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通用14篇)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觀後感就是把我們觀看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寫下來的文章。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通用14篇)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1

歷史的畫面猶如還在昨天,老弱婦孺在大聲的啼哭着,呼嘯的日軍飛機在常德的古城上空穿梭來往,到處是斷壁殘垣,在中華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日軍肆無忌憚,百姓任其屠戮,整個電影猶如封存已久的油畫,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影片以抗日戰爭爲背景,講述了一場異常慘烈的中日大戰,中國軍隊以低劣的裝備與三萬精銳日軍展開生死對決,以命相搏,在彈盡糧絕的艱苦環境下,爲守衛常德這座古城,獻出了自己最後一滴鮮血。“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影片中這句普通的電影臺詞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相信在八年抗戰中,有千千萬萬和“虎賁軍”一樣有名或無名的英雄們爲國盡忠,也許他們在此之前只是一位士兵,甚至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也許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國?爲什麼要愛國?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倭寇的殘忍侵略,血雨腥風,捨身成仁,用鮮血爲華夏民族贏得一條嶄新的道路,他們纔是民族的脊樑!

戰爭的`殘酷讓結局並不美好,古城常德被日軍佔領,餘程萬率軍突圍,八千將士化爲八千英烈。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支撐他們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一種信念。正是這種信念,支撐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保家衛國;支撐着中華民族繁衍至今,屹立世界千年而不倒,文化源遠流長。

如今從前的廢墟變成了美麗的城市,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歷史已經過去但絕不會忘記,今天活着的所有中國人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將永遠銘記這些英雄,你們的鮮血不會白流,你們努力不會白費,我相信,總有一天富士山頭揚漢旗!

最後向在抗戰中爲國捐軀的國軍官兵致以最崇高敬意!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2

德山,滿山開遍映山紅。 ——題記

一道曙光撥開了黑暗的大地。黎明悄悄到來,寂靜的街巷,飄蕩着淡淡的魚米之香。美麗寂靜的地方,在今日,在遠方的映山紅的照耀下,充滿着芬芳的朝氣,這一刻,是“桃花源”常德人民幸福的縮影……

但是,常德人民不會忘記80年前這片土地浸染過一滴滴赤誠的鮮血:日軍千方百計奪取常德,國民黨駐守在常德的戰士們奮起反抗。於是,在德山,在伏櫪山。在城門口,他們苦苦堅守了常德城8個日夜。但在日軍不擇手段的使用武器和毒氣,國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常德還是淪陷了。但反抗沒有結束!最終,常德還是被奪了回來,雖然原先的隊伍只剩下43個人……在這悲壯的鬥爭中,軍人同爲一個信念而戰鬥,這便是《喋血孤城》,這便是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喋血孤城”,正如這名字一樣,孤寂的城市血流成河……當影片結束時,放眼常德,看到的只有灰燼,只有孤寂,絲毫沒有了婉清口中的“我們常德好地方”,萬惡的戰爭奪去了美麗的生機,但在另一種堅強鬥爭的人性美卻在小城的每一個角落裏迴盪——那是爲了反抗鬥爭,爭取自由的信念,那是爲了人民,爲了國家的`理想!是啊,就好像餘程萬寫給妻子的訣別書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種信念的宣誓,是葆華,是二虎,是婉清,是二虎姐,是千千萬萬的戰士對這城市打敗敵寇的信念!

爲了信念,爲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勇猛的虎賁戰士戰鬥在這片大地。和平,熟悉的字眼。卻在此時顯得如此蒼白。爲了它,葆華願意犧牲在那年代裏彌足珍貴的感情,爲了它,二虎割捨了膽怯之心,它被染紅了,它在信念的堅持下,重新閃耀了一個又一個的春秋!

儘管如此,如今的世界多需要和平的洗禮。不久前,多國聯軍空襲利比亞又給和平塗抹了一層風霜。但我們也看到了利比亞人民追求和平的心聲,軍隊爭取和平的信念,世界人民祈求和平的心願,這一切一切的信念的驅使,終會使帝國主義敗下陣來,正如伊拉克的八年磨難一般,世界的信念足以突破一切!

