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漢武大帝》觀後感(通用9篇)

《漢武大帝》觀後感(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爲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爲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武大帝》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武大帝》觀後感(通用9篇)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1

《漢武大帝》以漢朝與匈奴的糾葛爲背景,寫了漢武帝成長成熟的一生。漢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爲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須要學會冷血,承受尋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險,要學會小心謹慎。小孩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所以當面對匈奴的肆掠和強大蠻橫時,不得不妥協施行和親政策而看着姐姐南宮公主被迫遠嫁他鄉的時候,漢武帝的心裏充滿了憤怒和憂傷,影片中中年的漢武帝跟大臣說起南宮公主出嫁前一晚一邊哭一邊編送給父皇的風鈴並告訴他編制風鈴是因爲希望父親長壽他們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時已經有着堅強之心的劉徹,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淚。原來,在劉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痛擊匈奴的決心,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負,發奮要崛起的決心。

當看到李廣將軍戰死沙場的時候,我心裏一陣悲痛,一代名將就這樣去世了。他久經沙場,殺人無數,如果說一命償一命,那麼他是賺的不能再賺了,不知道爲什麼似乎覺得蝦兵蟹將死了並不覺得可惜,而李將軍的死就是壯烈,就是會因爲他的死覺得悲痛,難過。看着他將死都還要再殺一個羣敵人,我的淚在眼裏打轉。想想他憨厚地爲皇帝打漁烤魚,在聽到皇帝說要論功行賞時失落的背影,一直請命要做前鋒,卻總是不得意,歲月不饒人,銀絲斑白了兩鬢,得到皇帝賞賜的利劍的時候的高興,那麼淳樸,可愛……他終於還是做了一次前鋒,率領三千人與兩三萬人廝殺。他領命前看到了皇帝並不信任他的詔命,我想,他心裏的難過和悲痛應該猶如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裏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過是做誘餌,此番領命就是有去無回,但是因爲國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戰場需要他,他還是領命了,無怨無悔,毫不猶豫。他衝鋒時高喊:兄弟們,我終於做前鋒了……寫到這裏,眼淚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這樣,看的時候會落淚,回味的時候依然難以控制情緒,甚至動情更甚!這曾是唯一讓匈奴人認可的將軍,匈奴人說,在他們心中漢朝就只有一個將軍,那就是飛將軍李廣。呵呵呵,這是多麼好的讚揚。不過更好的讚揚便是,漢武帝派了四支軍隊進攻匈奴,匈奴單于對其他三人的軍隊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廣的軍隊上,盡然派了三支主力對付他,李廣軍隊除他本人活着回來全部戰死了,我覺得,看上去他是戰敗了,其實並沒有!起初我以爲李將軍是傲慢的,並不是很喜歡他,後來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會遮掩自己的情緒而已。

另一個場景讓我淚如滾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衛青爲了太子劉據去見皇上的一幕。曾年輕英俊神武的衛青,畫面一轉竟是重病纏身,不能受車載之苦的年老神衰隨時都會歸西的狀態,這樣的場景,讓我突然憂傷時間的流逝,還有每個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時候的漢武帝也是白髮蒼蒼,但是精神還是很好的,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了吧。曾經鞍前馬後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吶。還記得他纔得到衛青這一將才時,對他是多麼依賴和信任啊。劉徹說他很信任衛青,卻總覺得衛青對他總是若即若離,像是隔着什麼似的,跟他不親近。衛青始終是忠心於他的,他卻越來越防着衛青,害怕他坐擁兵權有朝一日會反了,於是藉故收回了虎符,將他的權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給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紀以後,他們有多久沒有見面,當聽說衛青前來覲見的時候,他要求穿正裝,並前去迎接,情緒激動不能自已,衛青也是一樣,即便是爬也要親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麼心酸的一幕啊,衛青起初是步履蹣跚艱難的上石梯,後來不得不四肢並用爬梯了,皇帝起初還等着他上去,最後也是不能控制地衝下石梯去接他。他們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見面,心裏也是想念的。他們有太多共同的回憶,衛青因爲皇帝的賞識從而不再是騎奴,憑藉一身才藝受萬千將士愛戴和想念。而皇帝因爲衛青的盡忠盡力,走過了人生裏艱難的旅程,實現了擊退匈奴的夢想。在人生的盡頭,劉徹問鉤弋夫人多少歲了,鉤弋夫人說不多久就22歲了。劉徹便開始回憶自己的22歲,他說,22歲時候的他還成天和衛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獵玩樂。看吶,這兩個人,到死的時候記掛着的都是彼此。

最後說說對劉徹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爲他最後的反省,我對他應該沒什麼好說的。影片確實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階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時叛逆,中年時的豪氣,萬年的多疑。看見晚年多心讓很多悲劇發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竇老太太,他的奶奶。總覺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竇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讓他防對了人。可是老年的劉徹冤死了自己的兒子,逼死了心愛的衛子夫。固執多心的他,竟是那麼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劉據,被迫殺了奸人江充等,最後雖然沒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沒能有幸逃過一劫,但是天下還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漢武帝其實是瞭解兒子劉據的,所以當聽說太子殺了江充時便問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覺得漢武帝心裏是高興的,因爲一向在他眼裏軟弱的太子,終於站起來,終於有些像他了。同樣的,衛子夫也是高興的,當劉據失魂落魄地說:母后,我們失敗了。衛子夫說爲有這樣的兒子感到驕傲。劉徹是老了,最終還是奸人的讒言,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事後不多久,其實他也應該察覺了自己的失誤和過錯,只是傲執如他,怎願意承認錯了?是啊,不說其他,單憑他說高高在上的君王,要這樣一個人承認自己決策錯了,怎麼可能呢?不過,傷痛總是讓智者反省、思索!他還是一個智者,所以他會反思,去覺悟,去弄明白這一切究竟怎麼了。去忠烈之鄉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殘肢斷臂的一羣人,激動開心地歡迎他,那是早年參加漠北之戰的戰士們,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羣青年,現在都成什麼樣了,殘手斷腳,家徒四壁。曾爲了他的江山安寧奮血浴戰,現在卻過的這麼貧苦不堪,面黃肌瘦。但是依然對他熱情洋溢,沒有怨言,還說願隨他再打匈奴。看見這些,驕傲自負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淚了。

