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節,也是封建社會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小編整理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篇一】

優秀古典小說《水滸傳》,在我國人民羣衆中流傳甚廣,影響深遠。書中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歷來是爲人們擊節稱賞的著名篇章之一。在這一章中,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着力描寫了林沖從一個封建統治集團的依附者,被徽宗皇帝的寵臣太尉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終於投奔梁山,成爲農民革命英雄的轉化過程。在人物性格的精細刻劃和故事情節的生動描寫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燦若羣星的“梁山泊”英雄形象中,林沖是人們十分喜愛的一個。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不算低的社會地位,加上優厚的俸給、溫暖和美滿的小康家庭等多種社會因素,使他對封建統治者和自身的前途存在幻想。雖然他武藝高強,對“屈沉在小人之下”也有一腔怨憤,卻養成了他逆來順受、忍辱妥協的性格。他在小說中剛一出場,就遇到高俅的乾兒子“花花太歲”高衙內攔路調戲他妻子。當他聞訊趕來,於怒喝聲中舉拳欲打時,一看“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在愛妻遭調戲的奇恥大辱面前,職任八十萬禁軍教頭,英名遠播的林沖,居然嚥下了一腔盛怒,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攔魯智深去追打高衙內,說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沖不合吃着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這裏,第一次顯示了林沖屈辱忍讓的思想性格。但是,逆來順受並不能解脫林沖的困境,當陸謙設計調開林沖,妄圖讓高衙內引誘他妻子時,林沖按捺不住了,他把嚥下去的一腔憤怒,全部傾瀉到無恥走狗陸謙身上。這時,林沖仍然避免觸及“本管高太尉”,但從他拿了尖刀,追尋陸謙的激烈行動中,可以看出林沖反抗性格的緩慢發展過程。後來,他在陸謙與高衙內進一步設下陷阱,陰謀迫害下,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遇險野豬林……在一個接一個的打擊迫害中,林沖的反抗性格逐步發展和增強。儘管如此,他依然想從妥協退讓中尋求苟安,沒有放棄“掙扎着回來”的幻想。林沖思想性格上這種矛盾鬥爭,在“風雪山神廟”這一回中,達到高潮,發生了突變,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終於掙斷了逆來順受、忍辱求生的思想繩索,反抗性高度昇華,走上了造反、起義的道路。

第十回一開頭,作者先寫了李小二和小酒店,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安排。林沖被誣陷下獄,刺配滄州,在難中忽然間遇見故人李小二。作者順筆交待了林沖在東京時曾救助過他,使李小二免遭官司,還爲他賠了錢財,又接濟他路費。這一簡短的插敘,既表現了林沖扶危濟困的性格特徵,又使李小二夫妻感恩戴德的行爲顯得合情合理。林沖告訴李小二“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相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裏。”對自己遭受統治者陷害的冤情,講述中雖含有怨意,但更多流露出的卻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由此可以看出,林沖此時的思想性格,還沒有完全擺脫忍辱負重、聽天由命的軟弱的一面。他心中仍舊抱有刑滿釋放、重獲生路的願望。林沖還對李小二說:“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兩口”。這淡淡的一句話,分量卻不輕:它表明扶危濟困的英雄林沖,身在危難之中,依然不顧自己的苦難,一心爲別人着想的高貴品質。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篇二】

說起這篇文章,還要從讀研期間做家教的經歷談起。爲了養家餬口,讀研期間帶了幾個初中學生,指導他們學習語文。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對他們閱讀的指導,鼓勵他們多讀書。我幾乎給每一位同學都講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小說,當時《水滸傳》也是中考必考內容,而我也希望通過一篇的“解剖”,爲學生提供閱讀經典小說的方法。果然,幾位同學在我的指點下,將整部《水滸傳》讀完了,還時不時交流心得體會,我自然十分自豪。既然要講這篇小說,我就想一定要讀出自己的體會,也要給學生講出自己對這篇小說的理解,讀了幾遍之後,有了一些心得體會。但畢竟不夠系統,也不夠深入,這時我想起了金聖嘆的評點本,於是便去圖書館借到了金聖嘆的注本。不得不說,金聖嘆是一位藝術感非常強的評點家,他對細節的揣摩、對人物的分析以及比較閱讀的方法,都很有啓發性,可以說他纔是施耐庵的“知音”,是理想的讀者。隻言片語的評點,往往包含着十分豐富的信息,我正是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金聖嘆的點評有機融合,形成了自己對這篇小說的獨特解讀。

