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京華煙雲》有感範文(通用21篇)

讀《京華煙雲》有感範文(通用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京華煙雲》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京華煙雲》有感範文(通用21篇)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

各位書友,大家新年好,在這裏先給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該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時候了,最近被過年的各種瑣事所困擾,一直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讀書,碰巧看到了電視裏在重播京華煙雲,不由的想起了林語堂老先生這本《京華煙雲》。

此書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將近4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展示了現代中國社會歷史的風雲變幻。林語堂曾在《我的話》中說自己"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他通過文字來構架其東西方文化的橋樑,致力於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原本是準備將《紅樓夢》翻譯成英文版展現給西方讀者的,因故未能翻譯完成,便仿照《紅樓夢》用英文寫出了這本《Mon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張振玉譯爲中文後的書名。我一直比較偏愛以女性爲視角的電視或者小說,大學時候因爲偶然看到過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便把原著找來細細品讀,甚至爲了追求所謂的原汁原味,還買來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實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擱置高臺,最近又將中文版翻出來重溫,雖然只讀了前半部分,但還是被書中情節和人物的個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歡姚木蘭,正如林語堂自己所說:若爲女兒身,必做木蘭也。有人說,林語堂筆下的姚木蘭,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蘭雖然出身高貴,但是卻沒有富家小姐的傲慢與嬌氣,雖然身處封建社會,但是卻沒有舊社會的陳腐與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內剛,才華橫溢。

容顏之美。書中有許多對曼娘、銀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體描述,並沒有過多的對木蘭進行具體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裝扮下木蘭的美麗。"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樂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蕩。一如我們常形容美女說:‘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身體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勻完美,竟至於此極。可是她並不節食,也不運動。造物自然賦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過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將木蘭的整體形象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並沒有任何具體的描述,但是卻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或許完美的定義就是無法用任何詞藻來形容,只能任由讀者憑心去界定。在我認爲,全文雖然沒有過多的文字用來形容木蘭的外貌,但是從故事的開端到結束,每時每刻都無不襯托出一個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華之溢。木蘭的美,並不僅僅是外在的,更體現在她的學識和才華上,這一特點,在她小小年紀就體現出來了,幼時逃難與家人失散後,被曾家碰巧相救後,曾老爺大聲叫道:"對了!對了!她就是木蘭,天下之憂她一個小姑娘兒認得這種甲骨!"並稱贊雖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寶,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寶貝,那就是木蘭。木蘭文學上的造詣,和父親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關係,受道家思想的薰陶,木蘭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傳統。吹口哨、做家務、讀私塾等等等等,她敢於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爲曾家媳婦後遇到財務危機,也充分體現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經商頭腦。正是因爲她的才華橫溢,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幫自己和家人度過難關。

脫塵之逸。木蘭是道家的女兒,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順其自然、超塵脫俗的的精神,在我看來,全文有兩處特別能體現出木蘭的脫塵,一是木蘭面對婚姻的態度。木蘭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內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動,內心極其喜愛立夫,但是爲了妹妹,聽從了命運的安排嫁給了蓀亞,這正是她對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後的她耐心經營家庭,面對出軌的丈夫、刁難的妯娌,通過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經營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對金錢的態度。在戰爭的動盪後,她甚至懇求蓀亞,放棄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鄉間過一種草木小民的純樸生活。甚至願意做飯,洗衣裳,過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較潦草,內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還請大家見諒。可能書友會內許多人都可能讀過此書,我覺得一本好書,就值得讀兩遍,讀多遍,每讀一遍就有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會,這次暫且就以木蘭爲對象談了談自己的體會,等我讀完此書,再找機會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裏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萬事順意。謝謝大家。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2

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在朋友的推薦下。

本書以姚木蘭爲主人公展開敘述,講述了姚家在逃難時姚木蘭失蹤,與曾家的人相遇,與曾家結緣後發生的一連串的故事。全文圍繞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雖然只寫了幾個小家庭,但卻全景式展現了人們從舊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轉變。

就拿書中的曼娘來說好了,她處在一箇舊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腳,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儘量少見面,不能有肢體接觸,導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後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相比之下,木蘭就顯得自由許多,她不需要裹腳,並且喜歡古玩,京戲,在異性面前可以大方談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擁有新時代思想的女性。

書中令我感觸較深的還有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書中姚母因爲對木蘭的哥哥體仁過於溺愛,而姚父對體仁又過於嚴厲,在兩種極端的教育下,體仁變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銀屏攪在了一起。本想着去英國讀書,結果途中放棄,留在了香港,將父親給他讀書用的大筆財產全部揮霍了個精光,將父母氣了個半死。不過,幸好在木蘭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妝,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無能,頹廢,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許多人將這本書稱之爲現代版的《紅樓夢》,但我覺得《京華煙雲》還是要遜色許多,暫且拋開復雜的人物關係不說。相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恨情仇,《京華煙雲》講述的家族恩怨則顯得更爲平淡許多。其次,《紅樓夢》中主要圍繞着賈府從繁榮到衰退的過程,而《京華煙雲》講述的卻是整個中國,時代,社會,思想上的變遷,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對傳統中國的文化和生活細節的真摯熱愛,這點是與《紅樓夢》大不相同的。

