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爲學》有感參考

讀《爲學》有感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讀《爲學》有感1

“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也;不爲,則易者亦難也……”今天學習了《爲學》這篇課文,頗有感觸。作者的話實在太對了,天底下的事情是有什麼難易之分,主要就在於你肯不肯去做。只要做了,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反而如果你不做呢?那麼再容易的事情就會變很難。所以,我們遇事要肯下手,不要“想”,那樣纔會有收穫。

讀《爲學》有感

這篇課文裏作者還列舉了貧富兩個和尚去南海這件事。貧和尚“憑一瓶一鉢”就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富和尚呢?“多年來欲買舟而下”,但到後來還是一場空白。這難道不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嗎?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在一起寫作業,忽然看見書上有一道難題。我皺了皺眉頭,心想反正老師又沒叫做,就甭管它。可是我同學卻兩眼發光,就像看到寶貝似的,二話沒說立刻在草稿紙上算了起來。沒過多久,就做出來了。我頓時覺得十分慚愧……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做數學方程組吧。有些方程組看起來很長一串,數字也復裏複雜的。多數同學要麼就把它們丟到一邊,要麼就亂做。可是隻要你認真地去思考,善於發現規律,這些方程其實都很簡單。

“想”和“做”,就只有一步之遙,輕輕一躍就可以實現。但爲什麼人們卻老愛空想呢?難道“人之立志”真的不如“蜀鄙之僧哉”?不,不是的,而是因爲“懶惰”這個壞東西在作怪。它催使人們放下手中的工作,盡情享受。這是很舒服,但到後來你肯定會一事無成。所以,我呼籲人們一定要戰勝自己的惰性,用你的雙手,開拓未來,不斷創新。成功永遠屬於勤勞的人!

讀《爲學》有感2

讀過彭端淑《爲學》,大家多會對富僧大加批評,誠然,富僧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沒能到南海,這確實是應該大加斥責的。但是,大家多忽視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聽到貧僧由南海回來之後,臉上顯出的“慚色”。僅此一點,筆者認爲也是值得讚許的,因爲能顯出“慚色”,就說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慚色”至少會成爲他爾後實現理想的一種動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能不辦錯一兩件事?重要的是做錯之後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能在做錯之後顯出“慚色”,那就說明他已經認錯了,並可能在此之後有悔改。

展開歷史的畫卷,讓我們看一看那些沒有實現理想於慚愧之後奮發有爲的人,是如何面對失敗與挫折的。我國古代文學家蘇洵,他舉進士不中,有“慚色”燒盡以前所寫之文,閉戶苦讀,通讀六經、百家之說,終於成爲著名的文學家。異邦音樂大師貝多芬,32歲時突然耳聾了。當時他心情痛苦絕望之極,甚至一度閃過自殺的念頭,有“慚色”後並沒自殺,反而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困難。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是在他的聽覺完全喪失後完成的。

再拿我們當代的事例來說吧,當代保爾——張海迪,在醫院工作時,有人拿着一瓶貼着外文商標的西藥,求她翻譯。這時她並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慚愧地搖搖頭,而就在這以後,她立志要學好外語,終於掌握了幾門外國語言。……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中永不爬起。一次失敗,只不過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的艱辛的機會。然後,求索、奮鬥,開發潛能,激發勇氣,磨練意志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奇蹟。不要在乎別人的嘲笑與諷刺,你應爬起來,在別人的取笑中開拓你的路。

在我們學習中,由於各種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喪氣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還有的在失敗面前並沒有失望,在顯出“慚色”以後,能夠總結經驗和教訓,勇往直前,鼓足勇氣努力學習,並取得了好成績。

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的環境中能夠有這樣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90年代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就沒有嗎?

讀《爲學》有感3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寫的一篇文言文——《爲學》。

文言文註解,我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兩個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簡練的語言爲我們闡述了“是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我想到了現實社會,我覺得彭端淑的語言是極賦有哲理性的,並且他所闡述的事理完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正如文中開頭所講:“天下事有難易呼了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爲學有難易呼?學之,則難者亦難矣。不學易者則易難矣。”文中說的很對,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簡單之分嗎?沒有,這正如作者所說:只要去做,難事也會變簡單;而不去做,簡單的也會邊難,就如文中的那兩個和尚;富和尚隨有財富,卻沒有志向,而窮和尚隨窮,但有遠志,有信心。就平這兩樣,他達到了他最後的目的,以至於最後“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結果。

由兩個和尚的故事,我終於明白了有心者事競成的作風。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嗎?不是由古到今,每一個幹部都立志,都宣稱自己要成爲爲人民服務的好乾部,可做到的又有幾個呢?當他們登上官位時,就志呼所以,貪贓枉法,以至於最後使國家受損失,使人民受害,連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只是空懷大志,並沒有付諸行爲,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作爲。

