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3篇

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時常品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時常懷着敬畏之心。那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3篇

  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篇1

經典是經過時間篩選出的著作,它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有其寶貴的價值。只有做到品讀經典,經典著作的那些價值纔會顯現。

經典固然有其價值,但如果不去細細品味,經典中的價值又如何能夠被顯現出來呢?“品讀”就是在認真閱讀過經典著作後,仔細思考,慢慢領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所以“品讀經典”不是囫圇吞棗般地把經典大致翻一遍,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地去閱讀。這樣,經典作品的價值纔會顯現出來。

認真閱讀並品味經典,你會發現經典中那耐人尋味的人生道理。而這些道理對每一個品讀經典的人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老人與海》,看到老人身上無所畏懼的品質,明白了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讀《簡·愛》,看到簡·愛身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知道了面對現實的不公,要敢於鬥爭;讀《悲慘世界》,看到冉·阿讓身上追求正義的力量,懂得了無論何時,都要堅守正義……這些人生真諦對個人的成長有着重要影響。所以多品讀品讀經典,這對個人來說百益而無一害。

一旦一個民族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品讀經典,去感悟經典中的人生真諦,並時刻堅持那些從書中領悟到的精神品質,那麼這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一定會大爲提高。所以,品讀經典,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也會有重要的影響。《三國》、《水滸》等民族經典中所蘊含的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這些經典文學的不斷傳承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倡導全民品讀經典,促使國家不斷髮展壯大。

而在這個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年代,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各類武俠小說、時尚雜誌,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把時間、精力用在品讀經典上。經典就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他能照亮人們前進的路。而那些武俠小說、時尚雜誌只會是時間那汪洋大海中的泡沫。所以,作爲一個現代人,我們應該去品味經典,去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

品讀經典,感悟經過時間考驗的人生真諦,讓經典的價值能夠充分顯現。

  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篇2

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而古典名着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品讀經典,是一場經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約;是一段穿越時光的回想。在品讀經典中滋養着心靈,聞着書香伴我們健康地成長。

讀——經典

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經典之所以稱爲經典,是有一定文學價值和影響的,它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樓夢》這本偉大的經典文學作品,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它將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種無限的力量。品讀《紅樓夢》,讓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傷感和寶玉的悽美愛情。

在我高興時快樂時,我會翻開書,繼續吸取營養知識;當我傷心沮喪時,我也會翻開書,在書裏面尋找知音,讓我知道,生命是美而聖潔的,人生是幸福與苦難相伴而隨的。正如古人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品——經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像長者,諄諄教導;似導師,循循善誘;如朋友,心心相印。有這樣一則小故事,父子倆在林間散步,父親問:“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兒子答到:“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父親說:“是一輛空馬車”。兒子問:“你怎麼知道是一輛空馬車?”父親說:“從聲音可以分辨出來,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父親簡單的話語,告誡我們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爲是,應腳踏實地。正如古人所云:“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悟——經典

荀子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的獲獎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筆耕不輟,但卻也與那些博大精深、滋養心靈的經典作品不無關係。他出身貧寒,但也從爲放棄過讀書,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期間,將圖書館裏1000多冊文學書籍幾乎全部看過,才最終登上世界文學之巔。莫言的成功驗證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訓。

經典如一罈老酒,醇香濃烈,馥香逼人;經典如一首古詩,絕唱歷史,彌久珍藏;經典如一支舞曲,圓潤華麗,不失內涵。品讀經典就如飲酒、誦詩、跳舞,領略藝術的至善至美。品讀經典,猶藥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潔身正性。

  品讀經典心得體會範文篇3

我多年來品讀次數最多的一篇短文,是北宋理學家張載撰寫的《西銘》。《西銘》的仁孝道德智慧,對於今天興國立人事業具有借鑑意義。

雖然《西銘》全文僅253字,卻堪稱千古名篇。同爲北宋理學家的二程兄弟對《西銘》評價極高,認爲此文所說“擴前聖所未發”,並使《西銘》獲得了在程門與《大學》並列的經典地位。《西銘》流傳近千年,許多理學家都努力揭示這篇短文的奧義。其中,影響最大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南宋朱熹系統闡發的“理一分殊”說,二是從明代流行至今的“萬物一體”說。《西銘》通篇不言“理”字,而朱熹卻將其歸結爲“理一”,顯然是站在自己“理學”立場作出的概括。而且,朱熹強調的“分殊”也並不是《西銘》的重心。從淵源看,“萬物一體”說出自道家。採用這一說法概括《西銘》宗旨,雖然有強調打通人與萬物之間隔膜的優點,但卻失之玄遠,使儒學的倫理原則掩而不彰。除了《西銘》自身的魅力,探究《西銘》的精髓,反思古今解說的得失,這些都深深吸引我對《西銘》一讀再讀。

在長期研讀的基礎上,我把《西銘》的精髓歸結爲“仁”“孝”倫理原則。也許有朋友會問:孔子早就提出“仁”“孝”觀念,《西銘》也說“仁”“孝”,有何新意?我的回答是:《西銘》說“仁”“孝”,與早期儒家有所不同,是基於宇宙根源的解說,其新意表現爲“兩個擴大”,“一個突破”。

先看“兩個擴大”。一是擴大了“仁”的實踐範圍。《西銘》首次明確提出“民胞物與”的理念,把自然萬物都視作人類的朋友。這種善待自然萬物的情懷,是儒家從限於人類說仁愛到不限於人類說仁愛轉變的結果,是張載對仁愛觀的發展。二是擴大了“孝”的實踐範圍。孝親是儒家傳統的倫理規範,《西銘》也充分肯定孝順生身父母是孝子應盡的倫理責任。值得注意的是,《西銘》首句“乾稱父,坤稱母”,顯示作者把“乾坤”或下文所謂“天地”視作人類的“父母”。《西銘》還依據《詩經·周頌·我將》“畏天之威,於時保之”的詩意,把人子的孝行擴大爲人類對天地父母行孝,也就是尊崇和敬畏天地父母,從而爲“孝”注入了神聖性,使“孝”成爲信仰的一個重要維度。

再看“一個突破”。早期儒家強調仁愛的血緣根據,主張愛有差等;而張載則重視仁愛的宇宙根據,以謀求平等之愛。《西銘》所謂“民胞物與”,與張載在《正蒙》中提出的“愛必兼愛”完全一致。張岱年先生指出,張載的仁愛觀“綜合了孔子的仁與墨子的兼愛”,他所謂“兼愛”是有進步意義的。“民胞物與”和“愛必兼愛”理念,對早期儒學而言真可謂石破天驚,是對傳統仁愛觀的突破。《西銘》把宇宙視作一個大家庭,一切人或物都是這個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張載倡導平等之愛,但並不排斥差等之愛。這兩種不同層次的愛,可爲區分社會公德與個人及家庭私德提供傳統資源。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最後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中,反覆重申人類是“大地母親”的孩子,若不能善待“母親”,面臨的懲罰將是人類的自我毀滅。敬畏自然,是一種境界,也是善待自然的前提。《西銘》的理念與湯因比的告誡一樣,對我們不都極具警醒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