京華煙雲,撥開煙雲,探究雲霧下真實的舊社會,這,便是全書要向我們訴說的東西。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3

看完林語堂先生的小說代表作《京華煙雲》,體味了姚木蘭這位奇女子五味雜陳的傳奇人生,特別是在民國這個時代背景的映襯下,更彰顯了無與倫比的震撼力,平添了幾分歷史的滄桑感。全文看罷,方能體會林語堂“兩眼淚涔涔”的辛酸與感觸。

林語堂曾感言:“若爲女兒身,必爲木蘭也。”可謂是他對自己精心塑造的這位完美女神的最高評價了。縱觀木蘭的一生,確實波折重重。起初生長在“姚府”這樣一個雖然談不上錦衣玉帛卻也衣食無憂的大戶人家,特別是從小受到姚思安這麼一位學識淵博,清心寡慾又不失開明的慈父的諄諄教誨,稱得上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了。木蘭天資聰穎,秀外慧中又品性高潔,簡直就如同空谷幽蘭般無可挑剔。然而她的完美併爲成就她家庭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一場災難性的婚姻。爲了顧全大局,她頂替任性的妹妹嫁給了桀驁不馴的曾蓀亞;同樣爲了顧全大局,她容忍曾蓀亞那段執迷不悟的婚外情,並面對故意冷落和無端指責,以德報怨;還是爲了顧全大局,她在心灰意冷時答應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親的最後懇求,放棄了離婚的念頭,並竭盡全力喚醒蓀亞浪子回頭。至此,木蘭似乎一直在委曲求全,似乎一直在爲別人着想而忽略了自己。其實不盡然。木蘭是一個無傲氣但有傲骨的人,她並沒有降服於命運而失去自我。相反,她總能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不失自尊又給人留有餘地,極有分寸。她用自己的智慧經營着她的婚姻和人生。而這種經歷了大風大雨,萬般磨礪的愛情也恰恰是最實在的,最令人羨慕的。

不可否認,木蘭是極富魅力的。但究竟是她的哪些特質深深地撼動着我的心靈,使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或許是她過人的才智,或許是她進步的思想,或許是她不輸給男兒的氣魄和膽略。但如果看到了木蘭的寬容,這些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往往將寬容和屈服聯繫在一起,這樣的寬容是軟弱的;又往往將寬容和左右逢源混爲一談,這樣的寬容是廉價的。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寬容纔是真實的。“宰相肚裏能撐船”這短短的七個字,看似淺顯,又何等深邃。

木蘭的異性知己孔立夫可謂爲五四時期典範式的人物。他的經歷向我們證明了即使是在那樣的亂世,即使是在只有微乎其微的言論自由的土地上,筆桿永遠是一把最鋒利的劍,以文章救天下並未言過其實。因爲不可否認的是,最麻木的羣衆也有自己的良知底線。當時的有識之士尚且能放棄毫無深意的沙龍吶喊而用滿腔熱血的戰鬥檄文投身於革命,那現今的文人學者或是那些所謂“學生作家”的新時代產物是否就僅限於無病呻吟的水平或是甘願打着純文學的幌子自生自滅呢?即便同樣是揭露時弊的雜文,當代也罕見筆鋒犀利或是敢於直言不諱的,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思想的倒退?又或是當今大衆越發“獨立”而“國家”就越發成爲了一個被束之高閣的虛空概念?被嗤之以鼻的封建專制下尚且能聽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聲,那文明社會呢?那個時代的中華民國確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今又何嘗不是呢

這本書最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說道: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爲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說,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爲人生,何爲夢也。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4

全書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蘭莫屬了,木蘭也許是語堂先生心中勾畫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絕世,才華過人,蕙質蘭心,家財萬貫,知書達理,機智幽默,溫柔高雅,自在坦蕩。一方面她已經開始向現代女性過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秀品質,“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書評,有人愛不釋手反覆研讀,可我覺得也就那樣吧,不是對大師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過高,也可能是我還年輕,也許等年歲再大些,就能理解書中的莊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時候去讀一讀英文原著,也許又會有新的體會呢。

突然發現,有很多事情我們根本不能預料,比如,什麼時候打仗,什麼時候會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蘭,一個懷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國優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沒有任何一個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蘭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蘭常說一句話:“人的命運不是在於無可奈何的選擇,而是在於選擇了之後,如何去面對和走這條路。”她是愛曾蓀亞的,這一點我不會懷疑,也許這又是她偉大的另一個側面吧,愛一個人就要一輩子,無論對或者錯,看姚木蘭對曾家的心,對蓀亞的心,對莫愁的心,對誰都是那麼謙和,都是那麼禮讓。

