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1

說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們爲人父母的成長過程,我們在父母這個學堂裏也在不停地學習和進步,真不知道是我們教會了孩子還是孩子教會了我們?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

做父母的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用跑在最前邊,但也不能從開始就掉下來”這大概是所有家長的心聲。家長急功近利是教育的重要誤區,每個孩子的體質、性格、反應能力等都不相同,切勿簡單攀比。強迫寶寶孩子只會揠苗助長事得其反。

作者首先通過對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狀況的分析,從長遠效益和世界發展的宏觀角度,另闢蹊徑解讀“中國國情”這一焦點,提出要教育全球化、人才國際化。本書大量引用現代西方先進教育理論和經驗,通過對中國教育現狀的反思以及對取自現實生活的實例分析,重點論述了父母拉所關心的“興趣班”、兒童社會交往和師生關係等方面的話題。倡導父母們摒棄跟風時尚、急功近利的心態,針對個體孩子進行細緻的觀察、審慎的思考,堅持學習現代科學教育理念,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靈與孩子一起成長。

我想最需要做的應該是與子女溝通與交流。你真的瞭解你的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嗎?你知道他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父母們也許會說,現在的社會競爭太激烈,自己這樣做是爲了給孩子的將來。可是,讓孩子這麼小就承受如此壓力,他根本無法健康的成長。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權利,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個標準,只有一個模式,那太單調,太乏味了。還不如從關心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孩子的才藝培養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才一點點大,手指還很嬌嫩,甚至手指關節和肌肉還沒完全發育好就被送去學鋼琴。家長根本不考慮孩子合不合適,喜不喜歡。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愛鋼琴,喜愛音樂。有時候這樣做不是培養了孩子而是耽誤了孩子。父母要孩子學才藝,應當充分了解這項學習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愛好。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說:"欲讓孩子成才,最好的方法是根據他的性格、愛好和某個專業所必需的客觀條件,因材施教。而愛好,則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覺得做父母的應該瞭解不管讓孩子學什麼,目的都不是要培養天才,而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質。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體味到更多的人生,更多的快樂。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個不斷思考的過程,需要慢慢讀,細細品。從中得到一個心得:父母需要與孩子平等,並不要用自己以往固有的觀念來要求和看待孩子,要能蹲下來與孩子眼睛平視,耐心去聽聽孩子的心聲,從心裏上要與孩子感覺是平等的,不是居高臨下的。只有這樣,你纔有可能瞭解孩子的世界。我感覺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不斷挑戰父母的智慧和耐心的過程,做父母的首先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至少在自己的家庭儘可能引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來與孩子相處。

這本書給我的感想特別深,也懂得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識。未來想要成爲一名教師的我,從中學習了很多。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2

常常有人看到我桌面上堆積的一些書,或者是看到我從包裏隨手掏出一本書來,他們常常說:“哇,真佩服你,看你爲了培養兒子花費了不少功夫!你兒子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就啞然失笑,在他們看來,好像看這些書是要花費好多功夫,是爲了孩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自己可望而不可即一樣。其實在我看來,我看這些書的過程,爲大鵝尋找一些作畫的材料的過程是僅僅是爲了滿足自己而已!爲了彌補以前缺失的圖畫書的教育(要知道看那些精美的圖畫書是多麼美好的享受),爲了彌補以前缺失的美育教育(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美術的,可惜一直沒有機會),爲了彌補以前缺失的音樂的教育(我的音樂教育也就僅僅限於小學的時候的音樂課,初中和音樂老師彈過一首鋼琴,大學彈過一首吉他曲,和那沒有堅持到最後的合唱團)這些的這些都是我所喜歡的阿,我從沒想過要把我的兒子培養成爲畫家,音樂家或者是神童,我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喜歡和快樂傳達給他,如果他也能從中獲得樂趣是最好的,不能,那我自己本身也就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所以看到《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裏面的《和孩子一起學習》我就深有感觸!

我一直強調: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可以促使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在《論進取》中我也意識到正是孩子的出現促使自我萌生了再次學習的想法,進而在書本中汲取力量,尋求促進自我的方法。所以說是“孩子改變了我,促使我成長進步”!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深華我們內心的過程。我們從孩子身上,觀察到生命的進展,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領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諦。孩子給我們的人生教育,任何書本給我們的知識都更加豐富,很多父母就是在有了孩子之後,突然發現自己原有的知識不夠了,固有的思想觀念受到了重大的衝擊。於是又從新拾起了書本,認真鑽研育兒理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的成長過程,個性品行,有了新的認識,審視自己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得到一個修復、改進、成長的機會!”

