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未來簡史》有感(通用17篇)

讀《未來簡史》有感(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啓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未來簡史》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未來簡史》有感(通用17篇)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

竟然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把赫拉利《未來簡史》讀完。不是因爲這本書晦澀難懂、部頭巨大,而是因爲自己內心浮躁、私慾膨脹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作爲一個文科生,科學素養實在欠缺。然而,讀這本書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淵博的知識、海量的信息、辯證的思維所折服。

顧名思義,《未來簡史》是一本關於未來的書。依據近三百年來人類社會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變化,對未來的人類和人類社會做了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測和想象,儘管這些推測和想象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但是,這本書並不是關於未來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麼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來社會。而且,赫拉利一再強調,這種結果只是一種可能性,進而啓發我們思考怎樣達到這種可能性或避免這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下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是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文版扉頁上的親筆書寫:當我們面對這個混亂的世界的終極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中國讀者貢獻智慧。

活在當下,我們是幸福的。當大約6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邁向世界各地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多少磨難呀!6萬年,對於地球42億的年齡,實在算不上什麼。然而,就是在這6萬年裏,人類征服了地球,成爲地球的最高統治者,萬物惟我獨尊!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萬物互聯,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這財富,有物質,滿足我們的物慾;有精神,滿足我們的神性;有制度,無論是專制的還是民主的,都使得我們人類強大有力量。這一切都奠定了我們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即將飛出太陽系的時候,在距離地球60億公里的地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頭再看一眼,拍攝了60張照片,其中一張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圖中那個亮點。天體物理學家、著名科學作家卡爾·薩根就上面照片說了這段著名的話—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裏過完一生。這裏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學說,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貪污政客、每個超級巨星、每個至高無上的領袖、每個人類歷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裏——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應該說,今天的我們擁有了人類以來最舒適的生活了。大快朵頤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寬大漂亮的房子,舒適開心的工作,開放平安的社會,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懾下的和平,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用了6萬年的時間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當下。

活在當下,我們是痛苦的。也許真的如赫拉利所說,人類一下子成爲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發戶沒有心理、文化的準備一樣,我們給這個地球帶來的災難也是前無歷史的。物種的滅絕,氣候的變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戰爭等等,一直以來困擾着人類。人類在無窮盡的追求物質享受的進程中也把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

赫拉利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石器時代的體驗: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時,在河邊開闊的空地搭營過夜;第二天,獨木舟順流而下10小時,在小河旁露營;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在湖裏釣魚、在附近的樹林裏採蘑菇。

現代無產階級體驗: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紡織廠工作10小時,在擁擠的公寓大樓過夜;第二天,在當地百貨公司收銀員10小時,回到同一棟公寓大樓睡覺;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開立銀行賬戶、填寫貸款表格。

你會選擇哪一個?答案顯而易見。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人類到底怎麼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是我的斷言,也是我的堅信。儘管赫拉利說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儘管他把未來的宗教歸結爲數據主義而不是人文主義。數據主義可能是未來的宗教,人們可以把一切都歸於數據,但是,人,人類,一定會在這個新宗教裏起到決定作用。離開了人的宗教,無論這個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還是無處不在的數據,都將是毫無意義且沒有價值。數據的力量再強大,如同無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賦予他們的。人類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類因爲是人類,所以不斷在犯錯。但是人類一直在修正錯誤,不斷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編者後記:以色列的赫拉利簡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紀輕輕就寫下了讓全球學術界矚目的世界史書,這位“曠世罕見的天才歷史學家”一下子結合那麼多的“硬科學”,寫出了一本完整的“人類未來史”,他的非同尋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們知道“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樣,不親身體會,怎會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篇讀後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學系文科生,與工作百忙之中抽點滴碎片時間看完赫拉利的鉅作,實屬不易,也貴有持之以恆之心,在當今網絡電子橫行時代肯花時間看書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稱爲“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幾多共性火花,又產生出幾多逆向思維,但共同點都是一樣的:我們人類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雖然之前有衆多的“世界末日論”,人類只有把握好擁有的科技,正確運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則,讓人成爲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讓我們這個“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上的人類在謝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時間,過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2

有次微信上聊天,我問大雄對未來一百年的世界發展大勢有什麼看法,因爲我們這代人就大致生活在這段時間裏。他十分推薦我看《未來簡史》這本書。

看了之後確實挺有啓發,作者所想的很多問題,也是我十多年來一直在想的問題,但是作者的思考更加成體系,表達更清楚。在讀書之餘,我另外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像赫拉利這樣的人,實際上就是"專業思考者".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雜事,或懶惰,或無方向,而赫拉利這樣的專業思考者,正好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互補。

作者提到一個詞組,華爾街上的尼安德特獵人,用它描述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真是非常恰當的。如今的我們,對於周遭的世界,已經越來越難以獲得充分的理解。技術變得無比複雜,搞清楚背後的原理逐漸變得不可能,組織結構、流程也繁瑣得難以把握,要釐清各種大小事件之間的聯繫,更是難上加難。最後很可能就乾脆放棄,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一樣過日子。

但作者沒有放棄,雖然微觀的社會現象已經複雜到無法把握,他尋找到了一種宏觀上的框架,來對現實世界進行解讀,《未來簡史》就是他對現在的觀察和對未來的預測,提供了非常宏大的視角,幫助讀者來理解世界的運作。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有四點對我來說很有啓發,印象很深,下面簡單介紹。

(一)意義之網

作者提出了"意義之網"這個概念,人類幾千年有記錄的歷史,就是這個意義之網在發生變化。

社會的組織和運作,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來傳播一個設定好的故事,這個故事會決定所有人的人生意義,好壞、美醜、對錯都將在這個意義之網中被判斷。

從最早的各類宗教,到社會主義,到人文主義,不同的時代講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同一個故事的人,就在同一個網中互動。

有了這種理解,我們對於許多常見的社會概念,將會獲得一個稍微不同的看法。

(二)敘事自我

作者將自我分爲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

當下的感受即是體驗自我,可以感受愉悅和痛苦。

而生活中的長期決定,則依賴於敘事自我。每個人爲自己編織一個故事,按照這個故事來過自己的人生。我們在編寫自己的故事時,會參考我們周圍人的故事,還有專家、成功人士們的故事,於是我們加入意義之網。

當我們說起"我"時,實際上指的是這個故事中的我。

(三)知識公式

作者總結了三個時代的知識公式:

1.中世紀:知識=經義X邏輯

2.現在:知識=實證數據X數學

3.新人文主義(未來):知識=體驗X敏感性

這是一個很有顛覆性的說法,讓我們看到,()知識本身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目前在我們的社會中,以經驗觀察和數學統計爲基礎的知識仍然占主導地位。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個人體驗的重要性在逐漸增強。

