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我的童年》說課稿範文 (精選10篇)

《我的童年》說課稿範文 (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童年》說課稿範文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童年》說課稿範文 (精選10篇)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5篇課文,該單元以“人生”爲主題展開。

《我的童年》是自傳性質的散文,主要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反應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澀、童趣、溫情,語言樸實,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知識目標: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爲: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難點: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情境教學法,播放音樂,音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默讀法和勾畫圈點法、目標導學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

播放《童年》而後誦讀古詩《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讓學生談自己對童年的認識,導入新課。出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檢查預習。

首先,走進作者,通過導學案所介紹的內容,讓學生對作者進行簡單的評價。其次,理清字音、字形、詞義,通過做選擇題和造句進行檢測。這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3、初讀課文,感受童年。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教師讓學生迅速默讀課文,帶着兩個問題。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詞句,寫出感悟或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爲後面的賞析做準備,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多媒體出示)

環節4、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圍繞這三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而後分享自己組的學習成果。

1.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開篇即說“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爲什麼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麼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這既是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也是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環節5、把握語言,品味童年。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從用詞、修辭、情感等角度來賞析自己喜歡這個語段的原因,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環節6、課堂小結。

總結,既是對學生欣賞語段的總結,也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從內容和語言兩方面進行,是對所學知識的總梳理,讓學生把零散的只是進行整合。

環節7、課後作業。

進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引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2

大家好!這次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一課《童年》。《童年》這一課表達的主題是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熱愛,共有這樣幾個教學內容組成:欣賞抒情性鋼琴曲《童年的回憶》和歡快活潑的歌曲《我們多麼幸福》,學唱、表演富有不同民間風格的童謠《搖啊搖》、《小酒窩》。通過分析,我決定用兩課時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爲欣賞《童年的回憶》、學唱上海童謠《搖啊搖》,另外兩塊內容放到第二課時。今天,我想就本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向大家詳細地談一談。

首先,我想對這教材內容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回憶》是一首清新瀟灑、優美動聽的通俗鋼琴曲,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樂曲爲三段體結構,每一段的旋律由於不同的速度變化,使音樂主題都能明顯的表現出來,是幫助學生感受速度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的一個很好的教學材料。而上海童謠《搖啊搖》,展現了寶寶和外婆之間的親情及寶寶幸福、甜美的睡夢。全曲平穩、優美,有韻律感和動感,詞曲結合朗朗上口,這非常適合孩子們邊聽邊想象,邊唱邊律動。歌詞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語化。這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也可使孩子們得以觸及到上海的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國豐富的民間藝術。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爲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在欣賞《童年的回憶》時,能從中感受速度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2、學唱歌曲《搖啊搖》,鼓勵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所表達的主題並能學會“熱愛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

4、能使學生感受到中國豐富的民間藝術,併爲之感到自豪。

其中教學重點設定爲:通過欣賞及學唱歌曲,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並鼓勵學生主動創新與實踐。

教學難點爲:準確感受速度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選擇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髮展爲本”,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同時還強調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鑑於以上理念,我決定採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鬆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髮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等實踐活動穿插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唱中有創,動唱結合;聽中有創,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那麼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爲學生享受音樂美的聖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老師組織學生在歡快流暢的6/8拍音樂聲中進教室,鼓勵學生採用適當的動作律動。然後,師生問好。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考慮本課教學內容均爲6/8拍的特點,通過學生聽、選適當動作律動,自然感受到6/8拍音樂的節奏特色,爲本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也營造出了濃郁的音樂課氛圍)

(二)初聽樂曲《童年的回憶》,感受音樂速度

1、課件中出現一隻蹦跳的小兔子,請同學們做一做動作(速度快而平穩),接着再出示小烏龜(速度很慢)、小鴨子(速度居中),分別學一學。然後,聽老師拍節奏,大家相應地做出動作。

2、課件再演示,小動物們帶來了一首鋼琴曲,請小朋友幫忙找出他們的腳步聲。

3、請小朋友想象,小兔子跑得快,是因爲什麼?小鴨子呢?小烏龜呢?以此引出該曲情緒特點。

4、出示鋼琴曲題目,引出主題:回憶童年、熱愛童年。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5、再請學生聆聽樂曲,並鼓勵學生邊聽音樂邊創遍簡單的動作,感受音樂主題。

(我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活潑可愛的動物形象,使枯燥的聽辨練習變得生動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再者通過學做動作,進行比較,邊聽邊想象,邊聽邊創編等學習方式,能使孩子在寬鬆、快樂的氣氛中學習音樂,其效率肯定會事半功倍)

(三)學唱歌曲,表現歌曲

1、課件演示:小兔子講述她小的時候與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小故事?(創編一個小故事)隨機引出音樂《搖啊搖》的伴奏聲,小兔子請同學們模仿外婆的動作,隨着音樂聲做動作。

