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琥珀》是第二單元展現科學世界的第一課。本課屬於科普小品,從琥珀的形成、被發現、科學價值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全文語言生動易懂,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感受生命的突變和漸變,還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想象的準確以及作者推測琥珀形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琥、珀”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扎”,會寫“怒、吼”等15個字,能正確讀寫“怒吼、松脂”等詞語。

2.默讀課文,能提出不懂的問題並試着解決。

3.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

4.能根據琥珀的形成過程,說說課文推測的依據。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能根據琥珀的形成過程,說說課文推測的依據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畫面,引導入境,促進朗讀,幫助理解。

2.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達到以讀促悟;通過小組討論法,給學生創造各抒己見的表達機會,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思維能力。

《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年級學生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學習能力和獨立性增強,且有較強的表現慾望,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的課堂,讓學生能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多媒體展示琥珀圖片,讓學生描繪琥珀。

同學們見過琥珀嗎?你會用哪些詞語來描繪琥珀?這麼美麗、珍貴的琥珀是怎麼來的呢?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難理解的詞語。

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考察學生認讀情況

指導正音,學生自主交流識字方法,怎樣更好地記住這個字?怎麼把這個字寫得工整好看?學生交流、討論寫字的發現,我再根據情況做寫字指導。

(三)瞭解文章內容

1.學生用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並說說課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寫這塊奇異的琥珀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寫這塊琥珀被發現。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寫這塊琥珀的樣子和價值。

(四)默讀課文,交流疑問

1.學生默讀課文,提出疑問

2.總結疑問,交流解決。引導思考:(1)這塊琥珀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2)爲什麼說“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

(五)感知琥珀的形成

1.體會松脂球的形成。(炎熱天氣,松樹滲出松脂;蒼蠅、蜘蛛相遇被松脂包裹;松脂不斷下滴,形成松脂球。)

2.體會化石的形成。(地殼變化,漫長的時間演化,松脂球變爲化石。)

(六)感知推測,體會珍貴

1.學生齊讀第18自然段,引導瞭解科學家們知道的是什麼?不知道的又是什麼?

2.結合前文對琥珀形成的推測,體會科學家想象和推測的合理性。

3.體會琥珀的價值。(琥珀對歷史的完好保存、對科學家研究的意義)

(七)拓展實踐

1.實踐演說: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

2.拓展閱讀:課下讀一讀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感受更多的自然奧祕。

(八)課文小結

這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合理的想象,從一塊琥珀的發現,推測到幾千萬年前的故事和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使我們進一步增加了有關化石的科學知識,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本次板書按行文順序,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讓學生能一目瞭然,瞭解科學家推測的琥珀的形成過程,知道琥珀的價值。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2

一、多次解讀教材,斟酌思考教學目標

《小蘿蔔頭的故事》這課是鄂教版第七冊以“讀書故事”爲主題的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學習這組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檢討自己讀書的態度,和同學交流自己讀書的方法和讀書的樂趣選編着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從小蘿蔔頭在艱苦條件下學習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學習的教育;二是學習從人物的語言,行爲舉止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課文講述的內容距現在比較久遠,他是一個在特殊年代、特殊環境下學習的一個孩子正是這個特殊性,使得他與學生的距離較遠,使得文章不易被理解特別此文中《囚歌》的出現,使文章具有“文包詩”的特點,而詩的內涵又是不易理解的如何讓這樣一篇難於理解的文章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徹,在語言訓練和思想內涵的品悟上達到一定高度,實在讓我們有太多顧慮難怪抽籤後,在場的教研員和老師們都說:“這實在是一節難度係數太高的課!”

二、多次試教,不斷調整教學標高、教學結構、教學設計,形成最優化教學方案

(一)在困惑中思考

在初始設計教學時,我仔細研讀課本,打算從小蘿蔔頭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放棄學習入手,進入學習,可是,第一次試教下來,由於時代距離較遠,學生只能從文字中很膚淺的理解,小蘿蔔頭還是與學生離得很遠學生的感受也很淺顯

於是,我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大量收集有關小蘿蔔頭的資料,講解《紅巖魂》裏的小故事,使學生對那段歷史有所瞭解

爲了讓學生便於理解,我打算從每個段落中,對環境、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等細節處着手,引導學生摳詞摳句來學習可是第二次、第三次試教中整堂課顯得很瑣碎,不斷糾結於細節處

並且《囚歌》在文中是單純作爲小蘿蔔頭學習的內容出現,還是作爲一條隱藏的有助於學生理解人物特殊性的線索貫穿全課學習呢?在整個備課、試教、評課的過程中,我和老師們都在思索、討論、反覆斟酌!爲了降低教學的難度,我們一度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將《囚歌》的處理弱化,但總感覺對文本的理解浮在表面,小蘿蔔頭的人物形象始終不豐滿,可親、可敬、可愛的形象沒有立起來

(二)在實踐中反思生成

如何讓這樣一篇難於理解的文章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徹,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內容,對小蘿蔔頭刻苦學習的優秀品質有所瞭解呢?我們決定對教材重新進行深度解讀,重新確定教學標高

1、抓文章行文特點,從文章結構入手,扣內在聯繫,引領學生展開與文本的對話,變被動瑣碎的學習爲主動讀書,感受人物形象

這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就以“通過這幾個故事來感受小蘿蔔頭是個什麼樣的好孩子?”成爲貫穿全文的主要問題框架定下後,我們在後兩次試教中發現,這樣的設計能很快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能讓學生從這幾個故事中,認識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小蘿蔔頭能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小蘿蔔頭,在品讀的過程中感受他的苦、他的喜、他的愛、他的恨,讓小蘿蔔頭在學生心目中活起來

2、三次妙用《囚歌》,讓學生感受小蘿蔔頭在學習中的成長,縮短學生與那個特定時期、特定環境的距離,進一步體會文章內涵

《囚歌》的教學確實難以處理,通過多次試教、我們發現由於學生與那個特殊時代距離久遠,學習這首詩時,無論是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講解,或多媒體課件的幫助,學生仍出現笑場、或不理解而表情木然的情況

於是我們反思不是學生出現問題,而是我們在教學中對《囚歌》出現的時機和理解的程度,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細細品讀文章,小蘿蔔頭學習這樣一首詩後是興高采烈地回來,它符合孩子學到新知識高興的心理特點但年幼的小蘿蔔頭初學時無法深刻領會羅伯伯教他這首詩的深意結合這兩點,在教學中我們又進行了處理,在教學中三現《囚歌》,伴隨着學生對後三個故事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小蘿蔔頭從不完全理解僅會背誦--恩師犧牲於悲痛中理解《囚歌》內涵--繼續學習並能講解《囚歌》

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和蘿蔔頭一起感受身邊的恩師作爲共產黨人爲信念甘願捨棄一切的行爲給人的震撼,通過這三個層次的處理,讓學生逐步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內涵,對小蘿蔔頭在學習中不斷成長的認識得以加深這樣的處理合情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學習具有漸進性,在學習中會不斷成長

抓年段特點、單元學習特點、文本寫作特點,精心設計語文訓練點,將語文學習落到實處

3依據文章行文特點抓關鍵詞句,引領學生走近小蘿蔔頭,悟、讀結合,在品析詞句、精讀語段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課文的語言樸實無華,教學過程中我們設計理念是引導學生抓住體現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用抓關鍵詞句談感受並相機指導朗讀的方法來學習課件中語段的呈現、關鍵詞的變色,真實圖片的引用,課件創設的情境都是爲了運用這種語文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情感,達到理解並深情朗讀的最終目的

4樹立大語文觀,把握全文學習的整體性,緊扣四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對全篇文章展開回環、照應的教學,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逐步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小蘿蔔頭的形象真實、豐滿

在教學羅伯伯被害這個故事時,我們設計了教師導讀回憶恩師環節,通過讀“我是一個好孩子”“我愛中國共產黨”再聽《囚歌》來加深學生對小蘿蔔頭愛與恨的理解,同時使整個文章前後貫通,理解更深刻

