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路程、時間與速度》說課稿

《路程、時間與速度》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路程、時間與速度》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路程、時間與速度》說課稿
  《路程、時間與速度》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教材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

1、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爲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2、說預期效果

根據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預想達成的教學效果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對生活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能力目標: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情感目標:養成學生積極關注、收集、處理生活中數學信息的習慣,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3、說教學重、難點

要想達成預期的效果,教學中必須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是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對個九、十歲的孩子來說,“速度”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像路程那麼明確,不像時間那麼常見,並且速度的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學生們從未見過,因此,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內在聯繫。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本節課我運用了遷移法、複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

2、學法:教學中運用了分析綜合法、經驗歸納法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法指導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達成預期效果,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再現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教育心理學認爲:教學時應設法爲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慾望。因此本節課一開始就再現了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運動會場景,“今年10月,我校舉行了第x屆運動會,學校打算選出一位運動員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你會怎麼選?”同學們當然會選跑的快的運動員。由此自然地進入第二環節。

(二)主動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觀察運動員的兩張比賽成績表,從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數學信息?誰跑的最快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思考,從表1中得出200米徑賽中張方最快,因爲他用的時間最少,而1分鐘定時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長,所以他跑的最快,從而領會“路程一定時,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時間一定時,路程越長速度越快。”在上面的兩組快慢比較中,表面上看是比較路程或時間,實質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樣讓學生透過表面看實質呢?於是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現在學校要在這兩名運動員中選出一名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該選誰呢?一石激起千層浪!

是啊,路程、時間都不相同,又怎麼比呢?情境條件和已有知識的矛盾、衝突,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發現欲,也激發了他們暢談選擇理由的願望,積極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要找一個統一的標準:他們每秒鐘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應運而生。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過列式,計算出他們每秒鐘跑多少米。這些數量各表示什麼?一起聽智慧老人說說吧!(智慧老人講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定義)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相關聯的量,學生原來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達,所以,我藉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當地揭示概念,多媒體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又節省了時間,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速度的單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種形式說是5米/秒,6米/秒。那麼速度單位可以寫成……

(板書速度單位)通過提問:速度單位與我們學過的單位有什麼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共同組成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速度的含義,知道速度是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長度,這樣就架構起行程問題中三個數量之間聯繫的橋樑。接着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速度單位呢?引導學生創造出其他的速度單位,並進行板書。接下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速度,同學們想知道你寫的這些速度哪裏會用到嗎?讓大家讀一讀,它們分別表示人、飛機、聲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說一說、讀一讀”能讓學生聯繫生活,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並讓學生認識了更多的速度單位,突破難點。在學生充分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數分別表示什麼?根據回答進行板書。那怎樣求速度呢?在這個教學重點環節裏,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通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數量關係,進而得出:路程÷時間=速度,這裏圍繞“總結——歸納”二個環節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密切聯繫。

爲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開始情境的延伸:(課件)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量,能使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更只管、更形象,解答問題後,通過提問:每道算式分別表示什麼?讓學生總結歸納出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式: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仔細觀察這三道數量關係式,它們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通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數量之間的緊密聯繫。

(三)多元分層訓練,鞏固內化。

在鞏固練習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設計了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訓練,通過練習明確,已知路程、時間、速度中的任意兩個數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第二層:綜合訓練,這三道圖文結合題,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從紛繁複雜的條件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第一題求時間,第二題求速度,提別是第三題,它的解答方法多樣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時間,還可以比速度。在練習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能讓他們積極地思考,輕鬆地練習,感受着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路程、時間與速度》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這一運算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解釋與運用,由以往第一學段的圖畫情境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過渡到現在第二學段的文字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通過教材這種概括的、單列的數量關係向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數學模型(即數量關係式),這種數學模型將應用到以後文字應用題的學習中去。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知識的基礎和心理髮展的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並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的問題。

(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難點: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運用這些數量關係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關鍵: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感知與形成“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切身體會每個物體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都有關係。

4、教學準備: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思維形式,再向抽象思維轉化。爲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藉助下面的教具幫助教學:

(1)多媒體教學課件。

(2)皮尺、秒錶。

  二、說教法: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多媒體電教法、嘗試教學法、反饋法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概念。並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說學法:

因爲“速度”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故而教師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經歷一系列的觀察、實踐、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過程,逐步讓學生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建立這個問題的數學模型(數量關係式),然後運用這個模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的練習和教師補充的習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標準》所提出: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我將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四個環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