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大自然的讀後感(精選14篇)

關於大自然的讀後感(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大自然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大自然的讀後感(精選14篇)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爲《大自然的孩子們》。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時,我感到很奇怪:大自然怎麼會有孩子呢?莫非世上還有小自然?然而,打開這本書後,所有的疑團都解開了……

這本書分爲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名字叫“只爲那傳說中的森林”。一聽名字,聰明的你一定就猜到這個故事和森林有關,沒錯,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作者去參觀神農架,他通過這個省級和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逐漸瞭解了野人的傳說、金絲燕和那裏的原始森林……我似乎有點明白,這本書爲什麼叫“大自然的孩子們”了。

第二個故事名字叫“大熊貓祥祥”,這個故事一聽就是和大熊貓有關的。故事主要寫了祥祥(大熊貓的名字)是全球首隻接受野化培訓放歸試驗的圈養大熊貓,在進行野化培訓時它經歷了種種苦難,但最後還是成功成爲了野生大熊貓,不過,可惜的是它最後還是因爲領地之爭而死了。讀完這個故事,我好像又明白了些什麼。

第三個故事,名字叫“愛意的森林”,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叫“孫洪泉”給她森林警察身上發生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讀完,我已經完全知道“大自然的孩子們”是誰了。原來它們就是我們身邊平常不過的植物和小動物們。它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地球上最早的佔領者。如今,它們演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演化成了我們的陪伴者,陪伴着我們。所以,讓我們一起保護好它們,好嗎?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大自然的文字》。

這本書的作者是伊林,是前蘇聯科普作家、工程師、兒童文學作家。伊林,對中國現代科普事業的發展影響巨大。“十萬個爲什麼”這一極富生命力的品牌,即取自伊林的著作。他堪稱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複雜生硬的科普原理在他筆下都變得津津有味。“十萬個爲什麼”惠澤幾代人,歷史,是不會忘記伊林的!

伊林曾今說過:“每一門科學彷彿都在向我們召喚,邀請我們去專門寫它,到處都閃耀着文學還沒有接觸過的一堆堆最寶貴的新材料。到處標明着文學家們的筆尖還沒有走過的道路。”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秋聞蟬叫,晚秋迎雨場。麻雀囤食要落雪。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啊!聽,她在說話。白雲,螞蟻,蝌蚪,大雁,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秋聞蟬叫,晚秋迎雨場。麻雀囤食要落雪。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泥鰍靜,天氣晴。豬銜草,寒潮到。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是啊,如果你已經非常仔細地去觀察一切看到的東西。那麼,將來等你做了一個建築工人,或者飛行員,或者海員,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師的時候,你閱讀大自然的書來,一定會像那些印在紙上的書一樣明瞭。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3

讀海子的詩,一定要用心去讀,因爲海子是個用心寫詩的人。他的每首詩,都是他的孩子。

我讀海子的詩,最初的衝動是自己那時很憂鬱,對生活失去希望,覺得很絕望無助。但讀了海子的詩,我發現生活並不像想象中那麼悲觀。海子在很多詩裏面都讚美生命,他覺得活着很珍貴,讚美這珍貴的人間,如他所說: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雲覆蓋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撲打面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從這首詩裏,我們看不到任何一點對生活的抱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幸福的人,幸福無處不在,只要我們肯用心去體會。植物是幸福的,愛情是幸福的,雨水是幸福的,我們人類,有什麼理由不幸福呢?

