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寶貴財富。

本書描述了主人公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爲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從此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雜貨店等四處做工。後來,因接觸大學生和祕密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民主主義著作,甚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十年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看完這本書,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來所遇到的困境,無數的壓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慮中。無奈之下,只能硬着頭皮死撐着說:‘自己選的路,爬着也要走完’。現在想想,我的經歷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都是平凡人,而他卻能在那個不平凡的年代,表現的那般不平凡,他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他學會了正視自己,學習了他人之長,磨礪了不可摧毀的意志。

對未來,他有清晰的.打算,對當下,他腳踏實地的勤奮學習;勤于思考;持之以恆。對過去,他無怨無悔,因爲他曾全力以赴。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施捨,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的確如此,這本書讓我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放棄就等於失去。

《我的大學》讀後感2

度過了繁忙的上個月,春雨的濛濛,低沉又煩悶的空氣讓積壓了一個月的負能量上升到了地平表面那接近30度的燥熱裏,趁着中午時間,我踩着單車,跑到附近一家大學對面的書屋,點了一杯奶茶,找了一本書,坐在靠窗的吧檯,耳機傳來天賦異稟的主題曲。

本是隨手拿起的一本書,因爲他的書名比較吸引我叫《你要麼出衆,要麼出局》,大致瀏覽一下書是記敘體夾雜着現實的毒雞湯,看書先看序,發現作者(李尚龍)很有趣,他的序言沒有那種讓人疲倦無聊難懂的字眼,更沒有刻意去修飾每個詞語,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帶我們回顧生活,上半個月看的是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因爲缺乏對時代背景和國家的認知,讓我讀起來很吃力,再加上裏面的故事讓我覺得很壓抑,決定棄讀。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節”忙起來纔好,因爲閒下來更累”,故事講作者去西藏看望一個好友,從魔都的緊張逃到安逸悠閒的西藏,他只待了兩天就待不下去了,好友便對他說“你只待了兩天,而我在這待了無數個夜晚”,每天一樣的生活,毫無波動的'情緒,讀後感沒有新事物的衝擊,也沒有出現危機,這就是最讓人感到恐懼的,一直閒,會讓你不舒服,但也沒辦法改變,只有經歷了一天的爭分奪秒,回到家,躺下來的舒服纔是有意義的。我這個星期的焦慮在開篇就找到了答案。

今晚有個朋友問我,你是怎麼看書的,我說,喜歡的書多看幾遍,不喜歡的不看,當然不包括考證的,不喜歡也要嚼下去。看完這本書我只花了兩個鍾,書不薄,排版明朗,讓我沒有想要停下的動作,裏面還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文章,自己細細品讀。

到了結尾,看到可以關注微信或微博留言,編輯了一大段文字發送給上面的微信號,他只給我回了買這本書的鏈接……

《我的大學》讀後感3

在我讀的書目裏,我最喜歡的就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

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淚流滿面;讀完了《在人間》這部分,我又爲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被主人公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裏講主人公阿廖沙小時候父親病故,9歲時跟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親眼看見毒打兒童等令人可憎的醜事。但是,外祖母卻給她講了許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11歲時,由於外祖父的家業破產,無法教育他,他便到社會上打工,獨立生活。他曾經在鞋店,聖像作坊,畫師家和輪船廚房做工,受盡了委屈。可是,書籍使他找到慰籍,在探索文學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開始了新的人生。

在16歲那一年,阿廖沙獲得了自由。他重新結識了新的生活。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的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是差的.太遠了,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我,是“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着。可是我卻總說自己父母如何不如別人。在學習上,我時不時嫌學習悶啊,煩啊,一點也不主動,對此比起來,小阿廖沙把學習當朋友,而我卻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敵人。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艱難的,可是文學給他帶來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逐漸走向了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輕鬆,那麼我就更應該向阿廖沙一樣好好學習,將來爲建設祖國的明天貢獻力量。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書,像明燈,像豐碑閃爍心頭,想多彩的陽光,讓我走向繁華似景的征程。

《我的大學》讀後感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最近我又看了一本書《我的大學》。

高爾基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似乎命運非凡喜歡捉弄他,夢想破滅,不得不爲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 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生活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真讓人敬佩啊!他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爲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阿廖沙生活在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經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還有一位老警察盤問阿廖沙看過哪些書,警告他不要看XX,但對與阿廖沙來說,那些所謂的XX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的,因爲只有它們才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沒有知識,沒有文化,阿廖沙努力讀書也不就是想改變社會嗎?

本書中,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羅馬西的深沉幹練,傑年科夫的溫柔善良,老警察的居心叵測,紡織工的質樸純真,傑年科娃的矯揉造作,托爾斯泰主義者的口是心非;都給讀者難以磨滅的印象。

少年阿廖沙努力學習,工作是還不忘讀書,若是我,一部好看的.電視,一次快樂的遊玩,一個有趣的遊戲;早把我的魂都鉤跑了,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看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不用成爲高爾基一樣的文學家,只須報效國家,成爲棟樑之材!

