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山河之書》有感(精選5篇)

讀《山河之書》有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山河之書》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山河之書》有感(精選5篇)

讀《山河之書》有感 篇1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着,這時,看書便是一件愜意的事。我找來找去,一本《山河之書》引入眼簾,似乎正是我要尋找的寶貝。哇,黑色的封面顯得既神祕又隆重。《山河之書》,聽這名字,多麼氣勢磅礴,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一下子被裏面的內容吸引住了。

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不追逐高官厚祿,毅然孤身一人冒着危險去考察我國重要遺址和文明故地,實在令人佩服。他的書也同樣散發着偉大的氣息,不禁讓人拍案叫絕。此書主要講了餘秋雨考察各地後引發了一些感想,並發表了對古今事物的讚揚與批判。

本書分好幾個章節,每個章節又細分成幾部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我本是樹》這一章。它主要講了苗族人作爲蚩尤的後代崇拜楓樹,愛護樹木,人樹合一。這裏的人出生時,父母爲他種一棵樹,死後,村人砍下樹,用樹皮裹着遺體埋葬,再在上面種一棵樹。因此,在這裏,人即是樹,樹即是人,人樹合一,人們怎能不愛護樹?

“生也一棵樹,死也一棵樹。”這林中的樹,是苗寨人的證婚人;這林中的樹,就是苗寨人自己。這種樸素的想法和做法,留下了一片淨土,釀造了一片綠蔭,吐出了新鮮的空氣,淨化了數代人的心靈。

如果我們每個人腦海裏都有如此想法,世界該是多麼美好,樹木該是多麼高大,沙塵暴、泥石流、龍捲風也許就從此銷聲匿跡。

記得小的時候,小區裏到處可見那美麗的粉豆花,它形似喇叭,夜晚開放,好像一個俏皮可愛的小號手在吹奏着美妙的音樂。我和妹妹經常摘下它的花朵,在花托處輕輕折一下,再輕輕一拉,一條細長的花絲便跟着花托出來了,然後將它掛在兩側的耳朵上,簡直就是一對修長的耳環,真是漂亮極了。有時一不小心折斷了花絲,或時間長了,花朵蔫了就將它隨手扔到一邊,不聞不問。那時我可曾想到花朵的痛苦;可曾聽到折斷它纖長的身軀時,她傷心哭泣的聲音;可曾看到將它丟落一旁時,它孤獨的眼淚。

如果它是我們的同類,如果它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如果他就是我自己。我真想問問自己,我還下的去手嗎?

美麗的、可愛的、可親的生命,就這樣,因爲我的私心,因爲我的一己私慾結束了。從此,便再也見不到它那婀娜的身姿,再也聞不到它那宜人的清香,再也不能聽着它那優美的歌聲入睡。

可愛的粉豆花,我在此真心的懺悔,願你的姐妹們不再遭受到人類的欺凌和踐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樹木從一棵小樹苗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是多麼的不容易。一朵花要經歷播種,發芽,開花,結果等階段,是多麼的艱辛。請愛護花草樹木,以樹爲人,以人爲樹,到時我豈不是成了“周樹人”?

讀《山河之書》有感 篇2

餘秋雨先生曾說:“路就是書,路外無書”。蒼茫天地間,人顯得如此渺小,於是,他踏上了旅途,一條山河之旅,文化之行。如今,我亦在那本《山河之書》中讀到了歷史。

從古至今,古今中外,唯有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不絕。史書,記載層出不窮,又有幾分是最真實的,最客觀的呢?也許很少。當他的足跡踏入貴州那一片美好,西江苗寨姑娘們的美麗便展現於眼前,那嫣然一笑過後,淡淡一句“我們是蚩尤的後代”,震撼心靈!