所以我摘抄下書裏“給父母的建議”,雖然很多時候我也是這麼做的,但是要總結,要提醒自己

1、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捕捉髮現孩子特殊的愛好;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而不是你體孩子選擇要學什麼

2、如果你遺憾自己沒有學過鋼琴,請你自己去學而不是強迫孩子實現你自己的夢想

3、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音樂藝術才能,最好從孩子出生開始,在家裏營造音樂藝術的氛圍

4、一旦確認孩子可以參加興趣班,家長也一定積極的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

5、做孩子的榜樣,業餘時間多看書學習,多開發新的愛好和能力。也多帶孩子外出遊玩。

6、對孩子解釋自己的工作,不要僅僅把它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

7、多看教育類書籍,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胸有成竹的迎接孩子的每一處里程碑。一句話:和孩子一起成長!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3

最近讀了一本書,小巫老師的《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選擇這本書來豐富自己是因爲自己既是媽媽又是老師。從哪特方面講這本書都是很值得去讀的。這本書延續了小巫的一貫風格——透徹的分析、嚴密的論證、大量的引用和深厚的心理學背景。

有一段文字我頗喜歡:兒童從父母那裏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他們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父母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賦予孩子足夠的內心力量,讓他無條件的愛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建立真面的、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堅實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在長大後,坦然地面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處,坦然地接受環境與自己的差異,並且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與“社會”這個龐大的概念和平相處。

當兒童天性與所處的環境產生矛盾的時候,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舉足輕重。

如果父母接納、支持、鼓勵孩子,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是優秀的,我們相信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永遠愛你。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目前的問題。”孩子就不會否認自我、壓抑自我,他依然快樂地接受自己,自由的發展自己,健康地成長。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是無能的,不必被動地任人宰割,只要積極地想辦法,就能擺脫困境。將來他遇到困難和阻礙,也會對自己負責,一方面平靜地看待自己和環境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面主動着手改變現狀,而不是盲目怨天尤人。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而是站在“社會”這一方,批評、指責、糾正孩子。對孩子說。“人家都那麼好,怎麼就你不行?你怎麼這麼差勁?你讓我們丟臉!你給我們找麻煩!”並且強迫孩子去“適應”環境,孩子就會覺得“這都是我的錯,我是一個壞孩子,我不值得生存!”強行的壓制和修理,會讓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棄;也會讓他們積存憤怒和怨恨,導致他們將來仇視社會,做出更加叛逆的舉動。由於父母強迫他們壓抑自己的天性、放棄個性、順從環境、變得跟其他人一樣,將來他們一旦遇到困難,就會要麼認爲“這都是我的錯”要麼認爲“這都是別人的錯”,要麼懷才不遇、憤憤不平,要麼感覺無能爲力,不能對自己負責。

這本書給我的收穫是,在大人可以控制的範圍裏,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讓她的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做父母是這樣,做老師也要盡力而爲纔是!

我想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就是長大以後擁有的一筆最好的財富了。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4

有了孩子之後,有時間開始看育兒方面的書。知道了小巫,小巫是學教育學的、在海外工作生活過,老公是新西蘭人,一箇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爲這樣的背景給了她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更爲開闊的視野吧!看了她寫的前面兩本書《給孩子自由》和《和孩子劃清界限》,受益非淺,於是利用假期又看了小巫寫的《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一書。

本書分爲三大篇,上篇《教育國際化》,作者分析了中國教育現狀,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國際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談論到關於兒童文學、關於手工、閱讀、興趣班等問題,倡導家長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讓孩子做孩子》則是通過事件展示孩子間的衝突、交際等問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看完書,感慨萬千,現就文中關於孩子的“缺點”,談談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劃清界限》中,還是一個章節的題目,當時我嚇了一跳。怎麼可能呢?看了書才明白小巫的觀點:“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爲看作是“缺點”,必須“糾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敵”。一旦你對這些“缺點”宣戰,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

