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7篇)

《活着》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着》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7篇)

《活着》的讀後感 篇1

在人生的時間長河裏,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人,走許多不同的路,聽不同的故事。倘若能活在一個看不完書的世界裏,便更顯彌足珍貴。撥開書頁,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個讓你心潮起伏的故事。而《活着》就是這麼一本對我內心衝擊強烈的書。

這個假期,在工作室的帶動下,我捧起了餘華的《活着》,從認認真真地開始,到意猶未盡地讀完,我的內心始終被強烈地衝擊着。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從主人公福貴能活下去的經歷我們看到了再也沒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就是讓堅持活下去的一種精神力量。生活中的苦難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忍受它,讓內心趨於平衡和平靜,而後升騰起下一次的希望。無論幸與不幸我們都需要去面對,活着是前提,活着,生命纔有意義。生活愈艱難,生命愈磨難,或許才能更彰顯活着的更美好。

“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時代週刊》如是說,這種活着的意志不僅表現在福貴身上,它一直彰顯在我們的國家、民族和每一箇中國人身上!

2008年5·12大地震,讓遠離震中的我們也過上了有家不能回的“流浪”日子。倉皇失措地逃離住所,在室外尋找安營紮寨的避難場所,每天接收來自重災區的一個又一個關於生與死的信息。就在那時,我們是無比渴望回到曾經那個待乏味了的家,我們也感嘆:還是平平靜靜的日子讓人踏實,我們都說: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數月後,災區一所所新建的學校、一幢幢充滿生機的樓房、一張張重新煥發幸福的笑臉,那不就是再次升騰起的希望嗎?

十二年後的2020,這個原本被賦予無盡愛與期待的年份,卻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被無情的病毒將人們困在了家和醫院。春節,街道上零星的車輛,孤單的掛滿燈籠的大樹在提醒着我們——磨難又一次來臨!但是,磨難面前,我的國,願傾所有,我的民,願盡所能,要將妖豔似花的新冠病毒封鎖在這個愛意滿懷的春天!白衣戰士一路逆行、各地人民傾情相助,當然,還有宅家做貢獻,不給祖國添亂,樂觀唱歌鼓勁的中國人。是啊,這一切不都是爲了“活着”嗎?這是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給予我們的力量,造就我們“活下去”的堅強意志和民族擔當。

作者餘華用他平淡的筆墨講述着福貴的一生,讀後有傷感、殘酷、同情和無奈。但一切又終將歸爲淡然,生活本就如此,無論多麼艱辛、悽慘,都要坦然面對。生命很純粹,活着就去經歷我們要經歷的,承受我們要承受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的讀後感 篇2

第一次接觸餘華的《活着》應該是大二下學期,那是我剛接觸文學作品,剛開始是當做小說閱讀,慢慢的,我才真正意識到,爲什麼這個叫做文學作品,可以放在圖書館,而不是像路邊厚厚的小說,只能供人翻閱,上不了大雅之堂。

確實,看完這本書,讓我從新思考人生。讀到書中福貴悲慘的故事,我也情不自禁會流淚。主人翁的故事是一個悲劇結尾,看似離奇,稀有,卻映照出現實生活中很多執迷不悟人的命運。

福貴是幸運的,一出生就有一個好爹,不缺吃不缺穿,家庭富裕,有錢有女人,人人追捧。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幸運永遠是短暫的,尤其是這種幸運不是自己爭取而來的時候。

福貴是悲慘的,先是豪賭輸掉家業,隨後爹被氣死,娘病死,隨後幾年,兒子獻血死了、老婆軟骨病死了、女兒大出血死了、女婿泥塊壓死了,甚至連唯一的外孫子也是因爲餓的太狠,撐死了。所有死法幾乎都讓福貴一個人遇到了,到頭來,孤獨一人,與一頭年邁老牛相依爲命。

聽起來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我甚至懷疑作者心裏陰暗,爲什麼把故事寫的如此悲慘,命運如此殘酷,竟在主人翁福貴年邁,已經反省之後,唯一外孫還是死了。讓我感嘆人生不易,世事難料,福不雙降禍不單行,一步錯,步步錯。

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福貴的悲慘終究還是從年少的紈絝敗家開始,從氣死他爹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爲開始,就註定他人生的命運之悲慘。時間不會倒流,有些事情註定不可改變,雖然,福貴之後醒悟過來,可爲時已晚,唯一的財產已經被抵押,自己又沒有本事,只能任人擺佈。

福貴的錯,如果只是由他自己來承擔,倒還沒什麼,可,事實往往是,禍及家人,老婆、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都陷入深深的厄運。即使到最後福貴極力挽回,爲保護家人做了很多犧牲,可已經有心無力,再也回不去,大好光陰已經失去,只能聽從命運安排。

這或許是主人翁的悲哀,也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福貴作爲一個男人,始終沒能盡一個男人最大的能量去保護家人,始終讓我耿耿於懷。

但,福貴也是幸運和幸福的,福貴身邊的人沒有一個因爲他的敗家和紈絝而離開他,仍然不離不棄,他的老婆家珍,甚至在福貴落魄的時候,堅決拋棄富裕的家庭生活,回到他的身邊,爲他生兒育女。福貴也沒有讓家珍失望,努力改變,勉強過上了幾年幸福生活,可謂也經歷了人間稀有的真情和溫情。

直到故事結尾,福貴已經年近遲暮,仍然樂觀積極。嚐盡人家富庶,也嚐盡人家悲慘,福貴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家人一個個隨之而去的打擊,讓他徹底意識到人生無非就是爲了平平淡淡的活着,已經沒有任何牽掛。

正像文章所寫:“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生不過是下山上山,平平淡淡纔是真。

《活着》的讀後感 篇3

王爾德曾經說過:“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見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書後,很慶幸主人公福貴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實的活着,而非簡單的存在過。

餘華所作的《活着》從福貴自敘年輕時遊手好閒嗜賭成性爲始,以暮年時與同樣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結,期間伴隨着父母﹑妻兒﹑女婿﹑外孫先後離去的失親之痛,又經歷了戰爭﹑土改﹑人民公社﹑饑荒﹑文革……這是他的一生,又或許可以說這是那一代人的縮影。只不過相較於他人,福貴似乎擁有了更多的苦難。在閱讀時我幾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閱的衝動,因爲當作者用最最客觀的語調將殘酷的現實一層層剖開呈現在眼前時,那種悲苦更甚﹑那種震撼愈發讓人難以平靜。

然而當我們由旁觀者的視角轉化爲主人公的身份時,當一切的不幸變成了現實,擺在面前時,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福貴的快樂其實多於苦痛,甜蜜可以大過心酸。一夜輸光家產從地主淪爲平民,卻因此在土改中逃過一劫,福貴是幸運的。大戶人家的小姐甘願一生守護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恰恰印證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裏最珍貴的財富。又聾又啞的鳳霞勤快能幹,最終也覓得一樁好姻緣。有慶長跑能手運動會第一,受老師表揚,作爲父親同樣驕傲。二喜女婿懂得責任與擔當,孝順長輩,給鳳霞以最好的生活。我們不可否認福貴生活遇見的變故之多,但我們同樣應該知道這些最親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溫馨的回憶會是支撐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有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與命運相處的模式並非對抗,而是順其自然,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軟弱與妥協。他看見了苦難也看見了幸福,儘管美好總是短暫,僅餘的些許溫存總是在不經意間最慘烈的方式從他生命中抽離,但他依舊選擇了不斷向前,不斷生活。有人曾評價說“人太渺小,稀釋成了平凡”,而我認爲他並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種最溫和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活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本書裏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福貴的一生。我並未從中讀到福貴很多的心理描寫,是悲哀自己慘淡的一生,亦或樂觀的積極生活下去,這些都沒有。彷彿在講述時,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但我卻感受到了傳達出來的一份平靜,平靜的接受,平靜的生活。

就像在結尾,老人扛着鋤頭與同樣名爲福貴的老年遠去時,在鄉村渺遠的歌聲裏,在夕陽沉沉的暮色裏,大地正敞露胸懷無聲的召喚着,蒼老而又龐大,充滿着無盡的隱祕感。我知道,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態。

《活着》的讀後感 篇4

釋卷靜坐,閤眼卻是滿心的隱痛。痛,痛他人之痛,《活着》裏的主人公福貴失去了所有愛他的和他愛的人,夕陽西下,僅有一頭老牛伴他左右,許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怎能不痛?痛,痛吾身之痛,活着,於我而言,究竟何等意義,竟是叫我啞口無言,怎可舒懷?

