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高二物理說課稿

高二物理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物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物理說課稿

高二物理說課稿1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說課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來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爲後面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做準備。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應用。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爲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該力作用的實際效果爲根據

3、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用作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計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應用力的分解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力的分解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教學的難點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應用。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爲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麼是分力,什麼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並通過演示實驗來強調力的分解應根據實際的作用效果來進行,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給出實例。擴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過作圖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應用力的分解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演示實驗、討論法、歸納總結和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爲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複習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分解的概念,強調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進而讓學生探究力該怎樣分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和作圖法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日常生活現象(手提箱子、兩人提一桶水等)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再進行復習力的合成等有關知識,並進行對比,引出分力與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課教學:

通過引入,教師講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學生對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力的分解中,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由一個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沒有其他條件的限制,可以得到無數組解。通過一個迷你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並通過演示實驗來進一步強調力的分解應根據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根據一個力實際產生的兩個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是幫助他們掌握力的分解的關鍵。因此,要多舉例(如圖5—17),多演示來幫助學生強化這一思想。

選擇力的正交分解作爲實例,並結合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引導學生分析正交分解後的分力與原來的力的關係,並用三角函數表示出來。教師舉例:用作圖法進行力的分解,作圖的原則與力的合成相同。學生作圖,教師指導、分析,使學生更加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課本87頁的例題,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解,並結合平行四邊形定則,注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理解本節的內容。

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力的分解的應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並結合本節知識,讓學生討論、舉例生活中有關力的分解的應用。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爲中心”,以物理實驗爲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二物理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

1、本部分內容包括的知識點,它們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及前後聯繫

包括的知識點有:

(1)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

(2)根據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測定金屬的電阻率。

本節介紹了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基本測量儀器——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它不僅是高考、會考的熱點問題,也是學生走上社會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測量工具。本實驗是在學生具有的初中知識和實驗技能,在高中學習的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的加深理解,也是對它們的鞏固和應用。通過實驗能使學生熟悉常用電學儀器的使用和讀數,對學生進一步學習電路的基本知識和掌握電學實驗的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使學生初步瞭解電學實驗的電路設計和器材的選擇。

2、知識內容反映的技能、能力及思想方法

本課爲學生分組實驗課,通過實驗能反映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及實驗的基本技能。比如對常用電學儀器的使用和讀數、實物電路的連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螺旋測微器的正確使用和讀數;在實驗中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利用實驗室的環境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嚴緊求實的科學態度。

3、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確定重難點的依據

本課時的重點有:

(1)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原理;

(2)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

(3)對學生實驗過程的指導。

本課時的難點有:

(1)螺旋測微器的讀數;

(2)實驗中的重要注意事項。

確定重點的依據:

(1)測定金屬的電阻率是本節課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對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理解的檢測、應用和鞏固;

(2)螺旋測微器是一種重要的測量工具,其使用和讀數是高、會考的熱點,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3)本節課爲學生分組實驗課,所以把對學生實驗過程的指導也列入重點,因爲在指導過程中有利於發現學生在實驗時存在的問題,並及時予以解決。同時也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分層進行教學,適時個別指導,有利於整體學生實驗素質的提高。

確定難點的依據:螺旋測微器是學生首次接觸,學生的感性認識不具體、豐富,對螺旋測微器的間接放大作用不熟悉,而且學生在讀數時經常容易在半毫米刻度處和測量數據的有效數字位數處出錯。

二、教學目標:

1、教學大綱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測定金屬的電阻率,同時練習使用螺旋測微器。

2、教學目標及其層次關係:

(1)知識目標:

①初步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接觸電路和器材的選擇。

②熟練掌握螺旋測微器的讀數。

③掌握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標:

①學會使用常用電學儀器及正確讀數,學會根據原理電路連接實物電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學會正確使用螺旋測微器。

③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和提高整體學生的實驗素質。

(3)情感目標:

①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間相互協作的精神。

②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實驗器材和設備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嚴緊求實的科學態度。

3、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條件和不利因素:

達到目標的有效教學條件:學生已具備本實驗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初中培養的電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學生在實驗前已對本實驗進行了預習;實驗室提供了32組實驗器材和一些實驗模型、投影設備及自制的投影膠片等。

達到目標的不利因素:由於實驗室的配備還不能進行多媒體教學,給講授螺旋測微器的原理和讀數時帶來一定的不便。本實驗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在一課時內完成時間很緊張,因而可在實驗前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原理、使用和讀數。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考慮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學校的實際教學狀況及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培養等。

本課時爲學生分組實驗課,同時又有實驗原理和螺旋測微器的原理、使用及讀數等到理論知識。授課班級學生的基礎中等偏上,學校實驗室的配備情況較好。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選擇了講授與實驗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輔之以提問、討論、練習等,在電教手段的運用上主要以投影儀爲主,多媒體手段只能在課前或課後作補充。突出以講授、分組實驗和教師的巡迴指導爲主,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素質爲目標。