《我的大學》讀後感5

如果說人生是一本書,那麼大學生活便是書中最美麗的彩頁;如果說人生是一臺戲,那麼大學生活便是戲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說人生是一次從降生到死亡的長途旅行;那麼擁有大學生活的我們,便可以看到最燦爛的風景。

讀書節來臨之際,我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關於讀書的活動,在這同時,我也讀了一本書《我的大學》,期待我的大學時光。

爲了這個久違的夢想,我們十年寒窗磨一劍,那些刻苦銘心的日子如今仍舊曆歷在目。在那收穫的日子裏我們深刻的理解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多麼有意義,櫛風沐雨我們一同走過,風雨同舟抵達美麗的大學校園。站在新的起點上,我是那麼的激動,又是那麼的神往……

在生活中我總希望快樂伴隨着成功,微笑在每一個青春的季節裏,我深知:有大海的呼喚我們就不能讓搏擊的`勇氣在海浪中卻步,有藍天的呼喚,就不能過讓紛飛的翅膀在暗雲中退化。

大學是我們每一個人夢想的殿堂,爲了來到這個殿堂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既然跨進了這道門檻,那麼就讓我們在這夢想的殿堂裏盡情的揮灑個性吧。

大學不是幻想,不是夢想,更不是妄想,而是我們偉大的理想。只要我們爲之奮鬥,爲之拼搏。總有一天我們會滿載而歸的!那時你會聽到楓葉流舟,你會看到金菊在笑,你會聞到碩果飄香,因爲你到了收穫的季節!

《我的大學》讀後感6

這本書讓人刻骨銘心,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瞭解高爾基光輝的一生。

我深深地被高爾基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夢想的形象所吸引,所感動。

主人公高爾基在父親去世後,來到外祖父家,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童年。

父親母親都走了,外祖父家中落,不得不去人間。在人間他只求學藝有更多的書可以看。

高爾基者一世界經典文學形象,長久地留在人們新的一天並始終激勵着人們爲我們爲美好的明天奮鬥!我佩服高爾基在污濁的環境中,對生活的熱愛開始萌芽,努力成爲政治善良的人;我佩服高爾基覺得社會的現實和複雜是對理想的考驗。

執着追求自己理想,永不放棄!想想高爾基,比比我自己,我很慚愧。

我也很愛看書,可總是不仔細,總是一目十行,馬馬虎虎;學習只是一知半解,碰到困難的就妥協了。

一次,家庭作業我遇到一題不會的.,不是不會,而是不想想怎麼寫,就跑去問姐姐。

姐姐聽了批評我說:“你是會,但太懶,自己不想,考試你怎麼辦,又沒人可問,自己想去。”

今天,我才明白,這是一種依賴的行爲,是沒有堅強意志的表現。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這座高峯,沒有平坦的路,人生更是如此。

所以必須努力,精神振奮,攀登不止!

《我的大學》讀後感7

寒假裏,我讀完了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是高爾基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通過對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運的描寫,給我展現了一代人的成長。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的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裏度過的歲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嘔的醜事,舅父們爲了家產而吵架鬥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等等。但同時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的故事的薰陶,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人間》寫阿廖沙11歲時因外祖父家破產出外謀生的經歷。他在許多地方做學徒,過着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得到了安慰,他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並嚮往着新的生活。

《我的大學》講述了16歲的阿廖沙想進大學讀書,可那時大學卻對窮苦的孩子是關着門的.,於是他上了一所名叫“社會大學”的學校,在這裏他受到各種思想的啓迪和教育,思想漸漸成熟起來。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爾基,因爲他從小就因爲家庭的原因,飽受屈辱和欺凌,但並沒有打消他對讀書、對學習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強烈的社會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懈的讀書、學習,不放棄追求,最終成爲了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

韓愈說過:“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我應該向這些有成就的人學習,珍惜大好的學習時光,珍惜家裏人給我創造的優越的學習環境,不把時間浪費在玩耍和看電視上,要通過刻苦學習,奮勇拼搏,努力實現自己成才的目標,不辜負老師、家長對我的希望,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8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高爾基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高爾基的在童年,在社會上,在大學裏的故事。高爾基是在這 “ 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 ” 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當他到社會上的時候,他才 11 歲。他爲了生存,做過許多的工作,飽嘗了人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高爾基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 16 歲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學。夢想破滅後,他不得不爲生存而奔波所發生的`故事。 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分子交往,終於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

高爾基是一個有着頑強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奮力拼搏着。高爾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義,尋找新的生活道路,他從未放棄過生活,爲了生存,在社會上努力工作;爲了進大學去努力學習。