引導學生髮現複述方法,課上巡視輔導,讓學生在運用中學有所獲

學完整個內容後,我們指導學生文章複述首先回扣板書,引導學生髮現板書就是本文的複述提綱,就可以以板書爲線索複述課文複述時可按照文章的順序進行清楚,連貫而又詳細的敘述,抓住文章重點,不要遺漏文章的主要情節

在瞭解了方法後,要求學生當堂訓練,將這一語言訓練點落到實處複述的訓練既讓本文課後習題中的語文訓練目標到位,又讓全篇文章的學習迴歸整體

三、在備、教、評的過程中,我實現了教學思想上的蛻變,教學行爲上的轉變,我成長了

36歲的我把握這次機會是爲了在教學過程中檢驗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的所得,更是爲了在專家領導老師們的指導下,實現教育理念的提升,真正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爲,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讓自己成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深層對話的基礎上語文素養不斷提高此次的整個過程讓我受益匪淺,我相信有了這次難忘、難得的經歷,我的學生會成爲最大的受益者!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3

我執教的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這篇童話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在教學中我力圖是自己的教學目標更簡明,內容更簡約,環節更明晰,方法更樸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品味關鍵詞語,體會人物心理。

課文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藻,但平實的語言耐人尋味。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了課文開頭部分的“天天唱”“天天聽”“一定”等詞語,體會鳥兒與樹之間的深情厚誼,抓住文中鳥兒四處尋找的四個問句,體會朋友之間的真誠牽掛,抓住結束部分鳥兒的兩次看,體會鳥兒對朋友的懷念之情。

二、創設情境,感悟真情。

童話講究意境美,如果在教學的時候能夠再現童話的意境美,有助於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內容,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爲此我創設了三個情景,一是鳥兒與樹朝夕相處的情景,二是鳥兒四處尋找樹的情景,三是鳥兒爲燈火唱歌的情景。在這三個情境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以多元朗讀的方式,來突破重難點。努力做到以讀促悟,悟後再讀,讀悟結合,從而達到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三、充分想象,激活創造思維。

沒有想象就沒有童話,就沒有創造。爲了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會想象,激活創造思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三個空白點,鼓勵學生去想象,一是鳥兒與樹在一起早夕相處的情景,二是鳥兒尋找樹的心路歷程,三是鳥兒給燈火唱歌是的心理。學生走進鳥兒的世界,便能感同身受,從而完成文本的補充和再創造。

四、多元理解,彰顯個性。

一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注重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差別所產生的個性化的理解,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適當歸屬。本節課,我着重於讓學生體會誠信與友誼。

這四點只是我設計本課的一個理想,然而達成的效果卻不怎麼理想,比如學生的想象思維還沒能打開,朗讀的質量還相當不好,理解的多元化沒有呈現等。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4

一、教材簡析:

《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個成長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文章配有兩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記敘了作者住在農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風雨中墜入田邊的土井後的表現,最後被鄉村人們救起的感人故事。從中感受到人們的善良品質,學習作者遇事善於動腦思考及勇敢堅強的品質。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獨立自主地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學會多音字“卡”,完成課後練習3;

2、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鄉村人們勤勞善良的品質;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過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現,明白遇事要善於動腦思考,要勇敢、堅強。

重難點:目標中第2、第3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本課安排2課時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

針對課文作者的情感表現(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淚如泉涌)非常鮮明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以作者情感爲主線,以讀貫穿教學始終,注重學生的個性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採用“以讀促悟法”爲主,“直觀教學法、想像描述法”爲輔的教學手段。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採用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讀感悟法,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指讀導語,瞭解大意

(葉老說過:教是爲了不教。編者有意設計導語,是給予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方法,爲學文設置鋪墊)

二、談話導入,質疑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好。從課題處入手,大膽質疑,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輕聲讀文,畫生字詞

2、同桌合作,互讀互糾

3、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4、教師檢測自學情況

(課堂上,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交流識字方法,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說說你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上作記號。

2、大堂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質疑問難:讓學生說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課堂中的生成。

4、梳理問題,提出學習目標分頁標題#e#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可以使教師更有的放矢,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於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五、佈置作業:熟讀課文,獨立思考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結合,直奔重點。(學習2—5自然段)

1、觀察課文插圖1,說出所見所思。

2、帶着問題,再次讀文。

3、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A、爲什麼亂掙的結果只會更壞?(想象亂掙的結果,理解“堅持”的意義。)

B、從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麼啓發?

(首先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法,學生與圖親密接觸,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的能力,體會作者的勇敢堅強、善於動腦思考的良好品質,突出重點。其次,利用文本空白處,激發學生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讀中感悟,讀中體驗。

1、默讀課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讓你感動?

2、指名讀被感動的句子,說說理由。

3、圖文結合,理解詞語意思,能夠遷移運用。

(渴望、滿山遍野、淚如泉涌、是熱的)

4、指導朗讀最後一段,認識設問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文,自我發現,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三、回顧全文,體味感悟

1、開火車有感情朗讀課文。

2、尋找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詞。

3、嘗試複述故事

(課標指出:積累語言材料的最佳途徑是複述。閱讀教學目標強調:學生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說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設計,能突出課文重點,突破難點。我抓住事情發展的順序,作者的情感主線爲設計點,既簡潔又易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5

我們這次教研的主題是:挖掘語言因素,設計讀寫訓練。

1:挖掘語言因素

任何語文老師都應該有一個意識,那就是語文課重點在於學形式,而不是學內容。學習《全神貫注》不是爲了知道羅丹因爲全神貫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記自己的朋友茨威格這樣一個故事,而是通過這個簡單有趣的故事,學習一些表達形式和表達藝術。如果僅僅是爲了知道這個故事,我想,學生自己平時很隨便的閱讀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裏由老師領着讀啊讀,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後黑板上再出現一個完美的板書。我們的語文課堂是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而且是用書面性質的正規的語言進行表達。所以當我坐下來細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尋找的是課文中有質量的值得小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的表達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後退,嘴裏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出異樣的光,又似乎跟誰在激烈地爭吵。”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羅丹當時全神貫注,有些什麼動作呢?旁若無人地上前、後退,又自言自語。表達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發了兩個聯想,把羅丹自言自語這樣一個動作寫得具體形象了,這就是我們學生可以學習的表達藝術。當然,句中還有“一會兒…一會兒…”這樣一個連接詞用得也很好,不僅把羅丹上前後退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表達,還表達了這兩個動作反覆多次的意思,這就是連接詞用得恰當的妙處。

2:設計讀寫訓練

找到了語言因素,接下來就是設計讀寫訓練。

首先:用什麼內容來承載這種表達方式呢?說實話,在尋找這樣一個課文的空白點的時候我是仔細看了課文好幾遍的。總算找到了文中描寫羅丹完成雕塑之後表現的語句:“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着女像癡癡地微笑,然後輕輕地吁了口氣,重新把溼布披在塑像上。”這裏已經寫到了羅丹的動作,我們完全可以用剛纔學到的方式把羅丹這些動作寫具體。很巧,當我後來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從羅丹得到的啓示》這篇文章後,很高興地發現在原文中其實是有這樣的寫法的。“最後,帶着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溼布蒙上女正身像,於是,他又轉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當然,讀來非常拗口,這是譯者的水平和習慣的問題。我猜想編輯把這段話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聯想不太適合小學生吧。