在諸如各類設計、藝術創作等活動中,體驗和敏感性越來越具有特殊的價值,實際上也可以將它們看作一種知識。

(四)數據和算法

市場,政府,甚至人本身,都是處理數據的方式。

作者說現在科學界在逐漸形成一種共識,生物只是一種算法,它對各類數據進行處理。製造出超越人類的算法,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人存儲、處理數據的能力遠遠不不上大型計算機。

我們其實已經身處算法的世界,而且社會算法正在不斷進化。今年我們國家開始在很多大學開設"數據分析與大數據技術"的專業。

在未來所有人可能面臨的威脅:少數人經過升級後變成超人類,他們超越了算法,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創造力,所以能夠作出世界上最重要的決定,算法系統無法瞭解也無法管控這些人。但大多數人並不會升級,於是也就成了低等動物,同時受到算法和超人類的控制主導。

小結

生物技術和智能技術在未來可能會逐漸結合,發展出超越現在人類的"新人類",也許會實現永生,實際上有些人已經在做相關的研究。《未來簡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小結,我們人最本質的慾望,比如永葆青春,長生不死,千萬年來並沒有變化,以往我們只能在宗教儀式中幻想一下,但科技的發展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也讓人類看到了新的希望。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3

今天早上讀了隆興發羣裏的一篇情感文章,說林徽因,樑思成,金嶽霖的情感,當時他們3個坐下來談誰更愛林徽因,結果是樑思成,林與樑便選擇結婚,可笑的後來林徽因死了,樑思成馬上再娶,而金嶽霖爲了林徽因終生不娶。誰更愛。看了我其實覺得有點可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因此發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態度,也許每個人都認爲金嶽霖是爲了林徽因終身不娶,子非魚又焉知魚。或許金嶽霖就與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剩男剩女一樣,當時錯過了一份感情,後面左突右擊,就再難得尋找到那個互相喜歡的人了呢?而並非不娶就是爲了林徽因。

這就印證了我們羣裏一起發起讀書會要讀的書裏的話,這本書就是《未來簡史》,它裏面寫到“意義的網”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人覺得現實只有兩類: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殊不知還有一種情況:互爲主體。我們給很多東西賦予了一種意義,其實都是虛構的,人類會爲一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確認,會讓意義這張網收的越近。所以很多並非存在的東西,大家都認爲是這樣的,那麼它就是這樣的。很多東西並不存在,但是我們都認爲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樑金三者之間的關係,看所有的文章都認爲金嶽霖是爲了林徽因終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誰知道結果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呢。這只是一個例子,或許你認爲他們的感情與我無關,我只要過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夠了,但是那只是一個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準。所以在評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總認爲自己有那麼的正確,不要對自己一貫以來的思想那麼深信不疑。

讀《未來簡史》,讀書會要分享,對於這種類型的看法我想我暫時表達還有點困難,我比較擅長把它寫下來。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自己是個無宗教信仰之人。因爲我確實不信教啊,我也認爲沒有上帝,也許大部分人都與我一樣。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認爲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宗教主義信仰者。爲什麼呢?因爲我總是相信destiny,在美劇大片中,總是在結尾的時候會讓你相信這是destiny。平時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總覺得是冥冥之中發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運,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爲什麼我總是不能找到合適的人結婚,我就認爲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總會安排那麼一個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來簡史》之後,我不免有點絕望了,因爲這本書裏面根本沒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連意識感覺都是算法,可以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虛無的,哪裏還會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歡說隨緣,按《未來簡史》說的意思,是沒有緣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識中的虛幻,哪有緣可以隨,不過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劉滔,我們認識也好多年了,從高中開始的朋友,他之前沒結婚的時候要我介紹女友,我與他說“這麼急幹什麼,隨緣吧”,他當時是這麼回答我的:“如果聽你的隨緣,這輩子我估計就娶不到老婆”,現在他已經結婚很久了。有點搞笑,確實有時候真的不要太過於相信隨緣,或許這生活中根本就沒有緣。

其次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還是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好,因爲未來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數據化時代,什麼都是算法,你的思維,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覺得那是一個冷冰冰的時代,因爲連情感與體驗都是可以花錢買到,就像買一支雪糕一樣。每個人都不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買藝術家的才華,科學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買。都可以像芯片一樣存儲於你的身體,你可以變成萬能,升級爲神。那麼我想我還是不願當神,我還是願意活在這個世界當一個普通的人,體驗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讀讀紅樓夢,張愛玲,世界名著,中國名著這類型的文學作品,託羣裏一大咖的福,讓我接觸到了很多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看了一些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看的書,比如《三體》《世界通史》《未來簡史》《道德經》等等,這些書放以前或許從來不會進入我的世界,現在我卻會爲之入迷,讀書對我的生活或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它不能幫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讓我過上不一樣的生活。但是它確實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的思想從只關注自身的一點小情小愛突然開闊起來。我會明白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連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時候不必那麼糾結自己的一點鬱鬱寡歡。儘管最終我還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來,寫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緒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站在人類的高度在奮鬥的人。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4

前段時間的培訓,剛經過了關於互聯網的“原住民”、“移民”和“難民”配對感悟,赫拉利《未來簡史》再次引發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對未來,我將會怎樣,我還能怎樣?

作者真是個奇人,打破了我的慣性思維,嫁接了歷史與未來。全書近400頁,以人類告別疾病和戰爭之後的未來時代爲時間線,提出了人類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標社會,通過重溫智人進化的歷史,並與其他動物比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以及人文主義是如何成爲這個世界的宗教。書中爲我們描述了一個比馬克思表述的共產主義社會更爲具體清晰的未來社會:克服饑荒、瘟疫和戰爭,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與和平,並獲得永生、幸福快樂和化身爲神。

在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爲,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爲,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的數據,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我們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我們正常的積澱和積累已經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們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來簡史》告訴我們,我們這代人有可能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生命力。可是,合上書本,發現還真的沒有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40歲生日那天,寫了篇隨感發表在《今日浦江》給自己80歲的人生做了個定性,發現已經過了半輩子。轉眼,步入50年齡層,或許還有半輩子要過,那接下去就不是準備退休的年齡了——這還真有點如何應對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所面對的職業,面對的生活,何以應付和轉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爲“神”,或許不只是一種期許,生理的適應缺無法面對心理的適應,成爲一個未來時代或社會的“難民”,即使有幸逃難到那個時代,只是成爲一個讓智能設備擺佈的無用階層,人生的命運無法由自己主宰,這或許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際遇。