2、老師說明這是一首上海童謠,接着,課件演示上海風情的圖片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向孩子們做一簡單的介紹。

3、出示歌詞,用上海方言合節奏邊做動作邊範讀歌詞。學生跟讀。

4、通過聽錄音範唱、和老師一起學唱歌譜,跟琴正確地填唱歌詞等方法學會準確地演唱歌曲。

5、鼓勵學生創編恰當的動作,邊唱邊舞。

(創設一個情境,讓孩子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去感受歌曲的美,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這樣,不僅能促使孩子積極展開想像,引發創作的靈感,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我還很重視從音樂文化方面去開拓,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及地方風土人情,感受到中國豐富的民間音樂,激發學生對祖國音樂的熱愛)

(四)課堂小結

從音樂的體驗中聯想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憶的一幕,向大家說說。

(本課教學內容的主題爲:“熱愛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這個環節,就是促使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學會去珍愛自己的生活!從而深化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涵)

(五)組織下課

師生互道再見。在《搖啊搖》音樂聲中,和朋友手拉着手離開教室。

(音樂教學的功能決不僅僅體現在一堂課上,我讓孩子們“手拉手”在音樂聲中離開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感悟到的,帶到教室外,帶進自己的生活,使音樂教學真正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對本課的一種設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去,我想還應該考慮孩子們的學情,學習的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樣,我認爲,一堂音樂課只要能成爲了孩子們享受音樂美的聖殿,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節美術欣賞課《童年》,首先我想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童年》是小學美術義務教育新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第五冊中的一課。《童年》是人生中最難忘的階段,當人們回憶自身的童年時,總是充溢着無限的感慨。這節美術欣賞課向我們展示了六幅不同時期、不同藝術表示形式的關於童年的作品。看似簡單的作品,其實卻給我們展現了一部歷史的畫卷。從宋朝的《瑞陽嬰戲圖》、清朝的《歡天喜地》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中生長》,解放後的《翻身奴隸的兒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示形式涉和年畫、雕塑、中國畫、油畫、攝影。其中不只僅給了我們美術方面的信息,更爲我們發明了一種情景,一種通過美術作品瞭解社會生活變化的學習情景。在這裏,美術活動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爲一種文化生活學習,它根植於生活,表示於生活,讚美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並給生活以導向和啓迪。鑑於此,我設計了以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回憶童年、觀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樂。

(2)能力目標

會表達自身對童年生活的感受,會描述不同時期童年生活的情況,學會通過觀察童年體裁的藝術作品,體會不同藝術表示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同學珍惜現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學重點

(1)通過欣賞、感悟不同歷史時期童年生活的差別性。

(2)認識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等不同藝術表示形式,體會不同表示形式給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內容和自身對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

3、教學難點

不同藝術表示形式的特點和對藝術作品相關歷史背景的瞭解。

二、說教法

根據三年級同學的知識儲藏情況和接受能力,針對和利用小同學形象思維發達的特點,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創設情景、觀察欣賞、考慮討論、延伸比較等方法進行教學,並運用多媒體課件這一小同學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把枯燥的講解變爲生動直觀的課件展示,來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形象是切入點,是關鍵,這節課我放手讓同學主動探究,自身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自身解決問題,教師作爲引導者,疑點難點師生一起研究解決。從而讓同學逐步走進作品,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技巧。

四、說教學過程

1、遊戲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邊唱邊做《丟手絹》的遊戲,遊戲之後每人拿出自身最珍貴的童年紀念品,給同桌講講童年的故事,並請一兩名同學給大家講講自身童年的故事。

(這樣設計是創設情景,利用遊戲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引發同學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爲後面對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鋪墊)

2、初步感受,提出欣賞要求

教師針對同學的發言進行小結: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特有的方法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鮮活的童年景象。多媒體逐個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說說你最喜歡那幅畫。

(這樣做使同學很快的進入審美情景,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3、分組學習,交流審美心得

(1)同學根據自身喜歡的作品分成六個小組。

(這樣做,是爲了讓同學抓住第一感覺,爲自主學習做鋪墊,通過自願分組的形式,體現自主學習的初步嘗試)

(2)分組之後,教師把每組的問題發給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討論。

A、《瑞陽嬰戲圖》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麼?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識?

B、《歡天喜地》組:你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你能扮演一下嗎?你想了解這幅作品哪些知識?

C、《戰鬥中生長》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誰?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欣賞作品後你想到了什麼?爲什麼這麼想?

D、《翻身奴隸的孩子》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個民族的人?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會想什麼?爲什麼這樣想?

E、《冬天的陽光》組:你知道這是一件什麼形式的藝術作品嗎?你瞭解雕塑嗎?爲什麼起這個名字?

