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橋》有感(精選13篇)

讀《橋》有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橋》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橋》有感(精選13篇)

讀《橋》有感 篇1

前幾天,我學了一篇課文,就讓我受益匪淺,那篇課文的名字叫《橋》。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山洪想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一百多號人你擠我擁的跑,可是東面西面都沒路了,只有北面的一座窄窄的橋,眼看洪水就要淹沒村民,一位老爺爺挺身而出,把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最後老爺爺和一位小夥子犧牲了,而他們卻是一雙父子。

讀到這裏,我那小小的心靈有了一個狠狠的觸動 。這位老爺爺多麼偉大啊!他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卻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老爺爺,您有這一種在危難面前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高尚品質

這位老爺爺,是有多麼的爲人啊!可想到自己卻有點慚愧,記得上次,我在講臺上拿作業,我的好朋友洪小棠叫我幫她拿一拿作業,可我卻把嘴噘起來,狠狠地說聲:”哼!你自己不會拿嗎?“說完便回到了座位上,可能我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洪小棠生氣地說:”小氣!“現在回想起來真覺得慚愧不已。

老爺爺我們想您,想念您那慈祥的臉,想念您那平淡的笑。老爺爺,慢走,天堂上沒有洪水,沒有一切大自然的災害。老爺爺,您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並沒有顧着自己逃命,反而作出了重大抉擇,經過幾番努力後,才把村名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

老爺爺,我們想您!有些人可能認爲您這樣做很傻,但是我可以嚴肅說的說,這宗想法是錯誤的。您雖然犧牲了,但是您永遠是我心目中的一座不可代替,永不坍塌的橋。

老爺爺,您那種偉大的精神永遠烙在我的心目中…………

老爺爺,您慢走!

讀《橋》有感 篇2

《橋》的作者是談歌,原名譚同佔。本書收錄了十篇中短篇小說,收集了民間的奇聞軼事。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十分令人感動。

第一座橋,是一座木橋,無名無姓,卻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洪水正襲捲村莊,老村長帶領着村民從橋中走出避難,途中村長讓黨員排在最後,並揪出了一位年輕人。到了只剩下年輕人與老村長時,他們互相推讓,卻都被大水捲走。到故事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父子……這位老村長是多麼大公無私,他盡職盡責,完成村長的使命,卻也奉獻出了生命。

第二座橋,建於古河之上,古河名“暴水”,得名“暴水橋”。但這座橋可是來之不易的——有許多人想要造橋,卻因資金短缺而告終。其中有一人名叫方樹林,他開着藥堂,又寫得一手好字,算是“明星級”人物了。有一個傳說得到真傳的弟子虞世明,和一個女兒方念橋。不久後,方樹林溺水而亡。又過了一個月,虞世明離開藥房,自立門戶,是一個寫字坊。他卻與師父不同,狠索資費,名聲越傳越差。一天,師妹方念橋來求字,聽說一百元一字,砸了匾額就走。幾件事過後,寫字坊生意慘淡,方念橋再來討字,虞世明也不再爭價格,說是贈予她,她卻心一橫,拒絕了。再五日後,造橋工程開始了,卻傳出是虞世明的捐奉,人羣呆若木雞。我也如夢初醒,原來他這樣狠狠的要價,全是爲了完成師傅生前的心願——建橋。他不被人們理解,甚至說他是重力寡義之徒,更不會與他交往。他孤單,也堅強,更是偉大!

橋,在我心中不再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築物,而是無數人的心靈連接。

讀《橋》有感 篇3

一天夜裏,洪水襲擊一個小山莊,這個村莊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橋。人們跌跌撞撞的向木橋擁去。木橋前,站着他們尊敬的老漢。他指揮着人們脫離這個危險的地帶,並說黨員在排後面,想退黨到他這兒報名。突然,老漢從人羣裏就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只剩下了老漢和小夥子。老漢把小夥子推上木橋,橋塌了五天後,一位老太太來這兒祭奠他的丈夫和兒子。

這位令人尊敬的老漢不顧兒女私情,大義滅親,捨己爲人。在死神面前他一點兒也不慌張, 他只知道他是黨員,他要救村民!

看完這個故事,我又想起了另一篇相似的故事:有一個警察,他的兒子犯了罪,只有他和他妻子知道。妻子和兒子懇求他不要告訴警察,可他沒答應,把兒子舉報了,並自己親手處置。就因爲他是警察,他必須遵守公安制度!

多麼偉大的愛啊!爲了他人的生命安全,把自己的生死拋之腦後;爲了他人的安全,他鐵面無私,連自己的親骨肉也不例外。他完全可以不這麼做,當其他黨員一起逃離的時候,他也可以一起逃離,沒人會說他。但是,他不會這麼做,因爲他忘不了他是一個黨員!