2012年,我開始試着發表文章,首先便想到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及金聖嘆的評點,於是便糅合成一篇文章《金聖嘆的評點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能這篇文章更像是材料的堆積,後來一直沒有發表。過了三年,當我把粵教版語文教材的部分篇目研究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人教版教材。2015年高考之後的'20天,我又對這篇文章進行重讀,連續寫成了4篇論文,分別是《細微之處見功力》《十五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處細節探究》《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細節探究》以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事視角探究》。前3篇文章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是屬於“細讀文本”的產物,文章題目中雖然都有“細節探究”的字樣,但內容並沒有什麼重複。第一篇抓住了“營前”“迎着朔風與揹着朔風”等細節,對作家的縝密心思進行分析;第二篇專門闡述“此間東門外十五里有座草料場”中的“十五里”的妙處,爲什麼不是三五里或者四五十里,這個“十五里”肯定不是作者隨便虛構的,而是經過了生活邏輯方面的推算。第三篇專論李小二的“狐疑”,即透過李小二的眼光來看兩個陌生的客人,即陸虞候和富安。這些心得,多數是在讀研期間研讀的成果,現在按照中學論文的模式,將其形成了教學論文。第四篇專門闡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敘事視角,是借用了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研究成果。文章寫成之後便陸陸續續投了出去,但剛開始效果並不理想,很長時間文章都沒有機會面世。

2015年11月,終於等來了第一篇關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論文的發表,即《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細節探究》,發表在《語文報·教師版》第310期。過了三四個月,《中學語文》雜誌要發《十五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處細節探究》,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學語文》雜誌上發表文章,當時感覺很開心。2016年的5月份左右,《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輯張曦女士通知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事視角探究》通過了複審,如果通過終審的話就會發表在該雜誌的第8期上。2016年9月初,我剛到教研室上班,有一天突然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上看到了《細微之處見功力》的發表,當時感覺很意外。這四篇文章的發表,說明了我對文本細節研讀的方向是正確的,中小學教材的文本解讀確實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而且,文本解讀與我讀研時期的專業高度契合,最終成爲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說,這些文章的寫作與發表,正是對文本進行“窮追猛打式”的解讀的結果,是“秋風掃落葉式”的解讀。這種解讀,不是一般的教學閱讀,而是“細讀”,抓住文本的細節,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從細節之處探究文本的精妙與藝術成就。

後來,我將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的確定結合了起來,這一點也成爲我教學研究的新方向。順着這個方向,我寫成了幾篇關於教學內容重構的文章,也陸續發表了一些。2015年12月份,我開始寫作《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重構》一書,這時我就在想,可否將此前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解讀成果有機轉化爲“教學內容”的研究,過了一個月,我將想法付諸實踐,形成了《轉變“要素板塊框架”,重構小說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2017年第4期上。至此,五篇文章形成了一個從文本解讀到教學內容研究的內在脈絡,最終全部發表。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機會給學生講這節課,教學設計與教學課例一直沒有寫作。

去年10月份,我從廣州二中跟剛回來,有一次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突然對“管營”這個不起眼的人物產生了興趣,因爲這個幕後主使、罪魁禍首最終安然無恙,對文本進行前後勾連,寫成了《一個被忽視的人物——略論<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管營”》,不過這篇文章還沒有發表,是一條“漏網之魚”。

這幾篇論文的寫作,我有兩個心得體會。首先是要有獨立的文本解讀的意識,通過行動與實踐,形成過硬的解讀能力,最好能夠在細節處深挖,讀出作家的匠心所在。教材篇目,還有大量的“空白”,等着教師去“填空”。當然,這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靜下心來,真正回到文本本身。第二就是要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用一定的語文觀或者教研觀,去指導論文寫作。例如我自己最基本的語文觀就是,要通過文本解讀確定這節課“教什麼”,即教學內容。我在寫文章時,便會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去指導我的教學研究。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便會形成一個系列,將來出版成書,也就指日可待了。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篇三】

一大篇文字之中,先是星星點點的小火,隱隱綽綽地由老軍“向火”引起,中經草料場大火燃燒後,又忽明忽暗地以老莊客的“向火”了結,這與情節漸漸推進,矛盾步步激化;與林沖性格漸漸發展,以至於昇華突變,都自然而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能達到如此和諧神妙的藝術境地,實在是罕見的!

