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也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的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希望大家會喜歡!

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1】

阿壩州是一個資源較爲豐富、生態環境脆弱而又優美的地區,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不破壞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阿壩州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局充分利用到各縣和各企業的機會,對我州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下面,將調研中所瞭解的情況以及就有關問題的一些思考綜述如下:

一、我州資源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

我州地處長江、黃河上游,資源較爲豐富。以水電資源爲例,我州水電資源十分豐富,理論蘊藏量爲1933萬千瓦,可開發量爲1423萬千瓦。根據阿壩州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科學合理有序開發水電資源,建設四川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力爭到2010年水電裝機容量達到670萬千瓦的要求,我州水電資源開發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建成水電站165個,裝機容量達250.5萬千瓦,在建水電站60個,裝機容量達198萬千瓦,開展前期工作的水電站177個,裝機容量800餘萬千瓦。2003年以來的已建和在建水電站中辦理了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的83個,環評率100%;辦理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的94個,申報率90%,實施率85%;辦理了徵佔用林地手續的63個,面積867.3737公頃。我州是較明顯的資源開發型經濟,生態環境優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擁有九寨溝、黃龍、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大熊貓棲息地等3處世界自然遺產,還有全國著名水源涵養地若爾蓋溼地保護區。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國家地質公園2處。有7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00餘種植物資源。全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面積佔全州幅員面積的24.8%。是我國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現象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著名的“珍貴生物基因寶庫”,爲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阿壩州境內溪流縱橫、江河交錯,不僅是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涪江的發源地,也是長江、黃河上游最爲重要的集水區和水源涵養區。不僅擔負着下游地區人民羣衆生產、生活飲用水源安全以及防止區域內水土流失的任務,更肩負着保護下游地區生態產業鏈安全的神聖職責。茂密的森林,廣褒的草原,起着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長期以來,阿壩州人以全州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而自豪。保護好生態環境,應該是全州人民的共識和責任。

二、我州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面臨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一)資源開發業主以及承建企業爲節省開發和施工成本,往往不顧生態環境的保護;部分資源開發企業及從業人員錯誤認爲,資源開發必然破壞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治理不是企業的事。因此在落實環保、水保專項資金到位較差,從而致使在渣場修建,植被恢復,環保、水保設施施工中偷工減料,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或長期得不到恢復。

(二)個別縣和部門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還不到位,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的意識十分淡薄,自覺或不自覺地違背經濟規律, “重發展、輕環保”,“重開發、輕保護”,“先建設、後環評”,“邊建設、邊環評”等現象依然存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水土保護方案的前置性作用發揮不夠。這種放棄可持續發展理念,只顧經濟利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靠山吃山”、“有水快流”,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的做法,最終只會因小利而喪大利,貽害子孫後代。

(三)資源開發項目業主與項目承建商以及具體的施工單位之間管理環節多,管理脫節現象普遍,具體施工單位不按環保配套項目設計要求施工,造成許多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四)我州特殊的地質地貌環境,資源開發的建設點大都在高山峽谷區,建設項目的實施(如大型料場的開山取石、引水涵洞及大型基坑的開挖以及棄渣的堆放等)必然會造成一些地質災害隱患。同時我州地處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氣候條件較爲惡劣,植被恢復週期相對較長。

(五)現行的資源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水土保護方案往往是由開發項目的業主、項目建設單位或主管部門委託本系統的有關機構進行,因此這種評價主要是爲工程項目的實施服務,而不可能真正爲工程項目的可行性決策服務。

(六)現行的一些管理體制造成屬地監管手段弱、執法難。如水電資源開發建設工程的環保水保實行分級管理制度,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組織驗收的原則,我州有很大一部分水電開發項目應由國家環保總局、水利部、省環保局和省水利廳來組織驗收,但事實上他們很難對這些水電開發項目進行有效的監管,給我州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難。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第一、是我州獨特區位優勢的內在要求。我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境內溪流縱橫、江河交錯,地質構造複雜,地貌類型多樣,生態環境脆弱。同時,我州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非常敏感的地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和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不僅擔負着下游地區人民羣衆生產、生活飲用水源安全以及防止區域內水土流失的任務,更肩負着保護下游地區生態產業鏈安全的神聖職責。所以,恢復“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壞的生態環境,是州委州政府和全州人民的共同責任,是實現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是實現阿壩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生態恢復重建既是重建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發展的有力支撐。從本質上講,加強生態恢復重建的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災後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我州的經濟說到底就是生態經濟,生態資源是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加強生態恢復重建,恢復重建退化生態系統,可以促進這些生態資源有序恢復、開發和轉化,儘快恢復因地震破壞的生態環境,促進災區新農村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整體素質,真正實現高水平重建發展。

