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我的阿勒泰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關於我的阿勒泰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關於我的阿勒泰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關於我的阿勒泰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我的阿勒泰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1

《我的阿勒泰》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一個以哈薩克爲主要人口的小縣城裏度過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個普通的從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漢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樸實、真切而不乏動人之處,於浮躁的生活是一縷清新的風。

我是第一次接觸作者的文字,一讀就有一種迴歸到小時候的感覺。因爲她的描述就是小時候的感覺,對周圍的每一個細節都這麼觸感強烈。

這本書裏沒有變味的心靈雞湯,也沒有如何賺錢的竅門,這裏有的是真實。看似平淡無奇,卻是真正的淳樸的一種味道。

我很少有時間能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看一本書,這本書讓我很驚訝。真想不到現在這樣充滿PM2.5的社會裏還有人在寫、能寫那麼清澈、純淨的文字。如果讓我編教科書,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選入語文教材,從小學到高中都適用。心靈雞湯太假了,佛經聖經太飄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種自由自在、悠悠盪盪、返璞歸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下來,太舒服了。

我喜歡文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有一說一的書,對故弄玄虛、賣弄技巧、居高臨下、自以爲是的書敬而遠之。看李娟的書,看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時候,會讓你感覺長舒一口氣。像是懵懵懂懂從一個遙遠的故事,一個遙遠的另一個自己中醒來。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2

這個星期我接的書是:《我的阿勒泰》,這本書一共有三輯,其中我最喜歡的時第一輯中的《屬於我的馬》,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個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錢,但這個人卻死了,只能由此人的親人來替他還錢,但他的家人實在在拿不出錢來償還,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來見作者的媽媽,要求抵債。然後作者的媽媽打電話給作者告訴了作者這件事,這讓作者想起了兩年前自己家裏還想買一匹馬,因爲那時候作者的家裏還沒有挖井,用水得要去兩公里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河面凍成了厚厚的堅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擔,還得扛斧頭。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頭一天破開的冰窟窿一夜之間重新凍得結結實實。作者的媽媽想,如果沒有馬,有一隻小毛驢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讚了不少乾草,打碎後裝了好幾麻袋。可是馬最終卻沒有養成。我們便在院子裏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蓋房子,並圈起一個大大的院落。還得在院子四周開墾出一大片土地,種上深濃茂密的草料。還得嫁一個也願意養馬的人,最好他已經有許多養馬的經驗了。將來的孩子也得喜歡馬。這樣,我就得爲了馬永遠留下來,永遠地。……也就是說,除非我真正地愛上阿勒泰,決心永遠生活在阿勒泰,否則我就永遠不能擁有一匹馬。

讀了這一片文章之後我又很多感想:我覺得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爲作者家裏想買一匹馬都那麼難,而我們現在呢,要車買車,要房子買房子,我們還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馬之前還會計劃好有了馬之後要幹嘛幹嘛,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一下作者的這種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計劃的習慣。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本書。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3

《我的阿勒泰》是作者李娟十一年來散文創作的合集,真實記錄了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滴,同時也包括人與事的真情回憶。在作者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真實的人物,感受到的是平凡普通的人們愛的熾熱。

作者的母親是一個十分富有創造力的女人,在《“小鳥”牌香菸》裏,母親創造出來的那些不規律的漢字劫被市民們用得不亦樂乎,既使是市民不能運用的一些詞,也要讓他們明白這些詞的意義。作者母親的創造力,來源於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對當地風土人情的領悟,還有對那些拙嘴笨舌的土著居民的愛,無論是對這片土地還是作者心中都留下了愛的溫度。

第二個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外婆。在《過年三記》的“煙花”這一節中,有關於外婆的描寫“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柺杖一步一步挪出門,都已經結束了”同上一回一樣,外婆好不容易走到大門外,又只看到了點尾巴,說明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外婆已經十分年邁了,腿腳行走極不方便了。而緊接着的一小段中,外婆顯得尖酸刻薄,似乎變成一個沒事找事的小人形象,與之共同表現出來的,是外婆的一種讓人氣不起來的可愛形象。即使是在這樣的一位活潑開朗的外婆內心深處也還是有悲傷的,正因爲如此,外婆對作者的那份愛的溫度與重量,對作者來說如此獨一無二。