回宮後,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爲自己沒有爲百姓謀來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認識到自己一味征戰是多錯誤的決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開始認可劉據,終於開始覺得劉據說的那句:應該以德治天下,不應該以暴治天下是對的了吧?不愧是漢武帝,最終還是清醒了, 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對。他下令頒佈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並決心改過。他的此種舉動,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位坦蕩蕩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氣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貴如他,最後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有勇氣站出來向天下人認錯告罪,這是十分十分難得的啊!!!人無完人,劉徹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做了自己該做的,做了別人都想不到的,確實是千古一帝!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2

這幾天閒暇,看了《漢武大帝》,他不僅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言,也不僅給了一個族羣挺立千秋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的國號成爲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劉徹,他輝炳史冊,《史記》直言了他的功與過,記錄的他所在的時代,像史詩一樣唯美。漢景帝劉啓,與其他皇帝不同,史上記載還是褒獎頗多的,“文景之治”就是例子。匈奴屢次來犯,而劉啓的老師晁錯卻主張“攘夷必先安內”,主張“削藩”,七國乘勢而亂,無奈,景帝受壓力下令處死了自己的恩師,晁錯被腰斬於市,卻沒有停熄“七國之亂”,景帝也懊悔不已,被稱爲漢初最冤案。冤枉的晁錯。 劉啓說話非常有意思,不像皇帝,對皇后說“你怎麼來了,回去吧,回去吧”。對丞相竇嬰說“好長時間不見你怪想你的”。他也許不是個好皇帝,確是個好人,是個正常的普通人,心中掛念他的母親,弟弟,老師,女兒和兒子。當必須要嫁一個女兒給匈奴單于時,他難過的無奈,南宮公主遠行時,他竟然抱着王志哭了,很無奈,都不忍心去送女兒出門,一國之君又怎樣?慈祥善良的劉啓。

劉徹的生母,王志,原被封爲美人,開始真是賢良淑德,以至景帝,太后,長公主都保她做皇后,可是她也是個有野心的女人,間接害死了太子劉榮,以保自己的兒子做太子,曾經多次干預朝政,倚老賣老,笑裏藏針的王志。

竇太后,這個女人不一般啊,一個瞎老太太整天就知道逗蛐蛐兒,卻是漢初時期影響深遠的政治家,主張黃老學說,一生提倡“無爲而治”,對劉啓看不上眼,一心想把皇位傳給老三劉武,未遂。劉徹登基後,老太太壓制反對儒學改制,一度想廢掉劉徹,達六七年之久,劉徹的兩位老師主張儒學的趙綰和王臧,被逼無奈,在獄中雙雙服毒自盡。後來,劉徹查此事,竟無卷宗可查。太傅衛綰就聰明一點了,性情敦厚,學識淵博,早早的告老還鄉,要是走晚點,下場也一樣。只要她看不順眼的,就都收拾了,一點不客氣。死在她手下的人雖不多,卻一個比一個冤枉。不過她壓制了劉徹六七年,反倒讓他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也算是公德一件。死前告訴劉徹,劉榮是王志害死的,母強子弱,必會干預朝政,甚至篡權,曰:“木秀其中,風必摧之”。她一心想除掉王志又怕傷了他的心,其實竇老太太心裏什麼都明白,到最後,我竟然原諒她了。眼雖瞎卻明察秋毫,她走後,那些蛐蛐兒竟然都死了,影響三代皇帝,後宮的一草一木都沾着她的性情,無爲而治的竇太后。

漢武帝,劉徹,自小聰明伶俐,登基後,一心想改治,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封建社會中統治國家的基礎。一代名君,是大有爲之主。重軍事,設立宏偉遠大的戰略目標,北伐匈奴。他英明,神武,重將才,用新人,有魄力,他在位期間,親自訓練士兵,運籌帷幄,把匈奴趕到大漠以北,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漢朝至大宛,月氏,等國家的商貿。只是到晚年時,竟神經兮兮的,冤殺了好多人,看到百姓生活疾苦,停止戰亂,休養生息。睿智有遠見的劉徹。

南宮公主,劉啓和王志的女兒,因和親遠嫁匈奴,侍奉兩代單于,多次求單于放過漢朝的俘虜,單于也很尊敬她,她很冷漠,清高,丈夫與別的女人生的兒子新單于也喜歡她。是匈奴最尊敬的國母,她只是爲國家遠嫁的衆多公主之一,揹負國家的使命,使更多人免受戰爭之苦。賢德善良的南宮閼氏。

平陽公主,劉徹的又一親姐姐,愛上自己的騎奴,一個趕馬車的,讓他進宮,他當上大將軍後,自己的老公死後,大膽得向他表白,並最終嫁給他,衛青。他多次出戰,她只能自己在家,整日提心吊膽,怕他戰死沙場,也怕他戰敗受刑。辛苦無助的平陽公主。

