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必備】《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必備】《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一直知道這本書,包括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也引用過,大致猜測是關於夢想和現實的故事,但最近才突然開始找來讀。很少一口氣把一本書給讀完,愣是熬夜看完(得虧不是很長),很是喜歡。

讀的快就難免囫圇吞棗,沒有那麼細緻深入的理解。因爲是第一主人公的口吻在讀的時候很有代入感,作者筆下的人物也都性格鮮明立體真實,很詭異的是,即便是被描述的如此怪異自私殘忍冷漠無賴的天才畫家斯特里克蘭,也有那些讓人發笑甚至覺得很可愛的瞬間。看很多評論比較各個人物的性格,如何如何不喜歡斯特里克蘭,而我卻奇怪地透過文字像布蘭奇或是阿塔莫名被這個天才畫家吸引。可能因爲極度真實的一面對現實的諷刺,也可能因爲那追尋夢想的堅定和超凡意志,也可能只是因爲他是天才畫家而自動忽略那些性格和行爲上的不足。所以對天才畫家的結局還是有點唏噓和可惜。那幅人與自然的鉅作像是生命最後的輓歌,卻像布蘭奇的畫像那樣對斯特里克蘭來說畫完後就毫無作用,實現精神涅槃後的'付之一炬,有點兒悲壯意味。

嗯,最後,我只能說“紅毛”是天選之人。現實的我們無法做到斯特里克蘭那般放棄一切和無視一切甚至做出有違道德倫理的事,只爲心中的夢想而活。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命,斯特里克蘭的天命就是成爲偉大的藝術畫家,但並不是每個人的天命都是這般遠不可及難以實現的存在,也可能如最後那個醫生所說某種程度來說他也是某方面的藝術家——生活,大多數人的天命可能大多一致,成爲一個普通人過好這普通的一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毛姆在書中對人性的複雜有着深刻的解析與描述。

斯特里克蘭那份對藝術的理想追求的堅毅,以及他那種不在意外界的一切眼光與議論,擯棄遠離文明社會,只追求自己心裏想要做的事,尋求靈魂的解脫,他的這種堅毅追求確實讓人敬佩。但是正因如此,他不食人間煙火,殘酷冷心,爲了自己內心的追求而幾乎傷害每一個人,包括善待他的人,這實在難以讓人喜歡。他的堅毅與那種‘絕世而獨立’(未必合適,差不多那意思)也值得‘擇其善者而存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學習借鑑一些也需丟棄一些。

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也可以選擇做人的方式,沒有誰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是好的,也沒有誰做人的方式就一定是對的,是好的。好與壞的界限不過也是人類從原始狀態到現在文明社會的過程中才出現的可以約束人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因爲從出生便開始往我們的腦子裏灌輸,所以當有人的行爲偏離了我們的這個道德標準時,我們便難以接受,認爲這就是不好的,不對的`,事實上我們無法說清對與錯。所謂的對錯不過只是建立在文明社會的道德標準上。如果沒有這個道德標準,那我們怎麼才能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這世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凡人,無法有像斯特里克蘭這種人的思想境界,然而我並不認爲這有什麼不好,人正因爲有七情六慾、善惡美醜、喜怒哀樂,有現實的追求,才能稱之爲人,纔算完整?若人人都如斯特里克蘭那般,那這世上也同樣會缺少別樣的精彩?

這世界需要像斯特里克蘭那般孤獨獨特而又不凡的人,也更需要所謂的“俗人”。我想每個出現在世間的人,都一定都會有他存在的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曾經在某部電影中看到過一句話:我不是隻要生存,我要活得有意義。我想,這也是毛姆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事業小成的斯特里克蘭離開妻子和孩子,放棄已有的安穩工作,隻身一人前往巴黎學習繪畫,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卻從未放棄追求心中的理想,在小木屋中完成光怪陸離的鉅作後,心滿意足地將它付之一炬。

一生很長,請擡頭望一望月亮。

在很多人眼裏,放棄現有的安穩生活,離開相處多年的親人,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幻想”,甚至爲其獻身,這些行爲十分可笑,甚至令人鄙夷和不理解。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我對閱讀與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認爲,這恰恰是“生活”二字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我時常想,倘若所有人都以出生、成長、成人、繁衍、死去,這個死板的程序來生存,那麼人類的存在,和其他動物好似也並無差別。倘若沒有理想,只是日復一日地做着相同的工作,我們究竟是在世間爲理想奔走了兩萬多天,還是隻是爲了生活,原地踏步,一天重複了兩萬多遍?