不但是人物,在李娟的筆下,平常普通的事也變得十分生動有趣,比如《蝗災》一篇,蝗蟲來臨的時,黑壓壓的一片,作者由此想到了童年的美好童話,再例如《要是在喀吾圖生病了的話》,醫生們可怕的開藥方式,和“胖醫生”拿藥時的滑稽模樣,種種平常事,變得生動好玩起來。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前面敘述描寫的內容十分樸實,講訴了作者給家人帶來的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看來也沒給家裏帶來幫助,反而好像還給家人們多增加了一些負擔,可是作者是願意留在烏魯木齊的,烏魯木齊總有無數可能性出現,我是沒能給家裏人帶來些什麼,而就在一通電話中,我談起晚上有點冷,母親就立刻扛着一牀厚到把人壓到呼吸不暢的駝毛被子來了,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啊!不知何時,又回想起了揣着“袖珍兔”籠子回家的情景,在如此漫長的歸途中,不知身在何處,都已感受到了有家纔有的溫度,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只有這麼多而已,而你們卻總能在關鍵的時候給予我最需要的東西,有了你們,有才了家的溫暖。

讀完整本書,我心中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開闊和溫暖。也許只有像李娟這樣的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懷着對生命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面對整個山野草原,才能寫出如些與衆不同的鮮活文字。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4

在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北部有一個地方叫做阿勒泰,它除了擁有讓人沉醉的冰雪美景還有一本屬於它自己的書——《我的阿勒泰》。

她在一個被規則纏繞的地方中澆灌出了屬於大西北的戈壁和草原。

她說“在那樣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雖然她用微暖的筆觸只是描繪了一個渺小的人在阿勒泰的生活,但是這卻引起了人們不需要共通的語言的共鳴。

在她的筆下,哪怕是一棵在草原上的無名野草也會擁有人的視覺與感受。她通過它來敘述了一個茫茫天地間被藏起來的“角落”,一羣寂寞卻溫暖的人,一個在慢慢同融於自然的自己。而他們正在生根,發芽,就如春雨般逐漸的爲冰冷的世界注入絲絲暖意,孕育出一個城市中的“大西北的美景”。

她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李娟。

她在一座座冰冷的城市中建造了一個個有“它”的村落。

它匿藏在阿勒泰的牧場、牛羊、河岸和陽光中,它遊蕩在宴席、舞會和村民的笑聲中。它無處不在。

“它”就是“溫暖”。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在想,這種“溫暖”到底是什麼?

“溫暖”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在散文裏新疆這片土地散發出沉靜安然的美,既有大西北的廣袤粗野又有細膩繾綣的鄉愁滋味。大自然以它縷縷的芳香氤氳出了狂野的戈壁與緘默的草原,它用它的全部來陪伴着人類一生的日升日落。這難道不是大自然對人類最溫暖的眷顧嗎?

“溫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交流,或是喜悅,或是悲傷。李娟很懂得如何把單調的生活寫得趣味無比。在她居住的村落中都是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人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一樣會有荒誕的思想,一樣會有匪夷所思的舉動,一樣存在着善意與惡念。但是在文中她卻是以寬容的態度去看待生活,用轉換視角來解讀他人眼中的生活,用最真實的文筆透過表面看到人心靈處的美好,從而集聚出人與人之間最平凡卻又難以讓人難以忽視的溫情。這不禁讓人感嘆,人存活於世界上不是隻有寂寞與孤獨,還有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這能夠讓人笑中帶淚,心生溫暖。

“溫暖”是李娟對於阿勒泰這塊土地深沉的愛意。她筆下的生靈,無論是剛出生不久的雛鳥還是翱翔於天際的雄鷹,無論是調皮搗蛋的孩子還是年近花甲的老人都具有他們自身的光彩。她把他們身上的亮點糅合了自己的情感排布在夜空,連成了一條漂浮在阿勒泰大地上空的星河。待我們細細地聆聽,都能聽到每一寸土地,每一顆星星都有着它們的心跳。

聽到了嗎?這就是阿勒泰!

我止不住的好奇着李娟是如何寫出這般具有影響力的文章的?她是本着怎樣的心態去感受身邊的事物?她是如何跳躍空間把阿勒泰的魅力撒在各地?她又是如何在這個被規則和冰冷包裹的城市中用文字爲其注入溫暖?