刀槍火海算不了什麼。作爲正面描寫國民黨的影片,也是我們看到了國民黨人的堅強與偉大。同在一方熱土,同有一個信念。碧血千秋,爲人民爲國家而貢獻出生命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看,明月照汗青,裏面書寫着來之不易的幸福和那一份堅守,如德山的映山紅……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3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去看電影,名字叫做《喋血孤城》,電影一開始,一聲聲淒涼的琴聲,讓我們教室裏瞬間變得安靜了,一個個都全神貫注地看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日本鬼子想佔領我們常德城,但是一些戰士們明知和日本鬼子戰鬥是死路一條,就像是明知前面是個火坑,還要往裏跳,他們一共只有幾千人,而日本有三萬多人,可是他們沒有當逃兵,而是選擇了死守,但是他們並不是爲了名氣,還有錢,他們是想爲了自己的祖國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秒,最後只剩下八十三個人沒死了。

看到這裏我的.眼眶都快紅了,我覺得這次常德保衛戰戰士們犧牲是值得的,我們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有他們這樣的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驕傲。以後長大了,我也會像他們那樣愛祖國,愛人民,讓祖國變得更強大。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4

常德是湘西北重鎮,川貴的門戶,素有西楚脣齒、黔川咽喉之稱, 1943年,中國本土已經淪喪了大半,武漢失守後,常德成爲了重慶大後方的唯一補給線,爲了遏止戰略上的頹勢,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迫使遠征軍回援,日本進犯常德,在六十多年前,這裏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爭,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爲這個城市,爲了這個國家,爲了這個民族,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這裏有被稱爲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喋血孤城》讓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個悲壯的時空節點。

很早便關注到《喋血孤城》這部電影,國軍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這個時代還是爲數不多的可貴存在,和飽受好評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我對這部電影同樣充滿期待,但《喋血孤城》的檔期顯然是杯具了,和《敢死隊》還有《線人》排在一起是個很尷尬的選擇,以至於這個暑期檔我都沒在無錫任何一家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上映的消息,最終只能靜靜地期待網絡下載…

戰爭片果然還是應該在電影院看,那隆隆的炮聲,化爲焦土的戰場,斷壁殘垣的城牆,在電腦屏幕前的衝擊力還是小了很多,戰爭畫面比起同爲國內或者說亞洲水平的《集結號》《太極旗飄揚》好像並沒有達到那樣的效果,劇情上敘事還是挺緊湊的,但安以軒的那段感情戲在這部電影中顯得好像有點尷尬,安以軒嗲嗲的語調在這部片子裏總有點突兀,從青年男女的你儂我儂到戰前的不離不棄一直到戰火紛飛時的牀戲…也許導演是想通過愛情的溫馨美好和戰爭的.殘酷做對比吧,但顯然處理的並不好,相較之下苗族娃子和他姐姐的存在讓人的記憶更爲深刻些。

其實整部電影的文戲還是比較弱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臺詞就是馮葆華和餘程萬那幾句激勵人心的口號,令人比較欣慰的是自始自終沒有一個醫護人員站出來說他是共產黨員,沒有以主旋律電影標榜自己的抗戰影片先天上就能讓人多出一種好感。

影片對日本人的刻畫是非常入骨和成功的,我們的對手在戰場上有令人敬畏的武士道精神,有戰術,有素養,不僅僅是嗜血的屠夫,但也會爲了目的不擇手段,更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弱智,也沒有好人,這就是我們真實的敵人,讓整個中國爲之相抗了八年的日本陸軍。面對中華民族前赴後繼的千萬英靈,面對抗戰,尊重我們對手的強大,也是尊重我們自己的犧牲。

就電影對於我的觸動而言,僅僅是那些昏暗燈光下被硝煙燻黑的臉龐和絕決的神情,就已經很足夠了,已經足以把我的思緒帶回六十多年前的常德,八千虎賁的抗日絕唱。

1943年11月,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僅剩師長餘程萬率200餘人突圍(包括兩名美國記者,其中就有著名的愛潑斯坦),幾乎全軍陣亡!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爲止,並祝勝利第七十四軍萬歲……

這是國民黨陸軍七十四軍第五十七師市長餘程萬發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最後電文,曾經在一個國民黨抗日名將的語錄帖中讀過這段話,看完《喋血孤城》後再次讀起,想到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焦土上的屍骨,那些在胸腔中涌動過的熱血,我能做的僅僅只是把對他們的敬意付諸筆端。

這就是真實的抗日戰爭,三百多萬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扛起的歷史,他們曾經差點被遺忘,但這個時代還有人記得他們,除了常德,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去記憶,從上海灘到騰衝,綿延大半個中國的抗戰是這個民族在上個世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他們萬古流芳。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5

敢死隊,軍隊爲完成最艱鉅的戰鬥任務由不怕死的人組成的臨時先鋒突擊隊伍。

無數的紅色文學作品、紅色影視作品,在無數的日夜裏給中華民族帶去滿腔的熱血,人們記住了那些巨人一般的英雄人物,人們紀念着他們,議論着他們。

然而,又有誰記得那些戰死沙場的普通士兵?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還有沒有活着的?”這是怎樣的決絕?最後,二虎所屬的隊伍只剩下他一人,他就是那個領隊的人!中國只要有一人活着,那就是一支強大的隊伍。

