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大綱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閱讀力》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1

暑期,我認真閱讀了劉波的《教師閱讀力》,作者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經歷了“改進工作”“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一個人有了強烈的讀書動機,堅持讀書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曾報道過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宿管大媽周鳳琴堅持每週讀一本書的例子,說明閱讀理應成爲教師的生活方式。一個有專業追求的教師,即使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夾縫裏,也能通過積極閱讀進入專業成長的快車道。而對於那些不讀書的教師,閱讀則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之後,該怎麼尋找適切的閱讀路徑,劉老師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

1、訂閱優質期刊,進行專業閱讀和綜合閱讀;

2、利用網絡渠道進行閱讀。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蒐集的網絡閱讀資源,其中既有報刊雜誌的電子版鏈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

3、瞭解最新圖書資訊,第一時間蒐羅新書。這些教育類書籍,讓劉波老師享受品質閱讀之美的同時,也夯實了他的專業知識。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閱讀成爲教師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閱讀力也就成爲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桿子,自覺走上教育寫作之路。記得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教師“三專”發展模式中,“專業閱讀”之後就是“專業寫作”。讀是積累,寫是昇華,寫是爲了更好地沉澱閱讀過程中那些高質量的思考;再者,閱讀能促使教師形成可持續發展力。

書中《用閱讀克服“本領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的觀點,認爲理想中的教師,應該“照亮了別人,豐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卻沒有新能量的持續注入,必然會導致自身的“本領恐慌”。

當然,我自己感覺個人讀書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劉老師一樣每天去閱讀那麼多書,但是如果能儘可能的多讀一點,對我們的幫助一定更大。記得曾經一位領導跟我說過“多讀書人才能有主見,教學中遇到問題纔不會模棱兩可,飄忽不定”。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2

利用假期時間,我再次品讀了《教師閱讀力》一書,讓我又有了些新的思考和改變。

該書通篇百餘萬字,語言通順,文字平實,通過五十多篇文章的分類敘述,從四個方面向廣大教育從業人員揭示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閱讀不僅具備能夠使人的能力水平得以提高、知識儲備不斷充盈的功能,更具備能使人的文化底蘊得以提升,人格修養與精神不斷昇華的作用。作爲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不言而喻,而今天我要分享的閱讀並不是一種機械式的、往復式的過程,也不單單是一種死教書,教死書的過程,而是要深入的、理性的、投入情感的理解,不斷提升對閱讀的熱忱,廣泛涉獵更多具有意義的能量。

作爲教師,首先自身就應當是一名閱讀的踐行者。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閱讀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也是一個文明傳承的過程,不同時代的人,可以通過閱讀來了解數百年,乃至千年以前人類的歷史和文化,體會那個時代人類的文明程度。而教師,這一職業,就是通過教育教學過程去向下一代人傳播文化、傳遞文明。那麼教師的閱讀,就應當先於他人,勝於他人。現如今令我也感到很慚愧的就是,我本身也深陷怪圈,一方面想博覽羣書、涉獵新知,但又被精力有限所束縛着。

從教以來,我每每深刻體會到教書育人所帶來的無比的成就感。但就是在這種幸福感的背後,我又隱隱的感覺到隨着閱讀形式、閱讀方法、閱讀類型的不斷變化,如不做好正確的指導,加以正確的引領,學生們的未來將無比堪憂。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隨着時代發展變遷,我們所涉獵知識的途徑已經從單一的書本逐步演變成多種載體承載,既新聞、媒體、微信、微博等諸多形式,現在的傳播過程中,往往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去刻意曲解原意,錯誤引導。這時就需要教師與家長站在正確的位置,不斷指導學生通過正確的途徑,通過對好的文章、新聞、書籍的閱讀來獲取正確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也不單單拘泥於課堂所學,而是應該廣泛的,有意義的,具有實效性的閱讀,這也就是我想說的會閱讀。

