的。你想想,連孔子這樣的大人物也請教過別人我們就不能嗎?孔子認爲,什麼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所以他遇不懂的問題總是虛心向別人請教。所以,我們小學生就更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了。

不懂就問,不要感到羞恥,不會就不會,正所謂知只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要虛心地去向別人請教。

《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的樂趣不計其數。大家需多讀這樣的書。因爲,它值得你用心去閱讀。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3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後,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對自己的父母怎麼樣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爲生。看得自認爲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儘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後又是那麼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箇中學女生因爲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麼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麼不盡人願,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爲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爲它教給了我們許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理想之道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心中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成績更重要。

心靈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磨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便是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致什麼後果?一種遺憾,其實可以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又會是什麼呢?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

《論語》是道德和智慧的凝結,它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坦率、正直、寬容的友人。它是可以映射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休養的一面鏡子,是我們的引路燈,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5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爲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爲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爲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爲: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爲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裏才能平衡,事業纔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6

這個寒假,爲了提高我自身的素質,特地看了《論語》一書,其中的道理可謂讓我受益匪淺呀!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孔子弟子之間以及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對話的問答體著作。

《論語》的內容包括政治主張、哲學是想、品德修養、倫理道德和教育原則等各個方面。《論語》這本書雖然像記錄一樣用簡單的文字記載那些教條式的名言懿行,但卻經過門人弟子們的悉心編排,有他自己的體系。

《論語》的首章就是“學而第一”。孔子所倡導的學習的具體方法和態度,直到今天乃至將來,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最出名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溫故而知新”。這些都是修身養性,使自身達到所謂“君子”的標準。

這第二章,也就是“爲政第二。”孔子對於政治是抱有積極態度的。他不但經常鼓勵弟子們“學而優則仕”,自己也希望在治理國家上能一展抱負。關於爲政之道,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他推崇仁政,即以道德來治理國家,用道德來贏得人心,來規範廣大老百姓的思想與行爲。儘管如此,雖然孔子最終未能在政治上一展才華,但他卻以其深邃的思想,影響着從古至今無數的當權者。

孔子的教育我是說不完的,只有自己看。最後用三句話形容《論語》:開卷有益讓光芒四射的智慧炫起來。品味傳統經典文化,啓發生命智慧視野,提升個人精神品質。啓發生命中更寬闊的智慧視野,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古爲今用。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7

還記得有一陣子,于丹在百家講壇上連續地講了《論語》這部書。據說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有不在少數的人自打這時都開始重新的審視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等到我真正的讀于丹的這部書,已經是一年之後的寒假了。看過這部書之後,我感覺孔子很牛。而且牛的很有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要表達孔子的意思是指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廣大人民羣衆,親近那些有仁德,品格高尚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化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小小的一句話,短短的幾十個字,一語道出了人一生中應該所遵循的道理與規矩,將從孝順到學習,從禮貌到交友融合在一句話之中,這難道還不能夠表示孔子的偉大思想麼?所以我認爲,孔子牛在這第一點。

中國古代的基層知識分子被稱爲“士”,也就是這個階層撐起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那個部分。雖然孔子也曾經官拜到省市那一級別的官位,但是歸根結底,孔子還是一個思想永遠比身份更高的人。這種境況就使得孔子只能夠將自己的民衆根基打牢以便於傳播自己的思想。於是乎,“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這一稱號便流傳了下來。別說,孔子還真的是擁有教學天才。開辦了一個私塾,自己兼任校長和教師的孔子一教就出了弟子三千,其中的佼佼者還有七十二位。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爲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和文化流通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我認爲,孔子牛在這第二點。

第三點或許許多人都沒聽過——孔子牛在,他是一個民族傳統禮儀的傳承者和不被大衆重視的文化的忠實保護者。孔子所處的,是一個多變的時代。雖然春秋戰國沒有如同19世紀那樣巨大的改變,但是寫在書中的“王室衰微,諸侯稱霸”的的確確的發生在那個時代。爲了稱霸,就要不計手段,以利益爲最高目的。那麼,無論是如何卑鄙,如何被人所不齒的手段都可以被視爲是正當的行徑。在國家與國家都如此混亂的情況之下,孔子作爲一個簡單的教育家或許還作爲一個小小的官吏,高高舉起“復興周朝禮儀文化,傳承古典文明精神”的旗幟,向大衆傳播着自己獨到的思想和中國最值得稱讚的禮儀文明,這不是正代表了孔子自己的性格麼?作爲一個時代人物,孔子牛在這三點,也爲人所稱讚於這三點。

我不知道我總結的孔子是否是學者心目中的孔子,也並不清楚這是否是歷史上真正的孔子,但是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這是“牛”在我心目中的孔子。也許一切都正如易中天老師所說: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8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裏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當時,我大聲地跟着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着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爲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裏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讀完論語的心得10篇10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華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