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集合10篇

語文說課稿集合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說課稿集合10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1、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知識目標)

2、自讀課文想象畫面,瞭解課文大意;在感悟、品味、運用語言的實踐中,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能力目標)

3、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情感目標)

  教學重點:

能隨文章的敘述順序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瞭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敘述的順序。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關於閱讀教學的建議:重視朗讀,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在教法上運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法、以讀代講法和情景教學法。“三分文章七分讀”,在學生自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悟體會;朗讀貫穿全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採用圖文結合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鄉下人家的美景中。

2、在學法上,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和讀寫結合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

  (一)創設情景,感受鄉村的聲音。

1、多媒體播放蟲鳴的聲音,讓學生欣賞富有鄉村特色的“交響樂”。讓學生猜一猜,聲音中有誰在歌唱?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紡織娘也是大自然中善於歌唱的高手,用多媒體出示“月明人靜的夜裏,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2、提問:像如此美妙的大自然的聲音,知道在哪兒經常能欣賞到嗎?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鄉村、農村、鄉下等。引出本課課題:鄉下人家

  (二)初讀課文,梳理字詞。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中帶拼音的字讀正確;

2、讀認字詞,識認準確。檢查學生自認字詞的情況,學生易認寫錯的字用多媒體出示:飾、冠、覓、瞧、聳、巢,教師相機指導滲透識字的方法;

3、猜詞遊戲,鞏固字詞。做猜詞遊戲,提高學生掌握詞語的能力。

1、觀察插圖,感受美景。觀察分割好的美圖插圖,說說圖上展現的是鄉下哪些美景。

2、讀文思考,理清層次。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片段,其他學生根據所讀內容思考: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美景?再把描寫這些場景的內容融入自己的情感讀一讀,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個場景。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出以下幾幅圖畫:瓜藤攀檐圖、鮮花輪綻圖、雨後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3、讀寫結合,感受鄉村景象。

“從房前走到屋後,從春季看到秋季,從白天到夜晚,鄉下人家總有着其獨特的、迷人的美。”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引導學生伴着音樂帶着感情再次讀課文。接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簡單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三)整體回顧,激發熱愛家鄉之情。

多媒體課件出示:鄉下人家,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語文說課稿 篇2

青春隨想主要分青春的心願、青春的座右銘、青春的知識、青春的頌歌。通過多板塊有創意的學習,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分析素養,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實現本人情感上的認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已經掌握分析性學習的一些基本要求、步驟,學生對本節課材料收集、整理掌握很詳盡,學生積極性很高,也非常感興趣,這就爲學習本課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次分析性學習,讓學生多側面瞭解青春,進一步感受青春的魅力,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學習活動中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2)培養學生收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分析能力。

(3)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鼓勵學生樹立本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收集材料、篩選信息、研討問題、口頭交流

難點:本人動手、合作互動,展示觀點、參與活動。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讀寫交流法解說表演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互動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由邰麗華的事蹟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說出本人的心願。

2、古往今來,有許多智者和哲人以他們的洞察力和智慧,總結出許多人生的名言警句,把你找出的名言警句給大家讀一讀。

3、生活體驗,引用詩詞文句解釋青春是什麼?(學生不住蒐集、整理、展示)

4、寫一條名言警句,來激勵本人也送給別人?下面大家開始本人爲本人,爲同學,爲同齡人寫一句話。(學生練習寫)(你的格言是送給本人、同學的,還是送給朋友的?把它標註出來,在交流時,大家可以點評一下。)

5、寫一寫本人在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和消極的念頭。

大家來幫助解決問題。

(學生拿出筆寫,由學生抽出後交流,解決問題。)

6、同學起立一起讀《青春的誓言》內容附在教案上。

7、朗讀小組聲情並茂朗誦《青春萬歲》(王蒙)內容附在教案上。

教學反思

在本文的教學中,對整個教學設計,我找準本人的位置,能讓學生思考的儘量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動手的儘量讓學生去做,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學習,訓練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在分析性學習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又是促進者,學生纔是真正的主人。課堂氣氛融洽而和諧,學生都動了起來,能力得到了鍛鍊。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學生