面對一個如此美好和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我們一條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於,怎麼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並沒有表述,其實這也不是簡史所該解讀的,這正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我們渴望未來,但我們必須立足現在,完善好自我,離這個社會不要太遠,不要讓社會拋棄我們。或許我們渴望的那個未來我們不能等到,無法進化成爲神,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充實與快樂。50歲,或許真的又只是一個人生的開頭!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5

雖然很難以啓齒,但我也要誠實的說,斷斷續續,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草草讀了一遍《未來簡史》,而且是跳躍的讀,應該說並沒有以一而貫之的通讀,更不用說讀懂、讀通了。在培訓期間所有推薦書目中,我最先看的是這本書,是"史"字吸引了我,應該說我是一個表象主義者、形象思維者,喜歡歷史性的傳記、歷史性題材的故事,不太喜歡學術性太強的書籍、大部頭,那些精深的理論、想破頭也難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輾轉騰挪的論證令我頭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興嘆。

從中學開始,我就喜歡讀譯著,是因爲喜歡翻譯過來文章的這種文風,語句常有倒樁、排比長句常見,比喻、擬人等幽默的氣息都吸引我,有一種雜文的感覺。但《未來簡史》讀下來,我錯了。因爲《未來簡史》不僅是"史"更是"推演未來"的"史";它是史學,還是哲學和科學、未來學。這部譯著我讀起來感覺有點難,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國外的史書,引證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並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來的技術、信息和概念,由於孤陋寡聞,也難以共鳴,往往還要查一些資料來學習,比如說信息和生物技術、人文主義特徵、宗教和歷史事件等等,有些梗過不去,就要反覆幾遍的讀;三是不同於我們熟悉的紀傳體、編年體和斷代史等體例,這個"史"以人爲核心,包括科學、技術、意識,又有預測,採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分類、分塊闡述和記敘,是基於過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來。四是近幾年抱着手機看短評、聊八卦,沒有靜心讀大部頭、學術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習慣了。

但不得不說《未來簡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們熟知不熟知、經歷未經歷的過去,也以各種殘酷無情或者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或修正、或顛覆我們對現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將歷史呈現給我們的同時,讓我們試圖感覺、看到、認識未來,以及人類終將走向何方。所以說,博大精深的《未來簡史》,截止寫這個體會,我還未窺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斷是:人類基本解決了幾千年來長期困擾併爲之不斷改革、創新和鬥爭的"饑荒、瘟疫和戰爭"等三大問題。爲什麼說是基本解決,是因爲這三個問題局部小範圍內還依然存在,並有時時發生的概率。但是我們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風險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將來,甚至是今天,永不滿足的人類面臨三大命題:長生不老、幸福快樂和化身爲神。這篇體會只能就"長生不老"來提出幾個疑惑和思考,看看小夥伴們有沒有同感,也算是從數據主義的角度收集點信息吧…

我們渴望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是想延伸我們生存價值的廣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斷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質不滅,那作爲同爲物質體的人類本身也是有多個部件、零件(專業叫法是器官、組織和神經)組成的,往微觀了說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組成,也將永生、永存。關鍵是尋找到一種技術,避免這個物質被腐蝕,避免一切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近年來生物基因技術的重大發展使我們掌握了對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讀生命密碼、掌握長生不死之術,我們將不再慨嘆去日苦多,也無需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將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我們的興趣與愛好、專研於我們的工作及事業,將一切做到極致,那是怎樣的愜意和快樂。

但"長生不老"給了我們希望,也讓我們恐懼;給了我們篤定,也讓我們失落。生命的樂趣和意義在於成就感和有事可爲,如果生命長到無所事事、生無可戀死亦無所懼的地步,是不是人類下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尋找怎樣幸福、快速又不違反道德的終結生命的方法了。

《未來簡史》說: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爲,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爲,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隨着醫學、生物學的發展我們也許會實現超長的生命力。這是幸事,但也很殘酷無情,以前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生存。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我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裏?

不推陳哪能出新,沒有前浪死在沙灘上,哪能後浪一浪又一浪。我們如何應對繁衍和傳承?原來的認知是死亡是自然規律,沒有死亡就沒有新生。今天我們爲避免人滿爲患、失業率50%甚至更高導致新一輪的"饑荒、瘟疫和戰爭",爲了永生要掐斷新生嗎?這個問題我想不出來,作者好像也沒有告訴我們確切的答案,歡迎小夥伴們告訴我。

《未來簡史》是作者的預言,樂觀與悲觀各參半。但整體目的是爲了引發思考。對此,我等屌絲也不過是害怕不能適應未來,難於駕馭未來,被未來所拋棄而聊發一感,美其名曰讀書體會,實爲完成鄒羣主愛護、關心我們所下發的閱讀任務…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無論樂觀還是悲觀,未來終將到來,趁還有時間和機會,多思考一下各種可能性、瞭解些未來的趨勢、多學些新知識、讓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爲一個兼具各種能力的多面手,總沒壞處。

最後來一句警句名言煲個湯:活到老,學到老。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6

實在看不下去paper,終於拾起書,把未來簡史看完了。

整本書的語言非常生動,舉例有趣,用了大量的類比更清晰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將企業,政府,國家,以及人文主義和當下逐漸初出茅廬的數據主義與各種宗教相類比,表達出人類是生活在一個大的系統之中的概念,這個大的系統會隨着時代,需求和科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人類確實是一隻被這些無形的東西所控制着。

書中大膽預測了社會的未來,着重講述了無機代替有機,數據代替感受,算法代替思考的這一種可能性。之前看到有人留言說看完書後覺得很悲觀,可能是因爲專業原因,我對這種想法和發展趨勢並不反感,理智的來說是非常有可能的。學習地質的過程中,見證了地球的誕生,古生物的興旺和衰落,從來覺得物種是會被交疊更替的,人類的存在在歷史洪流中很有可能也會只是曇花一現。之前在跟母親交流的時候,發現她對我有這種想法產生了極大的擔憂,甚至在聽到這種理論之時一瞬間的絕望,那是我才發現原來“人類站在生物頂端,並永遠不會消失”這種想法是大家內心所向往的,它給予了人們去繁衍生息,去努力奮鬥的希望。從個人的壽命來說,確實如此,至少人類突然滅亡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閱讀的時候做了一部分的摘抄和小感,整本書給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向帶來了很大的啓發。感嘆與作者龐大的知識量,對歷史,政治,經濟,當下的前沿科技都有大量的儲備。時不時的想,若真的能把這些知識存成我們的大腦能夠理解的信號,一股腦的複製到我的大腦裏該多好。

