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苔絲有感大綱

讀苔絲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讀苔絲有感

讀苔絲有感 1

"她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也有一個小小的太陽溫暖着各自的靈魂,某個夢想、某種情愛、某個老是喜歡想到的念頭,或者至少也有某個縹緲的希望,雖然也許正在慢慢地歸於破滅,卻依然存在着,因爲希望本來如此嘛。"

讀苔絲有感

從秉性淳樸、沒有閱歷的鄉村姑娘,到歷經不幸、命運悲慘的農場女工,最後到墮入深淵,乃至香消玉殞的殺人犯,苔絲眼睜睜地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無法自救的毀滅。每每讀《苔絲》,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輪無形的轉齒把人捲入着、碾壓着推向不可逆轉的宿命芒鋒:無可奈何地到富貴人家攀親戚,被亞歷克玷污;無可奈何地坦白自己失身於人,被克萊爾拋棄;無可奈何地再次被亞歷克糾纏,失去所有幸福。但萬般無可奈何都無法消磨苔絲對家庭責任、追求愛情的執着而根深的信仰,她爲了獲得真正的愛情,產生完全喪失道德觀念的巨大力量,以利刃揕殺了卑劣的亞歷克,和克萊爾在與世隔絕的狀態裏度過了甜蜜安寧的五天後,無怨無悔地從容被捕並處以絞刑。而亞歷克對苔絲的情慾卻瞬間沖垮了他沒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二者反差形成鮮明的衝擊對比,在人物無休無止的情感糾葛下,剖析顯露各種道德與靈魂中信仰的張力。

《苔絲》是英國文學巨匠托馬斯·哈代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女主人公苔絲一生的痛苦煎熬是從遇上亞歷克開始發酵的,而亞歷克是苔絲的孽緣,是她至死方休的劫數。亞歷克作爲一個基督教的聖品人,他對其他基督教教會人員的榜樣作用,就體現在帶領和感召其他基督徒,而薄情寡義的亞歷克的行爲表現正好與此職責相悖。於是一批以虔誠的信教徒自居的人,便大肆攻擊哈代,要求給該書設禁,文學評論界大多學者也認爲哈代"在研讀《聖經》之後反而對基督教失去信仰,不相信有那麼一個全能、公正、仁慈的上帝在治理世界和照顧天下芸芸衆生",竭力反對宗教僞善。

哈代自己卻聲明"這部小說既沒有教訓人也沒有攻擊人的意圖",所以我們沒必要過分捧高它的反宗教信仰的功能。縱覽小說,作家反覆提到諸如"阿波羅""洛提絲""伊克西翁輪"等宗教神話中的人或物,顯然它們在文中並無特別的褒貶之意,只是如作家所言,他描寫部分景色、人物時"力求具有代表性",哈代如此精通宗教神學理論,便不可能在完全厭棄它的同時,潛心研究神學義理,甚至在作品裏不附諷意地加以連篇象徵運用。因此哈代對宗教是持有信仰的,他信仰的與其說是宗教鬼神,不如說是宗教鬼神裏近乎完美意義的善惡道德的理想化象徵蘊藉。亞歷克的死亡,也是一羣真正沒有信仰、沒有希望的僞教徒的下場。

苔絲的死亡,同亞歷克的結局意義迥然不同,她以死明志,帶着聖潔的光環,用血肉之軀闡釋她不可泯滅的信仰。"在我們結婚之前你從不干涉我的任何信仰"苔絲對克萊爾如是說。她對信仰的追求已經執着到了瘋狂的地步,在命運的捉弄下終於贏得了短暫而又永恆的幸福。《苔絲》的副標題稱她爲"一個純潔的女人".在這種宿命悲劇中,純潔信仰的存在無疑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在層層疊疊的傷痛中孕育成熟,沒有絲毫沉默和遲疑地反噬悲愴涼薄的命運。

誠如是,人的一生總該爲自己的信仰做點什麼,然而,我們微弱的信仰正如莎士比亞斥訴"我們常裝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誠的舉動,卻用糖衣來包裹惡魔的本性".有時候我們對信仰的堅守只是聚會上一個炫耀的話題,它的重量甚至抵不過你每天睡一個好覺的慾望,抵不過你每天玩一場遊戲的酣暢,隨意一陣生命裏的風雨便輕易把它濡溼,流散。試問我們在最初樹立和憧憬理想時,誰曾沒有抱着爲此目標忍受漫長孤寂的歲月,付出沉甸艱辛的汗水的信念?卻原來敵不過現實的桎梏。時間沖刷着昔年乖戾,打磨昨日棱角,記憶的碎片拼湊成支離破碎的畫面襲入腦海,於是我們俯首稱臣。

漸漸地,原以爲不會變的事都變了,我們終會成長,終會受傷,很多東西我們都不能掌控,能夠堅守的唯有自己而已。譬如你某天被芭茅劃破手指,鮮血汩汩地往外涌,你可以惱它,怨它,讓自己心裏得到寬慰,卻不能把它捻死,這是對生命崇高的信仰。再如,你某日被胡椒粉刺激到鼻腔,一陣劇烈噴嚏感襲來,你寧可憋壞,也不往旁人臉上噴,這是對尊重淋漓的詮釋。

當然,並不是世間諸事件件都值得信仰,不顧任何道德準則的約束,以虔誠的名義而固執地秉持也不是我們的行事,凡事皆有度,再虔誠的信仰亦然。哈代寄寓作品的正是保持一顆善良本真的心,不管世事如何更迭,迸發蠢蠢欲動的信仰,便能叩問靈魂所屬。