在《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成》這本書裏,小巫也談到了這個問題,還提到了中美兩國的老師、家長看待孩子的不同態度:“美國老師和家長的看法與做法恰恰相反。在他們看來,人只有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裏,纔會有足夠的動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納孩子,才能給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而孩子必須對自己感覺良好,有足夠的自信,方是成長的真正動力。

更何況,到底什麼是孩子的缺點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順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徵。但是成年人出於內心的恐懼,不能夠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貶斥爲“缺點”並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覺對此無能爲力。這種恨鐵不成鋼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勵孩子進步,反而是對孩子極其沉重的打擊。”

這些話,我覺得說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們定義的“缺點”本身就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事實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謂優點和缺點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謹慎和畏縮、乖巧和懦弱、張揚和驕橫……都是人的性格特點在不同情況下反映出來的不同側面,甚至是別人出於自己的價值觀、個人好惡主觀給貼上的標籤。

第二,很多情況並不是孩子怎樣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於讓孩子達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懼把自己的“缺點”(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遺傳“給孩子。其實,據我觀察,孩子的性格特點確實有一些遺傳因素,另外家長的思維定式、行爲習慣也會非常強地影響到孩子,使孩子形成類似的特點。

第三,我覺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細心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點,因勢利導,讓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點用在最能發揮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長處了。

第四,保護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養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爲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始學習。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於進取的最原始的動力,也是人最可貴的心理優勢。由於害怕孩子“驕傲”而打擊孩子的自信,我覺得是得不償失。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更清醒、更準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驕傲”“不驕傲”上面。

小巫還舉了茵茵和文文這兩個鮮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學校一樣,小巫的兒子Sam所在的雙語國際學校也邀請家長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小巫作爲家長,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上午去他們年級A班當志願者,協助老師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絲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內容是幫助辦理兩名英語進度比較緩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認識了茵茵和文文這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相處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們能夠在這所學校上學,能夠從師於白絲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氣。換個環境,他們會遭受到怎樣的打擊、抱怨、歧視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靜、怯懦、小聲說話、不會認字、不能回答問題,等等,都會被列舉成“缺點”吧?他是不是每天都會承受“改正”的壓力呢?在一個以成績論英雄的養育文化裏,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學生,也多半會貼上“笨”、“儍”的標籤,被孤立、鄙視、冷落、乃至淘汰。而白絲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時候,對負面用詞慎之又慎,卻毫不吝嗇溢美之詞”此時,我想在自己的教學中也會面對類似於茵茵和文文這樣的孩子,我更加堅信了自己曾經的認識“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開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態對待孩子,用愛和耐心澆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在父母心中,在老師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優秀的,都是沒有缺點”作爲一名普通教師的我,應和家長共同努力,努力引導孩子做好每天該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讓我們用花苞的心態對待孩子,用愛和耐心澆灌孩子。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

小巫在書中還寫了好多自己的觀點,希望還沒有看過小巫《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這本書的朋友抽時間也看看,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會有和我不同的收穫。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5

做父母的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用跑在最前邊,但也不能從開始就掉下來”這大概是所有家長的心聲。家長急功近利是教育的重要誤區,每個孩子的體質、性格、反應能力等都不相同,切勿簡單攀比。強迫寶寶孩子只會揠苗助長事得其反。

家有兒子初長成,最近開始關心早教方面的書籍,學校開展書香滋養工程。《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一書漂亮的封面將我吸引,隨手拿起翻看,發現本書大量引用現代西方先進教育理論和經驗,通過對中國教育現狀的反思以及對取自現實生活的實例分析,重點論述了父母們所關心的“興趣班”、兒童社會交往和師生關係等方面的話題,倡導父母們摒棄跟風時尚、急功近利的心態,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靈與孩子一起成長。個人感覺值得一讀。尤其是說父母跟風,急功近利的那幾段使我聯想起幾年前市上熱賣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當時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瘋狂採購,將其視爲教子寶典。事實上天才難克隆,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對子女的培養也需因人而異。父母在借鑑別人的經驗之前,我想最需要做的應該是與子女溝通與交流。你真的瞭解你的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嗎?你知道他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父母們也許會說,現在的社會競爭太激烈,自己這樣做是爲了給孩子的將來創造更好的條件,可是,讓孩子這麼小就承受如此壓力,他根本無法健康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權利,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個標準,只有一個模式,那未免太單調,太乏味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爲天才,也沒有必要把每個人都塑造成天才。其邯鄲學步,還不如從關心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

