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俗話說的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是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給了我一些啓發和思考。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的確,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不斷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種種事實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才能學的'好!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但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但同時也給了我們建議: “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所以我們要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閱讀安奈特的這本《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想起了很似乎已經淡出我腦海的工作前的設想,也勾起了我工作之後的許許多多成敗得失。本書中那些成功或失敗的故事中彷彿都有自己的身影,這本書有了讓我找回最初夢想的衝動。

閱讀這本書,我覺得當好老師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學生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係。如“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爲”“永不消散的教師魅力”等兩個章節,給予自己做教師應持有的健康心態和良好的行爲,仔細想來,是不是隻有具有良好行爲態度,具有魅力的教師,才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溫馨教室”的軟件內涵。想想,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還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很直接很真實,很少有學生想去主動適應老師,只有我們去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學生,這樣纔有機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再如:“關於課堂管理”“實際授課指導”兩個章節,給了不少良好的建議,有的建議正如雪中送炭,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讓我知道怎樣面對我的新學生,怎樣讓自己的工作有一些突破。那麼擁有這樣良好的課堂管理和優秀的實際授課方法,還發愁與學生不夠和諧嗎?還會沒有學生喜歡你嗎?師的改變帶動生的喜歡,也就構成了我們期盼已久的和諧的師生關係。

同時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是成功教學的基礎。如果老師和學生相互不喜歡,關係不和諧,那麼我們又何談教育,我們的教學工作又怎樣才能落實了?工作中我們有這樣的體會,班主任所教的科目總是學生最重視的,這裏不乏有權威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作爲班主任的我們還是相對來說做了很多工作的,在朝夕相處中與學生的關係較爲密切。反過來說,如果科任教師不只是在教學,同時也在努力的成爲學生的朋友,在教學之餘也能夠與學生多多溝通接觸,那麼她教得也會非常省力。就像今年與我搭班的英語老師陳老師一樣。在教學任務之外她常常做班級學生的思想工作,每次我開班會課、家長會她都會給我提一些意見,我們一起共同商量,班級裏出現了什麼突發事件,她也會第一個站出來……因此,她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這一年中進行了兩次最美教師評選,我們班級的學生總會選擇我們兩個人。而且,這個班級的英語也提高了非常多,要知道英語老師從來不會佔課拖堂,她緊抓自己的四十分鐘課堂效率。這都得益於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正如李鎮西所說“教師與學生應該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

我們得承認自己的平凡,得承認自己是個會犯錯誤的凡人,這本書裏也一樣,有成功的例子又有失敗的例子,纔會讓我有信心讀下去,纔會讓我更加信服。雖然,我不能(或者說每個人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其中的每一條,但是走到講臺上的平凡的'我就得做出一些努力才行,畢竟我是不能魔法棒一揮就能改變一切的,畢竟我們的工作會影響某些人的未來。要構建和諧的師生的關係我覺得以下兩點很重要。

一、要真誠的對待學生,就像對待你喜歡的朋友那樣。

試着想一下,在馬路上見到一個陌生人的孩子,他正在亂扔垃圾,或者做了其他一些不文明的行爲。那麼,這個時候你走上前,像教育你的學生那樣教育他,或者和顏悅色的去給一些建議,你能不能想象得出這個孩子的表現呢?我想多半是無效的,弄不好還會被無禮的說成是“多管閒事”。這是爲什麼?因爲,你們之間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人,一個人又豈能隨隨便便的聽另一個人的擺佈,而且也令人感覺莫名其妙。就是這樣的,沒有關係的兩個人或者關係不好的兩個人怎能很好的形成良好的知識傳輸和接收系統,難以建立情感交流。

所以,在師生關係上我比較贊成這樣一個觀點——師生應該成爲朋友。所謂師生朋友,不是讓我們老師以爲的巴結學生,討好學生,而是指師生之間彼此信任、彼此充滿真誠感情的朋友。我們要拿出真誠來對待我們的朋友,才能夠在學海之中“達成共識,共同成長”,從積極意義上爲良好的教育創造更好的條件之一,讓我們的教育充滿人性