讀苔絲有感 2

當時的英國處於一個充滿變化與動盪的時期,苔絲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作爲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縱使她再美麗善良聰慧,在生活的重壓下,她仍舊顯得如此渺小。在“思想開明”的克萊爾面前,他與苔絲之間的感情脆弱的那樣不堪一擊,他以心底根深蒂固的傳統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潔與否,無視苔絲的無辜,親手將其推入絕望的深淵,是當時社會的道德偏見,使苔絲再次淪爲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犧牲品。

從出場開始,苔絲的美不是張揚的,她有一雙清澈的泛着天真的眸子,卻始終透露出堅定、淡然的神情。苔絲是勇敢的,在男權勢力當道的年代裏,敢於談自尊,在最後走上刑場的那一刻,她的從容震懾住了所有的人,但面對現實,她又逃脫不了宿命道德羈絆,這就是一個純潔的女人的悲劇。

讀苔絲有感 3

這篇小說似乎一直在圍繞女主人公苔絲的純潔來寫的。

苔絲不愛貴族少爺亞克雷,卻給他生了一個孩子。於是全村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認爲她是不純潔的不檢點的女人,使的苔絲迫於無奈而離開家鄉。

苔絲一心一意地愛着克萊爾,但當克萊爾得知苔絲的不純潔時,在新婚之夜棄她而去。留下她一個人在別人的嘲笑下艱難地生活着。

對於一個女人該如何評價?什麼是一個女人“純潔”的標誌?難道因爲年幼無知被人欺騙,就不再純潔了嗎?可她明澈的眼睛,天真的表情,優雅的動作,善良的心地卻依然清晰地表示着她——徳伯家的苔絲是一個純潔的人。

讀苔絲有感 4

今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篇小說,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蘊藏着苔絲的夢想和希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爲了幸福的貴婦人,接着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感人的就是苔絲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泄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終於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站,是她終於解脫的日子。苔絲在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或許她的命運本該這樣,在所謂貴族家庭後代光環的後面,她那不思進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兒嫁進豪門的媽媽,註定純潔的苔絲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絲,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學會保護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個處處留心的心眼,會讓你的人生更加順利。懂得愛護自己的人才會去創造財富,美化生活。

讀苔絲有感 5

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德伯家的苔絲》,都是以他的故鄉,英國南海岸的多爾塞特爲背景的。

第一次讀《德伯家的苔絲》還是在高中時,記得那是一本刻畫女性內情感的動人小說,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確確實實地毀了,不是被她的敵人,而是被那些自稱愛他的人,我不禁感嘆,這是怎樣的愛,何以摧毀自己所愛?如今重讀《苔絲》,我同樣爲主人公的命運而不平,但我不禁要問:爲什麼?爲什麼苔絲這樣一個聰明美麗、勤勞善良的少女,最終卻作爲被害者被送上了絞架。

在這部作品中作家哈代通過設置許多偶然巧合的情節讓人感到苔絲的一生好像都由命運作祟,是命運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劇的結局。但我認爲並不是這樣,因爲偶然性與必然性緊密相連,偶然性是許多社會必然性與自然必然性的交叉點,是必然性的一種反映。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苔絲,其悲劇命運是社會規律的必然反映。所以造成她悲劇命運的根源就是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

故事中的主人公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她雖然勤勞善良、聰明美麗;但作爲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農業工人,社會地位低下,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欺負。隨着資本主義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都不得不隨之破產。苔絲家中的老馬被郵車撞死後引起了家中經濟生活的改變,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之下,她不得不委身亞雷。可見,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的經濟貧困緊密相連。

苔絲的毀滅與僞善的宗教同樣是緊密相連的。恰恰是亞雷這個僞善的人物爲我們揭露了僞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業致富的資產者和暴發戶,一個“xx的人”。他設下圈套引誘了苔絲,卻利用《聖經》的典故把責任推到苔絲身上,後來他還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只是反動統治階級麻醉、欺騙和愚弄勞動人民的一種工具。

苔絲也是資產階級虛僞道德的犧牲品。作品中安璣就是資產階級虛僞道德的體現者,他雖然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但他心理深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他自己也有過放蕩行爲,並得到苔絲的原諒,但他卻不肯原諒原本無辜的苔絲。本階級的印記仍深深地烙在他的靈魂深處:認爲“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一樣。”他還用傳統的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結與否,對苔絲沒有絲毫的同情,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使苔絲又被迫回到亞雷的身邊。安璣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虛僞的資產階級道德最終把苔絲推向了悲劇的深淵。

苔絲的悲劇也與她的性格有關,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着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僞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徹底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

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當她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準來靜觀自己,認爲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她老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擡頭見人”,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苔絲正是這樣用一張自己織成的道德羅網把自己束縛起來。其實,她的自我束縛意識有其深刻的歷史基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苔絲作爲一定歷史時期的個人,必然會形成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她的思想和行動也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制約。

所以苔絲的悲劇既有社會的因素,也與她的性格有關,但這些因素都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有着直接的聯繫,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反映。苔絲的一生註定是一個悲劇。

讀苔絲有感 6

面對父親對往日輝煌家族的沉浸,面對兄弟姐妹圍繞身邊企盼的目光,面對家中唯一的老馬死於自己之手的境遇,苔絲違背自己不願攀親富貴的原則,走上了一條足以毀滅她一生的道路。

純潔的苔絲像一隻無助的小鹿,被邪惡的亞雷誘導奸,她得到的是鄰里村人的冷嘲熱諷,承受着別人的鄙視、欺侮,但她又是多麼的渴望愛情,以至於在安其爾的愛情攻勢下始終不敢承認自己的過去,這也在一點點的靠近她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