有書評稱:餘華在《活着》裏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爲一個正要展翅翱翔的四有青年,恕我對此點不甚認同。活着,如果不是爲了某些人、某些東西而活着,那麼人的誕生就是爲了奔赴死亡如此簡單嗎?那痛其母親十月懷胎,苦其父親辛勞撫養,還不如不要來這世間走一遭罷了。

爺爺操勞一生,爲黨爲國爲民,雖然他始終未曾把家人或自己放在心中首位。團圓飯唸叨家常時,面對家人的“數落”,他憨憨一笑,不發一語;再發言時,便是說起了他如何當好“開荒牛”的風光事蹟,細看那混濁老眼,卻有一泓清流淌過,洗滌了適才的複雜心緒。

爺爺活着,至少在他意氣風發時,如果他僅是爲活而活,那麼,他還會不辭辛勞地出色完成工作任務,毫不存私地爲國家貢獻出他最大的力量嗎?

我想,答案是不可能的。白雲蒼狗,人是脆弱的,當他無所依靠時,便失去了支點,是撐不住的。所以我寧願堅信,人活着,一定是爲了某些人、某些東西而活着,因爲他們需要一個或更多的理由去讓他們勇敢面對這本就悲慘殘酷的世界;因爲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

那麼,你還要問起《活着》的主題對錯與否嗎?

一本書能得贊評如此,其內定有乾坤,只看我們如何挖掘罷了。其實對於那句經典書評,我更願意換個角度思考。

福貴失去了所有愛他的和他愛的人,夕陽西下,僅有一頭老牛伴他左右,許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但,只是也許,誰也說不準以後的事。或許福貴在往後活着的日子裏,會遇到一位像家珍的珍貴女人,會遇到一個如鳳霞的可愛孩童,會遇到書中沒有往下寫的種種人事物。這樣的或許,你能否定麼?然而,死亡卻可以肯定——絕對不存在“或許”。所以呵,活着是多麼重要,因爲當你以爲你已一無所有時,其實你至少還剩下生命,而生命,往往就是奇蹟的世外桃源。

我們不是福貴,我們無法得知作者沒寫的福貴以後活着的日子會遇到些什麼事,但至少我們可以讀懂作者極力傳遞給我們的積極信息,那就是——活着,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我們失去了所有足以支撐自我之物,也要努力活下去。

所以,艱難苦痛如福貴,卻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相比之下仍算幸福的我們,應該選擇勇敢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人生無論甘或苦,活着本是最妙處。寥寥數筆,始終無法完全參透此書高深禪意,但求理個舒坦,撫平心上微痛淡痕,由是而已。

《活着》的讀後感 篇5

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貴,是一名富家少爺,生活過得算是相當闊氣,但他不務正業,終日沉浸於嫖賭之中,輸掉了家中所有的田地。他有一個妻子,叫做家珍,也是一個闊綽人家的千金,但她卻沒有一點富家少女的脾氣。這是個好姑娘,即使福貴做再多過分的事,她都任勞任怨,對感情忠貞如一。他們有一對子女,女兒大一點,叫鳳霞,兒子叫有慶。福貴傾家蕩產後,他的父親便過世了,不久母親又病重了,他進城買藥,不料卻被抓住,強行當了國民黨手下的大頭兵,後來歸入共產黨的隊伍,纔有幸回了家。經歷過生死劫的福貴體會到了思鄉的情愫,安分了許多。福貴回到家後,才發現母親早已過世,家中只剩下了妻子和一雙兒女。至此以後,福貴開始安心耕田,可喜的是,兒女都很懂事,幫了家裏不少忙,可家珍卻得了軟骨病,能幹的活越來越少了。兒子有慶在一次給縣長老婆獻血的活動中因失血過多意外身亡,這無疑對福貴的家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於是,夫妻倆決定一定要讓女兒過得好一點。鳳霞長大後,家裏給她尋了個婆家,男方叫二喜,人老實,厚道,對鳳霞也好。沒過多久,鳳霞懷孕了,但到了生產的時候,由於難產,鳳霞離開了人世,只留下了孩子苦根。鳳霞走後不久家珍也走了,好好的一個家,只剩下了福貴,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二喜是從事搬運工作的,在一次工作事故中被水泥板夾死。二喜死後,苦根又染上了病,福貴給染病的苦根煮了許多豆子,原想着讓他恢復身體,卻不成想苦根居然吃豆子撐死了。一家人到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在田埂間與老黃牛爲伴……

這就是《活着》,一部反映現實的偉大著作。它的題目簡單,內容質樸而平凡,但內涵卻發人深省。什麼是活着?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吃,喝,拉,撒,睡。活着看似是這樣的,但在福貴的人生裏,卻充滿了戲劇性,充斥了太多的心酸和無奈。但即便如此,福貴也都一一堅持下來了。讀完這本小說讓我感覺世上怎有如此堅強的人,也讓我深深感覺到當時的社會對平凡百姓的摧殘,讓我體會到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美好。活着也許可以平凡,但絕不會簡單。

命運多舛,癡迷淡然是我覺得對這篇小說最精煉的一個概述。面對自己的人生,你曾癡傻,也曾迷茫,但你還要一直堅持活着,最後看淡一切,平凡度過此生,這彷彿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軌跡,但這就是活着。人生來就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活到最後,也許你會發現,你終是孤身一人,沒有離不開的人,也沒有過不去的事,一切都是淡如水的。福貴的人生就是這一切的真實寫照,他見證了一家人的相繼離去,當他孤身一人坐在田埂旁,呆呆看天,目空一切的時候,這一切顯得是無比心酸,但這也許就是活着的本質吧。

經歷人世滄桑,

終是空淡一場,

回望流年往事,

笑談變故神傷,

夕陽流水田邊,

孤身獨自吟唱。

《活着》的讀後感 篇6

餘華在《活着》寫到:“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是啊,福貴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正如王安憶認爲的:餘華的小說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貴便是這樣一位世人。福貴在感嘆着祖上的兩百多畝地到他手上竟折騰光了;感嘆着戰火紛飛、子彈無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嘆着原本不該死去的親人終究都死去了;感嘆着他最後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來……這一切的厄運一個個地將他逐進了傷心絕望的深淵,但是接連的災難並沒有把福貴打倒,他活着,與一頭名叫福貴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爲一種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餘華用一種平淡而又自然的筆觸將福貴的一生經歷娓娓道來,這樣的平淡與自然更能凸顯出生活於福貴而言是殘酷與無可奈何,但同時也是一種活着的態度,真正體現生命的張力與無限可能。也正如作者餘華所說的:“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貴有很多個離開這個人世的理由,但他卻仍然從容淡定地活着。

