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心得》的讀後心得

《論語心得》的讀後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論語》教給我們的就是爲人處事的道理。在講到處事之道時,孔子強調了“過猶不及”意思是做事情過了頭,和沒做到位是同樣的效果。所以“處事之道”主要講的是爲人處事的分寸。

《論語心得》的讀後心得

《論語》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這就是所謂的“尺度”了。在《論語》中孔子強調事事有尺度,以避免人生的浪費。孔子不提倡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報怨。我認爲在當今社會中,仍有很多人在“以德報怨”。對傷害自己的人,或是領導,或是戀人,仍然一味地恭敬,不敢以正直,公正的心態去面對他們。我認爲這是非常愚蠢的,非常不理智的。首師大的于丹教授認爲:“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避免資源浪費。”是的,“人的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所以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難道你願意把自己寶貴的情感給一個有怨與你的人麼?我們應該把這寶貴的情感贈予一個有德的人。所以孔子云:“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君子也許不可能避免很多傷害,它可以被人欺騙,但他內心不能迷惘。簡單的說,就是,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做出無效率的傻事。

在行爲方面,孔子也強調了“分寸”孔子認爲,人的行爲一定要有“分寸”,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就是要保持距離。于丹教授認爲:“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我認爲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爲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爲了不影響別人,每個人之間都應該有一定的距離。只是距離有大有小。《論語》中也認爲無論對領導還是朋友,都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分寸。子貢曾問孔子怎樣纔是好朋友。孔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意思是: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告訴他,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在說下去只能自取其辱。所以,朋友間要有度,對最親近的人也是一樣。于丹教授認爲: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論語》中提到的仁愛之心,是這樣說的:一開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我身邊的同學就有這樣的煩惱:他知道他的父母很愛他,可謂是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認爲這樣卻失去了自由,透不過氣了。而我的父母給我有足夠的空間,他們希望我能早日獨立。所以,我覺得這個家庭很舒適,很快樂了。這正驗證了一句諺語:花未全開,月未全圓,即是最好的境界了。

對於工作呢,孔子認爲也應有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做好本份。我認爲這並不全對。做好自己的本份固然重要,但當別人有困難請求你的幫助時,應該出手相助。所以,孔子在此補充了一句:“君子之於天下也,義之與此。”君子臨天下,做任何一件事,用義作爲參照,作爲法則。

孔子云:“慎於言。”告訴我們說話也應有度。在當今社會中,這一點甚爲重要。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應如此。我的學校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一名同學因爲在公共場合中說了有損於學校形象的話而被處以嚴厲的處分。此所謂“禍從口出”了。所以,于丹教授認爲:“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

最後一條是“禮”。孔子云:“鄉人飲酒,仗者出,斯出矣。”意思是:大家在一起喝酒,孔子能做到等老人都出去後,他纔出去。絕不與老人搶行。所謂聖人之聖,從日常點滴中即可看出。

對人,做事,講話掌握分寸,懂禮儀,即是《論語》教給我們的處事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