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4篇)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教學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學計劃,就是在準備做教學計劃吧。那麼如何輸出一份打動人心的教學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4篇)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課程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非生物和生物個體的結構功能,以及由不同個體或成員按照一定結構層次所構成的系統,研究某些系統是如何通過相互作用而達到平衡、保持穩定的。

2、從系統的角度更好地認識每一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互聯繫與作用,激發學生欣賞一些結構、系統本身及其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的美。

3、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的知識,理解、昇華一些科學概念和規律,綜合運用科學研究方法,總結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類比、聯想、推理、歸納、概括等能力,能過搭建模型,分析系統的構成,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在研究某個具體事物時要從系統的角度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去分析。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爲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能運用訪談、調查、網上查詢等方法蒐集獲得相關的資料;能使用顯微鏡觀察出較微小的生物或生物細小結構;能通過觀察的出一個小生態系統中包含的各種動植物;能有根據地設定標準對紛繁的事物進行合理分類;能在接觸各種事物的過程中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並能說明自己是如何想到這些問題的;能用類比或聯想的方法對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假設;能設計實驗或類比實驗證實自己或別人提出的假設;能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並能說明理由;能運用各種方法分析出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結構、特點、關係、產生原因、異同點等,並能對自己的分析結果說明理由;能根據設計方案利用簡易材料獨立地製作各種模型;能正確使用各種常見的方法對事物的特點、特性及數量進行測量或估算;能從實驗結構或曲線圖中分析或推測出相關的結論;能選用各種恰當的方式或方法把事物的特徵、發展變化過程、研究結果等展示出來;能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和技能。

2、能大膽地進行設想和推測,敢於發展自己的觀點;能與其他同學分工合作,和諧地開展研究、製作等活動;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觀點、方法、共享資料等信息,並能具體地說出交流的好處;能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分析,並能闡述自己的理由;能發現或意識到各種常見事物的內在和外在“美”;能公正地評價別人或自己的研究結果、觀點、作品等;能意識到客觀事物或時期對人類或自己的重要性;能關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表現出對科學探究活動有興趣。

3、能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具體說明人體各系統、器官之間的關係;能舉例說明各種常見簡單生理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正確說出“青春期”出現的各種特徵及需要注意的生理、心理和行爲問題;能舉例說明生態系統基本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意義;能正確說出地球、太陽、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係;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人造地球衛星的飛行原理;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人類在太空中與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能正確說出科學研究的大體過程即每個過程的作用;能正確說出各種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4、能分析、發現、舉實例說出各種科學技術的作用及對人類健康生活的幫助;能推測出各種事物中與環境和諧的因素;能舉例說明使事物與環境保持和諧的意義;能利用已知的科學技術解決常見的簡單問題。

四、教材分析:

本冊共五個單元,18課。

第一單元 風格各異的建築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各種材料的性質和功能以及力的作用之後,進一步指導學生認識建築物的結構、形式與功能。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建築美,實現科學與藝術、技術、文學等學科的整合,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第二單元 奇妙的人體 本單元將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引領學生利用類比的方法探究人體的組成,認識從細胞到系統的層次關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學生消化、呼吸、循環等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體驗運動協調、身心健康、生長髮育的快樂;鼓勵學生關注醫療技術的發展及其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幫助。

第三單元 有序的生態系統 本單元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查閱分析和整理資料並使用類比的方法認識生態系統的構成;學習研究生態系統的方法,探究生態系統的平衡,模擬生態系統,設計製作生態瓶,並探究如何保持其平衡;分析我們日常的行爲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第四單元 宇宙與航天技術 本單元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研究人類探索宇宙的發展歷史,以及人類爲了更好地研究的探索宇宙,設計和發明的各種各樣的先進的儀器和設備,使人類對宇宙有了更多的瞭解,離開地球到宇宙中旅行、到宇宙中生活,也成爲人類共同的夢想。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探索宇宙的巨大推動作用。

第五單元 像科學家一樣工作 本單元從蒐集科學家的故事入手,組織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瞭解科學家對人類社會所做的貢獻。從而加強學生對科學家、科技發展史的瞭解。

五、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爲突出?