F、《金色童年》組:這是一組什麼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語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嗎?她的笑容讓你感受到了什麼?

(所提的問題都很有針對性,比方說: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識?欣賞作品後你感受到了什麼?這些問題涉和到了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可以通過引導同學觀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衣着來體會,另外,讓同學通過扮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還有些問題是關於作品的藝術形式,這些問題的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小組討論後,組與組之間交流,教師針對藝術形式重點引導,比方,國畫、年畫、油畫和雕塑的不同特點,爲了加深同學的認識,在欣賞《戰鬥中生長》,播放電影《小兵張嘎》片段,在欣賞《翻身奴隸的兒女》時播放《農奴》片段,讓同學身臨其境地體會社會歷史的變化。

(通過組級交流,使全體同學一起分享各組的學習體會,提高小組化自主學習的實效性)

4、教學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較《歡天喜地》、《瑞陽嬰戲圖》和《翻身奴隸的兒女》這三幅中國畫在表示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通過作品間的橫向比較,使同學初步認識到國畫的一般特點,從而使他們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珍惜優秀民族藝術的態度)

(2)對比《戰鬥中生長》、《冬天的陽光》和《金色童年》表示形式的不同,他們對快樂的理解相同嗎?

(通過解讀作品中“快樂與幸福”的內涵,培養同學珍惜和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體現美術教育的人文性)

(3)試着把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並說出理由。

(這是一種縱向排序,使同學透過藝術作品瞭解時代的變化和社會歷史的發展,並使他們認識到藝術作品是時代的反映與生活的記錄。以上設計通過作品之間的對比,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4)聯繫自身的童年生活,談談感受。

(提升同學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培養同學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有“微縮教學設計”之稱,這節課我設計的是一種框架型的板書,把教材中要欣賞的六幅作品的名稱按年代排序寫下來,並在後面註明它的藝術形式,設計簡單明瞭,涵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童年樂趣》是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裏的一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世界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課文主要寫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現出他有着相當高的音樂天賦,對音樂有着強烈的興趣。課文以時間爲序,記敘了“克利斯朵夫作品第一號”的誕生過程。

本單元要求學生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想想名家是怎樣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這篇課文是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理解文章及寫作方法等知識的運用,也是對這些知識強有力的鞏固強化。綜合學段特點及對文本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認識“嗡、勉”2個生字;積累“惘然、一本正經”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童年的克利斯朵夫喜愛音樂的故事,認識這個音樂天才的性格特點,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爲:瞭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愛音樂的故事,認識這個音樂天才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爲: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能自己認讀生字,讀通課文,會課前預習課文。本課雖然講述的是克利斯朵童年的樂趣,但他畢竟是天才音樂家,他的感受是與衆不同的,可以說與學生生活不太貼近。在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爲了讓他們能更投入到對文本的學習中來。在解讀文本時,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品出自己的味道。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略讀課文的指導只要提綱挈領,要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名著選文更是一個“引子”。只有藉助選文將名著引進課堂,培養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與習慣,纔是對名著選文的高質量教學。本課,我適度指導,給學生充分的獨立,讓學生運用精讀的經驗學習略讀課文。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朗讀感悟法、分角色表演法等讓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捕魚的方法。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自學爲主,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因此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法指導訓練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學生通過默讀課文,自主整體感知故事;通過觀看圖文,自主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分角色朗讀,師生合作讀,帶着感情讀等朗讀的方式,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的。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唱一首歌曲,上課鈴聲響後,我順勢導入:“同學們的歌聲很動聽,看得出來,唱歌使你們精神飽滿,爲上課作好了準備。的確,音樂讓我們身心愉悅,感受快樂,但每一首歌,每一段音樂都來之不易。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與音樂有關,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國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克利斯朵夫。”我讓學生念克利斯朵夫的名字,觀看他的畫像,領着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去體會他的童年樂趣。接着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測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鞏固對生字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把課文的脈絡弄清楚,才能去細細品味重點的語句,此環節就是爲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我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提問去思考,能較快地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並逐步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生反饋後,我在黑板上板書課文的順序:時間順序,課文的內容:寫樂曲、哼曲子、演喜劇、彈作品。

(三)細讀品味,感受樂趣,感悟寫法。

次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按時間順序,跟隨作者的步伐,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品味文本,感受樂趣,感悟寫法。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克利斯朵夫童年樂趣的句子,想一想:抓住了人物的什麼特點來寫?然後交流自己的感悟。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扣住重點詞句多次朗讀,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體會小克利斯朵夫對音樂的熱愛,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感受他的音樂天賦。學習作者運用動作、神態、心理、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樣就很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感受克利斯朵夫童年樂趣的同時,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感悟祖父的愛。在學習課文的第四部分時,我讀旁白,讓學生分角色讀祖父和克利斯朵夫的對話,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採訪祖父:你爲什麼要把他哼的曲子記錄下來?切身感悟祖父的愛。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由於教學時間的關係,精讀課文教學可以更多地“咬嚼”和“解悟”,略讀課文教學只能就課文一兩處重點內容進行賞析。