比如我身邊有一些同學,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而他們呢?卻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這些好條件,就不在認真學習了,而是一天樂不思蜀的玩着。他們並不是沒有志向,而只是對現實狀況感到滿足,所以就忘記了自己的行動。 人們常說:“寒門出才子”。由此可見,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爲,就必須向窮和尚那樣,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讀《爲學》有感4

讀完了《爲學》,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天下的道理就是這樣,事在人爲。光坐在那嘟嘟噥噥的抱怨世事艱險是沒用的,除了多浪費時間和造成對事實的曲解以外,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隻要你動手去做,事情就不一樣了。用心了,努力了,再難的事情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你看《爲學》裏,西蜀一貧一富兩個僧人,富僧只會空想,空想着買條船去南海,可是拖了好幾年,光是嘴上說說,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那個貧僧卻立刻去實現自己的願望,帶着一個瓶,一個鉢,憑藉自己的堅強意志和要實現願望的決心,終於到達了南海。

這個事實說明了:一個人有自己的志向,但卻無實際行動,結果就會像那個富僧一樣,落到了一個可笑又可悲的下場。

很多的人,就是顧忌這個,顧忌那個,最後白白的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全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擔心害怕上,到那時,想要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一生在憂愁痛苦和後悔自責中度過。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很乏味呢?

這種人就遠遠不如那些有實際行動的人了。他們會去看現實,會去實現看似高不可攀的願望,跌倒了,爬起來;失敗了,再奮鬥。古人云:s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做那個“有心人”就一定會取得輝煌的成就的。

有志者事竟成。讓我們爲了理想而奮鬥,而努力吧!

讀《爲學》有感5

我很榮幸讀到彭端淑的作品《爲學》。故事裏講了富僧對貧僧的嘲笑,我們大家只會對他批評,然而大家都忽視了他的慚色。當貧僧從南海回來對富僧說到過南海的事,他有慚色,這說明了他有悔改之意,這是該讚揚的。

《爲學》,我一看便像磁鐵似的深深地吸引了我,看了後,我深受教育。愧爲立志之始,志爲行動之先。因未實現理想,於慚愧之際立志奮發,而獲得成功者,大有人在。

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論當代還是現代,都舉不勝舉。讓我們談談當代吧!當代保爾,張海迪,她躺在病牀上,別的病人拿了瓶藥遞到她眼前,問她瓶紙上的英文講什麼,可她搖了搖頭,覺得很慚愧。從此,她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激發了她的自信心,使她更努力學習。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海迪學會了多種外國語言。

每個人以及每個人做的每件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總會有缺陷或失敗的。有些人失敗了一兩次,就失去了自信心,就垂頭喪氣。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對一些有自信的人來說,這樣的一兩次失敗,是他們對成功的補充,給他們多了一次成功的經驗,這樣的失敗,使人們對希望和挫折多了一份自信。失敗了,有慚愧之意是可貴的,這樣使思索、奮鬥努力的力量包圍着全身,激發信心,變壓力爲動力,繼續前進,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們作爲21世紀的青年們,做錯了事,可貴的是爬起來,有悔改之意,重新改正錯誤;可怕的是不會改,不肯改,越陷越深,甚至跌進萬丈深淵!我們有錯就改,難道不能做到嗎?我們是新世紀的接班人,讓我們用科學技術建設新中國吧!

知錯而愧,以愧促行,能如此,何事不成焉?

學了《爲學》,真是發人深思,使我受益匪淺!

讀《爲學》有感6

"學生在哪裏?學生去哪裏?學生怎麼去?……"這一連串的問題深深得吸引我,寒假裏踹着工作室"每月發文"的任務,說實話有壓力纔有閱讀的動力,斷斷續續的品讀完了《爲學而教:沈百軍教數學》一書,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於他對數學教育的執着,敬佩於他對數學課堂的踐行,更敬佩於他對自我的超越……

一、內容簡介

(一)作者介紹

沈百軍,1969年出生,浙江餘姚人,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著名特級教師,寧波市鄞州區東裕小學校長,寧波大學兼職教授。十餘年堅持在一線上課和教學研究,積極倡導"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開放式、活動化的數學課堂教學,形成了"開放、靈動、大氣、厚重"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的喜歡。曾應邀到北京、四川、江蘇等地上示範課和講座,先後執教公開觀摩課60多節,作學術專題報告百餘場,發表文章40餘篇,出版專著1部,主編、參編了多部教學設計和教學輔導用書。

(二)內容介紹

本書記錄了作者十多年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與思考:第一部分是個人的成長經歷,介紹了自己從一個不稱職的小學數學教師到特級教師的不一般的人生歷程;第二部分是對課堂教學的思考,通過大量的課堂案例表達了我對學生、教材和小學數學課堂的所思所想,提出瞭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的個人見解;第三部分是十二個能代表我教學風格的實踐課例並邀請了十二位名特優教師作點評。全書以全新的教學角度,詮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新模式,並展示了獨特的教學結構與教學內容的處理方式。本書文風清新,內容豐富,很有借鑑價值。