正是因爲有理想有追求,我們與其它動物有了分野。《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望見了月亮。我想,六便士對應的是觸手可及的現實,月亮是遠在天邊的理想。書中的斯特里克蘭顯然是望月者、追月者。我想,我們也許只能偶爾在雞毛遍地的`生活中遠觀月亮,而沒有攬星摘月的勇氣,卻始終對追月者留有幾分尊重與欣賞。

要始終懷擁一份對光潔理想的嚮往。滾滾紅塵,我們只是其中最庸碌平凡的一粒。或許,我們在六便士堆裏終生打滾,但我們每個夜晚都有夢可做。

人靜月明的夜裏,理想還醒着,我們也可以輕悄地推開窗,擡起頭,望一望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物質生活,二者可共語,也可分開而論。但我確實沒有想到斯朱蘭竟可以把它們分得如此之開,以致於我對他充滿了憤怒、厭惡與不解,只是最終是不可名狀的敬佩。

美,給漫不經心的人順手拾撿,失去了尊嚴;美,字用得太濫跟千萬個不值一提的俗物共用一名,也喪失了尊嚴。可能“美”得劃分個等級,像這樣按筆畫“一筆,兩筆……九筆‘美’”,而這個等級,在每個人自己心裏。斯朱蘭所追求的美可能真美,但我無法理解更做不到。他對任何都不屑一顧的'樣子,真的好討打。而他對病魔的不屑以至最後不屑一顧一把火燒掉他的一切,先是震驚,再是敬佩。

我可能抓住了中心思想,但我還想說說我喜歡的細節。

“愛情中的傲氣只是因爲你其實更愛自己。”暫不論德克對妻子對自己的背叛所作的反應到底是因爲愛還是因爲自卑,或是二者共驅,他已然沒有了傲氣。愛情當中互相有愛(劃重點)的兩個人總有一個更愛對方,而另一個其實是更愛自己的,或許這樣的愛情才走得更遠。(德克對妻子的愛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自己用情既深,對方不能不報以深情。”愚蠢至極的幼稚觀點。倘若對方毫無同情之心,感恩之心,何來深情?就算有,又何以見得深情即愛情?

“生活保障的滿足,家財在手的驕傲,受人寵愛的快樂,有家可歸的欣慰”確是舒適安逸,我可能有點自私,但好像缺了什麼,我大概真的有愛吧!(算不上無私,怎麼說也是隱藏得很好的自私:柔弱感、保護欲、善待和取悅對方的衝動)

說這些,都源於,我是一個俗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非常有意思,首先敘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爲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後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說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麼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爲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說,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異常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衝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許多人會隨着成長,找到矛盾關係中的平衡,甚至妥協。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爲了實現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後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着故事的發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着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擡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印象派大師高更爲原型創造的小說,高更的一生就是解構主義最好的註腳,生於巴黎,23歲成爲股票經紀人,娶了一位丹麥美人,生活優渥,但誤入印象主義天地,在37歲這年響應內心的創作呼喚,辭去工作,與家人決裂,前往異國,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找到心靈歸宿。高更的作品單純樸實,形象簡潔,構圖層次分明,用色鮮豔,畫作具有強烈的衝擊感;高更的人生經歷也正如他的作品一樣,追求擺脫世俗束縛,迴歸原始、本真。