或者愛一個人真的是很偉大的事情吧,你能夠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點在你的眼裏都是優點,而且會永遠在他最需要你的時候幫助你,支持你,至少有個肩膀給你靠,愛要相互走完一生,愛要一輩子,不要一下子就輕易放棄,輕易傷害自己的愛人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5

關於京華煙雲最初的印象,還是多年之前央視的電視劇。趙薇扮演的木蘭,大膽奔放,敢愛敢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讀起原著,雖然只讀了一半,但是已經被其中姚大爺信奉的,達觀的道家思想所折服。物各有主,現在你佔有着,一百年後誰又是它的主人呢?天命難違,何須強求?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6

初步估計《京華煙雲》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書,再者也是第一本邊看電視邊看文字的小說。趙薇版《京華煙雲》情節改的特嚴重,但總的來說演的還是不錯的!只是每每看到趙薇想到的總是那個活潑開朗的小燕子,真有點難以把她帶入那個聰慧伶俐的姚木蘭!

也許是因爲所處年代的差別,真的很難體會那個年代的人們所經歷的苦難,更不能明白,爲何生而爲人,有些民族可以這樣泯滅人性,慘無人道!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7

剛開始看時,覺得故事結構和情節都和紅樓夢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無非是幾個家族系代人的恩怨情仇。但看到後半部分,卻發現有大大的不同,也許是時代背景不同,在那個戰亂紛紛,時局動亂的年代,發生的故事都讓我有種顛沛流離的悲傷與感動。祖國在那個年代受到日本人的種種欺辱,讓我很氣憤,可是最氣憤的是總有那麼多的中國人,爲了自己幫着日本人做着傷害國家的事。

小說裏,木蘭的確的一個美好的存在,智慧與善良,特別是她感情與婚姻出現危機時,她用她那寬容與智慧完美了的化解了這場危機,沒有讓任何人受到傷害,除了她自己。木蘭在那時彷彿出現在我眼前,婀娜多姿,有種獨特的風情與智慧,能掌握自己的愛情。是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8

故事從木蘭的童真一直敘述到木蘭的知天命。關於木蘭與立夫之間的感情。木蘭確實是先認識的蓀亞,但是,認識立夫的時候,並沒有確定要和蓀亞結婚,爲什麼就這樣,錯過了呢。互通心意,卻也各自在自己的婚姻自得其所。蓀亞的出軌,木蘭的處理方式,讓我感嘆姚老先生的智慧,也不虧是虎父無犬子。那熟悉的橋段,讓我感概,是否每對夫妻都會經歷這樣的劫難,蓀亞,那句,我的夫人就是個鄉野村婦,讓我看低了他一等,大約男人在那樣的心思下,都是信口雌黃的,那句也你不一樣,讓人聽着可笑。

在我看來立夫於感情還是較爲木訥的,而木蘭對自己的小心思回味過來時,卻還是沒有拒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語堂卻對此隻字未提,彷彿,曾家與姚家這門親事,如若有人反對,反倒逆勢而爲了。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9

知道《京華煙雲》是因爲趙薇版的電視劇。趙薇版的電視劇看了不止二遍,非常的喜歡。特別喜歡姚木蘭的這個人物,所以一直想要看一下原著。

看了原著才發現,完全跟電視劇裏演的不一樣。電視劇應該是爲了有更多的戲劇衝突,把一些情節和橋段有做更改,完全跟書裏的人物的命運不太一樣。總的來說書看得還是非常的有意思,上本書看的更有趣一些。下本書裏因爲時局的動盪和變化,看得讓我有些煩躁,沒法耐心的去看描寫那段歷史時期的一些對話和事件,就匆匆一掃而過了。電視劇把姚莫愁這個人物我覺得是有些過於醜化了。電視劇裏面姚莫愁就像是個沒有長大的小女孩兒,任性,自我。看電視劇的時候特別喜歡姚木蘭這個人物,但看了書以後,發覺,我更喜歡姚莫愁的人物性格。沉穩,安靜。木蘭太活潑了。

電視劇裏面,姚莫愁最後是死了,可是書裏面並沒有這樣寫。電視劇裏面陳三跟曼孃的關係,也跟書裏的完全不一樣。電視劇裏的曾蓀亞是一個紈絝子弟類型的,跟書裏描寫的完全不一樣。書裏的曾蓀亞是個胖子,形象上就差別挺大的。而且電視劇裏和書裏對於曾蓀亞的那段外遇的描述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0