全書最後一章講的是數據主義,基於萬事萬物都是在遵循特定的算法,通過數據分析能模擬,並在此基礎上對世間萬物進行更加完善的管理。這個技術不悲觀,主要看怎麼利用,從什麼角度去看待它。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在可以掌控的情況下,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便利,優質我們的生活,而從宏觀的發展方向來看,當時世界的運轉和掌控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來達到全自動化,那麼人類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然而現下所有的設施和技術又是爲了服務人類,那麼人類的消失就會剝奪數據分析的意義,悖論。所以另一種物種活着意識的存在是需要的,同時數據分析的目的也不再是服務人類,否則世界豈不再度回到遠古時期。其實大自然不也是一種算法,比如二氧化碳的濃度,雖然沒有人告訴大自然目前二氧化碳的濃度是多少,但是它會做出相應的改變,這不也是一種大數據分析麼。人類還是和數據手拉手的和平相處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持陰陽平衡。

即便宏觀的發展方向讓我們遠離了傾聽自己的內心的必要性,可是我依舊認爲,體驗和感受纔是能夠讓人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的意義和價值,去愛自己的家人,去欣賞日出日落,去揮灑汗水,去享受美食。我認爲大多數人在世界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那麼不如去關注自己。從懂事起特別害怕死亡,不但害怕死亡本身更害怕的是消失,害怕於人類文明一旦消失,個人的存在也被抹空,然後一直困惑與人類生活意義是什麼。明顯人類已經不滿足於繁衍生息。高中是同學一句的話卻讓我豁然開朗,她說:“人活着是爲了影響身邊的人”。突然間意識到,與其掙扎於向他人,向歷史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不如向自己證明自己活過,自己做過體驗過想要做的事情。一輩子何其之短,最大的幸事莫過於能夠遵從自己,取悅自己,即便這個自己也是社會和時代的產物。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7

《未來簡史》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創作的科技理論類著作,是作者大型社會學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和饑荒、瘟疫和戰爭鬥爭了上千年。進入現在社會後,死於饑荒、瘟疫和戰爭的總人數在不斷的降低。400年前,暫時的和平帶來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藝復興時代,而現在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來簡史》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哲學問題:作爲智人的我們所擁有的的意識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爲那些不必要的意識,讓我們更容易犯錯。未來,會不會進化出一個沒有意識的人類,從此人類從智人進化爲“神人”呢?這章內容讓我感觸頗深。記得很早的時候聽過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個極度理智的蠢驢,在兩堆完全相同的乾草中思考應該先吃那一堆纔是最佳的方案,最後因爲極度理智而餓死。現在看來,這個蠢驢應該很快就要橫空出世了,因爲我們迎來了AI時代。那個極度理智的蠢驢應該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筆下沒有意識的“神人”,不過它應該不至於餓死,最多隻是沒有電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實還原我們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學習的基礎理論其實模仿了人類的神經樹突工作機制,通過增加上下層之間的權重與聯繫,深度學習後的模型能對事物作出預知判斷,結果還極爲準確。比如以下的圖1,通過模型,機器能識別出不同位置的貓,甚至遮擋了大部分的貓,而且還能識別出圖2中經過僞裝的貓。但是現在的`機器學習遠遠沒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圖2裏吃着香蕉僞裝成猴子的貓能被機器識別爲貓,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丟失了,機器識別結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跡,但是任何一個孩子都能通過幾張很簡單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個是貓,哪個是僞裝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長道路僅僅是一個開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現標誌了未來可能研究在某一個技能上超越人類的機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類是一個平均體,從現階段看,人類輕鬆就能實現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圍環境、和諧平衡的活動四肢。2017年MIT研究員LexFridman在《機器學習》課程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視頻,表述了人類能做的最簡單的事情機器人是多麼的困難和可笑(詳見壓縮文件中的視頻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現階段無法替代人類進行工作,現階段的智能應用更多是幫助人類做到“人機協作”,Lex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車系統中也體現出:人類可以隨時接管汽車,汽車也能時刻協助人類規避風險的設計理念。

赫拉利對未來人類的發展的假想可能比較遙遠,但是他對人類“人文主義新宗教”的說法讓我們認識到——未來,“人”的意識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們比任何時候活的都更像原來的我們。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8

著名的年輕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就如同21世紀的先知,他的三部簡史著作描述了從人類誕生到智神出現,超過數個千年的宏大圖景。與普通的歷史作品不同,赫拉利的簡史更像小說,一部一環扣一環扣人心絃的小說,他並不只是陳述歷史事實,而是結合了廣博的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猜想,將人類演化,乃至未來發展的未知景象如同珠串一般粒粒穿起。很難想象如此係統嚴謹,在多個學科中行進自如地描述未知的作品,竟只出自一人之手,稱赫拉利爲先知並不爲過。

《人類簡史》講述人類由一種普通的生物最後成爲地球之主的故事,《今日簡史》講述人類即將面對的幾項挑戰,而《未來簡史》則暗示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數個世紀之內,人類使用科技使自己的生存擺脫了瘟疫,饑荒,與戰爭的威脅,如何走向下一步,赫拉利給出了自己的猜想。

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已經指出生命就是許多體內的生化算法,只要人類得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機制,就可以做到長生不老,或是讓自己獲得源源不斷的快樂,最後利用科技使人類走向更加高級的生命形態,也就是赫拉利所說的“智神”。這些在科技上並沒有這麼容易,人類或許再需要數個千年才能達到,但在歷史的方向上並不只是毫無根據的幻想。企業家將錢投入延長壽命的研究;中年乃至青年人花錢保養自己的身體免受時間的侵蝕;人類一直在與飢餓,瘟疫,戰爭的鬥爭其實也是爲了延長自己的壽命,細觀歷史不難發現我們對長生的渴望。又或是實驗小鼠爲獲得快感刺激,踩動踏板最後將自己餓死;全球毒品屢緝不止,成爲可怕的非法勢力;爲使人類更方便社交,遊戲,看視頻,購物的公司引領了市場,被稱爲“爸爸”,可見人們對快樂的購買力之高。至於使用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將人類的智力,體力提升一個檔次,或是能夠掌握萬物,甚至更方便離開地球,則是牽動着科學家與小說家的心絃。

對於這些猜想,赫拉利表示,幾千年來,科技,經濟,社會和政治一直髮生鉅變,但是有一件事始終未變,那就是人類本身。我們並不知道眼前這些道路會把我們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們像神一般的後代是什麼樣子,因爲科技能改變人類的心靈和慾望,而我們以今天的心靈和慾望,無法理解其對未來的影響。即使如此,我們無法理解其中的相關細節,但仍然能夠肯定歷史的大方向。