(四)總結歸納,學以致用

在本課的最後,我通過板書總結歸納課文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寫作方法。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先理清文章脈絡,板書:時間順序及四個部分的小標題,在學習時,學到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則及時板書。這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就一目瞭然。爲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我讓他們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樂趣,學着課文寫一寫。我還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書中的經典名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對於名著節選文,我以選文教學爲閱讀契機,巧妙設計“課前預熱——課上加溫——課後昇華”的名著熱讀三部曲;“課前邂逅名著,一見傾心;課上相約名著,刻骨銘心;課後熱戀名著,一往情深”。爲學生課外閱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爲學生鋪設一條高起點的閱讀之路。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童年》是小學美術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冊中的一課。《童年》是人生中最難忘的階段,當人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童年總是充滿着無限的感慨。這節美術欣賞課向我們展示了六幅不同時期、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關於童年的作品。看似簡單的作品,其實卻給我們展現了一部歷史的畫卷。從宋朝的《瑞陽嬰戲圖》、清朝的《歡天喜地》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中成長》,解放後的《翻身奴隸的兒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現形式涉及年畫、雕塑、中國畫、油畫、攝影。其中不僅僅給了我們美術方面的信息,更爲我們創造了一種情景,一種通過美術作品瞭解社會生活變遷的學習情景。在這裏,美術活動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爲一種文化生活學習,它根植於生活,表現於生活,讚美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並給生活以導向和啓迪。童年鑑於此,我設計了以下童年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回憶童年、觀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樂。

(2)能力目標

會表達自己對童年生活的感受,會描述不同時期童年生活的情況,學會通過觀察童年體裁的藝術作品,體會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珍惜現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學重點

(1)通過欣賞、感悟不同歷史時期童年生活的差異性。

(2)認識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體會不同表現形式給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內容及自己對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

3、教學難點

童年,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及對藝術作品相關歷史背景的瞭解。

二、說教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和接受能力,針對和利用小學生形象思維發達的特點,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創設情景、觀察欣賞、思考討論、延伸比較等方法進行教學,並運用多媒體課件這一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童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枯燥的講解變爲生動直觀的課件展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形象是切入點,是關鍵,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自己解決問題,教師作爲引導者,疑點難點師生一起研究解決。從而讓學生逐步走進作品,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技巧。

四、說教學過程

1、遊戲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邊唱邊做《丟手絹》的遊戲,遊戲之後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貴的童年紀念品,給同桌講講童年的故事,並請一兩名同學給大家講講自己童年的故事。

(這樣設計是創設情景,利用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引發學生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爲後面對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鋪墊。)

2、初步感受,提出欣賞要求

教師針對童年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特有的方法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鮮活的童年景象。多媒體逐個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說說你最喜歡那幅畫。

(這樣做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審美情景,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3、分組學習,交流審美心得

(1)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作品分成六個小組。

(這樣做,是爲了讓學生抓住第一感覺,爲自主學習做鋪墊,通過自願分組的形式,體現自主學習的初步嘗試。)

(2)分組之後,教師把每組的問題發給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討論。

A、《瑞陽嬰戲圖》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麼?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識?

B、《歡天喜地》組:你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你能表演一下嗎?你想了解這幅作品哪些知識?

C、《戰鬥中成長》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誰?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欣賞作品後你想到了什麼?爲什麼這麼想?

D、《翻身奴隸的女兒》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個民族的人?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會想什麼?爲什麼這樣想?

E、《冬天的陽光》組:你知道這是一件什麼形式的藝術作品嗎?你瞭解雕塑嗎?爲什麼起這個名字?

F、《金色童年》組:這是一組什麼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語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嗎?她的笑容讓你感受到了什麼?

(所提的問題都很有針對性,比如說: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識?欣賞作品後你感受到了什麼?這些問題涉及到了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衣着來體會,另外,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還有些問題是關於作品的藝術形式,這些問題的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小組討論後,組與組之間交流,教師針對藝術形式重點引導,比如,國畫、年畫、油畫及雕塑的不同特點,爲了加深學生的認識,在欣賞《戰鬥中成長》,播放電影《小兵張嘎》片段,在欣賞《翻身奴隸的兒女》時播放《農奴》片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社會歷史的變遷。

(通過組級交流,使全體學生共同分享各組的學習體會,提高小組化自主學習的實效性。)

4、教學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較《歡天喜地》、《瑞陽嬰戲圖》和《翻身奴隸的兒女》這三幅中國畫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通過作品間的橫向比較,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國畫的一般特點,從而使他們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珍惜優秀民族藝術的態度。)

(2)對比《戰鬥中成長》、《冬天的陽光》和《金色童年》表現形式的不同,他們對快樂的理解相同嗎?

