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讀後感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讀後感

無數次踏入學堂,不論是被人視爲異寶的鵝湖書院,還是傳說中充滿傳奇色彩的稷下學宮,抑或只是啓蒙自己的村頭小學,都懷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情感,是靜默,是欽慕,是恐懼。因爲總有一個畫面在腦中揮之不去:

昏暗燈光把幾排學子的身影打到窗戶上,這裏的人正在進行一項盛大而又無言的文化傳代的活動,他們正在解密一切文明傳承的媒介——文字,他們也在書寫自己的“歷史”,這之中最打眼人的名字,是解縉。

臣子

解縉名片上第一個身份是臣子。他輔佐了三位帝王,從最初的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了的燕王朱棣,他的入仕是因爲才華,最後命送宦位也是腹中經綸。

公元1388年戊辰科進士三中第十名的獲獎者是解縉,大概是從這時起,在太祖皇帝對他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後,他的仕途便命運多舛。因爲古往今來,文人做官會認求死理,會恃才,會自傲,這在初生的解縉身上也表現出來。《太平十策》使朱元璋“稱其才”,但言多必失,當聖上數次批閱到他的文字,心中感覺不對,終於,《論袁泰奸黠狀》中的激昂文字令其閉門思過十年。

十年磨一劍,出師臨京城。卻早已天下大變,給他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即使家庭遭變,縱然改朝換代,深厚的文化涵養積累賦予了其忠臣的天然秉性,全心輔佐當權者,並取得一系列成就。我相信,在面對詆譭和被貶謫時,正是十年休整讓他泰然自若並從一而終。不論結果,過程肯定是不可挑剔的輝煌。

文人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定義了他第二個真實身份——文人,像極了當江西老表談到文化時,一改往日靦腆,即使富有鄉土氣息的人也都能拋出一兩個名字。這纔是書中“西江月照千江水,一海光分四海心”的真實寫照。

這些名字中最打眼的,還是解縉。作爲三朝大學子,他是讓人打心裏欽佩的人物,即使有些來自杜撰,但褪去一切修飾後,其本身的面容也令人動容。從書裏,我看到的是在一個連中科舉的書香家庭的耳渲目染下,從小就表現出神童氣質的解縉,是從小正統儒家文化教育奠定其文辭地位的驚人發現……

當然,談到這個名字,更多人心中第一反應出的是《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不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從歷史文字的洪流中感受到那一抹抹時代的氣息,文化自信的高度,文化眼光的深闊。這部中國第一書使百年後乾隆皇帝再看時,也不由得再次驚歎解縉之力。

就像倫布朗油畫中,以玄黑色的背景,使黑暗更加黑暗,使光亮更加光亮。明朝是個文化沉悶期,沒有漢朝永恆的框架,沒有泱泱盛唐的自信,只有比兩宋更嬌弱的文化底盤。解縉的`名字自然籠罩在這陰影裏,因爲朱元璋的文化專制主義中,一些類似文字娛樂遊戲,給了文化環境以系統的設計,嚴密的包圍,整體的滲透,長久的延伸。

他沒有像一些文人一樣,成爲犬儒。更沒有追“臺閣體”之風,在引風弄月的雅士中自得其樂,而是逃脫皇家奴僕的身份,逃脫整體文化的集體人格的萎縮。

“門對千杆竹短,家藏萬卷書長”他作回最初的模樣。他一直在教導別人遠離歌功頌德的文化恐怖主義風氣和“盡毀天下書院”的開倒車的文化復古主義,在能力有限的職位盡最大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只有不斷學,不斷寫,不斷……

明初的黎明來到,但正午過後,黃昏不久將至。此時,地平線上出現解縉這位劍客。他們等待了太久,所以肩上責任重重;這個民族睡了太久,所以對黎明感覺特別深刻。

作爲臣子,他不是盲目追隨時代發展需要而苟活,相反,他被我們銘記;作爲文人,他幾次覆盤民族文化,爲我們留下難以複製的瑰寶。當然,其他國家也會有大量戰爭中的文人,但都沒有像中國文化當中那樣,站在煙塵前面的身影,居然是個千年大家。

“滄海桑田,何問其源?來於無限,歸於無限”我們民族幅員遼闊,我們文化生機旺盛,正是擁有像解縉這樣的人,一點一滴,薈萃精華。在文化母親遭受侵犯時,他們及時出手,留全她最美的容顏。但無情歲月帶走了他們,帶走他們的風花雪月。

現在到了我們,不再走岔道,不再彷徨,三更有夢書作枕,只在歲月的記憶中與他們相似一笑:“因爲世紀剛剛來臨,今天,我總算及時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