每一箇中華民族的戰士,他們都是戰爭中的領隊,因爲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抱着爲祖國犧牲的心來的。中國沒有敢死隊,因爲中國的每一個戰士都是敢死隊!當日本鬼子派出那一隊頭上綁着帶子的“敢死隊”時,我只覺得可笑,他們表情嚴肅地準備爲祖國犧牲,然而中華兒女們哪一個站出去不是那不怕死的力量?中國何須組一個名義上的“敢死隊”?

影片中的`俘虜們,被日本鬼子侮辱式地拿起日本國旗,但是他們轉手就扔了那可恨的旗幟,狠狠地踩住。日本的軍官需要一張照片來記錄他們的勸降,他們選中了一個戰地醫生,他們讓醫生來接下日本國旗,以爲一個有過良好教育的人是能夠看清形勢的,但是,他們錯得太離譜了,醫生或許是知識分子,是留學生,但他首先是一箇中國人,中國人不怕死,中國的脊樑不能被壓塌,醫生左手接下國旗右手掏出了剪刀!影片中,日本的將軍堅持不用毒氣就是想擊垮中華戰士的鬥志,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中華兒女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會讓別人侵佔自己的祖國。

中華民族在戰爭歲月裏,有多多少少的兒女們充當着中國的敢死隊?那些先鋒隊們,那些堵槍口的勇士,那些臥在坦克下面的英雄。他們甚至連名字都不能被後世記住,他們只有一塊高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來印證他們光輝的存在。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去掃墓,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在某一天主動地去看看那些烈士們。他們是孤單的,他們的每一個都有故事,他們每一個都曾經擁有幸福,但是他們“睡”在了戰場上,永遠地睡在那裏。

我是九零後的中國人,以前也在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駐足過,但是我無法體會英雄們的氣息,我無法體會他們的精神,但是現在,我長大了,看過了太多的記錄英雄們的影視作品,不論是哪一部,都讓我有渾身戰慄的感覺。假如我們這一代也需要這樣的中國敢死隊呢?我們會像先烈一樣奮勇殺敵嗎?我的答案很堅決:我會。

每一箇中國人都會,當中華母親在水深火熱之中時,哪個中國人不會站出來?因爲我們的血液裏有着那一股狠勁,那是日本鬼子以及列強們都害怕的東西,那是大炮彈藥都敵不過的東西,那是民族的根本——強烈的愛國主義。我們九零後經常被社會批判爲沒有愛國主義情節的一代,但是什麼是愛國情結?愛國情結是深深埋在骨血裏的,是無法剝除的,我們是英雄烈士們的子孫,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是打不死的敢死隊,因爲我們的心和我們的國旗一樣熾熱!如果我們被困在那個孤城裏,那麼我相信,無論是哪一個九零後,都會戰鬥到最後一刻。

中國沒有敢死隊,因爲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是敢死隊。

如果真有那麼一刻,當那一天真的來臨,我們會準備好我們的武器,我們的心靈,我們會大聲地對祖國說:“我們準備好了!”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6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星期四午時,我看了一部真實而又震憾人心的電影——《喋血孤城》。

影片以1943年抗日戰爭爲背景,講述了一場慘烈異常的中日對抗守城戰。駐守湖南常德的..八千多“虎賁”將士,在餘程萬師長的帶領下,與三萬日軍展開了生死對決。德山堅守陣地的100將士堅持到最終一個與日軍同歸於荊當日軍攻到常德城門口,我軍拼死守城,逼退日軍多次衝鋒和飛機的狂轟濫炸,最終日軍喪盡天良用毒氣來攻打城門陣地,導致我軍守城將士無力還擊,慘烈犧牲。在彈勁援絕、城已破的絕望情勢下,“虎賁”將士爲守衛常德這痤孤城,灑盡了最終一滴熱血。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這是二虎站在犧牲的將士堆裏不停地大聲重複連長馮葆華的話。“還有活着的嗎?還有活着的嗎?”一聲聲撕心裂肺吶喊,就是聽不見一個人的迴應。二虎自己依然堅持戰鬥……

雖然這部影片沒有好的結局,可是,讓我最爲真實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日軍的暴行難以衡量。南京大屠殺就是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1937年12月28日,上海英文報紙報導日軍在南京團體大屠殺中說:“城內無辜居民的屍體鋪滿了街道。靠江邊的城門口,屍體堆成山,高及一米。汽車和載重汽車來來往往在屍體上頭走過”。