對孩子的才藝培養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才一點點大,手指還很嬌嫩,甚至手指關節和肌肉還沒完全發育好就被送去學鋼琴,真的好可憐。家長根本不考慮孩子合不合適,喜不喜歡。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李雲迪那樣喜愛鋼琴,喜愛音樂。有時候這樣做不是培養了孩子而是耽誤了孩子,害了他。就孩子學鋼琴,我想提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要孩子學才藝,應當充分了解這項學習的目的、過程以及對孩子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喜好,如果硬逼着一個不喜歡鋼琴的孩子學鋼琴,實際上培養的是音樂的仇人,而不是培養他們熱愛音樂。應當去掉那些功利的想法,讓音樂教育還其本來面目。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說:"欲讓孩子成才,最好的方法是根據他的性格、愛好和某個專業所必需的客觀條件,因材施教。而愛好,則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二、切勿相互攀比。

三、家庭輔導很重要。

學鋼琴是個漫長的過程,手形的塑造、基礎的訓練、對節奏的把握、對音樂的理解,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父母在輔導過程中切勿急於求成、過於急躁,要孩子自發性的操練,在培養興趣與練習技巧間取得平衡。

我覺得做父母的應該瞭解不管讓孩子學什麼,目的都不是要培養天才,而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質。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體味到更多的人生,更多的快樂。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6

卡萊爾曾經說過:“任何一本書的影響莫過於使讀者開始作內心的反省。”作爲教師,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時常會經歷很多的岔道口,當我四處張望尋找新的座標時,往往會感到彷徨,這時一本好的書會幫助我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向。

“我的孩子沒有缺點。”——這是我在小巫所寫的《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一書中所看到的觀點:“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爲看作是“缺點”,必須“糾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成爲了你的“假想敵”。一旦你對這些“缺點”宣戰,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這段話讓我反覆的捉摸起來,到底什麼纔是孩子的缺點呢?後來,我發現其實世界上的很多事都有兩面性,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呢?不符合成人標準的就是錯嗎?也許他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徵。一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想這些小小的偏差並不是什麼缺點?古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正是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實踐、摸索過程中尋找着正確的方向。這讓我感受到:教育者要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分清孰輕孰重。即使是能力較差的孩子也要在充滿自信的環境中成長。

一雙會欣賞的眼睛要去欣賞些什麼呢?我想首先要忽略孩子的過失,如果眼光總放在孩子的過失上,那麼就真如同書中所說:孩子成爲了我們的“假想敵”,每天在跟孩子較勁。其實如果我們每天多看看他們的天真、他們的一點點進步、他們的一個優點,用愛去包容每一個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真如書中所說:“我的孩子沒有缺點。”他們只是在一次次的過失中成長,記得在中班時我教過這樣的一個孩子,他非常的好動,喜歡吸引老師、小朋友的注意力,總是去欺負別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每天中午午睡時他進入睡眠室都會把所經過牀上的被子打亂,惹得小朋友們都連連告狀,當時我真想去制止他,但轉念一想,這樣我就不能瞭解他到底想要做什麼,於是我沒有理會他,後來,我發現他每次做完這件事時都會等小朋友去告狀,然後等着老師來制止他,我想他是希望老師小朋友多關注他,於是,我將計就計,不去理會他。後來,我發現他每天中午都會幫助臨牀的小朋友疊被子,因爲他曾經在寄宿制幼兒園生活過一年,所以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強,別的小朋友不會做的事情他會做得很好,大家都很羨慕他。於是在一次放學後,我便在他媽媽面前重點的表揚了他。第二天中午,我發現他變了,他沒有去打亂小朋友的被子,而是隻要我一看到他,他就會注意到我,並且變得有點羞答答的,慢慢的我發現他變得很乖,他似乎找到了吸引老師和小朋友注意的方法,從那以後,在班內我就去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表揚他一點一滴的進步,很快的,他同小朋友在一起時也找到了友好相處的方法。從那以後,我也找到了一種教育的好方法,那就是帶着一雙會欣賞的眼睛去看周圍的孩子,我發現我的孩子就像書中說得那樣“他們沒有缺點”,不午睡的孩子,當我發現她閉上眼睛躺好時,我會誇她的進步,會把她一點點的進步放大、放大、再放大,讓她知道經過努力,她今天是最棒的!讓他們在自信中成長,讓孩子們更清楚自己的成長方向。