但是,要寫好這段話對於三年級下的學生是有難度的。那麼,如何降低難度,設置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訓練點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擾,是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於是,就有了先想象動作再合作說句最後落筆寫這樣一個過程。想象動作時候把同桌作爲自己的作品除了給學生情境性體驗之外還想讓課堂氣氛更活躍一點,畢竟這是小學生的課堂!而合作說句除了降低難度還讓學生有了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在練習“用聯想把句子寫具體”和“一會兒……一會兒……”兩個點之間,我的想法是重點放在前者,後者做順帶而過的處理,學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強求。甚至,在我的預想中,學生如果用上其它連接詞,或者用連接詞串起兩到三個聯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曉春在《爲什麼我們總是在做表面文章?》裏說:語文教師至少要有三種本領。第一種,獨立閱讀能力。就是不依賴教參也能獨立解讀課文,有了教參也能拿出或補充或修改或批評的意見,且有理有據。第二種,課程內容開發能力(教什麼)。就是說,教師要能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一般要求和學生情況,獨立確定我用這篇課文達到什麼具體的教學目標。第三種,教學活動策劃能力(怎麼教)。如果教師不打算採用“我講你聽”的簡單教學策略,那就得學會策劃語文活動,讓學生語文活動中學習課文。

回顧我以上的思考還正好切合了王老師提出的三個能力。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6

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哄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圍繞“奉獻愛”這一主題,就本課而言,能通過閱讀感受到課文中母親一生無私奉獻的高大形象、體會兒子得知母親“竟然這麼輕”後的愧疚心情,也不忘護士“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這個細節動作裏所傳遞的關愛與敬意,就是學生通過學習全文後應收穫的知識點。本單元另外三篇課文是《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別闡述了對社會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弱小者的疼愛,本文則從回報母愛的角度記錄了“烏鴉反哺”的感人體驗。歌頌了人間真情,教育學生要關愛母親,懂得回報。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單元編排意圖及本課特點,我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並積累重點詞語;

2、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並學會向母親表達愛。

教學重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和重點句子,體會母親的艱辛、感悟母愛的偉大。

教學難點: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聯繫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報答母愛的渴望。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說教法:

由於本班的孩子都是進城務工子女或是留守兒童,家長平時忙於生計,和孩子的交流溝通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對父愛、母愛的認識不知不覺變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而本篇課文恰恰是幫助孩子反思母愛、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採用了以讀悟體驗爲主的教學方法,即讀悟教學法: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在本文的朗讀方式上,採用個別讀,分角色讀和全班齊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讀中悟情。

此外,爲了更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我還要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法:一是情境教學法:使用圖畫來展示情境、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語言來描述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二是聯想感悟法:在文中幾處較難理解的地方,讓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母親的艱辛。如理解“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這句話,引導學生聯想到自己的母親。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在腦海中呈現出豐富的視像,將文本語言紮根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

說學法:

《課標》提出:學生當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天天面對母親,卻不一定感受到母愛,也不一定體會到母親的辛苦,這就是我班學生的現狀,更讓人失望的是,根據平日觀察及家訪瞭解,有一位同學甚至對母親懷有排斥反感的態度。“語文以情作譜,以愛作詞。”作爲語文教師不能只栽樹不育林;只教書,不育人。因此,我選用“朗讀—體驗—感悟—實踐”這種學法,即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和體驗,並從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後能引申到用點滴行動回報自己的母親。也許一節課不能改變什麼,不能使學生對母親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學生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我要關心我的母親,我要回報我的母親”有這樣一種朦朧的思想意識也就達到目的了。

說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是:導入新課、初步感知課文、讀悟理解課文、昇華總結課文、作業安排,鞏固所學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母親》。讓學生說說這首歌裏歌唱的是誰?並提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讚美媽媽,你會說什麼?如果讓你抱一抱媽媽,你會有什麼感覺?老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進行提問,師生交流抱母親的不同感受。進而引入新課並板書課題:第一次抱母親

【設計意圖】新課教學之初,用音樂作爲師生對話、交流的背景,創設溫馨的情境氛圍,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談談抱母親的感受,迅速地喚起學生心目中母親的美好形象,同時也爲引出課題做好鋪墊,爲學習本文鋪設感情基礎。

二、初步感知課文

首先是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會或者不懂的字詞,並提醒學生:眼到、心到、手到。學生讀、圈畫生字之後,同桌互相讀生字詞,初步交流釋疑解惑。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出示預設的生字詞進行檢測。學生輪讀生字詞,指導寫“摔”和“瘦”字,並認識“疚”字的讀音。

接着是指名學生讀課文,檢查學生是否能把句子讀通讀順,並讓學生相互評價。

最後是再次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圍繞着課題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引導學生讀後交流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點撥和提示。

三、讀悟理解課文

《課標》中關於第二學段閱讀教學有以下明確要求: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讀悟理解課文環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課重點句——“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裏很難過”爲例。在反覆閱讀教材時我發現文中出現了三次“沒想到”,這三個“沒想到”正對應着重點句中的“竟然”。它們對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是有幫助的。於是用三個“沒想到”貫穿整節課的教學。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是怎樣的?”,學生能夠很快找到“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裏很難過。”

出示這個句子,再問:“竟然”是什麼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爲“居然,沒想到”。教師再引導:“作者沒想到什麼呢?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

於是會找到這樣三個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

B、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C、我一直以爲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讓學生反覆讀這三個句子,通過朗讀把作者的當時心情表達出來,既訓練了朗讀,又促進了理解。接下來,藉助情境圖,引導學生透過字面展開想象,理解“重擔”一詞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親汗流浹背,她手裏(),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親頂着寒風,她手裏(),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長的日日月月,母親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她手裏(),背上( )肩上( )。

此時,設計這樣一個情景:我們四年級同學平均體重是40斤,如果請你背一個同學從校門口上三樓到教室,你感覺會是怎樣?課文中母親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相當於兩個半同學的重量啊,再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麼?緊接着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母親肩上挑的僅僅是那100多斤重的東西嗎?母親的肩頭還承受着什麼?”

我們家上有老,下有小,爺爺奶奶生病了,母親()。爲了讓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吃得飽,上得起學,母親( )。我們長大了,要出遠門了,母親( )。

這時老師引導朗讀:母親,一個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這副最沉重的擔子,這份艱辛,等到母親病倒了,病得不輕了,兒子才真正體會得到,愧對母親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回憶。學生感情齊讀句子:在我的記憶中,……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緊接着,在理解母親說的話“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這番話的意思時,出示幾幅情境圖,如:清晨、中午、生病、學習等時候,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母親,這樣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自然縮短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最後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親能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並不是母親的力大無窮,而是母親對我們的關心,對我們的愛護,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

四、昇華總結課文

在《燭光裏的媽媽》的音樂聲中,用朗讀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抱母親入睡”這一情景,啓發學生理解這淚水背後的含義,學生體會到這是幸福的淚水,感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通過“無數次”和“第一次”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母親給予我們的太多,而我們給予母親的太少,學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詩:《遊子吟》,並板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後通過朗讀,讓那種濃濃母子之情充溢在學生心中。

五、作業安排,鞏固所學。

1、讀一讀、寫一寫課後練習2、3。

2、積累文中你認爲優美的詞句或語段,或者蒐集有關讚美母愛的文章讀一讀。

3、學唱一首給母親的歌;

4、爲媽媽做一件事,並將它記敘下來……

在本課重難點的處理上——

本課的重點是: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和重點句子,體會母親的艱辛、感悟母愛的偉大。

因此教授重點時,我預備刪減瑣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維度不高的提問,緊緊抓住課後思考題:“母親竟然這麼輕”,“我”的心裏爲什麼很難過?這一核心問題展開閱讀理解,以求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第一課時,請學生交流初讀課題時產生的想法,提煉出“作者爲什麼抱母親?”和“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是什麼感受?”這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接下來的自讀自悟活動中理清課文條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和博大”。

本課的難點: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聯繫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報答母愛的渴望。

爲了突破難點,第二課時着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母親說的話“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以及思考“母親流下的是怎樣的淚水?”從而達到整體感悟,情感昇華。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節課的板書按照教學思路,通過“輕、重”這兩個字,即母親身體之輕和肩上擔負的責任之重形成鮮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勞母親的形象,感悟母愛;通過孟郊的一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懂得回報母親,感恩母親。因此我用關鍵詞和主旨句來設計了板書。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7