如今,烈士紀念碑周圍已建起了高樓大廈,以前的廢墟此刻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這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國恥,必須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完美的幸福生活。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提高和發展,都寄託在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身上。我們僅有踏踏實實地去做好自己的一切,才能讓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7

《喋血孤城》講敘的是抗戰中餘程萬率領國軍第五十七師(代號“虎賁”師)八千將士,在湖南常德與圍城日軍展開生死對決,保衛孤城常德的血淚故事。

多年以前,看過與此相關的一本小說,書名好像叫《常德保衛戰》,書中描寫“虎賁”師爲了保衛常德,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直到多年後我對書中所描寫的那慘烈的戰鬥場面仍然難以忘懷。於是我對這部片子充滿了期待。

但是說實話,看過之後,着實讓我大爲失望。大家試想想以八千血肉之軀抵禦數倍於自身的日軍十六晝夜,這戰鬥何等之慘烈。整部片子沒有表現出那場保衛戰慘烈的戰鬥場面,也沒表現出餘程萬及其同僚等指揮官指揮戰鬥的過程,更沒有表現出戰士們捨生忘死的血戰場面,卻將不少篇幅給了一個所謂的編外戰士和他的姐姐,還有一對即將完婚的夫妻。不知道是和平年代太久了還是什麼緣故,現在的戰爭片都要摻雜一些愛情戲,本來要表現得主題-----戰爭卻表現得不倫不類。

這是從微觀上講的,而從宏觀上講,整部片子沒有完整的主線,沒有完整的敘述整個戰役前因後果,沒有表現指揮官指揮、部署戰鬥的過程。宏觀上的主線猶如一個人的骨架,而微觀的人物及場面描寫則是一個人的血肉,二者的結合才能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人。這部片二者都有缺失,因而表現不出一個完整的主題。另外 餘程萬的扮演者呂良偉,空有一身靚麗的皮囊,卻無法表現出內在的將軍。 套用黃真講的一句話,真是失敗中的失敗。

一部沒有思想內涵的電影是不會成爲經典的。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8

剛過四個生日的兒子觀察力頗爲敏銳,且很善於總結。“爺爺愛看的片子,裏面都有壞人和好人;奶奶愛看的片子,裏面有小偷和警察;媽媽愛看的片兒一般沒有壞人;我愛看的片兒,裏面僅有妖精和怪獸!

中央八套一向是公公的大愛,“下南洋、媽祖文化、風雨……”;而婆婆則是經濟頻道的粉,關注的多是拐賣孩子、騙銀行卡這一類的消息;作爲八零後的媽媽,我關注的常常是一些無關歷史,不關痛癢的肥皂。

上週六,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與學生一起觀看了抗日大片《喋血孤城》,心靈很受震顫!那種久違了的、仇恨的感覺又重新回來了!

實際上,“日本鬼子”是我小時候噩夢的一大主題。那時候,電視上不斷的播放着抗日的片子,再來就是聊齋志異。所以,在小時候的噩夢裏,我以往不止一次的殺死了來我幼兒園侵略的小日本鬼子;也曾不止一次的與各式各樣的妖精對戰。那時,在我的腦海裏,日本人全部都是肥腸大肚的草包,他們只會拿着大刀“燒、殺、搶”,只要...一來,他們立刻投降、完蛋!

時光荏苒,這類的電視劇漸漸的越來越少了,我也慢慢的長大,停留在我腦海中的多半是日本精緻的動漫、別緻的服裝、神奇的化妝品……

我也漸漸的明白,“日本鬼子”不是我想象的那樣膘肥腦殘,否則,巴掌大的國家不會把我們欺負的那麼慘;國民黨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軟弱無能,其中,不乏抗日的`救國的良將,比如《喋血孤城》中的餘程萬等。於是,漸漸地忘懷小時候的噩夢、忘懷仇恨……

而我的學生們,他們壓根就不曾有過這些仇恨,所以,他們能夠很雷的在觀看這一類片子的時候笑出聲來,只因爲日本人吃了一口大饅頭、一個鬼子不細心被打飛了頭!