這本書中給我的啓示還很多,我想教育的路上永遠不止是一條路,愛孩子就要會欣賞孩子,幼兒教育工作很複雜,在這條擁有無數岔道口的路上,我會邊走邊讀、邊讀邊思、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7

看了小巫寫的《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一書受益非淺,本書分爲三大篇,上篇《教育國際化》,作者分析了中國教育現狀,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國際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談論到關於兒童文學、關於手工、閱讀、興趣班等問題,倡導家長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讓孩子做孩子》則是通過事件展示孩子間的衝突、交際等問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看完書,感慨萬千,現就文中關於孩子的“缺點”,談談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劃清界限》中,還是一個章節的題目,當時我嚇了一跳。怎麼可能呢?看了書才明白小巫的觀點:“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爲看作是“缺點”,必須“糾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敵”。一旦你對這些“缺點”宣戰,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

在《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成》這本書裏,小巫也談到了這個問題,還提到了中美兩國的老師、家長看待孩子的不同態度:“美國老師和家長的看法與做法恰恰相反。在他們看來,人只有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裏,纔會有足夠的動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納孩子,才能給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而孩子必須對自己感覺良好,有足夠的自信,方是成長的真正動力。

更何況,到底什麼是孩子的缺點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順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徵。但是成年人出於內心的恐懼,不能夠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貶斥爲“缺點”並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覺對此無能爲力。這種恨鐵不成鋼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勵孩子進步,反而是對孩子極其沉重的打擊。”

這些話,我覺得說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們定義的“缺點”本身就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事實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謂優點和缺點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謹慎和畏縮、乖巧和懦弱、張揚和驕橫……都是人的性格特點在不同情況下反映出來的不同側面,甚至是別人出於自己的價值觀、個人好惡主觀給貼上的標籤。

第二,很多情況並不是孩子怎樣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於讓孩子達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懼把自己的“缺點”(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遺傳“給孩子。其實,據我觀察,孩子的性格特點確實有一些遺傳因素,另外家長的思維定式、行爲習慣也會非常強地影響到孩子,使孩子形成類似的特點。

第三,我覺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細心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點,因勢利導,讓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點用在最能發揮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長處了。

第四,保護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養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爲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始學習。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於進取的最原始的動力,也是人最可貴的心理優勢。由於害怕孩子“驕傲”而打擊孩子的自信,我覺得是得不償失。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更清醒、更準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驕傲”“不驕傲”上面。

小巫還舉了茵茵和文文這兩個鮮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學校一樣,小巫的兒子Sam所在的雙語國際學校也邀請家長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小巫作爲家長,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上午去他們年級A班當志願者,協助老師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絲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內容是幫助辦理兩名英語進度比較緩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認識了茵茵和文文這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相處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們能夠在這所學校上學,能夠從師於白絲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氣。換個環境,他們會遭受到怎樣的打擊、抱怨、歧視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靜、怯懦、小聲說話、不會認字、不能回答問題,等等,都會被列舉成“缺點”吧?他是不是每天都會承受“改正”的壓力呢?在一個以成績論英雄的養育文化裏,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學生,也多半會貼上“笨”、“儍”的標籤,被孤立、鄙視、冷落、乃至淘汰。而白絲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時候,對負面用詞慎之又慎,卻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此時,我想在自己的教學中也會面對類似於茵茵和文文這樣的孩子,我更加堅信了自己曾經的認識“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開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態對待孩子,用愛和耐心澆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在父母心中,在老師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優秀的,都是沒有缺點”作爲一名普通教師的我,應和家長共同努力,努力引導孩子做好每天該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讓我們用花苞的心態對待孩子,用愛和耐心澆灌孩子。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

小巫在書中還寫了好多自己的觀點,希望還沒有看過小巫《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這本書的朋友抽時間也看看,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會有和我不同的收穫。作文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8

記得小巫有本書叫《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我沒看過。但嚴重同意她的這個觀點——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另外一個我超佩服的育兒專家——尹建莉強調,爲人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心中裝着這些大師們的箴言和教誨,我也孜孜進取以在育兒的路上少些磕伴和荊棘,讓兒子成長的道路充滿陽光。