計劃授課的班級是高一(1)班,該班學生積極性較高,理解能力較強,但文學作品的閱讀量不夠,鑑賞能力有限,尤其是經過調查發現,全班64人,閱讀過《紅樓夢》的不到10人,而且這些學生對《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感受不深。

根據班級的情況,我首先佈置預習任務給學生,讓他們閱讀《紅樓夢》第一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第七十四回,瞭解“寶玉捱打”的前因後果,同時查閱資料,掌握古代倫理、家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二、說教材

《寶玉捱打》是粵教版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四冊第三單元(小說)的第一篇,屬於文學作品鑑賞的內容。

《寶玉捱打》(節選)選自《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動脣舌、不肖種種大承笞撻”。“寶玉捱打”這一情節是《紅樓夢》中著名事件之一,有人認爲是全書的第一個高潮,突出表現了封建衛道者賈政與封建叛逆者寶玉父子兩代的封建思想和反封建思想不可調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醜惡。然而,通過對《紅樓夢》全書的瞭解和對節選內容的研究,我認爲沒有把《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裏錯以錯勸哥哥”中寶玉捱打後寶釵黛玉來探望的情節節選進來是最大的遺憾,因爲這一精彩的情節不僅能體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感,而且充分地表明寶黛的愛情已經開始超出“一見傾心”“男歡女愛”的古典的範疇,而接近具有新的理想的近代的範疇。這是教材的不足,對此,我將引導學生課後閱讀文本,賞析小說。

課標中關於“閱讀與鑑賞”有這樣的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單元導讀對該單元的建議是:“學會鑑賞情節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思想意義”。

根據課標、單元導讀及對課文的深入研究,我首先分析出本文的如下6點教學價值:

1、情節安排,特點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情節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層次性,高潮的出現非常自然。

2、人物形象:賈府的主要統治者賈母、賈政、王夫人以及中心人物寶玉紛紛登場,他們的形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3、思想主旨:封建正統思想與反封建思想之間激烈的鬥爭,揭露正統思想的虛僞和沒落。

4、藝術手段:學習本文用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

5、語言: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很有特色。語言具有豐富的內涵。

6、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站在現代教育觀的立場上看這件事,提高學生認識。

由於時間有限,上述教學價值難以在一堂課實現,爲了切實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現形象的藝術手段以及寶玉捱打一文所體現的思想文化意義定爲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其中挖掘思想文化意義是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一個“打”字爲核心,緊扣題目“捱打”兩字,以“捱打”爲發散點囊括整篇內容,設計了“寶玉爲什麼捱打”和“寶玉該不該捱打”,兩大問題,通過“瞭解情節”、“分析人物”和“挖掘意義”這三個環節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如裏的層次進行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鑑賞文學作品。讓學生從文本出發,經過對文本的分析探討,從而把握人物形象,最終發掘出隱藏在文本情節背後的思想意義,即封建文化的腐朽與醜惡。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篩選法,激思法,問題導讀法,探究學習法。教師通過有意義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分析文本,進行小組探究性討論。

四、說過程

上述基本設想在具體操作時,主要使用了以下幾個步驟:

導入,由於學生已經閱讀了部分《紅樓夢》的資料,所以導入以介紹《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爲主,同時也簡要複述前後文,引發學生興趣。

環節一:瞭解情節(感性瞭解)

