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苔絲讀後感(通用20篇)

苔絲讀後感(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苔絲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苔絲讀後感(通用20篇)

苔絲讀後感 篇1

這是第二次重溫這本書,感觸依舊頗多。

苔絲,一個純潔美麗的農家少女,因爲家境貧窮而去投奔“假東家”亞雷克,不料後來卻被輕浮的亞雷克玷污。落寞的苔絲遇上了克萊爾,兩人相愛後,卻在新婚之夜因苔絲向克萊爾吐露了這件事情後慘遭克萊爾拋棄。心灰意冷的苔絲再次碰上了已經成爲傳道士的亞雷克,最後只能屈身於他。沒想到克萊爾事後深悔前來尋找苔絲,爲了愛情苔絲毅然殺死亞雷克與克萊爾一同逃離,到最終被捕後獲刑死去。

讀罷,不僅深深爲苔絲嘆息。在那個所謂的“文明社會”中,善良的人慘遭傷害,而犯下惡行的人卻可以逍遙法外,最終結果是造就一個純潔無辜的社會的犧牲者。

這是否是那個時代的使然?可我同時也爲苔絲的愛情感到不平,爲克萊爾的懦弱和決絕深感痛棄!世俗的偏見至今也是存在的,可是如果苔絲能夠生活在如今的時代,那麼她的遭遇會不會好一些?這個實在是未知。

哈代用詩一般的文筆描寫出了一個敢於大膽追求和爭取愛的權利的女性,在她身上閃爍着敢於衝破舊禮教的一切束縛的反抗精神。她堅忍的承受着生活對她的一連串沉重的打擊,在艱難困苦中從不祈求神靈,從不向邪惡勢力屈服。這是我佩服因苔絲的地方。

但是,她的反抗精神也是很不徹底的,也有順從命運安排的一面,有以自己犧牲爲態度去接受一切的時候。因爲把自己的希望和幸福全部維繫在克萊爾的愛情上,所以導致了個人反抗的失敗和個人追求的破滅。

在這本書中,我還要讚歎哈代,因爲他不僅將苔絲這個人物最生動的體現了出來,在塑造其他人物時,像是描寫亞雷克成爲傳教士後再次墜落的過程的這一諷刺,作爲對立面來突出苔絲的純潔與善良;通過對克萊爾自私行爲的講述,來反襯出苔絲對愛情的不顧一切,這種細膩的手法着實珍貴。

而在最後,鐘聲響起,當那面黑旗緩緩從杆子上升起時,我深深沉默了。那是苔絲的死刑,執行了……

苔絲讀後感 篇2

《苔絲》內容概要:小說女主角苔絲是一個美麗善良的農家姑娘。由於家境貧寒,她不得不聽從母親勸說,跑到地主莊園去做工,被地主少爺亞歷克姦污,懷着身孕回到家鄉。孩子夭折後,她又到一家牛奶場當擠奶工,在那裏遇上了牧師的兒子安淇·克萊爾,兩人產生了愛情……

一心呼喚帶來的卻未必是意中的人兒,註定要愛的人在該愛的時候大多不能出現。一個十全十美的整體的兩半並沒有恰到好處的時刻相遇,那迷失的一半還在世界上孤零零地遊蕩,渾渾噩噩,全無所知,直到延誤了時機。而從這種糊里糊塗的蹉跎之中便生出了種種焦慮、失望、恐懼、災禍和種種離奇的悲歡離合。用作者哈代的一首《最後的菊花》,爲苔絲送別:悠長的夏季中太陽總高叫,催促着輪生的綠葉和鮮花。說它在爲花兒們竭力效勞,可爲何始終沒有喚醒了她。寂寞的花來遲了她的嬌豔,她早已蹉跎完季節的榮華。莫奈何她只能瑟縮在風前,一任那狂風和暴雨的吹打……

哈代以小說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又非常勤勞的農村姑娘,她嚮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時時遭到僞和惡的打擊。苔絲的悲劇始於爲了全家人生計去遠親家打工,卻因年幼無知而被亞雷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墮落”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把她看成不貞潔的罪人;苔絲後來與青年克萊相愛,又因爲新婚之夜坦誠有污點的過去而被丈夫遺棄,而與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於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和自己犧牲精神,苔絲爲換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違願淪爲亞雷的情婦;最後因爲丈夫的回心轉意使得絕望的苔絲憤而舉起了復仇的利刃,終於成了一個殺人犯,最後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導致“象遊絲一樣敏感,象雪一樣潔白”的苔絲最後終被完全毀滅。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於無情命運所精心謀劃和設計,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過命運的巨網毫無憐憫地將人倫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善良人籠罩於進退維谷的苦難陷阱……

苔絲讀後感 篇3

《苔絲》是英國詩人、小說家托馬斯·哈代1891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初次接觸到《苔絲》是在“英語聽書”app裏面聽到的,一下子被女主的聲音吸引,膽怯、自卑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見。後來又觀看了電影版的《苔絲》,近三個小時的片子,內容比較沉悶,沒有一次性看完,分兩次看完。小說與影片略有不同,難分伯仲。

小說開頭講述的是身爲貧困家庭中長姐的苔絲既要照顧家中的弟妹,還要操心自己無能的父母,事事爲家庭考慮。由於牧師告知父親自己家族原爲衰敗的德伯貴族,於是,父母要求年輕的苔絲以此作爲機會攀附一位有錢的親戚,並通過姻親關係改善整個家庭的現狀。

起初苔絲並不願意,但是考慮到家中窘狀,苔絲收拾得乾乾淨淨,到村另外一頭的貴族德伯太太家去攀親戚,接待她的是德伯太太的兒子亞力克,一個輕浮的貴族男人。待苔絲回家以後,亞力克馬上寫信給苔絲父母,表示可以爲其提供一份養雞的工作,苔絲母親欣然答應。於是她整理行裝到德伯太太家打工,在德伯太太家工作的這期間,年輕的苔絲工作認真,在一次聚會後返家途中捲入了一場爭吵中,她想擺脫,正好亞力克騎馬經過,於是亞力克帶着年輕的苔絲離開了,亞力克帶着苔絲來到了英格蘭最古老的森林,森林中都是迷霧,他們在森林中迷路了,就是那晚,亞力克玷污了苔絲,從此苔絲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可憐的苔絲未婚先孕,並未接受亞力克成爲他情婦的建議,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德伯太太家,回家後她被村裏人非議,被父母責罵,孩子出生後不久就夭折了。面對這些,她開始變得沉默,喜歡黑夜,喜歡獨處。

就這樣過了兩三年,她慢慢地走出來了,她決定重新上路。這次,她朝村子的另外一頭走去,走到了一個牧場,在那裏她得到了一份擠牛奶的工作,也是在那裏她遇到了她的摯愛安吉爾,一個牧師的兒子,他們年級相仿,互相被對方吸引,慢慢地他們陷入了熱戀,雙方都以爲對方是最純潔的,最美好的,最可愛的人,那時的他們擁有天底下最感人、最真摯的愛情。苔絲太愛安吉爾了,太害怕失去他,以至於始終無法將自己的過往完完整整地告訴安吉爾,儘管她已經在心裏已經告訴了他上千遍,可是就是無法向他開口。安吉爾愛的真誠,終於他向苔絲求婚了,苔絲內心充滿了喜悅,但是又無法完全真實的面對安吉爾,她興奮、猶豫但是還是選擇了拒絕,直到幸福超越理智,她接受了他的求婚,在去教堂的路上她還做着劇烈的思想鬥爭,要將自己的過往告知安吉爾,安吉爾卻說婚後再說。新婚之夜,他們互相向對方坦白自己的過往,她原諒了安吉爾的過往,但是安吉爾知曉她的過去以後卻憤怒了,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覺得苔絲不是他心目中完美的愛人了,頃刻之前他對她充滿了厭惡。爲此,安吉爾遠赴巴西,任苔絲自身自滅。