生物是算法,在大數據時代,積累了數據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而這一切都將掌握在大數據巨頭的手中,對此我深感,看似是巨頭服務於我們,也許是我們成爲巨頭心甘情願的奴隸。這一切在我們的身邊初見端倪,數據巨頭根據我們的喜好推送源源不斷的信息,隨之而來的是廣告,也許我們有一天不知爲何去買一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或是站在一個寸草不生的高原湖邊,正是因爲電商與旅行社付給了數據巨頭廣告費。隨着科技的發展,數據將滲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許到時候我們會習以爲常,因爲它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如果細細想來,確實令人毛骨悚然。

在結尾處我們的天才作家赫拉利寫到,“那些永不知足的又不負責任的造物主們連他們究竟想要什麼都不知道,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怕的嗎。”雖然《未來簡史》講述未來,卻無不顯示着人類本性的貪婪與自私。未來已來,美好的未來需要全人類一同守護。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9

未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爲未來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價值,從此就有了許多預言者,去盡力地預言未來是怎麼樣的。最後,這些預言者到了現代就發展成一種史學流派,叫未來史學家。

但是這種未來史學家的文章一般都沒有人看,因爲這些東西要在未來才能應驗,無法考證,到了十年之後誰還記得你說的話呀,所以說,許多未來史學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數預判都是錯誤的,但是他依然沒有受到許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個作者,他寫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而且被主流認爲是對未來的一種正確見解,那就很奇妙了。那麼我們撇開《未來簡史》的內容不談,我今天想說說,爲什麼未來簡史可以大獲成功?

首先就是由於這個作者立意新穎,立意新穎這個詞啊,是每一個寫文章的人一開始都會遇到了一個詞,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獨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腦洞清奇,這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了,一個腦洞打開的人才能應對腦令人腦洞大開的未來,因爲未來發展速度肯定比現在要快,所以,那時的場景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正是有了這種凡是從別的角度去想,有這種精神,才能寫出這類特別有先見性和新穎性的好文章,因爲未來總體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而要從暗霧中找到一道光,這當然不是正面的發現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從一些側面的角度來綜合性的分析,有了這種分析之後,才能透過迷霧看到未來的實質。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變化不變的一些特點。我們現在說未來都是變化的。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是實際上縱觀整個宇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不變的關鍵點來寫文章,而這些點相當於是看透未來的一隻眼睛,因爲這些東西可以預見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可能,這些原理就相當於一個公設一樣支撐起了它結論,假如沒有這類公設性的結論,那麼這個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爲沒有一個合適的根基,未來發生什麼事就完全無法被預測,那麼最後就相當於是一個人光靠想,想出一個未來圖景其實沒有一點用處。有了這些不變的東西之後,他才能寫出來真正有根據科學性的文章,這就是爲什麼叫未來史學家不叫未來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採用各種新穎的寫作手法,新穎的寫作手法在我們平常人看來,用在一篇平常文章裏面可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對未來這種難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種手法,纔是讓你領會未來是怎樣一個圖景的正道,就好像這本書裏一個特別經典的比喻,或者說類比就是,到現在爲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經比餓死的人還多,因恐怖組織而死的人已經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這個類比一出,我們就更容易想象未來和現在會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就更能看清未來世界是一種怎麼樣趨勢。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0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書,同時也極具殺傷力,足以毀滅你的三觀。

閱讀這本書之前,也許你的三觀是這樣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護,自由、平等、博愛是大多數人信奉的普世價值觀。

閱讀這本書之後,你的三觀或許變成了這樣:數據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裏有什麼自由意志?哪裏有什麼價值?一切都是虛構的故事。

未來究竟是個啥模樣?

人類將長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醫學和納米科技等領域的飛速進展,讓人類戰勝死亡變得越來越樂觀。

幸福快樂將由人類自己掌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痛苦將從人類的體驗中徹底消失。

智人變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過程中,人類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購買。三條通神路徑: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幾個觀點:

人類超越其它物種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想象力,人類創造出抽象的主觀世界,如國家;一是大規模合作的能力,通過語言、文字等工具,人類的合作規模幾乎沒有邊界。

人文主義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戰。人文主義崇拜人類,認爲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人類體驗爲宇宙賦予了意義,人類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權威。

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能。

書中提到的幾個印象深刻的事情:

1、兩個自我

人類有兩個自我:一個體驗者,一個敘事者。體驗者感知每時每刻的意識,但沒有記憶能力,不會講故事;敘事者喚起記憶,講故事,做決定。

2、《劍橋意識宣言》

2012年,神經生物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在劍橋大學簽署:“各種證據均指出,非人類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並且能展現出有意圖的行爲。因此,證據已充分顯示,負責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並非人類所獨有。”

3、《動物福利法修正案》

2015年,由新西蘭議會通過,在法律上承認動物也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該法規定,從此必須認識到動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須適當維護動物的福利。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1

時隔半年,讀完了《未來簡史》,這本書既是《人類簡史》的序章,卻又比《人類簡史》更加有趣,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引人深思。

本書的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座大山”——饑荒、瘟疫和戰爭。進入21世紀,人類已經克服了這“三座大山”,放眼望向未來,將開始追求永生、幸福快樂,以及進化爲“神人”。讓人感覺彷彿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加速向前,最終是登上天梯還是墜入深淵,不得而知。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尤瓦爾指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想象的現實”之中,從而纔有了語言、文化、國家、歷史等等。“想象的現實”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秩序,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與行動。在《未來簡史》中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觀點:推動社會變革的不是我們對現實的認識,而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也就是宗教的力量。現代社會相信的宗教便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提出:“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人是第一可寶貴的”。接着,作者提出:人爲什麼厲害?並不是因爲人類更高級、人類有意識等等其他原因,而是因爲人,能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合作。但是,真正能讓人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合作的,不是個人想象出來的主觀現實,而是所謂的“互聯主觀”—人幻想出來的虛構的東西,而且還能讓人人都相信。

人文主義中的自由主義,倡導我們要崇拜人性,要注重每個人的內心體驗,應該賦予所有人自由表達的權利。而隨着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僅“破壞了自由主義對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壞了對個人主義的信念”。作者指出: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將會失去在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社會系統仍然認爲人類整體有其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社會系統仍然會認爲某些獨特的個人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羣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衆”。作者預言,隨着新科技的發展,人類將不再是個自主實體,而會變成整個舉行全球網絡的一部分,人類將最終交出權威,送到算法的手中。於是,新的科技宗教將會產生—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我們將會面臨一種全新的挑戰。

