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大綱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經濟高速增長、能源資源大量消費產生了大量污染物。在資源耗竭、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的背景下,經濟成就不再那麼令人欣喜。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1】

根據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通知要求,市政協副主席曹東方率市政協辦、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於2016年7月上旬深入到凌雲、樂業、田林、隆林、西林等縣(簡稱“西北五縣”)對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走訪交談等方式,深入瞭解基本情況,重點調研發展生態經濟的資源、區位優勢、思路對策和“十三五”規劃總體思路等,並聽取了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西北五縣在《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表述中屬於“桂西北山地生態區”,地貌主要爲山地,是全區地勢最高的區域,氣候較乾涼;生態區位重要,是南盤江、紅水河、右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物種多,建有8個自然保護區;水能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建有天生橋特大型水電站。在發展生態經濟方面,西北五縣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可開發利用水電資源500萬千瓦以上,現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達80%,是我國“西電東送”重要能源基地;立體氣候分佈明顯,適於不同的農作物生長,農林產品類型多樣,特別適於對海拔高度比較依賴的作物如茶葉、野生竹筍、中藥材等的生長,農林產品成片分佈有利於基地建設和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適於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多年來已形成了千家萬戶養殖業的傳統,同時還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林副產品,盛產桐油、茶油、八角、八渡筍、白毫茶等;發展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擁有衆多的歷史文物,如凌雲縣中山紀念堂,西林縣岑氏莊園和普馱銅棺、銅鼓墓葬,樂業縣古造紙術,隆林苗族村落和傳統九龍壯寨等,還有奇特的地質地貌,以樂業大石圍爲代表,集天坑羣、地下溶洞、地下河系統、地下森林爲一體的天坑溶洞羣,堪稱世界奇絕。旅遊資源發展潛力巨大。

西北五縣既是我國西南出海通道的“橋頭堡”,處於國家確定的南(寧)、貴(州)、昆(明)經濟區地帶和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東盟經濟國,又是華南和西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隨着西部大開發工作不斷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利好政策、項目、資金正在向西部地區傾斜,這對西北五縣發展生態經濟十分有利。目前,西林、凌雲、樂業縣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列爲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全市入選的試點縣有4個,其中就有3個位於西北五縣。凌雲、樂業縣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縣,享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田林、西林、隆林縣也同屬全區29個國家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縣份,享受自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所有這些優勢,爲西北五縣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多年來尤其是近年來,西北五縣特色生態經濟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狀況,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有機茶葉生產穩產增收,生態有機農業不斷擴大。據統計,去年西北五縣種植茶葉面積約35萬畝,年產幹茶1.12萬噸,實現產值6.5億元。其中尤以凌雲白毫茶較爲著名,凌雲縣去年茶葉種植面積11.2萬畝(有采面積9.1萬畝、無公害茶園面積6.1萬畝、有機茶葉面積1.39萬畝),年產幹茶4909噸,實現產值3.04億元。

樂業縣於2013年3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經過多年發展,生態有機農業不斷擴大。截至去年底,該縣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近3萬畝,獲得歐盟認證面積超6000畝。

二是實施“優果工程”,做強做優特色水果產業。2002年以來,西林縣結合實際,大力實施“優果工程”,積極引導和扶持羣衆發展以砂糖桔、貢柑、西林甜橙等爲主的優質柑桔水果。經過多年發展,西林砂糖桔等水果產業已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目前,西林縣已獲得“中國砂糖桔之鄉”稱號,西林砂糖桔也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全縣砂糖桔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遍佈8個鄉鎮,今年掛果面積預計可達10萬畝,產值達6.3億元。樂業縣大力實施“產業強縣”工程,以發展獼猴桃種植爲主導,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截至目前,該縣已在同樂鎮、甘田鎮、邏沙鄉、幼平鄉、花坪鎮發展獼猴桃1萬多畝,惠及果農300多戶。去年掛果投產的獼猴桃面積達1000畝,採收鮮果600噸,產值達1000餘萬元。隆林縣高度重視西貢蕉產業發展,全縣種植面積已達2.2萬畝,投產面積1.06萬畝,年產量達3.72萬噸、產值2.23億元,純收入1.49億元。僅西貢蕉一項就實現農民人均增收402元,已成爲該縣脫貧致富重點農業產業之一。