刻意的醜化實非良策;客觀的仇恨必須要有!畢竟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罪惡。所以啊,大牌們,明星們,偶像們,都來參演此類的片子吧,用你們的魅力吸引現如今的青少年們,讓他們瞭解歷史、感同身受!讓我們所看的片子裏都多一些好人和壞人,讓我們銘記歷史,吸取教訓!導演啊,編劇啊,製片啊,都來多導幾部《喋血孤城》式的好片吧!還原歷史,客觀對待,不要醜化、不要刻意!每個人都有血肉,思想,相信我們,我們會讀出仇恨,讀懂歷史!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9

看完《喋血孤城》後,我被影片中一幕幕殘酷的畫面深深地觸動了。《喋血孤城》講述了1943年的一場異常慘烈的中日對抗攻防戰,日軍三萬裝備精良、武器先進的精銳部隊合攻常德,駐守湖南常德的國民黨第五十七師八千多“虎賁”將士,在餘程萬師長的帶領下,與三萬精銳日軍展開了殊死對決。看到這,我心想:這是一場多麼慘烈的戰鬥啊,日軍足足有我軍的3倍多,我的心立刻繃緊了。

繼續往下看,德山陣地上,堅守陣地的一百將士英勇奮戰,堅持到最終一個戰士也絕不投降,誓與日軍同歸於盡;河洑山陣地上,一千鐵血男兒一次又一次地把失去的河洑山陣地從敵人的.手上奪回來,最終全軍覆沒,無一生還;德山、河洑山兩道屏障相繼失守了,常德頓時變成了一座“孤城”。我的心繃得更緊了,此刻常德已是甕中之鱉,但我們中國戰士必須會守住常德城的。

當日軍攻到常德城門口時,我軍拼死奮戰,逼退日軍多次衝鋒和飛機的狂轟濫炸,讓日軍的敢死隊也倒在了國民黨74軍57師的槍下。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最終放了下來,果然,我們中國的“虎賁”戰士果然厲害,每一個人都懷着必死的思想,決不放棄。可此刻援軍無望,彈盡糧絕,打得十分艱難。

再往下看,日軍得知傷亡慘重,忍無可忍,最終使用了慘無人道的毒氣彈,我軍很多將士都死在這無情的毒氣下,常德城不攻自破,但餘程萬師長沒有放棄反擊,手握“與城共存亡”的密令,親自率統餘下的300多“虎賁”將士,於日軍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巷戰。當看到日軍佔領了戰地醫院,被俘虜的戰士沒有一個投降,於是日軍少尉下令掃射,一個個戰士先後倒下。這時我的心裏充滿了憤怒,小鬼子實在是太可惡了!尤其是主人公二虎說的:“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這情景不禁讓我熱淚盈眶。

看完影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虎賁”戰士們爲了保護常德城,拼死戰鬥,誓與城共存亡。而今,常德烈士公墓旁周圍已建起了高樓大廈,以前的廢墟此刻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此刻沒有多少人在去談以前抗戰的事了,但我們大家都明白:這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必須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提高、前進和發展,都寄託在我們這些慢慢成長起來的孩子們身上,我們僅有踏踏實實地去做好自己的一切,才能讓祖國變得更加完美、強大。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10

當慘淡的天空逐漸被血色染紅,當空氣開始充斥濃烈的血腥氣味,當一座城陷入孤立無援,只餘數百兵將殊死奮鬥,這需要怎樣的堅忍意志和英勇壯烈去面對幾萬人強勢的圍攻,卻不願意有絲毫的妥協。民族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誓死保護自己的土地,是這些偉大的國民黨戰士直到喪命那一刻也始終堅持的信念。這是一座城與一個人的生死承諾。

衆所周知,日本侵略者曾對中華民族伸出惡魔的雙手,留下喪心病狂的`折磨,慘絕人寰的悲劇。影片《喋血孤城》再現了當年那場“八年抗戰最慘烈一役”常德會戰,被譽爲“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着極爲重要的作用。悠揚婉轉的江南水鄉常德,曾是南方一個幽靜與世無爭的小村落,陶淵明筆下傳說中的桃花源地,有着難描難畫的水鄉風情。然而一切寧靜的表面只是是地獄的敲門磚,隨即而來的是日寇對這片土地無情的進攻,直至突破國軍的堅強防線,所有的灰飛煙滅與滅絕人性,從來不是簡單地挖個戰壕到一直開槍就能說清楚的,煙霧瀰漫下悄無聲息地凌空而降,殘酷的近身肉搏,山頭的失守,驚嚇之餘也殘酷地折磨着我的視覺和心理,血流成河四個字,原來如此慘不忍睹。一直到了毒氣的釋放,全無還手之力,苦熬多天的戰士終於還是倒下了,看着帶着防毒面具小丑般的日軍,肆虐地入侵,常德失守,一片蒼涼,歷史,就這樣無情地還原。八千守軍抵禦四萬進犯日軍,最後幾乎全部戰死,好在有效牽制住日軍,爲後來國軍對日軍的反包圍鋪平道路。所幸,八千英魂的堅持沒有被辜負,常德失而復得。

