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合集(15篇)

《論語》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合集(15篇)

《論語》讀後感1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養,在學問上要立志好好研究。“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夠,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爲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纔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道德修養—“才”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合格,而“德”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可靠。作爲教師的我們道德觀念、道德標準、道德品質,對學生有直接教育和影響作用。作爲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教師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長。

讀書學習,作爲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因爲想要將學生教好的,我們就要努力讓自己的大腦做一個小型的電腦,將學生需要的知識隨時提取出來。這些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書中汲取。我們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才能塑造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才能夠成爲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知錯即改——作爲一名老師,雖然我們都在努力的去關愛 、尊重每個學生,可有時犯錯真的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省,採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激發起他們的的學習熱情,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論語》讀後感2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3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爲他有多麼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於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澱,但是對於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於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穫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於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並不像科學知識那麼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幹點實事兒並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來。什麼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慾望,懶惰。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爲人性的弱點是永恆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爲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爲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爲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着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啓示太多太多,關於交友,關於養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着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

《論語》讀後感4

從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時只是背誦,現在再來看,這一小段話蘊含着許多道理。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

上學時,每天都會接受新的知識。不會複習的我每次都在考試中失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除了學會溫習之前的知識,還要知道怎麼學。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現在學習知識,都是自滿的,自認爲良好,事實上,並沒有學到許多知識。學知識要做到虛心求教,在學習上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全方位汲取營養。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當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應當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還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先知道孝敬父母,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爲。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學習在第二位。

講到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他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論語》讀後感5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爲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麼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纔會及時發現錯誤,並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麼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麼要不得!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並向她道個歉。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爲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牀頭,裏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6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 爲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纔會認爲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爲什麼《論語》要這麼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着點着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 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爲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爲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 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爲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論語》讀後感7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裏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於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後感200字4

今天我看了《論語》中好幾段,下面,我來說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義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想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宜彰。比如說:我們班的某些同學的學習不好,但他的體育好,畫畫的好,就應該向他這方面學習。某些同學體育不好,但學習好,寫字好。向他寫字,讀書學習。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臺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聲音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論語》讀後感8

假期,我讀過許多的書有:《孟子》、《三國演義》、《窗邊的小豆豆》、《論語》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那本《論語》。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學的創始人。《論語》就是記載了孔子告訴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我讀完了一整部《論語》,知道了許多平時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必須具備的品格,《論語》這本對我來說是人生進步的一大階梯。這可是儒家創始人,聞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說的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釋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利用仁。”這句就是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我還記得一開始我讀《論語》的時候。沒讀兩天就沒有興趣了,不愛讀。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知道了論語中記載的做人的道理是多麼的重要,纔開始慢慢的閱讀《論語》開始還是覺得沒什麼意思。後來堅持每天閱讀,感覺其中每句話都有很深傲的意思,從讀完《論語》之後,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有條有理也喜歡和人交往了,結交了許多正直的朋友。

《論語》這本書裏邊講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裏,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論語》讀後感9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學”之道;緊接着就是知己之樂;然後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並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麼“巧言令色”也不爲過。

可是,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爲,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於事而不荒嬉;取信於人而不相欺;節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閒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後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爲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麼呢?根本爲“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讀後感。“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爲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後由“入”的推己及人“愛衆人”,並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後,還尚且有餘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後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爲保家衛國,甘願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麼,即便不曾學習聖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論語》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論語》,它闡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頗深。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共二十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書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無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同朋友交往真心對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裏做家務活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對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對待自己的`學習是否認真負責了呢?想到這裏,我深感慚愧:自己做家務活的時候不夠用心,房間也打掃得不夠乾淨;對待朋友不夠真心,有時不能設身處地的爲別人着想;對待學習也不夠認真,粗心的問題經常出現。

我當以《論語》中:“吾日三省無身”爲自己改進的方向,爭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和缺點,讓自己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辨,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等具體情況,給與不同的教誨,表現了一個長着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論語》是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寶藏。

《論語》讀後感11

簡潔而經典的句子是中國古詩文的特色,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共同的魅力倍受注目。我以爲,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珍寶中,《論語》就是其間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正人乎?”貧窮的人仰慕富豪,由於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仰慕那些平凡的人,由於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憂慮錢是不是被用光、是不是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說的,高興的事有許多:學了又經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開心嗎?