面對各種各樣的苦難,福貴在活着,其實是對活着最好的詮釋,但讓人感到難受而不禁淚下。在我的認知中眼淚是痛苦或喜悅的宣泄,而《活着》卻是寓於這種宣泄後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識的高度。從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難與幸福之前與之後,永遠都是飽含着對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貴是芸芸衆生的一員,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對苦難所展現的堅忍和抗爭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爲他的不幸與堅忍而感動。縱使淚水照耀不了前進的道路,但我們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也是一種哭過後的堅強和淚水洗滌過的幸福。作家餘華正是以犀利的筆調將人類的苦難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不得不有所“畏懼”,同時也真正地感受到命運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簡單、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頑強、最動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活着就要忍耐,面對所有逆境苦難,包括最殘酷的,每個人都應該嘗試着去克服它、度過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所以讓我們忍受此時的苦難,享受此時的幸福,因爲我們正活着!活着已經是一種難求的幸福,而能快樂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賦予了我們怎樣的一種責任,我們的任務就是盡力、儘量、盡心、盡意地完成它。走進餘華,讀完《活着》,我收穫了對人生的另一種深層感悟。

《活着》的'讀後感 篇7

《活着》,主人公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妻子抱病而終,女婿工傷致命,外孫吃豆噎死。在他的身邊,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的那天,我在微信上這樣說:“今天看完了餘華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細,到後來已不忍深讀,實是難以承受這平白敘事裏的悲涼,到最後竟是看到苦根走後心裏反有解脫之感。許是黑色更顯生命的張力?在時間與命運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間?活着,要真切地活着。”在那時,我更大的感觸是感恩,謝謝命運對我的寬容,讓我過得平凡,但也擁有了平凡的幸福。

後來,無意間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譯序言,餘華在韓文與日本版序言裏,巧合地提到了兩個詞,命運和時間。在韓文版序言中,餘華說:“《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說:“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我相信是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盪,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後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在文學的敘述裏,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達時間最爲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說時間的變化掌握了《活着》裏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說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着的方式。我知道是時間的神奇讓我完成了《活着》的敘述,可是我不知道《活着》的敘述是否又表達出了這樣的神奇?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還是化腐朽爲神奇的催化劑?餘華自己也在思考。

我不知道,作爲當事人,福貴是如何看待命運與時間的。不過,我一直認爲,即便將命運視作了朋友,福貴也一直沒有停止戰勝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時間何等神奇,時間也並未沖淡福貴的傷痛。對一個人而言,在時間與命運的盡頭,還有一個朋友,名叫死亡。也許,要了解命運和時間,還應當瞭解死亡?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長或短。但無論長短,都只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餘華說人當與命運成爲朋友,其實也許同樣可以將死亡當做“永遠的伴侶”或“最忠實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Theroadlesstraveled)所言)?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與把握,這或許是另一個可以讓我們更易與命運及時間相處的方式。

愛,且請深愛,只因,韶華不再。

《活着》的讀後感 篇8

讀餘華的《活着》讓我回憶起童年,想起老一輩的苦澀人生。雖然他的文字寫的是那樣的平淡,但是卻感到那樣的真實,那樣的親切。讓你讀着,想笑卻笑不出,只想哭。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過那些動盪不安,但是我們這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卻是聽着那些故事長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着》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時奶奶講的事情一樣親切。

曾記得小時候總是吃不飽,玉米和紅薯是我們的主要糧食。難得吃一頓白麪饃,吃得連手中的饃渣都舔淨,如果吃一次白麪條,飯後那碗乾淨得就不用洗了。但是必竟那時我們的社會已經穩定,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後來就又過起了天天吃白麪,經常吃些雞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離我們是越來越遠。遠得我們有些忘本。只有在我們有時把剩饃頭扔了,剩飯倒掉了,纔會聽到老年人對我們的吵嚷“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像話,還是在前些年讓你們吃沒有的吃,餓得吃樹皮,纔不這樣亂糟蹋糧食啊!”依稀記得那時的我們總是頂嘴說:“啊呀!現在可是不一樣了,都改革開放了,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憶苦思甜呢”。漸漸的,就是父母他們也不再吵我們了,因爲我們的生活確實是好起來了。以前離我們更遠了,遠得很少有人再想起來!

我們不願意回憶往事,是因爲有些苦我們經歷過。我們想把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忘掉,但歷史是不可以抹殺的,我們越想忘懷的事情,越會發現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怎麼能夠記不得整年沒有新衣服穿的歲月啊,一年到頭的撿姨媽們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見衣服看不見人,整個的一個大水桶似的,哪裏有什麼少女身材啊!雖然如此,但是我們覺得那時的人還是滿純真熱情的,鄰里鄉里的覺得很親,現在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陌生。那遠遠的過去就使我們有種淡淡的懷念。不過誰也不願意再過以前的生活卻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是福貴老人說的話。也是對整個社會做人的一個總結。真是簡明扼要。可是現在社會上就是這樣的人多,你看看到時處說的是什麼?誰誰是騙子,誰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個人;還有的就是什麼情人了,二奶三奶之類的,不都是這樣的人嗎?不過現在人人都見怪不怪了,這種事情就成了一種現象。成了一種現象啊!真值得人深思。

社會進步過程中,看來是免不了要出現一些不良現象的。浪費成風的現象就像古人所說: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不改舊家風。人人都是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啊!不過好在這只是一陣風,刮過去就平息了。現在不是到處提倡節儉嗎?我想那些不良現象也會漸漸平息,成爲一陣風很快的刮過去。在物質充實的今天,讓我們的精神也充實起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人們生活更加幸福!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活着》給了我這樣一種啓迪。

《活着》的讀後感 篇9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爲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衆的興衰禍福。

人爲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爲,人是爲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爲,人因自愛而活着;中國武俠小說家古龍則堅持,人爲承擔責任而活着……而福貴卻說:“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爲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爲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爲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爲活着,爲了活着而打拼,爲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爲了家庭,爲了金錢,爲了事業,大則爲了社會,爲了國家,爲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說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說是爲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爲了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爲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爲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爲了活着而活着纔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爲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爲之的小插曲。

爲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篇10

餘華,一位蜚聲國際的小說家,一位寫實中國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滿溢智慧的寶石,《活着》是一部中國杯具史。福貴的一生在我看來是悲慘的,大半輩子多災多難,經歷身邊親人逐一離世。但從福貴的角度,他並沒有認爲自我的生活是痛苦的,這點從福貴在訴說自我的故事時能夠看出,平淡而又質樸的講述,猶如看破紅塵的老僧。當看完這部小說時,我想到“好死不如賴活着”,但又總覺得還不夠,福貴身上不只有這些,但是又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我敬佩福貴,佩服他的勇氣,活着的勇氣。

福貴是幸福的,有一向疼愛自我的父母,有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有一向孝順自我的兒女,平淡是福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福貴在我們眼中又是悲慘的,身邊人相繼離自我而去,他默默忍受生活帶給他的苦難,不曾向苦難屈服,所以我佩服福貴,最底層的小人物卻有着經受暴風雨一樣心胸。難以想象當我應對福貴曾遭受的苦難我會怎樣做,我想我不可能做的比福貴好,可能在此中死了不明白多少回了吧。