(通過解讀作品中“快樂與幸福”的內涵,培養學生珍惜和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體現美術教育的人文性。)

(3)試着把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並說出理由。

(這是一種縱向排序,使學生透過藝術作品瞭解時代的變遷和社會歷史的發展,並使他們認識到藝術作品是時代的反映與生活的記錄。以上設計通過作品之間的對比,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4)聯繫自己的童年生活,談談感受。

(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有“微縮教案”之稱,這節課我設計的是一種框架型的板書,把教材中要欣賞的六幅作品的名稱按年代排序寫下來,並在後面註明它的藝術形式,設計簡單明瞭,涵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小學美術課《童年》說課稿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6

這是一篇懷念童年快樂生活的課文,“泥巴”是作者童年鮮明的記憶,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把我們帶到“那段風一樣的日子”,通過“放秋假到西河灘捏泥人泥物”和“累了、餓了備下野餐享用”兩件事,展示了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全文首尾呼應,脈絡暢達。回憶中抒發對童年快樂生活的眷戀之情。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條理,理解課文內容,學會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情感,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風一樣的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分以下幾步進行:

(一)復舊引新

思考:作者向我們講述了關於泥巴的哪兩件事,用“不僅……還……”的句式說說。通過概括,學生對課文內容又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培養概括課文內容及用關聯詞語說話的能力,一舉三得。

(二)品讀課文、體味童年

此環節緊扣語言文字,從兩件事切入,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句,咬文嚼字,有感而悟直至揭示主旨---理解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學會熱愛生活。

先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爲最有趣的片段用簡單的一兩個詞概括感受寫在旁邊,再帶着感悟讀一讀,從面到點加深理解。

品讀環節隨學生的交流靈活探究。

重點研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運河泥、唱童謠、捏泥人、欣賞泥物、吹泥哨等場景。每一部分都讓學生先讀出自己的感受,再談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孩子們的快樂。

唱童謠、捏泥人一處:學生讀後,追問:從這裏知道了什麼?孩子們會說他們很快樂、捏得又快又好。追問:“從哪些詞語中知道的?”讓學生找出“脆生生、不長時間、轉眼的功夫、精神抖擻”等詞語。“邊唱童謠就邊捏出了這麼逼真的泥物又說明了什麼呢?”繼續追問下學生體會到孩子們經常在這裏唱童謠捏泥人。“這小河就是他們的樂土,經常這樣唱童謠捏泥人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夢迴故鄉會這樣想”出示課文第一句話:那條清澈的小河還是往昔的模樣嗎,那羣泥狗一樣的鄉下孩子,還在玩着河泥,唱着清亮亮的童謠嗎?學生齊讀。

欣賞泥人泥物一處。先找到能夠概括特點的詞--活靈活現。再想一想爲什麼作者能寫得活靈活現。引導學生髮現原來在泥人泥物的前面都加上了修飾的形容詞。明白了表現方法,就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學生寫後要求有感情地讀出畫面,想象讓文字全新創造,仿寫、讀畫面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掌握例舉及運用修飾詞的方法,更體驗到了童年的樂趣。情感升溫繼續齊讀課文第一句話。

吹泥哨部分主要進行美讀訓練。在指名讀、練讀之後這樣引讀:白牙、黑皮膚、紅泥哨、多麼漂亮的色彩請你讀出色彩美;泥哨聲、童謠聲,多麼動聽的聲音請你讀出聲音美;快樂的孩子、秋天的田野請你讀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排比使情感逐層上升,學生強烈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再次復現課文第一句話讓學生齊讀,這一不斷出現的主題覆蓋課堂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在笑談趣事中,品悟到了童年的美好,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

第二件事備野餐享用。讓學生運用學得的方法有感情地讀。並從“隨便抓摸、意料之中、不是、就是、要麼”等詞語中你讀懂了什麼。體會出這裏野生資源的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充滿樂趣。

(三)抓住難點、質疑討論

學習重點片段後讓學生找到課文中哪兩句話幾乎是一樣的?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是不是重複了?(明白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風和童年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理解“這風一樣的日子”領悟出它們都是美好、短暫、自由自在、轉瞬即逝的。這樣比喻簡潔鮮活,表達了對童年時光的無限眷戀之情。

(四)凸顯主旨、昇華情感

感悟與朗讀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情緒與文本的情緒水乳交融。讓學生把從“啊童年的泥巴,那風一樣的日子呦!”這句話聽到的作者的心聲朗讀出來。教師引讀:童年的泥巴,帶給作者多少樂趣呀!帶着喜愛之情讀出心聲;每個人都要長大,童年的時光那麼短暫不會再來,帶着惋惜之情再讀;童年的泥巴至今還在作者夢中不斷懷想,讓我們帶着對童年時光的眷戀再讀;作者的童年像風吹去了,我們正享受着,讓我們珍惜童年,熱愛每一天,帶着無限的讚美讀出我們的心聲!