閱讀是相伴我們一生的最具意義的事情之一。通過閱讀,不但能夠豐富自身,更能傳遞知識。而作爲教師,我一定會通過對閱讀的重新認識,推開閱讀教育的大門,走上閱讀的道路,提升閱讀的能力,享受閱讀的快樂,做一名會閱讀的教育者,從閱讀中完善自我。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3

這個暑假,有幸拜讀了劉波老師的《教師閱讀力》一書。一方面深深地佩服劉老師在本書中所展現的魅力,句句在理,解剖深刻,另一方面對自己作爲教師,卻對閱讀那麼不重視深感慚愧。

本書分四輯,從教師要成爲真正的閱讀者、閱讀是成長的必由之路、推進教師閱讀的路線圖以及讀寫結合加快成長步伐四個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看了劉波老師的博客之後,更是對他崇敬。他自己就是關於“閱讀的力量”最好的證明,這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

喚醒教師的閱讀意識,積極行動起來。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本書無疑就是一盞希望之燈,讓我更加看清來路,也更加明白去路。

記得讀書時代,自己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閱讀。現在反而以各種理由推脫,把不讀書歸結爲工作忙碌。現在想想實在可笑,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兩百本書。”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連作爲文化傳播者的教師都不讀書了,祖國的花朵們又當如何?我沒有做到儘量多閱讀,更不用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秉燭夜讀,彷彿是很久遠的事情。而且,真正的閱讀也絕不僅僅是讀教科書和各種教輔書籍。

20xx年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爲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爲每年11本。中國在這方面差距非常大。在全民閱讀成爲國家戰略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教師理應成爲全民閱讀的領跑者。

本書中“因爲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讓我很深思。平時,就是因爲不讀書導致視野狹窄,上課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講課枯燥乏味。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忍着昏昏欲睡的感受聽課也是有苦難言,課堂效率微乎其微。尤其我作爲班主任,初次接觸那麼多孩子,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在大學課堂中無法學習到的。更多的時候是當我處理完一件事情,才發現其實還有更妥善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其實很多優秀的班主任,在教育書籍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獨門祕籍來處理解決這些瑣事。如果不曾閱讀,或許總是把事情處理得一塌糊塗或者總是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務積少成多,也就會越來越忙碌。

作爲教師,應該把閱讀作爲一種生活常態,一種長久堅持的良好習慣。閱讀,是教師由合格教師走向優秀教師的有效路徑。最新鮮的教育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生活的社會息息相關。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爲教學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決於閱讀。面對越來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書爲友,遠離喧鬧,拋開浮躁,享受讀書之樂,不是很愜意嗎?試想在勞累了一天下班之後,坐在家裏的書櫃前,獨自一人泡一杯清茶,拿起一本鍾愛的書籍,慢慢品味,多好。睡覺前,慵懶地斜躺着,細細翻閱牀頭的愛書,伴着書香入眠,幸福滿懷。某些無所事事的假期,還可以和學生族們一起,在圖書館專注於閱讀,瞬間感覺年輕不少。或者是在柔軟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一邊欣賞文字,一邊欣賞藍天白雲。在閱讀的點滴中,捕捉智慧;在平淡的細節裏,感受幸福。閱讀,如此美妙。

於我而言,這本書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教會我重視閱讀。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努力擠出時間用於閱讀,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務學生們。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4

書是媒介。我喜歡讀書,有不少書評刊登在《中國教育報》等媒體上,引起了愛讀書的劉波老師的注意。他的著作《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出版後,特意郵寄了一本給我,由此開始了非常愉快的交流。我讀的一些書籍,他會加以關注;他喜歡的書籍,我也會倍加留意。但總體上看,是他影響我的時候多,新的書訊、有關閱讀的新話題等,他都會及時地與我分享,讓我從中獲益良多。

  (一)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這句話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時間的維度看,人的成長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來銜接的,每個人都無時無刻地在處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係,而閱讀應該成爲貫穿始終的一條成長主線。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與這一任務相對應的公民的道德規範、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的標準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導孩子如何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記憶昨天。這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承。