“風雪山神廟”這一章對風雪的描寫,也是成功的,與人物性格的變化,故事情節的進展,鬥爭高潮中環境、氣氛的烘托緊密結合,其作用與藝術效果跟寫火有異曲同工之妙。試看林沖剛到草料場,“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矛盾衝突的浪頭也漸漸涌起;到林沖買酒時,“那雪正下得緊”了,情節的緊張氣氛也在不斷增濃;最後到林沖在山神廟前手刃仇人時,“那雪下得更猛”。這些描寫不但很好地渲染了氣氛,爲塑造人物服務;而且對雪的本身描寫也生動逼真。從“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到“那雪正下得緊”,接着“越下得緊”,到最後“那雪越下得更猛”;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下雪各個階段的不同特徵,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恰當地表現出來,使人讀了如臨其境。魯迅先生在他題名爲《“大雪紛飛”》的雜文中,曾經這樣說道:“《水滸傳》裏的一句話‘那雪下得正緊’,就是接近現代的大衆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這種評價是中肯而又恰當的。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篇四】

在滄州,陸虞候等設計讓林沖看守草料場;大雪壓倒草廳,林沖到山神廟避雪。陸虞候指使人火燒草料場,加害林沖;林沖獲知真相,在山神廟前殺了陸虞候等人。

也許有人會說,林沖怎麼可能是平民英雄呢?人家分明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好不好?八十萬禁軍教頭很牛B嗎?官很大嗎?實際上大謬不然。禁軍是宋代正規軍,禁軍教頭是宋代軍中教授武藝的人員。所謂八十萬聽起來很氣派,實際上這只是宋代初期的數字,到了林沖的時代,早沒這麼多了。那時候有多少教頭呢?5700多名!也就是說林沖不過是5700分之一,他這個教頭之上是都教頭、虞侯、都虞侯、指揮使、都指揮使。

都指揮使是正五品,教頭從八品下。古代官品每品分正從兩級,四品以下的官,每級又分上下兩階,他是從八品下。縣令正七品上,這一比較,擱今天的話講是連排級幹部。復員回來,在單位裏也就是一個一般的辦事人員。所以說,林沖其實也就一個普通公職人員,沒有機會受hui的那種。說他是平民,也不算太牽強。當然,我說他是平民英雄,根本就不是因爲他的身份,而是因爲他的個性。

儘管有一身好武藝,林沖卻是一個安於平凡的人。他不想升官發財,也無建功立業之志,他只想守着自己的妻子和家人過一份平凡人的生活。他曾經爲此志得意滿,因爲他的確有了一份平凡人自滿自足的生活:他有工資,不愁生活來源,他不是奢侈享樂的人;他有美麗的妻子,他不是一個花心的男人;他有朋友,可以交流武藝……如果日子就這麼正常地過下去,他就是我們中的一個。

然而,平地起風波,妻子的美貌成爲一種原罪,毀滅了他的這份正常人生。他被身爲全軍總參謀長的高俅陷害,旦夕之間成爲囚犯!不獨如此,還多次身陷死地,若非有人相救或一些巧合,恐怕死也死得很窩囊吧!在這樣生活破碎,人生被毀的情況下,有一身好武藝的林沖,是怎麼想的呢?他雖然明知是受了陷害,但他卻不曾有過絲毫反抗的念頭,他只當是自己命犯小人有此一劫,硬生生地忍受下來,很快適應了自己的囚犯角色,只想着把刑期服完了,回到家裏,與妻兒老小團圓,再重新開始生活。

林沖身上真的沒有一點所謂英雄氣質。他想着的始終是老婆家庭,而非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什麼的,他雖然經常救濟弱小,結交江湖朋友,但他也從不以爲此乃義行,更不當自己是義人。他是真的沒有這份所謂俠義之人的自覺。他渴望永遠都能擁有一份安靜的生活。他對現存社會秩序沒有不敬想法,高俅陷害他,他也沒有把高俅放大成整個體制,而後全面否定;他被判刑,他老老實實服罪,很快就適應了自己的囚徒身份,他認同的仍然是這個把他冤枉成罪犯的社會。他絲毫沒有想過自己的一身武藝可以改變所有這一切不公平的結局。

我們每個普通人,面對生活的苦難,只能默默承受忍耐,林沖亦如我們。我們怎麼想怎麼做,他也是怎麼想怎麼做,這就是我認爲他是平民英雄的原因。而林沖之所以能成爲平民英雄,就在於,忍到最後,我們是忍死了或忍成了奴才,而林沖在最後,終於走上了反抗之路。我們和林沖的生活何其相似乃爾,除了最後的結果。所以,我說,林沖就在我們心中,因爲我們在忍無可忍的時候也是想反抗的,但我們或許不缺林沖最後暴發的勇氣,卻缺了他最後暴發時的能力。林沖只比我們多一樣——武藝,我們渴望成爲他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