很好看,這麼上下兩冊的大部頭我看得絲毫不累,每個人都不完美但是趨於完美。尤其是才知道原著是英文寫著,然後再有中譯本。使我真的對林語堂先生佩服至極。更妙的是開頭我還奇怪來着這麼有近代風味文言與白話並存的文字竟然是翻譯成中文的?大大慶幸發現了一個極好的翻譯家張振玉!翻譯大家,這種文字歷史風塵中中國專屬的味道竟然翻譯得如此貼切,太出乎意料了,是我目前讀過的譯作中最完美的還有中國式的章節名稱,原著者翻譯家都太牛了。林老先生的初衷是翻譯紅樓夢讓外國人瞭解中國但是太難轉而用英文寫近代中國的故事幫助世界瞭解中國。

關於張振玉特地全文看完特地去搜很好奇是怎麼的人物竟然能譯得這樣好。摘自百度林先生又曾刊登廣告,“勸國內作家勿輕言翻譯”(見臺灣德華出版社《京華煙雲》新譯本“出版緣起”),於是出版社誠邀張先生再譯,希望出現一個較好的版本。學術界後來有評論雲,“《京華煙雲》必傳於世。張振玉之名會借林語堂的小說得以流傳,而林語堂的小說是借張振玉的文筆得以流傳。”這種英文原著與譯文珠聯璧合的結果,實爲讀者的幸運。果真是這樣,因爲有這樣好的中譯本讀者越發喜愛京華煙雲,這樣好的書若是身爲中國人反而看不到豈不太可惜了。聽說張先生和宋碧雲都譯了蘇東坡傳打算去看一看兩人分別的譯本。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1

好多人物都有紅樓夢的影子,林語堂先生說是要把它寫成近代的《紅樓夢》,但平心而論,這部書和《紅樓夢》並不是同一個level上的。並不是說寫得不好,一來紅樓夢着實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峯,二來因爲林語堂爲將中國介紹給洋人而寫,很多地方未免過於刻意,另外因爲原版是英文,translators are trailers ,有的地方讀起來很怪。

書中對中國舊文化和近代的社會風氣,國情民情介紹得很全面,是比歷史史料更生動更鮮活的瞭解中國,尤其是北平的曾經的媒介。《四室同堂》從普通市民做切入點,敘述國家危亡時的無奈和抗爭;《京華煙雲》則從上層建築——一個富商之家,一個官宦之家,不得已從中國封建社會的尊貴和體面走出,卻留着儒家和中國文化傳統的氣節,面對侵略時的不屈不撓,共赴國難的剛勁入手,譜寫了大國傲骨的詩篇。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2

近期心浮氣躁,兩本書斷斷續續的讀了半年多,時至今日纔讀完,從前聽說趙薇演過這部電視劇,塑造了木蘭嫺靜,卻又堅強的人物形象,可能是由於我只看了書籍的緣故吧,覺得人物躍然紙上,木蘭少女時期機靈獨立,婚後主持家中大小事務,平靜悠然,半生優雅度過,後半部描寫中國近代戰爭,真讓人不敢直視,每每想起戰爭使親人分離,就覺得慘不忍睹,有什麼比失去家庭更痛苦呢,可能就只有失去國家,看着同胞流離失所了。

本害怕征戰殺戮的我,在看到黛雲,阿通,陳三,甚至是素雲面對戰爭、敵人無所畏懼時,那種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情,不是用生死可以表達的。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刻,恐怕每個人都會拿起槍爲自己信仰而戰吧。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3

低估了這部小說,沒有想到會叫我淚流滿面。這部書裏有生活的雅趣,品味之脫俗,沒有過這樣生活的人是寫不出的,但是那些生活品味又在戰爭面前顯得渺小不足道。

小說將殘酷與奢華都做了很細心的描述,讀完後才更覺驚心,當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些許地方有點繁冗,但也是因爲這本書本就是寫給外國人看的緣故,所以要詳細介紹。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4

看此書的緣由是因爲對改編版電視劇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語堂本就在心中是一個頭戴光環般的存在,捫心自問總覺得不看原作着實是一件對不起作品的舉動,若是別人問起來“你有沒有讀過《京華煙雲》”我卻開始褒貶趙薇的演技,委實不妥。細細咀嚼這本書的過程正伴隨着我考前複習雅思的十幾天,於是在網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資料,作爲“一箭雙鵰”的補課。

此書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則爲《Moment in Peking》。細細品來中文的譯名雖着眼於短暫的時光,卻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僅是看這名字,便能回想起幾十年的一切,那麼龐雜繁複,卻又那麼簡潔明快,亙古消失於一瞬,再大的痛苦與歡樂也被滯留於地面,藉以後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態,曼娘,紅玉,阿滿,素雲,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猶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爲了那個時代的不同註腳。林語堂講,小說本就是個“小故事”,但就是這樣平實而謙卑的態度,將這作品寫成了一本哲學著作,一本人物品鑑,一本宗教浮圖,一本歷史凝結。