一、根據課標說教材

本冊教材在編排上有兩個重點訓練項目:一是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二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課處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這組課文通過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必須細細體會,才能讀懂意思。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主要意思,聯繫上下文或時代背景來理解句子的含義。《挑山工》一課在本組課文中是第一篇課文,課文通過記敘泰山上的挑山工負擔重,走的路程比遊人長,但都走在遊人的前面,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地朝着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課文先從泰山上的挑山工談起,引出疑問,再通過“我”的經歷解決了疑問,最後寫“我”從中受到的啓發。《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明確指出: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剛進入第三學段,需要整體提高語文素養,結合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會正確讀寫光溜溜、貨物、誦讀、肌肉、拘束、耽誤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瞭解挑山工負擔重、路程長,但走得比遊人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挑山工說的話中蘊含的哲理和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針對內容說教法

爲了達到上述各項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選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讀,以讀促思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學本課時,我既要設計好能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的問題,也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帶着疑問充分地讀書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以讀爲本,讀中悟情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本課時要採用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悟情明理。

三、着眼學生髮展說學法

因爲學生纔是語文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作爲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主要採用以下的學法:1.自讀自悟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2.批註圖解法。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課本的空白處,用精練的詞句寫下自己對文本的點滴感受,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據語言文字畫出相應的圖,也是一種方法。教學本課時理解挑山工的“摺尺形”路線,讓學生邊讀書邊畫出圖形。

四、整合資源說過程

鑑於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的確定,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本課教學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條理,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課時複習檢查,理解課文二、三部分,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下面我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8

說課,是一個教師專業素質和文化理論水平的綜合體現。說課與備課不同,與上課也不同。它是一門以說課者個人素養爲基礎,以說課的方法、手段的巧妙運用爲核心,以顯示說課者的藝術形象和風格爲外部表現的綜合性藝術。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說課語言的要求

①要求語言表述準確、流暢、生動、形象

說課的語言表述必須正確無誤,而且做到用詞恰當,句法規範、通俗、明白、簡練,語言連貫,同時又生動形象。

所謂“正確無誤”,就是要求確切地使用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所謂“用詞恰當、句法規範、通俗、明白、簡練”,就是要求合理地選用詞彙,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樸實,不堆砌華麗的詞藻,多用口語中常用的詞彙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詞術語,儘可能減少多餘的語言信息,不累贅、重複、絮絮叨叨;這裏的“語言連貫而又生動形象”,指的是說課的語言表述應流暢、不能結結巴巴,而且語言在樸實之中還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於描繪,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敘事說理則如涓涓清泉在輕輕流淌,娓娓動聽。

②要求語言幽默,富有節奏感

幽默的本義,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它是語言的一種藝術。說課中語言的幽默,是說課者通過比喻、誇張、詼諧等手法來表現的。說課語言的幽默,體現了說課者駕馭語言的能力。說課中恰當地運用幽默,能使聽者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領會說課的內容,獲得鮮明的印象,從而優化說課的效果。這裏所說的說課語言要富有節奏感,是指說課的語言應當抑揚頓挫,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該低則低,不能從開頭到結束,始終一個腔調,一種語調。當然說課語氣和語言節奏的變化,還應當依據說課的內容,而不能隨心所欲。如《江姐》這篇課文,在說到敵人對江姐進行殘酷迫害的時候,就應該用憤怒的語氣,而在說戰友們給江姐那封信的內容的時候,就要放慢節奏,表現出同志們對江姐崇高品格的無限崇敬和對江姐所受迫害的無限關切之情。總之,恰當地把握好說課語言的節奏,合理地運用語言的幽默藝術,既是說課語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說好課的一個重要手段。

③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語言

說課,聽的對象不是學生,說課的過程也不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說課的過程是一個由教師講述教什麼、怎樣教和爲什麼這樣教的敘述過程。有些教師像上課一樣來說課,顯然是不妥當的。說課應當以講述語言爲主,再綜合運用課堂教學語言和朗讀語言。所謂講述語言,指的是一種客觀的陳述性語言。“講述”,即講說,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講出來,它是說者面對聽者一種“獨白”性的言語活動。其特點是語言信息輸出的單向性,沒有聽衆的言語配合。而且獨白語言不使用談話法、問題法,對比討論法,而唯一依靠獨白活動來闡明事理。說課應當以使用此種語言爲主,是因爲獨白語言便於說課者系統地介紹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所持的理論依據。當然,這並不是說說課,就只要使用一種語言就夠了。恰恰相反,說課還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語言。如:在說教學程序設計的時候,由於說的是怎樣教,爲了讓聽者聽清楚課堂教學是怎樣一步一步實施的,就需要置自己於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像實際的課堂教學那樣,有講有讀,有問有說,整個過程都應以使用課堂教學語言爲主。這裏的所謂課堂教學語言,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語言。一般來說,說課中除在說教學程序設計時要使用教學語言以外,還有課堂教學的導語,課堂教學總結也應使用教學語言。這樣才能使聽說課的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感受效果。與此同時,在說教學程序的時候,有時還需要運用朗讀語言。所謂朗讀語言,就是有表情地運用各種語調、語氣將文字讀出聲來的語言,它廣泛運用於小學閱讀教學當中。如說課者能在說課中根據說的材料的內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當地運用朗讀語言,就可以增加說課的感受力,併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

2.說課內容的要求

①要求內容正確

內容正確,是小學語文說課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結構、寫作特色、重點、難點和通過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都必須說得正確無誤,能夠體現教材內容的高度科學性;二是在處理教材,即述說教學過程的時候,不能出現知識性的差錯,所涉及的名詞、術語、概念必須詮釋正確、表述無誤,而且所傳授的知識,也必須是反映客觀事實及其規律性的知識,換句話說,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學知識要絕對準確,不允許在科學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誤。

在小學語文說課當中,做到內容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構成一堂好課的前提條件,一切教學藝術的運用,都建立在教學內容的正確之上,如果內容出現謬誤,即意味着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接受的將是一種錯誤的信息,這是最不應該發生,也是說課最應當避免的事情。

②要術內容完整、系統

小學語文說課的內容,該說些什麼,一般都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如大綱、教材、教法、學法、板書、練習設計、理論依據,都是通常說課所需要說到的基本內容。凡屬說課的基本內容,原則上都應當說到,這是因爲說課內容自身是一個結構嚴密,彼此間具有多層次內在聯繫的網絡系統,每一部分內容都在說課內容這個總的網絡系統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個部分內容的殘缺,都有可能損害這個網絡系統在完成說課目的任務中所具有整體功能。當然,這並不是說,每一部分內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說課活動中,有時由於時間的限制或突出重點的需要,有的內容不僅需要而且應當略講、少講,這就是處理說課內容的靈活性。但略講或少講,不是不講,而且即或是略講或少講,也應當以不損害說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爲前提,不然就會影響小學語文說課的質量。

③要求內容有序、聯貫

什麼叫“序”?“序”就是次序、順序。序,是由事物的內在聯繫決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於人們認識和把握。小學語文的說課,不同於文學創作,可以任意正敘或倒敘。它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再說什麼,雖然不是絕對固定,但也必須按照自身固有的內在順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說,不能錯位、顛三倒四。如說教材,總是放在說教法、說學法的前面,說學法也總是放在 說教法的後面,而不能移到說教法的前面去說。換句話,也就是小學語文的說課,一般總是先說教材、再說教法、學法,然後說教學效果。這決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說課過程邏輯性的體現。所以在說小學語文課的時候,其內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條理清楚、意思聯貫、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流暢自然、環環緊扣,以便爲實現說課過程的全程優化,提供切實的保證。