竇嬰,老太太的親侄子,劉徹的表叔,三朝元老,學識淵博,機警過人,對皇室忠心耿耿,只可惜時運不好,受人排擠,開閘泄洪淹了王太后和國舅的地,得罪了人,被陷害進了大牢,景帝死前給過他一道密詔,一式兩份,一份在竇嬰手上,一份在宮裏密室備份,密詔指示若王志和國舅干預朝政,他可便宜行事,可發動政變,免竇嬰一死。實際上景帝放心不下劉徹,特發此詔,只可惜備份落到王志手裏,宮裏沒有備份,這樣,竇嬰拿出的一份密詔就成了“假的”,依大漢律,滅三族,劉徹想救他,無能爲力,這老頭子太倒黴了,要麼早拿出來辦了王志,要麼晚點拿出來發動政變,不拿出來也罪不至死,景帝給的一道“特赦令”沒救得了他反而滅了他家一百七十多口人。時運不濟的竇嬰。

田汾,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劉徹的舅舅,城府極深,和各諸侯國聯繫密切,明目張膽的賣官鬻爵,誰送的禮都敢收,莊家閒家都壓寶。貪財好色,一口一個“他孃的”,害死竇嬰並非他的本意,也不是壞的不可原諒。晚年後經常夢到他害死的人,把所有的家產全上繳國庫了,位居丞相的他到最後竟然瘋了,整天在房頂放風箏。多行不益終害已的田汾。

衛綰,太子太傅,主張儒學,對劉徹影響深遠。文帝時就送給他六把寶劍,別人都把御賜的寶劍換房子換地,衛綰卻掛在牆上,定期擦拭。景帝見其忠心又賜寶劍一把,他又掛牆上了。衛綰一直激勵劉徹無忘國恥,使他小小年紀就立志北伐匈奴。當他的思想受到老太后壓制時,卻也直言劉徹,黃老學裏有用兵之道,應該有所涉獵。無奈劉徹同意了他提出的告老還鄉,家徒四壁,就把那七柄劍帶走了,走的早點,倖免一死。忠心爲師的衛綰。

蒼鷹郢都,廷尉署太尉,放在現在就是最高檢查院的檢查官,諸侯國君,王儲,豪強,紈絝子弟,哪一個沒有個不檢?聽到郢都的名字,腿都會發抖,所以景帝讓他嚴查不檢者,以正嚴明,郢都是一名酷吏,誰都不畏懼,一心爲朝廷辦事。前太子劉榮擴地佔了祖廟,受景帝指示郢都把劉榮收進單獨的監牢,竇嬰疏通關係讓劉榮寫了一封信給老太太求救,信落讓郢都拿給了景帝,景帝看都沒看讓他毀掉就行了。不曾想這封信落在了王志的手裏,威脅郢都說:“要是再有第二個人知道這件事,我就殺了你”。後來誰也沒想到劉榮在獄中自殺了,景帝讓他在朝前晚久跪,郢都本人非常清楚,劉榮再錯也是皇上的兒子,肯定不能拿他怎麼樣,沒想過嚴辦劉榮,一切是按景帝的意思辦,最後卻背了一個謀害皇子的黑鍋。老太太恨之入骨,貶去雁門關做了太守,因主動攻擊匈奴,違反了大漢律,被罷免。新太守上任時,他交接完工作就剖腹自盡了。劉啓得到消息,嘆到,“太后折了朕的蒼鷹啊”。郢都死前託人送信給劉啓和老太太,說劉榮寫的那封求救信讓王志拿走了,瞎老婆子才說到“我在這件事才真是瞎了眼,冤枉了郢都”。鐵面無私的蒼鷹郢都。

周亞夫,軍事奇才,景帝時的太尉,平七國之亂時的主帥,調兵遣將時不怕得罪劉武,以大局爲重,平定戰亂後因首功被封爲丞相,他本人非常重軍事,不拘於形式,性格粗魯,在軍士中威望極高。只可惜他不是做官的料,他多次不守朝廷禮儀制度,有一次景帝賜宴,他竟然遲到,景帝一怒罷了他的官。他也不想做官,一心想帶兵,囑咐兒子在他去逝後要陪葬些兵器,於是製造購買了大量軍械,本屬無意,又違反了大漢律例。還冠了個造反的名目,把他打入監牢,周亞夫一代統帥,穿布衣就能讓士兵高呼“大將軍威武”,哪受得了這種屈辱,在獄中絕食而死,其妻隨後也殉情。一代梟雄周亞夫。

衛子夫,平陽公主府的一名歌女,劉徹臨幸後,被前皇后阿嬌貶做雜役,後懷孕才確立爲妃子。後成爲劉徹的正宮皇后,有德有貌無心機,生的劉據被立爲太子,生性敦厚,只可惜後來,劉徹被奸人矇蔽,朝廷出現“巫蠱事件”,無奈母子二人發動政變,事敗,劉據逃亡,衛子夫懸樑自盡。宮闈之事,多是勾心鬥角,衛子夫卻不一樣,她沒有任何心機,與世無爭,賢良淑德,曾是劉徹最深受的女人。漢宮美人衛子夫。

衛青,子夫的弟弟,原給平陽公主趕馬車的奴才,劉徹見其目光如炬,御賜養馬,訓練羽林軍,破格提爲將。生怕別人說靠得是裙帶關係。做事謹小慎微。劉徹正式向匈奴宣戰時,兵分四路,一個全軍損失過半,一個連匈奴的影子都沒找到,李广部全軍覆沒,只他一人逃脫。唯有衛青深入匈奴腹地八百多裏直倒匈奴王庭,別人纔對他刮目相看,衛青果真是軍事奇才,後被封爲大將軍,手持虎符,掌管軍權。劉徹特許他可以騎着馬在御道上行走,仍然謙虛待人。老年病逝後被葬在漢武帝墓旁。軍事的將才,忠心的僕臣衛青。

伊稚斜,大匈奴的單于,原本不是王儲,弒父即位,心狠手辣,對自己的父親,兄弟,王妃,都冷血無情,卻唯獨對他爹的媳婦,南宮閼氏溫柔體貼。南宮越是冷漠,他越是尊重她。南宮的兒子於單戰死沙場,南宮哭暈過去,佬稚斜卻抱住了她,我不知道爲什麼電視會給這樣的特寫,凡是南宮的要求,他都會答應,我反而有點喜歡他了。再狠的人也有軟肋,他的身份就是這樣,忠於自己的族人又有什麼錯,說得誇張一點就是,俠骨柔情伊稚斜。