全書的最後,作者拋出了三個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一是,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我想,不論科技和社會怎樣發展,對於我們個人來講,要想不要太快地被淘汰,只有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地進行自我迭代,不斷地探尋更加強大的自我,更加從容地融入社會。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2

本書展望未來,描繪了作者結合過去和現在智人的發展而總結出的各種未來的可能性,併爲我們提出了議題,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中可以思索與討論。

友情提示,在瀏覽本書前請先閱讀這本書的前作《人類簡史》。

接下來所說的內容,是筆者對本書的摘錄和思考。

衆所周知,我們人類是在進步的。但從前的進步都是在人類的可控範圍內,以後的進步卻好像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已經充滿了算法和數學。他們潛伏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各個角落。我們在進步的同時,算法也在進步。算法有一天會超越我們嗎?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智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以下是本書的抄錄和筆者的理解:

1、治癒與進化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醫學一開始幾乎總是要拯救那些低於正常下線的人,但同樣的工具和知識也能用來超越正常的上限。

確實,每一項科技的創新都是在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但當它真正問世,它的發展卻並不取決於它自己本身或其作者的意志。就好像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方程,但利用質能方程產生的原子彈卻不在他意料之中。同理,許多父母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孩子的發展時常出乎他們的意料。

2、住在宮殿裏的人,心中的重要議題永遠與住在陋室裏的人不同。

我相信這回事亙古不變的真理。前兩天我的哥哥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無論是上層社會的精英,還是平民老百姓,都會考慮同樣的生活問題,比如買房子和娶妻生子。這確實沒錯,但我上層社會生活的中心肯定不會與平民百姓相同,買房子或許也是他們的生活負擔,但卻絕不是他們最根本的追求和生活壓力。所以,不同階層的人的議題終將不同。

3、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變化。

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是如此的輕鬆和簡單,可以隨意的去對過去評頭論足,但預測未來卻顯得如此艱難,哪怕是歷史上的諸位偉人,他們所預測的未來都與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有所偏差。這正是因爲歷史是在變化的。所以,對於筆者來說,如果不能準確的預測未來,至少要努力的跟上現在。

4、研究歷史的意義:

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爲了重複過去,而是爲了從中獲得解放。研究歷史,就是爲了掙脫過去的桎梏,讓我們能看向不同的方向,並開始注意到千人無法想象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觀察讓我們走到現在的一連串意外事件。就能瞭解人類的每個念頭和夢想是如何變成現實的,然後我們就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編織出不同的夢想。研究歷史並不能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但至少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項。

5、現在的狀況既非自然而然,也不會永恆不變。過去曾經是另一個樣子,只是有了一連串的偶然事件,才創造出現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們採取明智的行動,就能改變並創造更好的世界。

依筆者之見,現在的世界已經成年,無論如何,其都會向前發展,而不會自尋死路。

6、如果你想發動一場革命,不要問:“有多少人會支持我的想法?”而是要問:“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夠有效合作。”

烏合之衆不可靠,可靠的是能在社會萬象中明辨是非的人。只有找到這樣的支持者,其合作才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7、太過扭曲現實,力量就會被削弱,讓你敵不過那些能看清現實的對手;但想要有效的壯大組織的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虛構的神話。如果堅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現實,絕不加入任何虛構,追隨者肯定也不會太多。

8、虛構故事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支柱。但遺憾的是,盲目相信這些故事,也就意味着人類往往爲某些虛構實體(例如神或國家)的榮譽而努力,而不是讓真正擁有感受的生命過的更好。

9、與“現代的契約”——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

筆者對此感觸極深,筆者自己就可以說是一個放棄意義的人,至少到目前爲止,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都沒有在追求意義,現在在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在爲了獲取力量。不過,我寫這篇書評,卻是可以說是少數的自認爲在做的有意義的事。

10、人文主義的分裂: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

11、丹尼爾。卡尼曼曾做過一項開創性實驗。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體至少有兩種自我:體驗自我及敘事自我,體驗自我決定當下,而敘事自我則顧全大局。

我們的人生是在敘事自我控制下的,敘事自我決定着我們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12、活在幻想裏是一個更爲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都有意義。

不僅僅是痛苦,其他感覺在幻想中彷彿也更有意義。這就好像《黑客帝國》。但至少現在,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還是不能僅僅活在幻想之中。有時,我們會爲了逃避現實而躲進幻想之中。但也有另一種選擇方式,我們何不勇敢面對,讓幻想變成現實呢?

13、我們的敘事自我寧可在未來繼續痛苦,也不想承認過去的痛苦完全沒有意義。最後,如果我們想把過去的錯誤一筆勾銷,敘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清潔中安排某個轉折,爲錯誤注入意義。

敘事自我使我們的痛苦可以平均,但有時我們也需要相信體驗自我的感覺並牢記它,而不是總是讓敘事麻痹我們的意志,本書從多個方面討論了人類的現狀和未來。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議題是人類是否真的有意志,如果我們人類只是各種化合物的堆疊和組合,我們意志只是各種電流和信號,那意志本身又從何談起呢?同樣的,以化合物爲基礎構建的計算機能不能變得和我們相同呢?如果他們可以和我們相同,那是不是也存在着超越我們的可能呢。

作者並沒有再次給出具體的答案,而是廣開大門任我們想象。

筆者認爲,我們人類確實是由各種化學物質堆疊組成,但我們也同樣存在意志。就好像哲學和物理同時存在一樣,化學物質和意志也不衝突。無論最後人類會走向何方,都不可否認人類在每一步中都摻雜着其意志。

畢竟,父母無法決定孩子的成長,但每個孩子的成長中不也都飽含着父母的意志嗎。現在,讓我們迴歸到那個爲題。算法有一天會超越我們嗎?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智人該何去何從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3

作爲《人類簡史》的姊妹篇,《未來簡史》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信度頗高的人類未來命運的預測。簡而言之,我們的未來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當我讀到全書第三部分的時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人類每一次面臨大革命時,變化都是如此巨大。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工業革命,時間跨度都很大,可是這一次,變化可能無需太久就會到來。

《未來簡史》千字精華:人類未來結局幾何?

