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灑掃應對發言稿五篇

灑掃應對發言稿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篇一:灑掃應對國旗下講話

老師、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灑掃應對發言稿五篇

我的演講主題是 播撒“灑掃應對”的種子,可能有的同學還不清楚什麼是“灑掃應對”,那你認真聽我說,所謂“灑掃應對”意爲灑水掃地,酬答賓客,本是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灑掃”,是指掃水掃地這些日常生活的勞動,我們小學生要從這些生活勞動中養成清潔、整齊的良好習慣。“應對”則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禮節教育,我們要學會謙恭待人。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爲、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一個人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無不體現他的氣質與素養。

同學們文明的行爲習慣、整潔健康的儀容儀表,體現我們已形成的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體現健康向上的學習氣氛。我們的絕大多數同學是有修養、守規範、懂禮儀、講文明的人,這是值得我們驕傲和稱道的地方。當然我們卻不能因此漠視和縱容在身邊發生的一些不文明行爲,有些同學出口成髒,打架罵人的事件還有發生,常引發同學之間的矛盾。還有一些同學將飲料瓶、餐巾紙、塑料袋、紙屑隨處亂扔,還有一些同學面對地上的紙屑,只是袖手旁觀,無動於衷,其實,只要彎一下腰,伸手撿一撿,校園就會更加美麗。再以課間爲例,課間休息是爲了讓同學們修整身心,以便更好地學習。多數同學能夠遵守課間規範,做有益的活動,例如與同學交談、看喜歡的書等,但是少數同學沒有安全意識,文明意識淡薄,他們在走廊上追逐打鬧、大呼小叫,有時還會撞到老師和同學;還有些同學一下課便拿出小食品,吃完後袋子亂扔,弄得環境髒亂

不堪,這些種種表現是和我們倡導的文明新風是相悖的。

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貌並非是個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尚的真實反映,是一個民族道德素質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標誌。同樣在與人交往中,也需要寬容,對人友愛、理解,不埋怨,不妒忌、不猜疑。得理讓人,失理道歉,真誠地與人相處。

一聲“你好”帶給我們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謝謝”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一聲“對不起”能化解我們的衝突,一句“不要緊”等於給我們送來陣陣溫潤的春風。同學們,作爲禮儀之邦的一員,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吧!讓“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成爲我們的日常用語,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用友好、誠懇的態度待人,用熱情、大方的舉止處事,知榮恥,做真人,讓校園充滿友愛的溫馨,讓文明禮貌之花在我們的校園競相綻放!

謝謝大家!

  篇二:國旗下的講話——灑掃應對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

長期以來,人們認爲水是“取之不取,

用之不竭,”在日常生活中用水不知珍惜,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存在着相當嚴重的問提,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身邊的確存在着這樣或那樣浪費水資原的現象。節約用水,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應該從愛惜一點一滴做起。大而言之,爲了保護及合理利用國家有限的水資源;小而言之,爲了維護學校和我們的利益,爲學校發展做貢獻,我們德馨小學五年級三班特向全體師生員工發出節約用水倡儀: 1、請儘量使用臉盆洗臉、洗手所謂的灑掃應對,意思就是灑水掃地,酬答賓客的意思。不過,這四個字包含的還有好多的意義,比如,爲父母做各種各樣的家務,爲父母分擔;當客人光顧自家,應該認真,禮貌的招待??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並且只要認真做,就會很出色。

灑掃應對,幾乎所有人,每天

都在進行,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當我們每天爲父母端一杯茶,做一些活,比如:當父母下班回來,替他們拿拖鞋,端茶,捶背;吃飯時,先爲大家擺好碗筷;見到那一處亂,那一處髒,主動去整理,擦乾淨??這些都是灑掃應對。

1.一、二、三年級

(1)掌握常用的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

(2)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懂得基本的交通規則,自覺遵守交規,上學、放學路上注意安全。

(4)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爲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四、五、六年級

(1)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和親友分享勞動成果,體驗勞動生活的快樂。

(2)懂得心中有他人、尊老敬老,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力所能及的幫助。

(3)懂得參與公益活動的意義,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培養公民意識。

(4)學習做家務事,對父母說說知心話,爲父母過一次生日,體會和感激父母的培育自己的艱辛和不易,做一個懂得感恩並懂得報答的孩子。

(5)開展“五個一”的關愛行動,即做一件孝順父母的事;學會一種家務技能;與父母談一次心或寫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讀一本好書;做一件好事。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達到“播種一種觀念,收穫一種行爲;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的目的。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不難理解,真正的問題不一定在於技巧和技術,而是那些看不慣的習慣,態度,觀念與意志??

小小灑掃,大大學問。現在你是不是更加了解“灑掃應對”了呢?