霍去病和張騫,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十九歲便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華,在衛青指揮的匈奴抗戰中,首次帶兵就以區區八百軍騎把匈奴的祖地都掀了,還俘虜了伊稚斜的祖父,伯父等。因爲年輕機警,見解獨到,不拘於形式,劉徹非常喜歡他。曾飲馬金泉,當着官兵的面發誓,不把匈奴趕到漠北,絕不成家。因屢建戰功,封他爲驍騎將軍,後因爲在朔北草原上感染瘟疫,這位史上最年輕的將軍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四歲。葬在劉徹墓旁。他的一生非常傳奇,從沒打過敗仗,人稱常勝將軍霍去病。

張騫,小時是劉徹的陪讀,做爲漢使者出使月氏國,尋求製做精鋼的祕方,並說服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匈奴。自長安出發,三年後纔到達匈奴,時值漢匈交戰,就扣押了他們,達七年之久,後逃跑,不是回漢朝,而是繼續前行,途經西域各國,所到這處,都顯示出大漢的文明和文化。在大宛國的幫助下才來到月氏國,到國界時,他跪下地痛哭:“陛下,臣終於找到了月氏國”。那時他們離開長安已經十二年了,劉徹他們都不知道張騫一行是否還活着。他謙卑得向月氏國的女王講述了漢朝的文明和富庶,女王很友好的贈予製做精鋼的祕方,但婉言拒絕再起戰爭。

回國時又被匈奴扣押,無奈逃跑後,只能走的沙漠,歷盡千辛萬苦,到最後生吃馬肉才走出沙漠,回來漢界時,已經是乞丐的模樣,嘴裏只說“漢,漢,”他徒步走在長安的街道上時,百姓都誇他是大漢的英雄。劉徹聽後大喜,召文武百官共同在大殿迎接,當張騫穿着乞丐似的衣服,拄着柺杖步履蹣跚得走進大殿的時候,文武百官都落淚了,這已經是他走後的第十三年了,劉徹示意他不要走了,他親自下去迎接他,張騫哭着說:“陛下,臣回來晚了”。劉徹也哭着說“張騫,你跑到哪裏去了?怎麼纔回來?你是我們大漢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啊!”張騫出使西域,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卻爲後來做戰提供了新的地理知識,更知道西域有很多文明的小國,他決定再次出使西域,與各國通商,用大漢的絲綢和陶瓷交換西域的香料和汗血寶馬,形成了由長安到波斯一帶的西亞的商路,這就是有名的“絲綢之路”。

他是朝的英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的功績是無法抹滅的文明轉折。做爲後人,我沒有資格評論歷史的英雄,他們的豐功偉績早已揮炳史冊,像宮廷美人一樣美兮盼兮,像詩經的句子一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高山流水的曲目一樣得情洋溢!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3

劉徹 10歲就勵志打敗匈奴,幼年就聰慧伶俐,繼位後整日上林苑打獵,演練戰術,成立羽林,培養軍事將領,以及軍事人才梯隊,遠見之舉啊!

竇太后一手遮天,雖有好的建議措施,都未能實施;劉徹初始時尊儒棄道,而武帝之前都是尊崇道家,侍奉無爲而治,劉徹早年的新政只得死於襁褓之中,但從側面也反應的恰到好處,那是實力不足,又有大臣阻撓,自己又沒有強行實施的能力,即使強力實施,也會被奸人所用;早年的自保、忍辱體現下了劉徹的雄才大略、寬廣胸襟。

武帝自全攬大權後,就開始準備對匈奴的大決戰,一步一步,有戰略攻打,改變前朝對匈的外交政策,有突襲、有圍剿;針對匈奴的特性採取非常措施,將匈奴趕於大漠以北,決戰之時,射殺大單于伊稚斜,取得全盤的主動,讓匈奴不敢南犯我大漢;

武帝的軍事才能及戰略遠光:有些仗明知會輸要打,明知衆人反對也要打,要的就是改變以往的態度及戰略;兵貴在變,線路調整,目標調整,迂迴縱深,造勢,將軍看不懂的很多,但是武帝卻心中有數,立場之大,眼光之長遠真的是:非常之業,必待非常之人啊!

武帝的識人、培人、用人技巧:衛青,由家奴成長爲大漢的大司馬大將軍,劉徹正可謂眼光銳利,點石成金啊!即獲人心又成就偉人;霍去病,可謂真正的英才啊!侍奉武帝,藐視權威,獨來獨往,自信至極!劉徹大膽啓用霍去病,成爲一支奇兵,在重大戰役中發揮的無法預估的作用;飛將軍李廣,匈奴聽之其名就恐慌,武帝貶了再用,發揮大將風範,李廣忠心,不受外界權欲的影響,實屬武帝身邊的大忠之臣;張騫出使西域,學習月大氏的先進技術用於軍事,與鄰邦形成共榮的局面,加以利用,形成互補,絲綢之路打開了大漢通向外界的大門啊!桑弘羊 、東方朔、董仲舒、韓安國、主父偃、竇嬰、以及大漢的酷吏們,各司其職,爲武帝的主動進攻戰略提供了後勤保障!