美讀,富有詩話的設計,反覆點染中心,加強感悟抒發胸臆,帶領學生走進了心靈的故鄉—童年。

本課設計力求迴歸語文本色,把握聽說讀寫形式,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課文通過回憶童年時的經歷,從小蝸牛努力爬上石壁頂端的過程中,揭示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文章第一節以童謠引入,富有童趣。然後點明瞭“小小蝸牛給了我莫大的啓示和力量”。課文第2、3節是作者的回憶。第2節中作者突出表現了蝸牛動作遲緩,且是個膽小鬼,是童年生活中喜歡捉弄的對象。第3節具體寫了作者的一次經歷,親眼目睹了蝸牛奮力爬上石壁的全過程,原先小瞧蝸牛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變,擔心它會摔壞,當蝸牛又開始新的攀登時,開始敬佩它,並且用最大的耐心仔細的看它向上爬。課文的最後一節揭示了蝸牛給與我們的啓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二、說學情

二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識字量,獨立識字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能熟練地根據拼音讀準字音,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形聲字”、“分析字型結構”等多種方法識記生字,但教學中仍不可忽視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要加以重點反饋。

學生朗讀課文時大多能做到正確、流利,但朗讀能力還比較薄弱,教學中應採取多種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讀中感悟,讀中促情、讀中明理的目的。

學生在一年多的學習中,已基本養成說話響亮,態度大方等習慣,但在語言表達上還存在着說話不連貫,表達不清楚的缺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有效的語言訓練,傾聽學生的回答,以激發興趣、鼓勵表揚爲主,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目標見“教學設計”部分)。

基礎知識的落實。由於學生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新詞的能力,因此雖然本課生字有11個,仍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自己練習的基礎上,我選擇了幾個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的生字詞語進行集體反饋,如:謹慎---這兩個字都是前鼻音,而“慎“還是翹舌音。生字“跋”學生很容易與“拔、撥”混淆,通過部首表意,念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辨析。在本課要求書寫的6個漢字中,我重點指導了“登”,因爲它的筆畫易錯,筆順也有一定困難。而其餘的生字則在以往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進行書寫。

朗讀課文層層落實。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讀中,由讀正確、讀連貫向有感情朗讀延伸,並且在反覆讀文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文章內容,鞏固認讀字詞,理解重點詞句,積累規範語言。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通過尋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比較句子等手段讓學生感受到蝸牛爬上石壁的艱難,真切體會到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所在。

四、說教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容,領會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領略語言藝術魅力,學習語言藝術的主要途徑。《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學生主動學習,重視的是學生自我感悟,自身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將“以讀爲本,讀說結合,在讀中體會,在說中感受,引導學生主動感悟,自主實踐”作爲本課的教學思想。教學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劃句、圈詞、說理、讀句等各種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自主閱讀,感受體驗,表達情感。

五、說學法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旨在拓寬學生的發言面,讓他們能更充分的交流,同時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學習同伴的好方法。課文內容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通過尋找句子,說說理由,談談自己的感受,在反覆地朗讀中感悟到蝸牛不僅給童年的孩子們歡樂,還帶給了他們莫大的啓示與力量——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六、說實施

根據教學目標,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教學一開始就讓孩子們三言兩語的談談自己對蝸牛的瞭解,由於喜歡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喲話可說,這可以促使他們儘快的融入到課文中來。整體感知課文,擬在通過小組學習和自由讀課文,培養自學生字的能力,瞭解作者的情感變化。細讀課文板塊則通過讓學生層層朗讀,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所在,並進而體會到蝸牛頑強、堅持不懈的精神,水到渠成的達到明理的目的。讓學生積累相同意思的名言,是將課文的學習延伸到了課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8

一、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課題中的“發現”一詞是本文的文眼,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梳理明確主要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理清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鼓勵求知、鼓勵大膽想象、鼓勵探究發現的課文,通過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歲時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卻在後來因此受到懲罰。第二部分具體敘述“我”發現有關胚胎髮育規律的前後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結果被老師誤解受到處罰,但“我”從中獲得感悟。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內心世界。

教學目標:

1、認讀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天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

2、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學法:

教法: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討論交流,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我”發現了什麼、是怎麼發現的;從中激發學生勤學好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體會心理活動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學法:在這節課教學中,我主要教給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法,抓住重點段理解課文的方法等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設計流程

(一)讀題質疑,激發興趣

難忘的童年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成長着,有笑,也有淚;有喜,也有憂……今天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不知它又能帶給我們哪些感受。(出示課題)

(二)緊扣“發現”,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3、仔細讀讀這幾句話,理解句子意思,並帶上自己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4、聯繫整段話,反覆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樣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體會。

2、探討交流,理清脈絡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爲什麼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那麼爲什麼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人怎麼會是鳥?”