蚩尤與美麗一詞似乎從未有牽連,甚至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或許書中說的就是對的“勝利者在擁有絕對話語權之後,總是盡力把失敗了的對手妖魔化。”在諸多史料中,蚩尤便是妖魔第一人。

在西江苗寨的石階上,印下了千年前蚩尤與黃帝的那一場戰爭;在姑娘們的笑聲中,拾起了遺落的歷史,那成功者與失敗者的一小半歷史,經過千年蒸餾,不再有憤恨,消去了火氣,隱沒了抱怨。

再往北去,他帶領我們去到兩千多年前的世界,那時已有幾座不錯的城市,但是,這些城市都一一相繼淪爲廢墟,而中國,有一座城市兩千多年至今仍繁華。那,便是蘇州。

溫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緻的園林,幽深的街道,蘇州便以這樣的形象處處給人以寧靜之感。古人的題嘆隨處可見,文人大多以蘇州來休憩,蘇州便成爲中國文化靜謐的後院。

跟隨他的腳步,漫步於蘇州小巷裏,一排排鵝卵石,一級級石階,一座座門庭,彷彿浮現於眼前,讓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後之蘊。那兩千多年的小巷,寫滿了故事。

再往北去,便到了黃州。赭紅色的陡坡直逼浩蕩大江,那便是東坡赤壁,蘇東坡一生坎坷,輾轉許多地方,而黃州,定讓他最爲印象深刻。

他從監獄中走出,帶着極小的官職,沒有家眷,別無選擇,朝着這一片荒涼走來。烏臺詩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銳氣,他甚至一度想自殺。而歷史事件的背後,卻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牽着大師,大師牽着歷史。

而在黃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驕縱,不在有銳氣,迴歸清純與空靈。蘇東坡也與其他大家一樣,成熟於災難,成就於災難。千古傑作前奏已奏響,神祕的天光已射向黃州。

他的腳步從未停下,書中之旅也未曾停止。中國,外國,大大小小文化古蹟,他都會去一一探尋。而我就在這本《山河之書》中,讀到了海南島的高潔,莫高窟的雄偉,以及渤海國的那份隱祕。

書與路融爲一體,文化與山河亦相互交織。在書中我行走于山河之間,體會文化之旅。

讀《山河之書》有感 篇3

《山河之書》的作者是餘秋雨,他曾經獲得許多榮譽稱號。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並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被公認爲當代中國重新梳理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剛剛接觸這本書時,覺得裏面的文字枯燥乏味,但通過後來的閱讀,才發現這本書的字字句句都十分哲理、經典。

有這樣的一個場面:兩隻螞蟻在大地上相遇了,由於矜持互相沒理。爬過很久都後悔了,畢竟是同類啊,怎麼沒有擁抱一下?

我們人類就是螞蟻。

我們再渺小,也算擁有了生命。生命,有它的本性。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續。對於智能高於螞蟻的人類而言,就會因爲聚集和延續,呼應前後左右,既自我安慰,又互相安慰。

人類的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主要辦法是尋找“意義”。生存的意義,生命的意義,聚集的意義,延續的意義……這在早期比較容易,只要有聰明人站出來,一說“意義”,大家就相信,一到現代就難了,既然大家從小已經知道了銀河系和地球的一點點真相,那就很難再從根本上信任各種“意義”。所以,現代智者特別苦惱,必須把知道了的一切當做並不知道。這種情景,就像哈維爾所說的那樣,在汪洋大海里尋找一個“意義的島嶼”。

“意義的島嶼”可以令人類忘記無邊無際的茫茫,忘了驚濤駭浪,產生精神上的安全感,從而居住下來。這,便是文化。

當天災降臨個人、家庭、村落、鄉鎮、城市幾乎都無法自救。若能夠延續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結果。那麼中華文化爲什麼能夠成爲全人類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我想應該與一次次滅頂之災中的守望救助有關。據資料顯示,亞洲別國好幾個天災現場,美國遭遇颶風的一個災區,救援情況都遠不如中國。

在“自然暴力”面前,人類確實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毀滅降臨,在毀滅前一刻的互相救助,也可能會成爲人類到地球的一次最終安慰,或是人類各個文明之間的最後比賽。這種善良互助在平日裏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連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天災降臨,卻“震”出了集體本性,這便是文化自醒。

歷史文化是山河鑄造出來的,連山河都可以隨腳而過,那歷史就更不在話下了。地球的壽命是任何一個人無法估計的,人間的禍福也是無法預測的,卻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中國該去的地方不少,年輕的行走者們應該先去感受滲透了文化的美麗山河,感受可愛的中國文化,必定會有一些新的體驗。