後期的武帝依然堅持對匈的戰爭,毫不鬆懈,但是年事已高,喜怒無常,受奸人蠱惑,殘殺逼殺了多少忠良無辜啊!其中兩件事改變的武帝的一些思想:

1、巫蠱事件,冤死了太子劉據,殘殺了忠義之士,武帝陷入嚴重的悲痛之中。

2、功烈之鄉:武帝帶皇子弗陵,親自考察功烈之鄉,眼前的場景讓武帝倍感焦慮,男壯殘疾者如麻,孩子孤苦伶仃,子民們雖未功烈,但是生活依然苦不堪言,這些都是戰爭的殘害啊!此兩件事,讓武帝清醒了兩件事情:一是大漢儲君的確立以及確立後怎樣繼承大統,二是停止戰爭,讓民衆休養生息,讓民衆富裕。

死前武帝做的幾件事:

1、輪臺罪己之詔:不該連年作戰,爲人君者,怎能不顧國家民族的危亡,不管百姓的水深火熱,剛愎自用,死不回頭;自朕繼位以來,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2、周公輔成王,周公對應霍光,成王對應弗陵。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4

很多人看過武漢大學正門的牌坊,上書六個大字“國立武漢大學”,卻不知從左向右有另外一種念法:學大漢,武立國。

直到今天,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兩個朝代始終被華夏子孫銘記。否則,我們又何以自稱漢族,而海外華人聚居之處叫做唐人街?而提到漢朝,除了開國皇帝劉邦,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漢武帝劉徹。“學大漢,武立國”取的便是這層意思。每個武大學子在向他人介紹此句時也就免不了一股由內而外的自豪感。

早先《漢武大帝》熱播時,我還是初三的學生,每每晚自習下便自覺留下來看一會兒再回家。那時候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完全理解裏面的些許片段。一晃六七年過了,大學也快畢業了,論文暫時不想寫,自然空出閒暇,慢慢欣賞。

當然爲了劇情的需要,電視劇裏有不少細節作出了修改,與歷史的記載存在出入。但如果細細看過一遍,也許會有類似於我的感受。

1、少時經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總是喜歡將人成年之後的行爲與早期童年經歷聯繫起來,有其可取之處。劉彘是漢景帝的幼子,兄弟十幾個。無論立長立賢,立太子都輪不到他。更何況樑王劉武在一旁虎視眈眈,情況自然何其危險。

好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王夫人上有竇太后壓着,又得照顧好患有肺癆的景帝,對阿彘的管教也就沒有那麼嚴。從小嬉笑打鬧、惡作劇,到處捉弄人,但奇怪的是大他7歲的哥哥劉榮卻像是他的跟班,由此可見其少時心智便異於常人。

但在太子劉榮的母親慄妃與劉彘母親王美人之間的較量中,慄妃完敗。敗在了氣量太小,容不下別人,心胸狹窄,有小陰謀而缺乏大智慧。王美人處處謙卑和藹,識大體顧大局,順着竇太后漢景帝的脾氣說話,再加上劉彘少時常常語出驚人,顯示出與年齡不相配的聰穎,也就在這場競爭中完勝。與長公主家陳阿嬌的聯姻也爲其加了不少分。

至於他的小名“彘”,意思是小豬。據說他小時候的長相極像高祖劉邦,眉眼更是像極了他的父親。在缺乏成熟科學技術作爲支持的古代,面相手相尤爲重要。而“豬就是龍”的論斷更是參雜了神話傳說的影響。

當上太子的話,自然不能再用“阿彘”這樣的小名,景帝親自給他取名爲“劉徹”,取通透明徹之意。此時皇位的最大威脅樑王已死,景帝病故後十七歲開始即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景帝時期發生的兩件大事對之後的漢武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周亞夫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掃除了一大內患,爲之後的中央集權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二是劉徹姐姐南宮公主年僅十五歲便遠嫁匈奴,若國力強盛得可與匈奴一戰又何以至此?

2、掌權之前

劉徹初登皇位後便開始推崇儒家思想,這與先前幾代皇帝追隨的黃老學術背道相馳,思想上的衝突自會引發政治上的糾紛。竇太后的鐵腕下,劉徹的新政胎死腹中,甚至面臨被廢除的險境。在這種情況下,劉徹採取了老師衛綰的建議,無爲而治。

讀讀書,打打獵,不也是很快樂嘛。很多時候這種韜光養晦的時光對於一個志存高遠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來說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或缺的經歷。只有將自己擺放在一個很低很低的位置,才能看清楚周圍的環境,才能看到自己致命的缺陷,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道家講究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很有意味的。若不潛龍在淵,何以飛龍在天?

當然讀讀書打打獵並不是什麼壞事。敵人面前,紈絝子弟整天無所事事,自會降低戒心。而對於自己,如果不能博採衆家之長僞存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一以貫之,對以後的執政是非常危險的。說東便向東,說西便向西,被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又如何成爲千古一帝?

上林苑的打獵在劉徹的眼中是一種對抗匈奴的軍事演習。他把自己的親衛羽林軍比作漢朝軍官學院,是意義深遠影響極大的。這些羽林郎大都是前方抗擊匈奴的烈士遺孤,一來缺少父母光環庇佑,必須自己長大成人;二來對匈奴有着痛徹心扉的仇恨,將來一旦走向戰場,其意志之堅決行爲之果敢非常人可比;三來之後的功名利祿都直接與軍功掛鉤,正強化的力量無可匹敵啊。

而劉徹在最艱難的六年裏暗自積蓄能量,不僅學會一身武藝,強壯健康,還爲將來抗擊匈奴培養了大批可用之才,確實極具眼光。

3、準備初期

竇太后的死對於漢王朝而言是巨大的損失。經歷了五朝三皇的她早就被看作是大漢精神的象徵,她適時地倒下了,卻爲劉徹清除了不少障礙,得以迅速全權接管。老太后將一個人對於漢室劉家的忠誠當作選拔官員的最根本的標準,確實影響了漢武帝。

