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的讀書心得800字

論語的讀書心得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讀《論語》使我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下面請看本站網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的讀書心得800字

  論語的讀書心得【1】

每當談到哲學時,人們所想起的不外乎柏拉圖、黑格爾、羅素、尼采等人。同時國人也會感嘆爲什麼泱泱華夏這個曾經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就沒有哲學,至少沒有一套獨立成體系的哲學。儘管哲學一詞是舶來品,但在相對嚴謹的定義下,中國就真的沒有哲學嗎?我並不這麼認爲。

儘管中國的國教是到道教,但是中國的儒家思想的影響範圍是更爲廣泛的。我一直堅信儒家思想並不能等同於儒教。我一直認爲中國人必須讀的書一定有《論語》這一部,從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到八股文考的就有論語,足以證明《論語》這部中國最有魅力的書,特別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導的那手誦讀《論語》更是在一夜間讓《論語》這個名字傳遍神州大地,傳遍世界各國。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衆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衆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儘管孔子的先祖有着不凡的身份地位,但是到來了孔子的父親那一代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資本了。可以說孔子這個人的成長史就是《論語》這部書的大致內容了。

《論語》這部書在我看來不僅僅包含着孔子“因材施教”的人才教育思想、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爲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同時還包含了非常濃厚的美學氛圍:文字是美的、人格是美的、思想更是毋庸置疑的美……在《大學》中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說,這些在《論語》中也有體現。可以說孔子揭示了真善美的全面發展原則,孔子作爲中國的至聖將“成人之道”同“君子理想”一樣,替提升到儒家理想人格的一個重要層面,但是其本質還是無法脫離仁義道德。《論語》或者說孔子的主題思想還是中庸思想但他還是贊同那些有獨立人格的人(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着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他認爲“過猶不及”,這種思想造就了孔子行事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謹慎態度。

崇拜孔子是因爲孔子的爲人處事之道以及一些觀點還是很合我的胃口,特別是在《論語》中的文字更是精煉到了極點,文字又很美。就如在雍也篇中“子曰: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個人覺得這句話很有深度。也許有人會認爲這句話有點虛,但是這些東西必須是到了一定的年紀纔會有的體會,正所謂酒越老越純,如果我在這裏過多的評論就只能顯示我的無知了。整部《論語》從學而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以及耳熟能詳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等。這些道理並不是誰都可以得到的,只有經歷了人世間的衆多社會現狀纔會有如此感慨。歷史上記載孔子西行不到秦,我想可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孔子所主張的思想兩個方面得到結論。孔子主張以德治天下,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正在崛起,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秦國不敢採用只能教人靜下心來慢慢做的儒家思想,於是,秦國採用了極具攻擊性的法家的理論。同樣的,作爲一個當時就有一定盛名的大思想家,他所主張的卻與秦國贊同、推崇的恰恰是對立的,在根本上說孔子道秦國就會變成無用功,而且作爲當時比較先進的思想還有可能被秦國拘禁,所以說孔子西行不到秦說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要麼孔子有自知之明,不會去惹秦的統治者;要麼孔子就是個懦夫。這兩個有點類似的結論,就對孔子那個“朝聞道,夕死可也”產生了一點懷疑,這不就着意味他也是有其他想法的。

儘管孔子在《論語》中所表達的“因材施教”的人才思想應該是最早的,應該是最完美的教育觀點,但是在這種大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是沒有市場的,特別是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國度。孔子的教學觀點有一個很明顯的政治特點: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可以說孔子不像某些自命清高的讀書人認爲的那樣,不去參與世界上最爲黑暗的政治,他是抱着一副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想法積極入世,雖然因爲他那近乎固執的思維、不曉人情世故導致他的許多治國良策無法付諸實踐就流產了。從孔子的衆多成就非凡的弟子中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一個人是全才。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就是連孔子最看好的弟子顏淵也只能是在德行方面好而已,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就是差啊!簡直就是一塌糊塗,最後就落了個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因材施教,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培養出某個方面的偏才,這是中國這個崇尚高考這個一考定終生的國家所不喜歡的,這樣也必然導致“因材施教”在中國沒有市場,因爲中國的家長或者說是整個社會就是要趕鴨子上架,硬是要人們學習那些今後一輩子都不會用上的知識,還美曰其名培養全方面的素質,問題是那些教育專家所說的素質到底指什麼。根據國外專家的理論是一個國家在建國三十年就至少可以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今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六十歲的生日,目前好像沒有誰有摘得諾貝爾獎的跡象。還有個就是從一個國際奧賽的金牌得主到一個大師至多需要二十年的時間,但中國這個歷屆國際奧賽上金牌得主最多的國家能夠在國際上拿得出手的大師沒有一個是奧賽冠軍,換句話就是中國沒有把奧賽冠軍培養爲大師級人物。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啊!同時那些教育專家、學者又還要去找尋沒有的原因。所以,我認爲因材施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在培養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後完全可以進行“因材施教”。