很多人都誤解,覺得海子自殺了,讀他的詩,人也容易走向極端。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解。我讀海子的詩,從來沒感覺到什麼悲觀,我感覺到的是他的真摯和熱情。他把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寫在了詩裏面。他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就像他不吝惜自己的祝福一樣。他祝福所有人,哪怕你是陌生人,他讚美一切美好,他熱愛自然,從他的筆名就可以看出來。海子,並不是什麼海洋之子的意思,而是西藏的湖,當地人稱爲海子,海子熱愛自然,由此可見。他讚美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一個美麗結實的女孩,我們看不見她,她仍在遠處愛着我們(《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美麗的,她從不吝惜自己的愛,她的愛無處不在。這有點像道家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大自然對每個人都一樣愛,不論貧賤富貴。 海子出生在農村,在農村生活了十五年,他說他要寫農村寫十五年,可惜他沒寫完就隕歿了。我也生在農村,在農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讀着海子的詩,總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他所寫的村莊,總給人一種寒冷而淒涼的感覺,或許,中國的農村就是如此吧——落後、安靜。人們天天勞作,只爲了自己的胃,以及繁衍後代。這是中國農村的真實寫照,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村都是這麼樣過來的,即使到現在,也還是這樣。海子是農民之子,他的詩寫的是最真實的農民農村,自古以來,中國的詩詞歌賦,從來都很少涉及農民和農村。而海子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他農民的淳樸,他是中國的農民詩人。由此,我想到了葉賽寧,他是俄羅斯的農民詩人海子是中國的農民詩人,他們兩人真的很像,就連結局也是一樣。海子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從他寫的《詩人葉賽寧》裏我們可以明白。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4

大自然,是世間萬物的開端,是人類的母親。遠古時代的人類,在大自然的哺育下生存,又被大自然所攻擊,對大自然既愛戴又敬畏。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西周的統治者總要占卜,通過占卜來決定重大事項,王權與神權相結合,那時的人類信仰上帝,敬畏自然。封建社會早期,莊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後又被董仲舒完善成一個思想理論體系,人們相信人類與大自然是一體的,所以要敬畏自然,才能與大自然共存。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宗教的產生也是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的,因爲人們敬畏自然,所以教皇和教會與國王勾結,以“君權神授”爲由控制着人們的思想。人類以爲自己是自然界的統治者,但實際上,自古以來人類都只是受自然支配的臣民罷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狼與鹿的故事:二十世紀初,美國凱巴伯森林生機勃勃,那裏生活着四千多隻鹿和它們的天敵狼。羅斯福總統認爲鹿的數量少是狼的過錯,所以下令捕殺狼羣。狼羣數量急劇下降,鹿的數量越來越多。過度繁殖的鹿羣吃光了草皮,飢餓與疾病在它們中蔓延。鹿羣開始走向毀滅,森林也不再生機勃勃。在大自然的舞臺上,每一種生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一種生物都是維持着生態平衡的一分子。僅僅根據人類自身片面的認識,就去判定動物的善惡益害,有時會犯下嚴重的錯誤。保持生態平衡,遵循自然規律,是人類發展必須恪守的原則。

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也記述了獵人、狼與鹿的故事。大自然通過狼的嗥叫來啓示這個世界的道理,已經被羣山所理解,可人類呢?人類是否能像山那樣思考,領悟這個道理呢?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大自然》中記述了一個“我”與自然之神對話的夢,是一則發人深思的寓言。自然之神是萬物之母,她考慮的是“進攻與防禦的平衡”,她一視同仁地愛護與消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她既不知道惡也不知道善,她只知道大自然必須的是平衡的,她要讓萬物按照她的意志發展。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以夢爲載體,“我”代表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類,“女性”代表自由平等、視萬物如一的大自然,揭示了人類所取得的成就、人類所謂的正義,在大自然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大自然中,天地萬物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對人類有益有害,都是自由平等的,只有萬物在天地間同生共存,才能維繫生態平衡。只有生態平衡,人類才能談發展,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人類遲早會自我毀滅。

當今,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水資源問題也越來越嚴峻,不少人開始呼籲保護環境、拯救地球,卻大多隻是紙上談兵。更可笑的是,拯救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人類的出現才短短一百多萬年,地球還活得好好的,根本不需要人類去拯救,人類需要救的,只是人類自己。在地球46億年的生命中,有多少種生物誕生,又有多少種生物滅絕?但地球仍然好好的。誰知道在幾十億年的某個紀元中,是否有像人類一樣有智慧的生物出現過又滅絕,連痕跡都不留呢?人類的確是有智慧的,但在自然面前,人類卻可謂愚笨至極,人類所追求的繁榮、先進,對自然來說又算什麼呢?到底什麼纔是“偉大”,到底怎樣纔算“有意義”?恐怕沒有人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大自然遠比人類偉大,大自然的存在遠比全人類的生命都有意義。敬畏自然,人類才能與自然同存。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5

