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精選5篇)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答謝中書書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精選5篇)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1

《答謝中書書》一文是被譽爲“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在這封信裏,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的山川景色,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這篇短文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使全文首尾呼應,中心突出。

文章第一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奠定了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其中“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因“山川之美”,人人皆愛,所以“古來共談”。第二句“高峯入雲,清流見底”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白雲、高山、流水三樣風景,可見作者惜墨如金。寫“山”,突出“高峯入雲”,表現出山的高俊,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感;寫“水”,突出“清流見底”,給人以清明澄澈之感,山水相映,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畫面。至於“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則寫出了色彩配合之美,清脆的竹林、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優美景象。

山川樹林裏,必有各種動物。“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早晨天空中的薄霧即將消散的時候,森林裏傳來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四句由靜態景物描寫轉入動態景物描寫,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動物的活動,寫出了晨昏變化之美和動靜相襯之美,

爲山川之美增添了靈動感與生命氣息。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短文的結尾,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首尾呼應,不僅使文章的主體部分更爲鮮明突出,更表達了自己像謝靈運一樣,能欣賞到他人未能欣賞到的美妙,其自得之樂、自豪之感溢於言表。

全文僅以六十八個字,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山川秀美的畫面,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真不愧是名傳千古的佳篇。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2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3

《答謝中書書》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優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着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裏是“高峯入雲”。峯,其形峻峭;入雲,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峯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裏“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衆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着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爲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爲絢麗動人。其三,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衆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徵,描摹山水情態,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動靜相襯之美。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峯爲靜,流水爲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爲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4

山川秀麗的景色,自古以來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真所謂“山水美景,人人皆愛。”

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清澈見底的溪流明淨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是神采奕然,情味盎然啊!峯高水清,明媚悠然。水的`動勢給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兩岸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衆彩紛呈。青翠的竹林與五色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如同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真是一幅美輪美奐的奇妙畫卷啊!

晨霧的美更是讓人窒息。白霧先是繚繞不絕,像是柔曼的輕紗,親吻着天空,垂詢着大地。繼而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間晨曦,猿猴,鳥兒的鳴叫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傍晚,夕陽的餘暉鋪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條金絲帶,閃爍着點點金光,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躍,潛游在水中的魚也爭相跳出水面,彷彿在欣賞這奇麗景色。

不得不說——此般人間天境,無處能及也!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5

數以萬計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山川以至善至美的清純撼動我們對美的渴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民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覺得這山水,有道是人間天堂,更是遊人無限神往的地方。

看,層層疊疊的羣峯在茫茫雲海中露出尖尖的山頂,若陷若現,虛無飄渺,就像一個擎天的柱子把天支撐住了。高聳的山峯以拔地而起之勢着銀裝素裹之斗篷一頭鑽進雲霄,以捨我其誰的霸氣傲視羣雄!雲猝不及防地被撞破了腦袋,虎視眈眈地旋繞在周圍,厲兵秣馬,尋報仇之機。但面對山血氣方剛的粗獷豪放,它也只得在威嚴面前俯首稱臣了。

瞧,湖水是那麼的清澈明亮,無與倫比,使人感覺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有多深,即使是繪畫高手,也難以描摹這潭汪汪清水。目光又轉移至兩岸的石壁上,這裏的石壁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斕,如彩虹一般,蔚爲大觀。樹木青翠,篁竹深綠,不論春夏秋冬,總是義無反顧的點綴着滿山秀色。

太陽撥開雲霧,將柔軟輕盈的金髮投入清明的`溪流中漂洗,照得滿山谷的石壁交相輝映,五光十色。它甩甩秀髮,將溫潤的生命賜給大地,用滿腔熱情包容了夜的死寂。每天清晨,臨近拂曉,白霧繚繞,如夢如幻,繼而霧紗不見,晨曦初現,掀起了它所有的詩情畫意,芳草萋萋的山谷以剛強柔美的身軀哼唱出它內心的點點滴滴。聽泉水的傾訴,彷彿嗅到四季匆匆走過,悄悄留下的氣息。

拂曉的霧氣將要散去,山間又響起了猿鳥興高采烈的歡聲笑語。最使我難忘的,莫過於每天傍晚時分,紅日西沉,暮色越來越重,越漸蕭瑟,前邊的斷崖正欲托住西沉的落日。波光粼粼的湖水,氾濫着一種急促的騷動。突然,一層層金鱗鐵甲的魚兒打破惜別時的傷感,掬起一口聖水向欲頹的夕陽吐出今朝的最後一次敬慕!我喜歡這人間仙境,我終究還是這麼迷戀它。

但自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出沒有人能欣賞到這奇妙的景觀了。很幸運的是,這茅山的秀麗風景讓我有了種與知己暢談的竊喜。

那是一幅用方塊字鑲貼出來的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