④要求內容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突出重點,是達到最優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小學語文說課內容的重點,一般包含兩個含義,一個是內容總體上的重點,另一個是所說教材教學方面的重點。所謂內容總體上的重點,指的是構成說課基本內容當中,最能反映說課本質特點的部分,即“怎樣教”和“爲什麼這樣教”的部分。特別是由於說課者的教學能力、水平綜合反映在教材處理上,所以說課中的教學過程這部分內容更需要詳說、細說。說清楚教學過程有哪些環節,這些環節是怎樣一步一步安排的,每個環節又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落實的等等;第二個說課含義上的重點是指教材教學方面的重點、難點。這些重點往往是教材中的精華,是必須要讓學生掌握的內容。而難點則是學生在獲取某部分知識或技能過程中由於受知識和能力侷限所造成的障礙。凡是這樣的重點或難點也需要詳講、細講。說課中能否做到該詳則詳,該略則略,不但反映了說課者說課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說明說課者理解教材的準確性和實際處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點,突出重點,課纔會說得精彩,讓人印象難忘。

3.說課中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

小學語文說課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是由小學語文說課的主要特徵所決定的。小學語文說課的主要特徵是強調說“理”,即不但要說“教什麼”和“怎樣教”,更要說出“爲什麼這樣教”,這個“爲什麼教”就是教育理論,它涉及大綱、教材、學情、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礎理論。

在小學語文說課活動中貫徹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保證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得以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從而爲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有利條件,它也使經驗型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上升成了一種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學探究過程,從而使教育理論也得以可能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驗證和發展。

要在小學語文說課活動中落實好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辨證關係。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從本質上講是統一的,但由於理論具有普遍性,而教學實踐的實際情況卻幹差萬別,所以,有時候,有些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從道理上講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行不通,有時則道理上講不通,而實際教學中卻行得通。如果不切實際地照搬教育理論,就會成爲教學中的教條主義,造成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脫節。就說課活動而言,就是要求就說的內容進行上課,並通過這種教學實踐,使教育理論更接近教學實際,從而逐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其次,要處理好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是不能呆板地說教學實踐,也不能孤立地談教育理論,而要把說教育理論與說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這個“結合”,還應當是自然的,具有某種必然的邏輯聯繫的,不要爲說理論而說理論,而要使理論爲教學實踐服務,成爲實施教學實踐的科學依據,從而使聽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達到增進說課效果之目的。此外,還要在說理論的時候把握好“深淺”的度。淺了,僅僅點到,貼標籤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無直接聯繫,把可以搬出來的理論依據統統搬出來,也是應當避免的。總之,合理、科學、不勉強,在說課中做到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而且做到結合得自然,是說好課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對說課的最基本的要求。

4.說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的要求

說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的要求是由說課的目的任務決定的。說課的終極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這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對上課前說的課來說,說課中的教學過程既是對課堂教學所作的理論上的規劃設計,這些規劃設計又要通過課堂教學去實施、驗證。如果是上課後說的課,則說課是課堂教育某種意義上的再現。說課與課堂教學這種聯繫上的特殊性,說明說課應與課堂教學相統一。凡是課堂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說課也必須遵循。例如課堂教學要求目標明確,因此說課時也必須說清所說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發展哪些智能;課堂教學要求結構合理、緊湊,符合系統論的原理,說課中的教學程序也就應該一環緊扣一環,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課堂教學要求教法得當,說課在選擇教法的時候,也就必須審慎對待,努力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式。

在說課中落實說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說課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傾向,使說課真正發揮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功效。

5.說課的其它要求

說課,既是說課者教學素質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說課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①要有創造性

創造性是藝術的靈魂,也是一切藝術所具有的共同特徵。贊可夫說:“所謂創造性,就是一種不斷前進,向着更完善、更新鮮的事物前進的志向,並且實現這種已產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這是一個創造性地工作的教師的座右銘”。作爲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說課藝術,它也貴在創造、貴在靈活、貴在說課者說出自己的特色來,這也正是同樣一個內容,不同的說課者會有不同的說課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圖索驥,墨守成規,死搬硬套說課的條條框框,說課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圖騰,沒有一絲活力和毫無魅力可言了。所以,說課一定要注意發揮自己的特長,在不違反說課原則的前提下,努力擴大創造的空間,說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若干說課的若干環節或對某些環節作些拓展,以及設計一些與衆不同的精彩的導語和藝術地運用好多種教學媒體等等。

②要控制好說課的節奏

在現實的說課活動中,有時會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規定的說課時間到了,而課還未說完,於是出現了說課的“拖堂”;二是“前鬆後緊”,即說課開頭時慢慢吞吞,沒有時 間觀念,後來發覺時間所剩無幾,而內容還有一大截未說,於是慌里慌張地突然加快語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別人能否聽得清楚,最後匆匆忙忙,草草收場;第三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相反,就是“先緊後鬆”,開始時說得快,後來內容快說完了,而時間尚剩許多,說課者只好採用東拉西扯,或故意減慢語速等手段,以期捱滿時間。這些現象都會嚴重影響說課的整體效果。說課的過程,就像彈奏一部樂曲,自始至終都要注意控制好節奏。說課前應根據說課規定的時間,對各部分內容所需的時間,大致作一個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體的說課過程中,應儘量做到按計劃時間說課,切忌腳踏西瓜皮,說到哪裏算哪裏。語速要前後一致,做到整個說課過程節奏統一、和諧、不慌亂、也不緊張,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條不紊地說完該說的全部內容。

③要講究說課的風度

要使說課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要求說課者講究說課的風度,如整潔的儀表,親切、自然的教態,輕鬆自如的談吐和恰到好處地運用體態語言等等。

優美的說課風度,也是一種重要的說課藝術,它能給聽者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從而使說課也變得更加藝術化。說課中,說課者要輕鬆、自然、灑脫,但又不能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說一般;要莊重,但又不能拘謹、過於嚴肅。教師說課時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對固定,不要多走動。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講稿,而要和聽者建立視線上的接觸,其目光和眼神也應該是十分自然的。總之,說課藝術是說課者高深教學造詣的體現,是建立在說課者個人素質修養基礎之上的。它要求說課者在說課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態、動作、神情,並能恰到好處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勢、體位之類的體態語言。努力做到莊重得體又不拘謹呆板。雖可談笑風生,但不能流於滑稽;雖可詼諧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淺薄。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短詩三首》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一課。課文選編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詩,詩歌意境優美,意蘊深長,分別表達了懷念童年、熱愛大海、歌頌母親的主題,表現了冰心對童真、母愛、自然的歌頌。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漫、濤”這2個生字,會寫“繁、漫”等8個字。正確讀寫“繁星、藤蘿”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的韻味。背誦課文。

3.能聯繫自身感受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情感。

4. 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的韻味。背誦課文是教學的重點,能聯繫自身感受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以讀爲主,以讀促悟,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運用感性思維想象畫面,體會文意,探究情感。多調動學生談自己的親身體會,用跟作者對話的心態來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以星空圖片啓發學生想象引入,將學生帶入“繁星”的情境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讀詩,標出生字,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詩句,檢查生字認讀、詩歌朗讀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識字寫字方法,幫助識記、書寫。

(三)學習《繁星》(七一)

1.課件展示作者簡介。

2.學生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3.理解“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1)學生反覆誦讀,交流感受。

(2)想象畫面,入境感受:這幾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場景?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從這幾句你體會到什麼?(童年的美好、寧靜;家的溫馨;母親的溫柔、慈愛……)

4.結合“永不漫滅的回憶”,體會詩人情感。

5.感情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四)學習《繁星》(一三一)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2.明確寫法,體會感情。

理解: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裏/沒有你波濤的清響?