和高更捨棄凡人眼中“成功人生”,遵循內心呼喚的真實生命的經歷類似,毛姆走得也是棄醫從文之路,但早年小說創作不算成功,沒辦法“使泰晤士河燃燒”。他轉而創作戲劇,成爲倫敦紅極一時的劇作家,但這種描繪上流社會風情的喜劇,令毛姆備受煎熬,因爲他和高更一樣,知道“真正的真實”對於生命本身的重要性。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借天才醫生亞伯拉罕闡明瞭自己與高更的共性。這位天才醫生自讀書時起,便出類拔萃,在眼看要升任醫院管理層時,卻因爲一次前往埃及亞歷山大港的經歷,找到了自己的最終歸宿,和當地人結婚,日子過得緊巴巴。而接替亞拉伯罕醫生,一路平步青雲的卻是平庸的阿萊克醫生。阿萊克嘲笑亞拉伯罕的選擇,但亞拉伯罕本人卻過得平和快樂。阿萊克的快樂是六便士式的,俗世安寧,生活富裕,亞拉伯罕的'快樂則是月亮,是某種根深蒂固的返祖訴求。那就像是,一個人偶然來到一個地方,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屬於那裏,自己在出生地反而像是陌生人。遵從自己內心,選擇月亮或者六便士,無疑都是幸福的。真正的痛苦反而是從未選擇、追求,或者求而不得,守着錯誤的選擇煎熬一生。

月亮若是未竟的鄉愁,那我們都是流落的異鄉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斯特里克蘭,一位在別人眼中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突然拋下所有,遠走他鄉,只爲在陌生城市,做自己熱愛的事。

他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甚至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導致她自殺。這些麻木不仁的舉動,從另一個側面磨練了他對藝術的感知力以及堅定夢想的信念。他對家人朋友和情人都非常的.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的傲慢不屑,然而對自己熱愛的藝術(畫畫)有着一種超越本能的、癲狂的癡戀乃至極致的追求。

時光荏苒,他最終厭倦了繁華的大都市,直到與塔西提島的相遇,才讓他徹底停留下來。這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島嶼,在那裏,他娶妻生子,同時創作了很多偉大的作品。

以上就是毛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故事梗概。個人覺得,理想和現實、崇高與卑賤,在這部小說裏體現的淋漓盡致,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對現實生活粗俗麻木,同時也具有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這一切都反映了人性當中的予盾。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喜歡隨大流。斯特里克蘭具備一種極端人格,世俗人情並不能容忍他,可是作爲藝術家,他的瘋狂與執着卻如鑽石一般珍貴,在他的宇宙裏,美就是一切,因爲那是上帝在人間投下的影子。(藝術家是僅次於上帝的存在,他們能了悟世間真理)

讀完整本書,似有所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爲生活過得平庸,而去隨波逐流。也沒有因爲心存夢想,而選擇離羣索居的生活。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夢想和現實,精神與物質,並非對立、兩難選擇,我們都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月亮與六便士》由被譽爲“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作。讀了這本書,我被故事的主人公:查爾斯所感動。

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爲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最後創作出了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

我們知道,查爾斯生活十分富足,可他爲了夢想,丟下了這一切。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不斷地努力。從一個很一般的畫畫愛好者進入畫室創作,最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走出這個畫室。他身上這種永不放棄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佩服。

看到他的故事,我覺得以前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記得小時候,我學習鋼琴,我喜歡鋼琴的聲音,可我卻不能吃苦,放棄了我的'愛好。而現在,每當我聽到別人用鋼琴彈奏出動聽的音樂時,我在陶醉中開始後悔。

本來我還可以繼續學下去的,可不行了,我不愛護眼睛,現在眼睛近視了,醫生說不能看五線譜,不然近視會越來越嚴重。比起來,身體更重要,因此我就再也沒有學鋼琴的機會了。

每當別人在彈奏動人的音樂時,我也就只能在一旁傾聽了。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堅持是多麼重要的一種品格啊!在堅持的過程中,雖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呢?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付出了無數的時間、精力和汗水。如果避開了所有的考驗,一個人就是一個無能的人。既然活在這個世界上,那爲什麼要浪費生命做一個碌碌無爲的人混一輩子?因爲這個緣故,加上主人公查爾斯的故事給我的激勵,我以後再也沒有中途放棄過自己的愛好。每次媽媽給我報興趣班,我都一直堅持學習,從不放棄。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正是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感染着我一路前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不是天才,依然自由勇敢。——題記

作爲一本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並不複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後,辭職並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後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並沒有多少名氣,死後成爲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爲: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爲一箇中年男子爲追夢,放棄事業和妻子,最後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這個問題指引着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爲畫得開心,他作爲一個證券從業人士,理想卻是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環境,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願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着,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爲了到頭來發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爲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現,月亮夠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上帝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幻覺,圖靈自殺。上帝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着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爲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於當下。

