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文化苦旅》讀後感(集錦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集錦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lt;lt;廢墟gt;gt;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爲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爲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爲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2

他,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然而,很不幸。他,一個農民、道士,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把持着中國燦爛的文化!

當他將這些璀璨的文化以最廉價的價格所有的賣出去後,我們在心痛,所有的人都在心痛。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這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章,正是這一短小的篇章,讓我看了以後無言以對。敦煌莫高窟,這是古老的中華民族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本應建立特別保護區,本應有學者來看管。不幸的是,沒有人在意這些,沒有人關注民族的文化,最終落入這個道士手中。而藝術對他來說,是那麼礙眼,用粗劣的石灰遮蓋洞窟的絢爛,將藝術的石像改成可笑的雕塑。儼然,這成了一間農舍。但是,去阻止他,又有何人?這裏,是他的`地盤,閒人勿擾。而當時,如果政府不腐敗,如果能關注一下這震驚世界的文化,那麼,如何會輪到這個道士指手畫腳呢?只可惜,他們只會在收禮時笑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玩,哪有閒心去那沙漠的敦煌看看呢?

文中有一段這樣寫道:“當冒險家斯坦固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這可是中國最寶貴的文化啊,怎能讓外國人以這樣廉價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們是強盜,但是國人不珍惜這些文化財產,又與強盜有何差別呢?

就這樣,中國的文物被淪落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國外博物館內還陳列着中國的很多文物。那時的中國在睡眠之中,而現在,這隻沉睡中的雄獅已經醒了,我們將屬於我們的寶物一件件地贖回來。我們在止痛,一點點的縫補着那時因無知而留下的傷口。

總算這些傷口還能彌補,只是繞了一個大圈子。我們贖回來的不僅僅是這些寶物,還有我們中國人的尊嚴,爲過去中國人所受的屈辱而討回來的尊嚴。

《文化苦旅》讀後感3

第一次接觸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在語文讀本中。是那篇《東坡突圍》,那充滿着委婉的情愫又隱隱夾雜着些許力度的文字。,充斥着一中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使我在這委婉的文字前感受作者的無奈、悲憤、期盼和希望。我甚至能從那幾乎沒有什麼感嘆號的語氣和平淡的字裏行間聽到作者在呼喚。看到他因惋惜而握緊的雙拳。

而如今,我終於有幸坐在書桌前,用洗的發紅的手輕輕地揭開了它的面紗,開始了我的心靈版“文化苦旅”。

讀這本書的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作爲一個孩童。搬上一個小板凳在樹蔭下聽長輩講故事,一個個平淡而深邃卻又不失趣味的故事,就這樣通過這位長輩的嘴,傳入了我的心中。講故事的過程中,講故事的人一直不急不慌語、重心長地講出講述着每個細節,語氣是那麼平淡,卻充滿了無限的魅力。講故事的人就這樣不動聲色地,把聽故事的人引進了一個又一個問題與思考中去,講故事的人也許並沒什麼情感,而我這個聽故事的人則在自己的思考中幻想中洶涌澎湃。

在這“平淡”的講述中,我又聽到了一些彷彿與那平淡不相符的節點,我一開始並不理解,可當我看到外國傳教士拉走了一車車敦煌經文,而王圓篆卻只握着手中的白銀而竊喜;當我看到被兩個士卒捆綁並謾罵着的落魄的東坡居士在河岸狼狽而行的`時候;當我看到奄奄一息的巴金先生這位老人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還忍受着誹謗與謾罵的時候。我又聽見了無聲的怒吼和無言的反抗。此時我突然明白這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絲憂傷卻又不失希望,在疲於面對種種困境時,卻讓你我又充滿了對文化乃至生活的希望。

我相信,他會伴着我走完我的“人生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4

這個人憑藉着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歎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餘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樸典雅精闢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鬆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餘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裏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着千年祕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擡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溼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衝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悽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彷彿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後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於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於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後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裏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5

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爲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爲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爲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爲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爲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纔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殘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

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暮色回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氤氳的燈光,桌前一本青綠而又有些黯淡的書,我似正與一位道友交談,談論着世上的喜悲。順着他的足跡,我領略了各地的風俗與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對於所描述的風土人情,我更關注的是他對文化的省思和詩化的語言。

《文化苦旅》中,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巧與嬌豔,還有廟堂的虔誠與悠遠。一個個偉岸的建築總有深奧讓人摸不着邊際的`歷史,只有人們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許。對於每個人來說,閱歷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隨着時代的變遷,對這些的理解也是潛移默化的,但從中能明辨是與非。憶起書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竊,本以爲錯在道士,但作者聯繫到歷史,從更深層次中,將錯誤歸咎於官僚,正是這一對文化的省思,讓讀者明白當時社會的殘忍和冷酷。這一封建弊端應及時消除,否則會釀成不必要的後患。如此美好的時代易逝,應認真呵護。