昨天積澱下來的育人資源浩如煙海,人們每天還在創造大量新的資源投放到昨天這個巨大的“存儲器”之中,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繼承昨天呢?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學校的課本給學生提供了觸及昨天、認識昨天很好的線索,但離真正的閱讀還有一段距離,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讓自己走入大師的精神世界,通過深層次的閱讀,和昨天的智者們進行一次次的心靈對話,體悟他們創造的艱辛和成功的歡愉。當然,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觸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結合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加以閱讀。這其中,個人的文化判斷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斷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的。

今天是聯繫昨天和明天的橋樑,因爲今天繼承昨天,同時又孕育着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我們對昨天的認識,往往是以今天爲起點的。今天發生的一個事件,會把我們帶入到昨天的一系列歷史記錄中,去體悟以史爲鑑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當我們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聯繫時,昨天的知識和經驗的價值纔會顯現出來;其次,昨天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到了今天不一定繼續有效。比如說我們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豐富的教育經驗,都是建立在每個家庭有多個孩子的基礎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現了我國教育歷史上從未發生的新情況——獨生子女學生、獨生子女教師、獨生子女家長。人們總是對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許與我們總是照搬昨天的經驗是有很大關係的。

也就是說,今天的我們,面臨着兩項重要的任務:一是努力架設今天與昨天聯繫的橋樑,二是在傳承昨天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創造出符合今天實際的新文化。這不是隻有那些大家學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爲今天文化的創造者。對孩子來說,創造很簡單,就是解決自己面臨的一個個問題,並獲得成長的過程。那如何去架設橋樑、如何去創造呢?我們的前人其實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古代強調讀四書五經,後人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不斷加以註疏、考證和翻譯,這就是一種發展和再創造。通過廣泛的閱讀,就可以瞭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對待他們之前的文化、如何創造自己當下的文化的,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爲孩子們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們能預知未來、能知道明天會怎樣嗎?今天的世界上最熱門的十項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沒有人能夠預料到今天蘋果的iPhone手機系列和iPad平板電腦會席捲全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我們基本上預測不出明天的世界發展的趨勢,當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會最需要的是什麼了。

如果無法預知哪些是未來最需要的,那教育的.價值體現在何處,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首先,教師和家長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其次,對孩子要少一些灌輸和強迫性的指令,多給孩子一些閒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鼓勵孩子的個性化閱讀,呵護學生那份向學的心,那份求知的慾望。大量國內國際教育測量的數據都顯示,每年閱讀數量超過12本的學生羣體,學業成績明顯的好。從功利的角度看,閱讀的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我相信,當孩子自己有了閱讀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時,他就擁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來的鑰匙。

  (二)閱讀如此重要,但現實並不令人樂觀。

劉波在書中介紹了兩組數據,很值得大家予以關注。一組數據是20xx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所揭示的,我國18~70週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每年爲4.39本,電子書閱讀量爲2.5本。這其中,80%的書籍都是教材和教輔書。教材和教輔之外的書籍連1本都不到。而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爲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爲每年11本。在閱讀方面我們和國外的差距還不是一點點。另一組數據是關於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教師不讀書的現狀還是非常普遍的。

閱讀不被重視,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有很大關係的。北宋年間寧波著名學者汪洙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被無數家庭所傳誦,也成爲每一個家庭激勵孩子奮發學習的名言之一。但在絕大多數國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說的讀書指的是應試所必須要讀的教科書,除此之外的書籍統統被指稱爲“課外書”,很多家長和教師對孩子讀“課外書”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爲此曾進行過批判:僅從“課外書”這個概念,就可見學校往往是最頑固地拒絕“讀書”的場所。

閱讀不被重視,與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也有很大的關係。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和生活的巨大變化,也拉大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人們的心態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整個社會羣體的急躁情緒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這場此起彼伏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競爭中勝出。人們沒有辦法去想很長遠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試成績來緩釋自己的焦慮。在這樣的環境下,要讓大家形成閱讀的習慣確實非常困難。

