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說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爲樂、爲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說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爲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裏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爲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後一句是說德行、修養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說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啊!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講學和門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語錄,其中所體現的先賢聖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瞭人生的真諦。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生命的絢爛最終將歸於平淡,充實而自在的.生活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你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遇事不疑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聽到什麼都能理解,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應有的規矩。人的一生不要虛度,要立志做大事。

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一種美德;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它可以幫你悟到人生中的許多大道理。

論語讀後感3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爲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麼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爲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裏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並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後,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後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裏,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後感4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着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啓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後成爲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裏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祕,不要因爲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裏面說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論語讀後感5

第一部分是《論語》與“對話錄”。《論語》書名之意說法不一,它主要記載的是孔門師徒言語形式的對話錄。論,是論纂之意;語,則爲語言。今人趙紀彬考證諸說,認爲“論”字有整理、撰次之義,“語”是二人相等而說,有論難、答述之義,因此,論語就是整理、撰次的對話,《論語》一書就是對話錄。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頭都出現了相同的對話體。一方面是這個媒介形塑的結果,紙質媒介的缺乏使口語交流成爲主要的載體;另一方面是古典時代的人與人渴望溝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並沒有把人視爲客化的一種認知對象,而是強調主體之間相互商量來涵詠人生。縱觀《論語》,因爲對話的主題涉及到孔子與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等人,可以說《論語》是孔門的集體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歷史形象。分爲三大類。第一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邃,當深切的體認到孔子思想的原創魅力與孔子其人的人性的`偉大之時,絕對的崇拜、無條件的皈依,視孔子爲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數目龐大的追星的大軍。孔子被視爲至聖先師,因此,孔子就成爲中國最可愛的人。第二是“中國最可塑的人”。第三是“中國最可憐的人”。

這次的聽課,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孔子,進一步走進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有哲理,閃爍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爲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論語》作爲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不僅談到了做人、學習、教育,還談到了爲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國與安邦等重要問題。

有人說讀《論語》的過程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細細品茗。享受我倒沒感受到,主要還是自己資歷太淺,沒能完全領悟,就談不上享受。不過我倒覺得讀《論語》的過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遊走在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當然也是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開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覺更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到儒學的甘霖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彷彿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在讀《論語》時,於我的心靈間,會盪漾起一片純淨。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

論語讀後感7

說到國學, 博大精深。以各學派思想爲中心的書籍也是甚多。學派有以孔子,孟子爲代表的儒學;以老子,莊子爲代表的道學;以韓非子爲代表的法學……而《論語》中所謂的國學是狹義的國學,側重儒學。

《論語》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典籍,讀書人一直將它列爲必讀之書。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論的編匯,共二十篇。《論語》的“論”字包含了討論、編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學和《論語》,就要了解孔子這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儒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說孔了是聖人,而孟子就更確切地說孔子是聖之時者,意思就是說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孔子善於處世,,很知道因時制宜。

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爲孔子的儒學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爲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將“孝”“悌”作爲“仁”的'基礎,敬愛父母兄長是實現仁德的第一要求,也是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說的“入則孝,出則弟”,才能“泛愛衆而親仁”。“仁”的第二要素是誠信,具“忠信”並提。曾子把“信”作爲每日三省的內容之一,“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則說“人而無信,不則其可也”。在儒學中,“信”與“孝、悌”一樣,也是實踐“仁”最高道德原則的一個重要的基礎道德規範。

論語讀後感8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爲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爲一體!

我們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於他的衆多朋友的.支持,而這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9

《論語》稱得上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使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的見證,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對好多修養,道德,人生哲理及學習方法等有了自己的見解。《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親傳弟子及弟子的弟子收錄的他們的言行編著的文學作品,言簡意賅,隨着社會高速發展,科技的壯大,生活節奏變快,這本書值得我們當代人的閱讀學習,沉澱內心浮躁。

本書主要講兩方面內容:一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思想禮儀修養方面。其中有很多名言從小就耳熟能詳,讀起來膾炙人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發光點值得不同人的學習,人是自然人,社會人,都有缺點和優點,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比如我經常用“溫故而知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教小孩學習及做事方法......

