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導語:《苦惱》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886年。小說寫的是一位名叫姚納的車伕,一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兒子,減輕一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說。下面是小編爲您準備的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供您參閱。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1

讀了契柯夫的《苦惱》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的悽慘。

《苦惱》講述的是馬車伕約納在一個冬夜的拉車生活。約納的兒子這個星期在醫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現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幾批乘客,路上幾次想向乘客苦訴自己的苦惱與悲痛,但得到的卻是乘客催趕的責罵,因爲人們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車店,但連餵馬的燕麥錢都沒賺到。黑暗,孤寂與悲痛又涌上心頭,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輕輕地撫摩着自己忠實的小母馬,把心裏話統統對它說了……馬車伕約納只是千萬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人們中的一個。

這些人貧窮,沒有依靠,生活悽慘。他們不能享受生活,每天爲了生計奔波。他們生活艱難,經常爲下一頓飯的着落犯愁。這些人全力爲生計勞動,心中的苦惱能向誰人傾訴呢?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是生活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而且他們比我們常人有更多的苦惱。其實,不管在哪個社會,無論繁榮還是落後,都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是同樣悲慘的。

讀了《苦惱》以後,我想起了那些在街邊撿垃圾爲生的老人。這些老人衣衫襤褸,駝着背,揹着個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頂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風,終日在大街遊蕩。他們有時翻着髒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沒有可賣錢的東西,有時尾隨着行人,撿他們扔下的易拉罐,包裝袋。這些老人可能是沒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拋棄的,也可能是殘疾的,或者沒有多少學識的。他們沒有多少勞動力,所以只能過這種窮苦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還要遭人白眼和鄙視。他們長期生活壓抑,心中的苦惱向誰去述說?他們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拋棄的淒涼,有人承受着殘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壯不努力”的悔恨……

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惱憋在心裏,他們找不到人訴苦,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因爲慢下一步,下一頓飯又沒有着落了。《苦惱》中馬車伕約納的生活固然悲慘,但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苦惱。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2

《苦惱》是契科夫小說創作中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評論家普遍認爲,這篇寫於1886年的小說,標誌着契科短篇小說主題從早期幽默諷刺風格走向更嚴肅深刻風格的重大轉變。

這篇小說講一個馬車伕經歷喪子之痛,卻無人可訴的內心孤獨。約納是個年老的馬車伕,他和他的瘦馬一整天都沒拉到生意。傍晚,終於有軍人坐上了他的馬車。他試探着和軍人訴說他兒子剛剛去世這件事,可軍人敷衍了幾句他,就睡着了。到站後,軍人走了,又坐上來三個小流氓。他們在馬車後座侃侃而談,約納的傾訴欲被再度勾起,他告訴他們說他兒子剛剛死了,三個小流氓也隨便敷衍了幾句,還不斷打趣約納,一路上嘻嘻哈哈。約納的車停在路上,他心裏堵得慌,想找人傾訴兒子去世的事情,他和一個掃地的僕役搭訕,希望他能聽自己說說心裏話。可僕役壓根沒功夫聽他的話。他趕着馬車回到大車店,馬車伕們睡地橫七豎八。他這才發現今天掙的錢實在少的可憐,連飯錢都沒掙回來。這時有個車伕爬起來找水喝,他想和這個人說說他的心事,剛說完他兒子死了,一回頭才發現那人早就睡着了。關於兒子的死,具體細節不斷折磨着他,他卻無人訴說。深夜,他來到院子裏,一邊看着吃夜草的瘦馬,一邊情不自禁地開始向這匹馬訴說內心的悲傷……

從年初到現在,這篇小說讀了很多遍,每一次讀完心裏都隱隱堵得慌。也不由對契科夫更加崇敬,他對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深刻洞見真是舉世罕見。小說寫的深邃而動人,延續了契科夫小說一貫的淡化情節的路子。通篇文字充斥着淡淡地憂傷,當結尾主人公不得不向瘦馬傾吐心事時,這種憂傷化爲巨大的悲傷,把小說推向高潮。有一種直擊人心的震撼。

這篇小說讓我想起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祥林嫂和約納多像啊,同樣是經歷了喪子之痛,痛徹心扉,但他們又很不同,約納是無人可訴,祥林嫂唸叨阿毛被狼叼走的事見人就說,成了魯鎮人人皆知的八卦舊聞。然而,他們的結局是如此相似,都是無人理睬,約納最後只能對自己的瘦馬講述,祥林嫂講了一遍遍之後,連最心軟的女人也聽煩了,棄她而去。一個人的的悲傷不管多巨大,最後都不免淪爲別人嘴裏無關痛癢的談資。有句話說“你以爲的,那只是你以爲的”。套用這個句式,其實“你經歷的,那只是你經歷的”、“你難過的,那只是你難過的”……所以,我還是相信,人與人之間不可能真正相互理解,除非你走過和ta一模一樣的路。話說回來,即使走的路一樣,個人內心感受也未必一樣。更別提走不一樣的路了。是的,你的悲傷只屬於你自己。就像約納和祥林嫂的悲傷也只屬於他們各自一樣。快樂幸福可以共享,孤獨悲傷卻無法共擔。這是人性使然,沒什麼對錯之分。武志紅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人活着的意義在於讓別人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並收到對方的反饋(大意如此)。如果人對着空氣講傷心事,恐怕只會更傷心。因爲得不到任何迴應。其實,約納和祥林嫂的悲傷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只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罷了。

陶淵明有首詩把這種人性深處的孤獨寫地很透。他寫道: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這樣看來,還是古人站得高看得遠。哪怕天大的悲傷,幾十年後隨着肉身被黃土掩埋,什麼痛不痛苦的,一切都跟着黃土堆去見閻王他老人家了。

但是,我還是非常非常喜歡這篇小說。因爲我深信,每個人心底深處,都隱藏着某種不能言說的痛。契科夫只是用他的慧眼發現了隱藏在人性深處的這個規律,並用他細膩的筆端把它寫了下來。僅這一點,就足夠偉大了。