在安奈特這本書中的許多建議也有助於朋友式師生關係的建立。如“貫徹‘你還好吧’策略”、“每天都問候學生”、“採取‘親近’原則”、“讓每個學生都成爲你的‘最愛’”、“瞭解每一個學生”等章節對待學生的態度都如對待朋友一樣;另外“不要帶着怒氣行事”、“不要把詩人問題帶到課堂上”“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對事不對人”教會我們怎樣正確的對待我們的朋友以取得他們的信任。而我們面對的是一羣朋友而不是一個,書中又建議我們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及時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給學生比實際情況稍微高一點的評價”,用成功來激發更多的成功,給每個學生未來的希望,我們“不求完美,只求進步”,讓我們的教育充滿愛和鼓勵的人性的光輝。

陶行知說過:“我們希望今後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工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你立刻覺得適合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這聽起來有點理想化了,但是每一個有事業心的教師,都應該試着追求這種並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我們不能讓教育向“科學”挺進中,卻讓“人”在教育中失落!

二、要學會剋制自己,讓不合理的情緒在課堂以外消化。

我想作爲教師,我們懂得“愛的教育”,我們也時刻都在無私的的播撒着愛心,用“愛”來感化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常常覺得某個同學太不聽話,屢教不改,或者怎麼也教不會,即使再有耐心也被吞噬了。此刻,我們會做出一些讓自己非常後悔,又導致功虧一簣的事情——對學生大發雷霆。往往只要這樣一做,無論你是出於好心,還是真實氣急了,無論你之前做過多少努力,此時在學生心中就只留下眼前的情景——老師很無禮,老師太過分了,怎麼有這樣的老師……你很難或者再也走近不了這個學生的內心了。

李鎮西有過這樣的教訓,我也有過這樣的血的教訓。那是工作的第一年,是最有工作熱情和想法的一年,但是我確實不知道是哪一件事情讓這個女學生對我失去了信心,導致他們一起玩的幾個同學都對我不理不睬,我一直很困惑,直到臨畢業前,因爲她不能參加考試退學後,我才鬆了一口氣,通過她的好朋友得知,這個“結”源自於某一次的嚴厲批評,我覺得很遺憾,我沒能在她走之前將這個心結解開,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解開,我永遠記得她看我的眼神。

所以,如果你不想功虧一簣的話,那麼就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讓自己的語言表達不至於過於激烈或者帶有諷刺,學生聽得懂也心裏明白;批評學生不要聲音過於高亢激烈,其實最力的是平和輕柔的聲音,高亢只能激發學生的“攻擊慾望”;不要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帶到課堂上來,是不是被當成出氣筒你心裏明白,學生更明白;要讓自己常常保持愉快,你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學生也會跟着活躍;要常常讓自己跟學生微笑,讓微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對待後進生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讓他在你的尊重和鼓勵中獲得前進的力量,讓他感恩的心成爲他持之以恆的動力……

當你學會了剋制自己的情緒後,一切就皆有可能了!

在這一百零一條建議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條是鼓勵教師要如何嚴厲的懲罰學生的,他在書中時刻建議我們:“保持微笑”“經常向學生表示感謝”“平和青樓的聲音最有力量”“對待學生要‘人性化’”“切忌冷嘲熱諷”“不要帶着怒氣形式”“時刻保持鎮靜”“不要挑起學生的‘攻擊欲’”等等。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條建議也同樣,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的思想,也從沒有有一條提到要如何嚴厲、激烈的批評才能獲得學生的進步。不是他們有意規避了這個問題,而是生氣發火真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冷處理,對於學生的一些挑釁要學會隨機應變,或者裝作沒看出來挑釁,當做正常事件處理,學會打太極,學會以柔克剛,學會化骨綿掌,讓挑刺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磨平棱角,讓懂事的孩子在你的教育中感受你的人格魅力,成爲你的忠實擁護者,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會更有效更水到渠成的開展。