六、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七、教改設想:

1、注重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及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2、專題研究 注重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及討論辯論。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基本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的科學課。從上幾學期的學習情況來看,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研究氣氛濃厚。但由於一部分學生對科學課的研究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繫實際。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於“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不是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嗎?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重點培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系統和平衡,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拓展與應用,從探究水平看,以指導性探究爲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過渡。本冊共由六個單元組成:《我長大了》、《遺傳與變異》、《進化》、《共同的家園》、《神奇的能量》、《拓展與應用》。

第一單元《我們長大了》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有關生長髮育和良好生活習慣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它是在學生們已經瞭解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植物的一生”、“養蠶”),知道人類是如何繁衍後代(“我是怎樣出生的”)的基礎上引領孩子們對自身——從出生到現在以至將來的生長變化進行深入探究的一個單元。本單元重在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人體一生的變化,學習怎樣正確對待自己的生長髮育,並針對六年級學生正面臨的青春期發育,給予針對性指導,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安全而又順利地渡過青春發育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第二單元《遺傳與變異》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遺傳和變異現象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繁殖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現象的重要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遺傳現象;第二部分,生物的變異現象;第三部分,瞭解人類對遺傳、變異現象的探索。

第三單元《進化》是根據《課程標準》生命世界中關於生物進化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這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的繁殖、遺傳與變異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生物進化的重要單元。本單元重點就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告訴我們什麼)、生物進化的原因(適者生存)以及生物進化的理論(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等方面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並且對恐龍消失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釋。同時,在帶領學生探索生命如何進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對生物的作用,進而形成自然選擇這一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進一步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理解,爲後面繼續學習生物與環境的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單元《共同的家園》依據《標準》中關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部分內容來進行建構的。這一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從尋找生物的家園入手,去認識生物的棲息地,動植物爲了適應環境在形態和習性上的特徵,同一棲息地上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生物和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生物要適應環境,同時又作用於環境,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態系統,只有生態平衡,生物和環境才能共生共長。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據《標準》中關於“能量的轉換”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是小學階段學習物質世界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能量;第二部分,說明能量可以進行轉換;第三部分,介紹能源。第四部分,倡導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教育學生節約能源。

第六單元《拓展與應用》主要是依據《標準》中關於“能把探究過程中習得的知識、過程與方法運用於新的情境中”的要求來建構的。本單元的關鍵詞:拓展、應用。拓展表現在解釋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釋現象,拓展所學。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各種成長數據。

2、能夠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生長過程中的各種數據。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據,對生長過程中現象作出解釋。

4、能夠提出有關進化的問題,並設法找到答案。

5、運用多種方法查閱信息源,瞭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關資料。

6、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探究化石的成因。

7、製作化石模型。

8、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9、觀察校園或者自己居住環境中的小動物以及它們的棲息地。

10、收集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及其相關資料。

11、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12、會做葉子製氧、莖輸送水份,根吸水的實驗。

13、能夠進行生物食物鏈的模擬活動。

14、能夠做一個簡單的生態瓶。

15、能夠製作火箭用其發射器等能量置換玩具等裝置。

16、能夠用查閱資料的方式瞭解有關能量的知識。

17、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對能量的研究過程的結果。

18、能夠用可待續發展的眼光看待能源問題。

19、對提出的問題有較清晰的認識。

20、能夠就問題提出方案。

21、能夠依據方案收集數據並做簡單記錄。

22、能分析和調整自己所設計的產品,說明調整的意義。

23、能夠表達、交流、評價自己或小組的研究結果。

(二)、科學知識:

1、知道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

2、知道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

3、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的特點。

4、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5、認識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6、知道生物是不斷進行的。

7、瞭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

8、認識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9、知道化石的成因。

10、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瞭解。

11、知道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12、瞭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現象。

13、瞭解遼西古生物學新發現。

14、意識到生物依賴環境生存,理解環境爲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條件。

15、瞭解生物棲息地的組成。

16、瞭解食物鏈的組成。

17、知道生態平衡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18、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19、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0、知道有些能源可再生的,有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21、知道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能量都來自於太陽。