三是大力發展林產經濟。在百色,甚至在廣西全區範圍內,田林縣是森林覆蓋率最高和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比較早的縣份。充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產業經濟,成爲田林縣打造生態經濟的一個新興產業。目前,該縣已建立49個林下養雞集中區,去年林下養雞出欄1519萬羽。以林下養雞爲帶動,食用菌、中草藥、養蜂等林下經濟也得到有序發展。到去年底,發展林下經濟面積達117.1萬畝,其中林下種植面積16.13萬畝,林下養殖面積4.96萬畝,林下產品採集加工35萬畝,森林旅遊61萬畝,涉及農戶3.2萬戶,林下經濟總產值達12.1億元。林下經濟已成爲該縣農民增收的一大新亮點,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作爲傳統支柱產業,田林縣的八渡筍已發展到30萬畝,遠銷往臺灣、日本等地。2010年5月,田林八渡筍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2011年5月,田林八渡筍生產基地獲得廣西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據統計,2014年八渡筍投產面積26.5萬畝,產鮮筍3.1萬噸,加工幹筍1.5萬噸,產值0.6億元。

2012年3月,西林縣啓動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項目,是對速豐林工程的繼續和發展,也是“十二五”時期林產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對轉變林業發展方式、促進林業產業發展、提升國內木材供給能力、構建木材安全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落實人工造林土地2.59萬畝、森林撫育土地8.1萬畝;完成人工造林0.91萬畝,完成森林撫育2.8萬畝。

四是特色養殖業快速發展。隆林縣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黑豬養殖、隆林黃牛、隆林黑山羊、隆林菜花雞等地方優良品種特色養殖產業和大水面漁業開發。經過多年發展,該縣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水產畜牧產業鏈,建成隆林黑豬養殖示範基地2個,規模養豬場37個、養牛場24個、養羊場350個,養雞場442個。截至2014年年底,全縣存欄生豬18.8萬頭、牛7.3萬頭、羊8.3萬隻、家禽224.4萬羽;出欄生豬22.2萬頭、牛2.5萬頭、羊10.8萬隻、家禽668.5萬羽;大水面養殖面積52740畝,集約化標準網箱5650箱。肉類總產量3.2萬噸,漁業總產量達2.6066萬噸,水產畜牧業總產值超12億元。

樂業縣充分利用龍灘庫區水面寬闊、水生生物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單個網箱面積達幾萬平方米大型網箱生態養殖,逐步從原先成本較高的集約化小型網箱養殖,向成本較低不需投料的大型網箱生態養殖發展,找出一條適合大水面養殖方式。2014年,該縣累計發展大網箱生態養殖0.4萬箱,水產品產量達0.5萬噸,實現產值0.47億元。目前,網箱生態養魚已成爲該縣一項新興富民生態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生態經濟理念有待加深

我市生態經濟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部分幹部羣衆對“生態經濟”概念模糊、認識不足,“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沒有形成,對縣域獨有的生態資源優勢缺乏戰略性的認識。全社會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節約意識比較淡薄,發展生態經濟社會氛圍不濃,工作實踐過程中對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以犧牲生態平衡爲增長點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危機意識,工作舉措缺乏前瞻性,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忽略平衡發展,致使經濟建設沒有創新,發展後勁不足。發展生態經濟長遠規劃、考覈體系缺乏。

(二)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後,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

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的制約,西北五縣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發展相對滯後,養殖加工業甚至爲零、空白。農業工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種養殖、加工、營銷等環節機制不健全,專業合作組織作用不明顯,沒有成爲規模經營的市場主體,企業、基地、專合組織沒有建立起較密切的利益聯接機制。各地農戶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農產品總量不足、規模不大,地方特色品牌不強,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份額極低,尤其是養殖產業的市場程度不高,供求關係經常脫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很弱。農業、農產品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爲經濟優勢,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

(三)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矛盾突出

西北五縣中凌雲、樂業縣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縣,西林縣是自治區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縣,均屬限制開發區,又是珠江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及其重要,工業發展受限。同時,西北五縣均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嚴重,耕地資源少,水土流失、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十分脆弱,嚴重製約一產、二產發展。當前發展縣域經濟的優勢是資源利用,而大、中型項目都是與資源有關的生態環保項目,要做到經濟發展與環保並重較爲困難,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矛盾突出。