它是大自然的阿勒泰,它是溫暖的阿勒泰,它更是李娟筆下的阿勒泰。

在她的《自序》中有那麼一句話:多麼好啊,我正是這樣慢慢地寫啊寫啊,才成爲此刻的自己。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5

最一開始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是它的名字——《我的阿勒泰》。是帶着多深的熱愛才敢向我們所有人宣稱:美麗的阿勒泰,這片寂寞而絕美的土地,是我的阿勒泰;它,是我的。通過作者李娟清新的文字,從她的口中,我終於得知在我們的國家還有這麼一個地方,那裏是孤獨的存在,那裏是最樸素的存在。然而無論我們如何探知,那個地方,只有他們知道。

看不到太多華麗的詞句,更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語或者思想。彷彿只是看到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人,穿着那經了風吹日曬褪了色的鮮豔的衣服,坐在對面。有點羞澀,更多的是坦然,娓娓道來她的生活。她的語調是那麼輕柔,她的描述帶着那麼多的驕傲和欣喜,她真誠地拉着我的手走到那個讓她無法離開、不能離開的地方去。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連那片戈壁上的狂沙風暴都有着別樣的風情。

她在敘述,她在描述,不是刻意地想要表現什麼,只是單純抑制不住自己要表達,要告訴他們她所知道的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屬於她,也不屬於她。她不在乎,她欣喜地發現自己知道這個不同於任何其它地方的存在。她所看到的,她的生活,只有她知道;那裏的人們走來走去,忙裏忙外,快樂失落,對那片土地的失望和熱愛,只有他們知道。

我終於瞭解她有那匹人家抵債還給她家的馬兒,有輛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車,有一年她去森林採木耳,有些總在她家商店打電話回家的有趣的小人物。每每讀起來卻感到那麼的有意思,那麼溫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車沒油了,但是卻有過路人慷慨的倒油給他們。在那個天那麼藍,風那麼急的地方,有着最樸實最可愛的人民。他們也會抱怨,也會惆悵,也會忙於生計,也會抓住時機就享受。他們那麼不同,卻那麼真實,甚至比在我們身邊的人還要真是。

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暢快!騎馬在道路上狂奔,灑脫!站在無邊和無邊中間,大聲喊,不知有誰會聽到,也許沒人聽得到。但誰還在乎呢!本來在這片寂寞而遼遠的土地上,我就只有小小的一點而已,而我偏要大大聲聲地喊出來。痛快!是的,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很小。

可是我不會的。無論我從她的口中知道了什麼,我都無法像在那裏生活的人們一樣,真真正正地理解那個地方,看到那個地方,懂那個地方。甚至,我苦苦尋求也找不到,因爲我們的心難於和那裏的純淨、真摯、誠實融在一起。他們對善誠實,也對惡誠實,他們對自己誠實,對別人誠實,更對頭頂的天、腳踩的地誠實我們去了,也看不到那裏真真正正的樣子了。

真的有一個地方,只有他們知道。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6

去年陪兒子上課,老師推薦孩子們看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這位老師說,你們會喜愛她的說話方式。她用了“說話”兩字,而不是文章,也不是寫作。我便明白這是個溫暖系的散文寫手。

一向沒去翻看這本書,直到最近看了好幾本外國小說散文,覺得那個譯本,哪怕是最權威最受歡迎的譯本,讀起來依然讓我覺得不夠優美動人。總覺得我和文字隔着一層薄薄的紗,或者說譯本的文字讓我覺得是眼前瀰漫着淡淡的霧,雖能看清你的臉,卻無法看懂你的表情和神韻。亦或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等,語序語感的不一樣,讓我覺得譯本的語言不夠行雲流水,不夠明亮透徹,不能touch到你的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最近迫切需要看點純本土人士寫的文章。於是想到了李娟,想到了她的阿勒泰。

書裏你看不到太多華麗的詞句,你能夠感覺到這個人肯定不是所謂的什麼名校中文系畢業,沒有太多的賣弄文學,更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語或者思想。你看不到孔乙己問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酸腐之氣,也看不到馮友蘭式的用詞造句,當然也沒樑文道的評論多方位,更沒有張愛玲式的文學功底。你彷彿就是看到一個很普通的人,娓娓道來她的生活環境,她的生活記錄,她的情緒變幻。但是如果說你純粹是在看一個人的博客日記,那麼又覺得不僅僅僅是如此這般,你會被帶進她描述的世界裏,你會想象着那片戈壁的狂沙風暴,你會跟着她的思緒想象着她的生活,你會很想去看看那片離我好遙遠的城市到底是怎樣風情。