這一環節主要圍繞兩大問題展開,目的是讓學生疏通情節,理清情節脈絡,此處可以涉及到情節設置的特點,但點到爲止,不展開分析。時間應短。

環節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

這一環節圍繞第二個問題“寶玉該不該打”,賈政、賈母、王夫人分別對“寶玉捱打”抱什麼態度,分析他們的不同心理,體會其性格特點。“寶玉捱打”賈政的態度和心理表現在他的神態和語言上。賈政本來是無氣,但看到賈寶玉垂頭耷耳,神色惶悚,“應對不似往日”,語無倫次,“倒生了幾分氣”這是一氣;忠順王府來要人,被關係不好的人跑到門上找戲子,賈政變得“又驚又氣”,“目瞪口歪”這是二氣;賈環造謠中傷,賈政神色變得“面如金紙”,“眼都紅了”,這是三氣。在打寶玉時,賈政的理由是“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明日釀到他弒君殺父”之罪孽。捱打的三個方面的原因,歸結爲一點,就是賈寶玉不願意走仕途經濟的老路。對於王夫人,主要通過動作和語言來表現。王夫人抱着寶玉,要求連自己也一同勒死,她說“今日越發要他死,豈不是有意絕我”,王夫人對寶玉的愛更多是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寶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王夫人失去寶玉也就在賈府失去了地位——母憑子貴。賈母不分青紅皁白,堅決不允許賈政打兒子。她以長者的身份和在賈府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先發制人,以顫巍巍的聲氣說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豈不乾淨了!”,面對賈政的辯解她神態是“冷笑”。他們三人行爲的共同基礎仍然是維護封建的正統思想,只不過方式略有不同罷了。寶玉在賈政的淫威之下,始終未求饒,也沒有“悔改”的表示,正表現了他不屈服於封建勢力的一面;然而他沒有做出正面反抗,甚至不敢輕動一步,也顯示了他軟弱的一面。此處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藝術手段,分析不同類型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

教師總結“賈政愛的無情,王夫人愛的無力,賈母愛的發昏”。

環節三:挖掘思想意義

這一環節圍繞文章的中心“捱打”展開,其中父子的矛盾是核心。“捱打”本身是一種衝突,這種衝突表面看來是父子矛盾,是父親用他認爲正確的方式教導兒子。但是這又不是一般的衝突,請學生結合《紅樓夢》的前後文、結合賈政對寶玉以一貫之的教育理念,來討論這種衝突的本質,那就是思想觀念的衝突,是賈政與兒子不同的人生理想、政治觀念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種思想的衝突也不僅僅是這一對父子之間的衝突,賈政和寶玉代表的是一批人,是封建文化和反封建文化的鬥爭,是正統文化與非正統文化的鬥爭,賈政舉起棍棒,本身就預示着這一文化的沒落,何況他最後棍棒教訓的失敗?

拓展思考:請學生站在現代教育觀的角度看寶玉是否該捱打,這裏一方面將封建文化與現代文化作一對比,使學生對封建文化及其腐朽沒落有更深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對教育問題進行思考,提高他們的認識。

五說鞏固

小結:本文情節跌宕起伏,矛盾紛繁複雜,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與反封建思想不可調和的矛盾。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15課《短文兩篇》的第一篇《談讀書》。

《談讀書》一文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要與經驗互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問題。文章從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首先是談讀書的益處;其次談讀書的方法;最後,作者援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觀點對讀書的益處加以強調和提升,使文章立論更加完整。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對於課文的閱讀,應該以此原則爲指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允許他們對作者的主張進行質疑,鼓勵他們去補充創新,使學生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成了閱讀的主人。我認爲對於《談讀書》這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的關鍵就在於凸顯精緻的語言這個“點”。

  二、說三維目標

1、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品質,陶冶高尚情趣。

2、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體驗語言意韻美和形式美,學會讀書。

3、引導學生掌握運用論據論證論點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1、積累、賞析,體驗語言美感。

改變單純的識記模式,組織學生依據文本信息編寫《讀書名言精評》,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賞析語言,在溢美的氛圍中積累語言。積累課外書中的名言引導學生跳出文本,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

2、自主、感悟,體驗成長的快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自我解讀和個性表達,讓閱讀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都伴隨着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並呈現出學生成長的軌跡,從中體驗成長的快樂。

3、合作、探究,體驗發現的快感。

給學生最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較,在合作中質疑。

  四、說教學構思

  (一)談話導入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讀書嗎?你讀過哪些書?讀書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二)自主感知

1、輕聲自讀:問題是,本文讓你對讀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速讀:問題是,你在閱讀中有什麼疑難問題嗎?大膽提出來。

