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的大學》讀後感(合集1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大學》讀後感(合集1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

這一本書是高爾基寫的,是一本很好的書。這是一本叫人怎樣做人的道理。

獲取知識,認識世界是人類最本能的,最原初的慾望。人們發現,只有將孩子從功利性教育的泥沼救出來,喚醒他們求知的本能,才能讓他們盡情享受求知的樂趣,激發求知的慾望。只有這種以興趣爲中心的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每本書都力求做到思想性,知識性,啓示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的統一,力求以活潑的語言和生動的情節來啓發廣大中小學生的興趣。通過閱讀這本書,很快就會懂得怎樣學習,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在自身修養,綜合素質都會產生質的飛躍。

聽了我的介紹,希望你喜歡我介紹的這本書。

《我的大學》讀後感2

拜讀完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的大學》,似懂非懂。

高爾基,蘇聯著名作家。由於在文學中的開創性貢獻,他贏得了“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代表”的世界聲譽。

本書敘述了十六歲的阿廖沙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不得不爲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

但他利用了自己一切的零碎時間讀書,貪婪地吸收了書中的養料,豐富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見識。我想,他之所以對革命有着堅定的信念是因爲他的長期思考與探索。

阿廖沙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然頑強學習,那我們在這麼好的環境下,以及那麼多的關愛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阿廖沙在來到喀山後,他也走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他的經歷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奮勇前進。

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苦難是一所大學,人是在艱難與困苦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

《我的大學》讀後感3

今天,我讀完了《童年-我的大學》,這部故事講了高爾基16歲那一年,他背井離鄉,懷着理想隻身去喀山求學,但現實並不像高爾基想象的那樣,以高爾基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個夢想。希望破滅後,高爾基不得不爲生存而奔波:住貧民窟、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工作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高爾基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看完這本書,高爾基讓我知道了童年,是對生活的熱愛開始萌芽;成長,是對社會的現實和複雜理想和信心的考驗;求學,世事艱辛更得激起不懈奮鬥的決心。

《我的大學》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一本蘇聯名人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讀了以後感慨萬分。就寫了這篇讀後感。

《童年》反映了高爾基童年時父親不幸去世後,他在外祖母家裏度過的艱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們爲家產而爭吵架,外祖父痛打兒童等一些醜惡的.事情。但同時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外祖母經常給他講故事,鼓勵他將來多寫文章,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童年》裏的這些故事在作者筆下寫得非常深刻,感人。《在人間》則寫了高爾基由於外祖父的破產而外出打工掙錢謀生的經歷。他曾經在鞋店、輪船等許多地方做學徒,不得不忍受老闆的諷刺和有錢人的責罵,過着非常沉重苦悶的生活。《我的大學》則講述了16歲的高爾基夢想進大學讀書,最終通過努力進入社會學習,受到了思想的啓迪和教育,社會這所大學爲他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廣闊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來越高。

《我的大學》讀後感5

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我的大學。這本書裏有精美的圖畫,優美的詞句,豐富的語言等。

這本書裏的內容是:高爾基【1816——1836】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若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就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一個人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戰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包嚐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酷愛學習,在1889年開始了文學創作,1892年他的一篇小說馬卡爾楚德長出版了。1898年又一篇小說出版了。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我的大學》讀後感6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一書,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動。

這本書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貧寒,自幼喪父,小小年紀便輟學上山砸石頭,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的重負,用血汗掙來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供妹妹讀書。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她依然對生活懷着無限的憧憬與希望,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與艱難的生活作不屈的抗爭。19歲那年,作者因母親生病欠下鉅債而到上海打工,先後做過餐館服務員、服裝廠流水線女工、時裝公司技術員,吃盡千辛萬苦,但作者懷着一股“一定要出人頭地”的信念,頑強拼搏,終於在海納百川的大上海樹起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愛拼纔會贏,有志者事必成!

老師評語:文章語言準確,句子通順。小作者能夠把書中人物的故事描述出來,大致能夠抒發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描寫得在具體些就更好了。

《我的大學》讀後感7

今天,媽媽和我一起去黃埔書店買了不少書,有《童年》、《在人間》、《母親》、《我的大學》……其中在這些書裏,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大學》這本書。

《我的大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在上大學的時候,高爾基的父母親去世了,但高爾基仍然還不斷的堅持學習和讀書。

想想自己,現在我們有了這麼好的`學習環境,還不用功去讀書是沒辦法解決困難的,我們以後到了社會是不會等着你的,只要你差一點兒都是不能工作的,因爲你的資格不夠,所以是不能工作的,讀後感《我的大學讀後感300字》。只有我們上課認真聽講,不開小差,遇到不懂的問題能馬上告訴老師,讓老師幫你解決困難,這樣你不斷的學習纔能有很大的進步。

我們從現在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要向高爾基這樣勤奮好學的精神,使我懂得了我們要珍惜時間,從每一分每一秒做起。大家行動起來吧!