被拋棄後的苔絲不不得再次回到家鄉,在農場做着各種苦力,冬天挖藕,秋天收麥子,每天工作很長時間,工作佔據了一切,唯一的心裏安慰就是給安吉爾寫信,她滿懷希望地給安吉爾寫了無數封信,希望得到他的諒解,但是安吉爾都沒有回覆。就在這時,父親去世,家裏的房租到期,家人無地可去,苔絲母親這時選擇尋求亞力克的幫助,亞力克給與苔絲家幫助的前提是讓苔絲做他的情婦,年輕的苔絲被生活逼的沒有辦法,最終做了亞力克的情婦,母親及弟妹得到了居住地,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這個時候,安吉爾從巴西回來,他看到苔絲給他寫的信,意識到自己的無情,決定重新找回苔絲,他去到苔絲的家鄉,找到了苔絲的母親,苔絲的母親將苔絲現居住地告訴了安吉爾,安吉爾趕赴苔絲所在地,得到的卻是她已經屬於別人了,他帶着失望離開,卻讓她傷心不已。

最後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苔絲殺死亞力克,穿戴整齊前往車站尋找心愛的安吉爾,見到安吉爾,她向他訴說對他的思念及愛,知道自己即將接受法律的制裁,這個時候的安吉爾卻淡然了,他帶着苔絲去逃亡,他們一起在野外留宿,偷溜進富人家去過夜,他們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最後在黎明到來之前,警察來了,帶走了苔絲和安吉爾,最終苔絲被處以絞刑,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部長篇小說寫於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小說的女主人公苔絲就是生活在那個時期,她敢於個走出去參加勞作,自力更生,雖然年齡小,受到了一些引誘,但是她善於反思,發現自己不愛亞力克,她勇敢地選擇離開,自己獨自承受旁人的白眼,分娩的痛苦,貧困的拷打;當她遇到所愛,她奮不顧身,不惜殺害與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雖然那個人曾經帶給自己那麼多的痛苦,但是在危難之際,只有他給予她幫助。她選擇乾淨地活着,她的愛情裏面沒有其他人,只有她和心愛的安吉爾。

縱觀苔絲短暫的一生,她是一位可憐的、悲苦的女性,但是就是這樣一名女性,她始終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她渴望活的有尊嚴。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看苔絲,讀苔絲,還是有借鑑意義,作爲一名女性,在一個思想更加開放、包容的今天,我們應該要活的更加自己,要遵從本心,生活中除了有家庭、工作,還應該有自己、有尊嚴地活着,不做別人的依附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儘管生活會很苦很累,但是做自己才最精彩。

苔絲讀後感 篇4

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故事發生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

故事中的主人翁是美麗勤勞的少女苔絲,出生在這樣一個破敗的家庭中,父母偶然聽說是貴族後裔,就抓住這本虛無的救命稻草,企圖巴結同宗(其實是買來貴族姓氏來半點門面的暴發戶)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種背景是時代的折射,一匹馬對於一個窮困的農民家庭意味着什麼東西呢?看看原文吧:

苔絲大驚失色,跳下車來,看見了可怕的事情。呻吟聲是從她父親的可憐老馬王子口中發出來的。……郵車的尖把就像一把利劍,刺進了不幸王子的胸膛,它的生命的熱血像溪流一樣從傷口噴射而出,帶着噝噝聲落到地上。

苔絲在絕望中跑上前去,用手捂住那個洞口,唯一的結果只是她的臉上和裙子上都被噴上了殷紅色的血跡。後來她只好站起來絕望地看着。王子也盡力一動也不動地堅強站着,直到突然倒在地上,癱成了一堆。

看看原文這樣對於生命的驚心動魄的描寫,我們就分明地感受到作爲家庭中長女的苔絲因爲自己的疏忽而造成損失時,簡直是天塌下來的恐懼與擔心。而正是處在資本經濟上升時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苔絲一生悲劇命運。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在母親的一再攛掇下,她被迫盛裝前往尋親之路,正是在一種貌似輕鬆的場景描寫中開始諷刺意味的人生描寫的:

在約好動身的那天早上,天還沒亮苔絲就醒了——那時候正是黑夜即將天亮的時刻,樹林裏靜悄悄的,只有一隻先知先覺的鳥兒在用清脆嘹亮的聲音歌唱着,堅信至少自己知道一天的正確時辰,但是其它的鳥兒卻保持着沉默,彷彿也同樣堅信那隻唱歌的鳥兒把時辰叫錯了。

在阿歷克·德貝維爾家,苔絲的命運得到了極大的轉折,也是她的惡運的開始,在這兒,在她還沒來得及開放的時候,她就像一朵花任由惡劣的摧殘了,連作者寫至此,也情不自禁地發表了一段獨特的感慨。我們先看她的感受的描寫吧:黑夜深沉,他隱約看見的只是腳邊一片暗淡的白影,表明那是穿着他的衣服躺在枯樹葉上的苔絲的形體。周圍的其它一切都像夜一樣的黑暗。德貝維爾彎腰俯身下去;他聽見了均勻的輕輕的呼吸聲。他跪了下去,把身子俯得更低了,他的臉已經感覺到她的呼吸的溫暖了,不一會兒,他的臉就同她的臉接觸到一起了。她睡得很熟,眼睫毛上還掛着淚珠。一個是人慾得逞的惡魔,一個是無辜受傷的純真少女,而作者的輕描淡寫式的描寫更是突出了讀者的內心傷感:“眼睫毛上還掛着淚珠。”在我還不懂得愛的時候,我就被像花骨朵一樣受到了無情的摧殘,可是,此刻,我還不能預知我的未來有多少坎坷要走呀!這種被粉碎的痛有多大的震撼力哦!

作者的評論也是耐人尋味哦:

這片美麗的女性織品,就像遊絲一樣的敏感,又實在像白雪一樣的潔白,爲什麼就像她命中註定要接受的那樣,一定要在上面畫上粗鄙的圖案;爲什麼粗鄙的常常就這樣佔有了精美的,不該佔有這個女人的男人佔有了這個女人,不該佔有這個男人的女人佔有了這個男人,好幾千年來,善於分析的哲學家們都沒有能夠按照我們對於秩序的觀念解釋清楚。的確,一個人也許認爲,在現在這場悲劇裏,可能暗藏有報應的因素。毫無疑問,苔絲·德北菲爾德有些身披鎧甲的祖先,在他們戰鬥以後嬉鬧着回家的時候,對他們那個時代的農民的女兒們也有過同樣的行徑,甚至更加粗暴野蠻。不過祖先的罪孽報應在子孫的身上,雖然對諸神來說是一種再好不過的道德準則,但是普通的人類天性對此卻不屑一顧;因而對這件事也就毫無用處。

對於沒有愛情的事,你究竟抱着怎麼樣的觀念去對待?希望像祥林嫂一樣?我們的苔絲勇敢地走出了一步,離開了阿歷克·德貝維爾,呈現了女性少有的尊嚴,我們發自心靈地向她致敬!可是,命運真的不公,她有孕了,而孩子又死了,這一切,都對她的善良的心靈造成多大的打擊哦!