最後我們發自內心地呼呼籲大家:“灑掃

應對”從現在開始! 衛崗小學六一班全體同學 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篇三:灑掃應對日行一善啓動儀式講話稿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灑掃應對,這是古代的童子教育的內容,或者說相當於現在小學生的教育內容,朱熹說:“小學是教以事,大學是教以禮。”意思是說小孩子要教他灑水掃地和待人接物這些事情,長大了就教他爲什麼要那樣做的道理。

灑掃應對教育,即掃水掃地這些日常家務的勞動教育和待人接物的處世教育。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未也。”

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我們度過了一個安全、充實愉快而有意義的寒假,我們又回到了美麗的校園。伴着春天的氣息,我們迎來了新的學期,開始了緊張而又快樂的校園生活。新的學期,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這學期我們開展“掃灑應對日行一善”主題教育活動。學校結合同學們年齡及素質的不同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各班開好一個班會,上一堂好課,參加一個十好教育晨會,並在日常行爲習慣養成中也相應提出了要求。同學們都能積極努力做到。

同學們,新的學年開啓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載新的夢想。爲了讓我們在新的學期裏將“灑掃應對知禮節,規範行爲育雅童”這項活動開展的更加紮實,在這裏,我代表學校給同學們提幾點希望和要求:

第一、弘揚一種文化:通過掃灑應對十好教育成爲一名童雅少年。

第二、樹立一個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爲“附小的小雅士”

第三、培養一個習慣:將十個好的行爲習慣變爲自己努力做到的方向

第四、創設一個環境:讓優雅的校園,文雅的學生,儒雅的教師充滿附小這個大家庭。 老師們、同學們,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她蘊藏着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和理想。創設一個優雅的校園不僅要環境雅,同學們更要注意言行雅,因爲優秀的附小要在我們手中創造和實現。讓我們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新的挑戰。最後,祝各位老師們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篇四:灑掃應對相關總結

貫徹落實上級關於開展“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的有關精神及要求,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全體學生積極學習與行動,大家對“灑掃應對”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了進一步的陶冶,極大的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一、領導重視,組織學習

1.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學習並將學習精神傳達給學生,並撰寫學習心得體會

2.利用晨會學校組織全體學生一起學習。“灑掃應對”是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所謂“灑掃”,是指對學生的教育要從生活的勞動教育入手,以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應對”則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禮節教育。具體內容包括生活能力、勞動技能的日常生活習慣養成教育、人際交往的禮節禮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以及愛國守法、尊敬師長、孝老愛親、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習慣養成教育。

 二、強化宣傳,綜合實踐

1.及時召開了“灑掃應對”教育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何爲灑掃應對,怎樣做到灑掃應對。班會主題明確,形式新穎,效果顯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灑掃應對”的認識。

2.開展“灑掃應對”爲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全員參與,在動手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深入理解“灑掃應對”的內涵。

3.結合“灑掃應對”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內容,班主任精選出《弟子規》經典句子,通過朗誦、課前齊誦、課堂講解等方式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理解“灑掃應對”,規範言行,做一個愛勞動、懂禮節、會交往的人。

 三、學以致用,落實行動

1.在班內實行“一幫一”活動,學習好的學生在思想、學習上主動幫助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幫他們補課,主動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使得他們逐步從困惑狀態中走出。

2.抓學生的養成教育,認真搞好文明禮儀。使學生自覺的行動起來,升好每一次旗,做好每一次操,唱好每一首歌,打掃好每一次衛生,保持好每一天的衛生。全體學生自覺愛護環境,校內的校風校貌大爲改觀。

3.組織學生在家實踐“灑掃應對”的精神,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家人分擔家務,做“愛勞動,懂禮儀,知分擔,明事理”的好孩子。

我們將藉助“灑掃應對”活動這股春風把習慣養成和文明禮儀教育更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以此爲動力,

讓儒家思想中值得文明發揚光大的優秀品質在我們全體師生的身上閃耀出金色的光芒。

渝北區中小學開展灑掃應對活動的總結

爲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着力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心向黨、愛勞動、懂禮貌”,培養未成年人待人接物和基本生活能力,結合渝北區教委《關於在全區中小學中常態開展灑掃應對活動的通知》要求,我區各中小學以活動爲載體,結合學校德育主題活動,深入開展了“灑掃應對”活動。

 一、領導重視,措施得力

區教委高度重視“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下發了關於開展“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通知,對活動開展做了重點佈置。各校由德育校長和德育主任牽頭,根據學校實際制定相關活動方案,分工明確,落實到位。領導成員的高度重視,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全面發動、形式多樣