《我的大學》讀後感8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寫的三部小說。

在童年中,只有四歲的主人公阿遼莎因爲父親去世,跟隨母親回到外祖父家,後來隨着母親改嫁,又和繼父一起生活。這段時期,親情的淡薄和親戚的傷害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最初出的傷口。

兩個爲了分家而鬧得不可開交的舅舅,讓家裏瀰漫着互相仇恨的氣氛。而不懷好意的表兄,更是想着讓阿遼沙受苦。只有外祖母經常把阿遼沙摟在懷裏,給他將各種美好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讓他得以堅強的活了下去。

《在人間》寫了他少年時期,怎樣養活自己。他當船上的學徒,畫師的'徒弟,在船上打工。船上的廚師告訴他,書中是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從此,他開始閱讀所有能看的書,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和希望。

《我的大學》寫了青年的他新的人生。這時的它已經成爲一個意志堅定,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青年。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意志堅定,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我的大學》讀後感9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三步。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麪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裏無窮的吸吮着社會發展創載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裏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裏的思考。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定的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的大學》讀後感10

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哥羅德城,年幼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酷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堅持寫作時間和閱讀大量書籍。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作者自傳體三部曲,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到青年期生活經歷和心理歷程,深刻而生動的.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種主人公阿廖沙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進過磨練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我的大學》讀後感11

今天我又把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在人間》讀完。八歲的阿廖沙先後到了鞋店當學徒,聖像作坊裏當學徒,撿過破爛,捕過鳥兒,先後兩次在輪船上做過幫廚,好幾次跟着繪圖師工作。他的工作經歷,讓他碰到了些各式各樣的人。是廚師斯穆雷、女鄰居瑪爾戈王后、司爐工雅科夫等好心人,給了他好多的幫助,讓他讀到了好多的書,讓他重新考慮以後的生活該怎樣過。阿廖沙雖然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他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一條學習的道路。希望我們以後好好學習他。

《我的大學》讀後感12

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我知道阿廖沙十六歲那年背井離鄉,懷着理想隻身去喀山求學。但現實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以他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希望破滅後,他不得不爲生存而奔波。住平民窟,賣苦力、在伏爾加河流浪、在麪包店工作、與搬運工人、乞丐生活在一起。

最後,他跟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接觸中,他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從這我知道阿廖沙把社會當成大學,來學習生活的經驗。阿廖沙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想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困難重重,但是隻要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我更要學他的品質和激勵向上的精神。時常鞭策自己,成爲一名有用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1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做《我的大學》,這本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

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以後,不得不爲生存而四處奔波,住在“大雜院”,買苦力,與窮人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爲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我今天生活在這麼幸福的時代,國家給我們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要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14

在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我們是否想過《我的大學》生活?在我的.大學,是否也會像童年那樣“風調雨順”呢……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的大學生活吧,讓我們一起感受進一步的人間生活。 在第一篇,就講了“我”是如何爲了填飽肚子,到碼頭當搬運工的事情,同樣也“相信”自己上大學是件美夢。但是,人不通過自己的拼搏,怎麼能達到對岸?光想着天上掉下來餡餅的事情,也許會被你碰到一次,可是以後會嗎,這種事情會永恆麼?所以,第一章短文就教給了我:人間是現實的,大人賺錢也是不容易的。

《我的大學》讀後感15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的第三部。

阿廖沙充滿希望的去了喀山,準備在那兒上大學。可是,他後來明白,上大學對於窮人的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此後,他寄居在一個窮人的家裏,過着十分貧窮的生活。住在大雜院裏不得不經常和痞子、流氓打交道。這惡劣的環境並沒有改變阿廖沙學習的熱情。他十分喜愛看書,常常是卷不離手。

我看到這句話,我的臉立馬紅了。想想自家裏書櫃上的'書滿滿的,可是有幾本纔是自己真正用心讀過的?現在的時代和阿廖沙的時代無法比較,我們有很好的生活環境,爲什麼不好好珍惜,好好學習呢?

學習就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將來用知識爲祖國效勞。

我要學習高爾基的這種堅持學習的作風,學習他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心裏一直銘記“學無止境”這個成語,一直記着高爾基這位勤於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