可是,更捉弄人的是,這顆尋愛之心不會因爲自己受摧殘而受遏制,相反,一旦當自己有了愛的機會時,卻是如火山爆發了。這不,生命中出現了戲劇的一環,安棋爾·克萊爾先生在她的生命中出現了。

苔絲讀後感 篇5

《苔絲》是哈代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部小說以主人公苔絲的遭遇爲主線,描述了美麗的詩化形象與周圍的陰暗現實的衝突,具體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社會侵入英國農村之後,小農經濟的解體以及農民走向貧困和破產的痛苦過程,小說通過一個純潔的女子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的雙重迫害的描寫,通過對一個女性豐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宗教、倫理、道德和婚姻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實質等作出了大膽而無情的揭露與控訴。

主人公苔絲這一形象也是詩化的形象,她有着詩一般的優美,清新的氣韻,也有着詩一般的激情。她本身就是一首非人工的抒情詩,被大自然所創造,被人類文明所扼殺,她本人就是美的化身,被大自然所賦予,被社會習俗所毀滅。小說中尤其是通過安琪·克萊爾與亞雷克·德伯維爾來突出展現了她詩般的美麗特徵,展現了他的火熱的愛與強烈的恨,並且通過男性主人公與她交往來集中豐富完善這一形象。

安琪·克萊爾與亞雷克·德伯維爾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與苔絲性格典型化的過程中,在苔絲奇異的性格和詩歌力度的認識中發生了作用。而我,從此篇小說中悲劇的發生告訴我,凡是有小鳥歡唱的地方,總是有毒蛇在嘶嘶叫:當她精神上康復了,動身去塔爾勃塞時,可以在每一隻鳥兒的叫聲中,聽出她對生命的渴望,但鳥兒快樂的音符卻很少出現。

苔絲讀後感 篇6

感覺有點說不清讀完《苔絲》的感覺了,好多的感情交織在一起,有點窒息。

苔絲是個悲劇,徹頭徹尾的悲劇。她家境貧寒,卻美貌如花。對於一個自重的窮家女子來說,美貌就意味着麻煩。她吃苦耐勞,卻時乖命蹇——初次打工就遇上東家德伯維爾的糾纏。年紀輕輕就失身,懷孕,拉開了她生活的序幕,亦成爲她悲劇的開始。人們的歧視,她能頂住,偏遠處勞動的艱苦,她也不怕,和牧師出身的青年大學生克萊爾的相愛卻壓垮了她。新婚之夜,互訴心曲,都端出了自己人生中難以啓齒的一段。對等的傾訴卻沒有對等的結果:苔絲不變初衷,依然懷愛,克萊爾則一反常態,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她。自此,悲劇愈演愈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終於是,不堪刺激的苔絲殺死了德伯維爾,成了一個殺人犯——一個世所不容的美麗純潔的殺人犯!

老師說過了欣賞任何一部經典作品尤其是社會小說,首先離不開對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的瞭解,因爲偉大的作品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欣賞《苔絲》也不例外。如果單單從這部作品或者用現代人的觀點思維來欣賞這部作品的話,那麼,書中的主人公克萊爾委實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他對深愛他的妻子苔絲的拋棄。但明白了這部作品的產生背景,我們可能對於克萊爾不只是指責,或許會有很多同情的成分。《苔絲》描寫的是19世紀後期英國農村的生活。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以堅實的步伐向前邁進,許多的偏僻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這種影響不只表現在農村向機械化和大農業的邁進,對於人們思想的衝擊同樣是致命的。處於轉型期的人們的思想一片茫然,這使得許多思想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拋棄或者接受。正是這樣,苔絲的悲劇顯得是那樣地催人淚下。這不能怪克萊爾,他也是社會的犧牲品啊!用作者托馬斯.哈代的話說,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則在起作用,興盛交替,潮起潮落,風水輪流轉!這時期思想領域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恐怕莫過於人們對上帝的疑問了,就像克萊爾那樣。但是即使是克萊爾這樣思想比較先進的人仍舊不可能完全擯棄舊觀念舊道德的束縛,這恐怕也是苔絲悲劇的一個緣故吧。試想,在現在,想苔絲這樣美麗賢惠的女人即使失身,還有誰會責怪甚至不能容忍呢!何況她是不知情的呢。同時,苔絲成了舊思想的載體。作爲一個女人,她得承受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當然,社會壓力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苔絲遭遇強暴後,村子裏的人認爲她有傷風化,無不對她另眼相看。甚至,就是她自己也對自己不可饒恕,於是整天蟄伏在家裏。她揹負了歷史的重荷。書中多次談到她是貴族的後代,這也就意味着她承載了歷史的思想及道德觀念。她失身於德伯維爾的那段恥辱經歷始終是她人生路上的巨大障礙。正是因爲它,她遲遲不肯接受克萊爾的求愛。但當她克服了這一心理障礙時,克萊爾卻無法再接受她了。總之,她的過失在舊道德看來始終是不可饒恕的!

同時,苔絲也開始初步接受新的思想,這也就是她最終能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礙的緣故。但或許哈代只是敘事般的描述一個故事,我不認爲它僅僅是在敘說一種現象。苔絲的這種轉變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不可遏制的衝擊力。文中最後提到當克萊爾去巴西之後思想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他開始接受了在以前看來似乎是有些荒謬的事實。或許,正是這種現象的反映。或許,連哈代本人也對這種變革束手無策。於是,他創造了克萊爾這個人物來表達他的這種苦悶。幸好,哈代知道把這種情緒訴諸筆端,要不還真不知道會有什麼不幸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呢!

當然,這些只是我感覺我們應該讀到的東西,但我畢竟不是哈代那個時代的人,就作品本身而言,我無法評價它的社會意義,作品中讓我感動的是苔絲和克萊爾的愛情,用驚天地泣鬼神形容也不過分。尤其是在新婚之夜就得面對丈夫的離去,又有多少女人能夠做到?苔絲愛克萊爾,愛得發狂。她愛得不僅是他的容貌,不僅是他的琴聲,不僅是他能給他帶來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爲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記得他說的每一句話,她學唱他喜歡的歌,連他的那些理論,那些她自己還似懂非懂的理論,她都牢記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當克萊爾問伊茲,那個曾經愛他的姑娘,能否像苔絲那樣愛他時,伊茲幾乎脫口而出,她不能,因爲苔絲的愛是無法比的,她可以爲他而死的。在別人眼裏,都能看出苔絲,如此厚重的愛。可見這愛的程度了。雖說最後我們的主人公並沒有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他們的愛情畢竟還是超越了塵俗,散發着迷人的光芒。或許,這種純潔無私沒有感染任何物質侵染的愛情是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應該大力提倡的呢?當克萊爾遠去巴西的那段時間,對於苔絲來說可以是暗無天日了,但她對克萊爾的愛始終不渝。她不準任何人侮辱克萊爾,污辱他們那至高無上的愛情。也許有人禁不住會問:用那麼僅有的一點卑微的驕傲去支撐昂貴的愛情是否值得?是啊,在這個信奉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呢,更別說要爲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了。資本主義思想衝擊的不只是西方國家,還有東方國家,中國也不能避免。但在這樣一個多元化思想並存的年代,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對於道德,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抉擇?人生往往是無奈的,人不僅要看他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本意是什麼,後者纔是衡量道德好壞的真正標尺。

當然,《苔絲》的真正價值還有其藝術價值。整篇文章謀篇周密,結構嚴謹。文中多次運用伏筆,預兆和細節,還有場景的烘托,讓主人公的形象鮮活起來。但這些並不是我關注的重點,我想或許我可以不予討論。再說有那麼多人在研究了,或許我沒有必要再作這些無聊的笑料了。

苔絲讀後感 篇7

寒假期間我看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小說,它被稱爲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被譽爲“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鬱形象”。

《苔絲》寫的是社會如何把一個純潔、質樸、正直、刻苦、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終於殺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藝術形象成就了一個悲劇,冗長的故事也因爲這個悲劇的成功成爲了許多人們心中的痛。它的情節似乎有點老套,但卻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農村在資本主義勢力侵蝕下瓦解的悲劇。

試想如果沒有開頭那個牧師的幾句話,也許可憐的苔絲會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歲的鄉村女孩苔絲的悲劇就從這裏開始了。苔絲愚蠢的父親忽然知道自己是一個大貴族的後裔,就在算計着怎麼才能享受貴族的生活就逼着苔絲去認親,結果天真的苔絲遇上了毀了他一生的那人——亞雷。他奪去了苔絲所有的夢想,以及追夢的能力,奪去苔絲純真的渴望。在苔絲身上,自始至終看到的是她純潔本性對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掙扎。她是美麗的鄉村姑娘,雖然有着貴族血統卻依然純樸。美,不是一種外表,而是內心高雅純潔的表現。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雲遮住,可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