這本書中有一段故事、幾句話深深地震撼着我: “ 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己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裏,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可以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 ” 讀了這些語句,使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熱愛學習。

高爾基對學習的態度讓我聯想到我的學習,我對學習總是不認真,測驗很考試成績總是不好。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高爾基對學習總是那麼認真,總是那麼努力。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高爾基對生活的態度,讓我懂得了人要努力爲生存,爲自己的夢想而去奮鬥。

《我的大學》讀後感9

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在閱讀時,人們或摘錄各種精彩詞句、至理名言,或歸納書中的重點內容,或表達對文章內容的感受體會,形式多樣。它既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也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和好形式。以下內容是《我的大學》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摘抄 ,供大家參考!

《我的大學》這本書的作者是高爾基,它記載着高爾基在大學中的生活。

不管在苦難和幸福面前他總是那麼的執着。 高爾基總是把書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他的瑪亞戈。瑪亞戈這個人物對高爾基的影響很大。正是因爲她,他更喜歡讀書,他的膽子越來越大,能與一切邪惡作鬥爭。最主要的是他熱愛學習,得到了許多人的.尊敬。同時他也非常善良,樂於助人,在別人有困難時,他會默默的幫助他。

高爾基生活在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見一些警察們到這裏來翻這翻那,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再看禁 書。不久,高爾基的一位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位開雜貨鋪的老闆,名叫捷林柯夫。當他看到那滿密室的藏書,高爾基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他經常在這裏如飢似渴的讀書,而且結交了許多朋友。這讓他感到萬分高興。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鋪的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苦中,他還能夠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這怎能不令人佩服?

讀了這本書使我對高爾基大學生活的苦難,感到萬分同情。我從內心佩服高爾基,佩服他所擁有的堅定革命理想,敬佩他人格與信念,特別是在他自己苦難的大學生活中,實在令人讚歎不已。

《我的大學》讀後感10

我讀完了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是高爾基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通過對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運的描寫,給我展現了一代人的成長。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高爾基)的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裏度過的歲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嘔的醜事,舅父們爲了家產而吵架鬥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等等。但同時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的故事的薰陶,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人間》主要說了阿廖沙四處打工,也有時揀寫東西賣錢、捕鳥、摘野果,並在打工中學習。生活中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不爲環境所屈服的人。他是懷着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去喀山讀書。

《我的大學》寫了青年阿廖沙新的人生。他讀大學的夢想破滅了,但是懂得了社會纔是真正的大學這個真理。這個時候,阿廖沙已經成長爲一個意志堅定、任何苦難都無法打垮的青年。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爾基,因爲他從小就因爲家庭的原因,飽受屈辱和欺凌,但並沒有打消他對讀書、對學習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強烈的社會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懈的讀書、學習,不放棄追求,最終成爲了享譽世界的作家。和他比起來,我真的自愧不如。我的生活環境比他好很多,但有時還因爲看電視、玩電腦的原因,而把學習推到明天,或是更遠;家裏的每一個人都對我非常的疼愛,而我還有時和他們發脾氣。現在想起來,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我的大學》讀後感11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讀了《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這本書,瞭解了高爾基光輝的一生。我深深地被高爾基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夢想的形象所吸引,所感動。

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小名)在父親去世後,來到了外祖父家,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童年。隨着母親的去世,外祖父家道的中落,阿廖沙不得不走向人間,靠做學徒、給人家打工過活。正式在這段時間,阿廖沙接觸了書籍,並從此沉浸於書的世界。書中的知識開闊了他的眼界。懷着對理想的追求,阿廖沙隻身來到喀山。在俄國革命的暗流涌動和一羣進步人士的薰陶下,它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昇華。阿廖沙着一世界經典文學形象,長久地留在人們新天並始終激勵着人們爲美好的明天而奮鬥!

我佩服高爾基在污濁的環境中,對生活的熱愛開始萌芽,努力成爲政治善良的人;我佩服高爾基覺得社會的現實和複雜是對理想和信念的考驗。執着追求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

想想高爾基,比比我自己,我很慚愧。我也很愛看書,可看書不仔細,總是一目十行;學習只是一知半解,碰到一些困難就妥協了。又一次,老師佈置一張試卷,後面是思考題,我回家一看,題目比較麻煩,想也不想,就去問爸爸。爸爸批評我不動腦筋,可我覺得無所謂,還振振有詞說什麼:不懂,不能裝懂嗎!“今天我明白了,這是一種依賴的行爲,是沒有堅強意志的表現。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這座高峯,沒有平坦的路,有的是懸崖峭壁,大牛市只要時刻鞭策自己,我們就一定能精神振奮,攀登不止。