讓這種愛溢滿人間,是我最大的心願!

讀《橋》有感 篇4

原來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題目是《橋》。聽着這個名字,就覺得:橋有什麼呀!不就是一座橋嘛!有什麼值得學的呀。讀了這篇課文後有很大的感受。那麼,你就繼續往下看吧!

有一天,一個村莊下起了大雨,打起了雷,村民們都醒了。急忙走出去一看,天啊,洪水快淹沒了整個村莊,東面、西面都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橋,全村幾百人,可怎麼過去呀!木橋前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喊了一聲說:“橋窄,排成一隊,黨員在後。”忽然,老漢從隊伍中揪出一個小夥子說:“你還算黨員嗎?排到後面去!”小夥子

很生氣,最後,村民們都上了橋,雨水淹沒了小夥子和老漢。過了幾天,雨停了,一位老太太被人攙扶着來祭奠老漢和小夥子。原來,老漢和小夥子是她的丈夫和兒子。

洪水是多麼無情呀!我從“少廢話,快走。”中體會到老漢愛子情深,在最後關頭還是十分的愛自己的兒子,讓兒子有生的希望。“老漢似乎要喊着什麼。”我從這句話體會到了老漢是多麼的愛兒子,一定會喊:“兒子,我對不起你呀!”

讀後,我還覺得這篇文章最後才告訴我們老漢和小夥子是父子關係,設置了懸念,構思新穎,震撼人心。讀了這些動人的事蹟我有什麼理由不對他們由衷而生敬意,有什麼理由不熱愛我們偉大的共產黨呢?

讀《橋》有感 篇5

在五年級語文教科書上,有一課是作家談歌寫的《橋》。正所謂濃縮就是精華,篇幅不長,意義深刻,乾淨利落。老漢完全可以逃出洪水的魔爪,當人們驚慌的時候,老漢就站在那座救出全村生命的橋前,可他沒有獨自逃生,卻在指揮全村人逃生。倘若沒有老持秩序,人們一定會你擁我擠,這座橋一定不會支撐住,到最後別說是全村人,估計連一半人都逃不出去。

文章中老漢曾從逃生的隊伍中揪出了一個小夥子,在此之前老漢曾經讓黨員們都排在後面,可這個小夥子身爲黨員卻站在羣衆中間,老漢把他揪出來,充分說明了老漢鐵面無私,文章最後才說明老漢與小夥子的父子關係,這都是後話。最後一段全村人都逃了出去,唯獨老漢父子還在洪水中。小夥子體現了尊敬長輩的品德,讓老漢先走,可老漢卻強迫小夥子先走,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死去,他終究不是個鐵石心腸的人。最後兩人都死在了洪水的手中。老漢死前曾喊過一句話,可終究沒有說出來,他也許會爲自己的兒子死去而悲傷,也許會爲人們都逃了出去而高興。無論怎樣,他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樹立在人們心中。橋讀後感400字楓橋夜泊教學反思橋讀後感

讀《橋》有感 篇6

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橋》,看到這個題目,你或許會以爲內容是講橋的,其實它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黎明,洪水席捲了村莊。黨支部書記老漢指揮着一百多號人有秩序地逃生。他還把一個小夥子揪到了隊伍的最後面,因爲他是黨員,按老漢的理論應該排在後面。全村人逃離後,他和小夥子卻被淹沒了。最後點明,小夥子竟是老漢的兒子。

文中的老漢是多麼偉大呀!他不顧自己安危,幫助全村人逃生,還親手阻斷了自己兒子逃生的路,盡到了黨支部書記的職責。他不徇私情,捨己爲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老漢這樣無私地幫助別人的事例也有不少。比如郭明義,入黨三十多年來,他處處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他捐出一半以上的工資來救助窮苦的人,20年無償獻血總計6萬毫升,相當於自身血量的十倍;比如建國以來100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叢飛,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他義工服務3600多小時,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146人,認養孤兒32人,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還有那些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爲了修鐵路獻出了自己的青春……

這些人,這些事難道不令我們感動,不令我們流淚嗎?這些爲了他人,不顧自身的人,難道不算是我們的榜樣嗎?

