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雪國》優秀讀後感大綱

《雪國》優秀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我曾有一本川端康成全集,被表姐借去,後來便不知所終。那本書裝訂精美,翻譯也雅緻,可惜我從不記得出版社,如今已無從查找了。被借走時我並不情願,因爲「雪國」剛開篇,對下文滿懷期待。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們都還是中學生呢。不久前我在書店看到「雪國」,才發覺斷裂的驚艷、落空的期待,如細雪落入寒夜,穿過記憶的隧道,「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

《雪國》優秀讀後感

當我心中掛念着開篇列車上詢問弟弟近況的女孩,其他瑣事都隱沒不見了。

先不說那女孩 ------

她死於火災,掩卷的此刻,我心中十分寂寞。有不少人說過我像日本人,如果屬實,也許是精神上的親近所致。川端康成筆下的悽美與悲哀、頹唐與恐怖,於我是不言自明的現實。他的追隨者、叄島由紀夫的「人間失格」,我讀罷大哭一場,送了人,從此不敢再看。東山魁夷畫作中冷色調的溫情與幻夢,是我闔上眼便能見到的故鄉。我不知道有沒有「心鄉」這樣的說法,來解釋我心的依戀與憂愁:只要在列車上凝視窗外,或者安心闔上雙眼,它就歷歷分明地呈現。那裡有森林、湖泊和葦草,晴天陽光下是交相輝映的綠,雨天空氣裡有冷冽的「水味」

------

一種溼氣滲透植物、泥土和皮膚的特殊氣味。我可以挨着樹幹,光腳踩在土地上,看光或者雨從天而降。生命真美,美極了,我感恩不知名的神靈,護佑這脆弱而易逝的福地。我能理解爲什麼日本會有「山之日」、「海之日」這樣古怪的節日,大概是出自同樣的憐愛與敬畏之心吧。

「雪國」的圖景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亞熱帶季風中成長的我既沒見過沒膝的雪,也無法想像大雪封山的風俗民情。也許正因爲這份陌生感,雪的意象在我,代表着「現實之外」,提示一個不思議之事發生的場所。卡夫卡「城堡」的第一句是「K抵達的時候,夜已深了。村子被深雪覆蓋着。」川端康成「雪國」的第一句是「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了。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雪的作用是覆蓋,此前習得的常識和因此產生的期待,都暫時被埋藏了。雪是清冷潔白的,是天降、命運的,是川端康成所說的「徒勞」。然而被埋藏的生之熱望與污濁又從未消失,因此纔有了文末的一場大火。在雪的空白底色中,心靈和外物消融了界線,澄淨的氛圍如同鏡面,映照作者心之所向。因此這兩部作品都帶有象徵主義色彩

------

似乎一切人事都是符號,是指向心靈虛境的路標。隨着火焰燒灼,銀河垂落,作者的夢醒了,主人公也是時候回去了。然而我不喜歡象徵主義的詮釋,尤其雪畢竟不是鏡子,作爲背景有特定的內容,映照事物也有朦朧無常的特質。藝妓的髮膚不是被白雪映襯得分外嬌美嗎?其中的愛情、慾念與妄想也不是作者心緒的`投射,而是故事中的真實,所謂poetical

truth:如果看作與創作者相關的、平常所說的「真實」,反而有損這純粹的真實(或曰「故事性」)。這也正是日本文學唯美傳統的體現,所謂「捕捉生命的閃光」,一瞬間的真實是虛無中的絕美,正如生命之於死亡。如果要尋找生命恆常的價值,如同苛求故事之外的真實,其實質是對故事的否定,亦即對生命的否定,此處川端康成的敘事風格與人生哲學是平行、一體的。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