有人說《京華煙雲》是《紅樓夢》的投影,此言甚是。傳說當初林語堂是欲譯《紅樓夢》之於西方人品讀卻不成,轉而寫就此本小說,以達成初衷。然而,當初讀巴金先生的《家》的時候,聽說過甚者將其歸爲一本抄襲之作,後人盲目的比較和浮躁地貶低,也就略顯偏頗。但我確實認爲,林語堂是想以《紅樓夢》的形式,以幾大家族的浮塵隱喻社會變遷和歷史改革,“形”的借鑑卻並非“神”的抄襲,過多的對比甚至是人物間的對號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語堂的一生都在作爲一個“搭橋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補東西方溝通間的障礙,寫出《京華煙雲》,也像是以一個親民的故事,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讓西方民衆可以直觀而深刻地品味到這異域特色,以及濃濃亙結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的社會形態,風土人情。

《京華煙雲》的歷史時期大概是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十年間。本書從一個戰爭起筆,寫姚家舉家南遷,又以另一個戰爭收尾,寫木蘭攜家眷北上。其間穿插了多個歷史事件,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系奉系戰爭,五四運動等等。舊式人物慢慢隱去,新式人物漸漸崛起,西洋文化浸潤到中國文化的側面,新舊的交鋒實爲殘忍卻也好看。小說中還不免穿插了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畫家齊白石,一生主張舊思想的學者辜鴻銘,他們的出現都讓讀者心覺饒有趣味。

此書人物關係並不複雜(較之《紅樓夢》幾百號人浩浩蕩蕩),也並無過多強烈的戲劇衝突。電視劇版的改變商業化十足,賺足了觀衆的興趣點,若是從電視轉戰書本,不少人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但是書籍本就是個慢熱品,當你發現性格特徵鮮明的每個人都成爲那個時代的不同寫照之時,電視直觀卻又不需大腦思考的弱智遊戲,就遠遠不敵這引人豐富聯想的書海暢遊了。

接下來就說說書中的幾個代表人物。

姚家兩個小姐姚木蘭,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性格相異。木蘭一生以“妙想家”著稱,她不拘泥於死板的條條框框,勇於寫就個性化的規則。而莫愁則隱忍慎重,賢惠持家,她沒有姐姐較強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靜的外表現顯露無疑。

立夫和木蘭都是彼此一生的摯愛,無需過多言語,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靈相通。但木蘭卻嫁作蓀亞之妻,立夫則成爲莫愁之夫。木蘭對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則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處。可敬的是這樣的愛情卻如此內斂地深藏於四個人的內心,彼此明知,卻也彼此隱晦。甚至木蘭面對丈夫的外遇竟然處理得靈巧聰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風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賓,把愛情演繹成了最臻美的調理磨合。兩家人的生活安安穩穩,從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後歸隱田園成爲了樸實的農村人,甘於化爲樸實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蘭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隱忍,成爲了書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精華。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讓衆人心生敬佩,卻也面上無光。

代表“舊”的,男性之於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於曼妮,紅玉。前兩者作爲家中掌權,甚至是政界名流,卻一生礙於自己不敢放開的眼觀,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惡太多,卻被這涌動的新思想和奮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則痛在自己一輩子珍如愛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視若無物,又是被民衆慢慢淡忘。後兩者則是切切實實的傳統女性代表。曼妮一輩子守寡,認爲這是自己表達愛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謹慎,不關心政事,但最後卻發出了“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這樣的字句從曼妮嘴裏說來,便甚顯嚴重。最後可憐地死於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後還被糟蹋,一家的慘狀讓人不忍直視。紅玉自幼多病,喜愛寫詩,一身的閨怨氣,一臉的苦命相,最後也只是聽信了一紙籤文,爲愛的人投江自盡。這幾位無一例外的悲劇結果也隱隱暗示着拘泥的舊思想是無法立於當世之道。

代表“新”的,環兒,陳三,黛雲。其種種作爲大家一想便知。

木蘭,莫愁,立夫,蓀亞則處於過渡期,敢於接受新思想,卻也擁有固守的一套原則。比如莫愁致死不願意立夫參與政事,明哲保身。木蘭也因爲長女的死亡拒絕了兒子的參軍。立夫政治慾望強烈,但也被妻兒所限,最後看到在軍隊的兒子不免留下熱淚。蓀亞爲人老實本分,自覺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蘭爲妻,也並無其他作爲。

我始終覺得,《京華煙雲》自始至終洋溢着一種快樂和靈性。姚老先生敢作敢爲,竟然拋下兒女隻身雲遊,歸來時一身禪悟。姚家新買王府花園,家人趁着興致齊寫對聯,詩興大發。齊登泰山,杭州夜遊,立夫證婚,木蘭求情,種種事件有歡快,有沉重,卻只好感慨這浮生若夢。恍恍惚一生已盡,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現,如夢方醒,雖是橫屍遍野,但是木蘭還是曾經的妙想家,帶着無涯的人生,帶着無盡的希望融入山野。

“她們漸漸和別人的影子混溶在一處,消失在塵土飛揚下走向靈山的人羣裏——走向中國偉大的內地的人羣裏。”