(四)發展生態經濟基礎薄弱

一是生態經濟建設投入不足。西北五縣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力有限,各縣區境內道路等級不高、服務面不廣、通達能力差,安全通暢和產品運輸難保障,至今仍有多個自然屯沒有通公路,交通制約嚴重。西北五縣均是經濟發展後發縣份,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工業經濟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工業經濟還處於以初級產品加工爲主的初級階段,存在工業產業結構單一、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發展生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難度大。二是高素質人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西北五縣農村科技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尚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科技運行機制;農業科技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缺乏高層次科研人才和複合型人才。農、林、牧產品加工企業多以低檔次、粗加工的小企業爲主,沒有生產終端產品的企業。同時,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同質化現象嚴重,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值低、產業鏈短,市場競爭力薄弱,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發揮不明顯,生態經濟產業發展處於“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不良狀況。三是旅遊發展基礎低,知名度不高。幾年來,我市西北五縣幹部羣衆對旅遊業的認識雖然有所提高,但社會上還沒有形成大力發展旅遊的良好氛圍。目前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都只是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淺層次開發,缺乏力度和深度,缺少文化內涵,缺乏特色和創意產品,沒有形成核心旅遊品牌。加之對旅遊宣傳投入不足、宣傳手段單一、宣傳面不夠廣,難以提高地方旅遊資源的知名度。

三、幾點建議

(一)樹立生態立市戰略,堅持綠色發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堅持綠色發展”作爲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多年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特色生態經濟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也還存在着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態環境矛盾突出,發展生態經濟基礎薄弱、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等問題。爲此,要通過切實有力的教育、培訓工作,牢固樹立生態立市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生態優勢轉變爲發展優勢,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羣衆建設生態經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特別是提高領導幹部和企業家的生態責任意識;通過面向基層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羣衆參與生態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關注、關心生態經濟建設的濃厚氛圍;通過建設生態文化,培育公民生態意識;通過廣泛開展羣衆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勤儉節約、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大生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當前,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於農村公路。爲此,要加強統籌縣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硬環境,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公路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柏油目標。要切實加快縣區公路升級改造和連接周邊市縣“斷頭路”等道路建設,建立縣域內和縣域間的便捷交通網絡,改善縣域區位條件。

(三)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加大財政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

由於國家政策對環境產權界定不清,利益主體不明,再加上支持資金嚴重不足、補償標準低且缺乏可持續性,我市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完善。爲此,要結合《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賦於的“支持百色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的有效方式”政策,大膽先行先試,大做生態文章,探索建立百色市國家生態補償示範區,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同時,銜接上級有關部門,將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享受範圍,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協調有關部門,幫助各縣完成國家級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申報工作。

(四)做好生態普查和生態產業規劃,着力推進生態鋁產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

我市生態產業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獨具地方特色,同時也存在自主爲營、自產自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同質化等現象,缺乏統籌規劃,生態產業資源並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爲此,建議:一是組織力量,開展生態普查,以文字資料、影視圖像記錄等形式對全市的生態資源、生態潛在價值、生態產業項目進行梳理和盤點,摸清生態家底,並以此爲基礎,高標準編制百色市生態產業佈局規劃,既以生態資源爲導向引導發展生態經濟,又全面約束生態資源的集約、節約和高效開發利用。二是從市級層面組建專門的發展生態經濟的領導班子,成立辦事機構,加強組織領導、規劃實施、督促指導和服務引導,形成全市深入實施《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大格局,尤其是形成重新規劃、細化全市發展生態經濟的思路和方案。三是結合本地實際,着力推進生態鋁產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

(五)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強化優勢互補,聯合發展生態經濟

我市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有相關地方性法規、政策和制度來引導和規範。爲此,建議:統籌協調市、縣兩級,制定完善的生態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創新發展機制,集中資金重點扶持主導產業,促進生態產業迅速壯大;統籌考慮生態重點縣區的經濟發展,大力扶持發展生態產業;統籌各有關部門,在整合資源、建立協作機制、推進生態經濟合作、聯合開展營銷推廣活動、統籌交通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互動;強化優勢互補、整體聯動,在產品整合、市場開發、品牌擴張、行業管理等方面加強協作,使我市生態產品遠銷區內外,以實現生態優勢轉爲經濟優勢。

(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可持續發展

節能減排任務繁重而又艱鉅,尤其是在我市這樣經濟底子薄、起步晚的欠發達地區來說,面臨的經濟建設和節能減排矛盾更爲突出,工作任務更爲艱鉅。爲此,必須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轄,有效控制重點行業碳排放,經營低碳城市,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使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2】