大權在握的漢武帝發現當皇帝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一件事,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基礎,爲了國富民強抗擊匈奴,不再卑躬屈膝,爲了一掃持續多年的頹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這也就是歷史書上學到的隻言片語:文化上,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外儒內法的精神控制,設立太學,鼓勵民間推選賢良之士入朝爲官;政治上,繼“削藩令”後施行“推恩令”,設立十三刺史制,加強對地方郡王的控制,設立內朝架空傳統的三公九卿,直接對外發號施令;經濟上,勸課農桑,使用新式鐵製農具,鼓勵優良馬種的飼養,疏通河道修建水利設施,使錢財糧食得以迅速積累;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雖遭遇挫折,卻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很多時候,事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聯繫着。無論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目的都只有一個:中央集權。而中央的權力空前集中的好處便是無論他做什麼都不會遇到太大的阻撓,有着說一不二的權威。如果帝王足夠聰明,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會作出正確的決策,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太聰明瞭,就會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心,聽不得半點旁人的建議。

那麼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爲軍事上的抗擊匈奴作準備。

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人有着超凡的眼光、準確的判斷、長遠的打算、過人的智慧,這是因爲他有着切骨的仇恨,這種仇恨可以轉變成爲一種可怕的力量。而掌握這股力量的人就是漢武帝劉徹。

一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是元帥,其下是將領,再往下便是士兵。爲兵者,奮勇殺敵,忠心不二,也就夠了;爲將者,身先士卒,賞功罰過,令行禁止,就是高手;而爲帥者,無須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能夠從一羣人中挑出領頭羊,坐鎮中央,從容不迫舉止若定談笑自如,確實需要遺傳的領袖基因。古人常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我認爲,一帥才更是難得,這種帥,必須具備橫跨古今的戰略眼光。毫無疑問,劉徹就是這樣的人。

形象一點說來,衝鋒在前的士兵好比利劍上的鋒刃,指揮士兵的良將就是一柄柄不世出的龍泉泰阿,而最終控制寶劍指點江山的手纔是最稀罕的帥。

4、抗擊匈奴

漢武帝最華麗的篇章慢慢鋪陳開來。

馬邑伏擊戰可以說是以失敗收場的。這回的陰謀詭計按照常規思維來看算是及格的,但他明顯低估了大單于與生俱來的警覺性。加之人馬過多走漏了風聲,否則即使匈奴大單于能夠逃走,其部族也會元氣大傷。

從這場失利中漢武帝發現了戰術思想中的三個不足:漢朝軍隊笨重的戰車與匈奴輕裝騎兵相比,少了靈活性,追擊速度也無法相比;精裝部隊就像一隻握緊的拳頭,能在瞬間於一點釋放出巨大的力量;軍隊將領需要進行革新,得大膽啓用年輕的將軍,這樣不僅用着趁手,轉變傳統的作戰觀念也比較容易。

於是漢武帝時期最傑出的兩個將軍就這麼誕生了:衛青與霍病。這兩個人是漢武帝一手提拔的親信,有着很多共同點:初生牛犢不怕虎、愛馬如命、出身卑微、武藝非凡、知人善任。

對於一個新手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信心。因此,自身散發的銳氣纔是不可多得的。這種銳氣能夠粉碎一切條條框框的限制,能夠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戰場上捕捉到一絲一毫的戰機,能夠激勵手下的戰士發揮出最大的潛能。衛青先前是平陽公主府的一名騎奴,霍病則是私生子,社會地位較低,因此對於建功立業有着特殊的慾望。當然,如果自身沒有兩把刷子,在軍隊裏是鎮不住手下的士兵的。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話,應該明白優質良種馬對於騎兵軍團的重要性。

那麼在擁有兩把絕世好劍的情況下,漢武帝又該使用何種曠世劍法一展才華?

答案很簡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換句話說,騎兵兵團長途奔襲突擊匈奴缺乏有效防守的大後方。這一招,衛青擅長,他的外甥霍病更擅長。

“李廣難封”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作爲匈奴人眼裏的飛將軍,箭術超羣的李廣是很頭疼的問題,所以時常集結優勢兵力對付他;衛青則不一樣,他初出茅廬時完全被看扁了,於是長途奔襲閃電戰大破匈奴王庭(相當於漢朝國都長安),對付一幫老弱婦孺自然不費吹灰之力,也因此而斬獲頗豐,封侯拜將也是遲早的事。

伴隨着衛青的大獲全勝,最高興的是漢武帝劉徹。因爲他知道能發掘衛青,那也能挖掘霍病。趙信的叛亂使得衛青的習慣性打法失了作用,加之衛青此時已位居人臣之極,封無可封,年齡大到不適合長時間馬上作戰。那麼匈奴人完全陌生的霍病面對着建功立業的絕佳時機,又豈會手軟?

其實在漢武帝劉徹心中,更親霍病。他的身上兼具劉徹和衛青年輕時的影子,打法更加富於變化,加上手上都是精兵強將,有點像特種部隊,裝備也是最好的,所以斬殺過萬如同家常便飯一般輕鬆又愜意。霍病身上的豪氣也是衛青身上難尋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成了千古名句,酒泉一事更是最好的表現。

我個人是有點偏心的,假如霍病不死,李陵或許就不會投敵了,李廣利也許就不會成爲一個笑話,司馬遷也就不會遭到宮刑,匈奴的消滅自然是板上釘釘,最重要的,他的表兄弟衛太子也就不會冤死。但歷史沒有如果,我只能說天妒英才。

霍病的死是一道分水嶺,此後的各種將軍比之衛青霍病,實在是暗淡了好多。

5、總結評論

漢武帝之所以諡號“武”,最大的原因便在於其抗擊匈奴的偉大功績,簡單點說:他是個男人。

雖然匈奴在他執政時期沒有完全消失,但其元氣已傷,根本構不成威脅了。但借用杜工部的詩句“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你就能很清楚我的意思。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來形容漢武帝,一點也不誇張。一個聰明的皇帝會作出正確的決策,但也很難聽取別人的建議,尤其是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