在讀福貴時,我罵福貴年少無知,怒其不爭,終家財散盡,老父親也離世,我恨不得打他幾個耳光。我繼續讀着,福貴的家還沒散,他最後改過自新,爲他的小家工作。“不幸”還是找到了他,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被老丈人強行接走,一向愛着他的母親也身染重病。福貴沒有哀怨,依然努力地生存着。日子漸漸變好了,老婆爲他在孃家生了兒子,兒子出生後的半年,妻子家珍回來了。如福貴母親所說是你的誰也搶不走,家珍就是他的。在這充滿期望的日子裏,生活還是那樣無情,母親重病垂死,自我被抓當兵,戰爭摧殘着人的意志,我們的福貴幸運而又艱難的活下來了,我想大概是他一向忘不了他的家吧。

大難不死的回來,一切重新步入正軌。在那充滿期望的田野上,家珍在田裏暈倒,苦難在這時候接踵而來。家珍的病無法治癒,兒子的意外死亡,女兒的難產,家珍無法承受這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也去了!這時候的福貴只剩下偏頭女婿和小外孫,他的頭髮全白了,臉上爬滿了皺紋。生活還不放過他,女婿在幹活時意外身亡,他最後和小外孫相依爲命。讀到那裏,我幾次淚眼婆娑,感嘆爲什麼他要承受那麼多,爲什麼老天一向不放過他,就算前二十年生活無度,但福貴所承受的也太重了。我以爲老天會憐憫他,在他死後,外孫會爲他收屍,我想錯了,大錯特錯!因爲命運並非如我們所意料,外孫因他而死。福貴責備自我又老又蠢,害死了外孫。我看不下去了,我責怪老天太無情,也在回想福貴的一生,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還是忍不住看完書的結局,老牛福貴陪伴着福貴,老人和牛漸漸遠去。

讀完全書,回想幾天,“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應對苦難,應對痛苦,不管最後的結局如何,死亡或許能夠逃避,但活着的人已經是英雄。

《活着》的讀後感 篇11

《活着》一書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裏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裏的財產輸得一乾二淨。父親因爲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爲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書中另一重要的人物——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書中描繪她的部分雖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纔在懷孕時帶着個啞巴女兒回孃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着孩子,並且期盼着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爲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嚐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作爲作者爲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書,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啓示是: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纔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活着》的讀後感 篇12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了餘華的《活着》。我字字不漏,把書裏的每一個感情都儘可能的看清楚。而我,始終不夠深沉,只能通過眼淚來宣泄我的共鳴,以及對命運的感慨。

看到最後,我深深佩服於福貴對待生命的態度。沒有看過過程,就不會懂他經歷了什麼。

在書的中間部分,我爲每一個淳樸、善良生命不應該地離去傷心抽噎。有慶熱情地獻血,卻被無情地抽死;苦命的鳳霞,剛在爲她終得嫁一真心之人欣慰、舒心之時,卻又不情願地看着她爲新生兒的降臨而逝去;最善良的家珍,永遠都懷着那最柔軟的心,爲家人無私地付出,最後,實是被累得死去;中途成爲徐家女婿的二喜,一個偏頭男人,同是苦命的人,同樣也逃不出命運的安排;還有最讓人憐愛的苦根,他的死,最是讓人痛心的難以接受……

每一個人都是那麼鮮活地存在過,他們就想簡單地活着,他們其實早參透了人生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哲理。他們勤勞能幹,爲了活下去堅強地支撐着。即使貧窮,即使病痛,他們也從未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

看過《活着》,就等於經歷了好幾場人生的急劇悲痛。每一場,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親身跨越痛苦,無疑是艱難的。但是,跨越了,也就解脫了。而最虐人的,其實是那一直駐足在旁的作爲旁觀者的痛苦。是的,我說的就是福生。我甚至無法想象他最後怎麼還能和他那命名爲“福生”的老牛談起有慶、二喜、家珍、鳳霞以及苦根。他的“玩笑”,在我看來,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地揭開那足以讓人血流不止的瘡疤。可是,他確實這麼做了,並且笑聲實爲爽朗。以往的苦痛與現在簡單的豁朗對比,再看看每一個真實卻又已去的人,或許,這就是《活着》的寓意所在吧。

回到我的現實,分明覺得我確實離他們好遠,可是,那些人物着實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共鳴。當我看到鳳霞被送走時,看到福生揹着有慶的屍體在夜裏泣不成聲時,看到二喜死前發出所有氣力呼喊自己兒子名字時,看到苦根因爲平時難得吃豆子而撐死時……其實還有許多我說不完的情景讓我哭到沙啞。彷彿我就在書中,我就是福生,我就目睹着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福生哭過的地方,我哭了;他沒有流淚的地方,我也哽咽了。我沒有他那麼堅強,但是,我是那麼真切的體會到他的悲傷。

這本書的主題,不是要我們體味人間悲苦,而是從作者的字裏行間看到“活着”。無論如何,活着便就成就了一切。活着,着實需要勇氣和毅力,需要懂得順其自然,繼續下去。人生,不是一場童話,它現實地讓我們經歷種種的喜怒哀樂,甚至於只有悲憤和哀怒。但是,只要活着。活着,我們就應如期地睜開眼去迎接朝陽;活着,我們就應順應地呼吸空氣中的每一方氧氣。只要活着,就不要放棄自己。

《活着》的讀後感 篇13

《活着》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一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一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餘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着是一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一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衆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的讀後感 篇14

第一次認真的想着:活着的意義。

認真的看着餘華的小說:《活着》。想不到人世間還有活着這麼辛苦的人們。引發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

因爲身體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經濟上也給父母增添了過重的負擔。一次次的住院複查,都是不小數目的醫藥費。沒聽過父母的抱怨,換來的是父母對我格外的疼愛。

因爲有了經歷,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如果可以痊癒的話,可以給父母養老送終,可以在他們養我小,我來養他們老。如果,不幸的話,在醫院經歷的很多的生死離別,對能活着生活質量太失望。

一天,看着畢淑敏老師的文章:活着。她這樣講,人活着,真的說有意義,其實和植物一樣,沒有實際的意義,一定說有意義,就是自己找的,找個活着的意義:小的說爲了自己,爲了父母,大的方面說,爲了我們這個祖國。能做一番事業。

我活着:力爭每天發現大自然美好的東西,呼吸新鮮的空氣,欣賞可愛的小動物,這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生而爲人,一定是與父母有緣,才藉着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暫的人世間,學着享受美好,學着忘記痛苦,寫着修行心靈。

活着,不僅僅爲自己,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活着,學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吧。

《活着》的讀後感 篇15

我們爲了什麼活着?爲父母,爲學習,爲了感受世間百態……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不論爲了什麼,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堅強的活着。

福貴原來是那麼富裕,享盡多少榮華富貴,可是命運不會讓人一帆風順,他揮霍無度,最終將家產敗光,父親的離世使福貴漸漸收斂了脾氣,開始對家人好。小時候曾被他當馬騎的長工告訴他“要飯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沒了錢也是少爺”。從戰場上逃回來的福貴深知活着不容易,他不再頹廢下去,接受現實,脫掉綢緞換上了粗布衣,從磚瓦房搬到了茅草屋,開始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然而,命運仍覺未盡興,兒子,女兒,妻子相繼離世,只留福貴一人在着世上,與一頭老牛那頭他用最後的家當在菜場救下的待宰的牛相伴,孤苦伶仃,一貧如洗,渡此餘生。雖然晚年落寞,可他並沒有放棄,爲了自己和家人堅強的活着。一生一世一人一牛。

福貴的人生大起大落,老天與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這個玩笑使他遍體鱗傷。可他還是頑強的活下去。

