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對林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會議發言

對林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會議發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對林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會議發言


近年來,江華瑤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按照“做山水文章,興特色產業,下效益功夫,求重點突破”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力爭至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國內生產總值年遞增12.8%以上。要實現這個奮鬥目標,重點是加快擁有近9萬人口的林區經濟發展步伐。爲此,筆者就當前如何立足林區現狀防止“林農返貧”,加快林農增收、推進小康建設等系列問題進行了認真調研。
一、江華林區鄉鎮經濟發展現狀
江華瑤族自治縣林區鄉鎮包括碼市鎮、大錫鄉、貝江鄉、未竹口鄉、水口鎮、湘江鄉、務江鄉、花江鄉、兩岔河鄉9個鄉鎮,幅員1700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53%。共有137個村委會791個村民組,人口近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9%,其中勞動力人口4.8萬人,約有2萬人口常年外出務工經商。9個鄉鎮的GDP、鄉鎮工業總產值佔全縣比重小,近4個鄉鎮工業發展幾乎空白,其中的兩岔河鄉屬於省級重點扶貧鄉鎮。由於這些鄉鎮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經濟發展十分緩慢。
二、制約江華林區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公共基礎設施滯後。客觀分析,江華林區鄉鎮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較爲分散,林農大多分佈在崇山峻嶺之中,常住人口小於300人的村落較多,甚至出現了一些常住人口“空殼村”,如此小規模的村落既不利於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佈局,又不利於第三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信息傳播。二是困難的縣財政制約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近年來投入的大量資金,遠遠不能滿足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致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滯後,村民物質生活條件較差。目前,電話、公路未達到的村仍然較多,交通條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和各項生活用品人均擁有量也遠落後於農區。
(二)人口文化素質偏低。林區鄉鎮羣衆文化教育較爲落後,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經商,留守在林區的人口均爲受教育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隊。另外,林區許多先富起來的農民和高素質林農爲了改善生活質量,紛紛移居縣城或發達地區,留守林區的農民充當起林區經濟建設主力軍角色,發展後勁明顯不足。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量嚴重偏少。目前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比重由5:3:2調整到4:3:3,再放到林區,經濟總量少,產業結構更不合理,主要原因是二、三產業經濟不發達。近年來,江華瑤族自治縣着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雖然在林區建設了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但林區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夠,企業引進不多,林區經濟與農區經濟反差十分明顯,生活水平與農區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趨勢。
三、加快江華林區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殊途同歸,要把林區經濟發展作爲全面建設小康江華新的增長點,必須要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思維,要制定林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把區位、優惠政策和林區自然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互促共進,共同繁榮,全面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一)要強化林區幹部激勵機制,營造一個“人人抓經濟”的良好氛圍。現在,林區鄉鎮大多數幹部或忙於轄區內的社會事務管理和上級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或忙於向有關部門跑項目、跑扶貧資金,很少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總體思路。今後,林區幹部必須進一步更新觀念,改變傳統工作方法,要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作爲各項工作的出發點,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整理經濟發展思路,制定本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在注重社會事務管理同時,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少坐辦公室,多到農戶調研,切實發揮致富領頭人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林區領導幹部工作激勵機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輕、有經濟頭腦的領導幹部到林區工作,並對林區鄉鎮一把手經濟建設政績實行重點考覈。
(二)依託林區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非農產業。一是在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碼市鎮,出臺涉及稅收、土地徵用、用電等一系列傾斜政策,重點發展林區環保型工業企業和林產品加工產業,積極鼓勵廣東省中小型、環保型、農林產品加工型企業到林區創業,爲林區農民創造更多的本地就業崗位。二是開發林區旅遊資源,加快林區旅遊業發展。結合水電開發形成的馮河水面,打流域風情招牌,整合開發林區旅遊資源,打造碼市—貝江—水口—花江—務江沿河民族風情旅遊帶、碼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態旅遊名牌,擴大景區輻射功能,延緩遊客停留時間。三是進一步加快相關服務行業(如飲食、住宿、導遊等)和林區特色農產品商貿業發展。通過引導,讓更多農民轉移到較高收入的旅遊及其相關服務行業中去。
(三)大力鼓勵勞務輸出,進一步推動林區人口向城鎮集聚。隨着“水電開發興江華”戰略的全面實施,小水電開發將帶動大批企業的興起,就業崗位將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設法,加強引導,實施林區勞動力輸出扶貧,轉移林區剩餘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要制訂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錄用林區勞動力,如可以對錄用林區勞動力佔90%的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工業園中安排工業用地;每錄用一名林區勞動力給予一定稅收減免優惠等等。同時,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實施移民扶貧和林區行政村撤併,推動林區人口集聚,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林區集鎮原有的衛生、文化、教育等設施功能,改善偏遠村落農民的生活條件,又有利於林區第三產業發展和特色經濟地帶建設。政府要想方設法解決移民在居住、勞動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問題,消除移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移得出、安得下、穩得住、能發展”。
(四)適時轉變扶貧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加林區農民收入。林區農業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後,農業勞動力人均擁有土地資源將會提高,政府要鼓勵農民之間土地流轉,讓置留在農業的勞動力經營較多土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純農業戶的經濟收入。建立多渠道的農業信息平臺,完善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鼓勵龍頭企業與林區農業基地聯結,發展訂單農業。同時,立足當地特色,推進藥材種植、綠色食品深加工、竹木加工等,進一步健全特產加工合作機制,採取“農戶+企業”或“農戶+基地+企業”的形式,解決影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老大難問題。
(五)努力提高林區農民整體素質,不斷增強林區農民的致富本領。目前林區勞動力文化程度和生產技能較低,提高林區農民素質和生產技能迫在眉睫。一是要增加林區教育投入。二是要定期對鄉土人才進行培訓,切實提高鄉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並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三是實施教育扶貧。鼓勵優秀師範畢業生到林區從事教育工作,引導優秀教師到林區交流,加強林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