感動於其中的情感,忠貞不渝的愛情和誓死堅守的愛國情,有的時候在想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會不會有那樣純真堅定的情感。腦海裏時不時迴盪着那句“還有人活着麼?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二虎在死人堆裏大聲重複着馮葆華的話,就算無人迴應,只剩自己依然堅持着戰鬥。這是戰士的隊伍,有團隊的紀律,昭示着一種頑強不屈的作戰精神。咬緊牙關直到倒下的那一刻,即使用血肉之軀帶着炸彈與敵人同歸於盡也在所不惜。生命對於他們來說似乎變得渺小起來,而他們的靈魂匯聚在一起,以強大的力量支撐着這座城池,張揚着不可磨滅的氣焰。他們相信,只要拼盡所有保全他們守護的土地,驅走卑鄙的侵略者,這個民族的未來纔有希望。

歷史以它獨有的姿態給我們經驗以借鑑,血淚交織的抗戰故事讓我們一次次爲之動容,這段刻骨銘心的抗戰歷程讓人至今想起仍隱隱作痛,它時刻警惕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不容忘卻。我們要更加珍惜如今幸福安定的生活,熱愛這片先輩們用血肉捍衛、用靈魂守護的土地,努力爲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堅定不移、英勇不屈、頑強赴前的革命精神在炎黃子孫的後代裏生生不息,薪火永傳。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11

剛過四個生日的兒子觀察力頗爲敏銳,且很善於總結。“爺爺愛看的片子,裏面都有壞人和好人;奶奶愛看的片子,裏面有小偷和警察;媽媽愛看的片兒一般沒有壞人;我愛看的片兒,裏面只有妖精和怪獸!

中央八套一直是公公的大愛,“下南洋、媽祖文化、風雨……”;而婆婆則是經濟頻道的粉,關注的多是拐賣孩子、騙銀行卡這一類的消息;作爲八零後的媽媽,我關注的常常是一些無關歷史,不關痛癢的肥皂。

上週六,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與學生一起觀看了抗日大片喋血孤城,心靈很受震顫!那種久違了的、仇恨的感覺又重新回來了!

實際上,“日本鬼子”是我小時候噩夢的一大主題。那時候,電視上不斷的播放着抗日的片子,再來就是聊齋志異。因此,在小時候的噩夢裏,我曾經不止一次的殺死了來我幼兒園侵略的小日本鬼子;也曾不止一次的與各式各樣的`妖精對戰。那時,在我的腦海裏,日本人全部都是肥腸大肚的草包,他們只會拿着大刀“燒、殺、搶”,只要共產黨一來,他們馬上投降、完蛋!

時光荏苒,這類的電視劇漸漸的越來越少了,我也慢慢的長大,停留在我腦海中的多半是日本精緻的動漫、別緻的服裝、神奇的化妝品……

我也漸漸的明白,“日本鬼子”不是我想象的那樣膘肥腦殘,否則,巴掌大的國家不會把我們欺負的那麼慘;國民黨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軟弱無能,其中,不乏抗日的救國的良將,比如喋血孤城中的餘程萬等。於是,漸漸地忘懷小時候的噩夢、忘懷仇恨……

而我的學生們,他們壓根就不曾有過這些仇恨,所以,他們可以很雷的在觀看這一類片子的時候笑出聲來,只因爲日本人吃了一口大饅頭、一個鬼子不小心被打飛了頭!

刻意的醜化實非良策;客觀的仇恨必須要有!畢竟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罪惡。所以啊,大牌們,明星們,偶像們,都來參演此類的片子吧,用你們的魅力吸引現如今的青少年們,讓他們瞭解歷史、感同身受!讓我們所看的片子裏都多一些好人和壞人,讓我們銘記歷史,吸取教訓!導演啊,編劇啊,製片啊,都來多導幾部喋血孤城式的好片吧!還原歷史,客觀對待,不要醜化、不要刻意!每個人都有血肉,思想,相信我們,我們會讀出仇恨,讀懂歷史!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12

今日,我看了一部關於抗日戰爭的電影,這部電影描繪了以前日本想要侵略我們中國時的情景。每一天都要提心吊膽,因爲你可能等一下就會被日本鬼子給殺了。這座美麗的城市——常德,如今卻變成一個讓人害怕的地方。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死亡,每家每戶都傳出難過的哭聲,空氣裏還瀰漫着硝煙。以前的常德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每一天都是鳥語花香,城裏傳出的都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歡樂和笑聲。從前的繁華街市,變成此刻的孤城,這些都要怪那些可惡的日本人!