我個人覺得書中的內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部分,我們更應該推崇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前段時間鬧得紛紛揚揚的“毒教材”事件,說明了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歷史,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真是讓人百讀不厭,它優美洗練的句子,精闢的思想,既給人美感又給人啓發,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讀《論語》有感作文。如學而第一的第十章: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聞、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問子貢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先生憑溫和、善良、恭敬、節制和謙遜的態度來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動把政事告訴他。先生這種取得別人信任而獲知政事的方法,與別人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通過讀這一章,我知道了,如果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首先,必須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要如何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呢?這就要做到子貢說的:聞、良、恭、儉、讓。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蘊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啓發。

小學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琅琅的讀書聲中,還摻雜着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複的念着。那時,我還不懂《論語》裏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蘊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瞭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瞭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裏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說,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說: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說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好去哪裏,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後感12

一提到《論語》,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大聖人孔子,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爲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了私學。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此外,他還提倡啓發式教學,主張老師應該啓發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採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將所有知識灌輸給學生。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論語》的教育思想可謂是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如今的教學方式也是這些教育思想的體現。在教育活動中只有遵循這些理念與原則,才能促使教學的高效。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讓我們明白,《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文學傑作。儒家精學《論語》。在書中,他用最簡潔的話語告訴了我們一些深奧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用短短的九個字告訴我們一個哲學。它的主要意思是,在三個人走路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個人能當我的`老師。生活中,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尋常的人。

其中,有擅長跳舞的舞蹈天才、喜歡繪畫的繪畫大師、喜歡運動的運動員和口語天才。我們周圍一定有很多人,但我們的老師。要虛心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自己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以長補短,讓自己變得更好。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謙虛地求別人諮詢,還要善待他人,寬容他人。《論語》中有句話說得好: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走?”

說:原諒!不要對別人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他的大致意思是: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一輩子遵循?孔子說:也許是仁愛待人!不要把你不需要的強加給別人。正如《論語》所說,這句話讓我們一輩子都可以用和遵循。我們應該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樣別人才能更好地與你溝通。你不想要的東西不能強加給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能代表任何人接受或拒絕你不想要的東西。他們有權說不,不能剝奪他人的權利。

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問自己,社會就會變得更好。《論語》的思想言論不一定符合我們的時代,但它確實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文化的瑰寶。我們需要仔細品味它的本質。

論語讀後感14

一個作風嚴謹的人,有着習慣成自然的作派,人前不做作,人後不猙獰,即使在家裏,衣着也不散亂,神情也不放縱,這不就是仁者所追求的“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麼?孔子主張張弛有度,既不能張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張。做事時精神張滿,唯恐出現差池;閒暇時精神鬆弛,唯恐休息不好。只有充分地休息,才能保證充足的精力工作,這就是以弛保張,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有鐵打的意志,但沒有鐵打的身體,就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性能再好,也要定期檢修維護。人也是一樣,工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就像機器在高速運轉。閒暇時精神爲之放鬆,就像機器在檢修維護。人的每次檢修維護,都是爲下次能量積聚作準備。如果本次休息不足,下次的能量積聚也就不完美。

老子說:“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就是說爲了治理天下而愛惜自己的身體,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作爲一個普通人,如果爲了把某項工作做好,把空閒時間用來充分地休息,而不願用來拚酒或者狂歡,上位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把這項工作交給他去做了。因爲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全力工作,而不注意休息的人是在憑興趣工作,一旦興趣索然,工作的積極性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說,君子之修養,閒暇時精神放鬆,但不怠惰放肆,工作時專心致志,但不忙亂嚴厲,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中和之氣。中和就是人身內在活動表現出來而又不傷人之本性,爲外物所喜悅。

論語讀後感15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