仔細看看這一百零一條建議,其實當初工作的時候都是這麼想的,但是面對不可預知又千變萬化的情況,我們的初衷在不斷被改變,閱讀這本書,從中找回自己最想要的自己的形象,讓那些不知不覺中成長出來的不該有的東西剋制下去,做一個健康的老師,做一個愉快的老師,做一個有愛的老師,做一個有效的老師,讓自己的學生和自己一樣能夠健康的成長!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勞動在智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只要是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裏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藝,就會讓兒童越聰明,讓他們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繫、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同時他們的分析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

我們先來看一下,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勞動是什麼?首先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裏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藝。一年年積累的事實更有力地證明,這裏面有一種直接的聯繫。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學習的技藝越高超,兒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聰明,他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繫、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有一點,我是非常讚賞與認同的,那就是"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心靈手巧是互通的。結合目前我們學校的實際,我認爲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蘇氏的觀點。那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玩",這裏的玩是和蘇氏的"勞動"是相通的。

在我所任教的家政課中,在帶領學生學習一個新的菜品時,往往出現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動手能力好的學生完成的較快,動手能力差的總是落在最後。就拿我教的涼拌三鮮來說,聰明的同學聽完教師的講解,三下五除二,就弄好了。而一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就是手把手地教,也是糊塗。因此,我主動聯繫班主任,在家長來校接學生的時候,與家長溝通,放假在家讓家長配合,適當放手讓孩子回家也試着練習做一些基礎菜品,因爲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多動手玩耍。尤其是一些比較複雜的活動,它的各個步驟和操作之間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專注和動腦筋思考。這些動手的'過程其實腦力也是在勞動的。

會玩的孩子聰明,因爲他們反應敏捷,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因此,勞動(有意義的玩)在智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玩耍(勞動)還要和閱讀結合起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通過讀書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教學中強調的動手實踐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回想到自己的課堂,有關這方面的訓練較少。當學生在學習新知遇到困難時,與其老師一遍又一遍的口乾舌燥的說,我們不妨讓學生放下刀磨一磨(動手操作),磨刀不誤砍柴工。當然勞動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就是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嗎?我們教師應時刻留意,給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讓勞動在學生的指尖上生花。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的名字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在我們的教育成長之路上,可以說都曾得到過他卓越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精神的滋養。

從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我懂得和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爲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讓我敬佩的是,他當年所闡述的很多教育理論,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現在,依然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它們並沒有因爲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實踐的光輝。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是專門寫給小學教師的,書中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空泛的大道理。在書中的字裏行間,在每字每句裏,都滲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真愛。他在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當中都結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學當中生動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他對教育的闡述形象精準,加以精闢的理論分析,一針見血地點明瞭教育的真諦。爲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們指點了迷津,使我們感到貼心和溫暖,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通讀全書,感悟很多,但總的來說,我認爲蘇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爲學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爲“人”服務的,是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的。蘇霍姆林斯基格外重視德育,力求讓孩子從小就有鮮明的是非觀和羞恥感。他說:“羞恥心是對於卑劣的,醜惡的東西的強有力的抗毒劑;形象地說,它是能浮載榮譽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個年輕的公民,沒有早在他的童年時代就體驗到對卑劣行爲的蔑視和爲別人的痛苦分擔憂愁,那就難以設想他會有成爲一個好人的志向。” 蘇霍姆林斯基善於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蘇霍姆林斯基耐心地培養着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首位。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養智力方面,蘇霍姆林斯基自始至終屏棄死記硬背,強調思考的重要性。他認爲,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爲貶低個性的手段。“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爲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裏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爲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爲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說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序中機械地完成着記憶的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最後說了一句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話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一輩子的,我們有太多的方面要向這位教育理論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