(3)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以至於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徵。

(4)“我”經過思考、推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四)轉述發現,小結課文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我”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五、教學反思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爲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當時頭腦發熱,將學生訓斥一番,只會形成師生情緒的對立,課堂氛圍的緊張,不會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更不會聽到學生後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

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最後,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9

一、緊扣內容說教材:

《童年的小竹笛》是一首充滿童趣和美好回憶的歌曲,它以童年的“小竹笛”爲線索,通過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謎語、童年的舞蹈,帶人去尋覓那夢幻般的童年。歌曲爲四二拍、一段體結構,它以兒童天真活潑的語氣表現了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玩耍時吹笛子的歡樂心情,曲調中的附點節奏使得音樂歡快活潑,富有動感,半拍休止的運用,使得全曲顯得生氣勃勃。尾聲句在節奏上有明顯的收縮感,來模仿竹笛清脆的聲音,使全曲在美好的竹笛聲裏回味無窮,“滴哩哩”的伴唱,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兒童們在充滿着秋意盎然的田野中邊走邊唱的歡樂神情。全曲始終洋溢着一派歡樂的氣氛,抒發了少年兒童對童年的熱愛和讚美。

二、結合實際說學情:

四年級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視唱合唱能力,有了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對音樂知識有一定的瞭解,絕大部分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豎笛的吹奏技能技巧,能完整吹奏C調的歌曲樂曲,但重要的是培養以及保持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從心底裏喜歡音樂,因此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鍾感官,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三、說教法學法

1、音樂欣賞法以欣賞活動爲主,我在教學過程中藉助音樂作品進行聆聽、聯想、分析、比較來激發學生自覺地學習、促其形成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與求知慾望。

2、演示法我在課堂上通過實際音響、示範演唱、吹奏等方法,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

3、練習法將知識運用於實際、將知識轉化爲技能、技巧發展學生音樂表現能力。

4、遊戲教學法

5、談話法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包括啓發式、問答式、指導式談話。

四、說教學過程

1、分析學情說目標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以唱爲本,把“情”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所以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體會二拍子歌曲活潑、跳躍的音樂情緒。

(2)技能目標:以豎笛爲輔助教學工具,幫助學生視唱、歌唱,用甜美清脆的歌聲表現童年的幸福生活。

(3)情感目標: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出發,通過童謠、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回憶並感受朋友之間純真友情的可貴。

2、根據音樂新大綱指出,學歌不是目的,要把音樂知識、情感、審美滲透到音樂中去,因此我確立了本課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運用活潑而有彈性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學習、感受歌曲中不同的休止節拍

3、教具準備: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我準備的教具有電子琴、豎笛、歌譜

4、按照流程說策略

(一)師生豎笛問好,齊吹《剪羊毛》

(二)談話、練聲進行歌曲鋪墊

1、師:剪羊毛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勞動,你們回想一下,在你們現在或以前的童年生活中,還有哪些令你難忘好玩兒的事呢?(生答)

2、師: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和小夥伴兒們一起猜謎語了,我們不妨來玩一玩猜謎吧。(師出謎語學生猜)

3、師:除了猜謎,我們城裏的孩子還喜歡傳唱兒歌童謠,一起做遊戲,一起講故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多麼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啊!而鄉下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師介紹滾鐵環、跳橡皮筋、抓螃蟹、捉知了等等,有時還替父母打豬草,放牛羊,多麼無憂無慮的童年啊,聽,一位放牛的孩子手裏拿着樂器吹起了動聽的小曲兒(播放《小放牛》)請學生聽後說說樂曲是用什麼樂器吹奏的?(出示圖畫,簡單介紹樂器“笛子”,音色:清脆、高昂)

下面我們就把豎笛當作竹笛吹一吹玩一玩吧

4、吹一吹,唱一唱(採取歌曲中的難點小節進行吹奏練聲)

(三)導入課題

1、師:畫上的牧童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讓我想起一首古詩《牧童》,牧童唱的什麼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播放錄音,學生聽後說說歌曲的情緒,速度)

2、揭題《童年的小竹笛》(出示歌譜)