可是,陶陶小盆友的每個成長階段都伴隨着我的困惑。看別人教育孩子,自己有一大堆的理論辯之駁之,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就應了“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這句話了。所以每每和至親好友聊起教育孩子的問題,再也不敢因“老師”的身份而自居,因爲陶陶小盆友經常爆出各種問題,把我這個當媽的戳在白花花的日光燈下,讓我無所適從。

陶陶最近的表現和以往又不同了。他每天表現得特別“妖刀”,像個小女生耍小性子,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媽媽,我不喜歡你了,你都不讓我看巧虎,你都不讓我吃糖,你都不讓我玩割繩子……”諸如此類的話。對自己不良行爲的辯解能力大大增強。對爸爸說:“爸爸,我不喜歡你了,你都不早點回家讓我玩割繩子!”早晨,陶陶不洗手就吃東西,我和爸爸一起說他,這樣就得去醫院了,陶陶竟然拿起他手裏的乒乓球拍打我和他爸爸,我剛要和他發作,他爸爸示意我別把這事弄大了,反而強化了他這種意識。陶陶還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趕緊給我整,要不我揍你!”

……

對達不到的要求,要嘛哭,要嘛鬧,還每天嚷着讓我聽他的話。

都說孩子的表現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來的是大人的一言一行。這一點我也一直在反省,像陶陶說的“……要不我揍你!”我的確這樣“威脅”和“恐嚇”過他的,動之以情和曉之以理陶陶都不理會的時候的喪失理智之舉。這一點還是要逐漸改掉的,因爲這樣的威脅和恐嚇顯見的對教育孩子一點用處都沒有,沒有讓他打心眼裏服你,反而讓他學會達到自己目的方法。孩子動手大人,也是因爲我動手打了他的緣故。

不知道是不是我這個媽媽的半吊子理論看的太多,執行的又不到位,所以管孩子時經常出現夾生的現象。既不想大孩子,還想要自己的威信,讓他怕自己,真的很難。可我又沒有做到真的一下都不打他!

想想,只靠溫柔的勸說,孩子有的時候能聽進去,有的時候就聽不進去。有的時候還真的需要大人堅決些!這堅決還必須保證變爲一貫的作風,否則哪一次心軟必然成爲漏洞,孩子下次便拿着這漏洞,或哭或鬧以要挾。其實這也是我性格里的弱點,優柔寡斷,缺少嚴格的一面。古語云:“教不嚴,師之惰”,我們現代人教育孩子時出現的矛盾、疑惑,起止是“師之惰”,更是父之惰、母之惰。

《愛的藝術》裏邊說,母愛是唯一一種以分離爲目的的愛。有了孩子之後對這種說法體會深了很多,如何能在孩子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像鳥兒單飛、走獸獨自覓食時候掌握好自己的生存技能呢,這不僅是“養”能賦予的,更是“育”的責任所在。這一路,則需要爲人母的人不斷學習——-反省——再學習!

現在需要反省的是,和陶陶在一起的時候,我這個當媽的還不能百分百的投入。看巧虎時,自己偷偷看小說;中午睡覺,陶陶叫我,我大聲吼他;對陶陶沒有以前有耐心;和他一起玩別的,也總是心不在焉。這些和我自己的心緒有一定的關係,更多的是教育孩子的態度有些鬆懈。還是古語:“教之道,貴以專”,真是亙古不變的箴言啊。都說孩子三分鐘熱血,教育孩子的路上,只有父母始終堅持,纔能有好的收穫。

孩子的成長也是單行道,錯過了,沒有回頭的機會。做父母的要時時自省,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9

說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們爲人父母的成長過程,我們在父母這個學堂裏也在不停地學習和進步,真不知道是我們教會了孩子還是孩子教會了我們?