各校積極動員學生熱心參與,瞭解新要求,明確新目標,充分認識“灑掃應對”活動的意義。通過一個目標,兩個環節,三項措施,推進“灑掃應對”活動有力有序有效。

各校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實踐活動爲統領,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結合學雷鋒活動,利用講故事、課本劇、觀看電影等多種形式,介紹“灑掃應對”的思想含義,引導未成年人勤儉節約、對人友善、甘於奉獻、樂於助人的精神,將雷鋒精神與愛勞動、講禮儀的良好生活習慣結合起來,讓雷鋒精神在學校、在班集體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各校通過開展晨掃、課前“快樂勞動十分鐘”、每週一次大掃除以及做好個人課桌、書包、書本、衣着的整潔等活動,讓未成年人在微勞動中,逐步養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文明禮貌的行爲習慣。開展“灑掃應對”誦讀活動。通過誦讀經典讓學生理解“灑掃應對”,爭做一個愛勞動、懂禮節、會交往的人。並利用板報、牆報、櫥窗等宣傳陣地,營造學習氛圍。

各校開展“小小志願者服務”志願服務活動。結合社區服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綠地認養,關愛社區空巢老人、社區義務勞動等公益活動,加深活動的教育意義,讓雷鋒精神真正內化爲孩子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全區中小學生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促使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擁有愛勞動有禮貌的好品德。

“灑掃應對”主題活動總結

我校認真落實中央文明辦領導要求,在全校範圍內廣泛開展了“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中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積極參與道德實踐,感悟道德要求,強化道德觀念,打牢道德根基,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準確把握活動內涵

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同志到南寧調研,提出把“灑掃應對”教育作爲專門課題,融入學校德育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世明主任強調,“灑掃”就是要讓未成年人從灑掃庭除開始體驗勞動,“應對”就是讓未成年人從生活禮儀開始學會謙恭待人,“灑掃應對”就是通過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來培養孩子們愛勞動有禮貌的好品德。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未成年人中開展這項活動,引導他們修身律己、積善成習,與教育未成年人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在社會謙恭待人的要求高度一致,與引導未成年人心向黨、愛勞動、有禮貌的要求高度一致,是深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活動的基礎性工作,是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有力抓手,是加強未成年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將“灑掃應對”納入我校教育社會實踐課程,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考覈,在學校全面啓動了這一活動。同時,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一個目標,抓好兩個環節,採取三項措施。一個目標即:培養未成年人熱愛勞動、謙恭有禮的良好行爲習慣,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爲他們牢固樹立天下爲公、報效祖國、孝敬父母、友愛他人的意識奠定道德根基。兩個環節即:從日常起居入手,加強中學生生活能力、勞動技能鍛鍊,使他們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從待人接物入手,教育中學生知曉禮節禮儀,養成謙恭待人的觀念。三項措施即發揮學校的龍頭作用、家庭的基礎作用、社會的平臺作用,把“灑掃應對”的要求貫穿其中,引導中學生人人、時時、處處體驗感悟,增強自覺性主動性,爭做有道德的人。

二、認真落實活動要求

針對未成年人成長特點,着眼活動易於開展、樂於接受,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加以推進。

1、納入課程安排。在各學年開展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學校、班級組織的校外實踐活動和家庭組織的自發性興趣活動相結合,以社區和各類社會實踐基地爲主要場所。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熱愛勞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行爲習慣和道德觀念。

2、搭建實踐平臺。在活動開展中,我們堅持知行合一、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培育實際能力,增強生活體驗,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中認知生活、感悟道德,培養熱愛勞動、謙恭有禮的好品德。一是以知爲先,開展認知教育。我們堅持宣講灌輸、先入爲主,從學生的認知情況出發對學生進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要求各學校開展“灑掃應對”的知識教育,結合誦讀經典、班會隊會、國旗下的講話等,通過校園廣播站、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陣地,組織學生製作“灑掃應對”小報、開展“灑掃應對”童謠兒歌接龍、“勞動最光榮”歌舞展示等活動,向師生講解“灑掃應對”的基本含義和深刻內涵,宣傳“灑掃應對” 的內容要求,爲活動開展奠定了基礎。二是以行爲重,開展“日行灑掃”系列活動。學校通過每天開展“日行灑掃”系列活動,讓學生逐步養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文明禮貌的行爲習慣。如,通過開展晨掃、每天一大掃兩小掃、每天課前“快樂勞動十分鐘”、每週一次大掃除以及認真做好個人課桌、書包、書本、衣着的“保時潔”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日復一日的“微勞動”中,鍛鍊動手能力,增強生活本領。結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內容,我們制定《約禮十條》,開展校園生活禮儀“四進”、“三相處”(即禮貌進校園、進會堂、進教室、進辦公室,與老師交往相處、與同學交往相處、男女同學交往相處講究禮儀),教學區內“三個輕輕”(說話輕輕、走路輕輕、推門輕輕)、文明禮儀校園行等活動,並通過主題演講、知識競賽、觀摩學習、禮儀操展示等形式,引導未成年人講文明、講禮貌,爭做“小紳士、小淑女”。

