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大秦帝國I》有感

讀《大秦帝國I》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可能在未翻開《大秦帝國I》之前,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印象將永遠是百家爭鳴、禮崩樂壞、諸侯紛爭與井田盡毀,諸子也將永遠只是課本上的諸子,我的腦子裏也只裝下他們乾枯的主張思想,儒法道墨的基礎觀點。沒有血肉,只有骨架。但翻開這本書之後,才豁然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輝煌遍及政治、經濟與文化,這個時期的巨大社會變革,包羅萬象,不是我僅僅在課本上所淺嘗的那些。

讀《大秦帝國I》有感

那時,即使沒有核武器,可戰場上的硝煙依然可以血洗三千城池,令生靈塗炭。即使沒有先進的納米、提煉技術,可製造出來的兵器可軟如水,硬如鋼,更是出現了莫邪、干將、泰阿、湛盧、魚腸等十大名劍,各劍皆不同,削鐵如泥,威力非凡。即使軍事思想不像如今系統化、整體化,但卻仍能引領一國軍事衝上高峯……擁有着飛機、高鐵、輕軌等現代交通的我們,可能覺得5、6個小時的`路程已經是可以劃出很遠的路線,但在古代,就連從南至北也要花上幾天的輾轉,想要傳送消息就更不像我們今天在屏幕上劃一劃就好,他們想傳送緊急消息,也只能是十里加急,快馬騎飛,驛站換騎,一路上都在飛奔,可就是在這麼一個不方便的時代,人也活得同樣精彩。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微妙而又佈滿血腥的時期,大國爭雄、小國尋主。而這無盡頭的爭奪中,秦集萬千矚目眼光,制六合,履至尊,所以帝國到了,秦完成了他的第一個使命——大秦帝國。

記得曾經的課本告訴我,秦之所以可大一統在於治者明,臣者能,資之盛,法之嚴。對,這些都高度概括了林林總總的原因,可當一部文學鉅著歷史著作擺在眼前,你從會更加細微地去發現,當秦處在當時那個絕境,生死存亡之際,不思強、不思變,則國亡矣。

召公曾將堵住百姓之嘴與塞住河道相比,他說當到達一定的程度,那小小的堤壩是攔不住洶洶的大水的,這正如不公正的命令是堵不住百姓的嘴的。我也想將秦在當時所面臨的壓力比作被攔截的江流,當終有一天攔無可攔,便暴發了。而秦也爆發了,比洪水來得更洶,比火山來得更猛。

而秦以區區之地,而至萬乘之國,着實令人難以思解。

但卻又似冥冥中自有安排,因爲,有秦孝公,因爲,恰巧,商鞅來了。

他是衛國人,卻從魏國而來,要在秦國故終。

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他的變法令秦走上封建國家的道路,令“法”深入秦國的山山壑壑,深入每一個子民心中,軍隊一同,上下一心,最終收復河西,使魏敗退大梁,令山東六國望而卻步。

當然,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如此鐵腕的變法也暗藏危機。他的變法將世世代代自以爲高貴的上層階級變爲與庶民同等的地位,嚴重觸犯了貴族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好在,商鞅有百年知己——秦孝公,嬴渠樑願意信他任他,那些擋在前方的豺狼虎豹又何足懼哉!於是商鞅一心變法,直到矛盾上升到不能化解的地步。

秦孝公到了,秦惠公來了。

新君交際之際,註定了要有一場腥風血雨。

這時,商鞅被推了出來。他卻沒有爲自己的生作任何解釋,別人道他傻,可只有他知道矛盾激烈之境,又想保全新法,就必然要有一個人站出來,否則,國基不穩。上層階級見他沉默,陰險的嘴角再次揚起了詭異的笑,他們請書以極刑——車裂。秦惠王以爲商鞅能反駁,以他的聰明才智爲自己求得一個痛快的死法,輕而易舉。可他半個字沒有吐出來。秦惠王終於無奈地垂下了眼皮,連手勢也變得無力,可說出的字全讓全國上下爲之沸騰:“準!”

商鞅,初來秦,一位抱負,二爲秦孝公知遇之恩。來之時,他無所帶,除了滿腦的理論;離開時,他亦無所帶,卻留下了秦統一中國的根基。

雖然說《大秦帝國I》是一部文學史書,卻讓我讀到了有血有肉的人與他們的故事,有別於枯燥的故事陳述,他給我呈現的是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