這些事情都是從日本人決定霸佔那裏時而開始的。有一天,日本人突然攻擊常德,八路軍就過來支援。日本人先攻打了德山,...八千代號虎賁的將士在師長餘程萬帶領下,準備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決一死戰。就在那一天,有一位小夥子想加入,這個人叫黃二虎,之後連長馮葆華說:“想加入能夠,先經過測試。”之後黃二虎成爲虎賁的一員。突然日軍對我們發起進攻,我們也不甘示弱,拿起槍,把日本鬼子一個個都打死,可我們也死傷無數。之後虎賁戰士和日軍打了幾天幾夜,有一個懦夫怕死而在大敵當前的時候逃跑了。突然,有一個子彈射了過來,把人都給炸死了。有些還剩一口氣,他們打電話給餘程萬,他們說:“我沒有給你們丟臉吧。"德山就被日本人給奪走了,當時戰場上的人有些被炸死了,有些被打死了,僅有一些人倖存了下來,可是傷的很重。師座餘程萬得知德山失手了以後,變得更加緊張,他說:“雖然德山丟了,可是河洑山必須要守住。”可是和日本鬼子打了好幾天,沒有食物,沒有水,子彈也不多了,之後就連何伏山也失守了。

常德變成了一座孤城。之後餘程萬發電報給司令,請求支援。可是在來的'時候去被日軍給困住了,趕可是來。餘程萬卻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想來就“我們”,所以變得沒有信心,覺得保不住常德了。之後他去探望士兵們,剛進大門,就看到了士兵們淒涼的情景。有些人頭被子彈打到了,有些人兩隻手都被砍了,有的人……餘程萬看到這種情景,不禁舉起手,向大家敬禮。之後黃二虎和馮連長一起殺日軍,可是場上的兄弟卻越來越少,他就想犧牲自我。他拿着炸藥向日軍走去,和他們同歸於盡。這時戰場上全是屍體,沒有人存活下來,除了黃二虎。那是,黃二虎說了一句,餘程萬曾說過的話:“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之後虎賁戰士的人數不到300人,可是餘程萬沒有退縮,他帶着這不到300人的隊伍,與日軍決一死戰。之後憑着一心想要保護國家的強烈慾望,最終取得了勝利!

如果沒有他們拼死保護國家的話,此刻的世界會變成怎樣樣什麼樣。可能此刻在中國生活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沒有中國人說話的餘地。給日本人當奴隸,苟且偷生得活着。如果沒有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我們怎能歡樂地生活,無憂無慮地成長。所以我們以後也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有志氣的人,讓中國變得更強大,變得讓其他國家不敢來侵略我們,從此尊重我們。可是能有像此刻這樣完美的生活,都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要感激他們!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13

前兩天閒暇時觀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喋血孤城》,再加上前段時間媒體報道的湖北發現3000抗日將士遺骸,心裏隱隱作痛,總感覺有一些東西觸動了最柔軟的地方。

這是抗戰八年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是守城將領悲情抵抗誓死不屈的故事,是8000餘鐵血男兒和一座城的生死承諾。

1943年11月,日軍向素有“黔川咽喉、洞庭糧倉”之稱的湘西常德發起猛烈進攻。駐守常德、代號“虎賁”的第74軍57師,在師長餘程萬的帶領下,以八千將士之力誓死抵抗四萬精銳日軍的猛烈攻擊。八千“虎賁”將士以生命爲承諾,爲守衛常德這座炮火中的孤城灑盡了最後一滴熱血。八千子弟兵以拼到只剩一百餘人的慘烈犧牲,爲戰爭贏得了時間,終阻止了日軍繼續南下的步伐。

手握“與城共存亡”的密令,師長餘程萬明白形勢嚴峻,心知這是一場無路可退的戰鬥。活着抑或死去?百姓全部撤離的常德無異於一座“孤城”,槍聲未響,衆將士已是“死士”。連長馮葆華堅守前沿。戰事吃緊讓他與愛人婉清新婚之夜後便生生分離,情深義重的婉清要在戰火中陪着自己的男人。當餘程萬師長問起葆華和婉清的婚事時,婉清扭頭看葆華的那一瞬的柔情似水,令人感覺到這個女子對自己的男人似淡實濃的幾近融化的愛。葆華亦有對戰爭勝利的渴望,渴望着與婉清過着平淡單純快樂的'日子。但是國難當頭,面臨着當亡國奴的危險時,這對可敬的夫妻毅然選擇與常德共存亡。