如果大家都像他們一樣無私奉獻,還會有誰是不快活的,有誰是不高興的呢?所以我們要學習老漢,學習郭明義,學習叢飛他們的精神,讓世界變成更美好的人間。

讀《橋》有感 篇7

童年經驗對作家創作的影響是巨大的,雖然記憶不斷地對童年進行重塑,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重塑也在不斷地豐富童年記憶,使得童年生活成爲透視時代與世事的一面鏡子。我讀徐可的小說《橋》(刊於《中國作家》2015年2期)的時候,不時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故鄉阡陌間奔跑。《橋》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精心之作,它具備鄉土小說的某些要素,然而更多的是以童年經驗反觀現代人的精神世界,通過對故鄉江蘇裏下河一帶生活風貌的回憶,隱祕地揭示出我們精神生活的某些變化。

在敘事上,徐可採用了一個女童的視角,這個視角猶如一面明亮的鏡子,映照出孩童世界與成人社會以及時代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傳達出一種令觀者心有慼慼焉的赤子情懷,也向老子所謂的“復歸於嬰兒”的善與真發出了遙遠的呼應。事實上,在小說《橋》中鄉土精神最突出的就表現爲這種“善意”。大河雖名“界河”,但河兩岸的村民世代友好相處,從來就沒有過“界”的概念,“小妹”“二小”們守候的也是那小小的村落與家的溫情,即便作爲陌生人的修橋大叔,也與周遭“自來熟”。在小說中,故事退居到次要的位置,人物甚至沒有清晰的面孔,“家園”是這個情節淡若水月的小說最重要的隱喻,從中可以真切感受詩意的肆意流淌,猶如春風拂動下的油菜花一般,流淌着一股單純天真的氣息。

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童年時期這種人際關係的留戀,但是,他沒有止步於這種“留戀”,而是注入一種較爲複雜的情緒。這種情緒源於“橋”的修建,也來自時代發展過程中,種種陌生的事物對鄉村文化的介入,那種曾經的熟悉之感逐漸遠去,一如“小妹回頭看叔叔,叔叔仍然笑着,可那笑容再不像剛纔看着那樣和善”。“修橋”一事按理說是對鄉村舊貌的改善,然而,它也是對鄉土文化的一種重建,這就構成了一個利弊兼具、既渴望又猶疑的悖論。

以往類似題材的小說,很容易將這個悖論放入鄉村現代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歸結爲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的對立,這其實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做法,因爲它忽視了人物內心的真實和更爲複雜細密的精神意識。這篇小說雖然也暗含了城市與鄉村、過去與未來的某種矛盾,但避免了那種激烈的衝突——一座“橋”的誕生,顯得何其溫情脈脈,它對鄉村的改造也帶上了一絲“善意”的色彩。這裏飽含的是作者在面對現代鄉愁時,藏於心底的理解、寬容與憐憫。

小說讓人難忘的一個場景是,兩個天真的孩子去看望外婆,一路所見皆是迤邐的田園風光。這些虛構的現實,曾經不過是無比真切的尋常事體,而在如今看來,卻似遙遠的夢境。在這裏,作者貢獻了屬於他自己的同時又讓普通讀者感同身受的熟悉的成長經驗。這是《橋》的獨特之處,它不完全是一部鄉土題材的小說,更像是一部帶有詩化色彩的成長小說。小說的張力正在於作者以心底那份往日舊夢的感念,來觀照當下人的存在方式。《橋》就像是從作者心底自然流出的一曲舊日童謠,是時代和心靈的備忘錄,作者在淺吟低唱那些業已遠去的往日情懷的同時,也在將滿蓄的情感投向廣闊的未來,給現代人疲憊的內心一種長久的撫慰。

讀《橋》有感 篇8

上完《橋》這一課後,我覺得裏面的老漢捨己爲人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他爲鄉親們搭上了一座生命橋。

老漢爲了讓其他人先走,就把兒子和自己留到了最後。洪水在那時候一步步逼近,一直上升,先是腿,再是身子,最後,其他村民們離開了是非之地,老漢卻永遠被留在了這裏。

老漢一直爲村民們着想,無論是新來的,還是一直在這裏的,他對他們都是非常親切,就像是一家人一樣,比如發洪水的那一幕,他先人後己,自己和兒子面對了死亡。

我還在新聞上看到了一幕:有一個地方發生大火災,有幾十名消防員前去撲火,經過好幾天的撲火行動,火終於熄滅了啊,好幾十個消防員犧牲了。他們的爸爸媽媽以及朋友們、交警都來瞻仰他們祭奠他們。當時現場非常隆重,幾百名觀衆拍下了這一幕,幾百名交警參與這次祭奠。我們中國人民正是這樣,別人有難處就幫助別人,自己有難處,別人也會幫助你的。

《橋》這課正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爲別人讓出一條生路,把死路留給自己,那麼我們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讀《橋》有感 篇9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橋》,讓我所思所感。

《橋》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黨支部書記,在洪水面前臨危不懼,鎮定的安排村民們按順序從村中唯一的木橋逃生,然而他的兒子插隊,書記毫不猶豫地把他的兒子拉出隊伍。最後只剩下他和他的兒子,他又一次把死留給自已,但木橋在他的兒子上去時轟的一聲塌了,他的兒子被洪水吞沒,老漢也被一個浪頭吞沒了。

這篇文章值得我的是:老漢爲什麼不利用自已的職權讓他一家平安無事?爲什麼當他的兒子插隊時,他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的兒子平安無事?究竟是什麼精神支撐着他要嚴於律已?

