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1

花了很長的時間看完了《未來簡史》。剛開始看完書後,似乎完全認同了作者的觀點。即使覺得作者的觀點讓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駁的意見。特別是現實的整個社會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熱潮: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霍金也在不斷的提出,未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人類必須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對策。創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時速達到每小時1000公里高鐵的美國的怪才馬斯克也提出,未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而人類的勝算不超過10%。再加上自主學習的機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學習就擊敗了曾經戰勝過人類的國際象棋機器人,人類對機器人的自我學習能力感到了震驚;人類的未來真的只能成爲機器人的奴隸或者被機器人消滅嗎?人類的歷史命運到創造出人工智能後就完成了嗎?人類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數據後就結束了嗎?雖然這些結論讓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論就是這樣,並且似乎證據確鑿,不容置疑!

人類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類的價值靠什麼體現?人類的祖先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們一直在問自己三個問題:“人類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爲什麼要到那裏去?”這三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人類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而這個問題至今人類也沒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清楚之前,人類不是看到了回答這些問題的曙光,而是聽到人類就是生化算法,是和無機算法一樣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按照作者的推論,人類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學和社會,將這些感知轉化爲數據,或者說就是一種二進制的信息,提供給未來的智能機器人,人類的.使命就到處爲止了!

書中寫到,一旦智能機器人發展起來,機器人就會消滅人類,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類拔去他們的插頭給他們斷電,這個原因似乎也太小兒科了。機器人需要能量,並且爲了更大範圍的活動,機器人首先必須解決自身的能源問題,而目前來看,充電的方式只能是小兒科的思維。

如果智能機器人的智慧遠遠超出了人類,機器人解決自身能量問題應該是他們最優先考慮的問題,並且也有最現成和簡便的解決方案。人類已經利用的核能就可以爲機器人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並且機器人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它們不懼怕輻射。目前人類所有核能的應用最複雜、最關鍵的工程內容就是要保護人類避免輻射,防止出現事故時的問題,以及考慮戰爭時可能被攻擊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類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爲了保護人類免遭核輻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發揮核能應有的作用。

但機器人不怕,他們完全不需要做這種防護,因此他們可以更加容易的獲得這種可持續的能源來支持自己的活動,而這種輻射正可以自動消滅人類,機器人還用擔心人類嗎?當機器人選擇核能時,人類應該怎麼辦呢?隔離他們還是不讓他們具備這種能源供給?這些最簡單的問題人類都沒有思考清楚時,我們談論機器人取代人類或者消滅人類的問題似乎爲時尚早。

特別是當我們人類還不理解生命的意義時,就認爲有機生命會被無機算法所取代,這個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實上,到目前爲止人類還不能創造哪怕是最簡單的生命,我們最多隻能對一些生物的基因進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編程,然後放回到原有的生命體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動會對該生物帶來多大的影響。這與創造一個新的生命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當人類主動去創造一個新生命的時候,我們會問:爲什麼我們要創造它?它的作用是什麼?是爲了給更高一級的生物提供食物,還是自成體系發展、繁衍和生存,這些問題正如問人類一直再思考的那三個問題一樣,我們還無法回答,因此我們也無法創造出新的生命。在這些問題都沒有研究清楚之前,談論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簡單的認爲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只是一種幻想,甚至是一種誤導。最近在達沃斯論壇中,創新工場的創始人李開復博士在接受FT的採訪時,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個歷史學家,他應該多研究他歷史學範疇的內容,對於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應該隨意推測,不應該去誤導大家,請停止煽動人類對AI的恐慌。

我還是相信專家的判斷,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會超過人類,就像機器製造取代手工製作一樣,在質量效率方面都超過人類,但思維和感覺方面,機器人超過人類似乎還爲時尚早。

  未來簡史讀後感2

看完《未來簡史》歸結於一句話:萬物互聯讓人類的能力指數上升,人類放棄意義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權,極少數人控制世界。放下書,世界還是世界,貿易摩擦,圍追堵截,崛起增長與壓制,民粹主義與開放合作,現在還是柴米油鹽,未來還只是未來,甚至可能永不會成爲現實,當前獨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沒有變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淵明就說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嗯,就這感覺,感覺都沒變。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變化:

1、認識到靠虛擬的願景、文字和貨幣,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從此一騎絕塵。大規模協作是人類力量提升的核心關鍵。

2、對自由人文主義,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獨立意志,追隨自己的內心,不那麼確定,那麼執着了。

3、對萬物互聯,個人隱私,數據自由,有了新的認識,或許,這是人類進行大規模協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趨勢,勢不可擋,順者昌逆者亡。

4、意識到如果生命最終只是技術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幸福圓滿或許都需要重新定義。

然後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異在哪裏?

能力,見識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決斷力、執行力、理解力、與人連接力,意志力,當然也包括了語音能力,運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洞察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決於見識,見識又取決於知識和能力。爲什麼會目光短淺,因爲沒有見識,爲什麼沒有見識,很多知識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能力抽絲剝繭,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啊。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選擇是基於已有知識、能力、見識和眼光的選擇。

有些事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東西多少,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總是通過直覺、感覺,隱隱地,經常性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會執,就會固執己見,就會畫地爲牢,就會刻舟求劍。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異來源。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以爲記。

  未來簡史讀後感3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說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爲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纔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說到過,那時候說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說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衆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爲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爲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說是編造出來的互爲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說,說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爲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爲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纔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爲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