二、精彩分享

第一章節:成長曆程

片段一:接任"差班"故事

書中說到,從教師到圖書管理員,再從圖書管理員到教師,任教21個數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組成"臨時班級".人生如同牌局。順境不驕,逆境不餒,坦然面對,從容處置,方能跨越生活的坎坷,獲得心靈的慰藉,享受生命的高貴。很多教師因爲帶好班而成名,他卻因爲帶一個最薄弱的班級而使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站穩了腳跟。總結爲:一是他說更加了解小學生尤其是基礎薄弱、智力一般的孩子是如何學習數學的.,能從學生學的需要出發來思考教學;二是他說在嘗試中積累了很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方法,也錘鍊自己克服急躁情緒、善待學生的品性。

片段二:評上"特級"之後

書中說到,20xx年評上特級到20xx年,他依然堅持在一線上課,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師們組成一個以萬里小學數學骨幹教師爲主體的團隊,共同實踐研究,共同發展成長。主要收穫了:一是把一個班級從一年級一直帶到六年級畢業。堅守一個信念——把數學課變得簡單好玩,讓學生感興趣、能學會……;二是開展了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開發和使用的行動研究。堅定一個目的——探索有利於教師教、學生學的教材使用方法,並最終促進學生和教師雙主體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堅持一個心態——心境善,事事皆善, 心境美,事事皆美……

第二章節:教學思考

片段一:走進學生

書中提到,如何走進學生?大致分爲三個維度:一是課前瞭解,正確把握教學起點;課中瞭解,及時調整方案(介紹了課中瞭解學生起點的兩種基本方法:問題交流和嘗試解決新問題);課後反思,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多數課堂三個環節足矣,分別是導入、探究、練習——導入"簡約"而"有趣",探究"緩慢"而"透徹",練習"精煉"而"靈活"

片段二:跳出教材

書中提到,教材不是揭示知識、告訴結果,更是賦予方法、體驗過程、啓迪思維。第一維度闡述:教材不只是一個例子(教材四大功能:教材是最基礎的課程資源、教材是教學活動設計的指南、教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範本、教材還是數學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第二維度闡述:教材不可不尊重(如何研讀教材?一是以系統聯繫的視角,研讀整套數學教材、二是以目標定位爲導向,研讀整冊教材、三是以目標量化爲手段,讀出單元教材的整體目標與內涵、四是以學生學習需要目標,研讀課時教材)

三、讀後反思

1.閱讀是成長之"道"

教師通常是從模仿上課開始走上教學之路,慢慢地從教學走上研究之道,名師成長之道亦是如此。首先,書中介紹了他的成長三部曲:入職學習期——堅持才能穿越;高速發展期——學習改變人生;平穩前行期——心態決定命運。

我們要剖析自己專業所處的階段,即:新手、高級新手、勝手、熟練、專家。我也試圖問自己如今處於哪個階段?就具體教師個人而言,也許能夠經歷五個階段,成爲專家教師;也許只能停留於某一個較初級階段而結束教學生涯。這或許就是我們每位教師要面對的專業發展"瓶頸"吧!

其次,成長需要專業研究離不開閱讀與寫作。他以三次學習從學生走向導師,他以四本書(即參與編寫《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新題在線小學新題》、參與撰寫樣稿《新課標新教案小學數學》、合編《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論文撰寫與舉例》)從理論走向實踐,他從三級跳從普通教師到特級教師。回想我們的團隊,每月一次的讀書筆記,參與微信編輯發文,參與拓展性課題的研究,參與教輔資料的編寫等等,我們的學員在蘭特的指導下,不也是圍繞着這幾件事去努力呀!心裏倍感踏實、欣慰!

2.反思是教學之"法"

於漪老師曾說:今天的反思是爲了明天的教學。教師應該反思什麼?一是我的教學設計爲什麼與學生的實際不吻合,問題出在哪裏?二是爲什麼我的問題學生很難回答,是問題本身過難,還是問題的表述不適合學生?三是今天學生意外的表現事先爲什麼沒有想到?今後如何彌補?

3.實踐是課堂之"路"

反覆拜讀沈百軍老師的十二節課例,猶如春風拂面,豁然開朗。每節課例遵循簡約的風格,他的教學內容十分簡約並不簡單,但卻很充實,能抓住本質內容,重組教材,同時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一境多回,使學習材料與情境中發揮出極致的作用。如"握手的學問"、"交換律"、"分數的意義"、"可能性"等教學案例都充分體現了簡約這一風格。

"道可道,非常道".只有不斷的思考與實踐,將束縛自我發展的原因去掉,才能破繭而出,走上一條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