(1)反覆朗讀,自主交流:你發現了什麼?(都是反問)

(2)理解寫法,體會感情。

學生對比朗讀反問與陳述句,體會感情。(反問句表達感情更爲強烈。)

結合實際體會星與光,花與香的關係(自然而生、不可分割),體會詩人對大海的感情。(自然而生的熱愛)

(3)領會詩歌類比的寫法。

3.感情朗讀、背誦。

(五)學習《繁星》(一五九)

1.課件出示課文範讀錄音,學生跟讀。學生自由朗讀、展示讀。

2.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1)出示詩句: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裏。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漫天風雨下,小鳥害怕地躲在巢裏,鳥媽媽張開翅膀,緊緊地護住小鳥。)

由鳥兒躲到巢裏,你能聯想到什麼?(家的溫暖、安全)

(2)出示: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裏。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孩子撲進媽媽的懷裏)

聯繫生活體驗,說說自己關於躲到媽媽懷裏的經歷。體會母親的慈愛、溫暖,母愛的偉大。

(3)詩中有兩個“風雨”,這兩個風雨一樣嗎?(不一樣。第一個“風雨”即自然界的風雨,第二個“風雨”是指煩惱、痛苦、憂愁等。)

(4)體會感情,感悟對母愛的歌頌。

3.感情朗讀、背誦。

(六)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課下閱讀、收集現代詩,感受詩歌的魅力。

點撥方法與要求,出示示例,幫助學生課下活動的展開。

(七)課文小結

課文選編三首短詩,分別從童真、自然、母愛三方面表現了冰心“愛的哲學”,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童真、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課文內容的縮影,能啓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幫助學生記憶、分析、消化、鞏固所學知識。因此,本次板書直觀展現了三首短詩的主題,從而突出詩歌的核心思想。這樣一目瞭然,方便學生記筆記和掌握所學。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0

一、教材說明:

菡子的《八隻小貓》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景德鎮的瓷小貓生動的描敘和精要的介紹,讚美了我國傳統工藝品製作者們的創造性勞動,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生活中美的追求、憧憬之情。

這篇文章緊緊扣住瓷小貓是兒童玩具的特點,自始自終用擬人手法,觀察仔細,描寫生動,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描寫,既有個體描寫,又有整體描寫,字裏行間洋溢着純真和童趣;同時在記敘中穿插說明,說明性文字簡潔準確,把爲什麼“打敗了日本的瓷小貓”的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更說明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歡不是出自個人的偏愛,而是有客觀的依據;另外,縱觀本文思路,條理清晰,全文按總分總展開,第2段層層遞進描敘了觀賞瓷小貓的四個發現,第2段與第3段互有因果、補充和層遞關係,文章最後一段從愛玩具到更愛藝術品到愛一切美好事物,主旨得以提升,文章蘊涵豐富。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期課改的內涵是要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園地。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在組長的帶領下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大,其中的部分學生有點怕難爲情,因此在組內互動時不夠積極。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課文,知道作者喜愛八隻小貓不僅是由於她們姿態和神情的可愛,還因爲這是一羣爲國爭光的小貓。

2.知道作者寫《八隻小貓》的觀察順序。先是一隻一隻地看,再是八隻小貓放在一起看,最後從爲國爭光的高度看。這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現象看到本質的觀察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節,讀出自己的感受,能背誦其中的部分句子。

4.根據插圖和想象自編童話小故事。理解“一個擺法就是一幕童話”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理解,知道作者喜歡八隻小貓的原因,不僅由於

它們姿態神情的可愛,還因爲這是一羣爲國爭光的小貓。

2.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發揮學生的想象,自己編童話,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課文找過渡句的方法,知道作者喜歡八隻小貓的原因。

2.根據老師自制的八隻小貓的圖片,學生對照着說出每隻小貓的姿態,熟讀

能誦並且用生動的語言把它們說具體。

3.五人小組,學生用自制的學具“擺一擺,編一編,說一說”,展開想象自編童話小故事。分頁標題#e#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第二節,理解作者怎樣描寫八隻小貓姿態和神情的可愛。如何理解“一個擺法就是一幕童話”。

四、教學策略:

1、尋找最佳的切入點

傳統的教法往往逐段逐句串講,平鋪直敘,教學設計缺乏創意,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卻不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聰明的教師處理教材時就如庖丁解牛,高屋建瓴,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說教學中要尋找最佳的突破口。尋找突破口的方法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善於抓住題眼,以一字詞帶動全篇。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善於在閱讀課文中把握那些關鍵的對全局起提綱挈領的字詞,通過它們,發現全文的內容、寫法、情感、主旨和構思。例如,本文授課時抓住一個“活”字構建整節課的框架,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用課文中的詞和短語來概括八隻小貓的特點嗎?”“你能找出嗎?” 正因爲八隻小貓有如此多的特點,才引起了作者的喜愛。文中有句話概括地說明了作者喜歡小貓的原因。讓學生找到過渡句。就這樣,以“小貓”爲主線,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地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

2、獨特的詞語教學。

詞語是語文大廈的基石,詞語教學相當重要。現在的課堂詞語教學正走向極端,或強調識記,或避而不教。針對五年級學生實際,我認爲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本人的字詞教學通常是從多角度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如故意寫錯音形、或根據意思寫詞語、或找同義詞等等。針對本文實際,我提出新的詞語教學法,要求學生判別句子中詞語的運用是否恰當。“何其平庸”與“擇要述之”讓學生從字面來結實它們的意思,然後再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印象,誘導學生辨析,既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又提高了運用能力,真正做到了務實高效。

3、注重朗讀涵泳。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是進入課文的橋樑,讀着讀着,學生沿波討源,披文入情,神遊其中。本文教學既有全篇朗讀,又有局部品讀;有教師引讀,也有男女聲對讀。通過全篇朗讀,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瞭解文章的總分總結構;通過涵泳品讀(如對有關“活”的句子的品讀),藉助聯想,點燃頭腦中儲存的生活表象,再現作者筆下的生活情境,感受文中的童真和情趣。

4、層層蓄勢的思想:

根據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說,學習者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觀念與要學習的新觀念的差異應清晰可辨,這種分辨愈清晰,愈有助於新的'學習與保持。本文的終極目標是學會在記敘中運用說明的方法,我先讓學生試着擺一擺八隻小貓,深刻地領會描寫具體生動的特點,然後把八隻小貓做爲一個整體,同樣讓同學動動手,動動腦,動動口。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自己編童話,在理解句意的同時,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然這其中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小組討論時,展開說話練習,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頁標題#e#

5、創造情境,以說促寫,讀寫結合。

在教學環節的最後階段,我出示實物(企鴨玩具),創造情境,要求學生進行口頭作文,以說促寫。衆所周知,“作文作文,好以捉魂”,而作文教學情境恰能解決學生作文的無米之炊,解決學生“寫什麼”的材料問題;同時情境作文,能增強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因爲境能育情、情能造境;另外情境作文能培養學生在應急狀態中的靈活的應變能力。在口頭作文後,佈置小作文,要求課外仿效記敘中穿插說明的寫法,做到讀寫結合。誠然,閱讀教學是以理解吸收爲主,但是我們不能拒絕寫作對閱讀天然的遷移,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尤其要重視讀寫結合。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爲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說學情

從四年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進行分析,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了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究大自然的奧祕,對自然現象有着關注的熱情。所以對於這篇課文,學生是有學習慾望的。但是,學生的關注可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要引導學生對話文本,在讀中感悟。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本課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躊躇不前,愚不可及、頹喪”等新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悟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白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規律一切違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爲註定要失敗的。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啓示的興趣。

我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啓示”設定爲教學重點,將“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設定爲教學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我按照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採取以講讀法、談話法爲主的教學方法。我將通過講讀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並讓學生學會概括內容的方法。

通過談話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引領學生對課文進行探究質疑,在點撥之下學生主動思考,體悟課文情感。

爲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我還選擇了朗讀法和聯想法,自主品讀,體會情感,針對關鍵情節進行聯想。

五、說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的實現課堂效果,我還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用來播放動畫、圖片,呈現重點字詞。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在上課之前我會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故事動畫,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成語

學生們很容易能猜到是(拔苗助長)。藉此我會請同學來談一談這個成語的道理,自然的引出“自然之道”。

爲什麼採用這樣的導入方式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我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生熟悉的成語動畫,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將學生引入“自然之道”的情境中。

(二)整體感知,自主質疑。

第二個環節是整體感知,自主質疑。在這個環節,我首先會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且想一想課文裏講了什麼人、什麼事情。

學生讀完後,我請同學概括主要內容,並教給大家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講出事件結果等要素來概括內容的方法。

