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的讀後感15篇

論語的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的讀後感15篇

論語的讀後感1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爲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着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爲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裏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爲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爲了好好做事情。小學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的讀後感2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爲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爲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爲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爲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讀後感《《論語譯註》讀後感800字》。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爲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爲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的讀後感3

在開篇之前請允許我小小自豪一下,我來自聖賢之鄉——曲阜。所以《論語》對我的影響是從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當有人問起我是哪裏人的時候,總是自豪的說:我家有孔子,從小讀《論語》,然後學着古人的樣子搖頭誦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內有太多的人生真諦,奈何才疏學淺,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參透其中的內涵。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讓我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其有了不同的認知。

小時候,經常聽剛上小學的哥哥誦讀這句聖言,我也跟着誦讀,兒時並不知其中含義,只是覺得朗朗上口,說白了就像一句兒歌。等上學才知道其中的含義,卻又是覺得毫無道理:爲什麼我學會的東西,還要回頭看,豈不是浪費時間?一直到高考複習,一遍遍的複習知識點,才慢慢懂得: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總是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只是走馬觀花,而當我們再回首這一路的風景,一定會有新的發現!任何事件都有兩面性,取優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維,而對於此處聖言,卻難以找到說服我們不去學而時習之的理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道理簡單,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當下,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身爲新時代的醫務人員,醫學知識更是浩瀚無邊,邊學習邊工作更是我們的日常。很幸運能在今年有機會學習《學習強國》,在歷時xx個月的學習時間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論語》的重要性。當下學習都是通過手機APP學習,沒有了書本筆記,更是讓許多知識水過地皮溼。想要更好的學習,更要好好的去複習觀看過的視頻及知識點,這樣才能讓大腦更好的吸收消化這些知識營養。時代是發展的,科技是進步的,醫學同樣如此,我們在醫學的浩瀚大海中捕魚,更要學而時習之,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下藥如神助,爲醫院爲社會作出貢獻!

楊伯峻解釋道:學習到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中。想來也是真理,時至以"實幹興邦"的名義予以詮釋再好不過。醫務人員以救死扶傷爲天職,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後期學習到的知識,紙上談兵終是無用功,把所學之術應用到實踐中才是正道。理論推動實踐,實踐總結理論,這纔是真正的學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是船體,習是揚帆,學而時習之,方可在浩瀚學海,乘風破浪!

論語的讀後感4

伍雅萱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這樣的書,肯定含有有無限的智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書。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國首個語錄體散文。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作爲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爲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化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售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辨,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讓我獲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的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魯的三位老師》,他的三位老師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師,媽媽教會我要出衆,弟弟教會我要寬容,我的好朋友教會我要真誠。這說明了老師無處不在世界萬物皆爲我師,只要你誠心學習,在哪都能找到老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我也深有體會,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愛好古代文化並能勤敏地追求的人。孔子是萬世師表,但他的學問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提高,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文化的認識才得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果,這裏告訴了我們要不斷去學習,要去追尋,探索知識。

我現在正值學生時代,不能偷懶,要努力學習,因爲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論語》中富有無限智慧,就連商業大亨馬雲也說過:《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複看,不斷看,受益最多的書。這書也將成爲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論語的讀後感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每每讀起美文,久遠的傳統文化紮根於心。

開篇節選的這三句,給人以愉悅,真情,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領我們徜徉知識的海洋。“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好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令人不高興嗎?人家不瞭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其中“學而時習之”點名了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需要來借鑑。學以致用,就要理解。這句話雖說像白水一大話,卻也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描述的是,當一個人的學問已經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來,雙方相見甚歡,有會於心,是一種志同道合的快樂。這個“朋”當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何樂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你分享胸中之學,笑傲江湖,指點江山,這纔是人生一大樂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義氣,同時,做人也要向君子學習,有寬廣的胸懷,不隨隨便便遷怒於他人。

總的來說,開頭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影響之深。主要講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道理。學習的內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應該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應是侷限於課堂之上。與人交往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態度。當一個人達到“不慍”的境界時,他已經成爲一個大德的人,自然也能獲得無上的歡悅了。

良好的開頭,帶來了很深的道理。這短短的三句話,給了我無限的思考,意識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爲“亡羊補牢爲時不晚”。

