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精選5篇)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精選5篇)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1

12月17日晚,央視節目《國家寶藏》播出河南博物院專題。河南博物院三大鎮院之寶賈湖骨笛、雲紋銅禁、婦好鴞尊驚豔亮相,蔡國慶父子、雷佳音、劉濤分別擔當護寶人,演繹國寶前世傳奇。

其中,雷佳音演技爆棚,得到網友廣泛讚譽。

但是,真正引起網友共鳴的是雲紋銅禁的今生故事。這個強國夢故事讓張國立和雷佳音也爲之震撼。

爲何2000多年前的“雲紋銅禁”和強國夢產生關聯?中國航發高級工程師吳慶輝作爲這件國寶的今生故事講述人給出了答案:

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鑄造的神祕基因就藏在雲紋銅禁中。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所使用的熔模鑄造,就是向中國古老的失蠟法學來的。

他說:“中國現在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完全是我們自己的,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四個能夠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這些話燃爆全場,自豪感油然而生,網友也紛紛評論:太震撼!

節目《國家寶藏》述說國寶曆史、傳承中華文化。爲了更好的瞭解和理解我國的歷史和文化,需要我們掌握紮實、豐富的知識。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2

節目《國家寶藏》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節目,宣傳古代文物歷史,也讓我們瞭解全國九大博物館的代表文物。既瞭解了歷史,又瞭解了文化。結合明星守護人推薦和影視表演還原了當時文物誕生的初衷,也讓我們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誕生的不易和難得。《千里江山圖》是宋徽宗時期的王希孟所作,宋徽宗趙佶欣賞十八歲的王希孟的畫作,王希孟用青金石,赭石,孔雀石,硨磲等寶石作畫五次才做出這幅千年不褪色的傳世畫卷。把石頭變成作畫用的粉末工序繁雜,原材料寥寥可數。技藝之精湛,材料之難得,爲這幅傳世名畫增添一絲神祕色彩。

《各種釉彩大瓶》又名瓷母,十七種釉彩都集中在一個瓶子上,包括琺琅彩,青花等,紋飾精美,燒製過程複雜,難度很高。溫度很難把控。成功燒製率0.23%,守護人王凱演技精湛,志願者張珄解說全面完整。

《石鼓》上面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文字把中國人連接在一起。梁家輝守護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忘記國家的文字。還有守護國寶的樑家,樑家保護石鼓南遷和親人分離,多年之後才得以相見。

  國家寶藏介紹

節目《國家寶藏》由央視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

故宮600年之際,故宮博物院聯合8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以節目《國家寶藏》爲題舉辦一次特展——每個博物館只選出一件寶藏入駐特展。每集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予民衆甄選。每件寶藏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隨着9大博物館的大門被一一推開,27件“國寶”的傳奇也將被一一揭曉。27位“國寶守護人”,多個傳奇故事,透過節目的核心元素能夠看出節目《國家寶藏》嘗試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3

在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給我們看,烹熟了給我們吃。如果不是這樣一檔節目,很多人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文化飢渴和精神乾燥吧。反正我覺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視邀請到的嘉賓,故宮博物院的志願者們也都是非常專業和熱愛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們是當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熱愛,執着和夢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東西,需要這樣一羣真正熱愛它的人守護,因爲文化,歷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溫柔的愛來呵護。尤其是講千里江山圖時,那個現場磨顏料的老先生,感覺很奇妙的緣分,好像這輩子可能就這一次能和這些永遠不會與自己的生活產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許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識不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這樣一件與文化有關,看似微小但很有價值的一件事。我覺得肅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義,卻不爲人知,我們大衆其實需要參與和關注,給這些人一個舞臺,讓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衆,被看見和理解,被延續和傳承。很感動,老先生現場示範做的一切,覺得很有意義很值得敬佩。他讓我們知道古人是在用多麼極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絕不僅僅是大宋的航拍中國這一層意義,更是中國畫,顏料的登峯造極,這是封建時代纔可能產生的一件瑰寶,這是隻能在皇權鼎盛時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這種事財力,物力,審美,都不可能。聽解說的時候,覺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處死該多好。天才,僅有一件傳世傑作。爲節目的小劇場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從互相拍馬屁開始,覺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論怎樣弄權,之所以能做到這麼高的位置,絕對跟他對藝術的赤誠分不開,他再怎麼看不上王希孟這個小孩,但面對足夠優秀的作品,還是會禁不住讚歎,這纔是他跟宋徽宗靈魂上的最高契合點,對藝術的共同追求,熱愛。從某個角度說,宋徽宗,大概是用藝術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裏江山再大,也大不過藝術,所以他是投錯了胎,用錯了人。他的本質是藝術家,他的硬件和軟件的悖逆的,他的靈魂是藝術家,他的身體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靈魂,卻有大樹的枝幹,註定是脆弱,被摧殘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歡乾隆,和許多文化人對他的評論一樣鄙視他,看完節目忽然覺得乾隆很單純,很可愛,他的審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誠,瓷母瓶的工藝價值大於審美,真正的藝術並不僅僅是以美打動人的,真也很重要,記錄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個活的釉彩工藝祕笈,記錄着中國陶瓷文化的工藝巔峯,展示着那個時代的驕傲。要感謝乾隆的炫技,把這麼珍貴的工藝作品保留下來了。