緊接着,我會讓學生結合預習和讀文情況,提出質疑,針對重點問題,組織大家進行深入探究。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對文章內容進行歸納。通過對概括方法的引導與提煉,學生學會用簡短的幾句話說清主要內容,掌握概括內容的一種方法。之後,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衝突,引發質疑,找出質疑點,以點突破。這樣設計旨在找準教學的起點,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探究體驗,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體驗感悟。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文本,體驗感悟,本環節緊緊圍繞有價值的問題,結合學生的質疑,一步步進行深入探究。

1、爲什麼救幼龜。

我預設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爲什麼要救幼龜”。研究“救”的原因,體會我們救幼龜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內容。

(1)通過讀文章,找出我和同伴、嚮導的不同態度,抓住“探”和“若無其事”等有關詞句,理解我們和嚮導救幼龜的原因。

(2)結合詞語,讀懂嚮導口中“自然之道”的含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和體驗。

(3)此時,我會對該問題進行總結。之所以救幼龜,是源於我和同伴緊張、焦急的心情,以及幼龜的處境。嚮導其實是懂得自然之道的,但是迫於周圍人的壓力,還是不情願地救了幼龜。

【設計意圖:充分預設學生質疑點,藉助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會通過藉助詞典、聯繫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詞語並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學段的特點;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情感。】

2、“愚不可及!”

此時,我會讓學生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的行爲,學生能夠找出“愚不可及”。所以,下一個問題,是研究爲什麼愚不可及,進而研究“害”的慘烈,突出對幼龜的“傷害”。

(1)先讓學生默讀5-8段,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幼龜受到的傷害及人們的愚不可及。

(2)結合有關重點句子理解體會、想象表達。教師指導配樂朗讀,讀中感悟。

想象當時的情景,進行寫話練習,通過“語言表達”豐富原文畫面,以寫促悟。

(3)感情朗讀,觸動學生情弦。

【設計意圖:本環節着重突出以讀促悟,讀中悟情,以寫促悟,寫中生情。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理解內容,受到震憾,觸動心靈,提高朗讀能力。利用寫話練習,實現寫中動情、感受“害”的慘烈場面,提高運用詞語的表達能力,也爲深入探究原因、領悟道理做好鋪墊。】

3、爲什麼這樣一片好心救了一隻幼龜,卻害了更多的幼龜呢?

第三個問題,將探究“救”了一隻,卻“害”了更多隻的多重原因,反覆揣摩,觸動學生“心靈”。

(1)探究原因: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學生在文章關鍵處反覆揣摩,由淺入深地悟出“救一隻,害更多”的多重原因,體會出人們的愚不可及,領悟道理。

(2)引導學生抓住“悲嘆”等,角色體驗朗讀。到底是爲何而悲、爲何而嘆?體會愚蠢,得到啓迪。

4、教師小結

正如大家所言,人類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瞭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不瞭解、不尊重自然,堅持已見,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也容易辦“壞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深層探究自然之道,引發思考。在表達交流中,解決疑問,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啓示,在入境體驗與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義,觸動心靈,受到啓示。】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探究寫作: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等,看有什麼新發現?把新發現寫下來。

【設計意圖:課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龜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們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啓迪;課後拓展,再引導學生進入大自然,進行新的發現和探究。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全面規劃和構思,注重了與生活的聯繫,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懷素寫字》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本課介紹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練字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要想成才,必須具備認真的態度和刻苦的精神。這篇課文對激勵學生髮憤學習、刻苦練字有着積極意義。

二、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情感,”緊緊圍繞這一目標確立“注重閱讀體驗,讀中感悟”這一教學理念。注重朗讀的指導,朗讀的空間,朗讀的評價,力求達到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情感共鳴。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逐步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能力。

3>學習他刻苦學習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分析懷素寫字的方法和過程,從中學習他刻苦學習的精神。

四、教法、學法

因爲這是一篇與學生有密切的學習體驗的文章,我採用以讀爲主,重體驗,促感悟的教法與比較、實踐、探究的學法指導學習本課。

五、教學實施

在這一節課中,爲了讓課堂“活”起來,我的整個教學過程都試圖讓學生在以讀促情、體驗感悟中進行。

第一步,課件導入

教學伊始出示懷素披星戴月,刻苦練字的畫面,意在使學生受感染,受薰陶,再簡介懷素,從而不知不覺地將學生帶進大書法家懷素的書法世界。學生便能自然而然地帶着對懷素的崇敬之情齊讀課題,引入下文,水到渠成。

第二步,讀通課文,初步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運用自讀、互讀、指名讀等手段,掃清字詞障礙。既做到“開篇須熟”,又體現“自主、合作”的思想理念。

第三步,精讀課文

1、抓詞理解,重在體驗(學習第一段)

一幅懷素兒時的圖,一句“你覺得懷素是個怎樣的孩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後回答,那麼“書上是怎麼說懷素的”找一找,圈一圈,讀一讀。<出示句子>隨後抓“從小”“喜愛”“非常認真”等詞語分析,進行品讀,<出示句子>體會懷素的努力,認真的學習態度。(此處教學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又實踐了讀中思,讀中悟的教學方法。)接着抓住“先┅┅再┅┅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理解三步法,<出示句子>再進行句式拓展練習,<出示句子>抓住“總是”這個詞理解,品讀句子,<出示句子>深刻體會懷素寫字持之以恆的認真態度。(此處的設計重在語言積累的訓練,使學生明白寫字有一定順序,步驟,方法,我們平時說話、做事也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說和做。體現了知識與能力,能力與情感的統一”)再聯繫生活實際對比,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懷素寫字三步法”再動手寫一寫。(此處設計實踐了重體驗,促感悟的教學方法。)

2、對比感知、讀中感悟(學習第2自然段。)

爲了突破“讓學生深刻體會懷素持之以恆的精神”這一教學難點,把實物引進課堂,拿來毛筆讓學生摸一摸體驗毛筆的柔軟,再親自感受一下木板的堅硬、厚實,然後讓學生用毛筆寫幾個字,看木板有什麼變化?學生會發現毫無變化。而懷素卻把這厚實的木板寫穿了,足見他的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精神。接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他。。。日子。。。木版。。”>這句,讀中領悟懷素的精神。隨後引導學生,你想對懷素說點什麼?(體現了以讀促感悟的設計思想,又對語文的重要能力“說”進行了充分的訓練,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起到重要作用,通過讚美懷素受到了情感的教育,體現能力與情感目標的整合)再帶着對懷素敬佩的感情讀這段。從而突破文章的難點。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熟讀成誦。

3、舉例說明,領悟道理(學習第3段)

在這一環節中抓住了“有名”一詞,引導理解“有名”什麼意思?進而拓展“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人呀?”他們爲什麼成爲名人?(此處設計讓學生明白:他們之所以成爲有名的人,是他們小時和懷素一樣認準一個目標能認真,刻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努力,所以要向他們學習。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這種精神。)

4、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在即將結束時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有哪些收穫?”再展示懷素的作品,“你有什麼想說的?”意味深長的結尾使學生更充滿了對語文的好奇。

我想,如果讓我們把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講解和朗讀做比較的話,講解是鑽進課本,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隻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以《懷素寫字》爲載體,呈現給大家,不當之處,請多提意見,謝謝大家。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3

《白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體會動物的有趣、可愛,感受作者對動物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白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保護動物,跟動物交朋友。並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二、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我通過引導學生讀句子,劃句子、朗讀重點語句,並自制直觀形象的課件,搜索各類教育資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達到解決這一重點的目的。

本課的難點是從那些看似貶義的詞語中體會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解決這一難點我利用課文優美的語句,及製作非常生動直觀的課件,並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資源,向學生提供展示作者寫這鵝是爲了表達自己喜愛的思想感情。