她寫得真好,我不由自主被帶進她的生活。我會深深記得那個叫做阿勒泰的城市。並且我有着很想去阿勒泰的想法。

至此,我想她是一個成功的散文作家。

她所寫的大多都是她對生活小事的感悟,那匹人家抵債還給她家的馬兒,那輛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車,那年她養雞,她去森林採木耳等等,以及她描述的在她家商店打電話回家的搞笑的哈薩克的小人物,這些都十分的吸引人並且樸實。她的故事十分樸實,很一般的小故事,但是你讀起來卻感到那麼的有意思和溫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車沒油了,但是卻有過路人慷慨的倒油給他們,倒油的皮卡車主不見得有多富裕,那輛車極其年代久遠且破爛,但是他們善心好心。我反覆看到,在那遙遠的地方,那個肯定我不如上海這般禮貌的城市,那裏形形色色的人是善心的,溫暖的。在那個天那麼藍,風那麼急的地方但卻有着最樸實最可愛的人民。用句很俗的形容詞,正能量。是,讓我的內心深深被溫暖被感動。

從作者的筆下,我驚喜的看到一片還沒有被外界禮貌所侵擾的極荒僻壤。那裏的人有本能的笑淚愛痛,完全展現出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正如她所說,在那樣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這應當纔是世界的本來面目,纔是宇宙間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態。那裏的自然狂野直率,沒有被城市禮貌所加工,生長在這樣的天地間,或許她理所當然就被浸潤出一副與天地渾然一體的性靈和情懷吧。他們不必須懂得文化是什麼,但是他們對美和對美的表達卻有着先天的自覺,而且這種自然而發的美比之經過禮貌浸染和藝術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沒有與他們共通的語言,也能產生文化的共鳴,而心生感動。如果不是透過作者的文字,我無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間還有這樣一個不爲人知的角落,一羣寂寞而卑微的人,艱苦卻欣欣向榮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讚美他們的隱忍、堅毅、樂觀。但他們自己不這樣認爲,他們把上天降臨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應當,看作一切生命出現、存在、消忘過程中的常態,平靜而無怨的理解。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與她打交道的貧窮的原住民、孤獨的`遊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生活方式,有時他們甚至會正因十分荒誕的思維、怪異的僻好而做出令她無法忍受的舉動。假設我們有一個或數個這樣的鄰居,肯定會天下大亂。而作者的眼晴卻能透過她寬容的人格,去看待這些人,而且走進這些人的內心世界去認識、體諒他們。正因她自己也是這樣寂寞無望。她把他們描述的滑稽搞笑又可愛可親,使你笑中帶淚,爲他們如此真實的活着,又活得那樣寂寞、那樣苦辛而感嘆。

李娟讓我感受到有種作家是渾然天成的,他們的寫作潛質是上帝賜予與生俱來的潛質。正如我之後無意之間看到王安憶對她的評價——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裏,世界很大,時刻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裏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作者用樂觀向上的姿態詮釋了世界,實在值得我們去感受她那獨特的見解。乾淨純粹質樸的文字,越發顯得世界是那般完美。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7

沐浴陽光,讀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書香氤氳,感悟頗深。

這是一片淳樸的世界。

自然而淳樸的筆觸,描繪出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縫、經營一家雜貨店、河邊洗衣服的時光,門口的土路……儘管文字中會飽含生活的艱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永遠樂觀地面對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愛,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

我欣賞的,還有那種真實的氣息。簡單、不造作得語言,記錄了哈薩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飯》這篇可謂"經典"。好玩的老頑童外婆充滿了童趣和愛心,淳樸自然的語言中又不失幽默,讀者閱讀時有時也能樂一樂,那會心一笑,真是一點也不乏味。

讀這本書,還能領悟到獨特的新疆風情,新疆的牧民們,在荒涼的草原上趕着瘦弱的羊羣。也許,他們的一生中只有這麼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許,多少年後他們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風雪,即使天寒地凍又算得了什麼?素昧平生的人們圍在一團,溫暖彼此的心。讀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間最美好的溫情所感動。面對困難,大家都能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不管人們是否相識,險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難也就不難了。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學校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我們班能歌善舞的同學較多。比賽前大家都以爲準能拿第一名,誰知道結果卻相反。合唱節目演砸了,全班一片譁然,同學責怪班長組織得不好,負責領唱又搶了節拍……這個簡單的故事也同樣說明了簡單的道理。誰不知道團結起來力量大?只是落實到行動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們做到了,這與文化程度無關,從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小細節,否則也將會釀成大禍。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8

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彷彿被帶進了那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世界:天是無邊的,地是廣袤的,天和地是連在一塊兒的,天地間一羣純樸而善良的人,欣欣向榮地生活着。作者的語言真實、自然、簡單、清晰,自然天成,明快中帶着悲傷、熱鬧中帶着寂寞、清朗中帶着滄桑……種種情緒糅合在一起,讓我欲罷不能,只能由衷地慨嘆,李娟真是個天才。