《我的大學》讀後感12

在暑假期間,媽媽在網上給我買了好多書,當快遞送到,我打開包裝紙,第一眼就看見了《我的大學》。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這會是一本怎樣的書呢?爲什麼要叫我的大學呢?帶着疑問,我很期待地翻開書。

本書的是馬克西姆·高爾基。他是前蘇聯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868年出生於俄羅斯,1936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有《母親》《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童年》《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

本書的主人公是阿遼什卡。經過阿遼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可是他的“大學”卻與今天這個和平社會的大學截然不同。

阿遼什卡遭受了許多生活上的磨難,他沒有在課堂裏學知識,而是在“社會大學”中成長起來的。他在貧民窟和社會最底層的人生活在一起,他要在麪包房和碼頭打工。生活上的重壓讓16歲的阿遼什卡沒有喘息的餘地。但是它通過與社會上那些思想進步、人格高尚的'人接觸而學習跟好的東西,從不捨棄讀書的機會,一點一點地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身心。我認爲我們要向他學習,珍惜學習的機會,認真學習。

阿遼什卡對周圍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理智清晰的判斷。我們也要像阿遼什卡一樣,要看清身邊人的本性,也要謹慎交朋友,與志同道合的人爲伍。阿遼什卡熱愛讀書、思想獨立,我也要在課餘時間多讀書,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正如高爾基所說:“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

《我的大學》讀後感13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好書,名叫《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童年》,我十分同情故事的主人公;讀完了《在人間》,我又爲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被主人公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裏講主人公啊廖沙小時候父親病故,9歲時跟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親眼看見毒打兒童等令人作嘔的醜事。但是,外祖母卻給他講了許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11歲時由於外祖父家業破產,無法養育他,他便到社會上打工,獨立生活。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畫師家和輪船廚房做工,受盡屈辱。可是,書籍是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學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開始了新的人生。

在16歲那年,阿廖沙又獲得了自由。他重新結識了許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學,可是那時的大學對窮苦的學生是關着大門的'。終於,有一個“特別大學”

————專門收留窮苦學生的學校向阿廖沙敞開了大門,阿廖沙終於開始了新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們比真是差遠了,我們從小就有父母的關心、愛護,都是小公子、小公主,被父母視爲掌上明珠,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在學習上,我們時不時嫌學習悶啊,煩啊,一點也不主動,比對起來阿廖沙把學習當朋友,而我們卻把學習當成了敵人。

阿廖沙的生活是艱難的,而文學帶給他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走向了光明。我們的生活很輕鬆,那就更該努力學習,長大幹一番大事業。

《我的大學》讀後感14

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護、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友好而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

可不是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們一樣絢麗多彩,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就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他三歲喪父和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下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更沒有悲傷,而是懷着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在奮勇前進。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興興的吃下去;穿着破爛的衣服,他仍然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十歲時高爾基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一個孤兒,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繼續努力着,奮鬥着;他也沒有逃避這種生活;而是來到“人間”去自謀生計。好像命運特別喜歡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許多坎坷、挫折和無奈,而他卻能在那種環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來想上大學的他沒有如願,卻在“社會大學”裏學到了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爲一個知識分子。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纔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是啊,司馬遷就是憑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寫下了《史記》而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小遭人嘲諷、斥責的愛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堅持,所以長大後才被譽爲科學界的天才。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第一,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的大學》讀後感15

“就這樣,我們在卡布庫爾——貝依漁場上的一個漁民合作社開始了新的生活。"合上《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從心底不由敬佩起主人公阿遼沙那不屈不撓的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頑強奮鬥的毅志力。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翻開《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看到了高爾基描繪出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自強不息,熱愛讀書的阿遼沙。他的童年充滿了艱辛和坎坷,但他依舊執着的.追求大學夢;慈祥,善良,樂觀的姥姥。儘管生活中充滿着艱難困苦,但她仍然無怨無悔的承受生活中的幸與不幸,依然熱愛生活,善待一切;勇敢,堅強的羅馬斯。在那個充滿動盪,愚昧的年代裏,爲了革命理想而百折不撓;自私貪婪的姥爺。他在破產後的日子裏,更是成爲了一個吝嗇鬼,直到孤苦,淒涼的死去……書中,每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結局也迥然不同。順從那個黑暗沙俄時代的人,成爲了歷史的犧牲品,勇於反抗剝削和壓迫的人,站起了身,做了命運的主人。細細想來,在生活中,大家何嘗也不是呢?

成長,是每個人的必要經歷。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是一個故事,但每個人的成長故事都截然不同:有的平淡無奇,有的一帆風順,有的轟轟烈烈,有的跌宕起伏……成長歲月裏的故事經過歲月的沉澱,成爲了我們永不磨滅的記憶。這些記憶好似陳年老酒,讓我們回味無窮。

讀完《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讓我深深的明白了——苦難,也是一所大學,只有勇於挑戰,坦然的面對生活,才能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