好在發展心理學裏有提到,隨着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到四五十歲,對外部世界的關注會逐漸轉向對內心世界的關注。晚年的漢武帝也在反省自己連年征戰對國家的傷害,寫出了輪臺罪己詔。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

“犯天漢者,雖遠必誅”喊出了現代中國人少有的氣魄,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我想,以古爲鏡,應該不僅能“知興替”,更能“明得失”。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5

古今往來,有着許多不平凡的帝王,而我覺得漢武帝劉徹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最璀璨的明珠,被後人尊稱爲千古一帝。他與衆不同的出生,也預示着一個斬新朝代的到來。

在衆多皇帝之中我比較喜歡漢武帝,他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戰等等,都讓我十分佩服。在他的統治下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使漢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在談論他的功績與過失。漢武帝在位期間,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實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擊地方勢力;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監察制度;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建立羽林軍、羽林孤兒和八校尉。統一貨幣,發行五銖錢;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太學。從政治、軍事、財政、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又勘定外患,拓土啓疆,造成了西漢的盛世。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一生也是聲色犬馬、荒淫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厭,縱情恣欲,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女,後宮所納美女,竟達七、八千人。他不問黑白,殺人如麻,大起巫蠱之獄,令人聞而心驚,望而生畏。他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在他的晚年,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不斷。不過,漢武帝晚年頒發《輪臺罪己詔》,“深陳既往之悔”,實行“息兵重農”的政策,又使社會逐步安定下來,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封建帝王能做到這一點的,我還沒發現有第二人。

在漢武帝的大一統下有很多的人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沒有這麼多的賢人也許漢武帝的統治不會那麼成功。所以每一位成功皇帝的身旁都會有忠心的人幫助他。明君糊塗一時,昏君糊塗一世,人無完人,漢武帝這等偉人也會犯一些錯誤,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更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學會傾聽,不斷地完善自己,成爲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6

我把楊煥亭先生筆下的漢武大帝的形象,刻入我自己心中。這部皇皇鉅著,詳細精__地在我眼前展開了漢武大帝波瀾壯闊的一生風雲的畫卷,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漢武大帝劉徹小時候就非常具有冒險精神,且有帝王風範。8歲時他曾自薦出睢陽平定樑王謀反,大方贈知己韓安國刻有自己名字的虎頭?,讓太子太傅衛綰爲之驚歎。

待成爲皇上之後,他推行“新制”,進行改革,但太皇太后屢次阻撓,使劉徹無法施展雄才大略。

太皇太后和太后相繼去世後,劉徹大展宏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恩制,派張騫兩次鑿空西域和打通西南夷道,講述“夜郎自大”趣聞,派遣衛青、霍去病痛擊北方匈奴,迫使匈奴一再北遷,大宛之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爲千百年來華夏民族的驕傲……

他聽取了汲黯的逆耳忠言,也力挺竇嬰的秉書直言。

他欣賞東方朔的才華橫溢,也忘不了司馬相如的如椽巨筆。

他敬重李廣的忠貞衛國,也欽佩蘇武的不屈氣節。

他不滿田?的驕橫,厭惡李蔡的阿諛,痛恨充的誤國。

駕崩前,他的博大胸襟還讓他爲自己的過錯下了《罪己詔》。

他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瞻遠見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昌盛和尊嚴,給了一個族羣挺立千秋的豪邁和自信,他的國號成爲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一代英主啊!

往事越千年,到我們這代,絕大多數__人依舊延續着漢武大帝的民族自豪。我們國家浩大的創新計劃工程,如航天、科技、水利、沙漠綠化,正靠着我們大展鴻圖,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成就自己的夢想,共創國家的強大,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世界矚目!

我們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過文明的偉大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們的民族既有過盛唐的燦爛輝煌,也經歷過清末近代的衰敗恥辱,兩千多年前的巨人漢武帝,依然激勵着我們發奮圖強。

今天,我們的國家重新進入復興的光明大道,我們青年一代,有幸生在這個千年未有的大時代,更應該珍惜和感恩,更應該努力和奮鬥,不計較眼前小利,不計較個人得失,要志存高遠,學好本領,投身大事業,強我大中華!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7

已經是第二次看《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好歷史劇,雖然“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類的穿越詞層出不窮,但絲毫不減這片子的可看性。

但是我今天想談的並不是關於這部電視劇的,而是關於人們對歷史人物(針對於皇帝)評價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漢武帝並不是一個讓民安居樂業的皇帝,而是一個戰爭販子在位期間連年征伐搞得民不聊生,但是話又說回來,在那個時代下,匈奴時不時的擾境對漢朝國內進行大肆的燒殺搶掠,然後再讓漢廷給錢給糧給女人,國家在對外的妥協中作出的讓步必然會把收回損失的擔子加到對底層百姓身上,雖然“文景之治”使得漢朝國力回升了,但匈奴必定不會僅限於搶奪和索要,必然有一天會發動大侵略屆時漢亡百姓更加生存不易了。

所以從長遠來看,發動一次很可能讓GDP衰弱很多的大戰來換回一個長期的安寧其實還是一個很划算的生意,假設漢朝的戰前GDP是3,戰爭消耗掉2,但會回來的是可以增長爲6的社會環境是不是很划算呢?更何況在武帝晚年已經有修養生息的做法了,所以戰與不戰的關鍵在於國家的長久打算。對於當時的漢來說,戰爭能換來更長久的和平,就算消耗得“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很值得的。