序言:人類的新議題

饑荒是之前前年來人類的大問題,之後是瘟疫傳染病,再是戰爭。我們有能力解決好這三個問題,但是歷史不會允許真空,一定會有新的問題來困擾我們。比如:人類想要長生不死、找出幸福快樂的關鍵、把自己升級成爲神。

數千年來,科技經濟社會政治始終在變,唯獨人類本身未變。如果我們能再造人類心靈,智人就將消失,智神將登上歷史舞臺。

一、智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

1、人類的時代

相對於其它物種,人類可以說是“神”了,過去幾億年,人類是全球生態變化唯一重要因素,並改寫遊戲規則,突破地球各生態區之間的阻礙。我們馴化了動物,卻給這些被馴化的個體帶來了苦難,我們忽視了他們的主觀需求。農業革命後,我們已不用與動物們對話,工業革命後,我們不用與神對話,僅剩我們自己的獨角戲。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動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關鍵的生物算法,我們99%的決定都是由這些算法決定,包括感覺、情感和慾望。

2、人類的特質

說人比其它動物優越,可能是因爲人有心靈,它是一種腦中主觀體驗的流動。主觀體驗重要性在於,讓我們感到飢餓和恐懼,促使我們生存下去,能夠解釋人們的行爲。我們判斷動物是否也有心靈,就看它是否能與人類建立情感關係。大多數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但是使人類勝出的是合作能力,勝利幾乎都屬於合作順暢的一方。而合作,基於一套想象的秩序。

現實除了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外,還有“互爲主體”。它並不因爲個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許多人的溝通互動而存在。

二、智人之前的成就

1、虛構

單一個體能力變化不大,但是虛構的故事,推動了歷史。文字幫助推動社會進步,人們組成網絡,分工細緻。文字也構建了強大的虛構實體,也能重塑現實。事情細節,大家都以文字記錄的爲準,而不管是否真實。

2、科學與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們心裏,信仰促使人們去做事,是一種動力。而科學,可能讓神話更強大,更能控制客觀與主觀現實。人類受制於宗教這種道德法則系統,並非由人創建,也沒法改變。宗教故事包括倫理判斷、事實聲明、具體指示三個部分。

靈性之旅與宗教相反,以神祕的方式把人帶向未知目的地。宗教鞏固世俗秩序,靈性要逃離世俗秩序。

宗教能爲科學提供倫理上的自由,也能夠影響科學研究的議題和科學發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學在乎力量。

3、現代契約

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裏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一同推動社會對力量的追求。現代的理念,在於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增長,把餅做大。所以增長也是幾乎所有現代宗教、意識形態、社會運動的追求重點。

增長需要資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識作爲一種資源,是無限的。知識增長,能帶來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現代經濟的真正問題是生態崩潰。

4、人文主義

之前人們信教,聖經是權威。但是人文主義認爲,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權威。我們不僅能提供個人生活的意義,也能爲社會和政治程序提供意義。藝術創作唯一來源是人的感受,現代自由市場以顧客自由意志爲主導,我們也教育學生要自己思考。

科學革命無法處理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人文主義提出知識=體驗*敏感性。要追尋內心體驗(知覺、情緒、想法),並要主要到其影響自己。

人文主義裂變爲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後來,自由人文主義取得最終勝利。

三、智人的困境與未來

1、實驗室裏的定時炸彈

從科學來看,人的選擇不是生物預設就是隨機,並沒有什麼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確實沒有自由意志,那麼用藥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腦,就能操控人的慾望。科學不相信信念,自由主義的故事就是神話而已。人並不是由什麼單一的自我做決定,而是有2種自我:體驗自我、敘事自我。體驗自我主管意識,敘事自我用來編制故事與計劃。生命科學認爲,所謂自由個人,也是一個虛構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集合。

2、大分離

自由主義賦予每個人價值,每個人都很重要。如果智能與意識脫鉤,人類可能失去經濟價值。實現超級智能可能並不需要意識,如果人類再不強大,遲早變得沒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創意類工作還是會交給人類。

生物是一種算法,算法不受物質影響,所以機器算法有可能比生物算法更強大。人類走向專業化,所以用計算機取代人類將會更加容易。財富和權力將會集中在更加少數人身上,激化社會政治不平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斷學習。

社會未來可能還需要人,但不需要個人。社會更瞭解個人,會爲個人做決定,剝奪個人權威和自由。權威將從個人轉向算法構成的網絡。

未來,精英階層與普通人之間的身體及認知差距還將擴大。20世紀醫學幫助大多數人,因爲20世紀是大衆的時代。21世紀則是要讓健康的人再升級,針對大衆的醫學將結束,沒必要讓大量無用的人維持基本健康水平。

3、科技人文主義

新的科技宗教分爲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兩大類。科技人文主義認爲,智人已經完成歷史使命,應該創造智神,一種更優秀的人類形式。身體和心理升級,可以對抗最複雜的無意識算法,甚至可以引發第二次認知革命,讓智神接觸到目前還未想象到的新領域,成爲整個星系的主人。

醫學着重讓健康的人升級,而非治癒。從治癒精神問題轉向讓心智升級。但是最後,我們有可能身體與大腦都升級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爲沒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頻譜。這樣反而會造成人類的降級。只要我們相信人類的意志和經驗是權威和意義的本源,就永遠無法處理和這些科技的關係。

4、數據主義

數據主義認爲,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這樣,同樣的數學定律可以同時適用於生化算法及電子算法,各種學科都能統一於單一的理論之下。數據主義認爲,數據的流動量已經大到人類無法處理,應該交給電子算法處理。

民主和專制本質上是兩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對立機制,專制用集中式處理,民主用分散式處理。民主制度可能衰敗。因爲在過去,科技進步速度很慢,但是現在科技進步速度超過了政治演變速度,現在的政治體制已經無法處理大量數據流。

我們可以把全人類看成是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每個人都是裏面的一個芯片。如果人類整體就是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那麼其產出就會使一個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數據處理系統,稱之爲“萬物互聯網”,除人以外,每個物體都能參與進來。

數據主義最高價值就是信息流,要鏈接更多媒介、事物,產生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讓數據流最大化。要追求信息自由,信息自由所賦予的對象是信息,而非言論自由對應的人類。信息流通的權利應該高於人類擁有並限制數據流通的權利。

對於數據主義,體驗不分享就無價值,我們無需從自己的內心裏找到價值,我們只要記錄自己的體驗,連接到整個大數據流中。算法會幫我們找到體驗的意義,並指示下一步操作。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4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爲會在一片輕鬆和諧中度過。沒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連開四個會,感覺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變化,又是從零開始的節奏。

這是我做互聯網的第5個年頭,我自己最大感覺就是變化。每一年都在變,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爲去年的經驗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項目已經被砍掉了。

雖然在體制內,我們的人員直接被砍掉的情況還沒有發生,但是我總覺得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過節期間,我把《未來簡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我自己還會有競爭力嗎?這樣的競爭力可以維持多久?