“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難,但幾步一景,美不可言,一邊是碧綠的峭壁,一邊是浩蕩的急流,層巒疊嶂全是世界屋脊的餘筆,一撇一捺都氣勢奪人。”這一番詩化般的語言將我帶入仙境,遊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此時此刻此分,拋去雜念,世間只有我一人,那是多麼的悵然。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悅。些許人情有點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們生活中,在奮鬥的道路上,一塊塊絆腳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荊棘路,都需要自己越過,但相信身後有堅強的後盾,不僅僅是父母老師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敗的志氣。

自己品嚐苦中絲絲甜味,如甘露滋潤心田,莫過於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學會避讓和退縮,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拼搏,拼盡全力,勇往直前,餘秋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懷揣着這一份不忘初心的堅強內心,在最後一場暴風雨襲擊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被擊垮,靜待明年夏日的綻放。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打開書的扉頁,看到的是這麼一句話:“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這句話迫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迫切的好奇,恨不得可以一股腦的把它全部塞進腦袋裏。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這麼做,一本好書是值得我去細細的啃讀,而不是一個勁的囫圇吞棗。

我是一個沒有旅行過的人,什麼名勝風景、文化古蹟、生態花園等等我都沒有很真的見過,熟悉這些美麗風景也只是影視屏幕上的一剎那,模糊、虛幻、沒有方向感,這些華麗的美麗都顯得那麼的沒有真實感。從《文化苦旅》這本書的扉頁到尾頁就像是在作者的帶領下旅遊了一番,西湖、天一閣、道士塔裏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一幕在我的腦海中滑過,是那麼的清晰、真實、質感。就像作者初遊西湖時的感受,如臨故地,我也像是曾經去過這些地方看過、玩過、感受過。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歷史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遺產的幾經磨難後有的還屹立於世,有的.銷聲匿跡,有的破爛不堪,有的失去原來的本色,沒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質文化這一種,還有一種非物質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國、各民族、各地的風俗人情,傳統習俗都可以稱爲非物質文化。

除了在作者的帶領下游歷一番外,還有是認識到了作者的思想、看物看事的方式。反觀現代社會中又有幾個人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事和物呢?我想應該不會有很多吧!但是作者做到了,當我們大夥嚮往上海,羨慕上海人的時候。作者卻是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分析,講述上海人的無奈,考證上海的由來,敘述上海的波折、災難、變化,對上海和上海人做出了一個全新的定位,讓我一頭熱的心趨於平靜。不再盲目、衝動,面對像上海這樣大都市的誘惑時也可以心平氣和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文化苦旅》是作者通過自身遊歷所描繪出的一處處歷史古蹟。如果僅是倉促的瀏覽,看到的只是祖國的悠遠勝景;靜讀、細品,它震撼的是每一個讀者的心。如提要中所寫:作者以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藝術感染力,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

讀這本書,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文盲,慚愧自己的無知、知識淺薄,慚愧自己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了解的太少,讀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歷史文化知識,感受了我們這個文明大國輝煌背後所歷經的滄桑。

讀“都江堰”,讓我有了一種想去飽覽她的衝動,我迫不及待地在網上搜索圖片,查閱歷史背景。作者將她稱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大智若愚的都江堰工程師李冰,造福了蒼生,被人們敬之爲神。古人的智慧、才華叫人感嘆。作者形容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像一位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歷歷代代貢獻着自己。

讀“廢墟”,讓我們更加尊重歷史,銘記歷史。“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善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僞炸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多麼有深意的文字,讓我們陷入沉思,作者對歷史文化的情感所滲透出的中華民族精神讓人崇敬。

我告訴孩子,用心學習吧,不要荒廢好時光,努力塑造自己,用知識豐富自己,才能體會這大千世界的精華,感悟生命的美。

讀這本書,好想出去走走。

《文化苦旅》讀後感9

讀到這裏我的腦中也開始了一片慘白,可這也只是悲劇的開始。有時候會想一想,事情到了什麼程度纔可以說是悲劇?莎士比亞寫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他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經是悲劇了。可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又該怎樣訴說?還有什麼比失去自己國家文化更爲悲傷事情?一個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沒有了,這個民族怎能不消亡?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着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爲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有時候真的.很高興中國並不是沒有不懂書,不重書之人。很是慶幸文化遺產沒被搬空,還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書又不重書,他用這些書交換來了一些銀兩,一個山洞的經卷,只是換了些銀兩!我卻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麼也不懂。所以將這些恨轉給了斯坦因他們,可惜我沒有深厚的學識,我不能像餘秋雨說的那樣攔下他們的車,比比學問的高低。我不想聽他們說些什麼:我們無力研究。只是想請他們停下車: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斯坦因他們的行爲是強盜的行爲。強盜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餘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中就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爲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踊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說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裏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癡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爲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跟隨着餘秋雨的腳步蹣跚在祖國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橋流水,他千里行走,風塵作伴,用有限的光陰去探索古老的迴響。

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存在的意義,未曾瞭解過那些隱藏在背後深沉厚重的歷史。懵懂無知的我只能跟隨着餘秋雨亦步亦趨的推開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時光的長流中溯源而上,在歷史風塵中探索尋找,去探索我們未曾到達的彼岸,去追尋我們已經遺忘的過去。