苔絲是堅強的,樂觀的,她的命運卻不可逆轉。即使再多給苔絲幾次選擇,我相信她最終仍然會走老路,除非安璣克萊沒有拋棄她遠走他鄉。關於社會的悲劇,家庭的悲劇,人性的悲劇已有很多定論。苔絲和克萊兩個人吃盡了苦頭,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只是物是人非,苔絲選擇了死亡來成全他們美好的愛情。終究到底是一場空。苔絲喜歡克萊,並把克萊當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可以說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這樣一個人物身上,而面對現實愛情是多麼蒼白無力啊,美貌與高貴的血統,也許是戰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許苔絲,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這是一個悲劇,雖然苔絲和克萊爾最後度過了五天美好的時光,可是,爲愛復仇的苔絲結局依然悲慘。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終於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甜蜜,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站,是她終於解脫的日子。

苔絲讀後感 篇8

《苔絲》發表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一度遭到資產階級的猛烈攻擊。但是,攻擊未能掩蓋他的光輝。如今《苔絲》作爲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傑作已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絢麗的明珠。

苔絲,一個善良美麗的農家姑娘,卻不幸的被地主少爺亞歷克玷污,懷着身孕回到家鄉。孩子夭折後,他遇到了安琪·克萊爾,兩人產生愛情。新婚之夜,苔絲出於一片忠誠向克萊爾坦白。卻爲丈夫所不容,克萊爾立即丟下妻子,獨自前往巴西。後來,在父親去世,母親重病,弟妹失學,一家人淪落街頭,克萊爾有杳無音信之際,苔絲只好“捨身救家”,答應與自己的仇人亞歷克同居。誰知克萊爾回心轉意,從巴西回來尋找苔絲。苔絲悔恨交加,失手刺死欺騙自己的亞歷克。他在逃亡過程中與丈夫亞歷克共同度過了幾日幸福生活,終被逮捕並判刑。

苔絲的悲劇,說到底是一場社會悲劇。苔絲在還是少女之時,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爲了謀生,他不得不到處飄蕩,受盡剝削和欺凌。特別是在他父親死去時,住了幾代人的房子由於租期已到,不得不被狠心的地主逼着搬出去,其狀殘不忍睹。這些不正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中窮苦農民所受到的階級壓迫嗎?

苔絲身爲一個貧家女子,不僅遭受階級壓迫,而且還遭到紈絝子弟的恣意蹂躪和舊道德觀念的無情摧殘。

亞歷克就是這個紈絝子弟,他輕薄好色,厚顏無恥。先是利用苔絲的年幼無知,以卑鄙手段玷污了她,給她造成了終生的陰影和遺憾。其後又在苔絲一家走投無路之際,欺騙苔絲說克萊爾不會回來了。從而迫使苔絲痛苦的投入自己的懷抱,再一次毀了苔絲的幸福。最後,這個惡少死在了苔絲的刀下,其完全是罪有應得。

苔絲的丈夫克萊爾則是個比較複雜的人物。表面看來,他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觀念和世俗偏見。因此,當苔絲向他坦白的時候,儘管他自己也有過不清白的歷史,他卻始終抱着傳統觀念不放,是苔絲爲不潔的女人。

縱觀全書,哈代是把克萊爾當成一個正面人物來處理的。誠然,克萊爾後來醒悟了,給泰絲帶來了幾日的幸福時光,說明他與亞歷克有着本質的區別。但是我認爲,他的罪責並不輕於亞歷克。如果說亞歷克是從肉體上殘害了苔絲,那麼克萊爾則是從精神上摧殘了苔絲,使他陷入絕境,最終走向滅亡。

苔絲讀後感 篇9

一個原本安靜的生命旅程,不料,偏偏遇上了一個撒旦和一個天使,就這樣,生命中出現了漩渦,出現了彩虹和閃電。就這樣本該安靜生活的苔絲就這樣走上了不平凡的命運。

“我希望我的胸脯將變成你的眠牀,讓你安睡”在莎士比亞的苔絲戲劇中這樣陳述。苔絲她的愛,是那樣的感天動地,但又深深的印進悲劇的色彩。最後,在某個晴空下,慢慢走上絞刑架,雖然最後是死亡的命運但她在生命的最後又得到了屬於她的愛情,雖然看似圓滿但她本身所帶有的悲劇色彩又是那麼的濃烈。

《苔絲》這本書主要記述了一個平窮的家庭的女兒的感情的經歷,但這個家庭又是一個沒落貴族,所以,因爲要爲了維護那個可笑的面子問題,苔絲的父母只能把苔絲交給那個沒落的家族,讓她去討好,讓她去爲了自己的家庭做出最大的犧牲,不惜讓她去嫁給阿里克·杜伯維爾,然而,杜伯維爾是一個感情的騙子,在一個夜晚,侮辱了苔絲,就這樣,懷着屈辱回到那個平困的家,後來竟發現自己懷孕了,生下了那個有着黑色回憶的孩子,但是上天並不喜歡這個孩子,最終讓這個孩子在一個夜晚死掉了。於是苔絲選擇了逃離去了另一個牧場,這時他又遇到了她的天使,安琪兒·克萊爾。兩人經歷一段曲折後,最終結婚,但苔絲不想隱瞞戀人自己曾經失身的經歷,所以就說了,但結果是丈夫接受不了,所以兩人的愛情就這樣暫時的結束了。苔絲回到家,只有羞辱和絕望。在以後她去了另一家農場,迫於生計,她四處打工,卻沒有逃過命運的捉弄,碰上了杜伯維爾,在他的誘惑下成立她的情婦。再後來,克萊爾想通後回來尋找苔絲,但一切都是那麼的晚了,苔絲與他想面對而立,卻再也回不到最初,在克萊爾轉身離去的一剎那,苔絲原諒了他。回到房間,苔絲不能容忍杜波菲爾對克萊爾的侮辱,殺死了他。就這樣,她轉身去找了克萊爾,最後兩人和好了,雖然在三天後,警察帶走了苔絲,但苔絲卻微笑着面對。

太陽升起了,這座城市沉寂了。

苔絲是偉大的,因爲她的愛情,但又是可憐的,以爲世俗的約束,因爲在那個年代,男人們對自己的放縱覺得理所當然,而對於自己的妻子卻是專屬自己,他們眼裏容不進沙子,如果當初,克萊爾能夠理解自己的妻子,那麼,一切都不會失去。

美麗的苔絲,也許因爲自己的美麗才讓自己陷進這場紛爭。但美麗又怎能成爲苔絲的錯呢。

這點應該值得思考吧。

苔絲讀後感 篇10

《苔絲》這本書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作品,當之無愧的世界名著,我買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版本。我從小到大買世界名著還是蠻認準這家出版社的,翻譯的不錯並且每本書的序都寫的很好。建議先讀書最後再去看序言,不然劇透過後讀書的意願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這本書的劇情猶如過山車一般,起伏非常的大有的時候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甚至就在一瞬間。全書的第一頁寫着:苔絲,一個純潔的女人。這便是全書討論的主題了,苔絲是否是一個純潔的女人?我給的答案是肯定的。個人認爲這本書不僅好在作者大師般的寫作功底,他有用大量的環境描寫、側面描寫等來渲染,這本書更可貴之處是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的。

全書我還很喜歡的一個點就是作者把人物塑造的很好。在許多作品中都會或多或少存在那麼一兩個完美的人,他們的言行舉止竟顯人性的光輝。但是這本書的主角們都不是完美的。男主角愛的真誠,他絲毫不嫌棄苔絲的貧窮,我一開始還以爲是那種霸道總裁的戲碼,讓人直呼好一個癡情男,奈何他卻十分在意女性的貞潔和家族的名望。男二號是個沒落的貴族子弟,他囂張跋扈、自大狂妄,雖說在故事中有點浪子回頭的感覺,有一段時間還給別人去說道,但是很遺憾“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次意外的邂逅還是將他打回原形。女主角,苔絲,是全書中近乎完美的角色,她美麗、善良、勤勞、忠誠,擁有很多很多優秀的品質。但是她愛的卑微又缺少足夠的定力,最後就是她爲數不多的缺點導致了悲劇的化身。