我覺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於古典名著也要有新的理解,對《論語》的品評歷來就有,從南懷瑾到于丹,孰優孰劣,大家各有理解,但也千萬不要只遵從那些有名氣的人的思想,而忽略了最應該有的自己的見解。正如孟子所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於名著更不能頂禮膜拜,應該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去讀那些名著。

這篇讀書心得是幫其他大學的同學完成作業,現在看來還是不上單檔次。

  論語的讀書心得【2】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虛心,不知事。不實心,不成事。是人“求知”和“做事”的態度:在向他人學習的過程中要虛心,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做事的時候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好事情。

每個身邊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經歷與智慧。當我們放下面子,虛心請教,我們的智慧也會豐盈起來。有句俗語叫做“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不虛心的吸取教訓就永遠不會明白事理。

“虛心”二字看起來很容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內心有太多的虛榮和浮躁的人是很難虛心待人的,他們要麼對上諂媚,要麼對下驕橫;妄自菲薄的人也是不做做到真正的虛心的。

莊子也說:“不自見故明”。這是說,要人不可固執自己主觀的成見,執著了自己的主觀成見,就無法吸收客觀的東西,因此說“不自見故明”。

作爲一名領導,千萬不可有“自見”,需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把所有的智慧,集中爲你自己的智慧,這個“見”就是“大見”,就更成熟了。

我們付諸實踐的時候,態度一定要踏實。

做事踏實的人,經常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嘲諷,認爲他們不夠“聰明”,不會利用最少的工作量來獲得最大的收益。但豈不知“日久見人心”,踏實做事不是爲了眼前小利,而是在對每一件小事中集腋成裘,讓自己的人生髮生由量到質的飛躍。

莊子也說“不自是故彰”。“自是”通俗說就是“自以爲是“。是自負地認爲自己一定都是對的,絕對沒有錯。譬如現在的人,喜歡引用拿破崙說的:“拿破崙的字典裏沒有難字”。乍聽很有氣魄似的,其實,拿破崙就太“自是”,所以變成“拿破輪“了,結果還是要失敗。只引用拿破崙的話,沒有看到拿破崙的一生,他不過是像項羽一樣的人物,並沒有真正成功的內涵。他的字典裏面沒有難字,那是“自是”,所以,人不自是,才能開彰大業。

踏實的品質是建立在高度自律精神上的美好品德。踏實做事的人需要摒除這個社會中的種種浮躁與不安,用堅韌不拔的意志、虛心好學的精神面對一切困難。

踏實做事其實是一種“大巧若拙”。如今社會,“聰明”人很多,踏實的人很少。聰明人很容易在最短的時間裏討人喜歡,但真正能夠讓人信賴的,還是做事踏實的人。

虛心做人,實心做事。

剩下的,把一切交給時間。

  論語的讀書心得【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也是儒家學說得以確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據。 何爲“仁”?

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二十二章》)

這裏孔子的“仁”意即仁愛之心,也就是作爲一個個體的人對除自己以外的他人的關愛。而這種愛必須是真誠的,出自真誠的本心,不是語言,而是行動,是最最質樸的情感,無需雕飾。正像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第三章》 “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二十七章》大愛往往無聲。它是傷心時一個堅實的肩膀,它是跌倒時的一個攙扶,它是灰心時一個鼓勵的眼神……

仁是愛心、同情心,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也是最最自然的行動。一個不懂得愛人的人往往是自私的,冷酷的,一個不懂得愛人的社會也是冷漠無情的。

一個不懂得愛人的人往往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只是享受着別人的愛,卻從不知感恩回報,一個不懂得愛人的社會是機械的,僵硬的,封閉的,難以讓人感受到溫情。忽然想到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從小被嬌寵,然後認爲那是理所當然,從不知父母的辛苦,一味索取,從不感念,忽然想到那些吃着父母花着父母但是最後卻狠心拋棄父母的人,忽然想到那些爲了自己舒服而拋棄孩子的父母,忽然想到了小悅悅,忽然想到了倒地卻無人攙扶的老人……於此,仁斯遠矣!

或許我們忽略了“愛人”是需要從小培養的,一個人的本心本性,始於初。或許我們忽略了我們身邊的吳菊萍,張麗莉,吳斌………我們應該拾起“仁愛”的翅膀,讓它帶我們去飛翔。不要看別人做了什麼,要看自己做了什麼。不要忽視了身邊那一幕幕小感動,不要因爲是孩子就縱容,“仁”本初心,也待養成。“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自己始,“仁”遠乎哉?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由我也,仁由你也,仁心匯焉,仁世現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