另外,出於對乾隆的好奇,發現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獨地在堅持自己的審美,感覺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紅很美!他就像乾隆紅,是一朵徹底的男版紅玫瑰!活的熱鬧,絢麗,美得喧囂!誰說這樣就不好呢?我不覺得乾隆審美很好,但是乾隆的心態很赤誠,很感動,雖然蝴蝶結,條紋瓶很像是像現代人仿古的拙作贗品,不好看,只能說明他審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說他審美不好,畢竟乾隆紅又很出彩!只能說他審美很大膽,發揮正常時很棒,發揮不好會偏。

感謝《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很棒,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把高冷的文物介紹給大衆,讓許多人看到文物背後的文化價值,我們這個時代很需要這樣的節目。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4

漫漫歷史長河,悠悠中華文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化。

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爲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對這些“自家”的“寶貝”,我們卻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館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個熱鬧、看個新鮮,看個樣子,走馬觀花,對這些文物的來歷、背景、傳承、故事卻是不求甚解。

而更多的卻是對這些文物毫無興趣的同胞,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看上去也不好看,有什麼好看的。

《國家寶藏》節目把這些與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的“文物”擺在了我們面前,給普通人一個機會,讓專家、學者來給我們解讀文物,講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歷史一下子鮮活了起來。庸俗一點說,也把那些熱衷於追逐“熱點”的“庸人”拉到了這些“寶藏”面前,讓人在滿足“虛榮心”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

看了一集半,聽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兩千多年前的文化通過“文物”這個載體傳到現在,兩千年,對於宇宙來說可能是轉瞬之間,對人類來說,卻足以顯示人類的渺小。而一件東西,卻能跨越了2000年的歷史長河,經歷戰亂、經歷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是多麼神奇的事情。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於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變成了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十九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爲國家喉舌,中央臺的這類文化節目還是很有質量保障的,絕對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衆的關注,引起話題,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國家寶藏節目觀後感5

最近,央視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火了。這檔耗時兩年製作的誠意之作,號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國家級博物館(院),每家甄選出3件鎮館之寶亮相。每件國寶都有一個“保護人”,由明星演員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

《國家寶藏》有多火?朋友圈裏到處可見人們爲這部節目點贊、各路好友競相向我推薦“一定要看啊”,連一向高冷的豆瓣網友也給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當然,《國家寶藏》有很多走紅的理由。比如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氣磅礴的解說詞,以及華麗酷炫的舞美效果。連在年輕人、二次元們扎堆的B站,《國家寶藏》的熱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彈幕爲其精良的製作水平點贊,大呼“真是良心綜藝”。

在華麗的外表之外,《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一方面在於其打破了傳統的文化節目固有思路,敢於創新,採用了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講述方式。比如,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如果用傳統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現,不僅不具象,還很枯燥,而《國家寶藏》採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後的故事。尤其是敢於使用“自帶流量”的當紅明星,臺詞中還穿插了不少網絡流行語,雖然不乏爭議之聲,但在我看來要達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讓大衆有了解的興趣,否則再好的內容,沒有人願意看也是做無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氣,正是大膽創新之舉,況且在節目的效果呈現上,各位明星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值得肯定。

另個一方面,《國家寶藏》的好,還在於在文物背後見人、見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國家寶藏》可能不會這麼火。正是因爲在節目中引入了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人物,向觀衆表現了他們對文物的情感與思考,才讓這一節目更加打動人心。比如節目請到了7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仇慶年現場演示,除了讓觀衆更清楚地瞭解古代繪畫顏料的製作難度以外,老人獨自去深山老林裏尋找能作爲顏料的礦石等故事,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老中青三代故宮志願者的亮相,讓觀衆感受到了他們的虔誠和敬業。這讓我想起曾引來萬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國》,在展現食物的美味之餘,也講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的故事:廚師對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後的人情故事、一場家宴中的親情與鄉愁,也許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動人心。

《國家寶藏》廣受歡迎,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傳承,不能守舊僵化,更不能拒絕創新。只有用當下的社會語言講出來、用當下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才能賦予其時代魅力。只要選對了表現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同樣能贏得公衆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