有情投意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仇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正人嗎?曾子曰:“爲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現在的大大家,更注重物質化的國際,卻疏忽了中國的傳統觀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辦法,卻恰似給咱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屢次反省自個,爲他人就事是不是鞠躬盡瘁了呢?同兄弟往來是不是做到誠篤可信了呢?教師教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溫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教師從前給咱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極好,很受同學與教師們的期待,可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端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品德永遠是做人的榜首,想做一個受人期待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這些就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句子。

讀《論語》,令我收穫頗豐。往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才智,讀懂這其間的做人道理與處事辦法,品味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後感12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經典。今天,我就來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老師的言行編寫的。這本書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些名言警句,直到現在還在鞭策着我們。

孔子有個故事:孔子的學生顏回給大夥兒煮粥。顏回煮好了粥,揭開鍋蓋,有粒灰塵掉進了鍋裏。他想:扔了灰塵會扔掉很多米。而這粒灰塵,誰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塵和米。孔子看見了,心想:平日裏我教他的禮節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顏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給老師。孔子說:“我剛夢見了神靈,第一碗粥,要先給神。”顏回聽出了話裏的意思,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顏回道了歉。孔子這種知錯就改的態度,我們應當學習。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論語》裏有一句話“言必行,行必果。”現在這句話用於表揚。但是如果背了後面的話,你就懂了。這句話連起來是“言必行,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這其實是一句批評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聽信,一定去做,沒有正義感,不區分正義和邪惡的人,真是個小人。

最後我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經典瑰寶成爲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把它放在心靈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拿來擦拭。這樣,中華經典纔會世代傳承,中華民族昌盛久遠。

《論語》讀後感13

媽媽出差回來,給我帶回一本很精美的書,上面有大大的兩個字《論語》。

在書的首頁上還有一排小字圖說天下,我打開書,有前言、目錄。我翻閱着,我在看裏面精美的圖片,古人穿着長袍,站在有兩個輪子的馬車上,邊上有很多很多學者摸樣的'人跟隨着,我問媽媽,這個人是誰?爲什麼有這麼多人跟着?媽媽告訴我:他是孔子,邊上跟隨着的是他的學生。他們要去幹什麼?他們是隨孔子去周遊列國講學的。媽媽,我知道孔子,你經常告訴我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就是出自孔子。媽媽笑着說:媽媽想聽你讀書,你讀給媽媽聽聽裏面都寫了什麼,好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說的是: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瞭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我彷彿明白了很多,雖然古文是那樣難懂,但是反覆讀,就能夠讀出意思,就如課文裏寫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我讀完《論語》中的《學而》篇,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他很注重溫習,也就是把學習到的.東西要鞏固起來。他說:學習會了的東西,時常溫習一下,不也很有樂趣嗎?溫習就能熟練,熟練就會有創造,所以他又說:溫習舊的,能產生新的心得。

我明白了媽媽讓我讀這本書的真正意義了,媽媽是讓明白在學習中要學會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讓我改掉在學習中懶惰、不去思考的壞毛病,我在以後的日子會堅持讀書,讀好書!

《論語》讀後感14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經典絕學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論語》這本書是記載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其中紀錄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孔子經典語句,讓人讀了之後深受啓蒙,而且裏面的語句還簡單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種道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認真鑽研這本著作,就一定能勝讀十年書啊!

時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裏,恐怕再沒有哪一本書會比《論語》有更多的'讀者了。我們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無人不佩服他的領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書裏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讀一句我就會學到一個新的知識,讀《論語》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 ,深有感觸。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他怎麼可以做人。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怎樣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處處需要誠信。生活中,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別人就會認爲你是虛假的人,是僞君子,甚至會遠離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就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幫一個沒有誠信的人,那時候你就會感到無助;學習時,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與同學相處時總撒謊騙人,不誠心誠意地交朋友,對同學做事、講話都不誠實守信,那同學們一定會對你充滿了反感,還會討厭你,大家就會不與你交朋友,那時候你就會感到孤獨;社會上,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在工作崗位上的話,同事們就會認爲你是一個滑頭滑腦的人,也就不會與你合作辦事,大家也會避開你,那時候你就會感到失落!

人與人之間處處需要誠信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