於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場大夢,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5

篆刻的城,落款在京華年代青石城外,一路泥濘的山水,一筆凌空揮毫的淚

——題記

我尋覓着,尋覓着一個深深征服我的境地;我停駐了,停駐在京都用文學築成的青青籬牆裏。“好的文學如好的女人一樣,是沒不了的,是值得人愛的。”總覺得在這圈青籬之中,姚木蘭是一本幽香難掩的《沉思錄》,品讀之後韻味無窮;曼妮是一首柔美典雅的小詞,莊重而不失情趣;莫愁是一篇清麗圓潤的散文,透着淺淺淡淡的悲;而暗香呢,是隱隱綿綿的詠梅詩,點綴在寒雨時節。

籬笆圍住的,不僅是詩意的人,還有動人的故事。巴爾扎克說:“一個高尚心靈爲愛情而痛苦萬分,永遠是一場好戲。”

而孔立夫與姚木蘭,便是這悲歡離合的戲中最動人的一場。猶記得那年初冬,漠漠輕寒的梅樹下,梅如雪,情也如雪。“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是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濟世情懷,一樣的相知相惜,卻奔赴了不一樣的人生洪流。而驀然回首時,斑駁的梅枝還能否開放出往日的清香?

也許在精神領域裏,知音者永遠相偎相依。彷彿風來疏竹,雁渡寒潭,沒有停留的竹聲雁影,其實恰是永久的停留。雙眼能看到的,終有消失的一天;然而用心去守護的,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會消逝。我相信,越高尚的心靈,越能體會繁雜世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正如曼妮這樣回答木蘭:“我不走,因爲這裏,就是我全部的世界。”柔弱如水的女子對自己的命運給予了極高的尊嚴與敬畏,於是她沒有強烈的抗衡,也沒有過多的哀怨。然而這樣的一生是如此樸實而厚重,對一個悲情女子來說,已經足夠了。

須知轉身難,而堅守更難,更苦。選擇了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便意味着能有忍受錯失風景的定力與精神了。人的高貴源於真正純潔的思想,源於對珍愛之物始終保持着孩童般的熱情。

是的,又怎能不對蒼茫煙雲那輪皎月滿懷景仰與感動?他是隱居於塵世的高人,是雲遊於四海的詩客,是木蘭這位驚世才女的父親。總覺得“只買清愁不買田”是姚思安未曾言傳的生命激情,他以整座王府花園換得了一箱甲骨便是最好的證明。宅院再美,也存放不了一顆因執著而沸騰的心靈。這樣的心靈,是清白的良心,是真正純粹的月亮。“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爲朝佛,只爲貼着你的溫暖。”甲骨對於姚思安,便是這難以割捨的溫暖吧。一個純潔之人,唯有與珍愛之物傾心相對時,才能握緊生命的溫度。靈魂在顫抖啊!我看見烈烈火焰吞沒了一位不屈的守護者。我看見英雄的心正噴涌出震懾大地的岩漿。我看見他和他的一箱甲骨一起升起在中華大地上。

存在時,也許會漠視;毀滅了,也許才永恆。

下一次仰望月亮,請凝神屏息地致以一個凡人對它應有的敬意。因爲那是一顆孤絕的心,一顆傲岸的心,一顆升起在蒼茫煙雲間永不墜落的心。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6

花兩個星期讀完了《京華煙雲》,的確是好書,對於我高一的閱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但是蘊藏着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雲》電視劇,讀過原著,才知道,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爲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衆,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於書中關於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緻如怎麼用鳳仙花染指甲,怎麼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麼抽、抽白麪,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投機鑽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於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說被稱爲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溫婉聰慧,身爲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爲樂。這兩姐妹可說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爲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後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於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爲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麼一個大家族,在動盪的歲月裏,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遊子。正因爲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寫,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爲讀者和他們一起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寫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彷彿他一直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說,也許還有些我現在沒能深刻體會的內容,N年以後,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7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由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爲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爲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在這部小說裏面有兩個角色是非常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矇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衆多男士的理想。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起居住,有曼娘爲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理所當然。而她自己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知道自己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快樂。也知道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快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校園裏傷懷感嘆,卻不願意與任何說這不可說的祕密,她由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己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剋制地保留自己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後,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徵。她的可愛在於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人生。後來,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後變爲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爲普通農民,成爲忍苦,勇敢,偉大的民衆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爲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理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說中也佔據重要角色的莫愁,相對於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己的不同,可以說,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僞,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着大肚子,沉着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說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爲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裏,卻並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說:“身爲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並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溫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着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寫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於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爲人生,何爲夢也的感受。後來在看了由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後,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裏,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後,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後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後,阿瑄參軍,因爲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越戰越勇,從未受傷;後來,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知道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於吻手一次而已;牛素雲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爲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說裏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溫暖,更從小羣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雲》寫於1938年,成於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雲》裏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理,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衆不同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雲》之後,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裏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8