電影在婉清的行腔柔和、秀麗、婉轉而頗有風味的一段常德絲絃中拉開序幕。恬靜而憂傷,亮亮的眼睛讓人放佛看到戰時的希望,卻又有幾分飄渺,她的掛記、擔心、追隨、癡念與怨恨以及釋然……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1943年,在19歲的苗族少年二虎眼裏的湖南常德:錯落的吊腳架,庭院深深的老宅,總是潮溼的麻石路上挑夫來來往往,一路延伸到沅江邊。但是到了11月,這座原本平靜的湘西古城陷入騷亂和混亂。此時,3萬多日軍正在向常德逼近,大戰一觸即發。連空氣都似乎有讓人窒息的感覺。聽着這些配章上寫着“虎賁”字樣的守城士兵高唱:“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二虎的血開始沸騰,他要加入他們,爲死去的親人報仇。

爲了牢牢釘住日軍,戰事異常激烈。“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二虎獨自一人在死人堆裏大聲重複着連長馮葆華的話,卻再也沒人應答。日軍統帥橫山勇萬萬沒有想到這座攻而不破的死城中,殊死抵抗的只有不過百餘名士兵。在“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的情況下,師長餘程萬手書絕筆,披掛整齊,率衆突圍……

活着抑或死去?“男兒自古誰無死……”師長餘程萬在給妻子的絕筆裏明確給出了答案。明知自己是死,卻爲了更多人有生的希望選擇向死而生!當完成戰役任務時,他寧願犧牲自己的英名,毅然違背命令帶他們突圍。這是對生命由衷的尊重!

忘記歷史等於背叛過去。歷史終將會記住“虎賁”的功勳,每一個犧牲都是一座紀念碑,活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裏。從《碟血孤城》走回現實,我們都需要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追求,一種在大義前的擔當,我想這就是《碟血孤城》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14

電影《喋血孤城》鏡頭語言非常成熟,導演對電影《喋血孤城》演員的控制也極好,戰鬥場面也在水準。最難得的是,故事節奏的輕重緩急把握得極好!這是一部給自己人看不擔心弱智,拿到外面不丟人的戰爭片。推薦電影《喋血孤城》。

電影《喋血孤城》以1943年抗日戰爭爲背景,講述了駐守湖南常德的第五十七師八千餘名號爲“虎賁”的將士,與三萬日軍展開生死對決,保衛孤城常德的血淚故事。婉清是一位常德的絲絃藝人,與寶華是一對戀人,在他們即將喜結連理的時候卻迎來了日軍的進攻。爲了驅逐侵華日軍,寶華決定參軍奔赴戰場,致死追隨愛人的婉清也到後方做了一名戰地護士。

首先是第一段,在共黨攻擊的過程中,電影強調了兵種,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鏡頭也給得很到位,多用搖鏡。而在《喋血孤城》中,國黨主要以防守爲主,但這並不代表不能突出人員之間的配合,簡而言之,機動性太差。

《集結號》的第二段戰爭戲更加強調氛圍,這一段和《喋血孤城》也有相似之處,同樣是敵強我弱,敵兵多我方兵少。但在氛圍,即壓迫感的層層逼進上,《喋血孤城》明顯不如《集結號》,《集結號》中有一個很精彩的鏡頭,是平原上衆多國民黨士兵迅速進攻的.畫面,遠景,這一個鏡頭徹底把敵強我弱的局勢展現了出來。但是《喋血孤城》中就很少有類似的鏡頭。基本上沒出現人數衆多的日軍,除了通過地上的國軍屍體,沒有把八千對三萬的壯烈表現出來。

通過這兩方面的對比,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喋血孤城》的一個基本缺點:電影語言過於陳舊。

當今世界

戰爭電影中,多使用大視角或者長鏡頭來表現戰爭的慘烈,以及極度殘酷環境下個人人性的泯滅或堅守。但是在《喋血孤城》中,畫面中的人數基本不超過十位數。當然,在刻畫人物面部等細節上本片做的還不錯,但是從整體而言,慘烈度還不夠。

如果說畫面的視野不足與電影拍攝資金有關,那麼在其他電影語言上的睏乏,則是攝製組自身的問題。

雖然本片中的戰爭戲基本由手搖完成,但是在剪輯上伐善可陳。這一點上可能還不如《南京!南京!》那段精煉的巷戰。比如死守常德城門一段。電影只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現:鬼子進來就拼命開槍。也就是說,畫面始終處於國軍這一端。但實際上,電影遠可以有更多的視角,比如跟拍日本兵進門,然後被擊中。等等。

電影語言的匱乏還體現在戰爭戲與情感戲轉場之處,特別是馮連長陣亡一段,表現方法實在是太過於陳舊了。當然,也可以美其名曰蒙太奇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