我看到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就很容易與《簡愛》這本書進行對比,當然《簡愛》一直都是我心中這類小說中的top1。我看《苔絲》看到一半的時候覺得這兩本書的母題不是一樣的嗎?但是等我看完後我發現雖說都是以女性爲主人公和書名但是側重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苔絲》討論的是女性的貞潔和男性對女性的固有看法,而《簡愛》更多的是教一個女孩子如何去愛。我想,如果苔絲有簡的一些灑脫,那麼故事的結局一定會不一樣了。

苔絲讀後感 篇11

如果說卡門具有野性叛逆的美,簡愛具有倔強頑強的美,那麼苔絲就是那純潔無瑕的美。漂亮是上帝賜予的禮物,而純潔的心靈則是人性本真的表現。

或許被杜伯維爾姦污是苔絲不幸的開始,她那純潔的心從此被抹上污點,明亮的眸子也開始渾濁。在這之前,純潔的苔絲和其它少女一樣,都有着純真的少女的夢,她幻想着白馬王子來迎接她,她幻想着公主般的幸福生活,可這一切,卻被這個骯髒的經歷徹底打破了。

悲劇的高潮是安吉爾與她的新婚之夜。這一夜,是她人生不幸的頂點;這一夜,她遭遇了拋棄。或許在這之前,他還有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至少還有那微存的對新生活的渴望,但這一次,無疑對她是毀滅性的打擊,她的理想世界徹底坍塌了,她的心也隨之已死,只殘留下一具毫無生氣的軀殼。

安吉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原來以爲,任何男人也會這樣想的,我既然放棄取一個有地位,有財富,有教養的妻子的全部打算,我所得到的當然應該是嬌豔的面頰和樸素的純潔。這些話給泰斯的傷害無疑是難以想象的,這份痛,足以讓她徹底絕望了。

她愛安吉爾,愛他的一切,不僅僅愛他的容貌,也不僅僅愛他的琴聲,她連他所經歷的痛苦也是那麼鍾愛。苔絲記得他說過的每一句話,包括他的音容笑貌,也都牢記於心。她喜歡聽他唱歌,並且努力地學習他唱過的每一首歌。以至於安吉爾講過的那些令她似懂非懂的理論,她也都牢記於心,奉若神明。他是她的呼吸,她的整個生命。

當純潔的苔絲向安吉爾坦白過去的經歷時,他猶豫了,他的不堅定令苔絲失望極了,她選擇了離開。但是,她那顆再也經受不起打擊的心無時無刻的不在痛苦的深淵徘徊,她的身邊,一個魔鬼遊蕩着,她掉入地獄了。

我發問:苔絲爲什麼不抗爭,抗拒那虛僞的道德觀,抗拒那個黑暗的社會?等待——期望——徘徊——失望,一次次的心碎再也喚不醒那顆已經涼了的心,她的純潔早已逝去,無奈最後結局悲慘。

愛是偉大的。它足以支撐起一個脆弱的生命。愛是無私的,它可以讓一個人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愛也是痛苦的,它甚至可以將一個無辜的人拉向地獄。

如果你深愛着一個人,那你就要包容她的過去,過去是她的一部分,你要與她一起承擔,如果不能,那最好永遠別走進她的內心,那顆深愛着你的心。

莎士比亞說,令人心疼地受了傷害的名字,我的胸脯將變作你的眠牀,讓你安睡!我可憐苔絲,但我不會因爲愛情的失敗而墮落,因爲有一份情感比愛情更寶貴,那就是親情。

苔絲讀後感 篇12

這是我第二次看《苔絲》,看着的時候,自己有點憤怒,怎樣能是這樣的呢?不一樣社會,不一樣東西,不一樣結果。

一個那麼好的姑娘就這樣被這個社會玷污了,碰到了錯的人,家庭的原因,讓她沒能看清這個社會的樣貌,不知是否相信那些關心她的人,人的誘惑也是一樣的,憑什麼男女之間是那麼的不公平哈。是女的真的就那麼珍貴嗎?

苔絲,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的寬恕,你的諒解,你對愛的堅持,你一向在追求着自己的真愛,過程是艱辛的,可是結局有點完美。有點厭惡安奇,明明那麼愛苔絲,就因爲她被世俗給污染了,你對她冷冰冰的,都不給人家機會,嘴上說能夠寬恕人家,結果類。還不如對苔絲狠點呢,就不要有那麼多的依靠了,就不會抱有那麼多的期望了。可能還會有另一種結局。

突然發現,無論是愛還是被愛,都是一種杯具了。被一個你不愛的人愛上,他有那麼固執,那麼庸俗,像個流氓,和你說話帶着有點調戲的感覺,對你肉體上總是佔有慾的,真是想想都覺得可怕,又因爲某種原因,不能擺脫他,哎,怎一個杯具呢?愛上一個你愛的人,他以往和你說,無論做了什麼錯事,他都會原諒你的,可是,絕對不可能的,這種情景實現的機率不大,自己還是看着辦吧,不是什麼事都能夠那麼坦白的。最可靠的人就是自己了。

苔絲讀後感 篇13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說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說是第一次,或者說是一次多一點點。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才只是一箇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本事有限,並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杯具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閱讀,我不敢說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瞭解。

《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出了他悲觀的宿命論,主人公苔絲陷入悲慘境地,但她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濟於事,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與戲弄,最終走上絕路。但她走上絕路,絕不像某些低俗小說那樣一味追求情節曲折而硬讓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必須的必然性。

苔絲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職責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並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吉爾一樣,她原本能夠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說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吉爾。

我所說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吉爾爲什麼會理解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併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並不是高尚的嗎?那麼,我要說,他是因爲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徵,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於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着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遊,抱着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說的人必須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向重複說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完美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爲,正是因爲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於亞歷克,我不想多說,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爲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僅有情慾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並沒有因爲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麼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麼美麗。

上文也就是我對《苔絲》的一點感想,寫好後,一陣簡便,這些話,一向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想要說的,在那裏一吐爲快,真是爽心。

苔絲讀後感 篇14

這是一本催人淚下的英文小說,從來沒有一本外國小說像英國十九世紀作家托馬斯﹒哈代書寫的《苔絲》這本書一樣,能讓我第一次閱讀就完整的讀完全書,並且在最終一章,看到苔絲走向絞刑架之後升起黑旗的時候,竟然讓我忍不住地掩面流涕。以至於以往在大學時期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裏手不釋卷地反覆研讀這本書的中文版,由於太喜歡這本書,嘗試讀完了《苔絲》英文版,最終它成爲了我學習英式英語的典範學習教材,時至今日,我還一向反覆聆聽小說英文版《苔絲》。

苔絲在五月節舞會上繫着的紅色髮帶,還在美麗的布萊克摩爾谷熠熠閃光,五月節的舞會上她靜靜地看着自己鍾情的男孩挑選了其他的姑娘作爲舞伴,這是一次緣分的錯失。在德伯家的農場她遭受阿萊克的欺凌之後,一個人靜靜地離開。在奶牛廠裏她靜靜地愛着安琪兒,又靜靜地等待安琪兒回來。就連她的掙扎與反抗,都是那麼沉默,悄無聲息。

她出身於德伯維爾家族,有着純正的貴族血統,又生在淳樸的鄉村之中,這一切造就了她的純潔和質樸的優雅。哈代賦予了她至真至美的個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樹,雖然有寒冬落葉,但等到春暖時,又是枝葉喧鬧。苔絲自始至終都是純潔完美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視美麗,而美麗給女人帶來的,卻往往不是幸運。世人也珍愛美麗,可是卻沒有人真正明白怎樣去愛,然而被生活所迫,苔絲被阿萊克無情地玷污了。