又例如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生活是一種行爲習慣,人在其中,只要沒有太大的波瀾,往往會隨波逐流。但這種庸常的腐蝕性後果缺失嚴重的,因爲經常性的檢查自己的言行,並及時做出調整和約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業需要,是少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論語”的哲理性是極其有價值的,值得每一個人去深入研究和學習,並以此爲動力,嚴格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論語的讀後感6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

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無法選擇成長的經驗。

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麼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

人的價值在於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

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

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爲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後,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

交代什麼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後,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裏發展。

自我選擇來自於瞭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

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裏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充分實現,而不是因爲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復雜,更混亂。

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個內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

其實,外在的世界所藉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於內在自我的實現都沒有必然性。

人活在兩個世界裏,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

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心世界。

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係中來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爲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

論語的讀後感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的讀後感8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本章旨在講子女與父母的家庭關係。幾諫是關鍵詞,《說文解字》雲:“幾,微也,殆也”。《易·繫辭》有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又云:“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說文解字》解釋:“諫,證也。”《楚辭·七諫序》有語:“諫者,正也。”《周禮·司諫》注:“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事父母幾諫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錯,則要委婉地勸說父母,即使父母不聽勸諫,也要保持對父母的孝敬,不要違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禮儀,實實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錢時曰:《融堂四書管見》卷二:“迎其未形,便當救止。既形則過,已顯無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則意已傷,難再進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須勞而不怨。所謂怨者,非必形之辭色也。心之隱微稍有不足,便不可爲人子者,所宜深體。”

《朱子語類》卷二十七“問幾,微也。微諫者,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見得孝子深愛其親,雖當諫過之時,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辭色皆婉順也。‘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才見父母心中不從所諫,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歡悅。不待父母有難從之辭色,而後起敬起孝也。若或父母堅不從所諫,甚至怒而撻之流血,可謂勞苦。亦不敢疾怨,愈當起敬起孝。此聖人教天下之爲人子者,不惟平時有愉色、婉容,雖遇諫過之時,亦當如此。甚至勞而不怨,乃是深愛其親也。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違’者,上不違微諫之意,切恐唐突以觸父母之怒;下不違欲諫之心,務欲置父母於無過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於此。若見父母之不從,恐觸其怒,遂止而不諫者,非也。欲必諫遂至觸其怒亦非也。南升”

可能當下的社會,夫子關係、母子關係最難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倫理也很難被現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標準去約束現代人,許多人會認爲是強人所難、迂腐之至。其實,無論是春秋戰國時代,還是宋明時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關係時無非是一個敬字。無論是父子、母女關係,還是父母子女關係,都是一面鏡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倫理價值在那裏。當一個人脫離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觀念時,家庭成員的那面鏡子便不復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沒有了,或許變成了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無論如何都不如那份敬來得親切。正因如此,我們的文化纔有了一份從容、一份深沉、一份歷史的使命。

論語的讀後感9

在日漸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傳統文化猶如滋養人心的甘泉。而《論語》這一劑儒學文化的聖品,無疑對當代人的修身爲人、處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導意義。在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雖沒能深入領悟,卻也獲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約編撰於公元前四世紀初,流傳到漢代,形成了“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論語》被古人視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到了今天,則是人們學習、認識、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權威著作。

全書分爲若干個部分,有的論教育與學習,有的論仁義,有的論禮樂,有的論道德教養,有的論孝悌,有的論爲政……由於全書圍繞儒學之核心——“仁義”展開,所以“論仁義”部分也成了我研讀的重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別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業發達也要別人事業發達。讀了這句話後,我深有感觸,天下莫有比這種人更無私寬大、仁義高尚的人了。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發家致富、功成名就幾乎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爲如此,一些道德教養不達標的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爲了讓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毀壞比自己能幹、優秀的人的名譽和事業;他們爲使自己境運通達而陷害顯赫,以成一己之私。這些人不僅是社會的負產品,是利慾的囚徒,還是大大違反儒學觀點及精神的不仁義之輩。他們追隨名利,卻忽視了立人之本。誠然,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最後都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更不能圓了初衷和野心。可見,仁義寬厚之心是多麼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爲人的良方。而這些大智慧遠不是那些利慾薰心、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能領悟和躬身踐行的。成業與成人,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兩種修爲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讓二者齊頭並進,讓人生創造輝煌。