(四)歌曲新授

1、曲譜學習

A、視唱曲譜,注意休止符的停頓並說說休止的作用

B、師完整吹奏樂曲,說說樂曲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

C、請學生用豎笛練習吹奏歌曲第一部分,

D、集體吹奏,個別吹奏,師生合練

E、全體跟隨伴奏帶完整吹奏一遍

2、歌詞學習

A、學生分組自學歌曲,一部分吹一部分唱歌詞

B、請會唱的唱一唱

C、師彈琴,全體一起演唱

D、聽原唱,學生小聲跟唱

E、生兩人一組跟隨伴奏音樂邊拍手邊演唱

F、師生對唱、分男女生演唱,一部分吹奏一部分演唱

G、玩遊戲請個別同學吹奏或演唱歌曲

(五)師唱歌曲《童年》,小結下課

五、說預期教學效果

本課我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藉助圖片、實物、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學生能感受歌曲歡快跳躍的情感,但不知能否用歌聲表達,我分析可能有兩點:

一、對聲音的觀察能力不強,因此要培養學生聽的習慣。

二、學生缺乏歌唱技巧,它們不知道跳躍的聲音怎麼去表現,我想用模仿的方法把每一個字都唱得短一些就可以了。

三、不知課的內容安排是否過多,環節是否清晰落實,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等等,所有的預想有待在課堂上解決落實,並請同仁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我的童年》說課稿  篇10

今天我以蘇少版第十冊第四單元《小巴郎,童年的太陽》一課和大家共同探討現代教學思想及教學策略。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具有新疆民歌風格的兒童歌曲。音樂非常熱情、活潑、開朗,內含舞蹈韻律,充滿了童真童趣。其中,切分節奏以及襯詞“亞克西”的運用,突出了歌曲的新疆風格。寓意着新疆的孩子胸懷世界,放眼宇宙的心胸和氣勢。

二、教學目標

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爲以下三個:

1、情感目標:通過欣賞和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跳民族舞蹈,瞭解中華民族音樂風格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

2、認知目標:通過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陽》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瞭解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風土人情,以及對音樂形成的作用。

3、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節奏創編,用打擊樂爲歌曲伴奏、即興歌舞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對歌曲的二度創作能力。

爲了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我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我的基本策略是,從聽入手,以唱爲本,引導學生有規律的動起來,把“情”貫穿始終。在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與創造體驗的同時,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努力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爲,引導學生用歡快活潑的聲音表現歌曲的熱鬧情景。教學難點則是對歌曲中切分節奏的準確把握和對歌詞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突破口。爲此,我將採用聆聽音樂、口讀節奏、徒手拍擊、打擊樂伴奏等方式進行充分挖掘,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體驗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教前準備一共有四樣,分別是:鋼琴、鈴鼓、節奏卡片、多媒體課件。

下面請跟我一起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有關新疆歌舞的圖片供學生觀看,通過一連串啓發性的提問引導學生自然進入聆聽音樂的狀態,迅速集中注意力去聆聽歌曲的範唱,並注意從範唱的歌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二)節奏訓練,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慾望

在這裏,我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先介紹“手鼓”這一維吾爾族的特色樂器,接下去,以鈴鼓爲道具開始手鼓體驗之旅:教師先進行嘗試,然後邀請個別學生拍擊鈴鼓、加入切分節奏卡片徒手拍擊、全班口讀切分節奏、集體慢速拍擊、分組原速拍擊、加入樂器演奏和跟音樂伴奏等等,創造更多的機會供學生主動實踐,將學習的難點在不知不覺中充分化解和掌握。到了結尾給予學生肯定時,我故意提問學生假如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會怎麼說你“好”呢?啓發學生再從歌詞中找到答案,過渡到。

(三)學唱歌曲部分

在這一環節,我推翻以往歌曲教學中按部就班的原則,從學生最熟悉的歌詞“亞克西”(也就是歌曲的結尾)開始視唱,接着,視唱歌曲中包含切分節奏的樂句,最後才教唱其他剩下的歌詞。在這裏,仍然發揮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作用,先實踐再指導。因爲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自身具備一定的音樂基本素質和潛能,所以我這個教師扮演的只是他們學習中的好夥伴,一個引路人。緊接着,再教唱歌譜,這是對前面歌詞演唱的一個強化,也是對後面歌曲表演唱的鋪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歌曲的表演階段,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掌握歌曲的程度有差別,先邀請女生演唱,起到一個示範;再邀請男生加入,然後以小組爲單位,分組演唱和表演手鼓舞。

(四)拓展欣賞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

這是全課的尾聲,參考書原先安排是欣賞交響音畫《喀納斯湖》,但我認爲有些抽象,學生聽不懂。爲了讓學生對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陽》感到有些回味,興趣盎然,我選擇了聆聽新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並且特地找了運用手鼓伴奏的視頻,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課後去探索新疆少數民族人文風情。

總結以上過程和策略,我認爲我的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爲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依託音樂本身的魅力,影響學生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當然,措施付諸實施,還需要老師的愛心和慧心,教學研究永無止境,我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和同行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