根據局領導在林承超代表提出的“建立生態保護基金和生態補償制度的建議”上的批示要求,爲認真總結XX縣加強環境保護的做法和經驗,3月25日,規劃財務處林向東、污染控制處林順梅、自然生態處江梅珍等三位同志赴永泰進行調研。調研中,與當地縣政府、林業、建設、經貿、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的同志進行了座談,並現場察看了已經停產關閉的XX縣造紙廠和蜜餞廠。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XX縣域面積2241平方公里,約佔XX市轄區的五分之一。全縣轄21個鄉鎮,254個行政村、10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35.4萬人。XX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等稱號,被確定爲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水土保護生態修復試點縣、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和XX省林業生產重點縣、旅遊重點縣。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3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產值16.88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實現產值9.39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實現產值13.27億元,增長18.7%。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爲42.7:23.7:33.6。財政收入(不含基金)1.694億元,增長2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不含基金)1.038億元,增長26.9%。稅性收入1.434億元,增長21.8%。(含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實現稅收0.49億元,增長44.45%)。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21.22億元,增長26.0%,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完成產值15.01億元,增長34.0%。建築業是XX縣的重點產業,2016年在省內外完成產值42.03億元,增長26.6%。

近年來,XX縣以建設國家級生態示XX縣爲抓手,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全縣環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環境質量保持良好,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公衆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高。2016年,縣城城區空氣so2、no2指標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pm10指標達二級標準,縣域爲福州地區唯一未發生酸雨的縣份;縣城空氣污染指數爲40,優的天數佔76.7%。大樟溪地表水17項指標除糞大腸菌羣爲ⅲ類外,其餘均達到或優於ⅱ類水標準,符合水環境功能區要求。清涼溪飲用水源、南區水廠水源水質的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飲用水源達標率達100%。

二、XX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

XX縣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堅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並重,嚴格限制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嚴格限制工業發展,強化環境監管,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爲向省會中心城市提供健康的生態之“肺”作出了無私貢獻。

(一)找準發展定位是關鍵

XX縣有着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在XX市“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將永泰的發展定位確定爲省會中心城市“後花園”,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要求XX縣側重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業,嚴格控制或不發展工業特別是污染型工業。永泰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加快發展特別是加快工業發展的願望十分強烈,而這種發展定位,對於XX縣來說,無疑是一個“緊箍咒”。是發展工業爲先,還是保護生態爲重?這在當時的縣領導以至於幹部羣衆中並非沒有爭議的。然而爲了下游地區人民能喝上乾淨的水,爲了省會城市能有一個健康的生態之“肺”,他們選擇了後者,這種選擇意味着奉獻,意味着犧牲。爲此,該縣確立“以生態農業爲基礎,以生態旅遊爲龍頭,以生態工業爲主導,以科技進步爲動力”的生態建設思路,強化“治山治水即治縣”的意識,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示XX縣爲載體,大力發展生態優勢產業,積極尋求一條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統一協調的,促進全縣生態良性循環、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以生態經濟振興永XX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他們先後編制出臺了《永泰國家級生態示XX縣建設總體規劃》及其《實施意見》,《XX縣生態功能區劃》、《全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總體規劃》、《XX縣畜禽養殖禁建區劃》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方案》,修編《XX縣城市環境規劃》及建制鎮的環境規劃,制定大樟溪梯級電站及24條支流流域規劃等。這些規劃性文件,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規範經濟開發行爲,指導全縣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XX縣生態經濟步進良性循環的軌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嚴格把住源頭是根本

一是嚴把開發關。XX縣有着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已發現或初步探明儲量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金、銀、鉬、鋅、紫砂土、高嶺土等10多種,如果沒有采取限制措施,這些資源的開採、生產,將給該縣帶來30億元以上的產值,而正是由於沒有開門招商、放開生產,使該縣一年減少了財政收入5000萬元。二是嚴把審批關。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環保法律法規,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規範項目開發管理,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均能首先徵求環保部門意見,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把搞好環評作爲項目審批的第一前置條件,不引進重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近幾年否決了18家高污染企業,僅被否決的福州味精廠搬遷項目,就涉及產值13億元;永鑫不鏽鋼製品有限公司,由於採用的工藝較爲落後,該縣於去年12月關閉了該企業,待重新選址並進行技改後再重新生產,該企業涉及產值達7500萬。三是嚴把規劃關。在規劃佈局中堅持以人爲本,防止生產區與居住區混雜;對現有佈局不合理的工業企業,逐步搬遷進入馬洋工業集中區和城峯工業集中區園,目前已經入駐園區的企業有43家,涉及產值約1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