今天我閱讀了《愛護大自然》這一文章,它雖然不長,但使我回味無窮。我掩卷思索,感受很深。

文章講的是:在一片茂密的森林裏,有美麗的花朵,嫩綠的小草,參天的古樹……這兒美景宜人,鳥語花香,動物們都在這兒快樂地生息、繁衍。可好景不長,突然有一天來了一隊人馬,他們把那一棵棵參天的大樹伐倒了,動物們無家可歸,都被激怒了,決定與人類進行鬥爭。動物們架起木欄杆,放在人類到森林的必經之路上,人類便與動物們進行談判。結果是人類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這兒比以前更加美了。

這是個美麗的故事,我的心情頓時也變得舒暢起來。森林能調節氣候,保護土地,防風沙,減少自然災害,淨化空氣,消除噪音……。你可知道大樹是怎樣爲我們的環境出力的嗎?大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一個地區的綠色植被覆蓋率10%以下,沙塵暴便來了。因此,我們人類一定要愛護森林,大量去植樹造林。我們每天的朋友——水,也不相上下。它可以灌溉農田,可以滋潤森林,可以養護草原,還可以調節空氣,使環境更清新等等。……

地球母親以她豐富的資源無私地供給了人類所需的一切。沒有地球的養育和呵護,就不可能有我們人類。可我沉思片刻,對於地球這樣一個無私的母親,我們人類做了一些什麼樣的回報呢?

“參天的大樹被砍倒了,嫩綠的小草枯黃了,美麗的花兒凋謝了,只剩下一個個樹樁,像一張張憤怒的臉……”每當我讀到這兒,總是會想到那一幅幅悲慘淒涼的場面,令人毛骨悚然。破壞森林不但給動物帶來災難,也會給我們人類以加倍的懲罰。掠奪式地開發和浪費着各種資源,污染和破壞着從地面到空間的各種環境。如果沒有森林就不能防風固沙,不能保持水土,世界將災難頻發;水域污染的危害也很大,廢水不斷排入江河,讓水生動植物大量死之,而人類所需要的純淨水也越來越少;地表荒漠,空氣污染……我們曾經健壯美麗的地球母親,日趨衰老和醜陋。

我多麼不忍心也不希望看到這些,這多麼地殘忍啊!我只想生活在蔚藍的藍天下!可慶幸的是隨着現代文明的發展,人類逐漸認識到了自己所造成的惡果,把環境保護當成了我們人類的一件大事,越來越多的人志願去爲恢復地球母親的青春而作出努力。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的環保日是什麼時候嗎?那就是6月5日。中國環境標誌由中心的青山、綠水 、紅太陽以及周圍的十個環組成。希望同學們能認識這個標誌,雖然我們還小,但是我們應該從小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向全世界呼籲:“地球母親需要綠色,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讓我們一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吧!”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6

“自然筆記”,首先“就是自然”。也許很多人認爲自然就是遙遠偏僻的自然保護區,或者赤道上的雨林,或者其它遙不可及的地方。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自然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人類也生活在自然中,成爲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在尋找自然,那麼請你低下頭看看路邊的小草,擡起頭看看掠過天空的白頭翁,環視周圍的梧桐樹,這就是自然。

下一步是“筆記”。筆記可以是以畫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的形式。當你做自然筆記時,你並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畫不夠傳神,或者是文字不夠優美,儘管這是大多數人第一次記自然筆記時的感受。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老太太因爲從小被別人認爲畫得不好,從此再沒有拿過畫筆。當她一次偶然機會聽了一節有關自然筆記的講座後,備受鼓舞,並在丈夫的鼓勵下重新拿起畫筆。現在她畫畫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了。

所以說,你並不用擔心自己畫得不好,況且畫畫和寫作的技能不就是在筆記的過程中提升的嗎!如果你已經決定要開始畫自然筆記了,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7