這樣活着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我未在書中明確看到作者強調“月亮”和“六便士”的比喻含義。甚至連這兩個詞彙都出現得不多。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的主流主旨定位:“有多少人只是偶爾擡頭膽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生存的六便士呢?”應該說我是十分不喜歡這樣概括這本書。因爲這樣的主旨定位似乎是在敲打我們這些庸庸碌碌的人,忙來忙去就爲了世俗的幾棟房子幾萬塊錢;甚至有幾分鼓動我們像斯特里克蘭德學習的意味。

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絕不是普通人的理想與現實之爭,因爲他是天才,他是極端,他是極度的自私。芸芸衆生多少年,天才屈指可數。你、我都是凡人,鼓勵普通人拋棄一切去追求理想,這是不負責任。“月亮”我們要時常擡頭望望,但絕不應該拋棄“六便士”。“愛”才應該是普通人的生活主題,而情感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美的`絆腳石。

所以,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對我而言就是一個故事,我沒有多少共鳴。我尊敬他,但也鄙視他,即使我有他一樣的天分,我也不會願意成爲他。

如果沒有諸多善良人兒的幫助,我相信斯特里克蘭德永遠無法取得最後的藝術地位(雖然他自己毫不在乎),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畢生追求的東西(一種精神)。我相信一個世俗不通的天才必然需要許多世俗之人幫他打理世俗之事,造就天才的不只是天才自己。

整個故事裏,也沒有什麼壞人,有的只是某些性格弱點,而現實世界中也從未有完人。自以爲是的,懦弱的,容易變心的,失去自我的……看得最通透的當屬“我”了,一個年輕的作家。

補一句,故事裏的那個悲劇,完美詮釋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合上扉頁,我腦海裏,都是他最後坐在屋子裏以失明之目觀自己終結之作的畫面。

他,不再需要表達,甚至要求土著妻子一把火燒掉,因爲他根本不需要被認可、被理解。

其實我不滿意這個失明的設置。我希望他真的已經全部都畫完了,脫離苦海了。可惜,原著沒有交待,到底是畫完了,還是畫不了了。

《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其實借畫家爲引線寫了很多人的故事。有詳有略,有的有結局有的`沒結局。套用佛教用語:衆生皆苦。

畫家倫敦的妻子,到最後也還是原來的腔調。作者爲什麼要這麼設置?他爲了嘲諷她嗎?我想不是的,作者其實極其悲憫,衆生皆苦,大家各自掙扎,各自糾纏。

畫家以自毀式的方式,體驗了實打實的身體的物質的物理性的苦楚。但畫家不在乎!爲什麼?因爲在畫家看來,精神的苦楚纔是苦楚。倫敦妻子、情婦、畫家朋友對生活的舒適性都自己的要求,他們或多或少的被物理性物質性的苦所困擾,感情的困擾在這裏歸爲物理性困擾。無論是物理性的還是精神性的,苦楚就是苦楚,所以衆生皆苦。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喜歡的作品,作者只闡述,不評論。因爲很多時候,如果自說自評,那麼作品會沒有生命。只說不評,作品纔會活過來。活的作品,纔可以千人千面,產生衆多的精神火花。

作者以畫家的孩子做模糊處理進行結尾。我想,這是作者對於命運、人性、世事做的謙卑姿態——苦海無涯。

無論是精神之苦還是物理之苦,脫離苦海是極難的。

我們理解了苦,便可以更慈悲。我們便可以不評斷、不攻擊、不貪婪、不輕蔑、不索取……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爲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說他瘋狂,執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系列驚世傑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 有人見塵埃, 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爲什麼是這個名字,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祕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光的,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徵着現實和理想。”

毛姆說:“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爲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爲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說:“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於主人公來說,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願做俘虜的目標與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着一種冷靜、公正的態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主要敘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在不惑之年,拋棄事業和家庭,追求內心繪畫的夢想,最後在一座孤島——塔希提島,找到了歸宿,創作了諸多驚世傑作,也完成了對月亮的追逐。