苔絲走出陰影之後,重新生活,並遇到了相愛的安琪兒,他們幸福的戀愛並最終結成伉儷。可是安琪兒因爲理解不了苔絲的過去,痛苦地離開了苔絲,孤身一人前往巴西。安琪兒走後,阿萊克又找到苔絲,再次提出豢養她,這是出於佔有的慾望還是內心對苔絲的愛戀呢?在苔絲已經窘迫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絲,給了苔絲一家一條生路。阿萊克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絲推向深淵的直接兇手。

安琪兒,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與苔絲深深相愛,他的愛的確比阿萊克高尚的多,可是他的所做作爲,對於苔絲的毀滅,卻有着比阿萊克更甚的推動作用。怎樣能夠忽略哈代對苔絲與安琪兒戀愛的浪漫描述呢?在漲了水的河道上,安琪兒一步一步慢慢把苔絲抱過河去的情景,讓細心閱讀的讀者怦然心動,那種青澀與純潔,是那樣的自然。安琪兒對苔絲的愛,是君子之愛,他愛的是苔絲的內心,苔絲內心的純潔和憂鬱的結合,正是吸引安琪兒之處,這種內心的場域,是阿萊克這樣的淺薄之人所永遠無法到達的,這樣的區別,也正是苔絲深愛安琪兒卻從不對阿萊克施捨一點溫柔的原因。然而,這個能觸及最深刻感情的男子,卻因爲嚴重的感情上的潔癖和傳統觀念的束縛,把自己的愛人按壓在沒有空氣的深水之境。

可憐的苔絲,父母因爲生活的重壓,能夠把自己作爲交換物質的籌碼;垂涎於自己美貌的阿萊克,也能夠輕而易舉地傷害苔絲的身體,但苔絲聖母般的靈魂彷彿有着天生的自己淨化功能,她沒有在這些苦難面前低頭。但安琪兒,不是苔絲靈魂的伴侶嗎?爲什麼還難以包容一顆被傷害過摧殘過的心靈?在我看來,安琪兒就是苔絲毀滅的最大推手了。可憐的苔絲,爲愛而生存,因愛而毀滅。苔絲的愛,源於對父親、對母親、對妹妹、對弟弟,更大的傷害也來自於她對愛人的愛,小說將苔絲最終被警察抓捕的場景安排在英國著名的景點——巨石陣,她像祭壇的祭牲一樣,爲愛犧牲了自己,包括自己的生命。

哈代的女性主義情結,在他的筆下,苔絲的幾個女性工友,瑪麗安、伊茲和萊蒂身上都閃爍着人性的光輝。她們都深愛着完美的男子安琪兒,也從來對此毫不掩飾,當她們明白唯一有幸得到安琪兒的僅有苔絲一人時,她們不但沒有絲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絲。當安琪兒出走,苔絲被阿萊克糾纏,她們化名寫信,請求安琪兒快快回到苔絲身邊。哈代完全把她們神聖化了。哈代的這種筆觸,讓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兒是水做的,乾乾淨淨,男人和時代,用他們的骯髒玷污了這聖潔。整篇書中,毀掉苔絲一生的是三個男人——她愛慕虛榮的父親、假稱她表哥的阿萊克、與她結婚的克萊爾,最終把苔絲推向死亡深淵的確實與她結婚,號稱最愛她的安琪兒(即angel),在英語一詞中,angel是天使的意思,可是正是苔絲摯愛的安琪兒最終把苔絲推向了死亡的深淵,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整篇小說除了苔絲少女時期五月節、苔絲走出陰影之後到奶牛場工作這兩段篇章充滿陽光和歡快的氣氛之外,杯具氣息籠罩全文。每當人物即將發生杯具時,托馬斯哈代在小說中的自然環境和宗教色彩也相應變得特別凝重,主人翁苔絲的杯具色彩特別濃重,小說場景甚至將苔絲最終逃亡的被捕點設置在英國著名的巨石陣放祭牲的石頭上,這在閱讀過程中仔細品讀,更能理解《苔絲》小說中的意境。

托馬斯.哈代,“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鬱形象”,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有着悲天憫人的文豪氣質,他借苔絲之口,表達了對幻滅的熱烈迎接。《苔絲》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托馬斯.哈代個人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態。

我深深地喜歡《苔絲》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去愛自己的愛人,如何去保護我所愛的人。我閱讀這本書已經十七年了,未來還將繼續閱讀。

苔絲讀後感 篇15

《苔絲》被稱爲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鬱形象”——托馬斯.哈代。

《苔絲》寫的是社會把一個純潔、質樸、正直、刻苦、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最終犯案而被判絞刑的故事。這是一個杯具,它無情地批判了社會現實,也從一個側面揭露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腐朽墮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苔絲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但作爲女人,她擁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臉蛋,和恰到好處的身材。哈代給這個人物以重墨描繪,那就是着重寫了她的外在形象。這個形象年輕美貌,天真活潑。給我映象最深的是她性感的嘴脣,和她脣上的曲線。粉嫩嬌豔,如花沾露的脣,再加之細緻分明,乖巧柔美的線條,在顧盼流轉間,不動人也難。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美麗質樸的姑娘,她善良純真的天性卻被狠毒自私的上流社會的一位青年貴族亞力克利用欺騙,始終不能擺脫亞力克的陰影,而走向黑暗的深淵。她無力擺脫這種悲慘命運,只能用極端扭曲的方式對加在她身上的壓迫進行反抗。可是這反抗又有什麼用呢?只可是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間就會消失,被人們所遺忘,完全不可能動搖整個冷酷殘忍的社會。所以說,只靠個人力量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這也是人性乃至社會的悲哀。

當她好不容易逃離亞力克的魔掌,隨後去農場工作,並遇見了自己今後所愛的人——克萊爾,克萊爾欣賞苔絲的純真可愛,在工作中交流頻繁,感情不斷升溫,最終墜入愛河並義無反顧地結婚了。就在幸福快要來臨時,因爲苔絲的對過去不堪往事的吐露,導致兩人從幸福的高空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谷底。克萊爾因爲理解不了這一事實,毅然離開苔絲,遠走他鄉,無情地拋棄了可憐的苔絲。就是這樣一位遭到命運戲弄的可憐人兒,想要與愛的人在一起幸福生活,就連這樣一個簡單平凡的願望也沒法實現,最終走投無路,惶惶不可終日,再加上亞力克的騷擾,她萬念俱灰,對生活完全失去了期望,而動了殺念,殺死了侮辱她的,一向讓她痛不欲生的亞力克。在殺死了亞力克之後,苔絲並沒有爲此後悔難過,而是一下次簡便了,因爲死對於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她最終自由了。她以死來證明自己對感情的忠誠,來成全自己和克萊爾純潔完美的感情而沒有遺憾。亞力克也爲當初拋棄苔絲而感到後悔,帶着巨大的悲痛與歉疚歸來,並與即將被處死的苔絲度過了她生命最終五天歡樂的時光。可是他失去了一個深愛她的人,一個把他當做生命一部分的人,一個能夠爲了他去死的人。可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因爲他的自私和所謂的虛僞道德的約束,而使苔絲陷入悲

慘的境地。對於苔絲來講,克萊爾是她的期望,是她一切歡樂的源泉,她爲認識他而感到幸福,可是克萊爾把她最終一點期望也給抹滅了,即使之後克萊爾請求苔絲的原諒,以及在苔絲死後懷念追憶她,也無濟於事。能夠說,克萊爾也間接促成苔絲的死亡,可是直接促使她走向死亡的還是這個社會,是社會的杯具。其實社會中像苔絲這樣的可憐人很多,他們雖然身份卑微,但他們作爲獨立的人格,不應當被社會歧視拋棄,而是應當爲他們供給一個能夠傾訴的平臺。這樣纔不會出現如此多的杯具。