第三、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只有實現了生態良好,災後重建纔有堅實的生態基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和諧才能得以實現。其一,加強生態恢復重建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一致,讓子孫後代能夠享有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只考慮當前的經濟利益,而不顧長遠發展,我們就將成爲歷史的罪人。其二,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隨着設施重建、城鎮重建、產業恢復重建等的推進,各種重建項目相繼開工,客觀上對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州作爲重災區,受災程度深,影響範圍廣,承災能力弱,生態脆弱性進一步顯現,保護好我州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其三,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立州”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夯實生態保護放在加快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加快建設“一強一地兩區”的突出位置,作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藉以推動更好更快地重建發展。適應上述要求,迫切要求我們審時度勢、把握機遇,大力推進生態恢復重建、加強生態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如何實現我州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一)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域,避免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對脆弱生態系統的強烈干擾。經驗證明,不合理的生產經營活動常會造成生態環境的迅速退化。因而,恢復重建地震災區生態環境首先是採取措施以減少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進而增強環境系統的穩定性。阿壩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非常敏感的地區,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地質構造複雜,地貌類型多樣,生態環境脆弱。其生態安全不僅對長江黃河上游地區至關重要,而且對全流域、全國乃至全球環境、氣候變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依據全國和四川省正在進行了的生態功能區劃,阿壩州主導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等生態調節功能,屬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因此,我州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重建應充分考慮其區域的特殊性,把生態恢復重建與阿壩州生態州建設有機結合,根據阿壩州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按照資源開發強度、產業發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鎮建設的適宜程度,將我州劃分成不同類型的生態功能區,制定出各生態功能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領域,分類指導各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重建。特別是在汶川、理縣、茂縣等地震重災區,地震發生後,自然條件進一步惡化。因此,必需引導災區人口合理分佈,以降低生態脆弱區內人口數量。要通過農村村落區域佈局調整規劃、產業佈局調整、轉變居民身份等措施,逐步引導災區農村人口逐步向災區城鎮、災區環境容量較高的區域集中。

(二)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資源,強力推進生態恢復重建。地震災後,國家和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災後重建的政策措施,國家、省、援建省(市)及社會各界給予了大力支持,我們必須把這些政策用活,資源用好,強力推進生態保護與恢復重建。一是認真貫徹支持重建的政策措施。要認真執行實施國家和省出臺的支持地震災後生態恢復重建的各項政策措施,針對重建工作實際,及時向上級彙報銜接,爭取重建資金和項目,爲重建發展找到資金項目支撐。二是抓好災後生態環境恢復項目的實施。要按照災後重建總體要求,切實抓好災後生態恢復重建項目的落實,大力實施生態建設重點工程,使我州生態得到良性恢復。三是整合支持重建的各種資源。要加強部門規劃之間的銜接,密切配合,打捆使用國家、省及各方支持資金,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集中人力、物力,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開展災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與恢復重建的示範工程,以此指導我州科學重建,逐步把災區建設成經濟綠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家園。

(三)切實抓好阿壩州生態州建設。建設生態阿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加快推進“一強一地兩區”建設的重要保障,是生態立州的內在要求,是適應災後重建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要按照我州生態恢復重建與保護實際,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儘快制定出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阿壩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制度層面上加強生態恢復重建與保護力度。要緊緊抓住災後重建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戰略機遇,加快完善《阿壩州生態州建設規劃》,立足區域生態特色,以生態州建設爲總抓手,堅持生態建設與重點流域生態治理相結合、與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相結合、與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點帶面,典型帶動,積極推進生態州建設。要積極引導資源開發企業依法履行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義務,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態州建設,認真落實環保水保措施,對資源開發中損毀的土地、植被要嚴格依法進行治理,恢復植被,阻止水土流失。要依託災區恢復重建,制定災區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發展規劃和完善災區貧困人口社會保障制度,轉變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方式,減輕貧困人口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度。完善農村地區尤其是生態保護關鍵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產品供給水平,改善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條件,讓脆弱生態環境進行自然恢復和演替。