近來,在電視劇上看到林語堂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京華煙雲》,在被劇終情節吸引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對原著小說一探究竟的衝動。而在看完小說之後,內心也是頗受觸動。

《京華煙雲》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個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鬱悶的北平城中,通過對姚家、曾家、牛家,這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在那一特殊時期的恩怨糾葛,凸顯了儒、士、商階層由盛而衰的過程。

這本書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熱情似火的姚木蘭,溫婉如水的莫愁,崇尚自由的姚思安,才華過人的孔立夫,老實穩重的曾經亞,工於心計的牛素雲,身世悽慘的銀屏,優雅嫺靜的曼娘……一個個鮮活生動,有血有肉。小說的描述,貼近日常生活,真實宛如人生。讓我覺得不是在看一本枯燥乏味的書籍,而是在品讀人生,汲取智慧。

《京華煙雲》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姚木蘭這個女孩。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她一面秉承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活潑灑脫,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聰明多才。她會識甲骨,會京劇,會烹飪,懂女工,知人情……毋庸置疑,她是一個好女孩,好妻子,好兒媳,好朋友。曾蓀亞和孔立夫這兩個優秀的男人被她深深吸引,也是情理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胸懷。曾蓀亞在外面和曹麗華曖昧,還有了孩子,但她卻不計前嫌,讓麗華把孩子生下來,並且還幫她撫養孩子。而她對這件情感糾葛的巧妙處理,更是讓人心悅誠服。當她得知曾蓀亞和曹麗華之間的情感,她便滿懷激情與同情的給曹麗華寫信,並勸告她:“揮利劍,斬情網,斷情絲”最終她憑藉自己的智慧、真誠、豁達和友善感化了曹麗華,是使其幡然醒悟。她用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這場情感危機,挽救夫妻之間的感情。

在讀完本書後,對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認識。不同於拘泥於三綱五常的儒家,道家思想更加強調一種自由無爲,隨性灑脫。姚思安就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人。他沒有讓木蘭和莫愁裹小腳,讓她們上新式學堂,既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也允許他們閱覽西方文化。同時還帶着木蘭四處走動,去收集甲骨……正是這些思想的影響,兩個女兒也纔有廣博的見識,坦蕩的胸襟,清新脫俗的氣質。木蘭也纔有“京城第一才女”的美稱。

讀此書確實花費我諸多時間,因爲它確實有諸多可取之處。文章並不單純用文字勾勒出每個人的命運變化,情感糾葛,而且還包含建築知識,社會風俗,歷史變遷,他的描寫和《紅樓夢》極爲相似,兩本書都有極大的研究價值,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的更迭。但平心而論,它的文學價值與《紅樓夢》相比,確實稍遜一籌。可於我而言,已足夠豐富我的見識,教會我去思考人生,處理感情,並對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學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

《京華煙雲》寫於1938年,歷時一年寫完,那時的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即使這樣,林語堂仍盡力宣揚着傳統的忠孝觀,家庭倫理觀,鼓吹仁愛與慈悲,高舉愛國奉獻的旗幟,這一切都在文中人物身上有真實體現:牛素雲雖做盡壞事,卻在最後爲國捐軀;孔立夫在國力微弱之際,做了自然科學家;木蘭在逃亡四川的途中,一再收留流亡孩童……他在這本書中處處描寫世間的愛與溫暖,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讀完此書一段時間了,如今仍覺回味無窮,哲思不斷。此讀後感寫的略顯凌亂,但卻確實記錄着書中種種觸動我的瞬間,那些形象飽滿的人物,至今浮現於眼前,久久不能忘懷……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19

打開著者序時,就吸引了我。

“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既非對舊式生活進行贊同,亦非爲新式生活做辯解。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難受,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裏,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

這麼多“如何”,看的我心激動不已。看了該書之後再看該序,着實如此,有體會有共鳴有收穫。

有的書要在合適的時候再看,這個合適或許是能看進去的時候吧。以前看過點點《京華煙雲》,不管是電視還是小說都沒興趣。現在想看這本書是看了《風聲鶴唳》的緣故。《風聲鶴唳》被稱爲《京華煙雲》的續篇。該書合我喜好,又有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東西,想一求究竟。看《京華煙雲》初的時候,就像偵探破案的感覺,發現自己知道的內容就暗自高興,互相有關聯的地方就天馬行空,自我推測,很是起勁。

《京華煙雲》有着現代《紅樓夢》之稱,高中時粗看過解說版的《紅樓夢》,對故事細節瞭解不詳細,而《京華煙雲》的描寫和《紅樓夢》有聯繫,想了解更多,則是勾起了看《紅樓夢》的興趣。兩書的聯繫之處有很多,都是描寫某社會背景下的大家族故事,都有藉着夢境暗示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用詩歌暗藏人物的命運等,人物的服飾和建築描寫的很是氣派,這個氣派怎麼感覺怪怪的,總之——就是描寫的相當不錯的意思。裏面的美食也是十分誘人。