也許,命運會捉弄你,請不要放棄,請你一定堅強的活下去,即使這一生到頭只有你一人。因爲我們活着就是爲了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篇16

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戰爭離亂、賢妻早逝、兒女雙亡,最後只和一頭老牛相伴…這些苦難疊加於一個人的身上,的確顯得有一點戲劇化,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必執着於苦難本身的形式,於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經常是一樣的,或殘陽如血,或黯然如塵,儘管苦難的形式會不同。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讀起來平淡中有些窒息,卻也不乏溫情和感動。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不離不棄時,也便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時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亦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而對那個結果,我們終將毫髮無傷。

《活着》的讀後感 篇17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裏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着》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餘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爲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爲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說裏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裏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裏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着牛走在路上…書裏,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孃、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後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後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並不可憐,他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篇18

一本從頭到尾都在死人的書,居然取名叫活着。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說中翻到最後一章突然全軍覆沒的死亡不同。餘華寫的死亡,是耗。耗盡最後一滴血,還有一絲微妙的希望。福貴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繼續熬着。

苦的連嘆息都沒有,卻還有寬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麼感覺,當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麼滋味。2011年長沙的街頭有個拉小提琴的賣藝者,只會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來最多40歲,中等身材,頭髮已經全白。總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達斯門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爲何,每次路過都會傷神。

過了不久見報,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財產散盡,妻離子散。在富時唯獨學了小提琴,練了一段時間,只會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舊的房子裏,和其他同樣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動人。後來被哈根達斯趕走,又挪到悅方門口。總是一件乾淨的白襯衣,球鞋。站在他旁邊幾米,會感覺整個坡子街安靜了下來。心中想起許久不見的那個人,想起自己曾經美好過又失去的東西,在眼眶溼潤之前,畢恭畢敬的在琴盒裏放上五塊錢,然後離開。

他的自稱陳伯,許久沒回長沙了,不知還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活着》的讀後感 篇19

一口氣讀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淚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命運怎會如此殘酷?有種向蒼天怒吼不甘的衝動,太多的不甘……

死亡不可怕,也並不以你的可怕而不來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時候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都一一離你而去,而你卻一點辦法也沒有,獨留自己一個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樸實無華的第一人稱平淡的道盡了他們的一生。故事從解放前一直到19世紀末。這不正是我們祖輩,父輩,都親身經歷過的那段歲月嗎?也包括我們80後的那點有限的童年記憶。那樣的年代,字裏行間已經令人十分動容,而實際更是不敢想象……小時候常聽起祖輩,父輩提起過他們的歲月……而我也彷彿跟隨故事跟隨兒時的記憶碎片在裏面找尋他們的影子。如今,讓人不經感嘆,我已長大,你也白髮,時間都去哪了?讓人不勝唏噓……

活着,活在當下社會是我們莫大的福氣。和祖輩父輩以及書中的各種動亂,戰亂,饑荒,疾病等等來比現今的我們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這讓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沒有比活在當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傳承下去!

《活着》的讀後感 篇20

有幸讀了一本餘華先生的活着,正如評論所說,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帶我走進了那個無奈的年代裏苦悶的生活,讓我猶如身處其境,真真切切。

福貴身經曲折,從一個不羈放縱的闊少爺到落魄成爲貧農階級,從家庭美滿到家破人亡,送走一個又一個的至親,最後只留下自己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孤獨的消失在轉瞬即逝的黃昏夜幕中,我能想象得出那是一幅怎樣淒涼的畫面,人啊,因爲活着而活着!

春生身經百場戰役都活了下來卻受不了因爲“走資派”被紅衛兵的恥辱而自我了結。只要自己還熱愛生命無論遇着怎樣不堪的命運都昂揚的活着,而當你對這世界再無期待時便是輕輕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生活沒有讓我們大多數的平凡人遇見大風大浪,已該感恩戴德,而我們卻因爲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視人生中很多細節上的美好。

相比福貴所經歷的一切,我們生活中那點兒苦悶又算的了什麼?那不過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點浮塵罷了。而我卻因爲這點苦悶常常迷失了方向。

《活着》的讀後感 篇21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可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文章運用了樸素的手法記敘了福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既經歷了戰爭的腥風血雨,那不堪入目的混亂。不僅如此,他還體驗了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

每當看家珍死亡的部分時,總感到鼻子一酸,一股熱淚總涌上眼眶。那是一段最寧靜的死亡過程,看着福貴抱着家珍的屍體,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西村口,那個埋着兒子有慶的地方,他默默地將家珍也埋了進去。此時此刻,看似平靜的福貴,那撕心裂肺的痛感應該早涌上心頭了吧!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家族的悲劇並沒有到此結束。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作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他那唯一的孫子也難逃厄運,在吃飯時被噎死了。

但他並沒有對命運屈服,獨自一人頑強地活着,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人活着時被命運製造的坎坷絆倒是必然的,但唯有你不屈服,才能戰勝命運。

面對生與死,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要戰勝命運,活得漂亮。

《活着》的讀後感 篇22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這句經典我相信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活着》這本書就完美的詮釋了這句名言。“福貴”作爲主人公,他的人生經歷就是這本書所圍繞的事件。半生福貴半生貧,最終明得終身理。文中有一段是寫福貴沉浸在賭博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不知不覺的陷入了龍二的陰謀當中最後輸光了家中所有財產,讓一家人淪落爲階下囚,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心險惡,但就是這樣慘痛的教訓才讓福貴從黑暗當中一點一點的給拉了出來,一次一次的慘痛經歷讓福貴越發的感覺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最讓人感動的是家珍和他的孩子們,即使自己丈夫嗜賭如命也依然對他不離不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他的孩子們即使是在年幼也懂得關心父母不讓父母爲自己擔心。這不由得讓我們所反思,我們身處於富康的社會難道不應該懂得回報父母一點一滴的汗水嗎?哪怕是不讓父母爲自己所煩惱也是值得我們去多做的。

最後我想《活着》這篇文章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它讓我們懂得感恩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富貴不求,只甘於做個平凡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過完一生不也是自古以來的人們所向往的嗎?

《活着》的讀後感 篇23

是啊,人只要活着,比什麼都重要!無論你有多少千山萬水,多少金銀財寶,人死了又有什麼用呢?

在《活着》中最讓我心疼不已的就屬鳳霞了!打小就又聾又啞,家裏又窮,就算是給她找了一個好人家,她的命最後還是在死神的手裏徘徊。鳳霞是生孩子難產而被死神給看中的,生小孩原本就是女人的鬼門關,再加上她又瘦又小,肯定逃不過這一劫了!而且是一個惡魔般的天氣——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傍晚,狂燥的雪風嗚嗚亂叫,讓地面上的雪花翩翩起舞,周圍白茫茫的什麼也看不見。二喜揹着鳳霞去往醫院,接着鳳霞被推進了產房,二喜與福貴(她爸)焦急而興奮地在外面等待。可是10分鐘、30分鐘、120分鐘,鳳霞還遲遲沒出來,就連比鳳霞晚進去的都出來了,他們這才發現事情大了。這時醫生突然出來問:“保大還是保小?”他們一愣後傷心地說:“大的!我要大的!”接着幾分鐘後,醫生又出來說:“是兒子,大的也沒事!”他們鬆了口氣。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鳳霞就沒氣了。

故事到這兒,我輕輕嘆了口氣:唉!活着最重要啊!