高山無語,但閱歷世事滄桑;大海怒吼,卻源自細流無聲;鮮花綻放,枯葉凋零,金蟬脫殼,蜘蛛結網……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着智慧,深蘊哲理,富有靈性。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和諧,我們的情感纔會更加豐富。人生纔會更加精彩?放下一切雜念懷着一份淳樸,帶着一份真誠,走進大自然……

這個夏天特熱又漫長。但,還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入。一路上,看着一顆顆古樹被無知的人們無情地砍伐,我們深感漠然;大自然給予我們恩賜,但同時也對我們無知的行爲敲響了警鐘,警鐘?究竟會不會真正喚醒人們的意識呢?望着失去的自然,感覺到可惜。

隨着人流,說好說歹的都有;踩着隨風飄落的落葉,我突然變得多愁善感,迷失方向;陷入了沉思之中……近兩年災難顯爲嚴重,汶川、玉樹、舟曲那一幕幕讓人催然淚下毛骨聳然;人們難道還不能醒悟,難道這灰暗的世界裏度過的每一天,人生缺少了無限光輝。

印度洋大海嘯,奪走的不僅是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從人類歷史上看;每當遇到力不可拒的天災,再去彷徨無措。第一代環保家唐錫陽先生這樣寫道:人類要謙虛一些,慎重一些,節制一些……倡導生態文明的關鍵是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現實,擺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現在寫得太大了,應該寫小些,更小些,把人寫在應有的位置上去。

幾天的勞途換來滿身的疲憊與感慨。人們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只有這樣人類才能享受大自然爲人類帶來的一切。世人們,讓我們一起去傾聽大自然的心聲,感受大自然的真諦吧!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8

今天是寒假的第七天,爸爸媽媽要帶我去4D動感影院看《走進大自然》,我和爸爸媽媽走進播放廳。當走到檢票口時,工作人員會發給每位觀衆一副特製的眼鏡。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戴上眼鏡看到的畫面角度會變成三維主體,會讓你感到你也走進了電影裏,真是太期待啦!

電影開始了,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眼睛。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擡頭看見的都是綠蔥蔥的樹冠連成一大片,把藍藍的天空遮得嚴嚴實實的,只露出了一丁點陽光。電影使用高科技的手段,讓我成爲了電影的主人公,彷彿是我駕着車在原始森林裏去深處探險。

隨着一聲震耳欲聾的大吼聲,一頭威武的大象出現在我的面前,它兇猛地走過來,我的椅子和強烈的腳步聲同震,令人慾碎;感覺就好像在身邊一樣,伸手就能夠摸到那頭大象一樣。

接着,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眼前整齊的草地突然變得零亂不堪,隨着聲音越來越近,只見一隻巨大的蜘蛛像我們逼近,這時候我們的座位也隨着蜘蛛的突然出現扭動起來,腳邊也有東西在晃動,彷彿蜘蛛就在我們的腳邊似,要吃掉你。膽小的觀衆都讓蜘蛛嚇的失聲大叫,汽車躲開了,這是觀衆才鬆了口氣,我覺得危險正在慢慢向我們逼近。

我們接着去探險,走到一個奇怪的地方,身旁都是巨大無比的高樹,突然所有的樹都睜開了眼睛,嚇的觀衆失了魂一樣。這麼多樹便一擁而上,來攻擊我們,而這輛車飛快地衝出了兇殘樹怪的襲擊,逃跑了。

不知道走到了哪裏?從洞中掉了下去,是一個不熟悉的地方,一羣蝙蝠飛了過來。這是我才知道是掉進了鬼屋,一片淒涼,感覺陰森森的,很害怕。正在這是,在遠處我看到了一個陰影,我以爲是有人來救我來了。走近一看,我都沒了向前走的勇氣了,沒想的是死神,有些人嚇的閉住了眼睛不敢看了,而我卻很勇敢每閉眼,死神拿着鐮刀當頭斬了下去,我們躲開了,火速逃跑。我們來了起火的破廟裏,眼看破廟就快要塌了,想逃,可是四周都是火,我們便衝了出去,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結束了。

我衝出了吃人的蜘蛛,躲過了大象和兇殘樹怪的襲擊,避開了死神當頭的鐮刀,穿過了層層疊疊的火牆。探險路上,暴雨打溼了衣服雪花飄滿了全身,大風在耳邊呼嘯,蜘蛛擦腿而過,這一切都像的一樣。看完電影,我從夢中醒來,這真是一次身臨其境,驚險刺激的切身體驗啊!