22、知道怎樣節約能源。

23、認識幾種新能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尊重證據。

2、願意合作交流。

3、珍愛生命。

4、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5、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6、願意爲遺傳和變異這個科學事業做更大的貢獻。

7、關注與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8、體會到生命進化的艱難與輝煌,進一步加深珍愛生命的情感。

9、體驗到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像建立假設和解釋的重性。

10、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11、呵護生物的家園,能自覺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12、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

13、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14、關注與能源有關的社會問題。

15、意識到能源危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6、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參與生活,願意進行新的嘗試。

17、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四、方法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教學目標

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各單元教學要求: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教學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唯一家園的道理。

(二)教學資源分析

本冊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爲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有三年半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量的科學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小學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爲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爲,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本單元指導學生認識微觀世界。教科書是按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視野不斷開闊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通過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的進一步觀察,激發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有些是自然現象,但更多的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造成的。學生可以根據有無新物質生成,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爲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第三單元宇宙: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爲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學興趣小組的各項活動。

六、教學進度

第一學月:微小世界

第二學月:物質的變化

第三學月:宇宙

第四學月:環境和我們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爲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着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

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

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1)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2)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蔥、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或其他纖維。

(4)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1)實驗材料:火柴、生鏽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澱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鏽、硫酸銅溶液、塗有油漆的鐵製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1)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2)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1)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淨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誌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2)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3)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髮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爲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祕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

第1課: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瞭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瞭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徵。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並通過查閱資料彙報交流,瞭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B、爲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C、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着,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H、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B、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C、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D、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並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彙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B、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C、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D、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1)放大鏡觀察物體;製作自己的放大鏡。

(2)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鹼面、味精顆粒;製作食鹽晶體。

(4)製作簡易顯微鏡;瞭解顯微鏡下的新發現。

(5)使用顯微鏡;製作並觀察洋蔥皮表皮細胞切片。

(6)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爲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學生認識發展的角度,我們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學生來說爲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隻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產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及這些化學變化所伴隨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現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懂得化學變化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最後幫助學生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B、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C、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D、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E、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F、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B、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C、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D、按規範要求完成實驗。

E、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並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B、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C、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D、培養以證據說話的觀念和行爲習慣。

E、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F、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G、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H、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1)觀察物質的變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澱粉;製作神祕的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

(5)觀察鐵鏽;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6)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7)觀察鐵釘生鏽的快慢。

(8)製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學生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佈在不同的宇宙空間並有不同的特徵;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現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爲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製作活動星圖等,使學生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後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

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採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製作。

第2課:讓學生通過畫月相的活動,瞭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並通過模擬活動試着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後,讓學生觀察白天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形山,讓學生在製作月球環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學生對有趣的天文現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第5課:讓學生了解太陽系的構成,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表處理數據,並建立太陽系模型。學生將驚奇地發現,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學生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彼此沒有聯繫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第7課:學生將瞭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點,並根據製作的星圖去實際觀察天空中的星座。這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天文的興趣。

第8課:學生將瞭解宇宙的組成、規模、運動變化等,同時瞭解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成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B、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C、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D、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2)過程與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B、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並做出假設。

C、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並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

D、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根據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於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

B、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3、實驗清單:

(1)製作“月球卡”。

(2)畫月相;模擬月相變化;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3)模擬造“環形山”。

(4)模擬日食;模擬月食。

(5)建太陽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認識星座。

(7)製作活動觀星圖。

(三)“環境和我們”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第1——4課:以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爲線索,從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開始,認識垃圾的數量、成分,引起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關注,瞭解垃圾處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垃圾和對垃圾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期望通過活動,使學生對垃圾帶來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把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體現在行動上。

第5——7課:學生將統計家庭一天的用水量,瞭解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的巨大需求,改變“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資源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探索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感受淨水的來之不易。進而實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瞭解家鄉水環境存在的問題。

第8課:瞭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認識人類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爲,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進而改善環境。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B、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C、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D、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F、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複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H、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着力於採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A、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種類。

B、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C、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

D、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

E、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淨化實驗,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

B、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C、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

D、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

E、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3、實驗清單:

(1)統計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設計垃圾填埋場。

(3)觀察比較商品包裝盒;設計廢舊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5)統計一天的用水量;制訂節水計劃。

(6)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參觀污水處理廠。

(7)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查找環境污染的資料。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學期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一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喜歡或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着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爲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八冊。全冊教材包括了“人的一生,無處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紗,信息與生活,談說宇宙五個單元,多個典型活動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3、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教學研究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教學措施教學進度和時間分配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班級學生的分析

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他們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樂於助人,善於經營。

由於種種原因,一些教學班級的一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知識的侷限性,影響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此外,學生在活動中往往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說話不積極,表達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增強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這一卷由五個單元和22節課組成。

第一單元,多彩的生活世界,從最熟悉的生活世界開始。在學生經歷了探索動植物的形態、習性、鑑賞的過程後,本單元將帶領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資料收集等活動,展覽、實驗、繪製關係圖等設計活動,以及記錄、交流、分析、綜合,綜合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分析、綜合四種方法和能力。

第二單元,泛在能量,以能量爲核心,整合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宇宙的相關內容,從一個粗糙的系統中理解什麼是能量,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探索能量的轉化和控制。

第三單元《寶貴的能源》,以能源爲線索,通過對能源的分析,體現“結構與系統”的統一概念。

第四單元,太陽系,從瞭解太陽系的結構開始,分別研究了地球和太陽的關係,但沒有爲進一步學習天文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五單元海洋資源作爲最後的收尾單元,再次從系統的角度,通過綜合運用查閱資料、討論、舉辦展覽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各種類型的海洋資源,感受海洋資源的豐富和美好。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努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貼近科學,應用科學,把科學變成日常生活的指南,逐步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瞭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待和思考。

3、繼續引導和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意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收集數據,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會建立解釋模型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查閱資料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大膽細緻、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熱愛科學、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瞭解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並能對常見到的植物進行分類。

2、歸納某一類動物的特徵。

3、瞭解食物鏈和光合作用的含義

4、瞭解細菌和病毒真菌的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認識不同形式的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

6、瞭解太陽系的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7、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四、教學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應注意的問題: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課程標準對《科學》的目的要求

教學目的':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及相互之間的聯繫,瞭解自然的概貌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指導學生獲得淺顯的生理衛生知識,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包括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啓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3、發展學生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等科學自然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緻,追求新知識等科學態度,熱愛大自然,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本冊教學目的要求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線索,以地球上的物質及變化、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機械與物體的運動爲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

三、全冊教材分析

全冊共23課,外加兩課《研究與實踐》。從知識結構上分七單元:《物質的變化》、《人的一生》、《微小的生物》、《地球和地表變化》、《物體的運動》、《生活中的機械》》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性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繫的觀點看待事物的變化。

《人的一生、《研究與實踐》。

《物質的變化》單元通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從微觀處認識生物的基本的構造和功能,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呈現出的共同特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教學難點是強化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規律,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高,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突出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訓練。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物質的變化 3課時;

第二單元 人的一生 3課時;

第三單元 微小的生物 4課時;

第四單元 地球和地表變化 7課時;

第五單元 物體的運動 2課時;

第六單元 生活中的機械 6課時;

研究與實踐 2課時。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引導學生藉助他們不斷豐富的間接的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培養學生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不斷創新的意識。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4、研究生物的多樣性,瞭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和生物之間的聯繫。

三、學生情況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四、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本單元從研究校園裏的生物開始,着力研究動物、植物各自的關係和動、植物之間的聯繫,結合我們人類自己,一起開展了生物之間的多樣性探究。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主要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

情景模擬科學設計和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欣賞;

科學遊戲參觀訪問家庭科技活動科學幻想。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一、上學期工作回顧:

上學期,我們組織了首屆小學生科學小論文比賽和__年年小學生科幻畫比賽,國家級立項《小學科學“主題式”教研活動的實踐與研究》穩步實施,《窮極思變、破繭而出——小學科學“主題式”教研活動的實踐與思考》在區教研組會議上交流並作爲典型案例掛在區教育網上,各級各類培訓活動和論文競賽中都活躍着我校科學教師的身影……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科學教研組建設日臻完善,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二、本學期工作思路:

堅持以《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爲指導,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加強教科研工作的專題化,樹立教師天職是爲了每個學生全面生動的發展的觀念,注重校內和校際交流,努力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水平,全面推進師生的整體科學素養。

三、教研組工作重點:

1、加強課堂教學研討。

科學新課程實施以來,全體科學教師通過新教材培訓,逐步適應了新課程教學的需要,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並積極投入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之中,較好地解決了從常識過渡到科學的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分析,還有許多尚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如教學的有效度、結構性、科學性、價值取向等方面需進行研究。本學期將以規範、有效、創新爲重點,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升科學教學水平。

2、抓好科技特色建設。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須同教學整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老師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圍繞推進學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的總目標,積極宣傳、輔導學生開展科普工作,落實有關計劃內容,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3.開展紮實課題研究。

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科學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過程研究——架設科學素養目標和學校實踐的橋樑》總課題的引領下,我校小學科學組從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嘗試改變過去單一的、一次性的“觀摩式”的教研模式,提出了《小學科學“主題式”教研活動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本學期我們將更注重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概括、提升、總結經驗、探索規律,聚焦課堂,讓傳統的科學教研活動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爲學校教研的主流形式,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保障策略和方法:

1、制訂學期教學計劃。

開學初,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會其精神,認真分析教材,並結合學生實際,制訂教學計劃,分析前一學期學生基本情況、本學科教材內容基本體系、教學目的及任務,提出改進教學、提高質量的具體措施,制訂教學進度表。

2、教研日常化專題化。

倡導教師在課下經常性討論交流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獲得的經驗、取得的成功、經歷過的失敗,經常開展互聽活動,並及時交流總結,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3、重視自身素質提高。

教研組要組織每位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並充分利用好《科學課》、《科學課程標準》等專業性學科期刊,定期組織學習教育理論、教學文件和教學業務知識,注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並且做好記錄。每位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各種形式的進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評比等活動,在實踐中鍛鍊自己;工作中,要加強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組內形成一種和諧、默契的同事關係,以求大家共同進步。

4、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每位教師應嚴格執行課程教學計劃,認真鑽研新課標、教材,分析學生實際,編制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媒體,認真寫好教案。全組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並講究備課的實效;深入落實“探究——研討”教學法,注重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科學研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形成自主的科學態度,發展科學素養,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參與科學實驗與科學實踐。每位教師還要根據課題做好研討課並及時總結反思,促進教科研與教學實踐的契合。

五、每月工作行事曆:

二月份:

1、制定各類工作計劃

2、確定本學期教研活動主題

3、組內科學教學理論學習

三月份:

1、校教研活動展示課

2、組織參加科技創新大賽

3、參加市、區新課程培訓

4、組內科學教學理論學習

四月份:

1、做好區教研組長會議的經驗交流準備

2、教學常規檢查

3、組內科學教學理論學習

五月份:

1、校本教研流程觀

2、摩課題階段性小結

3、組內科學教學理論學習

六月份:

1、組內教研組學習

2、期末複習和測驗

3、學年教研組工作總結

(注:以上僅爲參考,實施中將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調整或補充)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1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期教研工作重點:更新教育觀念,以培養習慣,激發興趣爲目標,紮實做好科學實驗教學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努力培養學科師資力量,充分發揮現任科學老師優勢,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努力加強教學流程管理,使教研活動成爲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基本情況: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科學實驗是主渠道 。

二、工作目標:

1、加強學習,推進課改實驗成果,繼續保持科學教學質量的領先地位。

2、加強進修,提高教學業務水平,樹優秀教師形象。

3、糾正學生的偏科思想,轉變只重視語、數、外觀念,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要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重視科學學習,要學生有一定的科學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積累經驗。

5、用實驗活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開展相關小組活動,以點帶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6、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多看科普知識,開展參觀校園科技室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三、工作措施:

1、加強業務學習繼續學習科學課標,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課題研討,任課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圖,全面掌握教學目標。