現代社會錯綜複雜,品質問題醜聞迭起,而其實刨根問祖、追溯回兩千多年前,先賢智慧早已向我們闡述過這所有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的一切尷尬局面,也都可從先秦經典尋覓到答覆。

所以說,就如“讀史使人明智”那句話一樣,我認爲傳統鉅著就是歷史遺饋的財富,而讀傳統名著無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或是尷尬的局面,請學會思考,請學會請教,或許《論語》中那份爲你保留的答覆,就將赫然呈現於眼前。

論語的讀後感10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是證明了《論語》在我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論仍被世人視爲真理,不但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名揚四海,被譽爲東方的聖經。

在《衛靈公》裏,他說道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時,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孔子認爲他的生死觀就是將“仁”作爲最高標準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殺身成仁自古以來激勵着多少仁人志士爲國家爲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憲問》中,孔子講到了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孔子認爲,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因此,一個人除了要勇之外,還應該修養其他的各種品德,從而變爲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視物理和權力,崇尚樸素和道德。所以他周遊列國,宣揚自己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並未受各國國君接納。

在《子路》裏,孔子闡述了自己對於“士”的理解。孔子認爲,“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纔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都是氣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雖然孔子的認識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敢於質疑統治者的精神。孔子眼裏,統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國後才稱的上是“士”。

在《先進》中,孔子極力提倡“慎言”,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說。因爲,白玉被玷污了,還可以把它磨去,而說錯了的話,則無法挽回,希望人們言語要謹慎。

在《季氏》裏孔子談到,交朋友要結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交那些逢迎獻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節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額好處,與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顏淵》中,孔子談到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他認爲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衝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爲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爲我們的行爲準則,規範人們的舉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論語的讀後感11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論語通譯》讀後感。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裏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裏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爲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寬廣,小人侷促經常憂愁;後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後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讀後感《《論語通譯》讀後感》。

《論語》是記錄孔及其弟言行的書。孔被稱爲“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爲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稱孔爲“聖人”也不爲過。

但《論語》也經歷過不少風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這些事在我們歷史課上都講得很詳細。通過這點,我們知道了要一分爲二的去看《論語》,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論語的讀後感12

我和父親一起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通過我自己的理解與父親的解釋,我瞭解到了《論語心得》的內容以及《論語》的道理。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爲,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到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說:“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瞭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於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瞭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論語的讀後感1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裏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後,我就翻閱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並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爲什麼要讓我們讀那麼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註釋、有譯文,還有聖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啓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後都會從心裏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爲“聖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爲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後,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麼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裏卻蘊藏着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聖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

論語的讀後感14

假期校長佈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閱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說有多大震撼,但隨着閱讀,感覺心靈收穫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穫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麼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說,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爲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爲什麼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幹什麼?”“賺錢啊!”“賺錢幹什麼?”“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幹什麼?”“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說不出了,老頭兒說,“我不願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說:“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說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論語的讀後感15

幫趙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趙普曾說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果真如此嗎?仔細想來也不盡然。自古以來熟讀《論語》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趙普那樣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過,趙普的話也很有道理,同樣是鬼谷子的學生,孫臏和龐鵑的之間差距怎麼會那麼大呢?做爲一個好學生趙普從《論語》裏肯定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那麼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東西呢?

想想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瞭解還只限於初中課本上的幾句話,真是有點兒慚愧。但要讀通這本書對於自己來說確實有些困難,更不要說對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雖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卻爲自己提供了一個瞭解《論語》機會和途徑。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收穫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爲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對人的態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論語心得》問世以來,既有讚譽,又有指責,仔細想來這是很正常的。這些評論越多,越說明的她的書影響大,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從書中篩選着,比較着,分析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對於《論語》一書的見解告訴了我們,無論從哪方面說都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爲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難實現了,所以經常表現出來的就是迂腐和虛無漂渺,想讓其成爲人人遵守的信條太難了,以至於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我們心中的樂土。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的。那麼論語中鼓勵交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爲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對人的態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