裏面的衆多人物,除了酷似仙人的姚思安姚老太爺外,他從叛逆到領悟生活,領悟道家精髓外。除卻一些反面人物是大家所不喜之外,還有其他的衆多奇妙人物。總有那麼些人能讓我們爲之傾心。我喜歡裏面很多的女子。豪放機智有靈氣的木蘭。沉穩睿智的莫愁,漂亮迷人且聰慧的寶芬,溫柔善良專情的曼娘,柔弱敏感愛古語的紅玉等等,衆多的美女子,我都愛。

正是她們的存在,故事才這麼精彩。

《京華煙雲》描寫的不僅是故事,也是作者的生活之道。怎麼說呢,書中隨處可見的生活哲學。不知道哲學是什麼,但總感覺,書中表達的是很有道理,並讓我相信,確實生活是這樣的。比如個人的性格影響未來的生活,木蘭和莫愁的性格就更好的說明了這點,(對她們倆的描寫有點像《理智與情感》中的兩姐妹的描寫)找伴侶時,性格也是有重大影響的,林語堂先生未說男女的性格要互補,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彼此最好性格互容。接着,生活的趣味是自己創造的,“情趣”咋看是個高大上的詞,實則是生活中的小事,木蘭就是裏面的代表。不管是廳堂還是廚房又或是戶外,吃穿住行玩樂等總是花樣多多。這裏的關鍵或是她有顆熱愛生活的心吧。還有很多想說的,可是沒讀懂,然後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綜上,先放下它,等想看的時候再回顧。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20

《京華煙雲》這是一部中國近代的史詩。他記錄了從1900—1938年的中國歷史;記錄了那永遠不會被忘記的屈辱與傷痕;記錄了那亙古不變的老北京的喜怒哀樂。

《京華煙雲》這本小說是林語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頁45章。將近代中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風貌。193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女士就是以這本書熱烈的推薦林語堂做候選人的。

《京華煙雲》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層層煙雲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樣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歷史。在我的認識中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爲主線,反映了當時那段從安逸但卻到處曼延着轉向最終膨脹爆炸但卻充滿團結與希望的中國社會。姚木蘭,一個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沒有金枝綠葉的傲慢與嬌貴,更沒有傳統的陳腐觀念。她完全是朝陽下的一朵玉蘭花,高雅卻不失單純;聰穎卻不失賢淑。一個剛柔相濟的女子!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兩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讀來頗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歡的也是《京華煙雲》本書最閃光的一點就是其中的順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滿了智慧。把生死、富貴、人生苦樂看的那般透徹。這不禁讓我對莊子肅然起敬。莊子的哲學在書中影響了姚思安、姚木蘭和孔立夫。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幽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爲人生,何爲人夢也。演繹了一場如夢般無涯的人生。

《京華煙雲》書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聲”引用莊子的話是“臭腐化爲神氣,神氣化爲臭腐。”生死循環之道爲宗旨: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故描寫戰爭用這個道理便爲舊中國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聲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的曲拍”等語。

還有一段論人生的永生與寶石的永生的。寶石的永生是單純的,它無情無感。而人的永生是種族的,他們是熱血的動物。這其中的道理也許我永遠都不會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神祕與偉大深邃。

《京華煙雲》作品的最後一部分“秋季歌聲”描繪了戰爭中的中國,那悲慘的場景猶如就在目前,不禁讓人有種“觸目傷懷”的衝動。中華民族是從屈辱中獲得重生的,書中提到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堅韌的中華兒女寧願選擇流離失所的日子也不願當亡國奴,戰鬥就一定會有犧牲,但年輕的炎黃子孫仍然爲了保衛國家民族這個神聖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獻,這樣洪峯般壯烈的場面,使我這個另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動。同樣是在這樣一片美麗的蒼穹下時空隧道的那一頭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樣的苦難。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將永遠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我們要立下亙古不變的誓言:強大我們的民族,讓光榮與繁榮環繞着它,不要再讓它神聖的名字受到外人的褻瀆!因爲我們身上留着同種的血液。

《京華煙雲》是前輩留給我們年輕人的財富。是要我們記住歷史。這是一本需要你細心揣摩的著作,其中蘊涵的哲理會使你終生受益。如果你是個有情趣的人,不妨在夜闌人靜時獨自欣賞,在黑夜裏一片寂靜,這會有利於你的思考。

讀《京華煙雲》有感 篇21

開始認識《京華煙雲》是由於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民羣衆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讚美保家衛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雲》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爲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閒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雲》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爲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裏。

《京華煙雲》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薰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繫。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於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覆覆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薰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爲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着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後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雲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爲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雲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而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着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快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佈置,她悠閒快樂的生活,但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面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藉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後來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後,她能沉着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後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瞭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並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願地以清白之身爲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爲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於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麼中國又怎麼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爲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