讓我感動的是:老漢英勇,捨己爲人,在災難時的臨危不懼,鎮定保住了全村人的生命,但自已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其實在危險降臨時不只老漢舍已爲人,還有更多捨己爲人的英雄。

在5.12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在地震中,一剎那間死神手中奪回四條年輕生命,當時有四個同學實在衝不出去,譚千秋老師將他們拉在懷中,如同一隻保護小雞的母雞死死地護住學生;一位母親在地震中,將嬰兒放在安全的懷中,用手機給寶寶一句留言:寶貝,請記住媽媽永運愛你……這一些難道不是捨己爲人的讚歌嗎?

老漢,譚千秋老師,母親都是捨己爲人的英雄。

讓我們爲老漢他們和更多的英雄致敬吧!老漢他們捨己爲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橋》有感 篇10

《橋》這篇文章令我深思,尤其是文中的那位老漢,他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在生死關頭,一心想着村民,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村民們的安全,體現了老漢捨己爲人的高尚品德,讀橋有感300。老漢這種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老漢這種高尚的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捨己爲人,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爲了更多人的生命,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你聽說過大禹治水這個故事嗎?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大禹這個人爲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好多次大禹想進去,但是,他想到了還有很多人等着他,所以,他不能進去。

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在公交車上,我們應該尊老愛幼,主動讓座。,還有許多許多這樣的小事,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點滴做起,時刻爲他人着想吧!

讀《橋》有感 篇11

《橋》這篇課文,詳細記敘了老漢在洪水中先人後己,無私無畏,不徇私情和麪對一件事情沉着冷靜的態度。在黎明的時候,雨下大了。

《橋》這篇課文,詳細記敘了老漢在洪水中先人後己,無私無畏,不徇私情和麪對一件事情沉着冷靜的態度。

在黎明的時候,雨下大了。在睡夢中的人們被勢不可擋的洪水給驚醒了。老漢面對着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嚴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木橋。他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我們要學習老漢的先人後己,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發揚這種精神。記得有一次去乘車,我排在最前面,發現後面還有幾位老婆婆,於是我先讓她們上了車,我最後一個才上車,婆婆們都誇我了呢。……

我們還要學習老漢的沉着冷靜的態度。又一次,我在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難題,左思右想,可就是想不出來。這時我開始有一些發火了,心裏面越來越亂。但是我又反過來想了一下,心越亂不是越想不通嗎?於是告訴自己,要學習老漢的沉着冷靜!漸漸地我冷靜了下來。我認真的思考着題目的破解方法,最後我終於想出了題目的答案。我好高興哦!……

《橋》這篇課文中,雖然架起的是普通的橋,但是很不平凡!它還是架通每個人心靈的橋!讓我們把這光輝思想發揚下去吧!

讀《橋》有感 篇12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橋》。

這篇課文講的是洪水來臨時一位黨支部書記,一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用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全村人生命的故事。

老漢寧願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村民,也不願讓村民的生命來拯救自己。因爲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黨員、是領導,有義務保護村民們的安全。老漢用自己的威信、沉穩、高風亮節和捨己爲人的精神保護了村民。

以老漢爲代表的優秀領導、黨員就是密切聯繫羣衆的“橋”。他們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很高,是人民的“靠山”。

巴金先生曾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齲”老漢的行動不是正應了這句話麼?

“奉獻”是一種自我犧牲,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難道老漢這種捨己爲人、先人後己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讀《橋》有感 篇13

讀完了冰心的短篇小說《橋》,我感觸很多,也深深爲主人公琳達的人生經歷所感慨。

簡單地介紹一下《橋》的內容:女主人公琳達飛越太平洋到了美國進行生化,身在異國他鄉遭遇了生活當中的種種坎坷,琳達是祖國文化哺育成長的,對祖國懷有深情,在異國他鄉依舊深情思念故鄉。可是到了1940年前後,當他得知祖國依舊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的時候,琳達心中充分了憂傷。琳達原先不想歸國,可是後來還是回來了。琳達成爲了一個華僑華裔,溝通着海峽兩岸人們的感情,最後小說就藉着橋昇華了思想。

這篇小說《橋》寫的很好,大家知道“橋”這個文學體裁已經被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寫過了。可是冰心寫的《橋》自然有冰心的特點,寫得是那麼深情愜意,叫人感動流眼淚。此外,短篇小說《橋》也幫助我們回顧了那段讓人感傷感懷的歷史,是一部很好的歷史、情感小說。

總的來說,建議喜歡冰心的讀者一定要去品味這部短篇小說《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