  (三)品讀積累

1、合作編寫《讀書名言精評》。

2、採用“誦讀式”點評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讀

1、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讀書名言?請以它作論點,說一段話。

2、文中有沒有你不同意的觀點?勇敢地站出來。與培根“對話”。

  (五)拓展遷移

蒐集課外讀書名言,完善《讀書名言精評》。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第5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敘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

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字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爲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爲主”原則,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線;

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閱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 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說教學程序

㈠情境導入,整體感知。分頁標題#e#

1、導語:

上課開始,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 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 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

提出兩個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㈡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爲什麼借 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課件,屏幕中顯示出: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爲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爲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爲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裏?看見什麼?通過讀與說,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着尾巴在河裏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爲什麼能在河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爲小魚搖着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爬呀爬?(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爲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分頁標題#e#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麼說,小魚怎麼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說:“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麼說:“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這麼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

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爲“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徵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爲難,並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爲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爲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撥水”是什麼意思?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

總結學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說,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爲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這樣的總結,既對小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爲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貓》是四年級上冊第四組“作家筆下的動物”專題下的第三篇文章。《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語言優美樸實,淺顯易懂,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1、流利、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生動具體地敘述了小貓的淘氣可愛和大貓的古怪性格,激發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在閱讀中體會“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的。

難點:初步嘗試比較閱讀的方法,體會不同作家寫貓的異同。。

四、說教法和學法:

經過三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已經初步學會了朗讀、默讀,有了一定量的語言積累,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以及身心發展的特點採用質疑、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你們養過的貓或者見過的貓是什麼樣子的?那麼老舍筆下的貓有什麼特點呢?你們想知道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板書:貓)。

(二)閱讀提示:

1、 學生帶着要求自學課文。思考:本文寫了什麼時候的貓?

2、 哪些段落是寫大貓?哪些段落是寫小貓?

(三) 理解結構,概括內容。

抓住“大貓古怪”“小貓淘氣”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探究:

①課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內容的歸納。

(以一條主線所發揮的三大作用,使初讀者訓練機理清晰、環環相扣,提高了讀書效率。)

(四)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氣也罷,在老舍爺爺眼裏都非常可愛。把你喜歡(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愛貓之情)的句子大聲地有感情地讀一讀,然後推薦給大家,做得到嗎?注意說出你的感受,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

“蹭”是什麼意思?說說你從這個字讀出什麼味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點評:老舍爺爺對貓是多麼喜愛啊!其實只要我們對動物充滿愛心,人和動物是可以和睦相處。

(2)比一比,這兩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異同?

①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②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一個個腳印。

(第一句把腳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儘管是貓踩髒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裏就像一朵朵小梅花,愛貓之情躍然紙上。第二句直說”踩幾個腳印”其厭煩之意一目瞭然。)

啓發:其實貓就是貓,白天睡大覺,晚上捉老鼠,沒事東跑西跑,根本談不上什麼古怪呀,老實呀、乖、貪玩呀、盡職等。但是作者卻寫得如此具體生動,如此惹人喜愛,這更說明了什麼?(作者愛貓,覺得貓像玩皮可愛的小孩似的,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就把作者愛貓的感情表達出來了。)(或作者熱愛生活,觀察仔細等等)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必修5第三單元,本單元是必修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或探究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啓發我們去探究某些問題。三篇課文都闡述詩歌鑑賞的知識,《說“木葉”》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範例。着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爲“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作者旁徵博引、條分縷析,思路清晰,說理形象透徹,便於接受。學習本文,一面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文藝隨筆本身的寫作特點。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了一定量的詩歌作品,具備了一定的藝術體驗,學習了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具備鑑賞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隨着我校課堂改革的發展,學生普遍適應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對詩歌鑑賞相關的題目存在畏難情緒、惰性思維,對本文的難度預期值較大,影響學習的內動力。而且學生層次水平不一,理解鑑賞的差異較大。針對這一現狀,在教學中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讓各類學生都可以對接文本,同時由淺入深地突破,藉助品味詩句中的審美體驗,於形象中認識藝術的規律。

三、說目標和重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學生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與技能:

1、篩選信息,比較歸納,認識木葉這一藝術形象。

2、理解本文借說“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篩選信息法理清作者觀點,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通過比較、聯繫,理解引用詩詞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詩句,感悟詩歌語言暗示性帶來的豐富意蘊,喚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作爲議論文體,“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主是圍繞古詩中的“木葉”意象對詩歌的暗示性進行分析說理,所以我將認識“木”與“樹”藝術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說“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認識以小見大的好處作爲本課學習的重點。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最終要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我們學生的薄弱環節,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定位在:

1、快速閱讀與精度結合,鍛鍊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拓展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品味詩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爲課堂的主體。因此我一切活動以學生爲中心,主要採用學案輔助法、激趣導入法、問題引導法、歸納比較法、探究討論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進教學生成。

本文圍繞“木葉”這一意象旁徵博引,形象說理,學生學習時要充分接觸文本,速讀與精讀結合,充分運用圈點勾畫法、替換對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詩歌語言的妙處,體會其暗示性特徵。

五、課時與教具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計劃一課時,運用電子白板作爲輔助工具。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既是對文本的閱讀與鑑賞過程,又是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樹立學習主體意識,學會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的過程,結合本課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一)課前預習佈置學案,讓學生課前讀一遍課文,特別是細讀4---6節,填比較表。(因爲課文較長,又有很多引用詩詞的註釋,需要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爲了保證預習的有效性設計了學案的表格,同時也引向課堂鑑賞的重點部分。)

(二)激趣導入提問:讀過課文,這篇文章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詩句,有何作用?介紹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詩人。當年讀清華大學中文系時的畢業論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詩集《夜》,之後先後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詩集,被譽爲給詩壇帶來“一份晚唐的美麗”。由詩人而學者,林庚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獨樹一幟。在古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 “少年精神”“布衣情懷” 和“建安風骨”。 (由學生對課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點認識文化隨筆的特點,順便解題。“盛唐氣象”、 “建安風骨”拉近了作者與學生的距離)

(三)研讀探究

1、讀最後一節,圈點關鍵詞。(改變讀文順序,從最後一段入手,提煉文章觀點,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

2、小組合作,完善預習作業中的表格,比較歸納“木”與“樹”藝術形象的差別。

3、通過與“落木”的比較完整理解“木葉”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寫作目的,認識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鍛鍊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對比歸納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練習思考詩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師給的模式答題。這首詩是詩人在( )的場合下,通過( )這一意象( )的暗示性,表達了( )的感情。

(本單元課文獨特之處在於學以致用,拓展設計是爲了運用本課所學知識,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對詩歌同類現象進行分析。)

(五)課堂小結 像“木”“水”一樣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詩歌中不勝枚舉,如月、鬆、菊、雁。希望同學們蒐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夠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去理解詩歌,與詩人做心靈的溝通。

(六)作業佈置完成學案中關於“水”的剩餘的兩道練習。(作業安排依然重在學以致用)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將課堂內容簡潔明瞭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木———————————— 空闊舒朗

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 暗示性 藝術形象一字千里

樹—————————————飽滿綿密

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說教材內容:《清明上河圖》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它主要是描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內容以及它的地位。使我們認識到這幅畫的宏偉,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中想象,感悟古畫《清明上河圖》內容、特點。爲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設計了以讀代講的模式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讓學生課前去查《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相關內容,課堂中,我讓學生自讀、齊讀、默讀通過自讀自悟發現並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瞭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重點:應注意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內容不應該只限於《清明上河圖》本身,而是要一它爲例子多介紹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國際的一些藝術典型。根據這一要求,我可以告訴學生清明上河圖是國畫中的工筆畫,國畫是我國的三大經典之一,其他兩個是京劇和中醫,這三者並稱中國三大國粹。我還可以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畫家及他們的作品,如唐朝“畫聖”的吳道子、清朝時期的鄭板橋、現代畫家齊白石;外國畫家有達芬奇、凡.高、畢加索

難點:在突破教學難點方面,我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閱讀能力和方法,獨立閱讀思考,與同學合作探究,進一步提高語文能力。爲突破難點,我讓學生先自己閱讀並解決一些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環節中與其他同學交流,最後老師再點平。

四、說教學方法

1、對話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據此,在本課教學中應極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改變傳統的被動、單向、接受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課堂成爲師生之間平等、寬鬆交流互動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3、以讀代講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本課教學中要以讀爲主,通過讀讀、說說、議議等環節,引導學生採用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共讀,深情引讀等方式,反覆品讀玩味,結合讀中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通過朗讀,因聲悟情,以聲傳情,薰陶感染內化,體現了語文學習重語感培養和情感體驗的特點

五、說學習方法

在本課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積累運用的學習方法!