這趟旅行是一場苦旅,但也是一場洗禮。

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遺忘歷史的感嘆,旅行的意義在於對現在、對未來的思考,對文化的繼承,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人與人悲歡離合也好,千里共嬋娟也罷,再大豐功偉績,再強的不世之功,終究要被歷史的風沙掩蓋,創造的歷史終究會再變成歷史,留給後人的只有記載於書籍上的文字和一座座古老的建築。我們所要做的是對沉埋在歷史中文化的繼承,是對先人的智慧與經驗的汲取,傳承薪火,在前人留下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讀《文化苦旅》,品百味人生。在一場場對歷史的追尋對文化的思考中,我也隨着餘秋雨一同,一點點抹去心中浮躁,迴歸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對歷史探尋的意義就在於此:返璞歸真,追尋歷史的.過程也是對自己深一步的探索,讓自己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摒棄現實紛紛擾擾的浮躁,去思考、去追尋人生的使命,回想起自己的初心。

我的初心是什麼呢?合上書卷我自問到。作爲一名中鐵電氣化局京滬高鐵維管人,保障京滬高鐵供電安全是我的使命,讓人民能享受到高鐵速度帶來的品質生活就是我的初心。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初心不變,使命不改。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憑着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着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進入直抒式的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爲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祕。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麼知道"揹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餘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我覺得,憑藉《文化苦旅》,餘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史上佔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迴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看過餘秋雨的這種短文我深有感觸,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人心,但最讓我很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本文,它裏邊得話深深危害着我的觀念,在巨大數的人都覺得詳細纔算是美麗的時期。他卻明確提出了一個能夠 說成極具特色的念頭廢墟也是一種美,或許蔥綠的葉片代表着期待,但是誰又能否認漂落的看秋葉就並不是一次生命的循環嗎,就並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剛開始,枯葉是大家心裏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授予着不一樣的精彩的精彩紛呈,難道說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室高雅的真實身份和無窮的財富,但是如今在我們在回首過去式,看到的也是些什麼?是一幅殘缺不全破破爛爛的景色,大家早已難以去想像它曾經的我們過的這些無悔這一生。當有些人明確提出修補圓明園的情況下,有的人卻站出去否認了,由於即便修補了它原來的容顏又能如何呢?這些以前遭到過的'羞辱歷史時間就能消退在歷史時間的紀錄裏嗎?回答是自然不容易了,殘缺不全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有,也是一種美,極具特色的一種美,由於這一殘缺不全一樣的廢墟的存有才使我們更爲銘記了歷史時間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慘忍而真正存有的美。它是不容易因爲它的不詳細而被大家所丟棄,反過來的,大家總是更爲還記得它,它可能始終的被大家收藏在心裏深刻的哪個角落裏。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可以感受到餘秋雨那濃厚的文字功底,在我國久遠的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上,有許多優秀的才俊,他的文章內容並並不是最綺麗最幽美最動人心絃的,但確是令我感受深刻的,他的文章內容教會了我很多的生活哲理,因爲我能感受到來源於他心靈深處的真實念頭,看了這本書,把我深深打動了,那樸實簡易的文本就是我思想觀念的一次超越,就是我精神實質上的愉快,也是我內心上的一次極致震撼人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憑着他那獨特的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着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進入直抒式的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爲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祕。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麼知道"揹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餘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我覺得,憑藉《文化苦旅》,餘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史上佔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迴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自從閱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才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條河流都是“文化山水”,那些高山河流留下無數文人雅士的印跡,終於形成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並用她無上的魅力深深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這本書我讀得很苦,我從故鄉僻靜的學堂走到山頂的廟堂,從綿延千年的都江堰到來到敦煌的莫高窟,大概是從道士塔開始,我便深深嚐到文化黃沙的苦了。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列車中的第一個站點,主要講清末時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間發現了大量經卷,但他卻不懂藝術,硬是糊里糊塗地破壞了一些寶貴的文物。更可惡的是,有一羣外國探險者入侵此地,他們威逼利誘王道士,硬是低價買走——不,是掠奪——大量寶貴的經卷和壁畫。這一系列可恨的行爲讓莫高窟這座藝術寶庫毀於一旦!當你看到了這裏,你可能會覺得心痛,心在不斷的滴血,因爲身爲炎黃子孫的你,看到因爲王道士和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得祖先爲我們留下的一件件遺物就此陷於他手。

接着就看到《黃州突圍》,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景仰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願意去找他麻煩吧?可事實偏不如人意,東坡學士的“烏臺冤案”,讓我們看到官場的複雜,看到難測的人心,有時你爲之驕傲的會成爲給你致命一擊的拳頭。在黃州,東坡學會低調隱忍,變得成熟豁達,這樣的過程很苦,但幸運的是苦難之後,我們看到他昂首前行的背影。

《文化苦旅》帶着我漫遊中國歷史舞臺,文中一個個偉大而鮮明的人物緩緩出現在我眼前,他們身上體現出中國文化的良知和文人高尚的人格,儘管有些終究沒逃過歷史悲劇。在嘆息中,這本書讓我讀懂了什麼是“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