閱讀不被重視,還與國家層面對閱讀的關注度有關。改革開放這幾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設相對滯後。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高素質人才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讓人們再次走上應試的道路,獲得了謀生所需要的文憑,但並沒有引導整個社會養成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的習慣。最近聽到了好消息,說我國已經啓動對全民閱讀立法的研究,希望這樣的法律能夠儘早頒佈,成爲推動閱讀的利器。

很多人將沒有時間閱讀歸結爲工作繁忙,這其實是一種託詞。劉波在書中對此有較爲詳盡的論述,這裏不再贅述。魯迅先生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是有的。有閱讀的願望的人,一定是會找到閱讀的時間的。在協調工作、生活和閱讀之間的關係中,還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時間的能力和水平,一舉多得。華應龍則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閱讀和工作繁忙之間的關係:“因爲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這句話值得大家反覆咀嚼。

  (三)當我們還在爲閱讀現狀焦慮的時候,一場閱讀革命正在靜悄悄地進行着。

一座藏書數萬冊的圖書館,現在可以裝在幾公斤重的便攜閱讀器或者電腦之中,伴隨着自己周遊世界。一本暢銷的雜誌,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郵遞員的傳送,只要在網絡上訂閱好,可以在第一時間推送給你。而利用手機讀書、讀報、看電影、邊寫邊發文章,現在正隨時隨地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場革命正在改變着人們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的越來越便捷。

生長在信息化時代的學生,很自然地就能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這些工具,他們可享受的教育資源不比家長和教師少。另一方面,隨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書籍出版的數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書籍,讓一個人一輩子努力去閱讀都讀不完。這對今天推廣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讓閱讀成爲自己的生活方式。

閱讀難,與很多人將閱讀和工作、生活當成兩件事情來做是有關係的。閱讀變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額外任務,壓力自然就會很大。

在教學過程中,最新鮮的教育資源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身邊的事物相聯繫的。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爲教學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這些素材,就取決於閱讀。

通常情況下,自己關心的某一熱點話題,網絡、報紙和雜誌都會進行報道,但各自的側重點有很大不同。網絡時效性強,報紙的報道具有權威性,而雜誌會在深度上做文章。網絡閱讀,可以讓我們及時瞭解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與我們所學習的內容有無關聯;若可作爲教育資源,則需要通過報紙的進一步閱讀,準確瞭解事情的經過,保證教學內容在科學性上不出問題;而像各類週刊雜誌隨後給出的深度報道,可以讓我們從聯繫的、多視角的維度綜合分析,將這一教學素材的教育價值進一步放大。在閱讀的過程中,一些有趣的話題會被引發,或許就會因此而延伸出對相關專業書籍的閱讀和探究呢。

當網絡資源、平面媒體資源與專業書籍資源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時候,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就很容易被認同,並逐漸喜歡上閱讀,進而讓閱讀成爲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劉波在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自己從專業閱讀到開放閱讀、從讀者到作者、從自我感悟到設壇論道的成長經歷,這其中,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就是他將自己的工作與閱讀充分結合、將網絡閱讀和紙質媒體閱讀充分結合的特色,閱讀真正成爲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讓閱讀成爲同伴互助的紐帶。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如果說教師個人的閱讀有利於促進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的話,教師羣體之間圍繞某些話題所開展的共同閱讀活動,則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動走向深入的關鍵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師之間的專業對話、合作和互動。顧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學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現“蘿蔔燴蘿蔔,燴來燴去還是蘿蔔”的尷尬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教師之間的對話常常處於問題的表層,無法深入到問題的實質。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有專業引領。如果是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來直接引領,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不太現實。專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們去實踐。但有一點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專家出版的書籍或發表的文章,可以讓我們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直指問題的內核。網絡更是給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可以讓我們從專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中或許更多的資源,甚至和專家直接對話。

劉波在建設學校教師的讀書沙龍,推動大家愛上閱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顯著。他所介紹的以點帶面的閱讀策略、從共性到個性閱讀引導、從一所學校到一組學校面上推廣、從學術外援到自我寫作的內生動力……這些推動閱讀的機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廣的價值。關鍵是學校裏要多幾個這樣的熱心推廣閱讀的人。