讀《山河之書》有感 篇4

讀罷《山河之書》,每次閉上雙眼,總有一個身影在我腦海中浮現。他或行走於茫茫大漠,亦或是流連於淳樸苗寨。從南向北,由山川到湖泊,他的足跡遍佈山河之間。在旅途路上,總有人問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關係如何?”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他,就是餘秋雨。在《山河之書》這本散文集裏,他領着我探尋古蹟,問道山河,縱覽古今。這些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瑰寶,在他的足下、筆尖,以其獨特的文化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蘊綻放出絢爛光芒。這是歷史的寫照,是中華文化的凝集,是民族的自豪。

山河爲書,細讀,方能品其滋味。別樣面孔更令人心醉。

在都江堰,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水壩,亦或是浩蕩急流,巍巍青山。我看到的還有那站在江心崗亭前的偉大身影,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千年不變。這是一個民族拜水、問道的大智慧。在西域喀什,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茫茫大漠,亦或是匆匆商旅。極目遠眺,我似乎看到了在曠野大風、霜雪千里中默默遠行的張騫,看到了在駝鈴沙海、枯枝夕陽中,一場場古代世博會、交易會、嘉年華,不斷地在此開幕又閉幕,閉幕又開幕。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交融,文化又從這裏走向世界。在莫高窟,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被鋪排的大大方方、明明淨淨的大漠天地,橫臥山底的一灣清泉,亦或是精妙絕倫的壁畫,栩栩如生的雕塑。我看到的是歷史的更迭,藝術的興盛,文化的輝煌……

跟隨餘秋雨走入書中,以山河爲媒,一個個似乎遙遠的`人物,陌生的民族,都在向我走近。

我看到康熙皇帝圍獵時的矯健身姿,勃發生氣,他認真學習西方科學,漢族傳統文化的謙遜。如此的身體強鍵和精神強健又對比中國歷史上那些病懨懨的皇帝,怎能不令人稱讚?又有多少自認是民族正統的皇帝要自慚形穢。我看到西江苗寨的苗族女孩嫣然一笑,說:“我們是蚩尤的後代。”那份平靜,卻使我驚心動魄。那個微笑,那麼美麗,改變了橫亙於全部歷史文本之間的勝敗邏輯。我看到蘇東坡在“烏臺詩案”後被難言的孤獨徹底去了人生的喧鬧,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歷經輝煌和悽苦後真正走向成熟,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由此奏響。

《山河之書》告訴我,路就是書,山河就是書。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唯一的見證者,只有山河。山河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無聲地向世人講述。山河常在,然世人知她惜她者甚少。孰不知,那一沙一石,一磚一樹正是他們苦苦追尋的,中華文明最好的詮釋。

讀《山河之書》有感 篇5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舉杯共月,唯有山河之書;歷史長存,卻怨她忘她者多,燈火闌珊,形影相弔,只得千年一嘆。

最初認識餘秋雨是因爲朋友贈的書——《文化苦旅》,一看書名,文化,便先入爲主,覺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條條是道,一本正經地說一堆道理,立馬與自己劃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測之書,不適合我讀。然一日,實在閒來無事,仔細翻閱,便愛不釋手,也便有了這次與《山河之書》的自然相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沒有兩者。路,就是書。對於我來說,沒有資金行萬里路,四處瞎轉悠,路確實就是書。品讀一本本書籍,聽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作者的心得與經驗,可不就是踏着他們鋪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獨立的自己嗎?而成熟又是什麼?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爲,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還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屬於自己的歷史,屬於自己的眷戀,屬於自己的無奈。她的確是養育了我們,豐富了我們。她的靜,巋然不動,既偉岸,又渺小,她的動,源遠流長,既氣勢恢宏,又默默無聲。她的無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奪的無奈,是廢井冷眼的無奈,是寧古塔裏苦難的無奈,她也有驕傲,她的驕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孫都江堰,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的驚駭,是孕育的千秋萬代的我們。

山河也確實只是山河而已,動與不動,她都在那兒,以她千百年的閱歷,以她洞曉一切的姿態,以她慈愛母親的身份,注視着她的孩子。我們喧鬧,我們改造,我們懷念,我們在隨着時代改變,爲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變,而山河一直不變。

山河是山河,故鄉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