電影結束後,我明白了4D電影是在3D電影的基礎上加上了環境特效,模擬仿真而組成了4D電影。怪不得再看4D電影的時候感到了風暴、雷電、下雨、撞擊、噴霧、掃腿等的真實效果非常刺激。

4D電影真神奇!觀看4D電影是一次科技新成果的享受。我想在以前有普通電影、3D電影、現在還有4D電影;將來隨着科技的發展,肯定還會有5D、6D、7D、8D……更多更好看的電影,人們的文化科技又會邁出新的一步!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9

我讀完《筆記大自然》這本書發現很多樂趣,還有一些小實驗。

我瞭解到:獵魚高手——鸕鶿

漁夫在鸕鶿脖子上系一個繩套,讓鸕鶿下河去捉魚,捉到魚以後,鸕鶿的脖子裏有一個口袋似的洞,把魚裝進去回到了岸邊,“口袋”裏魚變軟,可以吞下去了,因爲脖子被繩綁住了無法吞嚥下去,只好乖乖的讓主人把魚從喉嚨裏取出,不過,只要鸕鶿們努力“工作”,漁民們會用鮮美的小魚獎勵它們的。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知道了鸕鶿是漁民的好幫手,瞭解到了一些河流與湖泊的知識。

我和爸爸去河流中釣魚,如果釣到小魚就放回去,如果釣到大魚就給媽媽吃!自然界簡直太神奇了,我愛大自然 !我以後要做環保小衛士,不亂扔垃圾,不浪費食物,保護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10

奶奶給我訂了一本雜誌,名字叫做《大自然探索》拿到書後,光看目錄:從“地球末日危機”到“尋找外星生命”,從“恐龍爲什麼長這麼大”到“守望美麗的紅脣精靈”,從“奇異的雲”到“有相同的雪花嗎”,從“製造現代木乃伊”到“巨型南瓜成長記”……一看這些題目,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特別有趣的是,每年的金秋十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都要舉行一次有趣的“巨型南瓜大賽”。以前我在童話書裏曾看過巨型南瓜能變成灰姑娘的馬車,而現在已成爲現實。加利福尼亞州的園丁們用卡車裝着或用拖車裝上自己種出的大南瓜去參加比賽。最新世界紀錄是1813磅的超級南瓜,主人獲得了一萬美元的獎金。賽後,人們把南瓜瓤掏空,做成小船,舉行“南瓜舟大賽”或發揮想象,把南瓜雕刻成各種雕塑。太好玩了。

大自然中的奧祕太多了,人們發現的,沒發現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將來自己親自去探索大自然,開發大自然。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11

這是作家張煒寫的一篇文章,最深的一句是最後一句:我想一個不熱愛大自然的人,也很難培養起很強的美的感受能力。我總覺得一個對大自然滿腔柔情的人,很難是一個品行低下的壞人。”最初的想法是,爲了成爲一個人們心目欣賞的好人,我要堅持熱愛大自然,這是一個正確的、值得堅持下去的愛好。

文章開頭寫了作者生活地方,膠東半島,寫了中學時代的生活環境和上學生活,周圍美麗的樹林草地和人給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他熱愛那時生活,熱愛關於大自然的美好回憶。

中學時期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作者說的對,我們很多人中學要離開父母自己在學校獨立學習和吃飯,雖然不像那大學那樣,但已經是脫離幼稚時代的開始了,很多名人在這時都看了很多大自然的景象,像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等,他們作品中都有很多謳歌大自然的篇章,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大自然,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那麼熱愛大自然,由於生活的環境不同和由於受工作等影響,有的人並不能經常接受大自然的陶冶,我想這會讓他們容易壓力大,容易走入不好的道路吧。