2、用新課標來評價衡量課堂學質量,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利用自評、互評等方式,更新評價觀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利用集體備課的機會精心備課,合理地安排各項教學活動,爭取教學上有突破,有創新;組織教師參加教科研徵文競賽活動,力爭有一定論文在各級教育報刊雜誌發表。

3、利用公開課活動開展經驗交流,學理論,學教法,更新教學手段,加強學科教學常規,繼續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利用觀課議課的機會互補不足,借鑑優秀的教學經驗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經驗。每個學期均要開展相互聽課評課活動,且每學期不少於10節。

4、適當組織四、五、六年級學生結合科學課程開展簡易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做好觀察、實驗和記錄,撰寫好觀察報告,提高科學學習能力。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2

一、 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教導處和教科室工作計劃的要點,結合本組學科特點,充分發揮現任科學老師各自的優勢,使教研活動真正成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同時加強教學流程管理,關注課堂,關注學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主要任務:

1、加強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和培訓,進一步更新每個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能力。本期主要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新版科學課程標準方面的內容。

2、開展具有本學科特色的教研組活動:一是繼續開展“課內比教學”活動,以教研組的研究課爲重點,發揮集體的智慧,集體備課,認真設計教學過程,力爭每個教師把研究課上成優質課。二是結合各年級教材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到氣象站去考察風的觀測、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調查業州鎮城區垃圾的種類和處理情況、考察城區綠色社區的建設情況。並寫出自己的觀察日記和研究報告。

3、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教學教研活動(教師個人博客的建立、業務學習、論文比賽等),圓滿完成上級和學校安排的各種教學研究任務。

4、狠抓常規教學的管理與落實。加強集體備課,督促每個教師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把教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教研服務於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5、重視實驗教學,各年級的學生分組實驗要到實驗室去完成,每次實驗要有實驗記載。

6、高度重視科學教師的理論創新,要不斷鼓勵科學教師,依託自己的教科研實踐,認真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積極撰寫教後感,反思教學得失,切實提高教學水平。積極參加各級教育部門開展的論文評選活動,爭取獲得更多的教研成果。

三、具體措施:

1、組織教研組成員進行學習和培訓。本期將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習2012年秋季將要實施的新的科學課程標準。

2、新的科學教材涉及的內容多,知識面廣,而且缺乏教學參考資料,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研組要切實加強教學研究,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讓教師在一起互相探討教學方法,將每一課都落到實處,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3、新教材是以活動爲主線開展教學的,而在實際教學中卻缺乏教學材料。所以在教學中,各任科教師要克服困難,因地制宜,課前精心準備,儘可能爲學生提供科學探究材料,上好科學實驗課,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重視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在各班成立課外興趣小組,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考察、調查、參觀、訪問等課外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科學的途徑和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生科學素質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6、能查閱資料,瞭解有關的問題。

7、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爲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我們學校學生在今年畢業考試中科學學科存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子課題“導、學、練"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難點,解決重點,結合現在五六年級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1、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準備好擺放在書桌上,鈴停準時上(下)課,互不侵佔時間。

2、課堂中隨時提問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言、傾聽、猜想、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3、實驗實行評分考覈:爲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覈制。

4、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真正實現科學的生活化。

5、實行課課內容當堂理解掌握,下節課提問打分制度,單元一練一測驗的模式,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評定。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4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開展好我校的科學教學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學教學計劃。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潛力和綜合素養爲目的,爲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養綜合潛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逐步提高探究潛力,注重加強學科聯繫,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城鄉教育差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三到六年級學生的認識潛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爲“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教材將探究過程潛力分爲“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科學課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應對自然和科學現象,透過動手動腦學習基礎的科學知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潛力。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在實驗活動中合作意識已經構成,紀律明顯優於三年級。對科學的熱情度極高,熱愛科學,熱愛自然。六年級學生透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潛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因此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潛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具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爲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狀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貼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用心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四、科學特色活動

(一)科學幻想畫

1、活動目的:

爲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爲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用心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2、活動資料:

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好處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二)明天小小科學家

1、活動目的:

爲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潛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潛力。透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2、活動資料:

學生能夠利用身邊的物品,自我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資料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