讀了《跟上孩子教育的腳步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書裏面的教育方法,我覺得很適合我的孩子,也適合作爲家長的我們。我的女兒不是很出色,但也有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學習上進步非常明顯,有一定的獨立自主的能力,能主動學習;有一定的責任心和愛心,能體諒、尊重父母,與小朋友和睦相處。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如粗心、嬌氣、愛看電視等。

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要求孩子要有愛心,要愛國家,愛父母,愛社會,必須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努力學習,不可懈怠。

小學時期,孩子還比較聽話,好管教,容易養成好習慣,這時我對孩子以嚴爲主。孩子只要小時侯養成好習慣,大了寬鬆一點兒也出不了格。這也就是關鍵期,任何教育都有關鍵期,在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的行爲習慣最爲有效,如果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學階段,它是建立常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最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易見效,抓住這個環節就等於抓住了孩子的以後。

我們家庭和睦、幸福,爲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傷害往往大於大人,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責任感和愛心,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時,我家非常重視德育,會做人才會做事。德育我們主要從要求兒子不說謊、不要別人的東西、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德育內容也是隨孩子的成長而變化。當然,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還有,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家長不能居高臨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另外孩子教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一般每天都抽出一點兒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作業完成得如何,學習順利嗎?有什麼新鮮事,心裏有沒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錯誤時,及時與孩子溝通,予以正確引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同時,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人和事說起,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孩子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從而激起心靈深處無窮的動力。同時,愛玩是小孩的天性,我們家從不用過多的課外培訓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

孩子一天天長大,但無論怎樣他們在我們眼中永遠都是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處處都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孩子的能力經常是出乎我們想象的,關鍵是我們會不會放手讓他們去做。此刻,我想說:“孩子,當你取得成功的時候,我會默默祝福你;在你悲觀失望的時候,將緊跟在你的左右,永不言棄。”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範文10

緣於惰性這本書並沒有看完,只是看了第一篇,以及分享了讀書會的一些介紹,看到妍妍媽寫了感悟之後,覺得應該也記錄一些自己的感受,否則總是會原諒自己的惰性,妥協於自己日益衰退的記性,呵呵。

1、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書籍?

其實,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也買了不少書籍,但是孩子並沒有完全喜歡,但是有些是一直都比較鍾愛的。其中當然有年齡差異的原因,但也有一些是因爲作爲媽媽自主決定了孩子的喜好。比如小新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看故事書,第一套樂悠悠書籍還是同事送的,他讀了很久,也能夠自己打開大致描述上面的情節,但是現在幾乎不翻看了。前幾天去學府,他自己選了一本《香噴噴,吃飯了》動動書,喜歡的不得了,央求我買一套,後來我還是勸阻他買了他最喜歡的一本。回來之後他模仿裏面的情節讓爸爸給他講,爸爸比較配合,還模仿裏面的情節給孩子做飯,因爲裏面講的就是小兔子咪咪爸爸給孩子做飯的事情。所以,給孩子買書,也不要盲目。根據孩子的個人愛好,孩子的接受程度理性選書。再者,省圖書館是個不錯的選擇,每週去一次很不錯,從小給孩子培養閱讀的好習慣是有益於一生的。

2、自己做玩具

無論是書還是玩具,其實都是我們在替孩子做主,所以我覺得有時候真的浪費了很多錢,孩子玩幾天就不再喜歡了,但是丟棄了他還會再找。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正好讀書會也談了這個方面的困惑,我真的覺得自己動手做玩具是個非常不錯的辦法。我們一直都覺得自己缺乏創造性,但是我們應該利用育兒的機會好好開發一下我們做家長的潛能,利用孩子的一些舊玩具和家中的舊物做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別的孩子沒有的玩具,這樣孩子帶出去是不是覺得很特別和自豪呢?同時,我們創造的同時也能夠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啓發孩子的創造思維,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呢?曾經給小新做過一個扣螞蚱的玩具,他非常喜歡,就連做火車的時候都一直帶着,車上的人都感到奇怪,他自豪的回答是“扣螞蚱的”!當時我也很自豪和驕傲!

3、和孩子一起進步

一直痛苦於中國的教育,更痛苦的是自己還要融入其中。幻想着自己和孩子一起出入興趣班,覺得似乎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情,可是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不對的,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會覺得這是我們與孩子共同進步的一個途徑,帶動孩子學習的一個好的方法。其實當有一天,我們會因爲無法追趕孩子的腳步而感到自卑,而這種自卑是必然,因爲孩子的腳步會越來越快速而穩健,而我們需要做的是一定要努力緊跟孩子成長的腳步。這恰好是這次讀書會的主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努力的父母、幸福的父母吧!讓我們用行動去感染孩子、影響孩子,這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