中學和學校都是每個人難忘的記憶,大自然也是我們不能離開的東西,我覺得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空去欣賞、去觀察大自然,就是時常讓自己有空去看看大自然,那樣自己會收穫很多,也能培養起自己美好的思想見識。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神祕的大自然》的科學普及書,它是以知識性和趣味性爲出發點,精選了各個領域最有研究價值、最具探索意義和最爲人們所關注的100多個神祕現象的書。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烏龜殼給人們的啓示》。剛看到題目時,我不屑地想:“烏龜殼太普通了,平時我們吃剩下的龜殼不是隨手扔掉的嘛?有什麼好發現的呢?”但隨着我慢慢看書瞭解到:烏龜殼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薄殼結構。雖然它只有 2 mm的厚度,但使用鐵錘敲砸也很難破壞它。據科學家研究,龜殼結構包括了許多力學原理,具有很強的抗壓能力。建築學家模仿它進行了薄殼建築設計。這類建築有許多優點:用料少,跨度大,堅固耐用。據我所知採用了薄殼結構的建築有:悉尼歌劇院、水立方、奧體中心、北京鳥巢、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等。

大自然是那麼奇妙,它好像一本書,一本讓人琢磨不透的書,讓我們留意世界的各處各角,讓世界變得更加多彩吧!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13

當敏暢發出讀書會預告後,我第一時間就確認了自己要參加,我想是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己渴望成長,一方面是信任她組織的讀書會,正是如此,我顯得特別的篤定。

當《與孩子共享自然》這本書拿到手上後,我粗粗的翻了一下大綱,第一感覺這不是一本很有趣的書,每個章節是內容都顯得是跳躍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當時就想,我能堅持讀下去嗎?深吸一口氣,美好的感受撲鼻而來,“感受它遠比了解它重要”,當這樣的文字跳動出來後,發現我讀這本書也如此,也正是這本書的精神。與其說是如何在孩子心中播撒綠色的種子,不如說是在呼喚我們成人放慢腳步,帶着孩子迴歸簡單質樸的生活。

整本書更像一本極具操作的教科實驗書,結構非常的清晰,共8篇章:

1親近自然

2你能看見多少

3自然平衡

4學習是種樂趣

5玩耍與發現

6觀察和吸引動物

7探索大地之

8探險。

通過52個鮮活的遊戲活動詳細介紹了與自然共處的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腦子裏時時翻滾着這個遊戲怎麼帶自己的孩子玩,越看越興奮,如“矇眼遊戲”:“盲行”,我立馬在家裏跟喬喬玩上了,把他的眼睛蒙上,然後我在的他手上畫,讓他來感受猜是什麼,我想這也是這本書風靡全球的原因之一,簡單、易操作、趣味性強。

第二個強烈的感受是原來大自然處處是法寶,有這麼多天然多成的“活”玩具,而卻被我們成人在物慾競爭中忽視了,經不住商家的推銷和孩子的好奇,花重金買了各種各樣美名其曰對孩子成長有利的玩具等等,於是乎我們很多人家裏都堆了相當多的“死”玩具,孩子玩來玩去也沒有很珍惜或很特別的記憶,當路過玩具店的時候,孩子還會不由自主的停留索要,因爲孩子的眼裏只有這些玩具,如果是經常帶孩子去留心感受大自然,哪怕只是一片普通的小石頭,他一定也會愛不釋手。我回想起有一次帶喬喬回外婆家看成熟的小麥,他在田野間的撒野,在堤坡上追着小養羣跑,在麥浪間的歡呼,看到一粒粒麥穗的專注,最後發現一粒粒的養粑粑,興奮得好像挖到寶了,不到四歲的孩子到現在都記憶深刻,還有一次,在湘江邊玩,他撿到了一要算是比較長也有點粗的棍子,他一個是拿不動的,他非常讓我幫他一起運回家,說要搭梯子,我一百個不願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同意跟他一起搬,他憋紅着臉使勁搬着,還嘴裏哼着“兩隻小螞蟻,搬呀搬回家”現在回想起來,喬喬當時心裏應該是相當的高興和滿足。很慶幸,在這個時候,深刻閱讀了這本好書,讓我和孩子可以更好的體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