 開展“灑掃應對”主題實踐活動總結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市文明辦、教育局《關於開展“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月的通知》精神,我校結合學生文明禮儀程度、意識接受習慣,在全校範

圍內結合學雷鋒活動,多層次多形式多角度開展裏“灑掃應對”主題活動,現將活動開展情況做一彙報。

  一、認真解讀傳統,把握學習方向。

我們在去年開展“灑掃應對”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得失,都認爲要想使這項活動得以有效開展,必須要使全體學生領會“灑掃應對”的出處及要求,政教處在班主任培訓會上,首先對全體班主任進行了“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的培訓,在全校師生大會上,政教主任做國旗下講話時做了《告別陋習,擁抱文明》的講話。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印發學習材料、組織午讀誦讀、語文教師解讀等活動,讓全校學生明白宋朝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歷史及現實意義。深刻認識到灑掃——灑水掃地——做事整潔有序,家務滿含感恩;應對——酬答賓客——寬於接人待物、嚴於誠實守信等這些雖是封建時代的儒家教育,也爲支撐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延續至今並將永遠的延續下去的優秀傳統文化,爲民族的進步和發展作出的不朽貢獻。

  二、以今天善之體驗,培育忠厚盡責之人格。

從2月份開始,我們就組織了一系列的學雷鋒活動。2月27日,初一(3)班陳羽荻國旗下講話——《雷鋒精神永在我心》,她的講話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爲學雷鋒月的啓動做了很好的宣傳動員工作。2月28日,學生會宣傳部製作宣傳報宣傳雷鋒同志的光輝事蹟,使雷鋒精神深入人心。2月29日,各班開設學雷鋒活動記錄本,全校建立了60個學雷鋒活動小組。3月5日,以升旗儀式爲契機,舉行“傳承雷鋒精神,參與志願服務”啓動儀式,張瑞洪副校長在講話中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學雷鋒活動,學校電子屏幕滾動播放“弘揚雷鋒精神,做文明中學生”等宣標語,在校園內營造了濃厚的學雷鋒活動氛圍。結合3·8國際婦女節, 我們以爭做一名感恩小雷鋒爲切入點,動員學生主動送給媽媽禮物和幫媽媽做家務並製作葉脈書籤贈送給女教師。3月12日植樹節,團委開展“春風行動”,組織志願者開展清除學校周邊的白色垃圾的活動。 3月1日—31日期間,我們更是結合“灑掃應對主題活動”組織各學雷鋒活動小組開展“青年志願者一日行”活動,在校園內外組織各項學雷鋒活動,如清除校園內的口香糖、打掃衛生死角、幫助電腦教室搬運物資等好事。 3月23日組織“學雷鋒 樹新風”手抄報比賽,收到各學雷鋒活動小組上交的手抄,很多作品內容豐富、積極向上、設計獨特、美觀大方,獲獎作品在校園文化長廊展出。

三、以雷鋒爲示範,以活動爲媒介,爭做道德模範。

  篇五:灑掃應對活動總結

爲了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行爲習慣,全面提升中小學生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我校組織實施了“灑掃應對”活動,根據確定的活動主題,把“灑掃應對”教育作爲一項專門課題,融入學校的德育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在“灑掃應對”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校積極開展綠地認養、樓道小衛士、衛生監督員、“日行一孝”等活動。不定期舉行“灑掃應對”體會交流活動,由學校組織各班級通過黑板報、牆報、文藝表演、演講、班級星評比等形式,彙報展示學生“灑掃應對”活動成果。

開展“灑掃應對”活動,讓家長、老師看到了孩子們實實在在的變化。活動開展後,不少家長反映,孩子變化很明顯,有的孩子愛和父母說知心話了,有的孩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孩子們體會到了父母培育自己的艱辛和不易。學生不僅掌握了簡單的勞動技能、合作技能,也漸漸養成了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的傳統美德。七(1)班的祁恬在她的講話稿中提到:“我們怎樣做才能保護好環境呢?我認爲應該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注意個人衛生,勤洗勤換,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愛護花草樹木,節約用水用電,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儘量乘坐公交車等等。”一位家長曾對校長說道:“校長,感謝你們,把我的小孩教得這麼懂事。”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 -

會公德的體現。”“灑掃應對”遵循的原則是“教育優先、德育優先、素質優先”,實質上是要在孩子們身上形成一種“文化自覺”,通過這樣一系列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漸漸地懂得怎麼樣做人,怎樣感恩,怎樣向善,從而更好地去熱愛生命,擔當責任,讓他們在童年時代起,就健康、堅強和樂觀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