在這裏,我還想說一說關於戰爭地個人想法。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的延伸,因爲兩個國家通過政治的聯繫進行互相對話,本想和平解決爭端,怎奈對方不願意,那麼作爲願意的那方也只有持戈而戰。戰爭的最終目的不是殺人,而是以一種犧牲部分人的行爲來換取爲犧牲的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的行爲。當然不是主張戰爭的人,但是我不能容忍任何一個國家對另一個自主的國家進行反覆挑釁,這樣的情況下容忍是一種大度,但大度是要對對方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君子的才能使大度起到積極作用;對於一個小人,容忍只會使這個小人認爲這個大度的人只是因爲軟弱。就像一隻小小老鼠不斷的挑釁雄獅,雄獅對小老鼠不予理睬只是因爲小老鼠不過就是一直小老鼠,只不過就是在調皮,咱雄獅無所謂;但一旦這小老鼠的挑釁進一步,認爲雄獅不過是一頭長得獅子皮囊的蠢驢而進一步逼迫,那這一刻雄獅唯一的選擇就是宰掉這隻可恨的小P鼠。

而當時的漢正是這樣的一頭雄獅,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8

看完了58集《漢武大帝》,被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以及他窮盡人力所能的一切,總是爲社稷子孫,預作謀劃的大格局所折服。其中很多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標遠大,持續專注

幼兒的漢武帝就已經立下了攻打匈奴的志向,從繼位後就開始不斷地謀劃如何攻打匈奴,雖然當時沒有大權在手,但是卻能夠在沒有虎符的情況下,調派軍隊攻打匈奴,乃至太皇太后將虎符授予劉徹。同時在制定攻打匈奴的戰略方針上,始終堅定不移。上林苑祕密訓練,研究匈奴的兵器,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國,這些都是漢武帝爲了攻打匈奴而下的一步步旗。最終匈奴大單于伊稚斜被殺死,而宣告了匈奴從此土崩瓦解。

用人之準,愛才,惜才

漢武帝非常愛才,正因爲遇到了衛青,才讓漢武帝有了攻打匈奴的信心,而衛青本來是一個騎奴,而漢武帝不論出身,不論卑賤,看人之所長,將衛青培養成了驍勇善戰的大將軍。在漢武帝治理漢朝的時候,重用了不少人,如董仲舒,發展儒學,鞏固西漢大一統;汲黯爲人耿直,好直諫廷諍;霍去病,既勇且謀、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等等。當因爲霍去病殺死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後,皇帝責打霍去病的場面,既該殺又不想殺的憤怒,足以看出漢武帝的愛才。

漢武帝不會亂用人才,他知道每個人纔在什麼位置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同時,幾次和衛青的對話,也讓我感受到,他對有才幹的人不斷地鼓勵與鞭策,讓他們都願意肝腦塗地,唯命是從。

辦事之狠,辦事之穩

從和舅舅田蚡的事情處理上,處理竇嬰的案件上,再到殺死了太子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在立嗣問題上也堪稱出奇制勝了,他的這一舉動不可謂不殘酷,但確也真的堵住了母后干政亂政這個隨時都可能出現的漏洞。治理一個國家,有時候真的不能有小農思維,悲憫連天,大仁慈。否則,在複雜的朝政中,早晚會被絆倒。

悔恨反思

晚年的漢武帝悔恨自己連年征戰,導致民不聊生,同時也後悔聽信胡虜的去巫之策,導致自己的兒子被人陷害。他頒佈的“輪臺罪己詔”詳細地描述自己一生犯下地錯,一代皇帝有如此悔過之心,堪稱難得。

《漢武大帝》觀後感 篇9

《漢武大帝》這部片子非常好,於是從電腦上連續2周左右的時間,看完了這部64集的鉅著,這部歷史劇,堪稱史詩般的作品,雖然做不到盡善盡美,可相比時下氾濫的那些粗製濫造的所謂宮廷戲、歷史戲,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一、皇家的執着、自信

漢武帝劉徹用他超我的自信,向我們彰顯了一個偉大皇帝的氣魄。似乎是一夜之間,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毛孩子,成爲老謀深算的皇帝的。這應該和他的母親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響有關。只是劉徹沒有忘記最根本的一點,用他的話說,就是“這個天下是我劉徹的!”他用一系列的手段,把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擺脫了任何人的干擾。魏其侯臨死前曾說,先皇料想到了一切,就是沒想到當今的皇上根本不需要人輔佐,他是500年纔出一個的聖君!

二、善於學習、用人

我最欽佩的就是漢武帝的學習能力。國之大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像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漢武帝學的東西應該說挺多的,關鍵是他能夠真正的吸收,融匯貫通,並時常加以實踐,而不流於紙上談兵。比如看人,這是帝王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他就能時常明察秋毫。他時常大膽啓用新人,都是以他的眼力爲基礎的。像衛青,霍去病等都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都是歷史上少有的名將。而像打仗這種實踐性更強的事,他從視察軍隊,到馳騁狩獵,這些簡單的事情做起,最後在對匈奴作戰時的戰略決策,都恰到好處,着實不簡單。能夠學以致用,而不流於紙上談兵,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我們的教學和管理豈不也是如此?

三、最後的反思、改進

當然這個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他到自己晚年的時候還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國庫日虛,百姓生活也困苦之極。賢臣多次上奏勸告漢武帝不要再打仗了,他都不理睬,漢武帝也犯了這個錯誤。值得欽佩的事,他後來出巡,看到了民不聊生,經過艱苦的自我反思後,明白了自己錯了,決定不再打仗,並頒發了一道罪己詔,坦陳自己的錯誤,向天下人道歉,這是難能可貴的。聯繫我們的教育教學,也並不是每次都那麼成功和值得別人欽佩的,有時也會出現錯誤,我們能否在發現問題後,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爲,向漢武帝一樣成爲一代明君呢?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很是讓人心潮澎湃。而在激動之餘,我們更需要思考。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們亦是如此,構建和諧社會,促使教育教學科學發展,辦人民羣衆滿意的教育就是我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