對於主人公離經叛道、拋妻棄子的行爲我不予置評,因爲生活在世俗中,牽絆太多;但他遵從內心、拋棄名利、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我非常震撼。當然主人公近乎瘋狂的追求理想的方式並不適合我們大多數人,但他給了我們選擇另一種生活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說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求得內心安寧,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你對社會、對個人的要求。”

在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以爲作者想告訴我們應該仰頭看看月亮,而不是低頭撿六便士。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太偏頗了,作者深諳人性的複雜矛盾,多少惺惺作態包含在真摯中,多少卑鄙躲藏在高尚裏。

人生而不同,我們無權評判他人生活的意義。月亮是詩和遠方,六便士是充滿物質的俗世。你不能說世間無數溫馨安逸的生活模式就是錯的,也不能說滿懷勇氣探索追求夢想的步伐是錯的。月亮或是六便士,並不必然對立,也沒有正確答案。

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天性就是事事都要先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說生活安穩最重要,別人說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纔是成功,別人說父母沒實現的願望你來實現纔是孝順,別人說一切都應該爲了孩子……因爲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所以總是隨波逐流,無視了內心的想法。要知道你的人生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也不是別人的外篇。生活的意義,應該由你自己去探索尋找。

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請成爲你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別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比如英國的毛姆。

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裏,擡頭看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實在是名氣太大了,已經到了如果不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

第一次正式推薦這本書的是李東昆老師,那回在外國語小學舉辦的《人生最美讀書時》活動中,東昆老師講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於是便記在心上。

接下來那一年底,新鄉撒哈拉書店開業,彷彿走到哪裏都擺的《月亮與六便士》,於是便買了一本。

書中講述了一位英國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安穩的生活,拋下工作,以及家庭,隻身來到巴黎追求夢想,學習繪畫的故事,最好來到塔希提島,並與當地女子結婚,病逝他鄉的故事。

故事本身並不複雜,但其中蘊藏着人性的探討卻極爲深刻。在世俗的眼裏思特里。克蘭德簡直渣到了極點,但從藝術的角度,他又是如此的勇敢。

東昆老師曾經講過語言的盡頭是“藝術”,那麼我想,真正的藝術家也不是用語言可以描述的吧。

離開了倫敦來到巴黎,離開了巴黎又來到了塔希提,在這座被稱爲離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思特里。克蘭德終於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家,於是他拿起畫筆,描繪出它的樣子,世人無論當成傑作還是垃圾,應該與他都無關了。他只是畫出眼睛看到的東西,劃出了他的夢,於是他的心從此不用再流浪了。

認爲“金錢罪惡”的人是極端的,認爲“夢想即一切”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作爲一個社會人,如何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平衡是一個難題,這恐怕也是本書大獲成功的原因吧。

推薦這本書的李東昆老師終於辭去了高校教師的職位,跑去北京讀博士了,很多人感到詫異,我卻一點也不奇怪。

而我還整天在六便士中討生活,有時趁着夜晚散步時,偶爾也擡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前段時間把社交網絡暱稱全部改爲“斯特里克蘭”,不知道爲什麼,對這個人充滿深深的敬佩,羨慕那樣的人,但自己卻不敢成爲那樣的人,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拋棄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真是太難了。

這幾天,單位來的來,走的走,圍城啊,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到底想做什麼,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變,如果改變不了自己,就換個環境吧。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別頹廢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日記上寫的滿是掙扎。

40多歲,我會在做什麼,不敢想象,斯特里克蘭在他40歲的'時候,拋棄家庭事業,獨自一人去學畫畫,哪怕他畫得並不好,甚至少有人買,都到了難以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還是繼續畫,畫畫真的讓他瘋魔。前不久,一個碩士研究生重新參加高考,選擇自己喜歡的醫學專業,26歲,還可以有夢想,對比我這條鹹魚,真的太閒了。

40歲以前,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爲生活、事業奔波,跟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區別。40歲以後,他放棄所有,選擇去畫畫,自私到了極點,對,完全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對妻子完全不管不顧,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唉,這真是個瘋狂的世界。

羨慕那些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但其實想想也沒什麼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賺錢,你得養活自己啊!怪這個社會,不給人機會,那還是有那麼多人把握住了機會。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決定,每次選擇都有風險,做不到拋棄一切,就學會勇敢承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