如果說卡門的美在於野性叛逆,簡愛的美在於倔強頑強,那麼苔絲的美必須在於純淨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雲遮住,可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雖然小說女主人公身份低賤,遭受了無恥之徒的玩弄和侮辱,歷經重重磨難,最終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但我們依然讚美苔絲不屈服於命運,敢於和不公平命運做鬥爭以及爲愛奉獻的精神,她單純善良的形象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苔絲讀後感 篇16

苔絲本人與她的名字一樣美麗,但她的美麗,卻釀就了她一生的痛苦。

她是一個想憑自己的雙手謀生、追求個人起碼幸福權利的淳樸姑娘,但在這時,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出現了——他,便是亞雷。亞雷的出現使純潔的苔絲不再純潔,他玷污了苔絲。這是的苔絲,就像一盆污水,被人們、社會毫不留情的遺棄。無論苔絲在村莊的哪個角落,都離不開人們的鄙視、嘲諷。於是,她選擇了逃避,她逃到了一個沒有人明白她的姓名、沒有人瞭解她的過去的地方,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

此時,一個有先進的思想和善良心地的年輕人——安璣出現了。他深深地愛上了苔絲,但苔絲一開始對他還是有點拒絕,她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一位優秀的青年人。但之後,她還是被安璣所感動了,最終和他一起走上了幸福的紅地毯。在新婚之夜,安璣說出了自己以前幹過的荒唐事,並請求苔絲的原諒。苔絲想也不多想,就原諒了他。她認爲自己的過錯比他的輕多了,但她萬萬沒想到,說出自己過去不光彩的事所付出的代價是使自己再次陷入了更深邃的痛苦中。她最終明白,安璣極力想以獨立的見解來確定事情,可是一旦事出十分時,他還是成見習俗的奴隸。安璣走了,一個人獨自上巴西去了。因爲他認爲苔絲不再純潔了。是的,苔絲的肉身是不再純潔了,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可是,是肉體上的純潔重要,還是精神上的純潔重要呢?兩者權衡,誰輕誰重?大家應當心知肚明吧。苔絲勤勞、善良、淳樸、美麗、堅強……她在新婚之夜說出自己的過去,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其實這個祕密能夠永遠隱瞞安璣,但她沒有這麼做,她以爲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可是她萬萬沒料到,自己坦白的下場竟會被安璣拋棄。她把這當成了“等量代換”。但那時的封建道德就是這樣不講道理。按理說,安璣是主動犯錯的,而苔絲卻是受騙者。試問,誰的罪更重?可是

,那時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在每個人的心中紮下了根。人們看不起苔絲,他們認爲安璣這樣做是對的。而相同的事例,在中國也數不勝數。甚至在當今社會,這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元朝紡織家黃道婆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我國的封建時代的婦女的悲慘生活。一些貧苦人家生了女兒,還稱之爲陪錢貨。難道男人真的強過女人嗎?唐代的武則天是個女人,但她當政數十年,社會的安定程度比唐高宗時期好得多。能夠說,苔絲這種遭遇在中國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當安璣在事業方面遭到挫折時,突然想明白了,其實苔絲還是一個很好的姑娘。於是立刻回國,想與她重修舊好。可是,事違人願,苔絲當時迫於無奈,只好又和亞雷在一起了。但之後,她殺了亞雷,和安璣過了六天幸福日子,最終走上了斷頭臺。我想起了前幾天在書上看到的一句話:“愛和喜歡不是同義詞,而是反義詞。喜歡是要求得到一切,而愛是奉獻一切。”安璣口口聲聲說愛苔絲,但他爲苔絲奉獻出了什麼?而苔絲愛他,最終把性命都丟了。

正是因爲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觀、亞雷的無恥、安璣的自私和苔絲自己的美貌,造就了一個女人的杯具。

苔絲讀後感 篇17

今日,我讀了《苔絲》這部小說,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蘊藏着苔絲的夢想和期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爲了幸福的貴婦人,之後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感人的就是苔絲在忍無可忍的情景下,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泄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終一段時間裏最終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終一站,是她最終解脫的日子,

苔絲在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或許她的命運本該這樣,在所謂貴族家庭後代光環的後面,她那不思進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兒嫁進豪門的媽媽,註定純潔的苔絲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絲,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學會保護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個處處留心的心眼,會讓你的人生更加順利。懂得愛護自己的人才會去創造財富,美化生活。

苔絲讀後感 篇18

如果說卡門的美在於野性叛逆,簡愛的美在於倔強頑強,那麼苔絲的美一定在於純淨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爾會被烏雲遮住,可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

苔絲有着貴族的血統,卻依舊淳樸自然,從不自傲美,不是一種外表,而是內心高雅純潔的表現,宛如鄉野路邊的秋菊,雖然沒有杜鵑,牡丹的美豔,也沒有梅花的傲骨芳容,卻仍保留自己淡淡的清香。不爭,不傲,身在百花之中,心在藍天之外。

克萊爾正是因爲苔絲獨具特色的純淨才愛上她並向她求婚。可是當苔絲向她所愛的人坦白她那受傷的過去時,克萊爾放棄了,對愛人的不肯定和對感情的不堅定讓她最終選擇了離開。苔絲心碎了,當她把她的傷口小心翼翼的展現在所愛的人的面前時,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諒。可是愛人卻狠心的在弱小的苔絲的傷口上灑了一把鹽。

花落無聲,寧靜的秋天已過,酷寒的冬風吹來,誰也聽不到花的哭泣,因爲她從不在痛苦中哭泣,她的淚留給未來,她期盼着幸福。

雖然後來克萊爾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和狹隘,他的心彷彿看見天上有一顆名叫“苔絲”的星星對他說:“親愛的,現在你原諒我了麼?”

爲什麼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虛僞的道德!一次次的離別,面對感情時的彷徨,又一次的期盼,又一次的後悔。雖然苔絲和克萊爾最後度過了五天美好的時光,可是,爲愛復仇的苔絲結局依然悲慘。

苔絲是勇敢的,她勇於追求自己的所愛,勇於向所愛的人坦白自己那並不光彩的過去,同時她有是無助的,在受到傷害時她無助,在愛人離他而去時她無助,在再次淪陷時她的內心依舊無助,不禁拷問蒼天。爲何苔絲命運多舛?

那麼,親愛的朋友們,請你們謹記,當你能接受一個人時,請你的心像海水一般寬廣的接受她的過去。多給別人一次機會,也就是在寬容自己。

苔絲讀後感 篇19

這是一首詩一樣優美的、具有詩的特徵的詩化小說,是對現實社會的控訴和批判。托馬斯·哈代以其生動的筆觸、深摯的情感塑造了一個淳樸美麗的純潔女人——苔絲。

可憐的受傷的名字!我的胸膛將是供你養息的眠牀。

故事發生在英格蘭南部的德瑟特,講述處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了一個純潔女人苔絲在虛僞的社會中受盡社會的道德挑戰。在社會的種種壓迫下絕望的她鑄成大錯,最終在一個靜謐的黎明爲自己的生命畫上了一個充滿悲情的句號。

苔絲的父親約翰·德伯是一個貧窮的鄉村小販,他異想天開地想要自己的大女兒苔絲去認“本家”——一個從北方遷來冒充世家的暴發戶,而這家的大兒子亞雷克·德伯更是玷污了苔絲的清白。這是對一個農村姑娘的最大傷害,也反映了當時金錢至上、世家至尊的惡劣社會風氣,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壓迫,在這個工業資本佔領農村的時代裏,農村生活艱苦困難,農村人民只能淪爲僱傭勞動者。作者哈代對苔絲的悲劇和不幸充滿同情和惋惜之情。

苔絲虔誠地信仰上帝,可是哪兒是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呢?哪兒是保護苔絲的天使呢?