赫拉利在書中的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爲,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爲,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的數據,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以前,一個本科生在學校學的東西可以在社會上用3年,研究生學的東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現在呢?不管你是什麼生,只要你一畢業,你上學學的東西基本都過時了。

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對於知識的理解像是"養老金".年少時花時間存上一筆知識,然後上班之後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就像我們的養老金一樣,不夠了……

《未來簡史》中說,我們這代人會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的生命力。而人們真的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嗎?

以前我們60歲退休,過個10年左右就安息了;現在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過。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再是和我們一樣可以活到120歲的人類,而是人工智能。在未來20年中,將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我撥指一算,糟糕,20年之後,我才50歲。如果那個時候我失業了怎麼辦?

當然,在未來也會有很多新的職業誕生,比如虛擬世界的設計師。但是已經50歲高齡的我,能夠轉型成功嗎?就算我真的轉型成功了,根據社會進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後又需要轉型一次。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消息,說硅谷已經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寫代碼了。背後不禁一陣寒風,連程序猿哥哥都危險了。

面對一個如此"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一條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於,怎麼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並沒有說,也不需要他說,這也許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願意做一個這樣的人,一個終生的學習者。讓我們一起踐行吧!

你準備好了嗎?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5

看完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除了三觀被刷新了一遍之外,腦海中閃現最多的就是,人類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在不斷尋找意義,賦生活以意義的意義史。

在人類世的時候,宗教賦予我們各種意義。上帝說,生活就是苦難,那生活的意義就是去經歷苦難。智人統治世界後,人類通過虛構各種故事,賦予世界以意義。在未來數據教接管世界後,人類的意義就在於記錄體驗、上傳分享自己的體驗,將體驗轉化爲自由流動的數據。

聯想到日常生活,我們時刻都在爲自己的各種行爲、各種想法賦予意義。譬如,爲什麼工作啊?爲了賺錢,爲了創造價值,爲了自我實現。爲什麼社交啊?爲了圈子,爲了人脈,爲了避免孤獨等等。

想到之前網上看到的一個段子:

可以這麼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吃飯。我出門旅遊是爲了吃外地的飯。我努力學習是爲了掙錢吃飯。我穿好看的衣服,打扮自己是爲了能有人請我吃飯。我去健身是爲了更心安理得的吃飯。我打遊戲是爲了更開心的吃飯。我睡覺是爲了精神的吃飯。我過節是爲了吃飯。放假爲了吃飯。我出門是爲了吃飯。在家也是爲了吃飯。我買一家航空公司的機票是因爲機餐好吃。我受高等教育是爲了吃更好吃的飯。我買跑鞋是爲了去吃飯的路上跑的更快。我買車是爲了不用打車去吃飯。我買房子是爲了在家吃飯。

看,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沒有意義,而我們要做的是把原本沒有意義的生活經營得有意義。

雖然,在赫拉利看來,人生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一切意義都是幻想出來的,但這又有不好呢?!所以,看完了這本書,我想,我也會繼續活在虛構之中,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6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爲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爲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說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爲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7

《未來簡史》是由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創作的科技理論類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進入21世紀後,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智人面臨着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爲具有“神性”的人類。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我將挑出其中兩個議題與大家分享,並談談自己的感想。

01、關於幸福的探討

幸福感究竟是什麼?幸福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曾經的人類忙於與瘟疫、饑荒、自然災害、戰爭等影響到自身生存的因素作鬥爭,從而忽視所謂的幸福感受,或者說在惡劣的生存環境面前,活着就是幸福。而在瘟疫、災害和戰爭被完全攻克的未來,我們不必再爲生存擔憂,幸福究竟是什麼,它以何種形式而存在,它對於人類的意義是什麼,這也許是個模糊而又難以言表的哲學問題。書中作者從理性的生物學層面解釋道:人類不斷演化,是爲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幸福快樂的感覺是人體生化系統對於人們做出有利於生存和繁衍行爲的一種獎勵。因此,人類的基因中蘊含了追求幸福快樂的原始動力。作者這段解釋我覺得相當精彩,他將一個模糊的哲學問題用理性的科學認知闡述,讓我們能直面自己對幸福的追求,直面自己想獲得幸福的慾望。

既然基因決定了我們本能的去追求幸福,就不免有些人嘗試通過投機取巧的旁門左道手段欺騙人體生化系統,直接獲取我們想要的那個獎勵——幸福快樂的體驗。例如爲了逃避現實中的失落而沉迷網絡中的虛幻世界,再或是通過毒品等藥物獲取精神和肉體上超脫。這些扭曲的追求短暫幸福快樂感行爲無異於飲鴆止渴。

因此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成爲當今和未來人類社會一個重要的課題。我認爲最真實最純粹的幸福來源於個人對生活的嚮往,能夠活在當下,並對未來充滿期待,既不苦中作樂強顏歡笑,也不怨聲載道自暴自棄,該哭哭該笑笑,動力和激情常駐,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02、關於未來人類“神性”的探討

正如本書副標題寫到“從智人到神人”,人類未來的終極進化體是什麼樣的或者說是處於什麼狀態的,作者給出了幾個假象。人類的科技攻克多個領域的重大課題,其中包括具有超強學習和運算能力的人工智能誕生,它們智商遠超人類,成爲社會主要生產力,人類將不再參與社會生產活動,或將“退居管理層”;生物學和醫學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修復病變的器官使人類壽命大幅度提升,甚至可以通過大腦移植實現永生不滅!人類社會實現最大範圍的大數據,任何問題都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篩選出最優解,資源調度、信用成本等社會問題將不復存在等等。這些內容已經超出了當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甚至有些驚悚。我看完的第一反應是:我們成神了!這就是本書對未來人類所謂“神性”的探討。

對於作者提出的未來人類社會,我的想法是:淡定,坦然面對。科技的力量是無限的,人類越是對科學深入專研,越發現自身的渺小,越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就越要不斷進行科學研究。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從神學到經典物理學再到量子力學,每次重大的科學突破都是一次對人類認知觀念的粉碎和重塑。我們不必過於擔憂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我想以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是無法準確把握未來人的生活狀態的,就像百年前的人們也無法想象現在的我們所擁有的科技一樣,也許現在的人類在過去的人眼裏就是如同“神”的存在。我們要做的只有盡人事,聽天命,擺好心態,在不斷的科學探知中消除我們的愚昧,在一次次的思維認知的碰撞中涅槃重生。或許,當未來某個時刻,我們人類真的離所謂“真理”、“宇宙的本源”很近很近的時候,我們能擁有接受這一切的素質和度量,坦然面對一切,到時候或許所謂的“神性”人類已是普世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