《活着》的讀後感 篇24

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活着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主人翁富貴,他是幸運的,並樂觀堅強的活着的;他也是不幸的,可悲的,可憐的活着的。在他有限的生命裏,親手葬送了自己所以的親人,晚年只剩老牛陪伴。

我自認爲這是一本不容置疑的消極小說,可它的消極中又極具諷刺的樂觀與積極。在這本小說中,富貴輸光自家產業後,他開始醒悟,不得不說此時他的形象是樂觀、積極的。沒有沉迷於賭博,明白了家人的重要,對家人更加關心與愛護。但我覺得這也是整本書中最可悲開始的地方,好比一個人犯錯後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失去的只會更多。

富貴窮盡一生,讓“雞變鵝,鵝變羊,羊變牛”,兩鬢斑白時終於實現夢想,有了一頭老牛,然而也只剩這一頭老牛。或許這就是活着最大的魅力吧,失去一切最終還是能得到,最重要的肯能是心境的得到吧?無論生活多麼困難,自己認爲幸福的活着纔是最重要。

《活着》的讀後感 篇25

富貴的一生在命運的年輪中輾轉反側,每當生活安定下來,意外卻接踵而至,從父母到兒子,從女兒一家到妻子,命運的無常,一次次摧殘着他,也一次次震撼着讀者,苦淚和死亡伴隨,用逝去襯托出生命的珍貴。但富貴還是從土地改革到三年自然災害,再到文革,挺了下來,他代表着那些年中國人所受過的苦,比起富貴的一生,我們遇到的挫折又算什麼呢?富貴終究抗下了命運的無常,世上無絕境,唯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都說青年富貴爲貪慾而活,中年富貴爲了家庭而活,老年富貴是爲了自己而活。也正是如此,遲暮之年的富貴才能每日唱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概括自己一生的詞句,唱出的是富貴對自己過往的坦然,他正視着自己。而我們在失意之時,在墮落之中,要好好想想,我們是否在爲了金錢俗欲而活?是否已經將自己的靈魂寄託於他人,任由別人擺佈?記住,要爲了自己而活。

夕陽西下,富貴的老牛在耕地劃下一道道溝痕,活着也不過如此。但就是因爲這樣,才能世代耕作出肥沃的土,彰顯出生活的價值。

《活着》的讀後感 篇26

《活着》是一本能給人力量的小說,每每我面對劫難,快堅持不住的時候;福貴的形象卻總能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給予我無限力量!

今天,忍不住又重讀一遍餘華的《活着》了!

雖是重讀,但卻有着比第一次更強烈更沉重的感情——讀的過程中忍不住落淚三次;分別是福貴的女人家珍離世,福貴的女兒鳳霞離世,福貴的外孫苦根離世……

富貴這一生太苦太苦了,同時他又那麼幸福——

從地主少爺,到輸光家產的窮苦貧民,到目送親人一個個相繼離去,最後只得與一頭牛相依爲命。

一次次的與摯愛之人永久別離,一次次的經歷磨難。在經歷這些種種後;老人依舊活着,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這得花多大的勇氣去面對阿!很難想象出來……

同時他又是幸福的,他所牽掛,所擔心的都陸續不在了,他在也不用擔心誰,再也不用牽掛誰了。輪到自己死,安安心心死……

文中,老人福貴是以微笑向一個陌生人講述自己的一生而開展來的,我想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純粹的。

《活着》的讀後感 篇27

餘華稱(活着)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經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這是餘華對他這部書的評價。

的確,我這個12歲的少年也深有體會。尤其是有慶,鳳霞,二喜和苦根接二連三的死,讓我感到了命運對福貴的不公,然而,命運又讓他從原先的闊少爺轉變爲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沒有成爲地主,免遭文革時期的一死。也許活着就首先要爲本身,在去研究所謂的“身外之物”。

此刻,我在想想那多少無知的青年,他們誤入歧途也許是以爲一個物質的享受,他們的人生沒有歷史,真是該好好讀讀這本書。生活會讓你覺得離不開它,除非你真的從根兒上就不想好好活着。

朋友們,醒來吧!尋求你生活的靈魂的天空。

《活着》的讀後感 篇28

這兩天看了餘華的作品——活着,感觸很多,看的過程中,緊張感一直伴隨着全文。作者總是在給人希望之後,又澆下一盆冷水,讓人冷得徹骨,絕處逢生之後仍然扼住咽喉,讓人痛苦異常。

文章有三個地方讓人淚目:

一是老全的死,透露出麻木的戰爭中僅有的一絲溫情。

二是福貴兒子有慶的死。有慶死的最沒有價值,也最荒唐,醫生因爲縣長夫人難產要輸血,居然把一個12歲孩子的血抽乾了。作者刻畫福貴埋兒子的過程讓人痛徹心扉。

三是福貴女兒鳳霞的死。原以爲又聾又啞的鳳霞會很悲慘的被送給老漢,結果福貴心疼女兒又將女兒留下來了,鳳霞最終相看了二喜,並得到了應有的疼愛,這回我以爲鳳霞終於擺脫了噩運,結果沒想到鳳霞死於難產,留下了二喜和兒子苦根,這番變故讓福貴更加衰老,頭髮全白了。

後來幾年間,女婿和外孫又因爲事故相繼離他而去,福貴最後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爲命。

中國二十世紀社會變遷導致的慘淡農村生活全都濃縮進了這部小說裏,福貴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現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謂好死不如賴活着,但是活到最後的人,往往最痛苦!

《活着》的讀後感 篇29

薄薄的一本書,從地主到貧民,從抗戰到大鍊鋼鐵,從一家四口到孤寡一人。寫的是一個人的故事,卻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滄桑。

福貴從一個富家公子,吃喝嫖賭,破敗了家,氣死了父親,過起了貧苦生活。自己也終於從要靠賭博“光宗耀祖”的富家公子哥,在敗了家業以後品嚐的勞苦、委屈、欺凌。他被抓去當過兵,經歷過生死,回來以後和妻兒相聚,開始踏實生活。然而世事難料,兒女都因孩子年輕就喪命,妻子身染重病最終也離開了自己,就連自己的外孫,也在吃東西被噎死,最後剩下這孤苦一人。

他活着,感受這生命,從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與歲月爲伴,與故事爲伍,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爲命。

人要吃的苦也許真的是有數的,年輕的時候你耗費了時光,年老的時候依舊忙碌奔波。人的一生有太多的可能性,有太多的故事。活着是根本,活着纔有未來,活着也必會經歷風雨。

比起那個時候人們,我們也許是幸福的,吃喝不愁,沒有戰爭。比起那個時候,我們也許是不幸的,競爭激烈,隱性殘暴。這也許就是活着的意義,要經歷風雨,要感知冷熱,有感觸的生活,一路向前。

《活着》的讀後感 篇30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因爲在混亂的世道,所有人的命運都如同巨浪滔天的大海上的一隻獨木舟,傾覆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且越是小人物,結局往往越是悲慘。

《活着》裏的富貴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中國最爲動盪的年代的伊始,他見證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打躍進。等事件,這也就註定了他悲慘的一生。

魯迅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按此定義,《活着》不亞於當年在廣島投下的那顆原子彈。張藝謀曾經將這本書搬上了銀幕,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很多隻看過電影的人,觀影的時候完全是淚流滿面,同情福貴悲慘的一生。然而看過原著的讀者知道,小說遠比電影更將悽慘。女兒難產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兒子被急切救縣長夫人的大夫抽血抽死,最後是孫子長期捱餓,一次吃豆子撐死。數年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