三、說媒體和遠程教育資源利用

上這節課之前,我精心地備課,查閱了許多教育資源網站,找了許多的有利於本課教學的遠程教育視頻資源,利用多媒體作爲教學輔助設備。通過多媒體的聲,形、影像的播放,給學生最直觀的展示,讓學生對未見過,未體驗過的事物有直接感觀。如:在教學鵝的叫聲這段,爲了讓學生對鵝有直接認識,我四處搜索網站,終於找到了視頻資源優酷網的鵝的叫聲,鵝追咬人的網頁。我把這些網頁鏈接到課件中,並播放視頻資源,讓學生從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鵝的高傲,鵝的兇猛盡職,從而理解了課文內容。再如:爲了區別鵝和鴨的步態,我也在網絡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找到了經濟網有關鴨和鵝的步態視頻資源。特別是"淨角"這一詞語是學生平時根本瞭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稱,爲了讓學生理解這一詞語,我在網絡上下載了一些淨角的圖片和京劇《打龍袍》,播放給學生看,不僅讓學生耳聞目睹了京劇的風采,還很直觀地把鵝和淨角聯繫起來,解決了這段教學的難點,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總之,在這堂課中,我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和遠程教育網絡資源,使整個教學達到了直觀、形象、便捷、科學、高效的課堂效果。

四、說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節課我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儘量啓發學生、跟學生談話,鼓勵學生大膽表演和利用課件的教學方法來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2、學法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詞語豐富、精彩。在整堂課中,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合作表演等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教給學生歸納學習的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教學過程我按四步來進行。

1、談話揭題,引入本課

在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談談對鵝的認識,再從舊知識入手,背誦古詩《詠鵝》,引出新課,讓學生有個知識的遷移過程。

2、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這一環節我佈置學生自由讀書,在讀書前,出示讀書要求,使學生養成帶着問題學習的習慣。反饋中我設計了字、詞、句的檢查,由易到難,逐步上升。重視對學生字、詞、句的掌握,同時檢查學生自學預習情況,並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對課文有個感知。

3、品讀課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

在這環節中,我讓學生多讀課文,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並讓學生自己發現文章所寫的白鵝的特點。能在自讀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時讓學生懂得過渡段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學習3、4兩自然段時,我先指導學生學習第3自然段,然後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在這一環節裏,我設計了讓學生想像說話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爲了讓學生理解淨角出場進一步理解鵝的步調傲慢,我給學生播放淨角出場的視頻,不僅讓學生耳聞目睹了京劇的風采,還很直觀地把鵝和淨角聯繫起來,解決了這段教學的難點,除此之外我還鼓勵學生大膽表演,模仿鴨和鵝的步態,讓學生從表演中感受鵝的高傲,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注重朗讀指導,藉助朗讀,讓學生從讀的過程中感受課文內容,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說作業設計

我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句段,培養學生隨時積累,多背、多抄、多積累的習慣。並佈置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喜愛的動物,爲後面的習作作準備。

七、說板書設計

13 白 鵝

姿態:伸長頭頸 左顧右盼

高傲 叫聲:嚴肅鄭重 厲聲呵斥

步態:步調從容 大模大樣

吃相:三眼一板 一絲不苟

根據課文的結構及內容,我設計簡潔性概括性的板書,既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讓人一目瞭然,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版四年級年級小語第八冊第一單元的-篇講讀課文,該單元以“

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麼多姿多彩”爲主題展開。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體裁的文章(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是(一般是: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

課文按遊覽的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孔隙、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孔隙的窄、小、險;內洞的黑、奇、大;

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學情分析

班級中絕大多數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學習方法,具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瞭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整體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煉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

教學重點:

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教學難點:

孔隙的描寫。遊記類型課文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爲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五、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2

○4

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

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教學程序:

(一)

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1、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去遊覽了風光秀麗的張家界,暢遊了氣勢宏偉的三峽,欣賞了寬廣美麗的大草原,今天我們要去一個特別的地方,金華的雙龍洞。

問:你們當中有誰去過或誰瞭解呢?

老師:好的剛纔同學都說了很多,讓我們跟導遊一起去看看這地方道底是怎麼樣的?

2、讓學生解釋“記”是什麼意思?(記載)

3、本文是一篇遊記,這篇遊記是葉聖陶老先生於

1957年遊覽金華雙龍洞後寫下的。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放錄音,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進入情境,感知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麼順序遊覽的。

3、檢查自讀情況。

(1)用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可採取指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

(2)抽生輪讀課文,生生互相糾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對於讀得不好的同學要多鼓勵。

(3)根據作者的瀏覽路線,畫一張瀏覽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4)教師:作者是按照:金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遊覽雙龍洞的。

(三)

精讀感悟,研析結構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段交待了什麼?(遊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師: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麼,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欣賞,去感受那裏的美景。

(2)學生默讀、思考、勾畫

(3)小組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師引導學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說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最後說說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後有什麼感受。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

特點——各色白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豔

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顏色?明豔什麼意思,作者爲什麼感到眼前一片明豔?

(明豔指色彩明亮鮮豔。新綠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時期,不斷地有新芽,嫩葉冒出來。剛長出時,顏色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會變深,變濃了。作者說:或濃或淡的新綠,準確的描繪了春天綠色的特點。因爲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

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豔。)

B、出示掛圖,使學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豔的彩色畫卷。

c、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②交流對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師“沿途不僅有特色的花、樹還有水,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聽聽溪水的歌唱。

B、討論交流:溪流爲什麼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的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着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聽溪流聲音多好聽,有時發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出潺潺的聲音,多像一首動聽的歌啊。)

c、指導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四)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第2、3自然段寫了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充滿了對沿途景物的愛,使我們也彷彿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那麼我們要不要愛護呢?看看你們該怎麼做呢?(愛護環境、保護旅遊資源)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1、熟讀課文。

2、交流蒐集到的有關金華雙龍洞的資料。

3、家鄉旅遊景點:

洪澤湖穆墩島或楊毛嘴溼地保護區景點片段描寫。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課文內容的縮影,達到啓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幫助學生記憶、分析、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同時,我認爲板書要力求精而美。

本課的板書設計是:

4記金華的雙龍洞

(順序)一路上景色明豔

二洞口外洞寬大美好孔隙窄小內洞奇特(黑、大,雙龍,石鐘乳、石筍)

三出洞

八、設計理念

1、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從而達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貫穿始終,這樣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給下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裏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化爲自己的語言。

3、教學中學路分明,從“導——扶——放”上,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

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運作,立體式展開。

四年級小學語文說課稿1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它文質兼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從而啓發人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本組教材也都是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的。基於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爲主體,遵循閱讀教學的原則,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交流,在自讀、感情朗讀、品讀等形式多樣的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積累精美的語言文字,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是:爬山虎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此篇課文的

教學設計爲兩課時,第一課時要讓學生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在讀中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整體感知,而後感情朗讀。第二課時直撲重點,學習課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腳的部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在讀中充分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學時,我準備採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在讀中體會爬山虎腳的特點。

情境教學法: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畫面圖片,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之間相互啓發、補充,實現思維碰撞,在討論中瞭解爬山虎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學生具體的學法就是朗讀、討論、勾畫圈點批註,抓重點詞句品、讀、悟,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爲了更好的上好這一課,我還準備了視頻錄像、圖片等相關課件。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語言美,音樂美,畫面美,讓學生體會到了上語文課就是美的享受。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我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再現爬山虎的葉子,讓學生當配音演員,背誦課文中寫葉子的片段,激發學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從“爬山虎的腳”入手,直奔重點段“品腳”。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學爬山虎腳的變化這部分內容。通過學生的默讀、細讀,運用對比的方法自己進行學習,接着看腳的變化圖,腳觸着牆就能活,沒觸着牆就枯萎,從而更清楚地瞭解了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第五步:欣賞視頻錄像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第六步: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詞佳句加以背誦,並認真讀讀“閱讀鏈接”的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

2、觀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隨時間的變化,利用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觀察日記。

【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可使學生快速提高手寫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說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反面

腳的特點形狀枝狀細絲細緻觀察

顏色嫩紅

如何爬觸、巴、拉、貼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的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更便於學生的理解記憶。】

今天的說課就算拋磚引玉,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