2、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控制課堂教學的進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解決各種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教師的.作用在還在對學生實驗的指導,有利於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分層實施教學和因材施教,有利於發揮學生的特長。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教材讓學生看,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析,錯誤讓學生議,實驗讓學生做,問題讓學生自己主動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既培養和鍛練了各種實驗技能,又學會了許多方法。

3、教具、實驗與教學手段:

教具:投影儀、自制膠片,螺母與螺栓模型,自制螺旋測微器放大模型等。

實驗:教師的引導示範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

教學手段:投影儀的使用,課前用多媒體課件介紹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原理、使用和讀數。

4、雙基、能力及反饋評價的落實:

實驗課是落實雙基的最佳途徑:通過實驗既能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而且在實驗過程中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實驗課是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驗過程中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驗中遇到問題的處理能力,同時學會使用各種測量工具和實驗器材。實驗地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之一,還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和求實的科學態度等。

實驗課中反饋評價的落實:主要通過提問、討論、學生上黑板、練習、報告實驗測量數據、教師巡迴查看和實驗報告中來實現。

四、教學程序:

1、複習提問,檢查實驗的準備情況:

教師通過提出三個與本實驗有關的理論知識及預習情況的問題,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及對螺旋測微器有關的內容掌握的程度,爲本實驗的展開作鋪墊。

2、新課教學:

(1)介紹並板書實驗目的: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是什麼。

(2)介紹實驗原理:分兩個方面:

①測金屬電阻率的實驗原理:利用複習提問中講到的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公式,引導學生推導得出求電阻率的公式ρ=Rs/L,再由此公式引導學生歸納須測量的物理量及測量的方法和手段。並請學生上黑板畫本實驗的原理電路,再讓全體學生評點與糾正,使學生在糾錯過程中掌握電路的正確畫法,最後用投影儀展示規範的電路,並介紹作圖的方法和技巧。通過以上的處理,很好地突出了本實驗的重點之一,最後學生在操作時均能按原理電路順利連接實物電路,這是突破重點的很好證實。

②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原理、使用和讀數:爲突破這一重點,且又是難點的問題,課前已用多媒體課件作了介紹,課堂上又用螺母與螺栓這一學生熟悉的模型加深學生對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和原理的理解。接着用自制的放大模型介紹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並用實物進行示範操作,講解注意事項。用投影儀出示讀數圖形,引導學生分析、讀數,再舉例鞏固,讓學生實測讀數,教師巡迴指導。

(3)介紹實驗器材:要求學生對照原理電路和需要測定的物理量來敘述歸納器材,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在教學中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4)投影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投影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後,帶領學生複述一次,着重指出其中的注意事項。

高二物理說課稿3

一、教學理念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他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指出:"創造性就象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可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我們作爲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設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積極主動地運用探究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新時期物理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可以這樣概括:建構主義風行全球,素質教育傳遍神州,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網絡教學日漸盛行、洋思模式備受親睞。

教學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有序構建。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又是電磁感應、楞次定律、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右手定則等知識的進一步具體應用,跟生產和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綜合應用電磁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節內容相對於直流電而言,特點就是"變",對於變化的物理量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特別是第一次接觸這麼多的新名詞,如:交變電流、正弦式電流、中性面、瞬時值、峯值等,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掌握交流電的變化規律,是處理好這節課的關鍵。

2、學生分析

學生的認知結構示意圖公式、圖像交變電流的波形

正弦交流電的變化規律

交變電流的產生

矩形線圈在磁場中勻速轉動

直流電歐姆定律電磁感應知識楞次定律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電磁學知識,觀察直流電發光和發電機的模型,說出什麼是交變電流和產生交變電流的原因。

2、給定條件,結合實物模型,應用電磁感應的知識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探索交變電流變化的規律。

3、學會用公式和圖象來表示交變電流。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5、瞭解兩種交流發電機的構造和優缺點。

教學重點:

1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2交變電流的圖象及表達式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四、教學策略

1、利用實驗,提出問題,激發探究_。在課堂的開始,用學生的設計實驗,提出課題,透過現象,用已有的知識提出新概念,點出課題。

2、利用電腦模擬,配合實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難度和臺階。

3、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將直觀的現象展示給學生,提高興趣。

4、倡導協作,分小組討論,並加以舊知識的提示,降低難度。

5合理的運用數學知識突破物理難點和目標。

6、設計開放性問題,激活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拓展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教學效果

1、從整體上講,本節課所設計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於上課推遲了幾分鐘,實際上課時間只有43分鐘,如果是45分鐘,不會很匆忙。

2、從學生的角度講,本節課設計的起點很高,在概念本身難度很高的情形下,學生還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推導出了相應的一些公式,彌補了課本上的表述,"理論研究表明".

3、下午的時間,學生很困,思維不是很活躍,有部分學生沒有在探究過程中讓頭腦處於"激發態"

4、在課堂語言表述上,擔心學生的基礎,提示過多,語言有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