然而,餘華用一連串人的死亡,並不只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有多無常,人命有多輕賤。他所要傳達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的頑強精神。活下去,是最簡單的生存的本能,同時也是最複雜的鬥爭。因爲當一個人生無可戀、萬念俱灰的時候,放棄生命遠遠比心懷希望要容易的多。

《活着》的讀後感 篇31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絕藏,老年做和尚”

——餘華

距我第二次看完《活着》已相隔一年多了,前後看了三次,每次心境都翻天覆地。

這次我看到的是:生與活

生與活是不同的。

生,是讓生命延續的這個結果。

活,則是生命延續的整個過程。

全書借富貴的人生,完美的闡述了活的這個過程。整個過程讓我不能釋懷,不管多久都不能釋懷。

文末富貴買的那頭老牛,讓我感到未曾有過的親切。

之前看過一句話:“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老牛一樣”,如果悲慘是錘,那富貴就一定是那頭老牛,而《活着》講述的就是老牛受錘的過程,這個過程殘忍而又綿長。

從內心來講,我是拒絕這樣的劇情的,但是太過貼切,讓我不得不去承認;農村出生的我,從小就聽老輩們講述這文中的那個時代,我很幸運沒有吃過樹根,樹皮和野菜。

起初,我是很想講講自己的故事的,現在細想一下,富貴這樣的人都只能算做時代產物的一個縮影而已,活在當下的我們又何足掛齒?

《活着》的讀後感 篇32

時間,經歷的不同,都會讓你在看同一本書的時候有不一樣的看法。第一次讀這本書時,覺得好誇張啊,怎麼會有人的一生是這樣的,那該怎麼活下去,還能像富貴這樣活嗎,當時覺得這一定是作家的書寫手法,集各種典型於一身,就像祥林嫂一樣,所有的悲慘事物好像她都遭遇了。後來啊,年齡長了幾歲了,我哥給我過去的人就是這樣的,遇到個大病小災、饑饉年荒,書裏描寫的這些事件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死個人也是很平凡的事。現在我現在相信了書裏的故事,也更加爲書裏的人物悲慘遭遇而心痛……

看這本書的時候有點心得,寫在下面了。

一本書,慢慢看,一天看一點,就會意猶未盡,要是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倒失去了它本來的意味,也少了思考。就如同與人相處一樣,剛認識的人,你一下子把ta瞭解完,就失去了探索的樂趣。大概所有事情都要講究適度。太慢,則發現不了其中的深度,和可咀嚼的地方。太快,容易將一切看透,又激發不起人想要繼續探索的心思。古人老講中庸,這大概也是中庸的一種吧

《活着》的讀後感 篇33

含着眼淚看完這本書。三年前同學給我推薦這本書,我一直等他借給我看,他不捨得,後來,我也沒有去買,也不太喜歡看電子書。同學沒有給我透露過任何內容,我總以爲這本書會蘊藏着很多的大道理。看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爺爺奶奶她們的過去,好像親眼看着她們經歷過的無助與絕望。奶奶說,我有一個伯伯,走丟了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比我爸爸大兩歲,我還有一個叔叔,病死了,八幾年的時候病死的,奶奶說叔叔特別聰明。

小時候,不喜歡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因爲總也聽不懂,也不理解她們那個年代的人到底經歷了些什麼。現在,能懂了,卻不願意再去聽奶奶講那些故事了,不想去揭奶奶的傷疤,那一個年代的人,都活的比我們堅強,比我們更精彩的活着。

我看的不是小說,不是一個故事,是一本在還原那個年代的日記,那麼真實。我會把這個書跟我的爸媽分享,善待老人,善待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堅強,活着,要好好的活着,除了生死,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活着》的讀後感 篇34

福貴經歷了人生道路較大 的痛楚,當他看見家人離自身而去時,心裏那時候如同在被刀扎似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上下,血水都流出來了可他卻純屬偶然挺了回來,仍然樂觀豁達路面對人生道路。到了風燭殘年,還牽着老牛一起生活。

他沒有由於家人的離開而完畢自身的性命,由於活著是爲了更好地讓死去的人舒心。實際上福貴並瞭解什麼叫活著,他只瞭解人活着就是那樣,歷經一下甜酸苦辣,富有就賭一賭,沒有錢就諸多田,活着就是那麼簡易。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僅僅爲活著自身而活著,並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萬事萬物所活著。

而世界上卻有不計其數的人自始至終搞不懂,她們你以爲活著僅僅爲了更好地幸福快樂,只爲了愛,只爲了更好地養家餬口,只爲了更好地錢財,只爲了更好地當官,只爲了更好地他人。當她們達不上目地時就跑去完畢自身的性命。

有的人感覺自身的命苦,自身更改不上自身的運勢,對自身發展前途不抱有一切期待,因此她們也挑選了在這個全世界消退。

亦有的人,在遇到丁點兒大的艱難時,挑選了倒退,之後她們感覺膽怯也不是解決方案時,因此她們也與全球講了聲再見了,隨後招手而來到。

受寵思辱,安不忘危。

《活着》的讀後感 篇35

古時有蘇東坡,今有“福貴”。他倆同樣有悲慘的人生,只是方式不同罷了!作者餘華在鄉下偶然見到了福貴,得知了他的悲慘:本爲地主家的兒子,但因驕傲,把自己的地位揮霍成農民。又經歷了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這一大家子人的一一逝去,與任何人相比,他真的都特別悲慘。

北大的女學生劉媛媛曾說過“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個世界上是有一些不平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有很多的優越條件,我們都沒有,他們有很多的捷徑,我們也沒有。”對呀,世界的確很不公平,但我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逆流而上,逆襲,從醜小鴨變爲白天鵝。

雖然命運不在我們手裏,但我們有毅力,有雙手,從平凡變爲不平凡是個過程,雖然過程艱辛,但只要努力重點縣你會超越的。要藉助身邊的“梯子”,一步一步登天,登上人生之巔峯。梯子,就是你現在作爲學生擁有的知識,才能及多元素的結合。

看,福貴即使經歷再多,他依舊活着,依舊走在人生的路上,而你又有什麼資格放棄呢?像《蝸牛》裏唱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着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相信自己,所有的挫折,也都只能是墊腳石。

《活着》的讀後感 篇36

很早看了一本書,書名叫《活着》,我記得那是在上高二的時候,那個暑假,這本書給我極大的震撼,我以爲人活着是追求什麼東西,尋找自己的價值,可我讀完之後,原來活着,僅僅只是爲了活着。

書中的主人公是富貴,原來是一個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可他也是個難得一遇的敗家子。萬貫家財被他一朝散盡,他的父親也因爲這件事去世了,後來被抓去當兵,女兒變成啞巴,喪偶,失子,女兒生孩子死了,女婿在工地事故中喪生,最後的親人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每一次生活看起來有希望的時候,日子正在慢慢變好的時候,絕望卻又給她一個當頭一棒。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止一次的覺得絕望,在富貴的道路上,我看不到一點光明的存在,我甚至感覺,真的沒有必要再活着了,可看着富貴一次次的不放棄依舊艱難的生存的時候,又覺得很震撼,生命很脆弱,卻也很堅強,這並不矛盾,肉體是脆弱的,但意志是頑強的。因爲這樣才生而爲美。

不是所有的人都活在陽光下,我們只能等待被生活和命運遺棄,卻不能遺棄生命,可是在黑暗中紮根於黑暗,去適應它,並且爲此努力的去改變的人何嘗不值得敬佩呢?