  第三,要用閱讀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數字化時代,爲我們的閱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樣的資源。要善於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網的獨特功能,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種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別訂製的欄目,可以根據你的需要,將一段時間內你所關心的關鍵詞的相關事件和動態變化梳理出來,推送給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讓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遊,即刻鎖定目標

在享受數字閱讀便捷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克服數字化時代給人們讀書帶來的兩大挑戰:即碎片化和淺閱讀。在數字化時代,一切變得不再是系統,而是碎片;爲了迎合生活的快節奏,各種類型的淺閱讀充斥屏幕。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難題最需要的卻是系統性的思維和獨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盤散沙,只有通過某種粘合劑,纔會使其成爲一件工藝品。這種粘合劑,就是信息之間的聯繫與結構化,這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領悟出來的。系統思考從何處來?從書本上來佔絕大多數。在數字化的時代,更要注重紙質書本的閱讀,以保重深入思考的習慣不被丟失。

  (四)感謝劉波,在閱讀越來越引起世人關注的今天,給我們奉獻出《教師閱讀力》這本著作。

這不僅僅是他自己閱讀和推動閱讀的經驗總結,更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促進個人成長、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的案例,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5

在假期閱讀了了《教師閱讀力》這本書後。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從中受益頗多。

此書講述了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爲教師,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以德樹人”,而這一任務相對應的“公民道德規範”、“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標準”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們所做的工作是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記憶昨天,這實際是文化的傳承,閱讀如此重要。而閱讀在現實生活中卻不被重視,當我們還在爲閱讀現狀焦慮時,一場閱讀革命正悄悄地進行着,我們可以看到書中對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的閱讀力低下導致的精神貧瘠是多麼可怕,一個教師的幸福感來自於他自身的成長,並且這種影響將源源不斷影響學生。教師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讓這一束光點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養應終生修煉,當認真閱讀後,不禁讓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隨着汗顏的感覺。的確作爲老師,是急需提升自身素養的,這包括學科素養、研究學生素養、語言素養。學科素養,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我們可能只熟悉本學科初中的教材,沒有系統的研究教材。但在學科素養方面,我們仍需補很多的課。在研究學生素養這一方面,我自認爲在教學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與學生溝通,雖然我們常說以“生”爲本,但卻忽略研究學生。我想,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的思維,他們對什麼有興趣?他們怎樣思考問題?他們怎樣進行學習?他們對課本的內容的瞭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麼?未知是什麼?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這一點後,進行相應的教學。”這裏的“已知”,應理解爲不僅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認知結構,其實如果單單只是讓教師講一節課太容易了,認真備課就行,不瞭解情況,上課的效果就無法達到預期。因此學生可選擇聽講,也可以選擇不聽講,教師很辛苦,講來講去,而學生卻做別的事。

所以作爲教師,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智慧,傾聽學生的聲音,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注重教師的語言素養。那麼何謂教師的語言素養?它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準確規範地運用本民族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觀點見解等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一般包括專業語言、態勢語言、情感語言幾種素養。教師無論教授何種學科,都必須具備嫺熟的專業語言、豐富的態勢語言和情感語言。在傳道、授業、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載道”“文道統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拿破崙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分量。”一個教師只有形成鮮明的、獨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裏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僅要形成思考的習慣,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寧靜,它往往在悠閒中孕育,發展,昇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說,作爲教師,面對忙碌,應該積極營造思考的空間,努力保持閒適的心境。可以是在陽光燦爛的午後,可以是在萬籟寂靜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暫的一刻,獨自一人泡一杯清茶,遠離喧鬧,拋開浮躁,任思緒與時間一起自由地盡情地流淌。在教育的點滴中,捕捉什麼是智慧;在平淡的細節裏,感受什麼叫幸福。周羣老師在《中國教師報》發表的《感受快樂體會成功》中向老師們道出了騎自行車上班的祕密,原來她利用每天近1個小時的路程,回憶當天的教育教學。久而久之,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竟在“騎車間”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騎車間”結出碩果。騎自行車上班,同事認爲過於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卻享受着思考快樂,收穫着成功喜悅。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考成爲習慣,不管是寒來暑往,無論是酸甜苦辣,讓我們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進程裏,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教師閱讀力》讀後感6