語文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在本單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學目的

第六單元是文言文單元,前兩課講讀課文《勸學》和《師說》都是論證學習的,是講讀課文,這篇文章是課內自讀課文。《問說》和《師說》的體裁都是“說”。學習這幾篇課文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特別是這篇課文對指導學生勤學好問有積極的意義。在寫作方法上這幾課都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掌握正反論證、比喻論證,掌握若干活用詞。這一篇古文雖說寫於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艱深,篇幅長,生字多。因此,要求學生加強預習,在課前掌握生字生詞。

二、說教法

既然是自讀課文,可以從知識遷移方面考慮,採取比較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課內自學。教師在指導時,仍要重視誦讀,使學生讀出語感,和《勸學》、《師說》加以比較,進一步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朗讀法DD粗知課文了解內容。

討論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義

比較法DD區分異同認識特點

練習法DD實踐歸納掌握字詞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這一課,遇到的典故多,對此通讀,知其大意即可應結合實際理解問與學的關係,重在誦讀,歸納比較。配以練習,突破難點。除了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還應對常用字文言實詞進行歸納整理。

四、說教學程序:

1、佈置預習,朗讀課文。結合預習提示和註解,粗知課文大意。劃分段落層次,找出論點論據。

2、 導入新課,由《師說》從師而問引入《問說》由勸學即勸問引入《問說》,並指明《師說》《問說》同屬“說”,一種議論文體裁。

3、 引導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第一段的內容要點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是推論。第二段論證“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資切磋”這三個作用概括出“好問則裕”。第三段古人“虛中不斷完善”“三代以下有學無問”第四段今人不好問的原因表現和危害,“爲害於心術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問的表現。第六段從反面論證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係。第七段總括全文。

4、 引導學生比較《師說》《問說》的相同處。

題目都有說,《師說》《問說》

都勸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

都反覆運用對比的方法。

都是內容質樸,多排偶句,整散結合。

比較不同點

《師說》強調從師的重要性,學必有師,《問說》強調問的重要性,學必好問。《師說》對比對象繁多,參比內容單一。都是“不恥相師”與“恥學與師”。《問說》對比對象單一但對比內容繁多。

5、 歸納詞的活用。

6、 學生提問教師解疑。

7、 總結學習要勤學好問,要掌握正反對比論證.

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小學語文人教版教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着,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爲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衆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承擔了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的任務。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本文是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應該力求通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吟誦中領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爲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爲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1)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互相信任,受到愛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難點是: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羣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易於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爲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閱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學程預設

(一)激趣質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着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並不怎麼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蹟嗎?

設計理念:小學生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較爲強烈,這樣設計抓住了學習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次默讀課文,說一說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接着,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爲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爲父子之情而震撼。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結合第三學段“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要求設計的。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啓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淨的底色。

(三)品讀精華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學生自由朗讀,在讀中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首先,學生彙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着,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着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爲愛!

設計理念:“讀懂”既包括讀懂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2、創設情境,從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爲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着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3、對比閱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爲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4、品讀精華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後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通過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在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採用小組內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繫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並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讀中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裏,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裏?這個教學難點,我想通過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主要設計這樣幾個導語:

1. 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着肉體的傷痛,右間扛着精神的壓力,是什麼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2. 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倒塌了,悲痛欲絕地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3. 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4. 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依舊是這句話。

5. 這句話讓父親成爲一座大山,這句話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句話。

(五)巧改課題,昇華情感

這一環節,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爲課文換個題目並說明原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悟。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教師都給與肯定,這一訓練昇華了情感,突破了難點。

設計理念: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