一箇舊社會中處於被統治階級的弱小分子,受到舊道德和宿命論思想的深刻影響,苔絲對自己的悲劇始終懷着一種“我的命爲什麼這樣苦?”“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的想法,在困境中多次忍讓,一生短暫孤苦。她在最美的年華被奪去最珍貴的貞潔;“不正經的女人”後來成了她的代名詞;孩子的早夭是對作爲母親的苔絲的最絕情的剝奪。這樣的傷害使她最終背井離鄉,離開了這個讓她傷心欲絕的地方。

後來她遇到了安琪·克萊爾,卻因爲在新婚之夜坦誠了自己的污點而與幸福失之交臂。丈夫的決然離開、家庭的悲慘變故和亞雷克的死纏爛打就像是上帝的一個個惡作劇,並使得苔絲不得不爲了母親和弟弟妹妹們的生計而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安琪在收到苔絲的朋友們的信之後匆匆趕了回來卻發現苔絲已經受盡折磨。在折磨和絕望中苔絲殺死了亞雷克。最終,帶着懺悔之意的安琪在苔絲被處以絞刑之後依照妻子的意願,帶着苔絲心中的不甘,決定與苔絲的妹妹麗莎開始新的生活。

苔絲,這一個可憐的受傷的名字,讓我感受到了她的絕望,絕望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不能夠自主自己的命運的悲劇;讓我感受到了她的不甘,不甘是處於絕望中被壓迫得只能夠接受的悲劇;讓我感受到了她的痛心,痛心是一次次被剝奪觸手可得的幸福的悲劇。這部一百多年前寫下的小說對於我們的意義在於啓發我們思考人生的各種問題,通過對苔絲的悲劇警醒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在壓迫中的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在困境中我們能堅持下去嗎?

正如蘇聯文學批評家阿尼克斯特所說:“苔絲招致毀滅的真正原因是屬於現實的性質,女主人公的貧苦和無依無靠,社會上盛行的社會風氣——這些情況都決定了這個女子的悲慘命運。”正是因爲苔絲的貧苦和孤獨,造就了她悲慘的一生。她很善良,可是上帝卻沒有愛護憐惜她,讓她一次次地遭受苦難。是什麼使得她墜入社會的深淵?不是因爲命運,而是因爲社會的不公,上層統治者的壓迫。在面對困難時,我們能否擺脫不自覺的軟弱?能否走向勇敢?能否走向成熟?能否毅然反抗?

神壇的豎柱之間冉冉升起一輪紅日,諸神之主跟苔絲所開的玩笑到此結束了。可是這世界上卻再也不存在這麼好的苔絲了!

苔絲讀後感 篇20

不久前看完了這部英國作家哈代的作品,印象深刻,感人至深,並不曲折的情節、唯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細膩的人物神態及心理刻畫爲讀者勾勒出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一種震撼人心的深情、一片百折不撓的純潔、一種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愛情理想的壯美,苔絲,作爲愛情的化身,給讀者以強烈深遠的震撼。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英國農村,貧苦德伯一家被告知他們是當地古老顯赫家族的後裔,貪戀財勢的德伯夫婦便安排單純善良的大女兒苔絲前去冒牌的祖先後裔攀富貴親戚、找工作。不幸的是,那個本爲暴發戶發家而後僞裝成顯赫家族後裔的富貴親戚家成了苔絲的夢魘,這個“親戚”家的公子哥亞力克是一個貪淫無恥、虛僞險惡的人,將苔絲引誘後玷污,苔絲因此承受了名譽上的損毀和流產的傷痛,背井離鄉去到一個牛奶廠做擠奶工,在這裏她邂逅了善良仁愛、睿智淵博的牧師家庭出身的安琪兒,彼此相愛並墜入愛河,苔絲因爲自身狹隘觀念中的“自慚形穢”而一再遠離安琪兒,但是安琪兒的一再堅持使得兩人立下婚約,但是,誠實善良的苔絲在婚禮前一晚將自己波折的過去告知了安琪兒,可是安琪兒頭腦中對於世俗貞潔理想的執拗導致他開始懷疑苔絲的純潔和愛情,並開始蔑視並離開她遠到巴西去創業。苔絲忍受着被心愛之人拋棄的巨大傷痛和親朋的異樣眼光艱難地生活着,去到一個農場從事着特別艱辛的體力勞動維持生計,忍飢挨餓、受凍挨寒,還要承受着農場主嚴厲的斥責和刁難,在無數次的淚水與特別苦痛的堅持中,她對安琪兒的愛情更加深沉堅強了,只是,面對一位不可知的愛人,她只有寫着一封有一封飽含深情與呼喚的信來慰藉自己。然而,曾經的夢魘亞力克又出現了,在牧師的感召下,他一度緩解了自己的貪淫墮落,並開始四處講道,然而亞力克虛弱的醒悟和孱弱的宗教信念沒法避免他再次陷入黑暗,對苔絲進行再一次引誘和逼迫,利用安琪兒的遠走他鄉挖苦苔絲一廂情願的感情,利用苔絲家庭的變故逼迫苔絲屈服於他自己的財勢,甚至利用安琪兒教給苔絲的無神論的道德哲學來爲自己拋棄宗教信念找藉口,陰險的亞力克盡力撲滅苔絲的愛情信念,哄騙苔絲安琪兒不會回來了,在這種種明暗兼具的壓力和引誘作用下,苔絲陷入了亞力克的黑暗中,成爲亞力克的情婦。當安琪兒幡然悔悟並回國尋找苔絲時,悲痛麻木難當,然而懷有堅定愛情理想的苔絲卻給了安琪兒絕決而震撼的迴應,她殺死了亞力克並追隨安琪兒,他們在一起享受了愛情的至美甜蜜與燦爛,幾天後,苔絲被捕被處以絞刑。

這部名著是悲劇,悲劇往往毀滅美來教會人們珍視美,進而創造美、愛護美。苔絲在這一悲劇中正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美,她是作者對於真摯愛情、純潔人格、堅強信念的寄託,她是作者的愛情理想的化身。這個愛情理想帶給人的震撼來自於苔絲人格的力量,她爲了安琪兒的聲譽而幾番拒絕求婚,但又感動於安琪兒的熱忱;她忍受着愛人離棄的傷痛和迫於生計而必須從事的繁重勞動、艱苦環境卻依然頑強地堅持着自己的愛情夢想;她爲了證實自己的清白和對於安琪兒感情的真摯毅然將自己逼上絕路,和現實種種壓迫與引誘決裂,殺死了殘害她的亞力克;我們從這種種行爲中看到了她對於愛情的堅定深沉甚至驚世駭俗的超脫信念。是的,愛情往往是讓人捉摸不透難以看到的,愛情的甜言蜜語和山盟海誓在這些切實的行爲堅持中顯得蒼白虛假,苔絲,她的一封封滿含深情和淚水的信、她艱辛勞作時流淌的一滴滴鹹澀汗水、她留下的一個個徜徉在山間地頭間守望愛人尋覓愛人的孤寂身影、她最後爲愛情而表現出來的絕決、勇敢與無畏,都是她心靈的訴說,都是她愛情的言語。

苔絲的悲劇來自於三個方面:自身觀念的相對狹隘、愛人安琪兒的昏聵的捨棄、亞力克以及社會昏暗世俗的壓迫。苔絲從衆地將亞力克的罪惡、父母的貪婪惡果強加到自己的身上,自覺地罪過難當,也因此對安琪兒的感情的退縮表現出自責和慚愧,然而這是不必要的。安琪兒雖然觀念先進、思想革新,但是在思想深處,他對於人性純潔、深刻愛情的理解不夠透徹,礙於人的過去、人的歷史、世俗觀念,而忽視了人的現在、人的行爲、更深刻的人本價值,這導致了他遺棄苔絲,背叛感情;亞力克的脅迫引誘、鄉鄰對苔絲的鄙視貶低、農場主的心胸狹窄、安琪兒牧師哥哥的養尊處優狹隘冷漠等都是苔絲悲劇的客觀現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