在遭遇微時代挑戰的當下,在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的當下,有幸讀了劉波老師《教師閱讀力》這本書。

這本書關注教師爲何不讀書?教師讀書的意義何在?教師讀書如何做到“營養均衡”?如何讓讀書成爲教師的自覺追求?教師如何利用讀書來促進自己的成長?這本書直面教師的閱讀現狀,喚醒教師的閱讀意識,讓教師積極行動起來,走上閱讀之路,對於現在的我而言,無疑就是一盞希望的燈,照亮自己成長的方向。

  教師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都不讀書了,還怎麼育人?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今天的我們,面臨着兩項重要的任務:

1、努力架設今天與昨天聯繫的橋樑;

2、在傳承昨天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創造出符合今天的實際新文化。

對此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在全民閱讀成爲國家戰略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教師理應成爲全民閱讀的先行者和領跑者。

但現實中,教師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許多教師因工作忙碌而無暇讀書,因社會污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覈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在拜讀本書之前,我也將沒有時間閱讀歸結爲工作繁忙,而本書中“因爲我們不讀書,所以做工很忙碌”,讓我很深思。平時,我們不讀書導致視野狹窄,上課缺少新鮮的東西,課堂效率不高,結果教師就加班加點重複講,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暑假讀了陳宇老師《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鄭英老師《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從中就學習到了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加以實施,相信可使班級管理做得更加出色。

書籍浩瀚,讀什麼?從何着手的確是難題,本書中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教師閱讀,除了讀各類著作以外,教育專業刊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科閱讀和開放閱讀需要兼顧,不能顧此失彼,教師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只讀某一類的書,也不能因爲某一類書好讀而多讀,而忽略了其他的書。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應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開闊的人文視野。生長在信息化時代的我們,主動利用網絡來促進自身的成長,合理網讀,也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修煉。閱讀相關報刊的電子報,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及時下載收藏,就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課堂教學的素材,同時也爲自己的寫作積累豐厚的參考資料。選擇性地關注自己所認可的名家的博客和微博,使自己及時關注到新教育的最新動向,當自己閱讀教育雜誌或書籍的時候,看到某篇感興趣的文章或相關的內容,可以通過期刊網查閱,進一步搜索相關的資料,來加強專題閱讀,能爲自己的研究和寫作夯實基礎。可以這麼說,在網絡面前,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善用網絡來促進自己的閱讀,能有效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兩百本書。”作爲教師,讀書應成爲一種生活方式,把閱讀作爲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爲自己的習慣,這是教師走向優秀的有效路徑。在教學過程中,最新鮮的教育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身邊的事物相聯繫的。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爲教學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決於閱讀。面對越來越大的職業挑戰,選擇與書爲友,享受讀書之樂,讓書香充盈生活,在閱讀中提升教師職業的幸福感。試想下班之後,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衝上一杯熱茶,拿起一份喜歡的報刊或雜誌,輕鬆地翻閱起來;睡覺前,捧一本書,斜躺在牀上,一頁一頁的翻讀,陶醉於書香之中;假日裏,攜上孩子,坐在草地上,專注於閱讀中,偶爾擡頭望望藍天白雲。閱讀,它使你感受到身心的愉悅,生活的美好。親近生活,勤於閱讀。讀書讓我們思維敏捷,神清氣爽,讓我們運籌帷幄,幸福安康。

稱職的教師首先是一個讀書人。讀完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一個優秀教師的閱讀履跡,也看到閱讀是如何影響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從中得到不僅是一種啓迪,還有一種力量。作爲一名教師,更應該要天天看書,終身以書籍爲友,來充實自己思想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