如果說前面都是隻是親近自然的活動感受,那第三個讓我受到啓發是第三章—自然平衡,“生命金字塔”“編織生命之網”的活動,通過簡單的活動,激發孩子們的熱情,在很自然的狀態下讓孩子們充分理解食物鏈,自然間的平衡,這比起他們讀很多說教書來得更直接,體驗的感受也最深刻。而這也正是目前我們的教育體制所缺少的,體驗式學習,因此,做爲父母應該行動起來,帶着孩子一起用自然激發喜悅,去共享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美、愉悅與安寧,在孩子心中播撒綠色的種子吧。

書中最後一項的特別活動“一起靜靜的走”,也是我最最爲欣賞的活動之一,靜,通常都代表着向內看,關注內在的安靜,何不嘗試一下,帶着家人一起靜靜的往前走上1個小時,相互用心感受着,我猜想,那一定是非常美妙的時刻。所以,只有親自去體驗,自然的奧妙才能鮮活的體現,當一個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時,他與其他人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和睦。

讓我們一起在對自然的欣賞和敬畏中,滋養孩子的生命與心性。

大自然的讀後感 篇14

近日,閱讀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感嘆於他時刻對教育教學的反思,感嘆於他用整個身心與學生融爲一體,感嘆於他的生命與使命同行,讓自己手足舞蹈於校園,心靈飛翔於社會。

李鎮西老師的一篇隨筆《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筆者的共鳴!文中引用了孔子對學生志向的引導頗耐人尋味:一次聊天,當孔子問及學生們的志向時,子路等人躊躇滿志地大談治國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爲然。孔子的弟子曾點則認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子的意思是說,在暮春三月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相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裏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走回來。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來,似乎並不崇高,但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鳴,孔子情不自禁長嘆一聲道:“吾與點也!”

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一個推崇教育和諧的孔子。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孔子的儒家思想貫穿至今,成爲很多教育家乃至整個社會加以推崇的學派。但我們同樣發現,我們可能還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潛意識地加入了我們不同朝代對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來越傾向於我們所希望出現的教育局面。而這個故事卻讓我們發現,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美麗畫面。想想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或席地而坐談經論道,或迎風而跑歌詠舞蹈,他們的歌聲在春風和陽光之中流淌,他們的笑聲在藍天和白雲之間飄蕩……

現如今,我們的孩子生活應該是不單調的,至少比起我們這一代的人,他們身邊的資源絕對是豐富的。電視、電腦和書籍讓現在的孩子早早地見識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見識可謂寬廣、視野可謂開闊,如果有機會在假期出去遊覽大好河山時,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但是現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長的意願下生活,被關在屋子裏學這個,學那個,少了很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少了很多和夥伴遊戲的機會,少了很多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少了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想起自己小時候,生活因沒有玩具、沒有電視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藉着割草的時間,我們躺在油菜地裏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發現自己的草籃子裏只有零星的幾把草而已。無奈何,爲了不至於捱罵,胡亂的扯上幾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進家門。假若父母勞作還沒回家,這劫也算過了;反之,一頓臭罵肯定少不了。即使這樣,第二天,這幫頑童又會湊在一起,玩磨石子、拋沙包、翻軍旗、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創的遊戲。那時,我們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製作的,遊戲規則也是幾個孩子湊在一起一起決定的。那時,我們遊戲的場所不在現在的公園和遊樂園,而是身邊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給足了我們這幫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讓我們的童年在它的懷抱中自由舒暢地呼吸和成長。如今回想起來,所有美的場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筆者不能肯定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回想童年最美的場景也會是在大自然中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們在沒有打開書本去按音節讀第一個詞之前,先讀幾頁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大自然這本書。……到田野、到公園去吧,要從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會使你的學生成爲聰慧的探索者,成爲尋求真知、勤於治學的人,成爲詩人……詩的創作始於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銳化知覺,激發創造性思維,使言語爲個人體驗所充實。”李鎮西老師說:“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用身心直接閱讀大自然這本博大精深的書呢?”

筆者想借着這些教育先行者們的諄諄教導,呼籲我們所有的老師,請讓我們的孩子走向大自然吧!只要我們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填滿,不逼他們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那麼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會因爲豐富多彩、一輩子也挖掘不完的大自然而富足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