《活着》的讀後感 篇37

《活着》一文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此書以主人公"富貴"跌宕起伏的一生爲線索,命運看似不經意,卻又唸唸有詞:有因必有果。狠狠地將他由"福"與"貴"之中推倒在稀泥地裏,曾經風光得意的少爺,被別人捏中了軟辮,從賭場親手將自已推入坎坷的生活之中。全文以"活着"二字緊緊栓牢整篇,命運、人性、掙扎及在苦難之中建立的舍之不去的情,深扎人心。

他嗜賭如命,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身染重疾,富貴前去求藥,卻半途被國民的黨派人員抓去當壯丁。經幾番波折後回到家,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歷經種種磨難的富貴,卻從這塊稀泥地中,一次又一次爬起,一次又一次地走近更完整的自已。他以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

《活着》的讀後感 篇38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活着》的讀後感 篇39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當他站在生命的邊緣才能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並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篇40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賞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樂。我看過餘華作家寫的《活着》,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篇41

《活着》中寫道一句大概意思是:幹盡壞事的人雖然令人瞧不起,但命都長。對,福貴就這麼一個人。

生存與倖存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可惜死去的人連硬幣都見不到,更何談幸福。而福貴命長就這麼一直生存、倖存、生存、倖存………或許活着就是他的幸福。

他知道自己的錯誤便重新做人,他知道家珍的病重便不讓她下地幹活,他知道兒子是好心獻血死的就沒有殺死春生,與春生的最後一次見面告誡他千萬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他知道女兒有人家要便高興地合不住嘴,他知道自己的親人們一一離去卻仍舊堅強的活着,哪怕是一輩子跟老黃牛相依爲命也還是活着。

一雙如何看待世界的眼睛和一顆如何運轉的心,決定着活着的態度,如果時代註定活着要命途多舛,那就利用好剩餘的日子,因爲生命的價值不被時間所束縛;如果時代註定活着會一帆風順,那就勇敢前行回報那個值得你付出的時代。

我們不能改變時代改變命運,但可以思考我們一路走來留下的腳印,有深、有淺、有直、有彎,這些腳印僅僅是我們的過去,一場大雪過後,我們會踏出新的腳印。活着就是對逝者最大的寬慰,活着就是對期盼者最大的支柱,活着就是嶄新明天的資本。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的讀後感 篇42

活着是爲了什麼?

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活着是爲了家人而活,是爲了自己而活,是爲了名利而活,還是……

於是,我帶着這一系列疑問,看了電影《活着》,我頗有感觸。主人公從一個吃喝玩樂的少爺變成了一個窮人,真是造化弄人啊!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母親病死,兒子上學被砸死……他的命運是多麼悲慘啊!我在想:是什麼力量在支撐着他,是什麼力量讓他有勇氣活下去。親人都已離去,在這人世間還有什麼可留戀的。看到他的親人死去,我的眼淚已佈滿了眼眶。失去親人,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啊!但福貴卻堅強地活了下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福貴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但他有勇氣面對。而我遇到困難,只會逃避,不敢面對,我甚至想過要離開這個世界。死,雖然很容易,但他只是懦弱的人逃避的一種手段而已。

我不知道我要經歷多大的蛻變才能長大,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世界,一切都順應天意吧!

活着不爲了什麼,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爲了自己的希望而活。但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要努力綻放自己的光彩,堅持不懈地奮鬥,演繹屬於我們的璀璨人生!

活着,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爲了奪得光彩,爲了闖出一片天地!

《活着》的讀後感 篇43

乘複習功課的間隙,我把《活着》給看掉了。餘華的這本書早有所耳聞,可是一直沒什麼時間,到是張藝謀的電影先看過了。讀過原著之後不由得讚歎這書天生就是本很好的劇本,我想編劇更本不用改什麼。故事的描述鏡頭感十足,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講故事的模式。作者的文字並不華麗,但平實中卻充滿了力量,是一種能從內心感動你的力量。我不想說什麼涉及靈魂的字眼,可能書看多了就不太容易隨便給感動了,但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值得我推薦。希望每個人讀過之後都會有自己的感悟

給出一段書中的文字,大家欣賞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着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的讀後感 篇44

活着這本書,餘華先生寫成可能有些年了,以前一直聽說,卻到今天才讀到它,沒有別的原因,實在只是由於這書的名字。最近最鬱悶的心情就是在心裏嘀咕,自己到底爲了什麼而活着,人又爲什麼而活着。

懷着一種探索人生意義的心情,囫圇吞棗的一口氣把它讀完,我沒有像以前讀其他作品一樣,懷着一種挑剔的眼光往找作者的毛病,而是帶着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情緒,從開始讀到最後。

整本書裏的人物都是悲劇,而最悲的是福貴一家子的命運,而這一家子中更爲悲的則是福貴,一大家子人一個個的離開了他,到老了,但連個給他送終的人都沒有,可是他卻沒有放棄生命,他堅韌的活着。

“死了都要活着”,這是老全的一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是一有苦難就想着往死,也不是一有悲傷就想着往逃避。人活着,就要活着,好好的活着,爲活着而活着。

無論碰到什麼樣的事,我們都應該勇敢的往面對,只要活着,總有希看,死了,不即是一了百了。

以後,假如心裏有什麼不好的動機,我會告訴自己,連富貴都好好的活着,你還有什麼不能承受的?

《活着》的讀後感 篇45

活着,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活着》,對中國百姓的妥協,忍耐和堅韌最入木三分的寫實。故事展示的不僅僅是福貴的活着,更是那個年代中國百姓的一輩子。故事展示的是一種大悲愴!個體與歷史,生存與環境,偶然與必然的大悲涼!

一羣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中跌跌撞撞。在主人公剛抓住生活中的一點點喜樂時,命運的殘酷一面轉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搶地,人慾哭無淚,只有保持一種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爲樂,從絕望中找希望,這是特定時代給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樣?誰都無法逃離的命定的劫數!

“活着”爲的什麼?它不是純粹地爲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爲有一些感情的聯結。

一個人的活着,不僅僅是個人在活着,他還從身邊的人那裏獲得生存的意志與動力,同時他又是其他人賴以活着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爲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會輕易地被外在的一時的荒唐與殘酷(不僅文革如此,之前的戰爭、之後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所擊倒,這就是本書給我的啓示錄。

《活着》的讀後感 篇46

本來在這學期的書單入面,沒有《活着》,它是一個意外,一個美麗的意外。

我利用去辦公室值班的三小時看完《活着》,很久沒有那麼專注地看書了!感覺很好。

看《活着》的時候,有好幾個時候都想哭,有慶很天真的搶着去獻血,結果荒謬地死去;富貴埋葬有慶的時候;

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想哭,我現在想,哭是不需要的理由的,爲什麼非要給自己一個藉口。

我心痛有慶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甚至是春生的死,但書讀到最後,我才頓然發現,其實最值得可憐的是富貴

他自己做錯事,受罪的是身邊最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最愛的人。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地離開自己,只有自己一人留在世上。最苦的不是挨窮,而是失去了要珍惜的一切。比起報應在自己身上更加殘忍,這就是上帝的高明!

我想,這就是害怕犯錯的原因吧!

如果錯了可以不連累別人,活着可以輕鬆點。

然而,我們都有牽掛着的和要守護的人

但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是一路犯錯,如餘華所說:像富貴那樣的老人,比比皆是。

《活着》的讀後感 篇47

當看完舍友對《活着》的評論後,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衝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爲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敘說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總認爲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當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剛開始我罵過福貴,因爲他實在是太敗家啦,不過看到後面我又開始敬佩他,他是那麼堅強。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爲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爲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