(四)發展生態型經濟,促進生態環境良性恢復。加強環境保護與恢復重建既是重建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重建發展的有力支撐。阿壩州的生態恢復重建,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經濟實力,從而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一是發展生態工業。一方面要依據現有工業基礎,建立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工業體系。引導企業高起點恢復重建,避免低水平產業重複發展。要以災後重建爲契機,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副產品、中藥材精(深)加工等有利於我州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的產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成都—阿壩共建工業集中發展區的有利契機,積極探索工業發展新路子。要轉換髮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搶抓難得歷史機遇,全力承接產業轉移,做大做強阿壩工業。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阿壩州氣候獨特,有利於多種植物的生長,具有良好的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應強化生態恢復重建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轉變傳統農業發展觀念,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現代農業,形成“小品種、精種植、深加工,高附加”的新型農業發展新模式,使一畝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或使留下來的人走向更富裕的生活。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汶川地震災區是我省乃至我國生態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獨特的地形地貌,多變複雜的自然環境,立體多樣的氣候資源,使這一地區成爲南北物種的交匯地,生物多樣性極其顯著;山地平原的過渡地帶,又孕育了獨特的人文旅遊資源,自古即爲民族遷徙的走廊帶。強烈的地震活動,形成新的景觀資源,如岷江上游“地震畫”、破碎的建築等地震遺址遺蹟產品,與震前高品位的旅遊資源結合,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生態旅遊資源富集地。同時,要依託豐富的野生蔬菜資源、菌類資源、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等,開發形成系列旅遊產品,讓參與生態建設的普通民衆,讓依託生態環境生存的羣衆,能夠從生態資源開發中獲益。

(五)積極引導公衆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要讓生態環境保護真正成爲全州各族幹部羣衆的自覺行動,關鍵要深入持久地搞好宣傳、教育和引導。我們既要有效制約忽視生態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更要大力開展環保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環保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大力報道和表揚先進典型,掀起環境保護法制宣傳教育的高潮,不斷提高各級幹部和廣大羣衆的環境意識、生態理念和法制觀念,把保護生態環境變爲公民的自覺行爲。要深入開展環保警示教育,建立和完善環保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在主流媒體上通報出境段面水質、13縣縣城和重點集鎮水質和馬爾康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擴大公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形成公衆廣泛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局面。

  【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2】

根據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通知要求,市政協副主席曹東方率市政協辦、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於2017年5月上旬深入到凌雲、樂業、田林、隆林、西林等縣(簡稱“西北五縣”)對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走訪交談等方式,深入瞭解基本情況,重點調研發展生態經濟的資源、區位優勢、思路對策和“十三五”規劃總體思路等,並聽取了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西北五縣在《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表述中屬於“桂西北山地生態區”,地貌主要爲山地,是全區地勢最高的區域,氣候較乾涼;生態區位重要,是南盤江、紅水河、右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物種多,建有8個自然保護區;水能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建有天生橋特大型水電站。在發展生態經濟方面,西北五縣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可開發利用水電資源500萬千瓦以上,現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達80%,是我國“西電東送”重要能源基地;立體氣候分佈明顯,適於不同的農作物生長,農林產品類型多樣,特別適於對海拔高度比較依賴的作物如茶葉、野生竹筍、中藥材等的生長,農林產品成片分佈有利於基地建設和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適於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多年來已形成了千家萬戶養殖業的傳統,同時還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林副產品,盛產桐油、茶油、八角、八渡筍、白毫茶等;發展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擁有衆多的歷史文物,如凌雲縣中山紀念堂,西林縣岑氏莊園和普馱銅棺、銅鼓墓葬,樂業縣古造紙術,隆林苗族村落和傳統九龍壯寨等,還有奇特的地質地貌,以樂業大石圍爲代表,集天坑羣、地下溶洞、地下河系統、地下森林爲一體的天坑溶洞羣,堪稱世界奇絕。旅遊資源發展潛力巨大。


1.關於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2.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3.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4.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5.2017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6.2017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7.2017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