書中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事,非常樸實,但是你讀起來卻感覺那麼的有意思。《要是在喀吾圖生病了的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胖醫生給人家看病的過程以及他令人發笑的舉止,真讓人替病人着急;《“小鳥”牌香菸》講的是“我”媽用她特有的方式賣百貨,簡單易懂,幽默有趣;《阿瑪克家的小兒子》中阿瑪克家的“壞小孩”愛搞惡作劇,在我做生意的時候一遍一遍地學舌,影響我做生意,可謂“壞”到極點,可是當我去他家交房租的時候,他卻一本正經地招待我們,真令人哭笑不得;《有關酒鬼》描寫了酒鬼們喝酒的場面以及他們酒後滑稽可笑的表現……這是多麼樸實的生活啊。在那風急天高的窮鄉僻壤,人們是那樣的淳樸善良,“我”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車沒油了,但是卻有過路人慷慨的倒油給他們。有人去“我”家雜貨店買東西,偏遇到“我”漫山遍野玩去了,那個人就在“我”家耐心等待順便還替“我”守店,牧民們誠實善良,又有信仰,酒鬼們的酒喝多了也不會賴賬,即使陌生的人“我們”也允許賒賬……我的內心被深深地溫暖着、感動着。

李娟的文字是簡單的、樸實的。讓人一讀就明白,絕不會費猜。她描寫駱駝吃樹葉的情景:先用嘴銜住樹枝的根端,然後順着枝子一路擼到枝梢上———於是,這條樹枝上的全部樹葉一片不剩地全進了嘴裏,又利索又優美。胖醫生拿鑰匙開鎖“以一種令人無法理解的速度將鑰匙插向寫字檯中間那個抽屜上的鎖孔”,他“蒲扇似的一雙大手,捏着那麼小的一枚鑰匙,開那麼小的鎖。由於總是瞄不準鎖孔,喘息越來越急促”“‘我’真想衝上去,一把搶過鑰匙,三下五除二替他打開算了。”她的語言又是極其精準和細膩的,草原上空的月亮“靜靜地浮在天空的另一邊,邊緣薄而鋒利。”班車上實在太冷了,“冷得人一動不敢動,覺得動彈一下都會瞬間漏出破綻,讓四面圍攻的寒冷逮着個空子,猛地掏空掩藏在身體最深處的溫暖。”她的語言又是幽默有趣的,稀飯太稀了,姥姥驚歎“老天爺,清湯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褲腳跳下去才能撈到幾顆米。”喀吾圖的胖醫生“怎麼可以胖成這樣”“他褲子的一條褲腿,就夠我寬寬鬆鬆地改一條連衣裙穿了。”她的語言又是充滿詩意的,她筆下的新疆“泥土還不熟悉糧食,道路還不熟悉腳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她眼中淋浴中的女子“身子頎長柔弱,每一處起伏,都是水波靜止後,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漣漪。”

李娟的內心卻又是強大的。在這清澈透明的文字裏,是她堅強樂觀的心態。在那樣偏僻的角落,李娟、母親,88歲的外婆,跟着牧民轉場,自己打樁扎帳篷,零下42度的冷,狂風,暴雨,冰雹,黑暗,睡夢中被雨水淋醒,在狂風中追趕被捲走的房頂……生活的底蘊是厚重的蒼涼與寂寞,卻因爲擁有孩子般純粹透明的心境,她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抱怨、不消沉,淡然的接受,熱情的生活。寂寞了,“我們”就帶上貓和狗到荒野中去散步,過年了,就買來鞭炮,自娛自樂,在“深深的深深的一處角落裏”欣賞着煙花的“虛渺美好”;在跟隨牧民轉場的艱苦日子裏,“我們”更是苦中作樂,笑中有淚,半夜裏,“我們”全家人跑出去追被狂風掀掉的屋頂,下大雨了,帳篷到處漏水,我們就發明了塑料袋接水器,帳篷內上面掛滿了“明晃晃、脹鼓鼓的塑料袋子”,下面擺滿了接水的盆盆罐罐,只要一不小心踢翻一隻,那些罐兒就像骨牌一樣全軍覆沒,“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可是,這日子還是別有趣味的,因爲,沒了房頂,還有溫暖的牢固的被窩啊,沒有洗衣機,還有清澈美妙的河流啊,只要肯吃苦,採木耳、補鞋子都可以掙錢啊,即便是補鞋子我們也能“補出”生活的樂趣……

我便明白,幸福原來是一種心態,一種如李娟般純潔透明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